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洞燭機先,係統性風險破解套書《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傢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見微知著、洞燭機先,係統性風險破解套書《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傢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亞當・庫查司基
圖書標籤:
  • 係統性風險
  • 風險管理
  • 行為經濟學
  • 趨勢分析
  • 商業欺詐
  • 金融犯罪
  • 社會傳播
  • 危機應對
  • 決策分析
  • 投資風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惺惺相惜推薦>>
  最符閤現今時局需求的著作,讀者異口同聲:「好看到讓你想『傳』給別人」!

  一種緻命病毒蟄伏多年,於人群中突然其來地爆發。一場政治運動迅雷不急掩耳地展開,隨後快速銷聲匿跡。金融體係網絡中藏著「超級傳播者」,緻使乍見小小的危機擴及為全球市場崩盤。一個想法如野火燎原般傳播開來,自此改變世界的樣貌……

  說到「傳染力」,我們往往聯想到疾病傳播,然而本書並非探討疾病擴散的生物學,而毋寧更是一本談趨勢變化軌跡的著作。作者亞當・庫查司基從事流行病學研究,但他的學術專業並非生物學相關,而是數學,因此他參與研究時扮演的角色,是從統計、模型、演算法、因果論乃至大數據等角度著手,探究疾病於何時發源於何處、散播開來的熱點又是什麼(哪個人或事件、地點),從而預測事態的後續發展,並且建議妥適的因應之道。

  此外,由於流行病學探究傳染力所得的成果,已廣泛應用至諸多領域,因此本書內容雖以疾病傳播起頭,以疫情控製做結,然而書中頭尾之間的篇幅,則切入相當廣泛的領域,像是:

  ►金融界普遍相信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然而已有多項研究發現,隨著「金融傳染途徑」形成,分散投資可能會破壞大型金融網絡的穩定性。

  ►從健康、生活風格,一路到政治觀點等,我們與熟人往往具備共同特徵,科學傢如何釐清這是基於同質性或共有環境?還是社會傳染所緻?

  ►從疾病流行到恐怖主義與暴力犯罪,科學傢發展齣預測模型,除瞭能協助機構擬定防治對策並妥善分配資源,亦可說服民眾配閤甚至協力。

  ►網際網路創造瞭新形態的互動,本書探究網紅崛起、情緒感染與輿情操縱等現象,也探討網路如何成為我們研究事物傳播方式的新方法。

  ►惡意軟體鑽漏洞潛入私人電腦、駭客藉電腦係統控製科技設備,乃至程式碼共享難溯源等情形,一旦齣現「疫情」可能會怎麼樣發展?

  ……舉凡網紅現象、政治風嚮、創新傳播、金融趨勢、罪案偵察,乃至暴力事件等等,作者皆以引人入勝的故事解讀各類型「擴散現象」從齣現、發展到消亡的種種線索。

  現今的世界比以往更加環環相扣,許多現象牽一髮動全身,
  「傳染力法則」能夠解釋這些具備傳播特質的事物之更迭,
  想要解讀眾多現象與趨勢,擬齣因應之道,你不能不知道!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傢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全球化矛盾》作者羅德裏剋、
  《玩別人的錢》作者約翰.凱、《全球化矛盾》作者丹尼‧羅德裏剋等,
  頂尖行傢口碑相挺!

  假鈔、假金礦,甚至假國傢。藏在行李箱裡的幼童、五鬼搬運的沙拉油……,儘管詐取錢財的騙徒往往使用各種複雜的障眼法,但犯罪模式大多建立在很簡單的基礎上。

  現代經濟能夠蓬勃發展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隨著商業體係越來越龐雜,現代社會也越來越傾嚮於「信任的分工」。然而儘管工作層層分化齣去的過程中,催生瞭相應的控管製度,但由於我們不可能查核所有自己沒有親自經手的作業,因此製度中仍有許多可以「上下其手」之處——甚至可以說,企業經營上衍生瞭多少控管製度,也就蘊藏瞭多少心懷不軌之人可以「趁虛而入」的地方。

  本書蒐羅瞭從古至今、相當豐富的詐騙實例(美國經濟學傢布萊德佛‧德隆誇讚說,能跟這本書相提並論的,他隻想得到亞當•斯密的金融經典《金錢遊戲》),書中金融管控專傢丹・戴維斯藉由這些知名詐騙案,帶大傢瞭解商業騙局的幾大特色,同時解釋它們為何、以及會在什麼地方「露齣馬腳」,乃至失控崩盤。

  看熱鬧的話,可以把本書當作一本【刺激的犯罪實錄】,享受當中令人驚詫、搖頭、甚至噴飯的詐騙情節,從騙徒們的招供甚至他們寫的暢銷書,一窺貪婪到極緻時人可以為自己的惡行想到什麼樣的託詞。但若是要看門道,它毋寧是一部【角度另類的商業史】。

  作者以各詐騙案根柢的架構與性質去分類,分章探討,一邊介紹這些知名詐欺案的內情,一邊帶讀者一一檢視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信任機製,以及騙徒如何濫用它們。因此這本書也可以是一本【詐欺犯罪(防製)教材】,而如果你是管理甚至經營階層,作者闡述的各學派經營理論的重點與演化,絕對能幫助你身處甚至著手建構體製時,有更獨到而明晰的角度。

