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堡壘:重探性侵害的問題根源、問責制的未竟之業,以及追求性別正義的道路該如何前進?

傲慢的堡壘:重探性侵害的問題根源、問責制的未竟之業,以及追求性別正義的道路該如何前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莎‧納思邦
图书标签:
  • 性侵害
  • 性别正义
  • 问责制
  • 社会问题
  • 性别研究
  • 法律
  • 心理学
  • 女性主义
  • 权力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社會各界 Nana、尤美女、王曉丹、劉柏君、陳子軒、陳昭如、賴芳玉、朱家安 眾聲推薦/

【麥田Courant書系最新一彈!】

這是性別運動革命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們究竟該走往哪個方向?
 
美國法哲學泰斗瑪莎納思邦給當前女性主義、#Me Too運動最深思熟慮的建言
 
對於當代性暴力議題,她提出深刻的詰問;
從法律的面向,她指出最根本的道德、哲學和實踐途徑
 
「抱最好的期待,做最壞的打算,我們必須更加倚賴法律,若非世界上存在許多邪惡之事,其實我們也不需要制度了。」——納思邦
 
 
本書簡介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她亦犀利的指出問責制度的缺陷,導致某些大人物永遠都能免於司法制裁;以及,受害者報復的渴望,最終為何扭曲了正義的目標。

   對於性侵害的問責,以及性騷擾在法律上的認定,長久以來,法界自有其清晰歷史脈絡,納思邦仔細爬梳這些脈絡,接著正面迎擊三座仍牢不可破的「傲慢的堡壘」:司法界、藝術界和體育界。她展示了法律知識界的驕傲特權,展示了藝術界裡那些從來都不真正受懲罰的自戀行為,以及美國大學體育界中的有毒陽剛氣概,和隨之而來的腐敗;她討論某些男性如何因自身「理所當然的資格」而對他人施行性虐待和性剝削。為了解決前述問題,眾人前仆後繼投入了各種努力,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而本書也對此進行詳細的闡釋,並提出解決方案與可謂衝擊性的策略建言。

  納思邦撰寫本書的用意,是藉由她擅長的法學和哲學分析去探討「傲慢」的後果。本書也強調正義所需要的技術,要如何細緻地去區分各種差異,也需要各種策略,才能把交戰的各方帶往公正與和平之所在,故而本書會有許多技術上(法律上)的分析,而不僅僅是情緒上的回饋和餵養。納思邦認為,懲罰唯有奠基於法律之上,當細微的差異都被看見,並且根據罪行的嚴重程度進行了精確校準的情況下,懲罰才能實現其目標。

  在這個#MeToo方興未艾的時期,很多案例的懲罰和指控可能過於粗糙,而大規模羞辱取代了程序正義,也生產出大量的「#MeToo」型敘事,這類敘事最後常因懲罰的勝利感而放棄和解。作為一位女性主義哲學界的先行者、音樂鑑賞家與體育賽事愛好者,納思邦的視野看到了結構性問題與和解的重要性。本書提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前進之路,打開一個可能性,讓人通向沒有惡意的真確問責制,以及不偏失目標、真正無悔的原諒。
 

專文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


各界推薦|依第一字筆畫、中英文順序排列

尤美女 (前立委、人權律師)
朱家安(作家)
陳子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
陳昭如(作家)
賴芳玉(律師)
劉柏君(國際奧會2019婦女與運動世界獎)
Nana  (性別媒體 queerology 總編)

 
【本書兩大目標】
  • 第一個目標,是揭露那些經常被忽略的故(敘)事,使其更廣為人知,尤其是在走向正義的道路上,那些未受關注的貢獻者所做的努力,而不僅僅是這幾年崛起的名人說法。
  • 第二個目標,是分析三大領域(司法界、藝術界、體育界)拒絕改革的原因,因為即使「#MeToo運動」取得了更大的進步,但基本上,若要對各種性犯罪進行全面問責,門檻仍然存在。對此納思邦提出建言:我們必須尋求其他類型的結構改變,例如修改對僱員監督的結構(司法界)、讓工會有更大的權力糾舉藝術界的性騷擾與虐待,並廢除一級聯賽的大學美式足球和籃球,轉而支持小聯盟系統,由法律和集體談判進行監督(大學體育界)。



納思邦論【權力支配】:
  「首先,通常會有一個帶有缺陷的道德文化,合理化支配者在各方面的支配,尤其是靠著檢討被害人。其次,支配者通常會用來維持權力的另一件事,就是助長奴性、剝奪被征服者的自主權和勇氣。他們也會用殘酷的行為強加創傷,目的之一就是打擊被害者的精神。有時候他們是失敗的:人們有強大的韌性和洞察力,而且在最壞的環境中,也的確能夠像寶石一樣閃耀。但是有時候他們會成功,而支配者的成功是最深的道德犯罪。」

