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億兆: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

中國億兆: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阿爾文.奧斯汀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晚清史
  • 社會史
  • 經濟史
  • 人口史
  • 中國社會
  • 曆史研究
  • 清史
  • 社會變遷
  • 億兆人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奧斯汀所著《中國億兆》一方麵在宏觀上展示以中國內地會為代錶的基要主義團體在19世紀到20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微觀上聚焦戴德生的傳教助手群體,展示他們身上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性;另一方麵聚焦於該時期基要派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乃至變成中國人的基督教的歷程,展示瞭該過程中,中國內地會鮮為人知的一麵。整體而言,《中國億兆》展現瞭中國某種民間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這種歷史在當今仍有故事在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當代中國基督教的品格與麵貌。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思想變遷 (1840-1920) 本書深入探討瞭1840年至1920年間,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轉型與思想的劇烈震蕩。這一時期,西方列強的衝擊如同一把利刃,剖開瞭清王朝看似穩固的錶層結構,迫使古老的中華帝國直麵“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本書並非關注單一的宗教團體或特定的地方史,而是立足於宏觀的社會史、政治史與思想史,描繪一幅復雜交織的近代中國圖景。 第一部分:衝擊與危機——傳統秩序的瓦解 (1840-1870年代) 開篇首先聚焦於鴉片戰爭後的初期階段,重點分析瞭傳統儒傢士紳階層在麵對西方軍事與經濟力量時的反應。我們考察瞭“天朝上國”觀念如何被一係列的失敗(從戰爭到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所動搖。 軍事與經濟的衝擊: 詳細梳理瞭早期對外戰爭對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技術和製度層麵的全麵落後所導緻的係統性危機。本書分析瞭白銀外流、傳統手工業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激化。 內部的動蕩: 太平天國運動被置於這一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它不僅是源於飢荒與貧睏,更是對舊有儒傢秩序破産的一種激烈迴應。我們分析瞭太平天國試圖建立的“新天國”社會結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重塑瞭南方省份的權力分配,為後來的地方自強運動埋下瞭伏筆。 早期思想的萌芽: 探討瞭魏源、徐繼畬等先驅者如何開始接觸並有限地吸收西學,例如“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初步構想。這些思想的局限性在於它們仍試圖在維護儒傢核心價值的前提下,進行技術層麵的修補,而非體製的根本變革。 第二部分:自強與應變——器物層麵的革新與限製 (1860年代-189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於洋務運動,這是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之下,為挽救統治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以“器物”為核心的現代化嘗試。 洋務派的崛起與實踐: 細緻考察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實力派如何利用湘軍、淮軍的成功經驗,推動建立新式軍工企業、民用企業以及新式學堂。本書著重分析瞭洋務運動在管理體製上的睏境——即“官督商辦”模式的內在矛盾,以及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 教育與翻譯事業的擴展: 考察瞭京師同文館等機構的設立,以及對西方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書籍的大規模翻譯工作。這些翻譯作品雖然尚未形成係統的思想體係,但為後來的知識分子提供瞭認識世界的全新視角。 甲午戰爭的審判: 詳細分析瞭甲午戰爭的爆發背景、戰役過程及其對中國社會信心的毀滅性打擊。本書認為,甲午戰爭不僅暴露瞭洋務運動在軍事現代化上的虛弱,更殘酷地證明瞭僅僅依靠技術引進無法挽救一個僵化的政治體製。戰敗直接催生瞭更激進的改革呼聲。 第三部分:危機的深化——製度與思想的碰撞 (1890年代末-1911年) 甲午戰敗後,社會對“器物救國”徹底失望,目光轉嚮製度和文化層麵。這一階段,思想激蕩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峰。 維新變法的嘗試與失敗: 全麵梳理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理論基礎——將儒學與西學進行調和,主張“托古改製”。重點分析瞭戊戌變法的政治運作、士紳階層的支持與阻力,以及最終被保守勢力扼殺的必然性。變法的失敗標誌著改良主義道路在清末的窮途末路。 知識分子的覺醒與西學傳播的深化: 探討瞭嚴復等人翻譯亞當·斯密、赫胥黎等人的著作,特彆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如何在中國知識界引發的巨大震動。這種達爾文主義思想,為革命黨人提供瞭挑戰君主製的理論武器。 革命的興起與組織化: 考察瞭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團體,如興中會、同盟會的建立與發展。革命派不再滿足於和平請願,他們開始係統地構建政治綱領(三民主義),並積極在海外和新軍中發展組織,為推翻帝製積蓄力量。 第四部分:終結與開啓——辛亥革命的社會基礎 (1900-1912) 本書最後部分分析瞭清政府在“新政”與“預備立憲”過程中的自我矛盾,以及這些矛盾如何最終引爆瞭辛亥革命。 “預備立憲”的欺騙性: 剖析瞭清政府試圖通過“仿行憲政”來緩和社會矛盾的策略,但實際上權力高度集中於皇族手中(皇族內閣)。這徹底激怒瞭立憲派士紳,促使他們最終倒嚮革命。 新軍與地方的離心力: 分析瞭新式軍事力量(新軍)在接受瞭現代軍事訓練後,其忠誠對象已不再是腐朽的朝廷,而是民族國傢的概念。同時,地方士紳通過“商會”、“保路運動”等形式,展現瞭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清政府對地方的控製力已名存實亡。 1911年的爆發與帝國的終結: 描述瞭武昌起義的偶然性如何迅速演變為全麵性的革命浪潮。革命的成功,不僅是政治精英的更迭,更是長期以來社會矛盾、地方權力膨脹與先進思想傳播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結語: 本書旨在展示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並非綫性發展,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反復拉扯的復雜過程。從對西方技術的模仿,到對政治製度的追求,再到對國傢認同的重塑,無不體現瞭中國社會在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為求生存和發展所付齣的巨大努力與承受的深重代價。本書對社會結構、精英階層的變化及其思想世界的演進給予瞭充分的關注,為理解現代中國的起源提供瞭堅實的社會史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爾文.奧斯汀(Alvyn Austin)
 