  ◎這本書很適閤以下讀者:
  ○對商業史與經濟史感興趣,或者業務與課業與此相關的人
  ○企業經營者或者管理人員,尤其業務與「防弊」有關的人
  ○投身股票市場,希望對於企業運作方式有更清楚瞭解的人
  ○對商場奇聞軼事好奇,希望兼顧閱讀趣味與學習新知的人
  ○任職公傢機關,業務與「防弊」密切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金融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稅務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保險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會計知識相關的人

各界推薦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自古至今,從聖經中的瘟疫,到當前攻占新聞頭條的新冠病毒:疾病、想法、情緒……萬事萬物都能傳播。《傳染力法則》以迷人、細膩的敘事,探索「傳染」這一門學問。讀瞭之後,保證你會想「傳」給你的朋友。──《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

  ►本書充分展現科普魅力:筆法趣味橫生、清楚明確;主題引人入勝、緊扣脈絡。作者亞當・庫查司基為傳染病學傢,涉獵心理學、醫學、網路理論以及數學,以精采權威的論據,帶領讀者從人的想法、網路迷因梗圖、暴力事件與緻命病毒,瞭解事物傳播的潛藏法則。本書也為自身主題下瞭很好的註腳——內容深具感染力,所以你看完後會想要別人也讀一下。──《數字奇航》作者艾利剋斯‧貝洛斯(Alex Bellos)

  ►例證豐富,以務實角度切入,說明如何以數學幫助瞭解傳染,進而以更好的方式應對韆變萬化的傳染形式。作者處理議題廣泛,既談疾病大流行,亦論槍枝暴力、金融危機與不實訊息。他啟發所有讀者以數學傢的方式思考問題。想瞭解疫病和其他具擴散性質的危機,本書不容錯過。──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院長彼得‧皮奧特(Peter Piot)

  ►以數學角度切入,精采探討有些事物何以會快速傳播,而且談的可不隻是病毒。作者以旁徵博引的筆法啟迪讀者。舉例來說,他帶領讀者瞭解公衛模型於疾病傳播上的應用,檢視都市槍枝暴力的人際關係網絡,並使用演算法來解釋「年齡、幫派關係、逮捕紀錄」等項目……本書切閤時勢、極為易讀。──《柯剋斯書評》

  ►讀者評語:
  如果想多瞭解「傳染」擴散背後的數學邏輯,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本書不隻探討流行病學,也以更寬廣的格局談論股市、社群媒體……等,探討有些事物能快速「瘋傳」,有些卻欲振乏力,背後機製為何?作者是數學傢,所以這本書不是生物學著作,但也非數學專書。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在於呈現各統計模型中有多少未知因子,以及該如何建立穩固可靠的模型。作者在疾病管控領域具備專業經歷,這也增加瞭論點的說服力。整體而言,讀起來讓人大呼過癮。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傢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在我讀過的金融書籍當中,從沒看過這麼有趣又博學的,能跟它相提並論的隻有亞當•斯密的經典之作《金錢遊戲》。——布萊德佛‧德隆(J. Bradford DeLong),美國經濟學傢,著有《影響力的終結》

  ►如果你想學會如何識破詐騙手法,你該讀讀這本書。如果你想當騙子,那就……別讀。但如果你非行騙不可,那還是先讀吧。——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隨機騙局》、《不對稱陷阱》等書作者

  ►生動刻劃史上眾多詐騙案與主謀。除瞭講述個別的故事,戴維斯也對全球各國的自由市場社會提齣深刻且重要的看法。饒富趣味,且深具啟發性。——丹尼‧羅德裏剋(Dani Rodrik),經濟學傢,著有《全球化矛盾》與《經濟學好厲害》
  
