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

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圖書標籤:
  • 性彆研究
  • 社會批判
  • 男性學
  • 女性主義
  • 文化評論
  • 權力關係
  • 社會性彆
  • 言語暴力
  • 思想史
  • 大眾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書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性別議題的人。



 

當代女權運動領導人物之一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對父權文化與男性說教最犀利的觀察。



 

◎美國亞馬遜網站4.5顆星好評,超過2,100則讀者書評

◎《齣版人周刊》、《波士頓環球報》推薦

◎臺師大臺文係教授林芳玫導讀

◎作傢張亦絢、小小書房店主虹風專文推薦




本書收錄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九篇散文,探討男人毫無根據的自信,如何助長性侵、傢暴等#Metoo事件,從愛說教的男人到強暴文化,從性醜聞案到婚姻與傢庭,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到殖民主義。探討的主題雖然不在父權文化會關心的範圍之內,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九篇散文分別是〈男言之癮〉、〈最漫長的戰爭〉、〈各個世界在一間豪華套房中碰撞:思考關於IMF、全球不公義以及火車上的陌生人〉、〈稱頌威脅:婚姻平等真正的意義〉、〈祖母蜘蛛〉、〈吳爾芙的黑暗:擁抱難解〉、〈身邊盡是一群變態的卡珊卓〉、〈#YesAllWomen:女性主義者重寫故事〉和〈潘朵拉的盒子與誌願警力〉。

書名Men Explain Things to Me,是索尼特在2008年發錶於《洛杉磯時報》的文章名稱,文中提到她和朋友莎莉參加一場宴會,男主人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嚮索尼特提到一本研究攝影師邁布裏奇(Eadweard Muybridge)的新書;但他根本沒有看過那本書,隻是讀過書評。男主人滔滔不絕,莎莉試圖打斷他三、四次,告訴他那就是索尼特寫的書,好不容易纔讓男主人停止說教。

2008年發錶這篇文章之後,男人對女人說教的行為統稱為mansplaining,是man和explain閤成語,之後在網路快速發酵,引起廣泛討論。2010年,這個詞成為《紐約時報》年度單字之一;2012年,「男言之癮」一詞已經在主流媒體的政治新聞中使用。



索尼特在書中探討為什麼身為女人,就要被男人說教?



她發現,這個社會的空間,往往為男人敞開卻對女人關閉,導緻女人無法發聲、沒有參與和受人敬重的權利,甚至沒有容身之處而無法成為完整而自由的人。索尼特瞭解女性的痛處,奮力成為一個能夠發聲的人,也勇於為沉默的人發聲爭取權利。



索尼特活用文化、政治等歷史,結閤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在書中提齣獨到的觀點,用精準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和犀利的字句,提供武器給每個女人,有勇氣剋服自我設限、打破沉默。這本書也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女權議題的人。



|一緻推薦|

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係教授)

虹風(小小書房店主)

張亦絢(作傢)

鄭美裏(社區大學人文學術類講師)

盧鬱佳(作傢)

顏擇雅(齣版人、作傢)

|本書嘉言摘要|


◎能夠站齣來說話是一個人擁有生存、尊嚴及自由的基本權利。

◎能夠說齣自己的故事,無論是以文字或圖像,本身已經是一場勝利,就是一場反叛。


◎我們的言語就是我們的武器。

◎她沒有後退,而且她並非獨自前行。

◎善良與溫柔從來就不分性別,同理心亦然。

◎女性主義不斷努力爭取要讓強暴、約會強暴、婚內強暴、傢暴和職場性騷擾在法律上足以成罪,而其核心就是必須讓女性具有可信度、讓女性能夠發聲。




|國外媒體推薦|




「(索尼特)能夠描述齣躍然紙上的景象,也呈現在她所撰寫的每一篇文章中,尤其是這本書。索尼特明白我們的心智也有一幅景象,那是從來無人駐足探勘的領域,而我們也不斷能夠在自己內心中找到有待探索之處。就我個人經驗而言,男人要對我說教時,感覺就像是別人在我大腦中築齣瞭疆界。當『男言之癮』成為一種概念,我們會有如此激動的反應,正是因為我們能夠利用這份地圖尋找恢復自我的方嚮。這片地形一直是如此熟悉,但『男言之癮』是我們都需要的工具,能夠藉此找迴幾乎要失去的東西。」——《國傢郵報》(National Post)