  齣生於加爾各答,父母都是中國內地會傳教士。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魯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直至退休。
  著作包含:《拯救中國:加拿大宣教士在中國(1888-1959)》。
 
譯者簡介 
 
李楠
 
  女,歷史學博士,現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華北社會史。

圖書目錄

總序/v
鬍序(中譯本序)/xv
序(英文原著序)/xix
鳴謝/xxi
前言/1
縮略詞/11
緒論/15
 
第一部分 第一代(1832-80)
第一章 黑色巴恩斯利(1823-51)/53
第二章 窄門(1851-65)/87
第三章 呼籲佈道團(1865-66)/111
附錄1 蘭茂密友爾號乘客名錄(1866年5月26日)/150
第四章 陌生人領地(1866-75)/153
第五章 蔭穀(1875-80)/187
 
第二部分 第二代(1875-88)
第六章 國傢公義(1875-88)/231
附錄2 倫敦理事會成員和介紹人(1872-76)/268
第七章 章魚組織(1875-88)/277
附錄3 慕道友學習課程(1886)/315
第八章 天招局(1880-88)/321
 
第三部分 第三代(1888-1900)
第九章 新世界(1888-1900)/363
第十章 上帝的使者(1888-99)/415
第十一章 中樂園(1888-99)/443
第十二章 中樂園的終結(1900)/493
第十三章 後續/523
 
結語 往事/545
參考文獻/569
譯後記/60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31776
  • 叢書係列:基督文藝/歷史文化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保守的基要主義教派傳統通常不是因聖徒崇拜而著名。然而,自1911 年和1918 年齣版瞭戴存義(Frederick HowardTaylor, 1862-1946) 和金樂婷(Geraldine Guinness, 1862-1949) 賢伉儷(即戴德生的兒子及兒媳)所著兩部戴德生自傳後,戴德生在基要主義教派聖徒傳記中的地位就流傳開來。戴德生幻象的生動性—無數悲慘的中國人正在沒有基督拯救知識的情況下死去—在他那個時代,一直貫穿於他對基督教想像有吸引力的號召中,後來也是如此。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戴德生在建立差會時所展示的非凡屬靈誌嚮,打算嚮世界上最大的國傢傳佈福音,卻極其輕視委員會的複雜程式和資金籌措,而這些是其他差會認為所必不可少的。對於重視行動主義多過重視聖潔的基督教擁護者來說,最吸引人的可能是戴德生似乎標誌著神秘主義者與傳教士二者的完美結閤,他是行動者,更是禱告者。
 
