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珍史

民初珍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任民等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曆史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社會生活
  • 文化
  • 迴憶錄
  • 舊上海
  • 曆史研究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早期市麵上我們看到大部頭的所謂北洋軍閥史話之類的書籍的齣版,但那些畢竟是史話性質,是透過作者的演繹而寫齣來的,距離史實已經相距太遠瞭,而相對比較可信的史料畢竟不多,但從民國肇建至北伐統一,這十七年間的歷史是太重要瞭!除瞭之前已齣版的《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北洋政壇見聞錄》、《北洋從政實錄》還有《曾毓雋迴憶錄》等六本關於北洋的書籍。本書也是盡量找到所謂的「三親」(親見、親歷、親聞)的文章為首要,由桂係要角張任民所寫的廣西內幕等一係列文章,尤見珍貴的歷史。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本名為《風雲際會:近代中國轉型的側影》的圖書簡介,該書聚焦於中國近代曆史的復雜進程,重點探討特定社會思潮、經濟結構與文化變遷之間的相互作用,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觀察視角。 --- 風雲際會:近代中國轉型的側影 一書概要: 《風雲際會:近代中國轉型的側影》並非一部宏大的通史敘事,而是選擇瞭一個獨特的切入點,深入剖析瞭自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社會在麵對內憂外患時所經曆的劇烈而痛苦的結構性轉型。本書聚焦於這一時期社會中上層精英群體的思想演變、新興城市生活形態的興起,以及傳統宗法製度在現代化衝擊下的瓦解與重構。作者摒棄瞭簡單的“救亡圖存”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對一係列微觀史料、私人信劄、地方誌和早期實業傢的商業記錄的細緻爬梳,力求呈現一個充滿張力、矛盾與復雜性的近代中國麵貌。全書結構圍繞“觀念重塑”、“經濟初醒”與“社會張力”三大主綫展開,試圖勾勒齣被主流曆史敘事可能忽略的轉型側影。 第一部分:觀念的裂隙與重塑——從天朝到世界的艱難一步 近代中國的轉型,首先是一場深刻的認知危機。本書在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傳統儒傢思想體係在麵對西方堅船利炮和現代科學體係時的內在邏輯斷裂。 我們首先考察瞭傳統士大夫階層在鴉片戰爭後的“天朝上國”觀念如何被逐步瓦解。這種瓦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一個漫長的“羞恥感”與“實用理性”的拉鋸過程。通過分析林則徐、曾國藩等早期開明士人的日記與奏摺,本書揭示瞭他們如何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下,進行著一場小心翼翼的內部思想實驗。這種實驗的本質,是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深刻懷疑與重構的嘗試。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知識分子的群體性覺醒。甲午戰敗後,知識界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理解發生瞭質變。本書詳細梳理瞭嚴復、梁啓超等思想巨擘如何引入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政治哲學,以及其對中國傳統“義理”觀的衝擊。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梁啓超的“新民說”如何試圖在維護民族精神內核的同時,嫁接現代民族國傢的政治理念,以及這種嫁接過程中産生的內在張力——即如何界定“國民”與“臣民”的區彆,以及“愛國”在新的政治語境下的含義。 第二部分:經濟的萌動與傳統勢力的博弈——近代工商業的“夾縫生存”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思想領域轉嚮社會經濟結構。近代中國的經濟轉型,呈現齣一種“依附性發展”的特徵,即現代企業往往在傳統權力結構和宗法關係的包圍下艱難萌芽。 我們細緻考察瞭洋務運動時期官督商辦企業的興衰史。這些企業,如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並非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它們深受官僚體製的製約,人浮於事、管理低效。本書分析瞭這些企業在技術引進、人纔培養與資金籌集上麵臨的係統性睏境。 更具洞察力的是,我們深入研究瞭早期民族資産階級的成長環境。這些“新富”群體,往往與地方士紳、買辦階層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他們如何利用傳統的人脈網絡進行資本積纍,又如何在日益增長的現代商業規則與根深蒂固的傢族責任之間進行權衡?本書通過對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早期商會記錄和企業傢的傳記材料進行比對,揭示瞭資本積纍的“半傳統、半現代”的混閤形態。這種形態,既孕育瞭中國現代工商業的希望,也埋下瞭未來政商關係復雜化的伏筆。 第三部分:都市的勃興與社會關係的重組——現代生活的樣態 近代中國的轉型,最直觀地體現在新興都市的崛起及其生活方式的變革上。本書第三部分將關注點放在瞭城市空間對個體生活與傢庭結構的影響。 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鐵路的延伸,城市成為新觀念、新商品和新生活方式的熔爐。本書詳細描繪瞭近代都市生活中“新式傢庭”的齣現。不同於傳統的父權製大傢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一代開始嘗試新的婚姻觀念、教育模式,甚至服裝和娛樂方式。這些變化,往往是傢庭內部矛盾的爆發點。 我們特彆關注瞭女性角色的變化。從早期女學堂的建立到進步報刊對女性解放的討論,女性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曆史舞颱。本書通過對早期女報、女子師範學生群體的研究,探討瞭“傢庭主婦”這一現代概念的引入,以及它與傳統“賢妻良母”角色的衝突與融閤。女性開始從私人領域嚮公共領域滲透,雖然步履維艱,但已然構成瞭社會轉型的關鍵力量。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加所帶來的“身份焦慮”。傳統士農工商的等級體係開始鬆動,但新的職業劃分(如職員、教員、工程師)帶來的社會地位尚未完全固化,這導緻瞭社會心態的普遍不安與對未來走嚮的迷茫。 結語:未竟的探索 《風雲際會:近代中國轉型的側影》旨在提供一個復雜、多層次的觀察框架,強調曆史進程中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並存。它試圖說明,近代中國的轉型並非一條預設的綫性軌道,而是在內部結構性矛盾與外部環境壓力相互作用下,由無數個體、傢庭和群體在“陣痛”中摸索前行的過程。我們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側影”,看到那個充滿活力、矛盾與未竟之業的近代中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任民(1898—1985)


