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雜文集

餘英時雜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英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懷憶亡友是情感上最承受不起的負擔,寫紀念的短文不禁觸緒萬端
  餘英時先生從緬想故人到文化關懷
  以廣闊的胸襟去開拓一個無限的精神世界

  《餘英時雜文集》分為「學林憶往」、「文字因緣」兩輯。輯一收羅餘先生過往曾在報章雜誌刊登過悼念同儕朋友們的追思文,那些相處的迴憶對他而言彌足珍貴,每位友人的處世之道之於餘先生都像是不同人生階段的老師,他懷念那些以文會友的歡愉時光,牽記一起共事的溫馨歲月。時間不曾為任何人停留,那些離去的故人們在餘先生筆下意趣形象躍然於紙上,雋永深刻。

  輯二則是存錄餘先生為各大刊物創刊、刊慶的祝賀詞。「文化有傳統,也有變化因此保守和創新缺一不可。」「文化永遠是推陳齣新而不是無中生有的。」餘先生以文字復刻瞭輝煌時期的繁盛,與齣版人因字結緣,留下他寫作史上難忘的暢酣經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鬥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齣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纔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圖書目錄

餘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輯一 學林憶往
論學者之宗主與門戶──餘英時校友由美上書錢院長
有感於「悼唐」風波
血淚凝成真精神
追憶牟宗三先生
追憶費景漢先生
我所認識的錢鍾書先生
追記與唐長孺先生的一次會談
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敬悼嚴耕望學長
悼念邢慕寰教授
一座沒有爆發的火山──悼亡友張光直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劉賓雁追思會上的發言
儒傢傳統 新亞精神──敬悼孫國棟兄
追憶揭露文革真相的澳大利亞漢學傢李剋曼
懷念趙復三
悼念老友劉述先兄
悼念中文拼音之父周有光
悼念誌天錶哥
 
輯二 文字因緣
對《當代》的期待
「議林」釋義
談歷史知識及其普及化的問題
欣聞《九十年代》發行颱灣版──為《九十年代》颱灣版寫幾句話
《當代中國研究》齣版祝詞
更新文化而不失故我──為《文化中國》創刊而作
堅持一天是一天
「天地閉.賢人隱」的十年
晚節與風格
容忍與自由──《觀察》發刊祝詞
報運與國步──為《聯閤報》創刊四十周年作
惕老,中國報業史上的巨人
「誰與斯人慷慨同!」
感受和迴憶──紀念聯經齣版公司四十周年
時報文化基金會成立祝詞
政府和社會的諍友──《中國時報》四十周年獻詞
無徵不信,立言不朽──《中國時報》五十周年獻辭
舊聞與新聞──壽宗老紀忠先生九十
一位尊人愛國的偉大書生
方聞的藝術史研究
 

圖書序言



  餘英時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也是對於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深遠的知識人。

  餘先生一生著作無數,研究範圍縱橫三韆年中國思想與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作品每每別開生麵,引發廣泛的迴響與討論。除瞭學術論著外,他更撰寫大量文章,針對當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發錶意見。

  一九七六年九月,聯經齣版瞭餘先生的《歷史與思想》,這是餘先生在颱灣齣版的第一本著作,也開啟瞭餘先生與聯經此後深厚的關係。往後四十多年間,從《歷史與思想》到他的最後一本學術專書《論天人之際》,餘先生在聯經一共齣版瞭十二部作品。

  餘先生過世之後,聯經開始著手規劃「餘英時文集」齣版事宜,將餘先生過去在颱灣尚未集結齣版的文章,編成十六種書目,再加上原本的十二部作品,總計共二十八種,總字數超過四百五十萬字。這個數字展現瞭餘先生旺盛的創作力,從中也可看見餘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他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麵嚮的關懷。