  該書不是戴德生的另一種自傳,但是他那神秘難解的個性和無處不在的影響被永久地銘刻在他有生之年的中國內地會史上。阿爾文‧奧斯汀試圖避開包圍戴德生的聖潔之光,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供職於內地會的外國傳教士和中國佈道員等普通人身上,他們為實現戴德生的幻象獻齣瞭自己的生命(有些人確實犧牲瞭生命,尤其是在義和團運動期間)。為此,奧斯汀別開生麵,利用倫敦、多倫多和惠頓學院的內地會檔案,講述瞭一個英國差會走嚮國際化的歷史,它是第一個徹底擺脫國別性質的新教傳教機構,是對基要派傳教團體(尤其是以北美為根基的差會)的未來具有重大意義的差會。實際上,中國內地會要比其他任何單個組織更能塑造20 世紀保守福音派的國際網路。
 
  奧斯汀關於對內地會事業的敘事,首次描繪瞭差會信徒與各種教門以及秘密會社之間的關係,後者是當時中國民間宗教的重要份子。最有意思的是對席勝魔牧師的精彩描寫;席勝魔是讚美詩作傢,也是有爭議的山西鴉片戒煙局的組織人,締造瞭某類中國基督教,這種基督教在爭奪精神領域上準備採用祈禱療法和驅魔的天賦,由此挑戰瞭歐洲理性的先入之見。大約在1880 年,內地會傳教士把「無字書」引入中國,席牧師則把這個簡單的福音符號象徵體係與中國文化中傳統五行的色彩宇宙論相結閤。結果產生瞭一個本土的中國基要主義教派傳統,而該教派傳統證明其在中國比內地會本身的傳教事業更持久。民間基督教在當今中國鄉村的不斷發展,要追溯至席牧師在山西的原五旬節傳統,其影響超過瞭我們所認知的其他基督教傳播的努力。
 
  《中國億兆》是一本非常有吸引力的著作,讓人入迷,且富有啟發性。毫無疑問,它會激發人們的積極迴應。它讓讀者步入近代基督教史上其中一個最重要但最不讓人理解的故事中,一個至今仍然在發展的故事,因為中國基督教史的漫長歷程繼續藐視西方模式和預言。
 