  ►無論你是菜鳥詐騙犯,或隻是不想成為騙徒的肥羊,都該讀一讀這本好看又不可或缺的指南。——約翰.凱(John Kay),英國知名經濟學傢,著有《玩別人的錢》

  ►迷人,引人入勝,而且真確無誤。不可多得的讀物。——黛安‧柯爾(Diane Coyle),英國經濟學傢,著有《被賣掉的未來》與《GDP的多情簡史》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兩本書的書名和核心主題推斷齣的,關於“係統性風險破解”這一主題下,但不包含具體《傳染力法則》和《商業大騙局》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深入,並呈現齣專業分析的質感: --- 《危機視界:預見複雜係統失序的隱形鏈條與韌性構建》 洞察黑天鵝的陰影:當世界在巨變中加速收斂 在一個萬物互聯、層級結構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孤立的風險已成為歷史名詞。每一次市場的崩潰、供應鏈的中斷,乃至社會結構的鬆動,都揭示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係統性脆弱性。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領域的成功學或失敗案例解剖,而是深入探討宏觀結構、信息傳播機製、以及跨域耦閤帶來的整體性風險。我們不再滿足於事後分析已發生的災難,而是著手於繪製一張清晰的「風險拓撲圖」,旨在讓決策者能夠在風險因子尚未引發連鎖反應之前,識別齣那些看似微小、卻能引發全局崩潰的「臨界點」。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試圖在高度不確定性中尋求穩定錨點的商業領袖、政策製定者、金融分析師與社會學研究者的深度專著。它拋棄瞭簡化的線性思維,轉而擁抱複雜性科學的視角,揭示齣風險的本質:它們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係統內在結構的必然產物。 第一部:結構的張力——風險的內生性與槓桿效應 本部分將係統性風險的根源追溯至係統本身的設計缺陷與不平衡的權力結構。我們將解構「過度專業化」與「過度耦閤」如何共同編織齣緻命的陷阱。 1. 專業化陷阱與單點失效風險: 當全球分工達到極緻,看似效率的提升實則隱藏著對特定節點的極度依賴。我們將分析在「精實化」(Lean)哲學的極緻推演下,一旦某個核心節點(無論是技術標準、原材料供應地,還是關鍵的數據中心)遭遇衝擊,其對下遊數韆個環節的「震盪波延遲效應」將如何被放大。重點在於探討如何設計冗餘架構,並區分「有益的冗餘」與「無效的浪費」。 2. 網路拓撲與級聯失效模型: 係統的連接方式決定瞭其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本書將運用圖論和網路科學的原理,描繪齣金融市場、能源網路及信息基礎設施的實際連通圖。我們探討中心性節點(Hubs)的脆弱性,以及當風險沿著「最短路徑」傳播時,如何通過引入緩衝層和隔斷機製,阻止局部故障演變為全域癱瘓。這不是關於特定資產的波動,而是關於傳播路徑本身的數學特性。 3. 非線性迴饋迴路: 許多係統性風險的爆發並非線性的積纍,而是跨越瞭某個閾值後的陡然轉變。本章聚焦於正嚮迴饋在壓力下的失控:例如信心危機如何自我實現,導緻流動性瞬間枯竭;或環境壓力如何纍積至氣候臨界點,引發不可逆轉的生態鏈重組。我們強調對「非線性放大器」的識別,這些放大器通常潛伏在監管套利空間或市場預期之中。 第二部:資訊失真與集體行為的悖論 在現代社會,決策錯誤往往源於對真實情況的共同誤判。本部分專注於資訊環境如何扭麯對風險的感知,並驅動一緻性的危險行為。 1. 框架效應與風險遮蔽: 決策者傾嚮於在特定的「框架」內評估風險,這導緻對潛在的、尚未被正式量化的威脅視而不見。我們探討「常態化偏差」(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在組織文化中的滲透,以及當所有參與者都基於錯誤的共同假設(Common Knowledge)進行操作時,係統性泡沫如何誕生與破裂。重點在於區分可量化的波動與結構性的認知盲區。 2. 隱性知識與技術債務的積纍: 許多關鍵係統的運轉依賴於操作人員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當這些知識隨著人員流動而流失,或被過於簡化的自動化係統取代時,係統在麵對未知乾擾時的適應能力會急劇下降。本書分析瞭「技術債務」在基礎設施中的積纍,以及其在危機時刻轉化為「係統性技術故障」的過程。 3. 外部性與道德風險的擴散: 係統性風險往往是將成本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的結果。當某個行為主體在獲取巨大利益的同時,將潛在的、大規模的損失轉嫁給整個係統,就會產生係統性的道德風險。我們分析瞭如何在製度設計層麵,通過內部化成本機製,迫使決策者對其決策的全麵外部影響負責。 第三部:韌性構建——從預警到自我修復的戰略藍圖 破解係統性風險,最終目標是建立具備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的係統。這要求我們放棄僅追求效率的單一目標,轉而追求在壓力下能夠學習和強化的能力。 1. 多層次預警係統的構建: 僅依賴單一的宏觀指標(如利率、失業率)是遠遠不夠的。本書提齣瞭建立一套多維度、異質性探測器的必要性。這些探測器必須能夠捕捉到不同層級(微觀交易行為、中觀產業鏈連接、宏觀政策傳導)的異常信號,並建立跨層級的整閤分析框架。 2. 引入非同步性與去中心化: 真正穩定的係統不是絕對剛性的,而是具備彈性和分區隔離能力的。我們探討如何通過戰略性的去中心化(非地理層麵,而是決策權和資源配置層麵),在係統的某一部分遭遇衝擊時,阻止衝擊嚮其他不相關的子係統傳播。這涉及對關鍵資源儲備的戰略佈局。 3. 壓力測試的進化: 傳統的壓力測試往往基於歷史數據的線性外推。本書主張轉嚮「情景建構」與「極限挑戰」。決策者必須主動設計齣「前所未有」的組閤衝擊(例如:同時發生氣候災害與關鍵技術封鎖),以測試係統在認知邊界之外的反應極限,從而預先調整其應對協議。 --- 結論:係統的進化與決策者的責任 《危機視界》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分析工具箱,它要求讀者從線性的「因果」思維躍升到網絡化的「關聯」思維。在一個不斷湧現新複雜性的世界裡,預見未來不是預測單一事件,而是理解驅動事件爆發的潛在結構力量。理解這些力量,是我們從被動應對災難走嚮主動引導係統穩定演化的關鍵。這場戰役,始於對係統性風險的清晰識別,並最終指嚮結構性的智慧重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當・庫查司基(Adam Kucharski)


  亞當・庫查司基於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是數學本科係齣身的數學傢,由於研究伊波拉病毒和茲卡病毒等全球性傳染病,得以親赴太平洋群島多座村落、以及拉丁美洲多間醫院,展開田野調查。庫查斯基也是TED Fellow的一員,並曾榮獲2016年羅莎琳‧富蘭剋林獎,以及2012年「惠康科普著作獎」等殊榮,發錶作品散見於《觀察傢》、《金融時報》、《科學人》和《新政治傢》。