  廣西馬平縣人,中央軍校第二分校中將教育長,後任國民政府總統府國策顧問。早年入廣西陸軍國小、武昌陸軍中學學習。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1917年參加護國戰爭。1923年參加廣西討賊軍,任總參議。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總參議,參與策劃湖南唐生智起義,促成川軍易幟,齣師北伐。1936年任廣西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抗戰爆發,隨李宗仁北上,任第五戰區中將軍法執行總監,後兼任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副軍團長和教育長。1939年底調任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1948年任國民黨行憲國民政府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赴香港,後一直庽居香港。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曾任高職教師、電視颱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行銷部總經理,瀋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幾達二十餘年。 一九九三年起,籌拍「作傢身影」係列紀錄片,擔任製片人與編劇,將史料與影像融於一爐。四年間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該係列紀錄片,並榮獲一九九九年教育文化金鐘獎。

  編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民初珍史》編輯前言/蔡登山
黎元洪並非從床下拖齣來的/曹文錫
黎元洪避居劉參謀傢
剪去辮髮好似個羅漢
安民佈告像六字真言
軍政府鄂軍都督黎佈告(安民公告)
十八星旗與冒名通電
民初齣現的「第一流內閣」記/子奇
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幹
遊歐藉鏡居然憲法專傢
翰林理財可憐一籌莫展
行宮失寶竟濛扒手之羞
拜命組閣以第一流自居
一紙通電揭穿日本陰謀
解敬國會老袁一意孤行
書生搭上盜船徒喚奈何
欽派議員議長妙論連篇
所謂救國大計原來如此
副署獨裁議案有苦難言
改總統製名流內閣垮颱
財政專傢熊希齡四麵楚歌記/穆照
—半推半就
—欲邀楊度
—決不幫閒
—內閣組成
—能藉就得
—專傢丟人
—名流無用
熊希齡的兩位夫人/思遙
「水晶球」徐世昌其人其事/寇乃堯
弄權好貨與附庸風雅
是袁世凱的狗頭軍師
並不贊成老袁做皇帝
搞復闢運動首鼠兩端
退齣袁幕有滿腹密圈
孫毓筠揭穿個中隱秘
想做輔政王不惜賣國
撤銷瞭對張勳的通緝
一副東西南北的上聯
署款時多用水竹邨人
徐個人獨吞百五萬人
段祺瑞、徐樹錚與孫洪伊——民國五年府院之爭大政潮全貌/張榖
袁世凱黎元洪不敢領教
孫洪伊勇鬥徐樹錚
猛然間一記殺手鐧
段祺瑞藐視黎元洪
頭一迴閤有瞭分曉
辮帥張勳和督軍團
徐樹錚套上緊箍咒
當年閣議唇槍舌劍
段祺瑞一氣要辭職
拉徐世昌齣作調人
東海登場先開條件
狗頭軍師的餿主意
段祺瑞的一悶棍
孫徐下臺政潮暫輟
北洋怪傑徐樹錚瑣事逸聞/鍾鞦槎
先任總文案赴日學軍事
學問雖淵博惟不工書法
壯年豪於飲拇戰最精靈
平日自恃太過乃其大病
上書反對帝製稱大元帥
不信風水命運別有原因
雖飲食有節卻偏嗜瓜菓
一麯大江東竟成廣陵散
「安福係」的產生與消滅紀秘/韋榮熙
袁死黎繼、黎去馮來
拉梁士詒、搞新選舉
段不競選、捧徐世昌
大送津貼、雙方鬥氣
議員老爺、花天酒地
佩孚北歸、安福解體
北洋時代的北京新聞界——從薛大可、林白水、邵飄萍說到成捨我/老鐵
《亞細亞報》辦給一個人看
辦通訊社不發新聞稿
潘復殺林白水的經過
可憐邵飄萍大劫難逃
費覺天送命冤哉枉也
成捨我二百元辦報紙
從馮國璋說到張作霖/司徒重石
北洋一「狗」馮國璋
徐世昌老奸巨猾
曹錕齣身布販
北洋之虎段祺瑞
大元帥張作霖
張作霖生平祇怕一個人/慧桐
張錫鑾赴海城招撫鬍匪
不再作老上司政治資本
擁護帝製謁袁行跪拜禮
天不怕地不怕祇怕馮某
打麻將是軍閥萬應靈藥
張不念舊惡營教馮德麟
馮張哥兒倆原是生死交
張作霖學良父子與日本的恩怨/譚逸
張作霖魂斷皇姑屯的珍貴史料/耕野翁
日公使芳澤自討沒趣
六月二日專車離北京
榆關日領事苦苦糾纏
天崩地陷張大帥遭殃
秘不發喪待少帥歸來
日方發聲明欲蓋彌彰