「反對者可能會說女性主義毫無幽默感又毫無必要,而『男言之癮』就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論點,支持著女性主義運動在當代社會中的必要存在。這本書坦率而公開討論這個議題,讓對話能夠更加深入,並且打開瞭新的潘朵拉之盒,很可能就此改變我們討論女權的方式。」——《書架意識》(Shelf Awareness)


「這本書討論女性主義,文字大多風趣好玩,也帶著毫無畏懼的直率,而結論通常十分尖銳。」——《沙龍》(Salon)雜誌


「這段令人憂心忡忡的時間裡必須一讀的作品,首先是與書名同名的文章在網路上瘋傳之後便啟發瞭十分實用的名詞:『男言之癮』,索尼特的文字擲地有聲,描述齣今日社會是如何運用權力,並且讓人們意識到我們每天都要與之抗衡的不平等有多麼驚人。」——《品味線上》(FlavorWire)


「字字珠璣而大膽無畏……獨一無二的索尼特。」——《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本週最愛」部落格


「以尖銳的筆鋒突顯並挑戰全世界女性角色的現狀,著眼的領域雖然精簡,索尼特仍然寫瞭一本傑齣之作。」——《科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除瞭高明、多變而十分有趣,我無法想到還能如何形容這本書,而且我絕對會將這本書加入最喜愛的女性主義書單。因此,我非常建議各位馬上到你最喜歡的書店或圖書館,入手一本《男言之癮》,拉張椅子、準備一杯好喝的,然後進入這片瘋狂世界中冒險,看看改變後的世界可能會是什麼樣子。」——澳洲女性文化雜誌《唇》(Lip)

 「治療男言之癮的解藥。」——西雅圖媒體《陌生人》(The Stranger)

「索尼特在這些通順易讀的文章中討論瞭關於性別與權力的大哉問,文筆坦率而充滿智慧,人人都應該一讀,能夠更進一步討論女性主義與當代社會。」——《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首選好書(Top Shelf)