  文集中的書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餘先生的學術論著,除瞭過去在聯經齣版的十二部作品外,此次新增兩冊《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與現代史篇,收錄瞭餘先生尚未集結齣版之單篇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發錶之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我的治學經驗》則是餘先生畢生讀書、治學的經驗談。

  其次,則是餘先生的社會關懷,包括他多年來撰寫的時事評論(《時論集》),以及他擔任自由亞洲電颱評論員期間,對於華人世界政治局勢所做的評析(《政論集》)。其中,他針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及其領導人多有鍼砭,對於香港與颱灣的情勢以及民主政治的未來,也提齣其觀察與見解。

  餘先生除瞭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時也是位溫暖而慷慨的友人和長者。文集中也反映餘先生生活交遊的一麵。如《書信選》與《詩存》呈現餘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詩文唱和,從中既展現瞭他的人格本色,也可看齣其思想脈絡。《序文集》是他應各方請託而完成的作品,《雜文集》則蒐羅不少餘先生為同輩學人撰寫的追憶文章,也記錄他與文化和齣版界的交往。

  文集的另一重點,是收錄瞭餘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包括六冊專書,以及發錶於報章雜誌上的各類文章(《香港時代文集》)。這七冊文集的寫作年代集中於一九五○年代前半,見證瞭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餘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本次文集的編輯過程,獲得許多專傢學者的協助,其中,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與中央警察大學李顯裕教授,分別提供手中蒐集的大量相關資料,為文集的成形奠定重要基礎。

  最後,本次文集的齣版,要特別感謝餘夫人陳淑平女士的支持,她並慨然捐齣餘先生所有在聯經齣版著作的版稅,委由聯經成立「餘英時人文著作齣版獎助基金」,用於獎助齣版人文領域之學術論著,代錶瞭餘英時、陳淑平夫婦期勉下一代學人的美意,也期待能夠延續餘先生對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偉大貢獻。
 

圖書試讀

血淚凝成真精神

徐復觀先生一生的成就,最可以用一部書作象徵——即他早期的著作《學術與政治之間》。

民國三十八年以前,他的工作偏重於政治,三十八年以後,工作重心轉移,對於學術研究,投注相當多的心力。但是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平心以觀,徐先生的生涯是政治中有學術,用學術來指導政治生活,因此他正式拜熊十力為師,乃是中年從政的時代。當時他希望以政治工作挽救中國的危機,三十八年以後,他體認到政治工作的解決,必須有更深刻的學術思想體係作根本,因此由政治轉移到學術,這便是他晚年教書、治學、寫文章的緣由。

在晚年學術研究的工作上,徐先生經常反映齣早年的政治經驗,中國近年來政治方麵的發展,深深影響著他對文學、思想以及歷史的判斷。他自己常說,他的古典研究,深受時代的啟發,如果不是時代提齣許多問題,他不會在古典作品中,發現那麼許多有意義的題目。

徐先生的一生,與學術、政治二者,都有著關係。近代的知識分子也有不少是如此的,但不同的是,很少人能夠像徐先生一樣深入到政治與學術之中,很多知識分子都是徘徊在政治與學術的邊緣,對兩者都沒有深刻的瞭解,不如徐先生在這兩方麵的突齣。也許我們不一定都同意徐先生對學術課題所下的結論,但是我們都應該尊重他追求結論的那股真實的精神。

就現在的學派來說,徐先生是熊十力以來,中國新儒傢的重要人物,在海外這三十多年來,新儒傢的影響力量,主要是三位學者建立起來的,一位是已經過世的唐君毅先生,他是以文化、哲學為主要的工作範圍。另一位是牟宗三先生,他是以儒傢的形而上學為中心。此外,便是徐復觀先生瞭,徐先生以實際政治工作的經驗,反映瞭對歷史更深刻的認識。三位新儒傢中,隻有徐先生是以歷史的經驗,發掘思想的問題,這並不是說徐先生的工作比唐、牟兩先生重要,而是他把握歷史的關鍵,對一般讀者能有更深刻的啟發。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