河木大佐的狂妄主張
日本人恨透瞭張老將
五十元代價送三條命
張學良殺楊宇霆與東北易幟/金典戎
呼「阿鬥」氣煞張少帥
「小爺」把楊常幹掉瞭
一塊銀元嚮天「打卦」
吳鐵城是送禮「專傢」
「易幟」會議喜氣洋洋
鬍漢民勸阻張學良下野一幕/秦嶺雲
張少帥揹不住十字架
鄒魯忘不瞭奇恥大辱
鬍漢民對張的愛與惡
劉震寰赴北平作說客
閻錫山擋駕誤瞭大事
蔣鬍雙方互爭張學良
我怎樣替張學良戒毒?——在華服務半世紀的密勒醫生訪問記/張之龍
密勒醫生的生平事跡
發明營養豐富的豆乳
建立瞭「上海療養院」
張學良捐款十萬大元
端納請求替少帥戒毒
密勒醫生提齣三條件
「西班牙蒼蠅」的功用
與張少帥約法「一」章
兩位夫人也接受治療
譚海將軍決執行命令
張少帥自述吸毒因由
支票五萬元聊錶謝意
再捐巨款武漢建醫院
我所認識的吳佩孚/司徒重石
韓復榘叛馮、東北軍入關/浮雲
編遣會議中馮玉祥開溜
打起護黨救國軍的旗號
韓復榘石友三相率倒戈
錶麵雖恭順內心實反抗
我所認識的韓復榘其人
閻錫山決心要大幹一場
晉軍到山東以為是南方
晉軍行動遲緩失去戰機
最精彩的野雞崗攻防戰
奉軍入關閻馮一潰難收
西安事變後與蔣先生在溪口故居一席話/張任民
代錶李白赴溪口謁蔣
吳忠信立即接通電話
蔣先生傷足不良於行
在小客廳裏一段對話
雪竇寺前巧遇張漢卿
廣西內幕:李白北伐、黃紹竑留守八桂/張任民
追悼梁朝璣、重話當年事
聯絡唐生智、第七軍入湘
第七八兩軍、戰友變敵人
黃兼第八路、我代參謀長
兩廣一傢人、自己打自己
廣西內幕:驕兵悍將害苦瞭李黃白/張任民
士兵著單衣、風雪裏守衛
鬍陶叛中央、武漢闖大禍
李濟深被扣、李宗仁逃港
白崇禧畏禍、不敢迴南京
李白落荒歸、難為黃紹竑
謠言逼人來、李黃白蠻幹
廣西內幕:我從香港冒險迴梧州的經過/張任民
桂林不能守、孤軍守柳州
湘軍突撤走、梧州又生變
黃白逃越南、來瞭俞作柏
桂幣成廢紙、駐軍懷戒心
俞作柏其人、膽大心又狠
決心迴廣西、不作流浪人
梧州露形跡、呂煥炎救我
暗殺呂光奎、行為欠光明
廣西內幕:俞作柏逃越與黃紹竑重迴廣西/張任民
梁朝璣一力支持
與楊騰輝一席談
我錶示絕對負責
俞作柏鬍作妄為
黃紹竑晤呂煥炎
各部將領聚賓陽
再用護黨救國軍
梁朝璣居第一功
電約白崇禧迴桂
往事不堪兩鬢皤
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頁:蔣、李第一次離閤內幕/邕叟
從廣東六一運動說起
黃紹竑決心離開廣西
兩廣與中央分庭抗禮
陳濟棠決計齣兵湘南
白崇禧應邀飛來廣州
小諸葛擔心廣東闖禍
大傢拆颱陳濟棠下野
李白下令全省總動員
中央發佈瞭處置命令
黃紹竑奉召廬山謁蔣
在跑馬地與黃作密談
蔣先生不忍自相殘殺
南寧會談獲和平解決
八年後蔣李離而復閤
黃紹竑與蔣李之間一段秘辛/安可仰
一心要做廣西唯一首領
最好由白崇禧開發西北
平型關初與中共通款麯
雄心勃勃製造政治資本
幫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
利用國民黨本身的矛盾
不容於蔣又不見諒於李
蔣李黃恩怨是非說不盡
「逼宮」內情:白崇禧一封電報說瞭些什麼?/張任民
由漢口派來一架飛機
徐蚌大會戰即將展開
兩件事白氏傷透腦筋
康澤不守野偏要守城
中央調第七軍援徐蚌
黯然神傷的一段對話
從衣袋中掏齣瞭電稿
披瀝陳詞力言不能戰
可能會掀起軒然大波
張治中電告南京反應
李宗仁說不該找麻煩
一切演變非始料所及
我曾建議李宗仁外遊
第七軍的沒落與李白的下場/文史
一、鋼軍人物,煙消雲散
二、群雄盤據,弱肉強食
三、誓師北伐,編第七軍
四、武漢政變,全軍解體
五、間關迴桂,重整旗鼓
六、問鼎中原,摺翼而歸
七、兩廣閤作,抵抗中央
八、建設廣西,號稱模範
九、追剿蕭剋,堵截硃毛
十、抗戰八年,久居敵後
十一、參加戡亂,轉戰蘇魯
十二、局勢日非,移師江漢
十三、部隊多變,退守長嶽
十四、程潛投共,湘南受睏
十五、迴桂整理,再上徵途
十六、再度潰敗,從此完結
第一任軍長李宗仁
第二任軍長夏威
第三任軍長楊騰魁
第四任軍長廖磊
第五任軍長周祖晃
第六任軍長張淦
第七任軍長徐啟明
第八任軍長鍾紀
第九任軍長李本一
白崇禧與程潛最後一次鬥法/鍾起鳳
程潛早與中共暗通聲氣
白崇禧齣席湖南省議會
議員們錶示不負擔軍糧
舌劍唇槍對方全軍盡墨
慨嘆李宗仁臨危棄職逃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28350
  • 叢書係列:血歷史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4.8 x 21 x 1.9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蔡登山


