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莉諾‧瑪格里斯
图书标签:
  • 道具
  • 物件
  • 劇場
  • 物质文化
  • 表演研究
  • 文化研究
  • 人类学
  • 符号学
  • 视觉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匯集了關於演出中使用物件的理論與實務觀點,包括這些物件如何成為劇場景觀的一部分,成為演出的伙伴,甚至是具有地位的自主物件。作者詳細分析特定演出,檢視演員訓練、舞台設計、材料、組裝技術,以及物件劇場等,探討批判性的問題:
 
  劇場道具與日常物件有何不同?
  觀眾如何反應演員使用道具的各種不同方式?
  和「東西」一起集體創作,是否會影響製作過程,或對物質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從以假亂真的糖漿假血,到滾燙沸水與真人頭顱,本書探討各種物件真假案例在日常與劇場之間的來回,對戲劇、設計與道具製作的學生、劇場工作者、研究者來說,是一本絕佳的基礎指南。
 
本書特色
 
  1. 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合作出版
  2. 關於劇場道具使用的跨領域研究專書,理論與實作兼具
  3. 戲劇、舞台設計相關領域的實用指南,適合戲劇、美術、設計相關科系閱讀
书籍简介:物语的边界与形态 书名:物语的边界与形态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探讨具象的“物”如何成为驱动叙事的核心元素,而是深入剖析了“物语”——即由物质载体所承载的、跨越不同媒介和语境的意义生成过程。本书将“物语”视为一种动态的、不断生成与解构的文化现象,挑战了传统叙事学中将物体视为单纯的背景或符号的局限性。我们关注的不是物件本身的功能或象征意义,而是它们如何在历史的、社会的技术的、以及审美的层面上,建构起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物质性的在场与缺席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物质性”本身在叙事结构中的微妙作用。我们不再将“物”视为一种静态的参照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场域。本书将审视那些在文本中“缺席”的物,探讨它们如何通过暗示、遗留和记忆的碎片,反向塑造了故事的结构。例如,一个被时间侵蚀的遗迹,它本身或许没有明确的功能,但其残存的形态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不可或缺的“语点”。 我们引入了“物质性回响”的概念,用以描述物件在被移除或摧毁后,其形态所留下的认知残像。这种残像并非简单的痕迹,而是一种持续作用于观看者或读者的心理结构的力量。我们考察了摄影技术如何将瞬间的物质形态凝固并赋予其永恒性,以及这种凝固过程如何反过来规训了我们对“真实”物质的感知。 第二部分:媒介的迁移与物语的流动 叙事一旦脱离了单一的载体,其“物语”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探讨“物语”如何跨越不同的媒介——从纸质书籍到数字界面,从实体雕塑到虚拟现实——进行迁移和转化。 我们研究了在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物质载体(如手稿、老式唱片)所获得的新的“物性光环”。这种光环并非源于其内在的结构,而是外在于其物质性的、由市场和怀旧情绪所驱动的附加价值。通过对这些“怀旧之物”的分析,我们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物质历史的认知。 此外,本书对“界面”作为一种新型的物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数字界面,虽然在物理上看似轻盈或不可触及,却构成了我们理解和操作世界的主要“物语场”。我们分析了用户界面(UI)的设计哲学如何隐秘地引导用户的情感投射,以及算法推荐系统如何构建了一种“流动的物质性”——一种永远在变化、永不稳定的“物语”集合。 第三部分:功能的消解与符号的解放 许多叙事中的“物”最初具有明确的功能指向,但在时间的推移或语境的转换中,这些功能逐渐消解,从而解放出新的、意想不到的符号意义。本书第三部分的核心议题是:当一件物品不再“有用”时,它如何获得更强大的叙事力量? 我们通过对考古发现和后工业遗址的考察,展现了功能性衰退如何促使物体进入一种“纯粹的观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体的颜色、纹理、破碎的边缘,都成为了更具张力的叙事元素。这种解放的过程,也揭示了社会对“效率”和“目的性”的过度崇拜,以及当这种崇拜退去后,物质世界所展现出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伦理的在场:观看者的责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伦理维度。当我们将注意力从“物”的功能转移到其承载的历史与意义时,观看者(读者/观众)的责任也随之凸显。我们探讨了如何以一种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阅读”物质的痕迹,尤其是在面对殖民遗产、战争遗物等具有强烈创伤记忆的物品时。 我们主张,对“物语”的深入探究,本质上是对历史权力结构的一种批判性介入。每一个被选择和保存的物件,都代表着某种排除和遗忘。因此,理解物语的边界,就是理解叙事权力的边界。本书试图提供一种分析工具,帮助读者超越对物件的表面认知,进入到其深层的、复杂的物质性对话之中。 结论: 《物语的边界与形态》旨在拓宽我们对叙事载体的理解,超越传统的故事、人物和情节的框架,将物质世界本身视为一个充满张力、不断生成意义的文本。它呼吁一种更为细致、更具历史敏感性的“物质素养”,以应对日益碎片化和虚拟化的当代感知环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莉諾‧瑪格里斯 (Eleanor Margolies)
 
