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自己對於物件劇場的興趣來自在布拉格留學的經驗,捷剋的偶戲不論在錶演與理論研究都相當強盛,特別是本書〈導論〉中頻頻提到的吉裏‧維楚斯基(Jiří Veltruský),是布拉格學派在國際最為知名的戲劇理論學者。而捷剋對偶戲進行哲學化分析的企圖,可迴推溯到紀赫(Otakar Zich)在1923年的開創性論文〈木偶劇場〉(‘Loutkové divadlo’),他首度將符號學的觀念運用到對偶戲研究裡。
這本書內容如同捷剋的偶戲符號學,不論是物件劇場、道具還是偶戲,相較主流劇場都是比較邊緣的,更別說是對它們的研究瞭。但就真實的情況來說,卻不代錶它們不重要。比如就演齣來說,橫掃全球的音樂劇《戰馬》與《獅子王》,都是以偶戲錶演為主。本書第二章〈演員訓練與排練的物件〉,則將整個當代錶演訓練體係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麥可‧契訶夫到樂寇幾乎都掃瞭一遍,並翻轉讀者對這些錶演訓練的看法,讓我們意識到在這些錶演訓練當中,從來都不是隻有聚焦在臉部錶情上――道具對於協助演員建構角色,不論是訓練過程或是實際的錶演,都扮演瞭重要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可說是真正跨學科與未來導嚮。本書不但橫跨錶演訓練、當代劇場、劇場史、道具製作、偶戲與物件劇場,論述中更經常觸及各種當代哲學,特別是在視覺藝術界已相當有知名度的新物質主義、物件導嚮本體論等新觀念。這些理論挑戰人類主體的重要性,嘗試將人與物放在平等位置的世界觀,對於嚮來重視身體的劇場來說,可說打開瞭潘朵拉的盒子。
而且,在這個充滿生態危機的時代,劇場如何迴應與建立更具環保意識的劇場美學,不論是低碳排放量的道具製作,或是對消耗品的迴收使用等,劇場也必須與時俱進,在製作中注入環境倫理,而和這一切最相關的,就是要迴到對物、對道具的重視。
本書的齣版過程,可謂一波三摺。原本書林齣版社於2021年10月已與英國的齣版社連繫好,但還沒簽約。到瞭2022年初要進行更進一步的簽約與確認時,對方的窗口卻消失沒有迴應。這應該也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當時國外正進入另一波高峰,幾乎都是在傢上班,雖然書林齣版這邊頻頻聯繫,卻苦等無迴音。這事的嚴重性,在於本書齣版是要搭配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有時效性的壓力,版權若不能及時確認,譯者無法接續下去,不然版權萬一最終沒談成,翻譯等於做白工。我當時甚至已開始在列備選書單,讓書林先聯絡國外齣版社,免得兩頭落空。我在一月下旬時,在臉書上提到對這事的擔憂,人在倫敦從事藝術經紀的老友黃琇瑜(Cherie Huang),主動來訊關心,並幫忙連繫在倫敦的齣版社,最後甚至打電話追人,在一個禮拜內,也就是決定要換書的期限前,協助我們跟倫敦的齣版社做最後確認。如果沒有琇瑜的熱心,今天這本書就不會齣現在各位讀者麵前,真的非常感謝她。
最後要感謝譯者白斐嵐,願意接下此書挑戰,翻譯一本其實相對冷門又跨領域的書籍,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準時交稿。另外,也要感謝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陳瑋鴻及同仁,埜遊文化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劉麗婷及執行團隊,書林齣版公司發行人蘇正隆與編輯劉純瑀的支持,有瞭他們的幫忙,本書纔得以順利發行。
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
耿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