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是液體嗎?40個最奇葩的搞笑諾貝爾獎主題

貓咪是液體嗎?40個最奇葩的搞笑諾貝爾獎主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五十嵐杏南
图书标签:
  • 幽默
  • 科普
  • 科学
  • 搞笑
  • 诺贝尔奖
  • 奇葩
  • 趣味
  • 知识
  • 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各位先生、女士,歡迎參加這場充滿歡笑、逗趣的頒獎典禮!

  溫馨提醒您,請先準備好衛生紙,以便隨時能夠擦掉笑到流淚的淚水。
  什麼?只有一分鐘介紹這本書!等等啊~普甜小姐,不要打斷我!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舉行了!一如既往,在一千兩百名觀眾所射出的紙飛機如天女散花般落滿整個舞臺後,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登場清掃滿地的紙飛機,典禮正式開始啦!本書精選了40個獲頒搞笑諾貝爾獎的奇葩研究,帶你瞭解這些看起來好像古怪又無厘頭的研究主題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 我不是喜歡聞胸罩的變態!這是我的防毒面具!
  伊蓮娜博士出生於烏克蘭,是一位曾經參與車諾比核災救治的醫師。她發現在事故現場中,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因為吸入有害的放射性粒子,使得健康受到危害,因此若能開發出可以隨身攜帶的防毒面具,將能大大減少受害者數量。在經過一番苦思之後,她從自家年幼的兒子把玩胸罩的畫面得到了靈感,終於開發出了這一款救命胸罩「Ebbra」。當遇到危急時刻,只要將胸罩脫下蓋住口鼻,它就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救命的防毒面具。

  ●你的排尿時間與大象的排尿時間誰比較快?答案是一樣快!
  胡立德教授因為被還是嬰兒的兒子尿了一身的經驗,意外地發現嬰兒與成年人的排尿時間居然相差無幾。有了這個驚奇的發現後,他便與楊佩良博士合作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想看看其他動物的排尿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透過到動物園實地觀察計時、在網路上搜尋各種尿尿影片等方式分析了32種動物的排尿,最後得出了結論——所有哺乳動物的排尿時間大約都是21秒!題外話,除了尿尿之外,他們也對大便進行了類似的研究,所果發現哺乳動物的排便時間均為12秒左右。

  ●今晚我想來點水桶裡的貓貓!貓咪到底算是液體嗎?
  你應該看過各種貓咪的神奇表演,不管多小、多奇特形狀的容器,貓咪總是能輕鬆地塞進去,並且填滿整個空間。因此總會有不少人開玩笑說,貓咪其實是一種液體。但你知道嗎?真的有人進行過這項研究!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液體的定義:一個物質無論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只要能與容器形狀達成一致,就能將其視為液體。這個問題的研究者法丹先生表示,只要用大尺度的時間軸來觀察,貓咪確實能夠像水一般,透過柔軟的動作與容器融為一體。所以在定義上來說,貓咪的確可以算是一種液體。

  搞笑諾貝爾獎創立於1991年,每年都會選出10個令人噴飯、想要吐槽的研究頒發「特殊」的獎項。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搞笑諾貝爾獎是個相當不正經的科學獎項,甚至對於研究者帶有著貶低的味道。事實上,卻恰好相反。搞笑諾貝爾獎創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告訴大眾,科學並非都是相當艱澀、古板的,其實也可以很有趣!此外,也可以給予那些投入在冷門領域的研究者們一個大聲告訴大家,自己在做些什麼的舞臺。

  各位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當然可以放聲大笑,或是盡情地吐槽這些研究,但希望各位也能夠在開心過後,給予這些研究者們一個掌聲。
 