「索尼特是最適閤討論這個主題的作傢:她的文風清晰而冷靜。」——《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山海奇譚錄》的圖書簡介: 《山海奇譚錄》 捲一:蠻荒之地的秘聞 自古以來,人族與異獸並存的九州大地,便流傳著無數關於遠古洪荒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記錄在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古老竹簡與羊皮捲中。《山海奇譚錄》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踏入一個廣袤而未知的世界——蠻荒之地。 此地氣候詭譎,山川形貌奇異,居住著許多不為外界所知的族群與生靈。故事聚焦於“雲夢澤”一帶。雲夢澤,終年被濃霧環繞,湖水深不見底,傳說其中盤踞著上古神獸“鯤鵬”。然而,近年來,雲夢澤的異象頻發,湖水不再平靜,時有恐怖的低吼聲傳齣,附近的村落也接連遭遇怪事。 我們的主角,一位名叫“墨言”的年輕遊俠,因探尋傢族失蹤之謎,偶然間闖入瞭這片禁地。墨言並非武力高強的英雄,他更像一個細膩的觀察者,擅長解讀古老的符文和草藥的特性。他帶上的行囊裏,隻有一把陪伴多年的短劍、一捲殘缺的星圖,以及一份對世界的好奇心。 在深入雲夢澤的過程中,墨言結識瞭第一位重要的夥伴——“泠鳶”,一位自稱是“馭風者”的神秘女子。泠鳶身形矯健,行動如風,似乎與這片土地上的自然力量有著某種古老的契約。她對墨言抱有戒心,但為瞭共同的目的——調查湖底的異動,兩人暫時結盟。 首捲的衝突,圍繞著一株傳說中能起死迴生的“九葉靈芝”展開。這種靈芝生長在湖心深處的一座漂浮島上,但島嶼周圍布滿瞭劇毒的水母和能製造幻象的迷霧。墨言和泠鳶必須剋服自然環境的險阻,同時還要提防另一批同樣覬覦靈芝的勢力——來自北方“鐵血部落”的獵手。鐵血部落信奉力量至上,他們相信獲得靈芝能增強其首領的力量,從而統治整個蠻荒。 通過墨言對古籍的解讀,他們發現,九葉靈芝並非簡單的藥材,它似乎與湖底的異動有著某種關聯,是維持此地生態平衡的關鍵。最終,在一次驚心動魄的奪取和逃亡中,墨言團隊成功阻止瞭鐵血部落的首領得逞,但靈芝的力量也因不當的使用而短暫失控,引發瞭小規模的自然反噬,使得雲夢澤的迷霧更加濃厚。 捲二:失落文明的遺跡 隨著雲夢澤的平靜被打破,墨言和泠鳶的目光轉嚮瞭更深遠的過去。他們通過從鐵血部落殘部那裏繳獲的一枚奇特青銅牌,追蹤到瞭一個傳說中早已覆滅的“璨金王朝”的綫索。璨金王朝,據說是九州文明的搖籃,卻在一夜之間從曆史中消失,隻留下零星的記載和難以破解的機關。 他們的旅程將他們帶到瞭南方的“瀚海沙漠”。這片沙漠不僅炙烤著酷烈的日光,更隱藏著巨大的沙丘之下被掩埋的宏偉遺跡。在這裏,他們與另一位關鍵人物匯閤——“岐山”,一位精通古代機械術的獨行匠人。岐山是璨金王朝遺跡的狂熱追隨者,他畢生的目標就是重現那些失落的“機關巨獸”。 瀚海沙漠的挑戰是多維度的:除瞭自然環境的嚴酷,他們還需要麵對沙漠中流竄的“沙盜團”。這些沙盜團並非一般的強盜,他們似乎對璨金王朝的遺跡有所瞭解,並試圖利用遺跡中的武器為自己牟利。 在探索一座名為“日冕城”的地下宮殿時,故事的謎團逐漸深入。日冕城內部復雜得如同一個巨大的迷宮,充滿瞭需要解開的符文鎖和精密的平衡機關。墨言利用他的知識,成功破解瞭數個關鍵的陷阱,而泠鳶則利用她對氣流的敏感度,幫助團隊避開瞭緻命的聲波攻擊。 岐山的作用在此刻體現得淋灕盡緻。他修復瞭一颱殘破的“星軌定位儀”,這颱儀器不僅揭示瞭日冕城的設計藍圖,更指嚮瞭璨金王朝覆滅的真正原因——並非天災,而是他們自身對“源能”的過度開發,導緻瞭能量反噬,引發瞭文明的崩潰。 捲末的高潮發生在“王座之廳”。墨言團隊發現瞭王座廳中央懸浮著一個巨大的能量核心。當他們試圖穩定這個核心時,卻遭遇瞭來自“神諭教團”的阻撓。神諭教團相信,璨金王朝的毀滅是“天罰”,他們認為源能是禁忌的力量,必須徹底摧毀它。教團的祭司們擁有強大的精神控製能力,試圖將墨言等人洗腦,使其放棄探索。 經過一場智力與意誌的較量,墨言成功地嚮祭司們展示瞭璨金王朝滅亡的真相——並非神罰,而是無知。他們沒有摧毀能量核心,而是將其暫時封存,並帶走瞭一份關於“源能穩定公式”的殘捲,這為他們接下來的探索指明瞭方嚮。 捲三:群山之巔的平衡 隨著對蠻荒和失落文明的探究加深,墨言團隊意識到,所有看似獨立的事件——雲夢澤的異動、璨金王朝的覆滅——都指嚮同一個核心問題:九州大地的能量平衡正在被打破。 他們的最終目的地,是位於九州大陸最高處的“昆侖虛界”——一座常年被冰雪覆蓋、隻有最堅韌的生命纔能抵達的聖地。傳說中,昆侖虛界是上古神祇庇護之地,也是維係世界秩序的“天柱”所在。 前往昆侖虛界的旅途,是隊伍中最艱苦的一次考驗。他們必須穿越“永鼕峽榖”,那裏不僅有極端的低溫,更有會吸收生命熱量的“冰霜巨靈”。在這一段路程中,泠鳶的力量得到瞭最大的激發,她能夠短暫地操控局部區域的氣流,為團隊開闢齣臨時的避風港。 在接近虛界入口時,他們遭遇瞭最大的對手——“冥淵族”。冥淵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蠻族或獵手,他們是生活在地下深處的類人種族,對地錶的文明充滿仇恨。他們信奉“終極熵增”,認為世界的唯一歸宿就是徹底的混沌與寂滅。冥淵族的首領“噬魂者”,正試圖利用從璨金遺跡中竊取的部分技術,以及雲夢澤的失控能量,製造一個能夠徹底侵蝕天柱的“混沌之種”。 昆侖虛界的戰鬥,是技巧、智慧與犧牲的集閤。墨言利用他積纍的知識,在冰雪環境中找到瞭冥淵族布置的能量陷阱的弱點;岐山則利用從日冕城帶齣的部件,臨時改造瞭一套用於反製噬魂者能量吸收的裝置。 最終的對決發生在天柱之下。噬魂者試圖強行注入混沌之種,這將導緻整個九州大地的規則崩潰。泠鳶為瞭保護墨言,獨自一人引開瞭大部分冥淵衛士,用盡全力維持住關鍵的氣流屏障,這使得她幾乎耗盡瞭自身與自然的連接。 墨言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源能穩定公式”的逆嚮操作,利用天柱自身的力量,反嚮吸收並中和混沌之種的能量。他成功瞭,但代價是,他發現穩定世界的關鍵,並非徹底消滅“失控”的能量,而是學會與之共存,理解其流動的規律。 戰鬥結束後,世界恢復瞭寜靜。泠鳶在墨言的照料下逐漸恢復,但她對自然力量的運用變得更加謹慎。墨言明白,蠻荒、遺跡、昆侖,這些看似分散的地理和曆史,實則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他沒有成為救世主,而是成為瞭一個理解並記錄這個世界運轉法則的“守護者”。 《山海奇譚錄》並非終結,它是一份對未知的探索記錄,記錄瞭墨言遊俠一生的見聞,充滿瞭對古代文明的敬畏、對自然之力的敬畏,以及對和平共處的期盼。後續的故事,將關於如何引導人族與那些奇特的生靈,在新平衡下繼續繁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社運傢之一、言辭最犀利的文化批判傢之一,同時也是作傢、歷史學傢。著作超過20本,主題涵蓋女性主義、環境、地景、社群、藝術、政治、希望和記憶等,包括《迷路圖鑑》(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浪遊之歌》(Wanderlust: A History of Walking)、《遠近》(The Faraway Nearby: A Paradise Built in Hell: The Extraordinary Communities that Arise in Disaster)、《黑暗中的希望》(Hope in the Dark: Untold Histories, Wild Possibilities),以及《陰影之河》(River of Shadows: Eadweard Muybridge and the Technological Wild West;研究攝影師邁布裏奇的書,她以此書獲得古根漢獎金、評論類的國傢圖書評論圈獎、朗南文學獎〔Lannan Literary Award〕),她還參與編纂瞭舊金山及紐奧良的全輿圖。
她自幼稚園到研究所的學業都在加州的公共教育體係中完成,目前為《衛報》(Guardian)撰稿,並擔任氣候變遷網站Not Too Late(https://www.nottoolateclimate.com/)主理人。


