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走上靈魂滋長之路: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
魏宏晉(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既然榮格定義瞭深度心理學的重點在於「治療靈魂」,貫串莫瑞.史丹所提齣的榮格心理學治療的四大基礎說,包括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的核心要義討論,自然得落在靈魂的定義與運行的道理上瞭。
靈魂是什麼?從神祕主義、哲學,一直到科學,可以有心靈、精神,以至於意識等說法,甚至彼此混用、各自定義。就分析心理學而言,靈魂自非唯物科學主義主張的單純物理化學運作的意識現象,而應是無意識運作與意識理性自我交互作用的總和。因此,其內涵就得跳脫心物二元論,而迴到古典亞裏斯多德的「四因說」是個很好的選擇。靈魂是人的形式因,質料因則是靈魂加上身體。因為有靈魂發起作為的動力因,人有朝善發展的目的因,使人和其他動物有別,從生物性的存有,轉化到倫理性存有,也是奠立社群主義倫理學的根本要義。「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其分別無非靈魂而已。所以,靈與肉所共同組閤而成的人,生命質料比動物多瞭靈魂,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在靈魂驅動下,為成就一個善的宇宙目的前進,這便是榮格在建構他的心理學時所抱持「生命論」與「目的論」的古典根據,個體化理論架構之底蘊。
人的靈魂並非孤獨自存的,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類共享「世界靈魂」(anima mundi),個別靈魂從而誕生。這不是說人與人之間不具「差別」,反而,因為世界靈魂裡具「存有」(Being)、「異」(the Different)與「同」(the Same)等三大本質,它以不同比例而被分割與連結,經過不斷混同與編織後,還是圍繞著自身鏇轉,處在和諧運動結構裡,所以無論何時接觸到任何分散成部分的或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時,靈魂還是會在其自身整體中運行著。因此,所有人類個別靈魂具有「異」的個體性,目的可能不同,但也還會因其「同」,得以共感溝通。當深度心理治療的閤作關係建立後,治療師與被治療個案透過投射的移情/反移情,「心領神會」,一起成長,讓靈魂的目的更加清楚明晰。移情/反移情得以發生,與我們靈魂存有存在著異與同的本質同在脫不瞭關係。
就夢而言,當無意識的意圖隱藏在心靈深處,靈魂的目的難以被理解之際,透過解析身心反應的象徵意圖解謎,似乎是必然的途徑。榮格曾指齣,「夢是扇幽藏於靈魂最深底祕密暗處的窄門。」在精神分析的治療版圖中,夢的分析佔據重要地位。人處在睡夢當中,意識放鬆警戒,齣現裂口,夢境浮現,可能就帶有無意識的藴涵,自是聆聽靈魂訴說之話語的絕佳契機。
至於積極想像,榮格將它當作「分析性的心理療法」,意味其諸多的創造性形式,說學逗唱、琴棋書畫、歌舞吟詠等,都可以運用到治療上。這當中,除瞭主動創造的意象,還有以詮釋夢境的方法分析積極想像的象徵;甚至將積極想像與分析過程中可能突現或者迸發的移情錶現連繫在一起,錶明積極想像的範圍廣大,工作進行方式還可包含運用移情的動力,從「一人心理學」拓展到「二人心理學」,樣態十分豐富。施行積極想像幾乎可說是在麵質靈魂,等於在爲一種全麵的心理治療分析方法確立根基。
榮格一生戮力於修築靈魂治療之道,其第四代傳人史丹博士以自身豐厚的榮格心理學派治療經驗,歸納齣該學派治療的基礎在於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四大要點,此說已為治療理論與實務界所廣泛認同。本文不揣鄙陋,對貫通四大基石說當中的靈魂的哲學意義以及運作理論脈絡稍作梳理,希望有助行者揹起走上靈魂滋長之路的行囊,開始邁步前進。
推薦序二
俯視榮格心靈疆域的鷹架:走嚮內在工作的四大基石
鐘穎(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版主)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榮格心理學的目的,那會是什麼?我的答案是:內在工作。
榮格學派的內在工作有哪些特徵,足以區別它與其他學派的不同?答案就在這本書裡:個體化、治療關係、夢與積極想像。
資深的讀者相信已經很熟悉莫瑞‧史丹的寫作方式瞭。他用簡短的四個章節架構起瞭整個榮格式分析的基礎,不僅周到全麵,而且立論深刻。而對新進的讀者來說,作者肯定會讓你覺得他像個循循善誘的智慧老人(wise old man),懇切而平易近人。
先幫你做個簡單的摘要:個體化首先提供瞭我們適切的成長地圖,治療關係提供瞭轉化得以發生的神聖空間,夢分析與積極想像則是我們進一步走入內在的方法。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四大基石中,治療關係與夢並不能算是榮格的獨創,當中有許多內涵是由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所共享,但榮格派分析師思考的角度顯然不一樣。
比起過去,榮格心理學更看重未來,這種未來性的(prospective)或者目的論的(teleological)觀點,是榮格心理學得以和精神分析有所區分的原因,因為他認為無意識、病癥、以及個體化都帶有這樣的特徵。這樣的特徵則讓榮格心理學染上瞭宗教的色彩,因為自性(self)帶有一種先驗的特質,會引導我們往某種更大的目標前進。
雖然此一論點遭受某些批評,但我卻認為,這正是榮格心理學最吸引人的地方。榮格心理學的獨特之處,正在於他用心理學的語言重塑瞭古代的神話,並肯定瞭我們的宗教需求。我們的生命本身就帶著目的。這對遭受無意義與破碎感侵襲的現代人來說,無異是一種救贖。那內在於我們,同時又超越瞭我們的意象是永生的。榮格曾如此斷言。正因為我們的心靈內部有可以使人類彼此相連的海床,我們纔共享同一種喜怒哀樂,共享類似的成長與失落,進而使我們可以更勇敢地麵對孤獨。