  《民初珍史》主要的內容放在北洋軍閥和桂係身上,雖然早期市麵上我們看到大部頭的所謂北洋軍閥史話之類的書籍的齣版,但那些畢竟是史話性質,是透過作者的演繹而寫齣來的,距離史實有時已經相距太遠瞭,而相對比較可信的史料畢竟不多,但從民國肇建至北伐統一,這十七年間的歷史是太重要瞭!因此我一直再尋找比較真實的史料,先後已經齣版瞭《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北洋政壇見聞錄》、《北洋從政實錄》還有《曾毓雋迴憶錄》等六本關於北洋的書籍。正如我先前編書的基本要求,此次也是盡量找到所謂的「三親」(親見、親歷、親聞)的文章為首要。

  曹文錫為湖北辛亥革命先軀、同盟會元老曹亞伯之子,曹亞伯(1875—1937),湖北興國人,近代革命傢、政治傢。一九00年肄業於兩湖書院,為掩護革命,曾入基督教。一九0四年在武昌加入科學補習所,鏇赴長沙幫助黃興籌備武裝起義,事洩後護送黃興脫險。一九0五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0六年留學英國並宣傳革命,一九一二年迴國,入黎元洪幕府,贊商機要。一九一四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鏇由孫中山派往南洋各埠宣傳該黨宗旨。曹文錫曾任大元帥府議員。他在十二歲時第一次見到中山先生,在多年後寫下瞭那段經歷:「記得有一天下午,國父派一部私傢車來接先父去商量事情,……,國父站在梯口,嚮先父打招呼。上樓後,先父指著國父對我說:『文錫,這位就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我嚮國父行一鞠躬禮,先父笑著說:『民國時代的總統等於舊日的皇帝,全國最高的一人,從前見皇帝要三跪九叩頭,現在見總統,鞠躬就夠瞭。』我聽後,又對國父行一鞠躬禮,國父摸著我的頭笑著說:『你要做曹亞伯第二,跟你父親一樣,將來長大,替國傢做一番事業。』他在寫〈黎元洪並非從床下拖齣來的〉一文說:「黎元洪被捧齣為鄂軍都督的往事,人雲亦雲,傳說滋多,筆者這段記載,敢誇為六十餘年來最正確、最翔實者。」當時曾有人說:「黎元洪當時怕得要死,藏匿於床下,乃被革命軍所拖齣來者。」這原屬半開玩笑性質;詎知此說一經傳齣,即不踁而走,成為當時最受人歡迎之花邊新聞!而鄒魯的《中國國民黨史稿》也附和此說,其實根據曹文錫的說法是當武昌首義之夕,各革命同誌均嚮督署及第八鎮統製司令部進攻,而協統司令部則未有波及。是夜炮聲隆隆,協統黎元洪知革命軍發難,乃走避武昌城內黃土坡其參謀劉文吉傢中。天將近曙,革命軍方麵由熊秉坤派湯啟發率一支隊,巡查武昌城之中和門前後街一帶,湯啟發在街頭忽瞥見有人肩負皮箱一口,由黎元洪宅中走齣,疑為盜竊,趨前叱止,並詢所自來,問明身份後,始知是黎氏宅中之夥夫,奉黎氏命將皮箱移往他處。經再三盤詰,始知黎氏已避居黃土坡劉參謀傢,於是率衆往見。黎元洪被逼齣任都督是真的,但絕非是從床下拖齣來的,而是在部下劉文吉傢中找到的。當時為渲染革命黨人的英勇和黎元洪的膽小怕事而有此說法,可說是不確的。

  子奇的〈民初齣現的「第一流內閣」記〉和穆照的〈財政專傢熊希齡四麵楚歌記〉都是在寫民初的熊希齡內閣,這個號稱「第一流內閣」其實處處都在袁世凱的掌控之中,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一籌莫展,就如文中所說:「當袁世凱打倒二次革命,挑戰勝餘威,預備完成獨裁製度之際,熊氏誤入迷途,做瞭傀儡總理,好似手無寸鐵之白麵書生,搭上瞭強盜船,真是說不齣的苦。」結果,所謂「名流內閣」竟搞到不明不白地變成「短命內閣」!子奇據我判斷應該是薛大可,薛大可(1881-1960)字子奇,湖南益陽人。在民初年間是報界名人,他與劉少少、黃遠庸同為報壇怪傑。他是湖南纔子,也是文壇一傑,詩文均有根底。平生有一「悔不該」的往事,乃是在袁世凱稱帝時他列名「勸進錶」,因此有人指稱他為「洪憲餘孽」。《亞細亞日報》是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直接齣巨資,由薛大可齣麵所辦的禦用報紙。薛大可一時成為帝製的要人,袁世凱登基,《亞細亞日報》率先改以洪憲紀元,並尊袁為「今上」。薛大可隨各方諂媚者上錶稱賀,錶文自稱「臣記者」。他晚年渡海來颱,經常在港颱報紙發錶文章,我編過他的《薛大可憶往錄》於二0一七年齣版。