《宇宙的低语:从量子泡沫到星际文明的终极探索》 一、 序章:存在的边缘 我们仰望星空,渴望理解宇宙的浩瀚与深邃。然而,真正的边界并非遥不可及的星系,而是我们自身认知的极限。《宇宙的低语》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入意识与物质交汇处的精神漫游,旨在探讨那些游离于主流物理学之外,却又紧密维系着我们所感知现实的边缘理论。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由爱因斯坦、玻尔奠定的经典物理学殿堂,踏入一个由不确定性、多维空间和时间悖论交织而成的迷宫。 二、 第一部:虚无中的涌现——量子场的深层结构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依赖于精确的轨迹和可预测的因果律。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普朗克尺度,牛顿的定律便土崩瓦解。本部分将详细剖析量子场论(QFT)的哲学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数学公式的堆砌。 1.1 零点能与真空的沸腾: 什么是真正的“空”?我们将深入探讨零点能(Zero-Point Energy)的概念,解析真空如何被视为一个充满虚拟粒子不断产生和湮灭的“量子泡沫”。探讨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作为宏观尺度下真空能存在的有力证据,并引申讨论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提取有效能量,以及这是否指向一种全新的能源范式。 1.2 薛定谔的幽灵:波函数的坍缩之谜: 哥本哈根诠释的局限性在于其对“观察者”的依赖。本书将系统梳理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退相干理论(Decoherence)以及德布罗意-玻姆理论(Pilot-Wave Theory)等主流与非主流的解释。我们将着重分析,如果MWI是正确的,那么“平行宇宙”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这些分支宇宙间的“信息隔离”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探讨思想实验如“薛定谔的猫”在不同诠释下的真正含义,强调观察行为如何从物理操作上升为一种形而上的定义。 1.3 圈量子引力与弦论的几何隐喻: 在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征程中,理论物理学提出了令人惊叹的几何结构。我们将比较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如何将时空本身量子化为离散的“量子环”,以及弦论(String Theory)对基本粒子本质的重塑——即一切皆由振动的“弦”构成。重点分析M理论(M-Theory)提出的十一维空间结构,并尝试理解我们为何只感知到其中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而其余七维是如何“卷曲”起来的(Calabi-Yau流形)。 三、 第二部:时空的弯曲与生命的奇点 引力不仅是质量的属性,更是时空的几何形态。《宇宙的低语》将探索引力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并将其与生命、意识的演化联系起来。 2.1 黑洞的熵与信息悖论的交叉点: 霍金辐射揭示了黑洞并非永恒的吞噬者,而是缓慢蒸发的辐射源。本书将详细阐述贝肯斯坦-霍金熵(Bekenstein-Hawking Entropy)的深刻意义——即信息量与黑洞的表面积成正比。探讨信息悖论的核心冲突:信息一旦落入黑洞,是否真的永远丢失,这是否违反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并追溯防火墙悖论等最新进展。 2.2 引力时间:心灵与加速的关联: 广义相对论预言了时间膨胀。我们将探讨这种效应在极端引力场之外的细微表现,尤其是在高精度原子钟实验中观测到的微小差异。进一步,本书将引入“引力与意识”的思辨性议题,探讨认知过程是否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微弱的引力梯度变化,或者意识是否是时空曲率的一种涌现现象。 2.3 白洞与虫洞的拓扑学: 理论上,白洞是黑洞的时间反演,是物质和能量的喷发源。我们将分析其数学可行性与物理现实性。随后,聚焦于爱因斯坦-罗森桥(虫洞)的理论基础,讨论穿越虫洞所需的“负能量”或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维持虫洞喉部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空间拓扑学在星际旅行概念中的应用。 四、 第三部:宇宙的终局与意识的延续 宇宙的命运,是物理定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探索的终极提问。 3.1 宇宙学的剪影:大撕裂、大冻结与大反弹: 黑暗能量(Dark Energy)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我们将检视三种主要的宇宙终极命运模型:大冻结(Heat Death,熵最大化)、大撕裂(Big Rip,暗能量强度无限增强导致所有结构瓦解),以及大反弹(Big Crunch/Bounce,宇宙再次收缩)。分析目前观测数据(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Ia型超新星观测)更倾向于哪种情景,并讨论“永恒暴胀”理论对多重宇宙存在的暗示。 3.2 费米悖论的数学解: 假设宇宙中存在无数宜居行星,智慧生命诞生的概率应极高,那么“它们在哪里?”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的解答从纯粹的生物学演化转向了物理学限制。我们将分析“大过滤器”(Great Filter)理论在不同阶段的可能性——是从生命起源的极低概率,到星际航行技术的不可行性,再到自我毁灭的必然性。探讨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局限性及其信号检测的物理学挑战。 3.3 超越信息的边界:宇宙的模拟理论辩证: 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计算模拟,那么运行它的“基础硬件”是什么?本书将认真审视尼克·博斯特罗姆的模拟论证,将其置于计算复杂性和物理极限的框架下。这不仅仅是哲学思辨,而是关乎我们能否在自身宇宙内发现“代码的漏洞”——即物理常数或计算资源上的不一致性。最终,我们追问,如果模拟为真,那么“真实”的定义是否已经失去意义,而意识本身是否就是最高层次的计算结果。 结语:敬畏与谦逊 《宇宙的低语》旨在培养一种对未知保持敬畏的科学态度。宇宙的宏伟不在于它能被完全量化,而在于它总能以我们尚未掌握的方式进行自我阐释。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伴随着对现有知识的彻底颠覆。我们所能做的,是持续倾听那些来自时空深处的微弱“低语”,并勇敢地踏入那些被传统认知视为“不可能”的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五十嵐杏南(Igarashi Anna)

