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藏法師
图书标签:
  • 理学
  • 宋明理学
  • 朱熹
  • 程朱理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学术
  • 历史
  • 文化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二門論,亦龍樹菩薩所造也。而言十二者,總眾枝之大數也。門者,開通無滯之稱也。論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故始自觀因緣門,終至觀門,總有十二。其中所明,則有無兼暢,事無不盡,理無不備,故名十二門論。(十二門:因緣門、有無果門、緣門、相門、有無相門、異門、有無門、性門、因果門、作門、三時門、生門也。)
《大乘庄严宝王经讲记》 作者: 寂天论师(原著),法幢大师(述译与疏解) 出版社: 藏传佛教经典译丛编委会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850 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88.00 元 --- 卷首语 本书乃是汇集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关于“金刚乘的入门与核心教义”的阐释。它以释迦牟尼佛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中所宣说的《大乘庄严宝王经》(梵名:Ārya-mañjuśrī-mūlakalpa,或称《文殊根本续》)为蓝本,辅以藏地最为推崇的寂天论师的精辟论释,由近代高僧法幢大师历经数十载的潜心钻研、考证与阐发而成的详尽讲记。全书旨在为现代的修行者,在纷繁复杂的佛法体系中,提供一条清晰、深入、可实践的次第道路。 --- 内容概述与结构分析 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对显密教义融贯并行的智慧。 第一部分:总论——密乘的地位与修持的缘起(约 200 页) 本部分首先开篇立论,详细阐释了何为“大乘佛教的究竟义趣”,并明确界定了金刚乘(密续)在整个佛教教法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它并非独立于显宗之外的异端法门,而是建立在《般若经》中“空性”教义和《瑜伽师地论》中“唯识”思想的坚实基础之上的。 三乘次第辨析: 深入对比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显宗)与金刚乘(密宗)在发心、见地、修行方法和证悟速度上的差异,强调密乘是“方便善巧,疾速成佛”之道。 本续的源流与传承: 追溯《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古老传承,梳理自印度金刚乘祖师至藏地的完整口传与笔传谱系,以确保所论义理的纯正无谬。 发心次第: 详细讲解了如何在密乘修持中建立“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并进一步导向“金刚乘特有的愿心”,即以佛身、佛语、佛意来利益一切有情。 第二部分:见地——空性与光明本性的契合(约 300 页) 此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重点阐释了寂天论师对《宝王经》中关于“心性本空,体性光明”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与中观派的“应成派”见解相结合。 自性空与无自性: 辨析了“空性”的层次,避免落入“断灭空”或“实有空”的两种边执。重点论述了“心识的本性”(Rikpa)即是超越了概念对立的“本初清净的智慧光明”。 光明与脉、气、明点: 深入探讨了密续中关于身、语、意的秘密结构。详细解释了“拙火”、“拙印”等观修法,如何通过控制细微身(风脉)的运作,来验明和证入心识的光明本体。寂天论师的论述,使得这些深奥的生理与心理转化过程,变得逻辑清晰,可被理解。 本尊瑜伽的理论基础: 讲解了“观想本尊”并非仅仅是想象,而是对自身本具佛性的一种“如实认知”与“快速对治”。如何通过“生起次第”的观想,将凡夫的粗重概念转化为佛的清净见地。 第三部分: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实践指南(约 250 页) 此部分侧重于实修指导,法幢大师结合自身禅修经验,对《宝王经》中记载的“四部续”的实践要点进行了详尽的解析和次第编排。 生起次第的细化指导: 详细描述了如何观想曼陀罗、本尊的四部特征(身、咒、手印、坛城)。特别强调了“净三门”的观修——如何将自己的身体观为佛身,语言观为咒语,意念观为智慧。 圆满次第的入门: 介绍了进入“圆满次第”的前提条件——必须在生起次第中,对本尊生起不退的信心。重点阐述了拙火的入门修法,即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控制(气入中脉)来激发内在的“明点”,从而证入无漏的究竟光明。书中对如何辨别修行的细微经验(如热感、光明出现等)提供了精确的描述,以供禅修者参考。 誓言与戒律的守护: 阐明了金刚乘修持者必须恪守的根本誓言(三昧耶),强调戒律是修持得以成就的根本保障,避免“误入歧途”或“堕入邪道”。 第四部分:果位——证悟的相续与菩提道的究竟(约 100 页) 最后一部分,论述了修持者在不同阶段所证得的境界,并最终导向佛果。 十地与四灌顶: 结合《宝王经》的论述,详细解释了菩萨道的次第——从资粮道到究竟佛地。特别对应了金刚乘特有的四种灌顶(瓶灌、秘密灌、般若灌、第四灌),以及每一次灌顶所开启的对“空性”的不同层次的证悟。 佛地的功德: 阐释了佛陀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圆满的含义,以及佛陀如何以无量的化身利益一切界众生。 ---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权威性与系统性兼具: 结合了寂天论师的中观逻辑推演与《宝王经》密续的实修仪轨,既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不失严格的次第指导。 2. 语言的精准性: 法幢大师的疏解文字,力求用贴近汉地思维的语言,精准翻译并阐释了许多梵文和藏文中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和比喻,使得初学者也能把握其大意。 3. 校勘严谨: 本次重印版本,由多位高僧参考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流传的多个手抄本和木刻本,进行了详尽的比对与校勘,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剔除了以往版本中存在的笔误和脱文。 4. 对治现代困惑: 面对现代人修行中容易出现的“急功近利”或“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书始终强调“发心”与“戒律”的重要性,引导读者回归如法修持的正轨。 --- 推荐阅读对象 已完成基础显宗(如《广论》或《中观论》)学习,希望深入了解金刚乘教义的佛教徒。 对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特别是“即身成佛”思想有研究兴趣的学者。 正系统修持金刚乘四部续,需要权威理论参考的禅修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法藏(643—712)
 