  慧桐的〈張作霖生平祇怕一個人〉、譚逸的〈張作霖學良父子與日本的恩怨〉和耕野翁的〈張作霖魂斷皇姑屯的珍貴史料〉的文章,無疑地都是圍繞在東北的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身上,這些資料有些是已經為人所熟悉瞭,但也有不少內幕。而金典戎寫的〈張學良殺楊宇霆與東北易幟〉談到:自從奉軍退齣關外,張作霖被炸身死後,對於未來的決策,當時在內部顯然分瞭兩派:一派是以少帥張學良為首,主張擁護國傢的統一,以犧牲小我。另一派則以元老重臣楊宇霆為首,主張憑藉日本的勢力,以閉關自守,不再接受中央的命令。金典戎(1904—1969),原名殿榮,字顯庭,山東掖縣人。東北陸軍大學畢業,跟過馬占山、馮玉祥抗日,後在南京中央陸軍大學任教。抗戰期間,主要擔任軍隊及軍官的培訓工作及從事戰略研究。抗戰勝利,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到東北,任東北行轅交通處長、哈爾濱警備司令。後迴南京隨國防部長何應欽,皆任重要軍職,軍階為少將。在多傢刊物發錶軍事評論。一九四九年到香港後,在《天文臺》報發錶軍事評論。關於張學良殺楊宇霆這件事,他說:「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同張氏左右親信的一班朋友們如黃顯聲、張振鷺、譚海等人,在奉天國民銀行有一個小小的聚會,時間大概是當日下午五點鐘左右,不久張氏的承啟官裴某,慌慌張張的走瞭進來,一見黃、譚二人就說:『總司令到處找你們,還不快去。』」接著事情就發生瞭!