  獨立研究學者,於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擔任物件劇場聯盟記錄,以及倫敦大學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物件與偶戲表演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Objects and Puppets in Performance)研究員,同時也在各劇場擔任偶戲設計師與導演。
 
譯者簡介
 
白斐嵐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理論碩士,近年寫作重心聚焦於音樂在劇場之運用、劇場翻譯與文化轉譯、音樂與語言之結合等領域。翻譯作品包括《帕克特X藝術家――220件合作計畫》、《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劇場公共領域》、《編舞筆記》、《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文章不定期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表演藝術評論台與台新ART TALK。

图书目录

市長序 鄭文燦
推薦序 耿一偉
 
前言
致謝
 
01 導論
02 演員訓練與排練的物件
03 與「物」即興
04 大量的小物件
05 別種真實
06 一窺道具工廠
07 消耗品與可拆式道具
08 關於物件的舞台策略
09 物件劇場
10 沒有演員的道具
11 道具櫃
12 結語
 
譯者致謝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3051
  • 叢書系列:愛說戲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我自己對於物件劇場的興趣來自在布拉格留學的經驗,捷克的偶戲不論在表演與理論研究都相當強盛,特別是本書〈導論〉中頻頻提到的吉里‧維楚斯基(Jiří Veltruský),是布拉格學派在國際最為知名的戲劇理論學者。而捷克對偶戲進行哲學化分析的企圖,可回推溯到紀赫(Otakar Zich)在1923年的開創性論文〈木偶劇場〉(‘Loutkové divadlo’),他首度將符號學的觀念運用到對偶戲研究裡。
    
  這本書內容如同捷克的偶戲符號學,不論是物件劇場、道具還是偶戲,相較主流劇場都是比較邊緣的,更別說是對它們的研究了。但就真實的情況來說,卻不代表它們不重要。比如就演出來說,橫掃全球的音樂劇《戰馬》與《獅子王》,都是以偶戲表演為主。本書第二章〈演員訓練與排練的物件〉,則將整個當代表演訓練體系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麥可‧契訶夫到樂寇幾乎都掃了一遍,並翻轉讀者對這些表演訓練的看法,讓我們意識到在這些表演訓練當中,從來都不是只有聚焦在臉部表情上――道具對於協助演員建構角色,不論是訓練過程或是實際的表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可說是真正跨學科與未來導向。本書不但橫跨表演訓練、當代劇場、劇場史、道具製作、偶戲與物件劇場,論述中更經常觸及各種當代哲學,特別是在視覺藝術界已相當有知名度的新物質主義、物件導向本體論等新觀念。這些理論挑戰人類主體的重要性,嘗試將人與物放在平等位置的世界觀,對於向來重視身體的劇場來說,可說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而且,在這個充滿生態危機的時代,劇場如何回應與建立更具環保意識的劇場美學,不論是低碳排放量的道具製作,或是對消耗品的回收使用等,劇場也必須與時俱進,在製作中注入環境倫理,而和這一切最相關的,就是要回到對物、對道具的重視。
    
