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作傢/郭彥麟
女人或許會成為母親,但母親依舊是一個女人。
妳是母親,但妳依然是妳;不同,但相同的妳。來來迴迴,反反覆覆,踩上高跟鞋,又穿迴平底鞋,成熟綻放,也悄悄枯萎,濛上衰老的陰影,同時也憶起童年的陰霾。妳不確定,妳是多瞭勇敢,還是洩漏瞭脆弱。前進瞭,卻彷彿停滯,妳孕育瞭、擁有瞭許多,但同時,卻也割捨瞭,失去瞭許多。
可以確定的是,生命與歲月的磨礪,帶來瞭傷疤。
心碎是傷疤,麯終人散的婚宴是傷疤,破水是傷疤,傷痕纍纍的乳頭是傷疤,皺紋是傷疤,排水孔的落髮是傷疤,沒有自己的房間是傷疤,晚歸或無語的男人也是傷疤。
這些是必然,隻是我們不確定,傷疤意謂的,是失去的切口,還是獲取的縫閤?是缺陷,還是新生?或許,它們就隻是必然的改變,無關乎多與少、得與失,隻是,那痛,是清楚且深刻的,存在於傷與疤之間,存在於女人變成母親,措手不及的一波波陣痛之間。
於是,我們需要傾聽,我們需要陪伴,我們需要治療。不僅僅是一本媽媽手冊,一場下午茶約會,一劑止痛,或一顆安眠藥。
真正的治療,是陪著妳檢視傷口,訴說疼痛,撫摸疤痕,確認自己的感受與存在。真正的治療,需要真正的心理治療師,這就是為何,心怡能在這些女人與母親身上,真正看見傷疤,指認傷疤,並陪伴個案,接納這些傷疤的原因瞭。
因為有足夠的專業,足夠的臨床經驗,還有足夠的敏銳,讓她從自己身為女人、母親與臨床心理師的多重角色中,不斷反思,尋求界線與平衡,最終看見瞭女人這生命角色,在漫長而艱辛的旅途中,一道道風雨過後的彩虹。
不是泡沫般的療癒,不是空泛的愛自己宣言,更不是童話故事般的自戀分享,在許多細微處,可以看見心怡毫不懈怠的謹慎與專業。她總不忘在同理與支持背後,提醒妳,要如何看見傷疤的核心,如何信任自己,且協助自己,治療,並理解這個傷疤。
最後,擁有力量,去承載這個傷疤,並靠自己的成長與領悟去選擇,如何與這個傷疤,一同前進。
因此,我在一段段的旅程中,能看見心怡如何發揮她的智慧與專業,耐心地陪伴個案前進。她不會自大地要求妳該選擇哪一條路,也不會過度侵犯地攙扶著妳,她不給妳糖果,也不給妳麻藥,更不會給妳信仰,她隻給妳信任,與專業的引導,陪妳閱讀妳自己的生命地圖,迴溯童年的足跡,探查眼前的睏境,想像未來的可能,然後再將地圖交還給妳,隻是陪著妳,跌倒的時候扶妳一把,疲倦的時候不放棄等待,而迷路的時候,也隻是陪妳,再把地圖拿齣來,好好地找路。
她永遠不會忘記,這趟旅程是誰的,而她也永遠信任,地圖裡,有妳能找到的路。
臨床心理師與心理治療的專業,睏難就在這些陪伴與引導的細節,而心怡最珍貴的,就是她在書寫時,也從未因對文字與讀者的追求,而迷失自己。
我不知道妳在這本書裡將看見什麼?但我很確信,我看見瞭一個能陪妳從女人翻越到母親那頭,且一步步地從自己的足跡裡找到自己的,專業臨床心理師。
心怡,臨床心理師,母親,一位永遠想更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女人。
序
這本書最後收尾的時候,小孩跑過來,問我書名是什麼?我說,我想寫一本從女人到當媽媽的故事。哥哥聽到之後說:「那你要把帶我長大的每個月寫進去。」我笑瞭,問他:「我就是要寫這個欸,你怎麼知道?」弟弟接話說:「媽媽妳寫書寫纍時,聞我的兔兔補充體力。」這個梗是因為有一天我寫到很纍在發呆,弟弟跑過來問我怎麼瞭,我說頭腦空空的不知道要寫什麼,藉我你的兔兔,讓媽媽聞一下補充體力。
這樣的畫麵是我在單身時完全無法想像的,包含這些場景,以及這些場景中的我。一幕幕中有著每個無眠夜哄著孩子入睡的我、受傷流血瞭還是咬牙擠母奶的我、上幼兒園第一天和孩子一起哭的我、和孩子一起玩恐龍搭計程車遊戲的我。當然,還有那些疲纍到感覺空洞的我、想念著和朋友狂歡大笑的我,於是成就瞭想為女人與母親做一些事的我。
在颱大醫院工作的最後幾年,院方成立瞭婦女心理諮商的門診,那像是一個開始,不隻是個心理師,更是個以母親的身分重新和每位來諮商女性的人生交會,我共感瞭更多原生傢庭失落的悲傷、在母職壓力下的睏惑、在伴侶關係中的孤單,以及在空巢期的失焦茫然。我記得離開醫院前最後一場臨床報告的題目是「那些女性教我的事」。到現在,我還是持續在發掘從女人心裡開齣的花、收集種子,和她們一起找尋新的土壤,期待用一抹新綠映照著她們的內在。
從女人走到母親,僅僅用不同的生命經驗形容這個過程我覺得太簡單,這過程更像是放瞭一個新的靈魂進入身體,和舊有的靈魂交織對話著,慢慢融閤成一個時而母親、時而自己的個體。其中有妳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能量,火力全開的前額葉功能;當然還有一些妳自己不喜愛甚至也不願意看的灰暗,也許是想逃離母職的聲音、覺得永遠都不夠好的自貶,還有一些妳覺得沒有被好好愛著的寂寞。
那都是妳心裡的聲音,有的震耳欲聾,有的妳希望開靜音,可以的話也許妳想找個地方把這些聲音埋起來。而且,這非常有可能是妳在單身或產前,完全沒有想到的狀態。所以妳的不知所措,都極其閤理。
這本書,看似工具書,也像是心情日記本,那都是我想陪妳一起聽著妳內在聲音的路徑。我常和個案比喻,進行心理諮商/治療的過程,像是把原來我們隻能一個人看見的、沒被整理過的資料,放到與心理師共用的雲端硬碟,一起整理、分類和去蕪存菁,甚至我們也可以一同改寫一些資料。現在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是我和妳的雲端硬碟,看著、讀著,就彷彿被聆聽著、理解著。
書中有些諮商場景、有些個人故事,那都不是單一個案的經驗,而是我腦中所有的人生百態經過過濾後,想留給妳共同思考的生命足跡,真實而非指涉,但妳應該會有共鳴。
也許妳已經度過瞭懷孕階段,沒關係,妳可以從育兒部分開始閱讀;也許妳還不確定妳是否要成為母親,而妳也不見得要成為母親,妳仍然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種參考,陪著妳做選擇。
最後,我想送一句話給翻開這本書的妳:無論妳來自哪裡、要前往何處,我希望妳無所畏懼地喜歡自己的選擇,不論哭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