  在民初年間桂係一直占著舉足輕重角色,尤其它與中央的離閤關係。因此我早在二0一五年就開始整理《黃旭初迴憶錄》五大冊的齣版,前後費時一年餘,纔完成這百萬餘字的煌煌巨著。其中的第一冊就是《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離閤》。而據香港《春鞦》雜誌編者在張任民的〈西安事變後與蔣先生在溪口故居一席話〉文前的按語說:「張任民將軍為桂軍前輩,二十餘年前即歷任李宗仁之參謀長暨廣西保安副司令等要職。自大陸變色,張氏即蟄居香港,杜門謝客,淡泊自甘,不再與聞時事。近月來,以本刊連續刊載當年西安事變之珍史,張氏每期必讀,感慨滋多,並承追述民二十六年春曾代錶李、白赴溪口謁晤蔣先生一幕往事;此中經過,皆屬親歷,為外人所不及知之者。茲濛應本刊之請,將當時情形,就記憶所及,撰成此文,由本刊發錶。誠為西安事變後之一段最寶貴資料也。」而我根據《柳州市誌》查得張任民的資料簡述之:張任民(1890—1985),廣西馬平縣人。八歲時因父親任潯州撫標中軍前營管帶而隨往桂平。十一歲迴柳州。十二歲時師從鄧承緒門下,除古代典籍外,還學習地理、外國史、生理學、衛生學、體操等課程,並接觸陳天華的《猛迴頭》、鄒容的《革命軍》、《警世鐘》以及《民報》、《復報》等宣傳革命的刊物。後柳州開辦新學,張任民考入柳州府中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堂,在學校加入瞭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升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與同學一道參加瞭武昌起義。一九一二年,隨廣西軍北伐到南京。四月,所在部隊奉命改編,張任民分入北京清河的陸軍第一預備學校。一九一三年,張任民通過陸榮廷的推薦東渡日本,正值國內爆發反袁的二次革命,十月,駐日本公使館傳達陸軍部來文,著令湖北都督府送日本學軍士的學生一律迴國就學。次年,張任民迴國進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受訓。一九一六年四月間,滇、黔、粵、桂各省在廣東肇慶成立討袁總機關「軍務院」。張任民南下肇慶拜會軍務院副參謀長李根源,後在參謀處服務。軍務院解散之後,張由黎元洪授以步兵少校官銜,到北京候差,後因張勳復闢之亂離京返桂。一九一八年春,孫中山在廣東成立護法軍政府,組成粵桂湘聯軍擬入湘作戰。張任民經鈕永鍵推薦,在總部任少校參謀,隨軍齣發。一九一九年,陸榮廷在南寧開辦講武學堂,張赴邕謁陸,並任中校戰術教官兼一隊隊長。一九二一年,陳炳焜為廣西護軍使,指揮部設在梧州,張充任指揮部中校參謀。粵桂戰爭爆發前夕,他受劉震寰影響,背陳附粵,擁護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一九二二年初,張任民避亂居澳門。一九二三年鞦,陸軍小學同學何海籌持李宗仁手書造訪,約張迴桂援助,張任民即動身迴桂,路經廣州時,與黃紹竑、白崇禧晤談,張任民提齣「先定桂局,再及世局」的主張。迴到桂平後,李宗仁聘張為「總參議」。此後,張任民便成為李宗仁和黃紹竑的幕僚,為新桂係齣謀獻策。一九二五年,張任民任設在柳州的廣西軍務督辦公署行營主任,指揮當地防務事宜,負責處理一切。一九二六年三月間,張任民赴廣州麵見蔣介石,奉命入川黔遊說軍政要員,鼓動兩省以護國護法之精神參加革命陣營,齣兵北伐,以謀國傢之統一。一九二七年,任十五軍參謀長,後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一九二八年,任南寧海關監督,並創辦培訓廣西建設人纔的「村治學院」,又齣任桂林警備司令一職。「武漢事變」後,張歸傢閒居。七月,齣走香港。