  本書的出版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原本書林出版社於2021年10月已與英國的出版社連繫好,但還沒簽約。到了2022年初要進行更進一步的簽約與確認時,對方的窗口卻消失沒有回應。這應該也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當時國外正進入另一波高峰,幾乎都是在家上班,雖然書林出版這邊頻頻聯繫,卻苦等無回音。這事的嚴重性,在於本書出版是要搭配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有時效性的壓力,版權若不能及時確認,譯者無法接續下去,不然版權萬一最終沒談成,翻譯等於做白工。我當時甚至已開始在列備選書單,讓書林先聯絡國外出版社,免得兩頭落空。我在一月下旬時,在臉書上提到對這事的擔憂,人在倫敦從事藝術經紀的老友黃琇瑜(Cherie Huang),主動來訊關心,並幫忙連繫在倫敦的出版社,最後甚至打電話追人,在一個禮拜內,也就是決定要換書的期限前,協助我們跟倫敦的出版社做最後確認。如果沒有琇瑜的熱心,今天這本書就不會出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真的非常感謝她。
    
  最後要感謝譯者白斐嵐,願意接下此書挑戰,翻譯一本其實相對冷門又跨領域的書籍,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準時交稿。另外,也要感謝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陳瑋鴻及同仁,埜遊文化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劉麗婷及執行團隊,書林出版公司發行人蘇正隆與編輯劉純瑀的支持,有了他們的幫忙,本書才得以順利發行。
 
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
耿一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力量”这个词用得很有张力,它暗示着一种超越物理属性的影响力。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物品如何成为权力的载体,或者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在高度消费主义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被物品所定义,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品味,都通过我们拥有的东西被展示出来。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这些“物”背后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深受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交织影响的社会,物品的选择和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宣言。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这种微妙的社会互动,即我们如何被我们制造和使用的物品反过来塑造。这种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对于理解当代台湾的社会文化现象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结合了“物”和“力量”,感觉像是要探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物品,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甚至塑造我们。我猜想作者会深入挖掘从那些看似简单的“道具”,到更具象征意义的“物件”,它们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心理影响。台湾的文化背景里,很多传统和现代的物件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性,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观察融入到他的论述中。比如,一个老物件可能会勾起某个年代的集体记忆,而一个新潮的电子产品,又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模式?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探讨,应该会非常引人入胜。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通过“物”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如果能有一些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让我能更具体地理解“物”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物质文化和媒介理论的议题,但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剧场化的呈现,也就是“物件剧场”。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静态的物品转化为动态的表演或叙事?在台湾的表演艺术圈子里,利用日常物品进行创作的实验一直不少,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创作背后的深层逻辑?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一个“物”的舞台,让它们自己“说话”,而不是仅仅作为背景道具。这种视角转换,可能会颠覆我们对物品的固有认知,让我们看到它们作为生命体或叙事载体的潜力。如果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物的能动性(agency)的议题,那就更符合我个人的兴趣点,毕竟,我们周遭的物品似乎有种“自我实现”的力量,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轨迹。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尝试打破“道具”与“物件”之间的界限。道具通常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而物件则可能带有更强烈的个人或集体情感联结。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两个概念的,以及这种区分在探讨“力量”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台湾的生活经验中,我们身边的物品常常是功能与情感的混合体,比如家里的旧家具、庙里的香炉,它们的功能性可能已经弱化,但情感价值却日益凸显。这本书如果能触及这种复杂性,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结合台湾本地的社会现象,例如“文创”浪潮中,传统物品如何被重新定义和赋予新的“力量”,成为新的“物件”。这种跨越时代和功能的探讨,应该会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

“從道具到物件劇場”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表演艺术中对“在场感”和“物的存在性”的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剧场的概念应用到对日常物品的分析上的?在台湾,很多节庆活动或宗教仪式中,物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具有神圣性或仪式性的“物件”。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让我们能理解这些物品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表演”出它们的力量,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当一个普通的“道具”因为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或被放置在特定的“剧场”中时,它如何“转化”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物件”。这种对转化过程的细致描摹,应该会让人耳目一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