納思邦論【傲慢】
  「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些外形像人的形體,但是這些『人』把自己彎得像一個箍環,所以根本看不到外在的世界或是其他人。他們的臉不是向外的,而是只往內看著自己,所以他們既看不到別人,別人也看不到他們。結果就是讓一頭霧水的但丁認為他們『看起來不像是人』。維吉爾告訴但丁:那是『他們所受處罰的沉重』,讓他們只能用對摺的方式站在地表。不過當然,但丁也深知他們所受的處罰不是要將外物加到他們現在或過去曾經是的那個人。這幅圖像就只是適切的表現出他們那發育不良的倫理狀態。他們雖然身為人,但是從來不曾正眼的看待其他人、承認其他人有完整的人性。他就只盯著自己看。」

納思邦論【女性主義者的憤怒】: 
  「憤怒可以很強大而且有價值,如果它表達的是確實而有根據的憤慨,並且面向未來——提出帶有建設性的想法、拒絕以牙還牙的報復主義,而且(讓我們期待)還能夠徹底信任我們將合力創造出什麼。如果耽溺於直覺式的報復主義,憤怒就不是那麼強大和有價值了,我們也都知道陷入報復主義是人類共通的弱點。如果我們清楚看到了報復主義在死刑脈絡中的缺點——我相信大部分女性主義者也都看到了——還主張報復式的憤怒是女性主義的抗爭中不可或缺的,似乎就顯得很奇怪了。」
堡垒之下的阴影:性侵害议题的深层解析与重建之路 导言: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 性侵害,作为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沉痼痼疾,其复杂性远超我们日常表面的讨论。它不仅是简单的个体犯罪行为,更深植于结构性的权力失衡、性别规范的僵化,以及法律与社会机制在应对此类创伤时的集体失灵之中。本书旨在穿透那些看似坚固的“傲慢的堡垒”——那些阻碍我们真正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制度性傲慢与认知盲区——直击性侵害问题的核心根源,并对现有的问责体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最后,勾勒出一条通往真正性别正义的、充满挑战但必须前行的道路。 第一部分:探寻根源——权力的结构性扭曲 性侵害的发生,绝非偶然的孤立事件,而是权力结构失衡的必然投射。本书将从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的多重维度,细致剖析这些根源。 1. 性别角色与父权制的幽灵: 我们首先要解构的是,社会如何通过刻板的性别角色定义,无形中为性侵害的发生提供了土壤。长期以来,传统父权制将“男性气质”与“支配性、主动性”挂钩,而将“女性气质”与“顺从性、被动性”固化。这种二元对立,使得针对女性的性侵害被不自觉地合理化,甚至被视为男性“本能”的一部分。本书将深入探讨媒体、教育体系乃至家庭内部是如何潜移默化地灌输这些有害观念的,以及这些观念如何直接影响了受害者和施暴者双方的认知。 2. 机构的沉默与同谋: 性侵害事件的暴露往往伴随着对机构(如学校、工作场所、宗教团体乃至司法系统)反应的强烈不满。这些机构为何常常选择“保护声誉”而非“保护受害者”?我们将分析机构文化中存在的系统性偏袒,揭示从内部调查的偏颇性到对举报者的职场报复等一系列操作,是如何共同构筑起一道保护施暴者的“傲慢堡垒”。这种机构性的失职,使得性侵害问题从个人悲剧演变为集体伦理危机。 3. 法律的滞后与认知的鸿沟: 在法律层面,本书将审视现行法律体系在界定“同意”(Consent)上的模糊性、举证的严苛性,以及对特定群体(如未成年人、残障人士)侵害认定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公众对于“性侵害”的理解,与法律对“性犯罪”的定义之间存在的巨大认知鸿沟。社会上弥漫的“受害者有罪论”——诸如“她穿什么?”“她当时在做什么?”——是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审判,削弱了法律的有效性,并使受害者在寻求正义的过程中承受二次伤害。 第二部分:问责制的未竟之业——一场尚未完成的审判 “问责”(Accountability)不仅仅是惩罚,更是对伤害的承认、对错误的修正以及对未来的预防。然而,在性侵害的领域,问责制常常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1. 刑事司法系统的困境: 本书将详尽分析性侵害案件在从报案到审判全过程中的系统性障碍。从警方初次接触的创伤管理失误,到检察官起诉的犹豫不决,再到庭审中对受害者证词的反复质疑,每一步都可能导致正义的中断。我们将对比不同司法管辖区在引入“一律同意”(Affirmative Consent)标准和“创伤知情”(Trauma-Informed)审理原则上的进展与阻力,并探讨专业化性侵害法庭设立的必要性。 2. 机构问责的真空地带: 除了法律层面的追责,机构内部问责同样是关键。本书将探讨建立有效、透明、且独立于高层压力的内部审查机制的重要性。当施暴者是组织内的权力精英时,传统的内部调查往往沦为橡皮图章。我们必须探讨如何设计一种能真正剥夺其权力并实施后果的问责机制,确保“没有人能凌驾于规则之上”。 3. 修复性正义的缺失: 传统司法倾向于惩罚性正义,但对于受害者而言,真正的“正义”往往包含了疗愈与重建。本书将深入讨论“修复性正义”(Restorative Justice)在性侵害处理中的潜力和局限。在何种情况下,对话和修复可以作为惩罚的补充或替代?如何确保在修复过程中,受害者的安全感和主体性始终被置于核心地位,而非沦为施暴者自我辩护的工具? 第三部分:迈向性别的正义之路——重建信任与安全 面对根深蒂固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修补,而是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彻底重塑。通往性别正义的道路,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教育实践和制度设计上进行彻底的革新。 1. 重新定义“同意”与性教育的革命: 教育是重塑观念的终极武器。本书主张推行全面、积极的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其核心必须是清晰、明确的“积极同意”(Affirmative Consent)原则——即“持续、清醒、主动、可撤销的明确许可”。教育不应仅关注风险规避,更应培养尊重、边界感以及情感交流的能力,从源头上消除“灰色地带”的借口。 2. 赋权与倾听:受害者中心的实践: 真正的正义必须以受害者为中心。这意味着社会服务体系、医疗系统和法律系统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质疑受害者转变为无条件支持受害者。本书将详述如何构建一个真正的“赋权”环境,确保受害者在每一步流程中都能保持信息获取权、选择权和控制权,从而夺回被剥夺的自我主体性。 3. 结构性变革的蓝图: 最后,本书将提出一系列超越个案处理的结构性建议。这包括立法层面推动更严格的机构报告义务、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来审查司法和机构问责的有效性,以及在公共话语中,系统性地挑战并解构那些美化暴力和支配的文化叙事。性侵害的终结,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拆除那座傲慢的堡垒,用透明、尊重和真正平等的原则取而代之。 结论:我们能做的,远比想象中多 本书并非提供易于接受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性侵害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道德勇气和智力上的严谨。只有当我们敢于挑战自己内在的偏见,并推动制度进行痛苦的自我革新,我们才能真正看见那条通往安全、平等和真正性别正义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莎‧納思邦 Martha C. Nussbaum
芝加哥大學恩斯特‧弗洛恩德法律與倫理學傑出貢獻教授,當代最多產、最具獨創性的思想家,論述橫跨法律、社會、政治、倫理領域。她是美國著名自由主義學者,出身戲劇及古典學研究,專攻古希臘哲學與情感哲學;她也是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重要理論家,論及倫理與法律問題時,強調情感的地位。近年來她積極投入公共議題討論,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共同關注第三世界的經濟問題和婦女問題,也為社會正義的各種議題發聲。她啟發自亞里斯多德和馬克思以來的經濟學「能力取徑」(Capability approach),使政治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獲得嶄新面貌。

