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莫瑞‧史丹
圖書標籤:
  • 榮格心理學
  • 個體化
  • 分析關係
  • 積極想象
  • 心理分析
  • 深度心理學
  • 象徵
  • 無意識
  • 原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心理治療是靈魂關懷的一種現代形式,而榮格心理分析就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莫瑞‧史丹
 
  心理分析與治療已是現代人麵對人生難題時不可或缺的資源,本書想讓讀者知道的是:在五花八門的心理學派別中,是什麼讓榮格派的方法有其特殊性,而與其他方法不同?
 
  本書作者莫瑞‧史丹是資深榮格分析師。他嚮讀者說明,榮格心理分析有四個重要基礎,分別是(1)生命的個體化歷程;(2)治療的關係,特別是對於移情和反移情有獨到的觀點;(3)夢所傳遞的無意識訊息,以及(4)積極想像帶來的轉化和超越。
 
  這四種要素的結閤,使榮格心理分析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心理分析,在深入內在工作的同時又能開啟對未來的洞察。史丹認為,每個分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可以依樣畫葫蘆的食譜;訓練有素的榮格分析師需要熟悉這四個要素,並且針對不同的案主需求調配運用。
 
  榮格學說廣博深邃,充滿神祕哲理和橫跨宗教、神話、藝術等眾多學門的特性,在讓人神往之餘,卻也讓初學者卻步。本書作者史丹擅長用簡明文字解釋複雜晦澀的理論,不但提供瞭榮格分析師專業的導引,也非常適閤對榮格學說有興趣的一般讀者作為一窺堂奧的入門書。
 
本書特色
  
  ★榮格學派的理論基礎解說,助人工作者及分析心理學初學者必讀經典
  ★從榮格派的觀點闡釋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四大概念於心理治療中的運用,文字簡明易懂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詹美涓 | IAAP 榮格分析師,蘇黎世榮格學院訓練
  旭立基金會榮格取嚮心理治療專業訓練 課程講師
  魏宏晉 | 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鐘  穎 | 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版主
 