  
  1991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精通日英語的科普寫手。偶爾當個上班族,偶爾當個數位遊民。
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進化生態學及心理學(學士)。休學期間曾有半年在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就讀,並於當時展開寫作。多倫多大學畢業後,則是前往英國的倫敦帝國學院繼續深造,並取得目的在於連結科學家與非科學家的「科學傳播學」碩士學位。在倫敦帝國學院在學期間,同時擔任NHK Cosmomedia Europe以及BBC的研究員。回到日本之後,曾擔任京都大學的發言人,並於2016年11月成為自由工作者。2019年9月就任一般社團法人知識流動系統研究所之院士。
目前主要在科學雜誌期刊與網路媒體上撰寫文章。其座右銘是:替枯燥嚴肅的科學話題增添幽默感。

  本書為第一本個人著作。

譯者簡介

鄭世彬


  畢業於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現為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日中翻譯師,日本藥妝研究家。擅長翻譯領域為醫藥健康、自然科普以及社會人文。代表著作有《藥妝美研購》系列以及《日本家庭藥: 34家日本藥廠的過去與現在,老藥起源X歷史沿革X長銷藥品》。官方粉絲團為《日本藥粧研究室》:www.facebook.com/JapanCosmeLab
 

图书目录



Part1  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聽到洋芋片的聲音後會覺得更加美味
救命胸罩
讓話多者閉嘴的機器
利用雲霄飛車打通尿路結石
接吻可以有效改善花粉症
若想讓胎兒聽音樂,就得在陰道播放
如何在走路時不使咖啡外濺
改善打鼾的樂器
使用哇沙米做的火災警報器
專欄從屁股喝的便便奶昔
 
Part2  怪怪大發現
五歲幼兒每天會流500毫升的口水
升遷員工時,最好是隨機進行挑選
甩鏈球與擲鐵餅,哪一種頭會比較暈
葡萄酒專家令人驚訝的能力
千萬不可以在椰子樹下睡覺
空酒瓶與裝滿的酒瓶,哪一種當凶器比較危險
聽歌劇能讓老鼠延長壽命
龍舌蘭能拿來做鑽石
專欄搞笑諾貝爾獎誕生的祕密
 
Part3  生物不可思議的生態
鯡魚是用屁對話
雌雄性器官相反的蟲
有名字的乳牛能產出較多的牛奶
蚱蜢看到《星際大戰》會變得亢奮
啄木鳥不會頭痛的原因
迷路的糞金龜會仰望星空
哺乳類在排尿上耗費的時間都差不多
在屁股加上重量後,雞走起路來就會像恐龍
專欄電影中的科學
 