著作等身,台灣已出版中譯本包括︰《逃避人性》(Hiding From Humanity,商周)、《正義的界線︰殘障、全球正義與動物正義》(Frontiers of justice,韋伯文化)、《從噁心到同理》(From Disgust to Humanity,麥田出版Courant書系)、《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Anger and Forgiveness,商周出版)等。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
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被扭曲的櫻花》、《世界銀行與NGOs》、《台灣人的牽絆》、《剪裁歧見:訂做民主社會的共識》、《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合譯)、《不平等的審判》、《橫渡孟加拉灣》、《被誤解的犯罪學》、《探險家們的寫生簿》、《從噁心到同理》、《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 ╳ BATH》、《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審判的人性弱點》、《桑塔格》、《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等。


图书目录

目次
前言

第一部|掙扎求生的場所
第1章‧物化:把人當作物品看待
第2章‧支配之惡:傲慢與貪婪
第3章‧受害者心理的弊端:憤怒成為弱點

第二部|法律開始正視此問題─法律行動的範圍
第4章‧性侵害的可問責性:簡要的法律史
第5章‧傲慢的男性職場中的女性:性別歧視表現為性騷擾
插曲:對大學校園性侵的想法

第三部|還在頑抗的堡壘:司法、藝術、運動界
─權力的濫用與缺乏可問責性
第6章‧傲慢與特權:聯邦法官
第7章‧自戀與免於究責:表演藝術界
第8章‧男子氣概與腐敗:大學體育界的病態世界

