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瑟的文學世界【限量精裝版】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限量精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奭學
图书标签:
  • 馬若瑟
  • 文學
  • 小說
  • 精裝版
  • 限量
  • 文學世界
  • 經典
  • 閱讀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馬若瑟是法國耶穌會士,康熙年間抵江西,晚年遭雍正流放於廣州。在江西,馬若瑟用文言文寫下短篇之作〈夢美土記〉,又用白話寫出中篇小說《儒交信》,俱屬清代所謂「傳教士小說」的嚆矢。在廣州,馬若瑟法譯了八首《詩經》中的詩,是為《詩經》西傳之始,又法譯了元人紀君祥的戲《趙氏孤兒》,是為中國戲劇法譯的前驅之作。這兩份翻譯文本,杜赫德俱收於1735年刊行的《中華帝國全志》之中,中國文學因此開始流布全歐。馬若瑟的翻譯與創作,大多具有耶穌會中國經籍索隱派的色彩。1728年,馬氏在粵另又編譯完成《漢語劄記》一書,其中引例幾乎都出自中國經典與說部,可見他中國文學知識之精與廣。本書勾稽上述馬氏著譯的隱意,揣度他筆下的關懷,一窺他風格獨特的文學世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马若瑟的文学世界【限量精装版】”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 --- 《星尘与遗忘之歌: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诗歌选集》 图书简介 本书精选了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与不列颠岛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这是一个充满激情、想象力与对自然无限崇敬的时代,诗人们以磅礴的笔触描绘着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挣扎与超脱。 一、 时代背景:浪漫主义的勃兴 本书导言部分深入剖析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兴起的历史土壤——对启蒙理性主义的反叛、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感,以及对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民间传说的回归。我们追溯了卢梭、歌德等先驱的思想脉络,阐释了“天才”、“自由”和“情感至上”如何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核心驱动力。 二、 德语世界的“浮士德”精神 本卷重点收录了歌德和席勒的代表作节选,以及更具本土色彩的诗人如荷尔德林的作品。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浮士德》中的“序幕”与“夜歌”部分被完整收录,重点分析了浮士德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与最终在爱与奉献中寻求救赎的历程。其诗歌中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性洞察,如何将自然描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而非冰冷的科学客体,是本部分解读的重点。 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我们挑选了他那些关于“希腊”的颂歌和对故乡图宾根的怀念诗篇。荷尔德林诗歌的特点在于其语言的音乐性和对神性(das Göttliche)的追寻。他的作品常呈现出一种对完美和谐的渴望与现实破碎感之间的张力。 三、 英国诗歌的“湖畔派”与“世纪之声”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是本选集的另一核心支柱,我们按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倾向进行了划分。 湖畔派(The Lake Poets)的田园牧歌:重点收录了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抒情歌谣集》中的核心作品,特别是他关于童年记忆、记忆与遗忘的探讨。例如,对“幽居之乐”(Solitude)的推崇,以及如何从简单的自然景象中捕捉到深刻的道德真理。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作品则以其超自然和梦幻般的想象力著称,特别是《古舟子咏》的精炼节选,展现了对人类行为后果的深刻忏悔与恐惧。 拜伦、雪莱与济慈的“叛逆与唯美”: 拜伦(Lord Byron):收录了其“拜伦式英雄”的典型代表作,分析了这种集傲慢、忧郁、反抗权威于一身的文学形象如何迅速席卷欧洲社会。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他的政治理想主义与对自由的强烈呼唤贯穿始终。重点介绍了《西风颂》,阐释了诗人如何将西风视为一种毁灭与再生的强大自然力量。 济慈(John Keats):本部分着重于他对“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探索。