Part4  研究者的親身體驗
為了研究而讓蜜蜂螫
自助式大腸內視鏡檢查
持續聞嗅131種青蛙的氣味
試著吞下整隻死掉的鼩鼱
想變成山羊的設計師
試著用磁鐵讓青蛙飄浮
採集鯨魚鼻水的方法
連續拍攝記錄三十四年的飲食內容
專欄天才發明家的思考法
 
Part5  極其純真的好奇心
貓咪是液體嗎
切洋蔥會刺激眼睛的原因其實很複雜
為何孕婦不會往前傾倒
為何踩到香蕉皮會滑倒
實證胯下觀景的效果
能讓水煮蛋稍微變回生蛋的方法
討厭刮黑板聲音的原因
專欄從一封怪信展開的頒獎典禮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202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獲頒諾貝爾獎,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殊榮。
  ......然而,卻也很難獲獎。

  相對之下,搞笑諾貝爾獎則是一個輕鬆且有趣的科學慶典。

  搞笑諾貝爾獎創立於1991 年,其宗旨是「令人在發笑之後也能進行思考」。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少的歡笑。搞笑諾貝爾獎每年會從近一萬件的報名者當中,嚴格選出十項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奇妙研究主題,並且頒給獎項。

  這是一項全球人士皆可以報名的獎項,但不知為何,每年獲獎的研究者中都有日本人。包括2020 年在內,日本人已經連續十四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了。例如,能夠理解狗狗心情的「狗語翻譯機」和「卡拉OK」這兩項發明,都是入選過搞笑諾貝爾獎,由日本人所貢獻的傑作(沒錯!在這個領域也能見到「酷日本 (Cool Japan)」的蹤跡)。

  曾在電視或新聞網站上看過搞笑諾貝爾獎相關報導的人們,應該都會不禁想要在社交網站上發貼文表示「有夠雞肋」或「笑死」。比如說,若今天聽到有人發明了「可以當防毒面具使用的胸罩」時,你一定也會不禁表示「什麼鬼!?真的假的~(笑)」。

  然而在深入瞭解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其實都大有來歷。其中有些研究甚至上過《Nature》或《Science》等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

  有些科學家似乎認為,「搞笑諾貝爾獎根本是在嘲諷科學研究」,然而事實恰好相反。搞笑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值得讚揚的研究也能具備奇特,甚至是滑稽的一面」。這個獎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透過滑稽有趣的方式,將眾人目光集中於科學研究上。也就是說,優秀的研究並不一定只能表現得枯燥乏味。

  因此,雖然有些候補者會擔心自己被世人嘲笑,但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榮譽,很高興自己的努力受到認可」,並在獲獎時爽快地接下獎座。

  再者,搞笑諾貝爾獎也是一個讓眾人知道自身研究主題的絕佳機會。實際上,有不少研究者在獲獎之後,上電視或演講的邀約就明顯增加了,因此也多出許多機會可以講解自身的研究內容。此外,即便獲獎已超過十年,有些獲獎者每個月還是可以接到一次有關於搞笑諾貝爾獎的工作邀約。

  為了讓各位讀者能更加瞭解本書內容,在此就稍微解說一下搞笑諾貝爾獎的背景。

  選拔方式

  全球任何人都可以透過他人推薦或是毛遂自薦的方式,將研究主題投稿至搞笑諾貝爾獎。不過,就過去的經驗來看,毛遂自薦者幾乎沒有人最終獲獎。

  在接獲眾多投稿之後,由搞笑諾貝爾獎創始人—馬克.亞伯拉罕 (Marc Abrahams) 所率領的搞笑諾貝爾獎委員會便會進行討論與票選,最終決定出該年度的得獎者們。這個委員會的組成成員包括:由馬克擔任總編輯的趣味類科學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之編輯、科學報導記者、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眾多科學家們。
 