布萊恩‧斯坦利 Brian Stanley

用戶評價

评分

我總覺得,探討宗教歷史,特別是晚清時期這種充滿張力的宗教史,最考驗作者的「同理心」與「學術距離感」的拿捏。一方麵,不能過度美化或神化傳教士的「開化」角色,要正視其背後的文化霸權與殖民主義色彩;但另一方麵,也不能僅僅將本土信眾視為被濛蔽的對象,而應當理解他們選擇信仰背後的社會邏輯和個人需求。颱灣的歷史研究,尤其是在後殖民思潮的影響下,對於「他者」的詮釋變得愈發謹慎而複雜。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這種成熟的學術態度,既不迴避意識形態的對立,又能深入挖掘信仰如何在社會斷裂帶中找到立足點。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中國內地會」這個具體的傳教組織,作為一個觀察中國社會結構、地方治理能力和民眾精神世界的「顯微鏡」,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不可限量。它將不再隻是關於一個教會的歷史,而是關於中國如何在現代性的大潮中,進行一場漫長而痛苦的自我重塑。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摘要介紹後,我的第一直覺是,這對於理解近代中國的「內在動力」極為關鍵。我們在颱灣談論晚清史,很多時候焦點容易集中在列強的壓迫、洋務運動的成敗,或者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上,這些固然重要,但若抽離瞭社會內部的精神層麵的轉變,就好像隻看到瞭骨架而沒有血肉。宗教,特別是像「內地會」這類深入鄉裏、具有強烈使命感的組織,他們如何滲透、如何與本土的儒釋道傳統進行角力或融閤,這纔是形塑後續社會結構和民族性格的深層因素。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文化衝突」與「社會動員」這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傳教活動往往伴隨著對傳統社會秩序的挑戰,這種挑戰如何被鄉紳士大夫理解與反製?更重要的是,那些底層勞動者或邊緣群體,他們在傳統結構中找不到齣路時,是否會將這些新的信仰視為一種救贖或反抗的武器?學術書籍能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觀照當下的視角,去反思當代颱灣社會在麵對全球化衝擊時,我們的價值觀與身份認同是如何被形塑的,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極為有價值的歷史對照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個字體選用,帶著一種古典的莊重感,同時又巧妙地融入瞭一絲現代排版的簡潔,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休閒讀物,而是紮紮實實的研究成果。光是看到「中國億兆」這四個字,我就忍不住聯想到晚清時期那種宏大敘事下,底層社會如何被捲入時代洪流的複雜圖景。這類探討宗教與社會變革的學術著作,往往能揭示齣一些官方歷史記載中難以捕捉到的細微脈動,比如說,普通百姓在麵對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文化衝擊時,他們的信仰、恐懼與希望是如何交織作用的。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會」這個字——它既可以是宗教組織的代稱,也可以指涉民間的秘密結社,這種語義上的多義性,在晚清那種政局不穩、民間思潮湧動的年代,想必是極具詮釋空間的關鍵詞。颱灣學界對於晚清史的研究一直很深厚,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來哪些新的論述角度,特別是針對不同地域和階層的反應差異,這往往纔是理解那段「變局」的真正鑰匙。希望作者不僅僅是梳理史料,更能挖掘齣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個體生命經驗,讓那些百年前的掙紮與追求,在今天的讀者麵前重新鮮活起來。

评分

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看,這本專著的資料蒐集想必是極其浩繁且具有挑戰性的。晚清時期,官方檔案、地方誌的記載,往往帶著濃厚的保守色彩,對於宗教團體的描述常有偏見或刻意汙名化。「內地會」作為一個具有高度組織性和清晰目標的西方傳教機構,其內部的通訊、報告,想必也同樣豐富。如何從這些看似矛盾甚至互相傾軋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地重構齣一個客觀、立體的圖景,這是對研究者功力的巨大考驗。特別是涉及到「社會」這個麵嚮,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韆百萬個在地社群的總和。作者必須具備極強的歷史想像力,去連結那些零散的個案——一個偏遠村莊的改信者、一個地方官員的處理公文、一份來自倫敦總部的季度報告——將它們編織成一個可以理解的時代脈絡。如果這本書能夠有效地處理這種「微觀」與「宏觀」的切換,精準地捕捉到時代轉摺點上人們心態的細微波動,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歷史敘述,成為瞭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書名中的時間跨度——1832到1905——非常耐人尋味。1832年,正是鴉片戰爭前夕,西方影響開始以更為直接的方式進入中國內陸的關鍵節點;而1905年,則劃下瞭清末新政的序幕,傳統秩序正在崩解,現代國傢建構的雛形已經浮現。這幾乎涵蓋瞭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劇烈、最具決定性的半個多世紀。我期待作者能清晰地劃分齣不同階段的社會反應麯線。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民間的宗教狂熱與對外來宗教的接受度是否齣現瞭明顯的轉摺?「會」的性質是從單純的宗教傳播,逐漸演變為某種政治或社會運動的潛在溫床?在颱灣,我們對「晚清」的理解往往被簡化為救亡圖存的歷史劇,但這本書如果能聚焦於思想和信仰的內部演變,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為細膩的「動態模型」,去解釋為何在麵對外部壓力時,不同社會群體會採取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考察,更是一種對人類麵對變革時的普遍心理學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