对希腊古典艺术的赞美,以及他作品中强烈的感官体验(嗅觉、听觉、触觉)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四、 法国与俄国的浪漫主义回响 虽然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中心一度转移至德英两国,但法国的维克多·雨果和俄国的普希金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雨果(Victor Hugo):选取的诗歌侧重于其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以及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掌控力,展现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倾向。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以其完美的韵律和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捕捉而闻名。我们选取了《茨冈》等作品的片段,探讨了异域风情与本土情感的交织。 五、 艺术特色与文本分析 本书的每一篇诗歌选段后都附有独立的评论性注释,旨在帮助读者理解: 1. 诗歌形式的创新:如华兹华斯对“口语化”的追求,与拜伦对古典格律的灵活运用。 2. 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月亮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忧郁”或“纯洁”的象征转换。 3. 对历史和神话的重构:浪漫主义如何利用过去的叙事来批判当下的社会现实。 总结 《星尘与遗忘之歌》不仅是一部诗歌选集,更是一部跨越国界的文学地图,带领读者重温那个渴望超越现实、用激情和想象力重塑世界的伟大时代。它适合对欧洲文学史、诗歌艺术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 --- 《巴洛克艺术的悖论:光影、尘世与永恒的张力》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十七世纪欧洲的巴洛克艺术思潮,深入剖析了这一风格在建筑、绘画和雕塑领域中蕴含的深刻哲学矛盾与戏剧性表现手法。巴洛克艺术是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精神产物,它以动感、夸张和强烈的对比,试图捕捉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并引导观者走向对神圣的敬畏。 一、 定义与历史脉络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语 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并非一开始就带有褒义,它最初被用来形容其相对于古典主义的“怪异”与“过度”。本书首先梳理了巴洛克艺术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奠基,到扩散至西班牙、佛兰德斯、德意志地区的全过程。 我们特别强调了“对立统一”的原则:光与影的极端对比(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运动与静止的并置、世俗的享乐与宗教的苦难如何在一个画面中同时存在。 二、 绘画领域:卡拉瓦乔与鲁本斯的视觉革命 本卷将绘画部分分为“真实主义的冲击”与“动态的赞美”两大部分。 卡拉瓦乔(Caravaggio)与光明之子:深入分析了卡拉瓦乔如何用强烈的戏剧性光束,将圣经故事中的人物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详细解读了《圣马太的蒙召》中,那束从画外射入的“神圣之光”,如何成为引导信徒的视觉工具。他的作品挑战了文艺复兴的理想化美学,直接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神性的突袭。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肉体与激情:鲁本斯的作品则代表了巴洛克艺术的另一极——丰饶、动感与色彩的爆发。通过分析《美狄亚的复仇》或《猎鹿图》,我们探讨了鲁本斯如何通过螺旋状的构图和饱满的人物形体,来营造一种强烈的、几乎无法抑制的生命力。 三、 建筑与雕塑:动感的空间构造 巴洛克建筑的精髓在于“流动性”和“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追求,即将建筑、雕塑和壁画融为一体。 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雕塑的戏剧化:本书的核心分析对象之一。贝尼尼的作品实现了雕塑材料的“软化”。例如,《圣特蕾莎的狂喜》不再是静止的形象,而是定格在情感爆发的最高点。我们详细考察了雕塑中褶皱衣物的处理方式,它们仿佛被看不见的风吹动,暗示着神圣力量的介入。 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空间实验:与贝尼尼的宏大叙事不同,博罗米尼更侧重于建筑表皮的结构性创新,他钟爱使用复杂的几何形状(如椭圆、波浪形墙面)来打破传统教堂的呆板。 四、 音乐与文学的共鸣 巴洛克艺术并非孤立存在,本书末章探讨了其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回响: 音乐:巴赫与亨德尔的作品中,对赋格曲和对位法的精妙运用,与建筑中复杂的装饰层次形成了结构上的对应。 