丹・戴維斯(Dan Davies)

  丹・戴維斯曾擔任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的金融管控專傢,後來加入某些頂尖研究團隊,為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與其他投資銀行服務。二十一世紀初,他曾親眼目睹金融投資產業的局勢多變,風起雲湧,幾起金融弊案,像是霸菱銀行倒閉、巴剋萊銀行操縱LIBOR利率醜聞等等,都令他對詐騙行為產生濃厚興趣。他目前是《金融時報》與《紐約客》等刊物的作傢。

譯者簡介

高子璽(Tzu-hsi KAO)


  颱大翻譯碩畢,碩論探討福爾摩沙自然史文獻。中英日全職譯者,曾於翻譯社內部任職七年。主攻領域:醫藥、體育、環保,以及各類產業文件。譯有《傳染力法則》、《彩色圖解運動生理學導論》、《王者製造:勒布朗‧詹姆斯縱橫球場與製霸商場的成王之道》、《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現亦為《BBC知識》科普譯者。

陳榮彬

  颱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捲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二〇一八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齣版各類翻譯作品近六十種,近年代錶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等經典小說,布考斯基詩集《愛是來自地獄的狗》,以及重量級史學作品《追尋現代中國》、《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四十一、四十三屆金鼎獎評審。

 

圖書目錄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自序
說到「感染」,浮上我們心頭的,固然往往是傳染疾病或電腦病毒,但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實則百百種,其中造成傷害者有之,但也不乏好的流行,前者如惡意軟體、暴力或金融危機,後者如創新發明和文化傳播。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不一定都長一個樣,研究這類事物的傳播現象時,我們需要有辦法釐清它們具備哪些獨有特徵,不同於使傳染擴散的基本原則。這種分析方法能跳開過於簡單的解釋邏輯,並針對觀察到的發展麯線,揭開背後的真實本質。本書的討論過程中,讀者能針對乍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觀察到一條條線索浮齣,串接這種種問題。
 
第一章 事件發展論
羅納德.羅斯駐派印度時,發現當地蚊子猖獗,瘧疾盛行。返英後他探訪萬巴德醫師請教傳染疾病問題時,得知萬巴德判斷蚊子是瘧疾的媒介,羅斯先前便已耳聞這項關聯,但萬巴德的論點是第一個說服他的。羅斯持續研究瘧疾後齣版瞭《瘧疾的預防》一書,其分析既顯示可能撲滅瘧疾的方法,也蘊含一項更深奧的洞見,能一舉改寫我們對於「傳播」的看法。羅斯觀察到,處理疾病分析的方法有二:「描述性分析法」和「機械性分析法」。當時多數研究都使用前者,即開始作業時使用真實數據,並往迴推齣可預測的模式。羅斯採用瞭後者,他一來沒有收集數據,二來沒有針對觀察到的趨勢找齣能加以描述的模式,他一開始的做法,是概述過去影響瞭疾病傳播的主要過程……
 
第二章 恐慌與大流行
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傢安迪.霍爾丹指齣,SARS疫情可堪比擬2008年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他指齣,大眾通常會以兩種方式麵對疫情:逃或藏。金融界的「逃跑」之舉比如:為瞭停損而齣清所有資產,導緻資產價格崩跌;銀行的「藏身」方式則可能是囤積資金。霍爾丹早在2004年便指齣,我們已經進入「超係統性風險」的時代。金融網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健全,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非常脆弱。這在生態學已經是個成熟的概念,不幸的是,等到大型崩潰發生時,大傢纔終於聽進這樣的概念。雷曼兄弟垮颱後,銀行業上上下下都開始思考傳染病學的概念。霍爾丹指齣,「如果不從感染傳播的角度切入,你很難講清楚為何雷曼兄弟會拖垮金融體係。」
 
第三章 社會傳染「友」關係
社交互動不僅會促進社區傳播,還能將感染傳到其他地方。2009年流感大流行初期,病毒並未在各國間直線傳播。當3月份在墨西哥爆發時,迅速到達中國等遠處,但花瞭更長的時間纔在巴貝多等附近國傢現身。究其原因,如果以地圖位置來定義「近」、「遠」,代錶使用瞭錯誤的距離觀念。感染的傳播者是人,連接墨西哥和中國的主要航線,數量多於往返巴貝多等地的航線,如果改為根據航空公司乘客流量來定義距離,則此次流感的蔓延會更容易解釋。社交連結的重要性很容易遭到低估。20世紀初羅斯和哈德森撰寫「事件發展論」論文時,認為意外、離婚和慢性疾病等事情是獨立事件,即如果某人發生瞭這件事,並不會影響其他人麵臨同一件事的機率,也就說人際之間沒有傳播因子。在21世紀初,研究人員開始質疑是否真是如此。
 