十月,張受黃紹竑之託迴桂聯絡李、黃舊部,正值梁朝璣與楊騰輝部在柳州發生衝突,張調和兩軍矛盾,雙方願意接受調解,並錶示要請黃紹竑迴桂主事。一九三六年,張齣任廣西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抗日戰爭初期,張任民任第五戰區中將軍法執行總監,鏇調任第五戰區青年軍團副團長兼教育長,後改編為第五戰區戰鬥幹部訓練團,仍任教育長。一九三九年底,調任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抗戰勝利後,張任民任廣西保安副司令。一九四六年,當選為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解放軍渡過長江之後,張任民與李任仁領銜上書,敦促李宗仁接受中共提齣的和平條件。不久,張赴香港。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病逝。遺著有《退思園詩文存稿》、《迴憶錄》。其《迴憶錄》我沒見過,但查得的資料是一九八七年在香港九龍齣版的,估計是他的後人蒐集編成的。我書中所收的幾篇〈廣西內幕:李白北伐、黃紹竑留守八桂〉、〈廣西內幕:驕兵悍將害苦瞭李黃白〉、〈廣西內幕:我從香港冒險迴梧州的經過〉、〈廣西內幕:俞作柏逃越與黃紹竑重迴廣西〉和〈「逼宮」內情:白崇禧一封電報說瞭些什麼?〉都來自香港《春鞦》雜誌。我也透過颱北的廣西同鄉會幫忙詢問張任民在香港的後人,但由於距今時隔太久瞭,因此並無音訊。在此我還是十分感謝,由於這幾篇文章讓本書內容更為充實。另外以筆名「文史」寫就的〈第七軍的沒落與李白的下場〉亦是一篇紮實而詳盡的好文章,據《春鞦》雜誌編者的按語說:「李宗仁與白崇禧半生所辛苦經營的第七軍,二十餘年來,轉戰南北,曾經贏得『鋼軍』的榮譽番號。從北伐起以至戡亂,均與近代的軍事政治有著莫大的關係。第七軍自崛興以迄沒落,由龍騰虎躍而風流雲散,有許多為外間所不能窺探的秘聞軼事。本文作者為第七軍的幕中人物,以親身的經歷,寫齣史料文章,自然不同耳食。」感謝所有被收錄本書的所有作者,雖然大多數不知真實姓名,但同樣感謝您們精彩的文章光大本書的篇幅,深深緻上一鞠躬!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得說,這本《民初珍史》的重量感,不是用書的厚度來衡量的,而是它在讀者心中留下的餘韻。它並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也沒有試圖美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它所做的,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熱情,將那個黃金時代與動盪時代交接時的複雜人性,攤開在你麵前。書中對於「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轉變中的掙紮與定位,描寫得尤其深刻。那些飽受西方新知洗禮,卻又無法完全擺脫傳統倫理束縛的精英們,他們內心的撕裂與矛盾,被作者描摹得入木三分。這種心理層麵的剖析,遠比單純的史實陳述來得震撼人心。它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穩定社會中的人,得以窺見「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究竟是什麼滋味。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那種對時代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關於民國初年歷史敘事中,最為成熟和值得細細品味的一部作品。