文学:西班牙的“锥锥主义”(Conceptismo)和英国的玄学派诗人(如约翰·多恩),他们用机智、隐喻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来表达复杂的精神困境,与巴洛克视觉艺术对“震惊效果”的追求如出一辙。 结论 《巴洛克艺术的悖论》旨在揭示,这种看似繁复、充满装饰的艺术风格,实际上是对十六世纪宗教冲突和科学革命带来的世界观动摇的一种深层回应。它在极端的感官刺激中,试图重新建立起人类与信仰之间的戏剧性联系。 --- 《全球化浪潮下的亚洲城市变迁:香港、上海与新加坡的比较研究(1980-2010)》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城市社会学与区域经济史研究专著,聚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亚洲三大关键金融中心——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在应对全球化、资本流动与后殖民身份重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城市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历史参照系 研究首先确立了“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 OFC)与“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理论模型。我们借鉴了萨斯克(Sassen)的理论,但强调了亚洲语境下,国家治理模式(新加坡的精英治理、香港的“积极不干预”遗产、上海的中央指令性复兴)对城市形态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部分:香港:金融先行的“过渡”与身份的焦虑 香港的研究部分着重分析了其在“中英联合声明”后,金融资本的加速流入与城市空间压力之间的关系。 空间经济学:分析了1980年代末期至1997年间,香港如何通过土地拍卖和大型基建项目(如新机场计划),加速了“垂直城市”的形成。重点关注了中环CBD的扩张如何挤压传统社区(如湾仔、深水埗),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 身份政治: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撤回”(The Retreat of Identity)现象。在回归前夕,公共艺术、电影和文学中出现的对“模糊性”的迷恋,以及资本对文化符号的消费化过程。 第三部分:上海:国家主导下的“超速复兴” 上海的研究聚焦于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历史性事件,以及国家意志如何重塑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远东金融中心”。 规划与奇迹:比较了陆家嘴金融区(Lujiazui)与外滩(Bund)在城市景观上的对话与冲突。陆家嘴的超现代化建筑群如何被用作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符号,以及这种快速扩张对城市历史肌理的侵蚀程度。 社会阶层的重构: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上海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消费模式的形成。特别关注了“海派文化”在新的经济格局下,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商业化,从一种地方性文化转变为服务于全球资本的“精致化”标签。 第四部分:新加坡:国家控制下的“精确定位” 新加坡的案例被用作“高控制、高效率”模式的典范。 城市规划的“蓝图”:研究了李光耀时代城市规划的长期视野,特别是政府如何通过对土地的绝对控制,系统性地避免了香港式的空间危机,并成功将自身定位为“智慧之城”与“安全港”。 人才竞争与文化输出:探讨了新加坡如何通过“双语政策”和国际教育机构的引入,精准培养服务于全球金融服务的精英人才。其文化表达的“克制性”与国际化需求之间的平衡策略是分析重点。 第五部分:比较与结论 本书最后通过构建一个“全球化适应矩阵”,对比了三座城市在资本流动性、社会公平度、文化表述以及政府干预程度上的差异。最终结论认为,亚洲城市的全球化并非单一轨道,而是由深厚的历史政治遗产所塑造的、多元且充满张力的过程。 本书特色:本书整合了城市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使用了大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城市规划文件和城市文学作品作为一手资料,为理解当代亚洲都市的复杂性提供了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奭學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合聘講座教授。著有《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中外文學關係論稿》、《明清西學六論》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紀:〈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The Best Paper Prize (Routledge)、胡適紀念研究講座,以及傑出人才講座等獎項。