第四章 事情醞釀中
犯罪演算法的侷限超齣人們的想像。蘭德公司研究人員曾歸納瞭有關預測型警務監察的四大迷思。一是電腦能確切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研究人員補充:「演算法預測的是未來事件的風險,而不是事件本身。」二是從收集犯罪數據到提齣適當建議,電腦無所不能。實際上,電腦在協助人類執行警政分析和決策時的錶現最佳,而無法全麵取代人類。三是警力需要一個強大模型來做齣優良決策,而問題往往齣在是否能掌握正確數據。蘭姆解釋:「有時候你手上的那組數據裡麵,並沒有你預測時所需的資訊。」第四個迷思或許最難以消滅,就是預測得準,犯罪也會自動減少。蘭德團隊錶示:「預測的本質,就隻是預測。要實際減少犯罪,必須根據預測採取行動。」
 
第五章 病毒式瘋傳
2001年1月,裴瑞帝嚮耐吉(Nike)下瞭戰帖——他訂購幾雙客製化球鞋,要求印上「血汗工廠」。耐吉以「使用不當俗稱」為由,通知他訂單無法成立。雙方以電子郵件交手數迴後,耐吉不動如山,於是裴瑞帝將整串電子郵件轉寄給若乾朋友。其中許多人再次轉發,沒幾天便送到數韆人手上,3月時此事件躍上國際媒體。後來一傢多媒體非營利機構聘用裴瑞帝擔任「傳染力媒體實驗室」主管,針對線上內容展開網路實驗。接下來數年,他著手研究網路人氣的特徵,像是搭上新聞潮流如何驅動網站流量,標題兩極化如何增加露齣,內容求新求變則能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裴瑞帝團隊甚至新創瞭「轉發」功能,這項概念日後成為社群網路上內容傳播的基本功能。想像一下:如果Twitter拿掉「轉推」的選項,Facebook移除「分享」按鍵,結果會有何不同?
 
第六章 如何宰製網際網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法國國傢研究院閤作,探討Twitter使用者提到的主流新聞報導,發現有將近60%的連結,其他使用者從未點選,但其中有些報導持續傳播。說穿瞭,許多人樂在分享,而不是閱讀文章。曾於Facebook擔任數據科學傢的迪恩.艾剋斯指齣,想要讓人與社交媒體簡單互動,不用太傷腦筋。他說:「那是相對容易產生的行為。我們這邊在談的行為,是在說你的朋友會不會對貼文按讚或留言。」一旦做起來不用太費事,實際行動就容易得多。這對行銷人員形成挑戰。行銷活動或許帶來高按讚與點閱次數,但行銷人員希望的終究是消費者掏錢購買產品,或是相信行銷內容,而非隻是和活動本身互動。就好比追隨者多,不見得就能大量帶動分享潮,行銷內容的點閱或分享次數再多,也無法自動轉換成獲利或支持度。
 
第七章 溯源追追追
施密特醫生某夜造訪外遇對象珍妮絲,為她注射一劑「維生素」。隨後數週珍妮絲齣現類流感癥狀,數月後確診愛滋病,她懷疑該夜施密特注射的其實是HIV病毒,便將他告上法庭。當時雖已普遍採用DNA檢測來協助辦案,但珍妮絲一案更為棘手。HIV一類的病毒演化進程相對較快,因此珍妮絲血液中的病毒不見得就是當初感染的病毒。施密特麵對指控時辯稱,珍妮絲體內的 HIV病毒與遭懷疑的原患者病毒大不相同,因此說後者是感染源並不閤理。演化生物學傢大衛.希爾斯團隊拿珍妮絲與施密特病患兩人的病毒,與拉法葉當地 HIV患者身上的其他病毒相比較。對於施密特病患和珍妮絲身上的病毒,希爾斯在證詞中說:「兩者是分析中序列最相近的,並且是從兩個個體身上所分離齣來的病毒序列中,所能找到最密切相關的。」施密特因而獲判有罪,此案為親緣關係分析首次用於美國刑事案件的例子。自此,全球各地其他審案也陸續採用此項技術。
 
第八章 亂中整亂
分析擴散現象時,重中之重並非做對瞭什麼,而是發現哪裡搞錯。認知到有東西看起來不對勁,像是注意到發展麯線很特別,或是原以為是法則,卻發生例外。隨著我們日益認識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傳染病研究領域中所探討的許多想法,目前也應用於其他類型的擴散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中央銀行開始採信網絡關係的結構會擴大傳染,這是性病研究人員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提齣的先驅概念。近年來,將暴力視為一種具傳染力的擴散現象,而非單純當作「壞人」導緻的結果,這作法則呼應瞭1880年代和 1890年代時對「壞空氣緻病論」的駁斥。目前,針對創新和網路內容的傳播,研究界透過再生數等概念加以量化,而用於研究病原體基因定序的方法,則顯示文化的傳播和演變。
 
緻謝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傢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自序──倫敦金融圈醜聞
►►►「波亞斯國總督」/「加拿大悖論」/LIBOR醜聞/信任與濫用信任/白領詐欺案的四種基本類型/本書看點
商業詐欺可說是現代經濟體係的邪惡雙胞胎。瞭解詐欺,有助於我們更深入探掘經濟體製。在這趟以貪腐現象為終點的探索之旅中,你得以更加瞭解詐欺的運作機製,甚至幫自己的公司或老闆降低詐欺風險;你也可以好好觀察,什麼是正當誠實的商業體係運作方式。市場經濟跟人腦一樣,也是一種訊息處理係統。人腦隻有生病瞭,被剖開後,我們纔能充分瞭解它的運作方式:經濟體係也是,隻有它崩潰失靈瞭,我們纔有機會看見它背後的種種機製。
 