  本書作者一方麵用簡潔清晰的文字勾勒齣榮格心理分析的重要骨架,一方麵用說書人的功力舉各種精采案例協助讀者瞭解理論,同時也精確地指齣榮格心理治療與其他學派的根本差異,是對榮格心理治療有興趣的人的重要入門書。──詹美涓
探索人類心靈的深邃奧秘:從古老智慧到現代心靈療癒的旅程 本書引言:心靈的迷途與探索的呼喚 人類的心靈,如同浩瀚的宇宙,充滿瞭未知的疆域與深不可測的奧秘。在文明的長河中,我們始終試圖理解自身的驅動力、夢境的密碼,以及與他人建立深刻連結的本質。這本書,並非探討榮格心理學的四大核心概念,而是聚焦於人類心靈探索的另一條重要途徑,一條植根於古老智慧,並在當代心靈科學中不斷發展的宏大敘事。 我們將從哲學思辨的源頭齣發,探討心靈如何看待自身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定位。這是一場關於「存在性焦慮」的深刻對話,追溯人類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建構和解構自我認同的過程。我們將深入探究那些塑造瞭集體無意識的文化原型,那些在神話、宗教與藝術中反覆齣現的永恆主題,它們如何默默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的決策與情感反應。 第一部:心靈的地理學——意識、潛意識與邊界的研究 心靈並非一個單一、扁平的結構,而是一個多層次的地理景觀。本書將詳細描繪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複雜地形圖,但不同於傳統的分析模型,我們將側重於「邊界動力學」。 1. 意識的邊界與自我韌性: 意識並非堅不可摧的堡壘,而是不斷受到外部世界與內部衝動的侵蝕與塑造。我們將分析在麵對重大生活轉變(如失落、創傷或身份認同的危機)時,個體如何調整其意識的邊界,以維持心理的穩定性。這裡探討的重點是「韌性」(Resilience)的心理學基礎,即心靈如何從破碎中學習適應與重建的能力,著重於認知重塑(Cognitive Reframing)的具體技術與案例分析,而非單純的內在整閤。 2. 潛意識的湧現與信息處理: 潛意識被視為龐大的數據庫,然而,本書更關注潛意識如何將其積纍的信息,以非線性的、象徵性的方式,投射到我們的感知結構中。我們將探討在壓力情境下,潛意識信息「浮現」的模式,例如強迫性行為、非自願的記憶閃迴,以及這些錶徵背後所隱藏的、急需被意識處理的「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這部分將引入認知神經科學中關於記憶鞏固與提取的研究,以提供更為物質層麵的理解。 3. 夢境的另一種解讀:功能性而非預言性: 對於夢境的探討,我們將避開傳統的象徵翻譯,轉而專注於夢境作為心靈「問題解決器」的角色。夢境如何通過誇張、濃縮與移置(Displacement)等機製,處理白天未被充分消化的情緒負荷?我們將分析不同睡眠階段(如REM與非REM)中,大腦處理情緒記憶的機製,探討夢境如何作為一種內在的「壓力釋放閥」,幫助心靈在休息時進行係統重組。 第二部:關係的拓樸學——連結、投射與共振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心靈的發展與結構,無不銘刻著他者的影響。本書將深入剖析人際關係的「拓樸學」,即關係結構的空間佈局與能量流動。 1. 早期依戀模式的長遠影響: 我們將詳細梳理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各個階段,重點研究嬰兒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安全型、焦慮-矛盾型、逃避型等),如何在大腦結構中固化,並在成年後預設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望與反應。案例分析將著重於探討,當不同依戀模式的個體相遇時,所產生的「關係模式循環」(Relational Loop),以及如何通過覺察來打破這種自動化的互動腳本。 2. 投射與認同的流動性: 關係中的「投射」是一種能量的轉移,但本書將更細緻地描繪「投射-收迴」的動態過程。當我們將內在的期望、恐懼或理想投射到他人身上時,這揭示瞭我們自身哪些未被承認的麵嚮?我們將探討如何區分「健康的認同」(Identification)與「功能失調的投射」(Dysfunctional Projection),並闡述如何通過「自我承擔」(Self-Ownership)來整閤被投射齣去的部分,從而深化自我理解,而非僅僅依賴外部關係來定義自我。 3. 鏡像神經元與情感共振: 探討現代神經科學對「共情」(Empathy)的理解。鏡像神經元係統如何讓我們在生理層麵上模擬他人的感受?我們將分析「情感共振」(Emotional Resonance)的強度與適當性,以及過度的共情(即缺乏界限的共情)如何導緻「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並探討如何培養一種既能連結又能保持獨立性的「界限式共情」。 第三部:心靈的修復工程——創傷、哀悼與意義建構 麵對生命中的痛苦與無常,心靈的復原力是其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本書的第三部分專注於心靈如何處理和轉化創傷經驗。 1. 創傷的身體記憶與解離: 創傷不僅停留在記憶層麵,更深地固化在身體的感官記憶中。我們將分析創傷後壓力癥候群(PTSD)的生理學基礎,如杏仁核的過度活躍與前額葉皮層的抑製。本書將介紹處理身體創傷記憶的整閤性方法,如著重於身體感知的介入技巧,幫助個體「重新錨定」(Re-grounding)於當下,而非沉溺於過去的片段中。 2. 哀悼的階段與時間的治癒力: 哀悼是對失落的一種必要迴應,它是一個複雜的、非線性的過程。我們將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哀悼儀式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進程,並質疑傳統的「五個階段」模型是否能涵蓋所有類型的失落(不僅是死亡,也包括理想、關係或身份的失落)。重點在於理解哀悼的目的是「重新投資生命」,而非「完成悲傷」。 3. 意義的形塑與敘事治療: 當既有的世界觀在創傷中崩塌後,心靈需要建構新的敘事來解釋發生的事情。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視角將被廣泛應用:我們如何將一個被動的受害者故事,轉化為一個主動的倖存者故事?這涉及對「外化」(Externalization)技巧的運用,將問題本身從個體身份中分離齣來,從而賦予個體改變和重寫生命劇本的力量。 結語:走嚮自主與承擔的生命 這場心靈的旅程,指嚮的最終目標不是達到一種靜止的完美狀態,而是培養一種持續的、帶著覺察的「參與感」。理解心靈的運作機製,是為瞭更好地在複雜的現實中,做齣自主的選擇,承擔起作為一個完整人類的責任。這本書鼓勵讀者,以審慎的、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心靈框架,從而開創屬於自己的、更具生命力的內在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Ph.D.)
 
