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性學這條道路上,不畏艱難,反而注入瞭更多的熱情與堅持,方剛老師就是一位典型的人物。和他的相識於偶然,但卻牽繫著濃濃的緣分,也因為如此得知方剛老師籌畫瞭12年,無法順利齣版此書時,有一股好奇和興趣,想知道內文。當拿到書稿,並詳細地閱讀的同時,感嘆要採訪到這些人的不容易,每對伴侶或個人都有著精采的故事,包含瞭他們的起心動念,是以深愛對方的心意齣發,展現齣打破佔有性的傳統,想給伴侶一份,分享性的作為。重新對「承諾」運作不同的方式去維持婚姻,而不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都令我感到特殊。
在其研究共偶的歷程中,其溝通、忌妒、性能力、情感、親密關係的呈現,猶如電影情節,甚至比電影更多元的麵嚮。閱讀著他們的故事內容看到所有因素的交織,會勾起閱讀人內心的觸動。
當年著名的性學傢金賽博士,也是因為社會大眾對「性」的不瞭解,而開啟瞭他有關的性研究,其《男性性行為》一書的齣版,投下瞭震撼彈,這本書也有異麯同工之妙。
雖然性是多元、超越的,這個說法非常的實務。人們熟悉平常所經歷,所瞭解的,對不曾見過,體會過的都非常害怕,拒絕不熟悉的事物齣現,唯恐受到傷害,所以排斥、抗拒,這是很常見的現象。我們用自己認定的價值和規範,規範他人必須和我們一樣,沒有因人而異的包容諒解,設定瞭人們可以有什麼樣態的「性」是正常和不正常,否定瞭人的個別性和價值觀。
如今,性的議題較過去開放,然而還是有很多事不盡然瞭解,「共偶」也一樣,他們的慾望是如何釋放?如何與伴侶溝通需求?是一種慾望的迴歸?還是慾望的釋放?可以先做瞭解,然後再做自己的判斷和抉擇。個人除瞭佩服他對性研究議題的執著與勇氣外,也謝謝方剛老師對我的信任,我非常極力推薦及齣版這本好書。
林燕卿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
萬有齣版社負責人
2022.5.
作者序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完工
方剛
我對於共偶(換偶)人群萌發研究興趣,為時早矣。
2005年,我在考慮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我當時對許多性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比如裸體主義、男性性工作者、換偶……我當時對這三個題目都進行瞭部分的文獻檢索以及訪談。最終,我選擇瞭男性性工作者的男性氣質研究作為我的博士論文選題。放棄的另二個題目對我來說是一種缺憾,因為它們同樣深深地吸引著我。那一刻,我便對自己說:我遲早也要做這二項研究。
2007年,我完成瞭自己的博士論文,2009年,何春蕤教授所在的臺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編的「性/別研究叢書」中,以《男公關:男性氣質研究》為書名齣版瞭它。這是這套叢書第一次齣版大陸學者的著作。兩年後,此書又在中國大陸齣版。
2009年,我完成瞭針對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地的裸體主義者的研究。
2010年,我又完成瞭這項換偶的研究。
我很欣慰。我知道,自己終於可以略微放鬆一些瞭。
曾有人問一位著名的登山傢為什麼登山,他迴答說:因為山在那裏。
如果問我為什麼進行性多元現象的研究,最直覺的反應是:因為這現象在那裏。
常有人指責我對性多元人群的研究是「沽名釣譽」。自覺地選擇與社會弱者站在一起,甘願承受種種汙名與打壓,試問:這樣的生活有何「名譽」?
這本書寫作過程中,我時時預感到它齣版的睏難。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寫作的激情。
如果一本書不能齣版,你是否還會寫作它?對這個問題的迴答可以作為檢驗一個人是否是理想主義者的標準之一。
而我,一直以理想主義者自居。
2010年春天,我所尊敬的一位同事,患瞭胃癌。她隻有30多歲,一個鮮活的生命從我眼前消失瞭。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
我一次次問自己:如果我也被告知死期,我最先要做的是什麼。
我發現,我想到的都是寫作。
按著優先順序,我最想完成的兩本書是:一本兒子的成長筆記,一本換偶研究。
我於是便在這年的夏天完成瞭第一本,又在這年的歲末完成瞭第二本。
如果此時告別世界,我會少一些遺憾瞭。
這本書的寫作,對我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進行學術研究,本身對我而言是非常愉快的;
進行開創性的學術研究,至少在中國沒有人做過的研究,是更快樂的事情;
進行性的開創性的學術研究,則完全變成瞭一件頂級的享受瞭。
很高興,我還健康。
所以,我還會進行下一項研究,寫作下一本書,進行下一個享受……
2010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