第一章 基本功
►►►付款條件與賒帳交易/信用管製/破產/從「金髮女老韆」奇案看抵押物問題/「分期付款詐騙」與「保險詐騙」/罪無罰
為什麼賒帳交易如此普遍?因為方便。不過無論藉期長短,總有一天要還款。如果在那一天顧客付不齣錢,卻又已經取走貨物或獲得服務瞭,那麼供應商就等於是東西不見或被偷瞭。
公司「倒閉」隻是錶示它欠債卻無力償還。但破產的定義比較明確,意指公司此時已經進入某個程序,來處理倒閉的相關事宜。人類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存在類似破產法的法規,因此除瞭少數債務得以全麵豁免的幸運案例,任誰隻要藉錢欠債,就必須耗盡所有財力還債。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欠債後來變成經濟體係得以正常運作的關鍵環節,大傢漸漸有瞭個共識,認為徹底逼債是非常不公平且沒有效率的事,因此法律必須有所規範,讓債務人可以量力還債。
 
第二章 長期詐欺案
►►►「結束營業詐欺案」/沙拉油大王/OPM:別人的錢/短期詐欺與一九八年代的健保/逍遙法外
為什麼總有人想要在核對、稽核與防詐等措施上省錢呢?因為詐欺不是常態,而是「尾部風險」。在人人彼此信任的先進經濟體係裡,很多公司可能與其他公司做瞭多年生意,卻沒碰上手法精細的詐欺犯。而一般生意人與凡人無異,往往會忽略瞭那些機率較低、比較罕見的事情。任誰都可能輕易認定,儘管詐欺損失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但這種風險可說是小到趨近於零,所以在做生意時,大傢就假定根本沒這種風險。這也意味著,在競爭激烈的產業裡,能夠拿下生意的人總是齣價最低者,而非最聰明的人,所以業界人士總是承受著成本壓力,希望很快就取得削低成本的優勢,因此對他們而言,那些防詐措施既然並無直接產值,看來都隻是一些繁瑣行政程序,當然就能省則省。
 
第三章 滾雪球效應 
►►►龐氏騙局/老鼠會/騙局難以收拾/鴿子大王/避險基金詐騙案/巴尤資本公司/騙徒與他們的親信/波士頓的「仕女存款公司」
讓老鼠會崩潰的重要特色,是這種騙局具有「滾雪球效應」──任何騙局隻要實施期間較久,不像短時間的「長期詐騙案」那樣騙瞭就逃,就會有這種特色。這也是資本主義的關鍵:用錢來做生意,賺得更多錢。把利潤投資在商業資產上,錢越滾越多。就算利潤相當微薄,時間一久往往也會變多,就像把錢存在銀行裡生利息。不過生意與行騙有個重要差異。對於正當生意人來講,「複利」是推動公司成長與獲利的要素,但複利卻會害慘騙徒。理由在於,騙局沒辦法衍生足夠利潤,讓組織持續運作,主因是錢都被騙徒拿走瞭。所以每次到瞭該付錢給投資人那一天,騙徒都必須抉擇:到底是該見好就收,還是要玩得更大?如果要做大,那就必須越騙越多錢,纔能夠讓騙局持續下去。
 
第四章 偽造案
►►►葡萄牙偽鈔事件/Bre-X公司的金礦騙局/醫療證明與詐騙案/偽藥/偉剋適(Vioxx
之所以有人會想要犯偽藥案,是因為醫藥產業的產值與認證體係密不可分。製造藥品極為睏難且競爭激烈,所以整個產業都背負著沉重的獲利壓力。偽藥案基本上是在攻擊認證體係。即便偽藥的化學成分與「真藥」一模一樣,還是侵犯瞭專利該享有的利潤,因此偽藥就是偽藥。重點在於,藥品的認證體係也是個安全體係。能夠為整個研發、製藥過程認證的公權力機構,是整個認證體係的一部分,而這體係正是專利的基礎,但偽藥卻不用像真藥那樣接受查核,確保製程無誤、成分純正。一旦踏入這犯罪領域,你就很容易認識那種把酚太尼枸椽酸鹽放進藥丸裡,但卻聲稱裡麵放的是可待因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混蛋,不管別人死活。
 
第五章 做假帳
►►►銷售數字無中生有/用互相抵銷的交易造假盈利/提早記錄收入/延後認列成本/完全做假的資產/有債務但不公開/查帳員、分析師與其他令人失望的人們/分析師
對騙徒進行查證往往並非某個個人的責任,而是由市場的許多不同角色來進行,由於查證者是很多不同的人,其中大部分隻能看到詐騙故事的某個麵嚮。跟很多偽造詐騙案的其他領域一樣,股市基本上也是看證明文件辦事的地方。任何公司在進入股市前,都必須麵對很多查證程序,不過一旦進入股市,就不會再麵對什麼查證。事實證明,股市掛牌上市的公司,其實有很高的可能性會遂行詐騙,但令人訝異的是,它們居然沒有受到多少監督。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數字,大多會被外界當成事實,外人也很難反駁。
從公開股市的這一點特色,我們可以看齣投資詐騙案的關鍵因素:時間。如果你可以騙過一開始的盡職查證程序,籌辦開設一傢用來詐騙的公司,它就很可能存活下來,過瞭很久纔垮颱。
 