图书目录


自序
馬若瑟大事志
圖片
常用書目簡稱

第一章 緒論:馬若瑟與中國古典文學
奉遣入華
探頤索隱
鉤深古典

第二章 〈夢美土記〉:天堂的路要怎麼走?
小說新體
夢中勝地
惟成惟酋
粲彩愉目
克己好古

第三章 《儒交信》:「耶穌不滅孔子,孔子倒成全于耶穌」
得勝頭回
道心開發
書中有書
開迷歸正
文人小說

第四章 《詩經》:聖王與王治
《詩》無定論
監觀四方
哲婦傾城
敬天畏主
詩與《詩經》

第五章 《趙氏孤兒》:沒有曲,還是元曲嗎?
批評與問題
翻譯暴力
翻譯策略
賓白與曲詞

第六章 餘論:馬若瑟與中國白話說部
「言」與「情」
筆記大觀
北曲南戲
文字功德

徵引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690
  • 叢書系列: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規格:精裝 / 264頁 / 15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馬若瑟何許人也?這個問題,嫻熟中西比較文學的人不難回答,因為馬氏譯有《趙氏孤兒》一劇,是為中國純文學西傳之始,有首「譯」之功。這個問題,研究明清間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人也不難回答,因為馬若瑟是此時耶穌會中國經籍索隱派的主將之一,沒有人能忽視他在這方面的堅持與貢獻。奠基與守成,他俱曾與焉。或許因為後者之故,英語世界早已流傳有龍伯格(KnudLundbæk, 1912-1995)的《馬若瑟:中國訓詁學與索隱論》(Josephde Prémare [1666-1736] , S. J.: 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一書;而本世紀二○年代的前一年,又有孟德衛(D. E. Mungello)著《十八世紀中國耶穌會索隱主義者馬若瑟的沉默》(The Silencingof Jesuit Figurist Joseph de Prémare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的推出,使得馬若瑟的研究益發熱鬧。我的本行是比較文學,馬若瑟在《趙氏孤兒》上的貢獻早已如雷貫耳。十餘年前,我因緣際會,得以一窺馬若瑟的《漢語劄記》(Notitia linguæ sinicæ),確定〈夢美土記〉係他所著,因而興起一探馬氏文學世界的念頭;十餘年後,因有本書撰成。
 
  〈夢美土記〉是篇短篇小說,我先後在梵諦岡教廷圖書館及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閱得,深為其中豐富的寓言吸引。確定馬若瑟的著作權後,又有感於他挪用西賽羅(Cicero)的〈西比歐之夢〉(“Dream of Scipio”)的熟練,乃中文小說界首見的中西合璧之作,研究的興趣遂油然而生,而筆端一開,我發現自己也不能自外於包括《漢語劄記》在內的馬氏其他文學著譯。韓南(Patrick Hanan)的清末傳教士小說的研究早已蜚聲國際,而馬若瑟的《儒交信》是基督宗教界這方面的開山之作,我自然也會予以關注。細探之下,我發覺學界對這部六回本的中篇之作誤會真大,不能不予以澄清,於是走入其中,就其主題與虛構技巧試論一過,本書相關章節的基樁就此打下。
 
  馬若瑟的創作不多,〈夢美土記〉與《儒交信》而已,然而皆具文學內涵與歷史意義。繼這方面我的探索而來的,當然是對馬譯《趙氏孤兒》與《詩經》的興趣。我看了不少相關文獻,發現《趙氏孤兒》受曲解的程度尤大。多數學者皆因馬氏僅譯賓白而不譯曲詞病之,可是沒有人在這方面說明合理,尤其是忽略了馬氏書信中相關的陳述。法譯《趙氏孤兒》之際,馬若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為之,而且他可能只想讓法國讀者—請注意,不是「觀眾」—了解劇情,所以採取節譯的策略。所謂「節譯」,也不是所有曲詞都省略,而是有少部分融入賓白之中。馬若瑟果然意在「節譯」者,其實是《詩經》:三百篇中,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所編《中華帝國全志》(Description de l’empirede la Chine)裡僅收法譯八首,法國讀者當真只能嚐鼎一臠。但馬若瑟也不是不解其他的詩篇,《中國古典裡的天主教要考》裡,除了一首重複者外,他另用拉丁文譯了四首,〈夢美土記〉中還表現出對〈大雅.桑柔〉全面性的認識,且不談其他馬著中顯示的《詩》學修養!
 