譯者簡介

徐立妍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畢業,譯有《企業的本質》(Big Business)、《自駕車革命》(Driverless: Intelligent Cars and the Road Ahead)、《男言之癮》(Men Explain Things to Me)(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齣版)等多本作品,持續翻譯中。

圖書目錄

【導讀】男言之癮:女性已經得到言論自由瞭嗎?

文/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係教授)

【推薦序】女人不是生來為聽話:索尼特與「反對教訓」                                                        
文/張亦絢(作傢)

【推薦序】「她沒有後退,而且她並非獨自前行」:從「男言之癮」到性別之戰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

 

1 男言之癮

2 最漫長的戰爭

3 各個世界在一間豪華套房中碰撞:思考關於IMF、全球不公義以及火車上的陌生人

4 稱頌威脅:婚姻平等真正的意義

5 祖母蜘蛛

6 吳爾芙的黑暗:擁抱難解

7 身邊盡是一群變態的卡珊卓

8 #YesAllWomen:女性主義者重寫故事

9潘朵拉的盒子與誌願警力

謝詞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95055
  • 叢書係列:自由學習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圖書試讀

【導讀】

男言之癮:女性已經得到言論自由瞭嗎?

 

文/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係教授)

 

女性得到瞭言論自由嗎?這問題似乎屬於威權國傢纔會齣現的問題,如是是在美國,或是在颱灣,這怎麼會是個值得提齣的問題?這兩個國傢不都是民主國傢嗎?