  唐代僧人。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本康居國人,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
 
  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後去雲華寺師事智儼,聽講《華嚴經》,得其嫡傳。高宗咸亨元年(670),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后施宅為太原寺,度僧以樹福田。於是同學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連狀薦舉,度他為僧,得受沙彌戒。先後於太原寺、雲華寺講《華嚴經》,武后命京城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賜以「賢首」之名,人稱「賢首國師」。為使武則天契入華嚴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獅子為喻,深入淺出廣闡妙義,其文字記錄便是著名的《金獅子章》。

图书目录

觀因緣門第一
觀有果無果門第二
觀緣門第三
觀相門第四
觀有相無相門第五
觀一異門第六
觀有無門第七
觀性門第八
觀因果門第九
觀作者門第十
觀三時門第十一
觀生門第十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99774
  • 叢書系列:Sunny文庫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夫以玄綱絕待。真俗所以俱融。素範超情。空有以茲雙泯。但以性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邊執既亡。聞見隨喪。竭邪源之有寄。則四執雲銷。挺正法之無虧。則二諦斯在。是故如來在世。曜般若於昏衢。上品之流。契玄津於累外。大師沒後。異執紛綸。或趣邪途或犇小徑。於是九十五種競扇邪風。一十八部爭揮爝火。遂使真空慧日。匿耀昏雲。般若玄珠。惑茲魚目。爰有大士。厥稱龍猛。位登極喜。應兆金言。慨此頹綱。悼斯淪溺。將欲然正法炬。覆邪見幢。故使製作繁多。溢於天竺。然則要妙之述。此論為先。標十二之宏綱。坦幽途而顯實。令即相還源。融神妙寂。開情煥理。故號為門。往復折徵。復稱為論。門有十二。因以為名。餘義下當別釋。
 