  專長靈性與心理治療、榮格心理分析及個體化歷程。1943年齣生於加拿大,耶魯大學英文係畢業後,先後取得耶魯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及芝加哥大學宗教與心理研究博士學位,後於瑞士榮格學院完成榮格分析師訓練。史丹博士是芝加哥榮格學院的創始成員之一,1976到2003年擔任訓練分析師,1980至1985年同時擔任董事及校長。1989年加入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行政委員會並擔任名譽祕書,並於2001至2004年齣任理事長。
 
  2003年起移居於瑞士,於蘇黎世的國際分析心理學院擔任培訓與督導,並於2008年到2012年擔任該院主席。史丹博士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榮格心靈地圖》(立緒)一直是華文世界研讀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書籍之一。史丹另著有《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等書(心靈工坊齣版)。
譯者/校閱者簡介 王浩威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傢。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係畢業,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著有《獻給雨季的歌》、《颱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等書。近年陸續引介榮格學派相關作品,譯有《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榮格觀點的解夢書》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 走上靈魂滋長之路/魏宏晉
推薦序二 | 俯視榮格心靈疆域的鷹架/鐘穎
中譯本前言
導論
基石一  個體化歷程
基石二  分析的關係
基石三  夢是通往圓滿的途徑
基石四  積極想像是轉化的媒介
附錄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2497
  • 叢書係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走上靈魂滋長之路: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
魏宏晉(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既然榮格定義瞭深度心理學的重點在於「治療靈魂」,貫串莫瑞.史丹所提齣的榮格心理學治療的四大基礎說,包括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的核心要義討論,自然得落在靈魂的定義與運行的道理上瞭。
 
  靈魂是什麼?從神祕主義、哲學,一直到科學,可以有心靈、精神,以至於意識等說法,甚至彼此混用、各自定義。就分析心理學而言,靈魂自非唯物科學主義主張的單純物理化學運作的意識現象,而應是無意識運作與意識理性自我交互作用的總和。因此,其內涵就得跳脫心物二元論,而迴到古典亞裏斯多德的「四因說」是個很好的選擇。靈魂是人的形式因,質料因則是靈魂加上身體。因為有靈魂發起作為的動力因,人有朝善發展的目的因,使人和其他動物有別,從生物性的存有,轉化到倫理性存有,也是奠立社群主義倫理學的根本要義。「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其分別無非靈魂而已。所以,靈與肉所共同組閤而成的人,生命質料比動物多瞭靈魂,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在靈魂驅動下,為成就一個善的宇宙目的前進,這便是榮格在建構他的心理學時所抱持「生命論」與「目的論」的古典根據,個體化理論架構之底蘊。
 
  人的靈魂並非孤獨自存的,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類共享「世界靈魂」(anima mundi),個別靈魂從而誕生。這不是說人與人之間不具「差別」,反而,因為世界靈魂裡具「存有」(Being)、「異」(the Different)與「同」(the Same)等三大本質,它以不同比例而被分割與連結,經過不斷混同與編織後,還是圍繞著自身鏇轉,處在和諧運動結構裡,所以無論何時接觸到任何分散成部分的或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時,靈魂還是會在其自身整體中運行著。因此,所有人類個別靈魂具有「異」的個體性,目的可能不同,但也還會因其「同」,得以共感溝通。當深度心理治療的閤作關係建立後,治療師與被治療個案透過投射的移情/反移情,「心領神會」,一起成長,讓靈魂的目的更加清楚明晰。移情/反移情得以發生,與我們靈魂存有存在著異與同的本質同在脫不瞭關係。
 
  就夢而言,當無意識的意圖隱藏在心靈深處,靈魂的目的難以被理解之際,透過解析身心反應的象徵意圖解謎,似乎是必然的途徑。榮格曾指齣,「夢是扇幽藏於靈魂最深底祕密暗處的窄門。」在精神分析的治療版圖中,夢的分析佔據重要地位。人處在睡夢當中,意識放鬆警戒,齣現裂口,夢境浮現,可能就帶有無意識的藴涵,自是聆聽靈魂訴說之話語的絕佳契機。
 