 

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1961 —)所寫的評論集《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這本書的文筆詼諧幽默,題材則相當沉重,從性騷擾與性侵害,到第三世界國傢的債務問題與糧食問題,我們可藉此深思 : 言論自由並非講話不會被當成政治犯送到監牢裡,這樣就有言論自由。

 

如果女性的發言不具有可信度,男性總是自以為是,認為他們可以主宰與界定女人對自己、對日常生活周遭環境、對世界的認知,抹除其發言的正當性,那麼女性即使有說話,也等於沒說話。她們闡述自己遭受性騷擾與性侵害的經驗,卻被視為是妄想、誇大、神經質、想要勒索金錢。

 

性騷擾與性侵害不隻是身體自主權遭受侵犯,更是女性的訴說、女性對自身經驗的詮釋,整個被否認,這種被漠視的經驗,許多女性都感受過。即使妳沒有被性騷擾過,妳一定也碰過男性以指導者身分,對妳滔滔不絕提齣建議,絲毫沒想到妳自己可能就是這方麵的專傢。妳知道的比他還多,他卻把妳當幼稚小孩,可以對妳說教。

 

作者蕾貝嘉‧索尼特是作傢與歷史學傢,並參與各種社會運動。此書的開頭,也是此書的寫作動機,非常生動有趣。作者描述自己去參加一個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研討會。散會之後一位年長男性主動找作者攀談,得知她齣版過某些書,建議她一定要參考某人著作,然後自己滔滔不絕,不讓蕾貝嘉有任何迴應機會,她隻能沉默地聽訓。男人喜歡自以為是的對女性說教、滔滔不絕,形成所謂「男言之癮」。

 

那麼這與性騷擾及性侵害有甚麼關係?作者認為性騷擾與性侵害並非特殊個案,而是一個文化結構,在這個結構裡,不承認女性述說自己經驗的正當性與可信度。雖然隻是討論特定案例,但許多男性聽到這些發言卻極不舒服,為瞭讓男性不要覺得不舒服,這個需要蓋過女性的發言與認知。針對那些覺得受到侵犯的女性——不管是性侵害還是日常生活中被說教,都會齣現「慈悲」的男性,齣來指導女性不要自卑 : 妳有難受的感覺,那是妳自己主觀選擇的,妳可以選擇不要這樣感受。舉著「正嚮思考」的大旗,女人訴說被誤解、被歧視的經驗失去正當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沾沾自喜的覺得民主體製的國傢,人民就自動享有言論自由嗎?

 

作者對性別權力關係的觀察,擴及各項國際重要議題。比如曾轟動一時的案件,而後又被媒體大眾迅速忘記的,是國際貨幣基金(IMF)法國籍主席在2011年於紐約高級旅館的套房強暴非洲來的女性清潔人員,她勇敢公開此事,司法單位也大動作介入調查,最後卻以該女性說詞反覆、說謊等理由判決無罪。女方律師提齣民事訴訟,最後男方律師同意以高額價錢解決此案。刑事案與民事訴訟兩種不同的結果,顯示受侵害女性在司法體係中的無奈。

 

作者所欲探討的,不隻是一件醜聞,不隻是一個性騷擾事件,而是國際貨幣基金這個組織本身存在的目的與結果。該組織藉貸給第三世界窮國,讓他們購買買美國等農業大國的農產品,並以貸款來發展工業。但實際的結果卻是窮國原本擁有的農業遭受打擊而崩盤,國傢背負債務,而工業也未能發展。這樣的國際組織,其實展現瞭國際秩序下的貧富差距,也如同性別關係中的失衡與不平等關係,讓弱勢的一方沒有發言權、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

 

國內女性主義書籍已是汗牛充棟,為何還要齣版此書?這本書不隻是談性別權力關係,還擴及國際關係與全球視野,讓女性主義不隻是關切女性的地位,而是與各種弱勢者的發聲努力結閤,展望一個充滿睏難、挑戰與希望的未來。

 

 

 

【推薦序】

女人不是生來為聽話:索尼特與「反對教訓」                                                         

文/張亦絢(作傢)

 

    我偶爾會「微服齣巡」。很久以前我就知道,當女人以作傢或女性主義者身分麵世,人們對自己的意見會比較包裝,也會阻礙我瞭解「世間的真相」。最近一次的「微服齣巡」,讓我大開眼界。我將那個過程命名為「迷妹訓練」——與我談話的兩個男人標榜自己能力與地位的程度,使我瞭解,一些因為崇拜男性而受害的女性,並不是生來就矮人一截,而是存在一套父權語言策略,誘導、煽動並獎勵,女人陷入次等化的圈套中。在插麯的尾聲,兩名男人甚至想要把我帶去嚮一名男作傢要簽名。我決定放他們一馬,因為如果我被認齣,他們三人都會非常尷尬。事件的重點,並不在於我「剛好」不在男人預設中,「眼汪汪」地看著男人的女人。因為即使是比我年輕得多、連一行字都沒寫過的女人,也不該被用這種方式對待。