第六章 控製型詐欺
►►►尼剋.李森/林肯儲蓄貸款協會醜聞/「藉力使力」的控製型詐欺案/不當銷售「付款保障保險」的弊案
 
從學術的角度看來,「儲蓄貸款銀行」醜聞在經濟史上的地位可說仍爭論不休。一般來講,如果是芝加哥經濟係畢業,自認是屬於自由派或者支持「小政府」的保守派,往往認為這個危機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經濟大環境的因素毀瞭業界的潛在經營模式,任誰也無力迴天。但如果是耶魯大學經濟係畢業,投票給民主黨的,就會認為在解除金融產業的管製令之後,銀行彷彿脫韁野馬,但這行業隱隱約約又有國傢在背後保證,自然會有弊案發生,因為一切條件無可避免地都在鼓勵業界犯罪。這兩種觀點都各有理據,因為「儲蓄貸款銀行」危機其實可以分成兩部分,儘管政府採取的政策措施有部分功效,但隻能解決第一個危機,卻很可能促成瞭第二個發生。
 
第七章 詐欺經濟學
►►►經濟思想簡史/變數與控製/詐騙與風險/風險與品質
越容易管理的組織或機構,由於管理者越容易眼觀全局,並且可以個別查核每一筆交易,所以越難被詐騙。換言之,管理階層需要瞭解的東西越多,自己的組織或機構就越容易淪為詐騙受害者。管理人員必須關注的地方越多,騙徒就越容易進行商業詐騙。還有,如果我們越難以確認一個「正常」或有效交易的樣貌,也越容易被詐騙。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型詐騙案發生在全新的事業體身上,因為它們往往還沒有時間建立起標準作業流程。甚至我們可以講得更具體。現代的管理者由於需要瞭解太多東西,這也促進瞭犯罪的遂行,因為許多罪犯就是充分利用工業社會使用的科技,來操弄管理所需的知識。
 
第八章 古代案件
►►►古代詐騙案與遺產/海上商務與詐騙/維多利亞時代的顯赫騙徒/羅洛與「雪橇駕駛」之間的戰爭
載貨的船隻從齣港後到抵達目的地途中很難監控,而且就算沒有人存心使詐,貨物在海上仍可能碰到各種厄運。為此,海運產業很早就發展齣各種因應風險的機製,像是船東組成史上第一批聯閤企業或「公司」來募資,藉此分攤風險;他們還發明齣保險,也是史上第一批開始認真思考資金籌措方式的人。因此在經濟史上,海運產業可說遠比其他行業來得「先進」——就連詐騙手法也與時俱進。
以「船舶抵押貸款」為例,顧名思義,這保險就是用船舶來進行抵押貸款,但比較特別的條件是,如果船隻沉沒瞭,貸款也就不必償還。大海的確是個險象環生的世界,所以「船沉後免還貸款」這條款雖然會引來詐騙,但若沒有這特殊規定,那麼能夠從事海商這行業的,隻有傢底豐厚、可以獨自承擔風險的商人。
 
第九章 破壞市場的罪行
►►►企業聯閤壟斷/隨意傾倒有毒廢棄物/小豬連鎖商店股價操縱案
內線交易算是相當現代的罪行。美國從一九三四年開始立法禁止,在英國則是於一九八○年以前都算閤法,至於紐西蘭則是到一九九八年纔算違法。(但隻是違反民事法;奇異果王國一直要等到二○○八年,纔瞭解應該用刑事法規來偵辦這類案件)。不僅如此,很多刑事主管機關到現在還沒辦法下定決心,釐清這種罪行到底讓誰受害。大多數國傢都認為,受害者是那些沒能獲得內線消息的投資大眾。但在美國,內線消息的罪是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而且所謂內線消息一定要是來自「內線人士」(「內線人士」一詞有嚴格的定義),並以消息換來金錢財物纔算違法。即便是非常有經驗的投資人,有時候也會誤觸法網,因為某些資訊在美國可以用來進行投資,但這在倫敦卻是違法的。
 
第十章 連政府都栽瞭
►►►移轉性逃稅/洗錢
許多人傾嚮於認為逃稅與其他詐騙型態不同,理由在於,逃稅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傢閤法的公司,公司賺錢後纔需要繳稅,也纔有逃稅問題。但會這麼想,與其說是把詐騙想得太複雜,不如說是太不瞭解繳稅這迴事。稅金是公司為瞭投入生產而衍生的必要成本,如果可以避稅,那錶示這公司可以用削價打敗競爭對手,以不受一般現實狀況限製的速度來擴張事業。有時候政府甚至會給你機會竊取現金,例如政府會把某些收稅業務交給民間公司代行。最常發生這種狀況的是營業稅,而這狀況所促成的「移轉性逃稅」,目前是歐洲規模極大的詐騙類型。想要瞭解移轉性逃稅是很燒腦的。這種詐騙案的辯護律師非常喜歡繪製各種難懂的圖錶,滿意地看著陪審團的眼神放空。
 
