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我一開始看到是蠻有吸引力的。那種俐落的線條感,加上深沉的藍色調,給人一種非常專業的感覺。我平常沒事就會逛逛設計書架,想說看看有沒有什麼新東西可以學。不過,我得承認,我對 Rhinoceros 7 這個軟體其實是抱持著有點敬畏的心情,總覺得它很「硬核」,不是隨便看看就能上手的。翻開目錄的時候,我的注意力馬上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指令名稱吸引過去了。感覺上,這本書像是把一個武功秘笈攤開在你面前,雖然知道裡面一定藏著絕世神功,但要從頭練起,得有非常堅定的意志力。我尤其關注了那些關於曲面細節處理的部分,畢竟在台灣的設計圈,尤其是在珠寶或工業設計領域,對曲面的要求簡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這本書的排版是雙欄式的,文字量蠻大的,看起來編者是很用心想把每一個環節都講清楚,但老實說,對於像我這種有點視覺疲勞的讀者來說,需要花點時間適應這種密集的資訊轟炸。整體來說,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紮實」,但同時也帶著一絲「高難度」的氣息,需要我準備好進入長時間的奮戰狀態。
评分關於書中提及的「自學」這一塊,我覺得這本書的結構設定非常適合給已經對基本建模有點概念,但想要系統化升級的人。它並沒有花費太多篇幅在教滑鼠怎麼移動、視窗怎麼開這種超級基礎的東西,這點我給予肯定,因為對我來說,這些基本功在網路上花五分鐘就能找到答案。真正有價值的是它對於「工作流程」的梳理。書中有一章節專門在談如何整合Rhino與其他設計軟體的資料交換標準,這在跨部門合作時簡直是救命稻草。我特別去試了書裡建議的那個匯出設定檔優化流程,確實比我過去隨便匯出快了大概兩三成的速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對於現在越來越流行的AI輔助設計工具,本書的著墨似乎比較少。在這個時代,如果一本設計工具書不能稍微提一下如何與新興科技整合,總覺得少了一點與時俱進的感覺。這本書的深度足夠,但廣度上如果能涵蓋更多前沿的整合應用,那它的價值感會再往上跳好幾個層級。
评分最後,聊聊這本書帶給我的實際影響。在開始看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Rhino的某些進階功能像是黑盒子,我能用,但不知道怎麼用「巧」。閱讀完後,雖然我還沒完全內化書中所有的技巧,但起碼我知道了問題的解法可能在哪個章節,這就像拿到了一份精準的地圖。我最近接了一個比較複雜的燈具設計案,本來預計光是曲面細修就要花掉我一週的時間,結果套用了書裡提到的那個「曲率連續性檢查」流程後,我只花了三天就完成了初步的優化。這種效率的提升是實打實的。當然,看完書並不等於你就能馬上做出大師級的作品,設計的靈魂還是取決於創作者的品味與經驗。但這本書成功地幫我鋪設了一條更穩固、更快速的學習高速公路,讓我不用在那些基礎的迷宮裡繞圈圈了。對於想在3D建模領域更上一層樓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確實是值得投資的一本參考資料。
评分從排版和印刷品質來看,這本「寶典」確實看得出下了成本。紙質摸起來蠻厚實的,不是那種很容易反光的銅版紙,所以長時間盯著看眼睛比較不容易酸澀。色彩的還原度也相當不錯,尤其那些複雜的金屬材質渲染圖例,顏色的層次感表現得很好,這對於需要輸出高階視覺稿的人來說很重要。不過,我個人對於圖例的編號邏輯有點小小的意見。有時候,圖例編號跟對應的文字說明會隔了半頁甚至一頁才出現,這在快速查找特定步驟時,會稍微打斷閱讀的連貫性,需要一直前後翻閱,稍微有點傷腦筋。這讓我覺得,也許在編輯校對時,為了讓版面看起來更美觀,犧牲了一點點閱讀動線的順暢度。總之,硬體品質是沒話說的,看得出來是本可以放在書櫃上展示的精裝書,但操作上的微小不便還是讓我覺得在「使用體驗」上可以再優化一些。
评分翻閱內文的過程,我發現作者在講解基礎操作邏輯時,是用一種相當有條理的方式在鋪陳。它不是那種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複雜指令的教科書,反而是從使用者最常遇到的痛點切入。舉例來說,在處理大型專案的圖層管理時,書裡提到了一些我以前從未想過的效率化技巧,像是如何利用標籤系統來快速篩選幾百個物件,這點真的讓我眼睛一亮。不過,在某些進階的指令解釋上,我覺得它稍微有點「太過簡略」了。例如,當談到SubD工具的拓撲優化時,雖然有圖例輔助,但對於背後幾何學的原理,如果能多加一點更深入的說明,對於想要追求極致模型的設計師來說,會更有幫助。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這樣在面對實際客戶需求時,才能靈活變通。總體而言,這本書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他帶你熟悉了工具箱裡的所有物件,但偶爾在遇到那些需要「靈光一閃」的設計難題時,可能還需要自己多花點時間在網路上找額外的社群討論或影片教學來補足那份「心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