  將釋此論。略作十門。一明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攝。三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造論時代。八傳譯緣起。九釋論題目。十隨文解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著作的註釋系統設計得非常貼心,對於提升閱讀效率起到了關鍵作用。我注意到,許多關鍵概念的解釋,並沒有像傳統的註釋那樣堆積在書頁的底部,而是採用了一種更為流暢的側欄或頁眉設計,這極大地減少了在閱讀主文時,眼睛需要在頁面上下來回跳動的頻率。對於這種涉及大量專業名詞和歷史典故的文本來說,這種設計上的體貼,簡直是福音!而且,作者在編纂這些註釋時,看得出來是下了苦心的,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釋義,很多時候還會引導讀者去參考其他相關的重要文獻,形成了一種知識網絡的連結感。這使得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夠對整個學術圖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編輯排版,完美地體現了「功能性與美觀性並重」的原則,真正做到了讓讀者能夠專注於思考,而不是被閱讀工具本身所干擾。

评分

閱讀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後,我感覺自己好像被帶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那種氛圍的營造非常成功。雖然內容是屬於偏向理論和義理的探討,但作者在描述概念交鋒時,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和空間的廣闊性卻躍然紙上。尤其在處理那些跨越時代的觀點碰撞時,作者並沒有採取簡單的褒貶,而是用一種近乎於戲劇化的手法,把不同學派的立論核心凸顯出來,讓讀者彷彿親眼見證了一場場思想的交鋒。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辯證,變得鮮活起來,彷彿能聽到古人辯論時的語氣和神情。我特別欣賞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時,那種恰到好處的取捨,既保證了學術的準確性,又避免了過多的古文引文造成閱讀障礙,這中間的拿捏分寸,實在是高明。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透過一個極其清晰的望遠鏡,在觀察歷史的長河中,那些關鍵的思想脈絡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給人一種非常「克制」的感覺,但這種克制之下,卻隱藏著一股強大的爆發力。作者的用詞極其精準,沒有一句多餘的贅詞,每個句子都像經過錘鍊的鋼條,堅固而有力。與一些喜歡用華麗辭藻來包裝論點的書籍不同,這部作品的作者似乎更專注於內容的純粹性,文字服務於思想,而不是思想去遷就文字的表現力。因此,讀起來雖然需要反覆咀嚼,但一旦理解了,那個意義就會深深地紮根在腦海裡,很難被後來的資訊所沖刷掉。這種樸實無華,卻直指核心的寫作手法,讓我覺得作者是一位真正將精力都投注在「道」而非「術」的人。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鑽研此領域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種面對複雜問題時,應當具備的清醒與冷靜。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翻閱這部作品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文本的結構性實在是太強悍了!它不像一般的論著那樣,用比較口語化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主題,而是直接就拋出了核心的論點,彷彿直接將你置於一場嚴謹的學術辯論之中。我花了幾乎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光是消化前三章的術語和概念框架,就費了不少腦筋。作者對於邏輯鏈條的鋪陳,那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寫法,簡直像是精密的瑞士鐘錶,任何一個環節如果掉了,後面所有的推演都會崩塌。我必須承認,過程中我好幾次回頭去查閱前面章節提到的定義,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這對讀者的基礎知識是有一定門檻的,並非隨便翻翻就能領會。不過,一旦你跟上了那個節奏,會發現作者的論證非常有力,那種穿透力不是一般論述能比擬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學術上的深厚功力與嚴謹態度。這不是一本讓你放鬆心情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全神貫注、甚至需要搭配筆記本和螢光筆來應對的「硬貨」。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有意思了!初拿到手,光是那個封面材質,摸起來就有種古樸又紮實的感覺,配色上選用了那種沉穩的靛藍和一點點泛黃的米白,視覺上就給人一種「這不是輕鬆讀物」的暗示。內頁的紙質也處理得很好,沒有一般平裝書那種廉價的油墨味,翻閱時感覺很舒服,書脊的裝訂也足夠堅固,看樣子是打算讓人可以經常攤開來仔細研讀的。特別要提一下的是,書裡的字體選用,那種宋體帶有清晰的筆畫細節,但又不會因為過度雕琢而顯得銳利,閱讀長篇論述時眼睛比較不容易疲勞。整體來說,出版社在實體書的製作工藝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讓人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對裡面的內容抱持著一份敬意。這種對書的「物」的尊重,在現在這個電子閱讀大行其道的時代,簡直是種奢侈的享受,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隨時都能取用。光是這份對細節的堅持,就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