评分

這本《民初珍史》的編排和敘事節奏,簡直像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時代劇。作者對於場景的轉換和時間線的處理非常高明,讀者完全不會感到迷失在複雜的人物關係中。最讓我佩服的是,書中對於「文化轉型」的捕捉,那種無聲卻劇烈的轉變。從白話文運動的早期掙紮,到新式教育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瞭年輕一代的思維模式,這些社會學層麵的探討,遠比單純的政治事件描述來得引人入勝。它讓我意識到,民國初年不僅僅是軍閥混戰的年代,更是一個文化基因正在重組的關鍵時期。作者很懂得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將舊時代的殘餘與新時代的雛形並置,讓讀者清晰地看到那條難以跨越的鴻溝。閱讀時,我甚至能聞到油墨的氣味和舊式茶館裡瀰漫的煙草味,這完全歸功於作者精準的感官描寫。對於想瞭解那個時代全貌,而不隻是看總統府公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首選。

评分

這本《民初珍史》讀起來,最大的感受就是「立體感」。過去我對民國初年的印象,多半是教科書裡那些標語式的口號和革命傢的英勇形象,總覺得有點單薄,像是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但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被時間磨損的邊緣重新勾勒齣來,賦予色彩和溫度。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社會底層人物的方式,他們不是歷史舞颱上的背景闆,而是有血有肉的參與者。書中描寫瞭當時手工業者如何應對工業化的衝擊,小市民在戰亂陰影下如何掙紮求生,這些片段雖然不是主角,卻是構成那個時代紋理不可或缺的部分。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與省思。它迫使你去思考,在「建立新秩序」的口號下,有多少無辜者的生活被徹底顛覆瞭?這不是一本說教的書,它隻是溫和地陳列事實,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重量。對於我們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颱灣人而言,這種沉靜而有力的敘事方式,顯得尤為珍貴,讓人能靜下心來,真正去「聽」歷史的聲音。

评分

翻開這本《民初珍史》,老實說,我原本是抱著有點將信將疑的心態。畢竟坊間談論那個時代的書多如牛毛,很多都夾帶瞭過多的政治色彩,讀起來實在是有些乏味,難以真正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動。然而,這本書的筆觸卻是讓人眼前一亮。它沒有過度著墨於那些宏大敘事,反而像是個資深的傢族長輩,娓娓道來他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從當時流行的服飾顏色、街頭巷尾的叫賣聲,到人們在麵對新舊思潮衝擊時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心態轉摺,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讀起來,彷彿自己也搭上瞭那班緩慢行駛的蒸汽火車,穿梭在民國初年的那些塵土飛揚的街道上。書中對於地方仕紳、新舊軍閥之間的互動描繪得尤為精彩,那種權力遊戲的拉扯,在颱灣的歷史課本裡是很難看到如此生動的呈現。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從來不是黑白分明的直線前進,而是充滿瞭各種妥協、誤解與意外的交織。這份真實感,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長大、對那個時代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彌足珍貴。

评分

坦白講,閱讀《民初珍史》的過程,我經歷瞭一次心靈上的洗禮。我發現,許多我們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和社會結構,在那個百傢爭鳴的年代,其實都處於極度動盪和重塑之中。作者的筆鋒犀利而不失溫厚,對於不同政治光譜的人物,他似乎都抱持著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客觀態度去觀察、記錄,而非簡單地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籤。例如,他對一些地方軍閥的描述,就遠比教科書上單一的「土皇帝」形象要複雜得多,揭示瞭他們在地方治理上的灰色地帶與矛盾性。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迴避黑暗麵,但同時也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青年學子心中那股蓬勃的、對未來的熱切期盼。那種掙脫舊枷鎖的渴望,即使隔瞭百年,依然能激發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閱讀完後,我常常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的街景,思考著「變革」的代價與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超越單純的史料羅列,引領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哲學反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