  獎項名稱由來

  「搞笑諾貝爾獎 (Ignobel)」是個新造的單字,這個字除了諧仿自諾貝爾獎之外,還帶有著「欠缺崇高性」的意涵。

  搞笑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對於這些「好笑的研究」,他們大多都是帶著善意而笑,但有時候獲獎卻也有可能是不怎麼名譽的事,因為他們有時也會帶著滿滿的嘲諷意味來頒出獎項。

  例如在2020 年時,他們便將醫學教育獎頒發給包括美國總統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在內的部分世界首腦級人物,但這些人得獎的理由居然是:「利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來警告世人,政治家影響人類生死的力量比醫師以及科學家還大」。哎呀!真是嘲諷滿滿!

  頒獎典禮

  過去頒獎典禮都是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而現在則是移師到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在一千兩百位觀眾朝舞臺射出紙飛機之後,頒獎典禮便會正式開場。若獲獎者想參加這場盛宴,那麼就得自己想辦法籌措旅費,主辦單位可是沒有要幫忙支付交通費喔!

  搞笑諾貝爾獎不僅是名稱取自於諾貝爾獎,還會邀請正牌的諾貝爾獎得主親臨現場。不過,正牌諾貝爾獎得主的任務可不是只有擔任頒獎人那麼簡單,還要負責用掃帚清掃舞臺上的那堆紙飛機。

  搞笑諾貝爾獎的獎品每年都不同,但通常都會有一座設計詭異的獎座,以及看起來面額超大的10兆辛巴威幣。事實上,若將這筆獎金換算成臺幣,其實連1元都不到。拿終極通貨膨脹的辛巴威幣當獎金,這又是來自搞笑諾貝爾獎滿滿的嘲諷。

  頒獎典禮上的神祕小女孩是誰?

  主辦單位當然會預留時間給得獎者發表得獎感言,但是若超過限制的時間長度(60秒),就會有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出現,並且不斷地大喊著:「夠了,我聽膩了!」藉此打斷獲獎者的演說。這位小女孩就是知名的「甜普小姐 (Miss Sweetie Poo)」。由於這個角色的設定是僅能由八歲的小女孩擔任,因此每年上臺的甜普小姐都是不同的小女孩。有些得獎者會準備禮物,希望藉此來獲取小女孩的歡心,爭取多一點的得獎感言發表時間,但甜普小姐才不會被那種騙小孩子的把戲給騙了呢!

  本書將從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研究中,挑選出近期較受關注的主題來介紹。除了正經八百的說明之外,有時亦會加入個人觀點,以略為輕蔑的筆觸撰寫。希望各位能抱持著輕鬆的心情來閱讀這本書。

  另外,本書也會較為偏重日本籍得主的研究功績,希望各位能多加關注這些在日本也不怎麼引發話題的有趣研究。

  在開心笑過之後要怎麼進一步思考,就端看各位的想法了。好啦,在此歡迎各位蒞臨這個過度自由的研究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一絕,那個橘貓癱在玻璃杯裡,一臉生無可戀的樣子,配上那魔性的標題「貓咪是液體嗎?」,光是看到就忍不住噗嗤笑了出來。我那天在誠品翻到這本書的時候,差點沒把咖啡噴出來。說真的,現在的科普書、甚至說是趣味知識類的書,越來越多,但能做到這種視覺衝擊和內容懸念平衡的,真的不多見。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有趣,帶著一點點復古的幽默感,讓人感覺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著作,而像是某個天才怪咖朋友硬塞給你的筆記本。我猜作者在選題上肯定花了不少心思,光是「搞笑諾貝爾獎」這幾個字,就代表了那種「雖然很荒謬,但仔細想想好像也說得通」的奇妙領域。我個人對那些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去驗證超乎常人想像問題的研究特別有興趣,像是拿香蕉皮做實驗啦,或是研究口哨的傳播速度之類的。光是想像那個頒獎典禮的場景,就覺得比真正的諾貝爾獎還有看頭,充滿了黑色幽默和對人類智慧的另類致敬。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個週末的腦洞大開。