結論|前進的道路:沒有惡意的問責制,不是出於被迫同意的慷慨
謝辭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3207
  • 叢書系列:Courant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4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艰难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出尖锐批评之后,仍然愿意探讨“向前走的路”。毕竟,光是揭露黑暗是远远不够的,社会需要具体的、可操作的愿景才能凝聚力量。关于“追求性別正義的道路”,作者的论述避免了那种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落实在对教育体系、媒体伦理以及法律条文微调的务实建议上。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深刻的影响是改变了我与周围人讨论这些议题的方式。过去,我可能倾向于情绪化的辩论,但现在,我更愿意退后一步,去探究对方观点背后的“结构性假设”是什么。它让我意识到,推动社会变革,需要的不仅仅是愤怒的呐喊,更需要的是耐心、细致的理论武装,以及愿意深入到最枯燥的制度细节中去耕耘的决心。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行动指南”,不只是对专业人士,对任何一个关心这个社会如何变得更公平时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都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从台湾的社会脉络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参照镜”。我们常常羡慕欧美社会在某些议题上的进展,却忽略了我们自己的特殊性。这本书虽然探讨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但它在论述过程中,对“人情社会”和“团体归属感”如何异化为保护施害者的集体共谋这一点,描述得入木三分。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时候“面子”和“关系”的重量,远远超过了冰冷的法律条文。这本书没有给出“在台湾应该怎么做”的详细操作指南,但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们的文化病灶在哪里。例如,那种对“完美受害者”的苛求,在我们这个注重“形象维护”的社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受害者必须在言行举止上都符合某种社会期待,否则她的陈述就会被质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是在挑战这种隐形的审查机制,提醒我们,正义的追求过程本身,就不应该是对受害者进行二次审查的场所。它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审视我们自己文化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潜规则。

评分

坦白说,读完这本书,我需要时间来消化情绪,而不是马上就能给出一个简短的结论。它带来的不是如释重负的释然,而是一种更沉重的责任感。我发现,过去我对“性别平等”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争取更多女性进入高层的口号阶段,但这本书强迫我思考,如果没有清理掉那些根植于历史和家庭结构中的性别偏见,任何表面的进步都只是空中楼阁。作者对“和解”这个词汇的处理尤其精妙,它没有全盘否定和解的价值,但却尖锐地质问:在权力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受害者要求“和解”,到底是为了寻求真正的正义,还是为了满足施害者及其背后群体的“快速修复”需求?这种对社会集体心理的剖析,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社区、我们朋友群里,有多少次我们“选择”了息事宁人,而这所谓的“息事宁人”,恰恰成了维持那个“傲慢堡垒”的砖瓦。这本书让人很难再用旧有的标准来评判任何一起社会事件,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分析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很有冲击力,那种深沉的色调和抽象的几何图形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是在诚品书店的社科新书区偶然翻到的,那个时候其实对这个议题已经有一点点疲乏了,毕竟媒体上充斥着太多类似的报道和讨论,感觉好像每一天都在重复过去的伤痛。但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是“问责制的未竟之业”,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台湾社会在处理性侵害案件时,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受害者是谁”和“加害者在哪里”的表层叙事,却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去解剖那个支撑起整个体系的“堡垒”本身。它到底是由哪些法律条文、社会规范、甚至是潜意识里的性别权力结构共同堆砌而成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不只是在控诉,而是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结构性分析,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问题的“常识”一个个剥开来看。这本书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社会议题的探讨,而更像是一份要求社会进行深层自我反省的邀请函。光是这个企图心,就足以让人对内容抱有高度的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些真正能推动变革的观点,而不是流于空泛的道德谴责。

评分

阅读的过程,我体会到一种非常强烈的“撕裂感”。作者的文笔冷静得出奇,但冷静之下却隐藏着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批判力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似乎没有给我任何喘息的空间,每一次以为自己理解了某个环节,下一页立刻就把你拉回到更深、更复杂的人性与制度困境中。我特别欣赏它对“权力”这个核心概念的解构。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权力往往与政治或经济地位挂钩,但这本书似乎更聚焦于那种无形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方式,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驯化了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对某些不公义的事件视而不见,或者用一种“都是环境使然”的论调来合理化那些本该被严惩的行为。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证据标准”的讨论,那简直是直击要害,它没有简单地指责司法系统效率低下,而是巧妙地指出,在性侵害的案件中,我们对“真实性”的苛求,本身就建立在一个对女性经验的内在不信任之上。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手法,对于长期在保守的法律框架下思考问题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思维的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