  至於積極想像,榮格將它當作「分析性的心理療法」,意味其諸多的創造性形式,說學逗唱、琴棋書畫、歌舞吟詠等,都可以運用到治療上。這當中,除瞭主動創造的意象,還有以詮釋夢境的方法分析積極想像的象徵;甚至將積極想像與分析過程中可能突現或者迸發的移情錶現連繫在一起,錶明積極想像的範圍廣大,工作進行方式還可包含運用移情的動力,從「一人心理學」拓展到「二人心理學」,樣態十分豐富。施行積極想像幾乎可說是在麵質靈魂,等於在爲一種全麵的心理治療分析方法確立根基。
 
  榮格一生戮力於修築靈魂治療之道,其第四代傳人史丹博士以自身豐厚的榮格心理學派治療經驗,歸納齣該學派治療的基礎在於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四大要點,此說已為治療理論與實務界所廣泛認同。本文不揣鄙陋,對貫通四大基石說當中的靈魂的哲學意義以及運作理論脈絡稍作梳理,希望有助行者揹起走上靈魂滋長之路的行囊,開始邁步前進。
 
推薦序二
 
俯視榮格心靈疆域的鷹架:走嚮內在工作的四大基石
鐘穎(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版主)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榮格心理學的目的,那會是什麼?我的答案是:內在工作。
  榮格學派的內在工作有哪些特徵,足以區別它與其他學派的不同?答案就在這本書裡:個體化、治療關係、夢與積極想像。
 
  資深的讀者相信已經很熟悉莫瑞‧史丹的寫作方式瞭。他用簡短的四個章節架構起瞭整個榮格式分析的基礎,不僅周到全麵,而且立論深刻。而對新進的讀者來說,作者肯定會讓你覺得他像個循循善誘的智慧老人(wise old man),懇切而平易近人。
 
  先幫你做個簡單的摘要:個體化首先提供瞭我們適切的成長地圖,治療關係提供瞭轉化得以發生的神聖空間,夢分析與積極想像則是我們進一步走入內在的方法。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四大基石中,治療關係與夢並不能算是榮格的獨創,當中有許多內涵是由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所共享,但榮格派分析師思考的角度顯然不一樣。
 
  比起過去,榮格心理學更看重未來,這種未來性的(prospective)或者目的論的(teleological)觀點,是榮格心理學得以和精神分析有所區分的原因,因為他認為無意識、病癥、以及個體化都帶有這樣的特徵。這樣的特徵則讓榮格心理學染上瞭宗教的色彩,因為自性(self)帶有一種先驗的特質,會引導我們往某種更大的目標前進。
 
  雖然此一論點遭受某些批評,但我卻認為,這正是榮格心理學最吸引人的地方。榮格心理學的獨特之處,正在於他用心理學的語言重塑瞭古代的神話,並肯定瞭我們的宗教需求。我們的生命本身就帶著目的。這對遭受無意義與破碎感侵襲的現代人來說,無異是一種救贖。那內在於我們,同時又超越瞭我們的意象是永生的。榮格曾如此斷言。正因為我們的心靈內部有可以使人類彼此相連的海床,我們纔共享同一種喜怒哀樂,共享類似的成長與失落,進而使我們可以更勇敢地麵對孤獨。
 
  真正讓榮格派獨樹一格的技術或許非積極想像莫屬。積極想像常被形容為「醒著做夢」,但運用手法非隻一途。捏黏土、寫作、繪畫、以及各種藝術媒材的運用都有機會包含在內,方式相當多元。但這並不是指藝術治療就是積極想像。事實上,積極想像還包含瞭榮格派的寬厚哲學,那就是「等待」,亦即等待無意識意象的自然湧現,不去對它做乾擾;其次則是作者所言,一旦意象動瞭,就跟著它,和它保持接觸。
 
  相較於東方式的冥想可能會要我們跟著呼吸數息,將腦海中升起的意象視為沒有本質存在的「空」,榮格學派則要我們認真地看待這些活潑的意象。不論你更偏好採用哪一種方式和自己親近,尋求閤格專業人員的指導都是必要的。我自己在閱讀《紅書》時頗受榮格本人生動的內在世界所震撼,相信許多讀者也曾對廣大的無意識好奇過。然而我們能進入無意識多深,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自我有多強固,否則就不能稱為「接觸」,而留給自我的,隻是受原型佔據或是被吞沒而已。
 
  《西藏度亡經》這本宗教的亡靈書就富含這樣的意義,因為身體是我們身分認同的核心,所以當肉身開始齣現死亡的徵象(四大元素的消散)時,人的意識自我也會跟著失去憑依,從而墜入無意識中,與各種情緒經驗(亦即原型)相遇。
 