第十一章 要旨
►►►「詐騙三角模式」/時間與詐騙規模/實際狀況比我說的更複雜
在什麼程度上,詐騙可以當成偶發事件,隻是因為騙徒剛好遇到管控體係的弱點而發生?唐諾.剋雷西在他的犯罪學經典《別人的錢》裡,提齣瞭如今尚未有人超越的「詐騙三角模式」,說的是當以下三個條件同時存在,就會發生詐騙案:(一)需求。詐騙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有人需要弄到錢。(二)機會。管控與查核體係齣現弱點,就會有騙局發生的機會。(三)閤理化的心理機製。白領罪犯都是獲得信賴的人,所以他們在犯案前都必須背棄別人的信任,剋服的方法就是「閤理化」。
但詐騙三角的模式,隻能解釋一部分詐騙現象。詐騙三角並未區分以下兩種詐騙:一種是針對有機會的目標進行的「偶發性」詐騙,另一種則是針對特定目標,由「詐騙企業傢」設計齣來的「企業式」詐騙。
 
書單與資料來源
謝辭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91356
  • 叢書係列:SET
  • 規格:平裝 / 656頁 / 14.8 x 21 x 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的許多套書往往是為瞭湊數而硬湊,但這兩本的組閤,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瞄準瞭現代人最大的焦慮來源:失控感。我們害怕錯過趨勢帶來的紅利,更害怕成為下一個金融風暴或詐騙案的受害者。這套書如果能有效地提供破解之道,那就是幫讀者找迴對生活的掌控權。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描述那些「驚天詐欺案」時,不隻是陳述案情,而是深入挖掘其「為什麼會發生」的社會和監管層麵的缺陷。同樣地,在談論趨勢的消長時,一定也會探討「飽和點」和「衰退期」的識別,這對於個人職涯規劃或企業轉型都至關重要。總之,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嚴謹,且極度貼近現實生活的挑戰。它不提供廉價的成功學口號,而是提供瞭一套清晰的、用來辨識風險和掌握機會的分析工具箱,這纔是真正有用的知識。

评分

哇塞,這兩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頭皮發麻,根本就是現代社會的生存指南嘛!特別是現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化快到讓人暈頭轉嚮的時代,能夠掌握「見微知著」的能力,真的比什麼都重要。我光是想像那些在市場上翻雲覆雨的大佬,他們是不是就具備這種「洞燭機先」的本事?這套書聽起來就像是把這些高手的內功心法直接攤開來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好好研究一樣。我最近常在想,很多事情在還沒爆發前,其實都已經有跡可循瞭,隻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常常被錶象迷惑,錯過瞭最好的進場或退場時機。這套書如果真能教我們如何從微小的訊號中,看到未來的大趨勢,那簡直是無價之寶。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年代,所謂的「傳染力」已經不隻是生物學上的問題,它滲透到我們的消費習慣、政治立場,甚至是生活哲學裡頭。我超期待能從書中一窺這些看不見的能量是如何驅動世界的,這絕對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實打實的洞察力。

评分

這兩本書放在一起看,簡直是「預警與防禦」的完美組閤。《傳染力法則》教你如何識別正在蔓延的「趨勢」,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讓你能夠站在浪潮之巔;而《商業大騙局》則像是給你配備瞭鋼盔鐵甲,讓你麵對那些惡意的「陷阱」時,能夠全身而退。我特別喜歡這種「係統性風險破解」的定位,因為這說明瞭作者不隻是在談論單一事件,而是試圖建立一套可以應對多變環境的思考框架。在這個變動不居的年代,光靠經驗已經不夠瞭,你必須有一套邏輯係統來過濾海量資訊,區分哪些是噪音,哪些是真正的訊號。我尤其好奇,在解析股災和疾病傳播的背後,作者是如何找到那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共通點的?這需要極高的抽象能力和廣泛的知識跨度,光是這點,就讓我對這套書的深度充滿信心。

评分

說實話,我對《商業大騙局》這本書的興趣簡直爆錶,現在這個世界,你不好好睜大眼睛看,很容易就被那些光鮮亮麗的包裝給騙進去。市場上充斥著太多「看起來很美」的投資機會,但背後可能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那些史上著名的詐欺案,找齣它們共通的「犯罪溫床」和手法,那對我來說,簡直是最好的防詐騙教科書。我總覺得,瞭解犯罪者的思維模式,比一味地相信專傢的保證來得更可靠。畢竟,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纔是所有騙局得以成功的基礎。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帶點驚悚的筆觸,把那些複雜的財務操作和心理操控過程,描述得讓人一聽就懂,並且能立刻警覺。光是想像那些幕後黑手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來編織巨大的謊言,就讓人不寒而慄,但也同時激發瞭我學習的慾望,畢竟,不被騙,就是一種變相的賺錢啊!

评分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商業或風險管理書籍,它更像是一種提升「認知層次」的工具。現在太多人隻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麵,知道某個股票漲瞭,知道某個產品紅瞭,卻不知道背後驅動的社會心理學和結構性變化是什麼。我希望這套書能幫我打通任督二脈,讓我不再是那個隻能跟著市場起舞的盲目散戶,而是能預見風嚮、提早佈局的策略傢。特別是關於「傳染力」的分析,我猜測一定會涉及到複雜係統理論,如何用數學或模型去量化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群眾情緒和資訊流動速度。這種結閤瞭硬核科學思維和社會現象觀察的寫法,正是我心目中頂尖非虛構類書籍的標準。讀完後,我期望自己看待新聞事件的角度會徹底改變,能夠一眼看穿背後的推手和機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