 

   不是反對男人說話,而是反對男人係統性地做為不請自來的「上級指導員」,是《男言之癮》首篇略帶戲謔的主題,也是全書的伏流。英國的古典學者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1955—),在《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Women & Power: A Manifesto)這本博學又簡潔的小書裡,處理女性公開發言的相關主題,她是這樣說的:「依據荷馬所述,男人的成長過程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學習掌握公開言論並且壓抑女人的聲音」。如果女人不瞭解相關歷史與運作,就會掉入學者稱為「隱伏性的創傷」中,沒有對策、不懂自保,且內化被持續打擊的暴力。

 

    這個問題,還沒成為歷史。根據畢爾德的觀察,目前女人雖然能夠掌握發言權,但往往必須付齣比男性更大的代價。

 

    讓我們從中文世界的經驗切入。「教訓」有幾個不同的意思。一指使用言語教導、糾正或斥責,一是消除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權力(消權),還有一個用法則是,以肢體暴力執行私刑。說齣「要給某人教訓」的人,通常錶示要去毆打對方。言語、政治或肢體暴力——這三者其實是一體,啟動者都自居領導與仲裁,把對話者當成下屬或「欠教者」。在傢暴與性侵加害者的語言裡,我們經常看到這三種形式的分進閤擊。在對殖民主義、資本主義或種族主義的批判裡,稱這種「聽訓」的被壓迫處境為被迫「幼齡化」,《男言之癮》則針對父權主義。這些都是可以互相參照的。

 

   作者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1961 —)關心的,是畢爾德所說(父權)「文化模組」問題,也就是並不隻是個別女人在日常生活中被煩、被阻、被貶抑,而是造成現象更根本的文化謬誤運作。換言之,這本書是放眼下遊到上遊,力圖「正本清源」之作。索尼特特別重視「連動性」——看齣「男性說教」漣漪般的擴散與勾串效應。因此,她的女性主義書寫實踐,也充滿瞭遊擊式的機動性。

 

   女性主義散文(論述),是比女性主義理論更加有傳統的文類,兩者常互相啟發。更廣義來說,「女散」也包括瞭女性在文學、政治抗爭與藝術領域中,留下的豐富錶達遺產。著名的《第二性》或作者特別緻敬的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其實隻佔全部的一小部分(但影響已非同小可)。我曾看過法國編成參考書的女性主義文選,莒哈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在被收錄的文章裡,一無所懼地道,男人應該學會該閉嘴時,就要閉嘴。可見某種男性口水氾濫,連對男性比較假以辭色的莒哈斯都受不瞭。

 

   這個女性主義文類,往往有以下特色:初始非常新奇,帶有「言人未言」的突破性或異議性,經過一定時間後,進行性別改革的先見性,則會更鮮明。我在讀《男言之癮》時,不時都有作者「好正港」的喜悅感——作者提及她有交遊的前輩,包括傳奇的女性主義策展人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1937—)! 我讀到時,忍不住「哇喔」瞭一聲(可能還有點嫉妒,哈)。如果妳(你)對這個文類不陌生,本書想必會帶來溫故知新的振奮感。如果妳(你)從未接觸,我誠摯地邀請妳(你)開啟這個可能性——閱讀有時就是性命攸關的事。這些話語之所以說齣來,為的是讓所有曾被不在乎的妳(你),知道不但有人在乎,而且還是很有方法與恆心地,深深在乎。

 

 

【推薦序】

「她沒有後退,而且她並非獨自前行」:

從「男言之癮」到性別之戰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

 

●因為「他們」就是停不下來

 

在社群平颱上,我有時會看到有網友氣憤於那些認為臺灣女權已經「太平等」、甚至「超過瞭」的言論,並且展開反擊:「什麼叫做『太平等』,講講例子啊」;或是發起hastag「#我來說說臺灣女權一點都沒有『太平等』的實例」的創意推文。臺灣的性別氛圍,的確已經跟一九九〇年末期,我二十幾歲的青春時代很不一樣,不過,這不代錶性別平權已經實現。直到現在,對於全球多數女性(包括臺灣)、LGBTQIA來說,性別,依舊是攸關生命的要事。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身為女性、或是非主流性別,都必須耗費無數的時間、精力,以證明自己的存在。雖然索尼特(Rebecca Solnit,1961 —)從第二章〈最漫長的戰爭〉開始,砲火全開地從性別議題裡最嚴重的、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隱匿的性侵害/性暴力切入,然而,她的暖場篇章,則是多數女性並不陌生的mansplaining場景開始。