  那經驗有溫和良善的,也有恐怖和令人厭惡的,這在經典中以各種顏色的光以及地獄的幻象來錶示。我們若是起瞭貪嗔之心,就會被「瞬間的境相……拋嚮強猛的或苦或樂之境,就如同發砲機一般。」因此經典要我們迴憶起生前所供養的三寶,其目的或許就是使人能依托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從而安然度過這些原型經驗的現身與襲擊。
 
  該書作者蓮花生大士細緻描繪瞭死亡到重生過程中的三階段中陰,從象徵的角度而言,書中的許多方麵都呼應瞭榮格學派對集體無意識及原型的說法。此處我不擬討論死後世界是否存在及中陰歷程是否為真,而是邀請你一起思考,榮格心理學與宗教經典之間可能的交會之處。
 
  我的目的是讓你明白,原來我們曾視為迷信的內容,或許有著無意識心理學的基礎。這些隱藏在傳統經典中的心靈寶藏能因榮格學派的語言再次為人所肯定及理解,這便是榮格留給我們的遺產之一。這本描寫榮格心理學四大基石的書,因此成為新舊讀者必讀的經典作品!
 
  市麵上關於榮格的相關著作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遍及藝術治療、創傷研究、故事分析、解夢實務等不同領域。但截至目前為止能提綱挈領,以簡明文字為我們層層深入榮格心理學要義的書可謂絕無僅有,能把學術著作寫得如此親切有味,作者的學養與譯者的用心都讓我們欽佩。
 
  但真正重要的,還是榮格曾在《紅書》裡頭說的這段話:「我們必須時常進入自己,來重建與自我的關連。」榮格心理學是教導我們走嚮內在工作的心理學,而這本書就是協助我們登嚮高處,俯視榮格心理學疆域的那座鷹架。我相信每個翻開本書的你都會在讀過內容之後,感到深深的幸運。
 
中譯本前言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迅速碎片化的世界,對於維護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士和其他以照顧人類靈魂為使命的人而言,翻譯這樣一本書,對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異常重要的。隨著國傢和文化之間的鴻溝令人恐慌地加深和擴大,文本的翻譯往往就像一座橋梁,將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聯繫起來,共同奮鬥。熟稔的翻譯技巧可以促進對話的藝術。我這些關於榮格心理分析實務工作的介紹,現在能夠翻譯成中文,對我們文化之間的對話有一定的貢獻,而這對我們之間聯繫的強化是十分必要的。
 
  就榮格心理分析而言,這本書一方麵可以說是相當基礎和初步,但另一方麵這也是在榮格心理分析領域裡多年經驗的成果。在過去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我與這一領域和相關心理治療流派的其他專業同行,進行瞭無數次的對話,在國內和國際上主導瞭許多研討會,發錶瞭無數次的演講,並且就這一主題撰寫瞭大量的文章,還編輯瞭數本與此實務有關的論文集,都是由該領域的領導者所撰寫的。我從眾多經驗、對話和書寫當中提煉精華,得齣這樣的結論,也就是在本書簡短的描述中,我所認為的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這四大基石使得榮格取嚮的心理治療有別於其他所有的心理治療,但同時還是與其他流派有許多共同特點。心理治療是靈魂關懷的一種現代形式,而榮格心理分析就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
 
  現今已有成韆上萬名榮格心理分析學傢散布在世界各地,這個領域現在可以說是第五代,並迅速發展到第六代。我認為自己是第四代,我的分析師是與第二代分析師一起工作,而第二代分析師又都是與榮格本人一起工作。曾和我一起工作並完成培訓,且現在成為閤格分析師的學生和被分析者,可以算作第五代,而他們的學生正在形成第六代。榮格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分析心理學,2023年將迎來它的110歲生日。從榮格在蘇黎世創立這一傳統以來,正如我將在本書中主張的那樣,這部作品所概述的四大基石一直存在於分析的實務工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強度和顯而易見的中心地位還是不斷增加,不過在榮格本人當年與患者進行臨床工作時,從他那獨特方式的一開始,這些基礎就隱含其中。
 
  這部作品現在能翻譯成中文我感到振奮,希望透過本書,能將榮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介紹給感興趣的新一代。
 
默瑞.史丹(Murray Stein)
於瑞士戈迪韋爾鎮圖恩湖
2022年五月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