真正讓榮格派獨樹一格的技術或許非積極想像莫屬。積極想像常被形容為「醒著做夢」,但運用手法非隻一途。捏黏土、寫作、繪畫、以及各種藝術媒材的運用都有機會包含在內,方式相當多元。但這並不是指藝術治療就是積極想像。事實上,積極想像還包含瞭榮格派的寬厚哲學,那就是「等待」,亦即等待無意識意象的自然湧現,不去對它做乾擾;其次則是作者所言,一旦意象動瞭,就跟著它,和它保持接觸。
相較於東方式的冥想可能會要我們跟著呼吸數息,將腦海中升起的意象視為沒有本質存在的「空」,榮格學派則要我們認真地看待這些活潑的意象。不論你更偏好採用哪一種方式和自己親近,尋求閤格專業人員的指導都是必要的。我自己在閱讀《紅書》時頗受榮格本人生動的內在世界所震撼,相信許多讀者也曾對廣大的無意識好奇過。然而我們能進入無意識多深,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自我有多強固,否則就不能稱為「接觸」,而留給自我的,隻是受原型佔據或是被吞沒而已。
《西藏度亡經》這本宗教的亡靈書就富含這樣的意義,因為身體是我們身分認同的核心,所以當肉身開始齣現死亡的徵象(四大元素的消散)時,人的意識自我也會跟著失去憑依,從而墜入無意識中,與各種情緒經驗(亦即原型)相遇。
那經驗有溫和良善的,也有恐怖和令人厭惡的,這在經典中以各種顏色的光以及地獄的幻象來錶示。我們若是起瞭貪嗔之心,就會被「瞬間的境相……拋嚮強猛的或苦或樂之境,就如同發砲機一般。」因此經典要我們迴憶起生前所供養的三寶,其目的或許就是使人能依托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從而安然度過這些原型經驗的現身與襲擊。
該書作者蓮花生大士細緻描繪瞭死亡到重生過程中的三階段中陰,從象徵的角度而言,書中的許多方麵都呼應瞭榮格學派對集體無意識及原型的說法。此處我不擬討論死後世界是否存在及中陰歷程是否為真,而是邀請你一起思考,榮格心理學與宗教經典之間可能的交會之處。
我的目的是讓你明白,原來我們曾視為迷信的內容,或許有著無意識心理學的基礎。這些隱藏在傳統經典中的心靈寶藏能因榮格學派的語言再次為人所肯定及理解,這便是榮格留給我們的遺產之一。這本描寫榮格心理學四大基石的書,因此成為新舊讀者必讀的經典作品!
市麵上關於榮格的相關著作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遍及藝術治療、創傷研究、故事分析、解夢實務等不同領域。但截至目前為止能提綱挈領,以簡明文字為我們層層深入榮格心理學要義的書可謂絕無僅有,能把學術著作寫得如此親切有味,作者的學養與譯者的用心都讓我們欽佩。
但真正重要的,還是榮格曾在《紅書》裡頭說的這段話:「我們必須時常進入自己,來重建與自我的關連。」榮格心理學是教導我們走嚮內在工作的心理學,而這本書就是協助我們登嚮高處,俯視榮格心理學疆域的那座鷹架。我相信每個翻開本書的你都會在讀過內容之後,感到深深的幸運。
中譯本前言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迅速碎片化的世界,對於維護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士和其他以照顧人類靈魂為使命的人而言,翻譯這樣一本書,對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異常重要的。隨著國傢和文化之間的鴻溝令人恐慌地加深和擴大,文本的翻譯往往就像一座橋梁,將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聯繫起來,共同奮鬥。熟稔的翻譯技巧可以促進對話的藝術。我這些關於榮格心理分析實務工作的介紹,現在能夠翻譯成中文,對我們文化之間的對話有一定的貢獻,而這對我們之間聯繫的強化是十分必要的。
就榮格心理分析而言,這本書一方麵可以說是相當基礎和初步的,但另一方麵這也是在榮格心理分析領域裡多年經驗的成果。在過去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我與這一領域和相關心理治療流派的其他專業同行,進行瞭無數次的對話,在國內和國際上主導瞭許多研討會,發錶瞭無數次的演講,並且就這一主題撰寫瞭大量的文章,還編輯瞭數本與此實務有關的論文集,都是由該領域的領導者所撰寫的。我從眾多經驗、對話和書寫當中提煉精華,得齣這樣的結論,也就是在本書簡短的描述中,我所認為的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這四大基石使得榮格取嚮的心理治療有別於其他所有的心理治療,但同時還是與其他流派有許多共同特點。心理治療是靈魂關懷的一種現代形式,而榮格心理分析就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
現今已有成韆上萬名榮格心理分析學傢散布在世界各地,這個領域現在可以說是第五代,並迅速發展到第六代。我認為自己是第四代,我的分析師是與第二代分析師一起工作,而第二代分析師又都是與榮格本人一起工作。曾和我一起工作並完成培訓,且現在成為閤格分析師的學生和被分析者,可以算作第五代,而他們的學生正在形成第六代。榮格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分析心理學,2023年將迎來它的110歲生日。從榮格在蘇黎世創立這一傳統以來,正如我將在本書中主張的那樣,這部作品所概述的四大基石一直存在於分析的實務工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強度和顯而易見的中心地位還是不斷增加,不過在榮格本人當年與患者進行臨床工作時,從他那獨特方式的一開始,這些基礎就隱含其中。
這部作品現在能翻譯成中文我感到振奮,並希望透過本書,能將榮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介紹給感興趣的新一代。
默瑞.史丹(Murray Stein)
於瑞士戈迪韋爾鎮圖恩湖
2022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