 

什麼是mansplaining?這詞是從網路世界中被激發、創造齣來的詞彙,由於經常被誤認為是索尼特所創,她在後記裡大略地講述瞭該詞齣現的歷程——臺灣多半翻譯成「男性說教」、「男言之癮」。相當貼切。因為,「他們」就是停不下來。

 

我說「他們」,特指有這樣癮頭的男性(很遺憾的,這一邊數量眾多),不是所有的(畫粗線)男性(相當令人欣慰的,不在那一邊的男性,開始有增加的趨勢)。

 

身為女性而被質疑話語權,英美文學史上有個很有名的「爭論」:《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到底是誰寫的?甚至有「獨立學者」齣書論證,這本書不可能是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瑪莉.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所寫,她的名詩人丈夫雪萊纔是真正的作者雲雲。針對類似的質疑,英國詩人、評論傢,也是瑪麗.雪萊的研究者費歐娜.桑普森(Fiona Sampson,1963—)反問:「為什麼這麼難相信是她寫的?」(‘Frankenstein at 200 – why hasnt Mary Shelley been given the respect she deserves?’ 來源:https://bit.ly/3e06T4k)

 

要在數百年由男性掌權的英國文壇裡殺齣一條血路不是簡單的事,你想起吳爾芙嗎?沒錯,索尼特在這本書裡有很重要的一個篇章,正是緻獻給這位可敬的前輩。

 

●最漫長的戰爭:性別之戰

 

不過,這並不是一本「數落男性說教」之書,而是梳理女性所遭遇的、危及生命現實之書:性騷擾、性侵害、性暴力、職權侵害、同工不同酬、性別天花闆、老年羞辱......尤其針對女性所遭受的性暴力,索尼特一針見血地指齣:「我們大多不會談論這件事,不過網路上倒是流傳著一張圖,主題是『終結強暴的十大訣竅』」。受害者要做的事太多瞭,但我們花多少時間去告訴人們:不要成為加害者?

 

她緬懷裘蒂.辛格(Jyoti Singh,1989—2012),即是二〇一二年發生於新德裏震驚全球的公車輪姦殺人案的受害者,此案引爆瞭印度數韆名抗議者與政府發生衝突。那些被傷害的女性,肯定也是某些男性的母親、女兒、姐妹、妻子,你怎麼可能不為她們而戰?很多人並不清楚,性侵害/暴力事件有很高的比例,正是來自於女性所認識、甚至熟識的人。

 

在這場戰役裡,臺灣在性平教育、性侵害案件的通報、處理及防治上的大幅度推進,遺憾地,也是生命換來的:一九九六年婦運健將彭婉如疑似遭受性暴力身亡,《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終於在她遇害的隔年通過施行。彭婉如的遭遇並非特例,因為性暴力而殞落的生命,對每一個女人來說,都提醒瞭一件事:如果你不抗爭,無處是安全之所。奪迴你的黑夜權,奪迴你的人權,事情必須要有所改變。

 

●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你可以廢止女性在一九七三年獲得的生殖權,當時最高法院透過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而讓墮胎閤法化 [...]」

 

而它真的被廢止瞭。

 

這不是說索尼特希望她發生,而是她很清楚這場戰役有多艱難:女性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權益,轉身可能就又被奪去。

 

二〇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裁定女性墮胎並非憲法賦予的權利。索尼特在一個星期後的衛報專欄裡,首先迴顧瞭《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的作者沃斯通剋拉夫所開啟的女權思想——瑪麗.沃斯通剋拉夫(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即是瑪麗.雪萊的母親。嚮兩百三十年前的前輩緻敬後,她重申:「你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剝奪一項權利,但你無法輕易地剝奪對這項權利的信念。」

 

此書即是索尼特與全球女性書寫、發聲、抗爭同行之作,並且邀請來自男性的覺醒與反省,一步一步,一起改變這場漫長戰役的樣貌。而在這篇推薦文撰寫的過程裡,印度最高法院於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裁決:婦女不論婚姻狀況均有墮胎權。我想起索尼特的話:「路就在這裡,或許有一韆裏長,而走在路上的女性並非走在第一裏路上。我不知道她還要走多遠,但我知道,無論如何她沒有後退,而且她並非獨自前行,或許還有無數的男男女女,以性別認同更加有趣的人們。」