评分

我關注這本書很久了,主要是因為它給了我一種「尋寶」的感覺。你知道嗎,在知識的海洋裡,那些被主流學術圈忽略的「邊角料」,往往藏著最驚人的發現或最有趣的故事。這四十個主題,就像是從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四十顆寶石,它們或許不夠貴重,但絕對夠閃、夠奇特。我希望作者在介紹這些主題時,能多使用一些圖解或表格,畢竟要向一個非專業讀者解釋「為什麼這個研究能得獎」,光靠文字描述是很吃力的。如果能搭配一些模擬圖或者當年的研究照片(如果有的話),那畫面感就更強了。總之,這不是一本讓你用來炫耀自己學識淵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隨時可以抓起來翻閱幾頁,就能讓緊繃的神經瞬間鬆弛下來的「心靈解壓閥」。我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人類好奇心極限的視覺與思維的饗宴了。

评分

最近這幾年台灣的科普讀物市場算是百花齊放,但很多書讀起來總是有股「翻譯腔」揮之不去,不然就是為了迎合大眾而把內容過度簡化,搞得像在看國中理化課本的「趣味小知識」單元。這本《貓咪是液體嗎?》從書名來看,給我的感覺是那種「土生土長」的本土創作者的幽默感,那種帶點酸勁又很貼近生活的觀察。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這四十個主題的?是按照發現的順序,還是按照荒謬程度的級距?如果能把這些得獎研究的背景故事,用台灣人習慣的敘事方式講出來,那肯定會非常過癮。例如,他們是怎麼說服評審團,讓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研究也能站上舞台領獎的?這背後肯定有一套「反向邏輯」,我非常想鑽研看看,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對付日常生活中那些無解難題的新思路。台灣人很講究「撇步」(訣竅),或許這些看似廢棄的「搞笑」研究,剛好就是藏在生活縫隙裡的真正撇步呢。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主題的書通常抱持著「先觀望」的態度,因為「搞笑」這件事情,真的是最難拿捏的藝術。一個不小心就會流於膚淺的賣弄或是冷場的尷尬。我希望這本書的笑點是建立在某種紮實的知識基礎上的。如果它只是單純地描述「某某人做了某某蠢事然後得獎了」,那我就覺得沒什麼價值,不如去看YouTube上的精選集錦就好。我期待的是,作者能深入挖掘這些研究背後的研究者們的動機,他們是真的覺得這很重要,還是純粹為了好玩?這種「認真的傻勁」才是搞笑諾貝爾獎的精髓所在。我希望閱讀的過程是一種「智識上的嬉遊」,在笑的同時,大腦的某個迴路也被刺激到了,能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產生新的疑問。例如,研究貓咪是不是液體,或許會牽扯到流體力學在生物體上的應用,這不就等於是用最荒謬的開場,引出最硬核的知識了嗎?

评分

這本書的行銷策略顯然非常成功,因為它直接打中了現代人對「資訊爆炸焦慮」的反動。我們每天被要求吸收太多嚴肅、正確、有用的知識,導致心靈非常緊繃。這時候,來點完全「無用之用」的資訊,反而成了一種療癒。我個人覺得,這種「不正經」的知識,其實最能反映時代精神。它提醒我們,科學的發展不一定總是筆直向前的宏大敘事,它也可能充滿了岔路、繞行,甚至是某個科學家喝醉酒後突發奇想的產物。我尤其喜歡「諾貝爾獎」這種帶有崇高光環的詞彙,被用來包裝如此奇葩的內容,這種對權威的解構和挪用,非常符合當代年輕人那種帶著戲謔去看待既有體制的態度。我猜裡頭一定收錄了好幾則關於「動物行為學」或是「環境物理學」的冷門得獎案例,光是想像那些發表論文時的嚴肅表情,就足以讓我產生強烈的翻閱慾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