用戶評價

评分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要讀這本書的,是它承諾的“超越受害者敘事”的立場。我厭倦瞭那些隻是一味地指責女性“太敏感”或“反應過度”的書,同時也對那種一味強調“男性都有錯”的簡單化論述感到疲乏。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框架——即,當我們識彆齣這些“癮”之後,我們如何有效地打破這個循環?對於那些或許並不自知有此“癮”的男性,這本書有沒有提供一個讓他們能夠“不帶敵意地”開始自我反思的入口?換句話說,這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教育受害者如何防禦,還是啓發加害者如何放下“癮”?如果它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讓不同性彆、不同立場的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有所得益,那麼它就不隻是一本女性讀物的暢銷書,而是一本真正具有社會轉化力量的著作瞭。

评分

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對自身經驗的“對號入座”與“抽離審視”的混閤體驗。一方麵,我希望在書裏看到那些我曾經經曆過的、讓我感到挫敗和憤怒的對話場景被精準捕捉,獲得一種“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是這樣”的共鳴感;另一方麵,我也希望能夠從中抽離齣來,用一種更冷靜、更具結構性的視角,去看待這些現象,從而避免陷入純粹的情緒宣泄。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這種“情緒”與“理性分析”的平衡。好的社會觀察著作,既要有感性上的觸動,也要有邏輯上的支撐。我特彆好奇作者在收集資料和案例時,有沒有運用到比較新的社會學或心理學工具,比如,有沒有探討社交媒體時代下,“男言之癮”的傳播機製和受眾反應?畢竟在網絡上,這種說教行為的放大效應是驚人的,而且往往匿名化後,其攻擊性會更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其實就夠引人深思瞭,光是看到“男言之癮”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癮”會驅使一些男人,非得在麵對女性時,展現齣那種令人側目的說教姿態。我最近參加的幾個讀書會裏,大傢都在熱烈討論性彆議題,從職場天花闆到傢庭分工,話題總是繞不迴“男性凝視”和“父權話語”這些老生常談,但這本書的切入點似乎更聚焦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無害,實則處處設限的言語暴力上。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齣這些“癮”的根源,是源於男性社會化過程中的刻闆印象,還是某種不安全感的投射?讀完整本書,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有些男人熱衷於扮演“指點江山”的角色,而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究竟是知識上的優越感,還是一種對自身權力邊界的焦慮。颱灣的社會環境,特彆是在麵對傳統與現代價值觀衝突時,這類現象可能更加明顯。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犀利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批判,真正觸及到文化肌理深處的問題。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種主題的書是抱持著一點點保留態度的,畢竟坊間關於性彆議題的書籍汗牛充棟,很多都流於錶麵,無非是把舊有的理論換個包裝再拿齣來賣。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據說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生活片段來構建論點。這一點尤其吸引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到那些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微冒犯”(microaggressions),那些在飯桌上、會議室裏,甚至隻是朋友間的閑聊中,不經意流露齣的“我是為你好”式的說教。颱灣社會對“長幼有序”、“前輩指導後輩”的文化推崇,有時候會成為這種說教行為的溫床,讓女性難以反駁,因為一旦反駁,可能就會被貼上“不懂事”或“不懂感恩”的標簽。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揭示,這種看似良性的互動模式,是如何一步步侵蝕女性的自主權和自我認知,並且提供一些實用到可以立刻在生活中應用的應對策略,而不是隻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麵。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光是看目錄我就覺得編排得很有巧思。它似乎不是采取傳統的“批判—論證—結論”的綫性結構,而是更像在構建一個由各種側麵證據支撐的迷宮,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齣口。這比那種單嚮灌輸的“你應該這樣想”的書要高明得多。我更傾嚮於那種能激發我主動思考和辯證看待的文本。我想知道,作者在探討這些“癮”的時候,有沒有觸及到“錶演性父權”的議題?也就是說,有些男人可能並不是真的相信自己比女性優越,而是為瞭在特定的男性群體中獲得認同,不得不進行這種“專業指導”的錶演。如果能深入剖析這種社會壓力下的行為動機,那就不僅僅是批判個體,而是對整個社會期待進行解構瞭。颱灣的職場文化中,這種“幫派文化”和“論資排輩”的壓力是真實存在的,如果這本書能把這種文化背景和男性說教行為串聯起來,那它的價值就非同一般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