  就《詩經》而言,我們倒應注意的是馬若瑟法譯,到底是出自「經學」或「文學」的興趣?這是一個頗難回答的問題,不過也不是全然無解。在寫給可能是杜赫德的一封信上,馬若瑟介紹《詩經》,完全出自文學的考慮。有趣的是,他選來法譯的八首詩,篇篇卻都出自〈雅〉、〈頌〉;〈國風〉缺席了。我揣度原因,當在〈雅〉、〈頌〉最可供索隱派發揮信念,而—借蔣向艷教授的話說—「王」與「王治」係其關心所在,「聖王」的觀念進一步也讓《詩經》和《聖經》統合起來。《詩經》裡的「聖經演義」,杜欣欣教授所撰最為靈活,我深受影響,本書相關部分已及。耶穌會中國經籍索隱學家,其實是一群最不得梵諦岡寵愛的教士。馬若瑟如果不是早幾年辭世,大概會讓傳信部召回斥責。然而我們若從文學的角度看,索隱學家浮想聯翩,可謂懸思最富的一群詮釋學者,幾乎把《詩經》的「經學」扳回「文學」的語域去。馬若瑟不僅翻譯、創作並行,他的詮釋—在我看來—也是文學手法。
 
  馬若瑟的所有著譯裡,讓人誤會得最深者,應推《漢語劄記》。這本書有從「文法書」的角度識之者,也不乏讓人許為「修辭學」的部分,更有馬若瑟個人的宗教關懷。歷來眾說紛紜,總之,莫衷一是。儘管這種種說法都不算錯,卻也都是瞽者摸象,僅得一隅。我的興趣是從書中的例句反觀馬若瑟,試圖踅回他的閱讀經驗去。詳考之下,我發現馬若瑟不僅對文言寫成的經史子集卓有認識,連白話說部也不遑多讓,引例最豐。再讀之下,我們還會發現馬若瑟的閱讀方向是「言情」與「艷情」並重,小說和戲曲共治。如此所形成者,其實是個文學大觀園,而他在九江和廣州的書正是說明。明末迄清初來華的耶穌會士中,馬若瑟允稱博學,《漢語劄記》當然是力作,所以我二分天下,以幾近兩章的篇幅處理之,希望能還馬氏一個真身原貌。
 
  從2011年我正式寫下〈夢美土記〉的研究心得開始,到2021年我把《詩經》的法譯再度覆案為止,這十年間,馬若瑟的研究,幾乎無時不在我的腦海裡盤桓。如今所成雖然只是一本小書,我想我應該已經把馬若瑟身為文學家的面向勾勒明白。一書既成,當然不是個人獨力可及。我在撰作本書各章之時,除了我摯愛的家人外,叨承各方師友襄助,我應借這篇短序申謝。首先要感謝的是我不知其名姓的朋友,亦即臺北《漢學研究》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香港《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中文大學《翻譯學報》、《翻譯史研究》,以及上海《國際比較文學》等刊物所聘請的匿名審查人的指正。其次要道謝的是一群熱心的朋友:他們是文哲所內外的同仁陳慶浩、王汎森、黃進興、林月惠、楊熙楠、殷子俊、廖肇亨、胡曉真、楊晉龍、海震、楊玉成、周大興、梅謙立(Thierry Meynard)、徐東風、謝明光、李真、陳碩文、林耀椿、顏志雄、林熙強、張文朝與王宏志等教授。我也得感謝我前後的工作團隊裡的夥伴陳如玫、趙品庠、賴今璿、謝佩璇、高淑敏、陳懿安、劉芷妤、郭哲佑、鄒優璋和利雅君等小姐先生。此外,本書各章多半在宋莉華、楊雅惠、劉耘華、黎志添、黎子鵬、鄂振輝和張西平等教授所主持的會議或演講會上發表過,謹此併申謝忱。臺大出版中心所請的兩位匿名審查人、「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委會召集人陳弱水教授與責任編輯紀淑玲小姐也提供高見,我感激莫名。最後應致最高謝悃的是國科會、中央研究院與中研院文哲所:這些單位提供各種資源與方便,讓我在研究上一無後顧之憂,豈可不謝?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學性極高,對一些習慣了快速、直白敘事風格的讀者來說,一開始可能會感到有些門檻。但只要你願意跨過那道門檻,裡面的世界是極其迷人的。作者的語彙量龐大,用詞精準,那種對傳統漢語美感的堅守,在當今這個追求簡潔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他不像某些當代作家那樣急於表達觀點,而是傾向於「展示」而非「說教」,讓讀者自己去得出結論。有一段描寫故鄉的文字,寥寥數語,卻精準地捕捉到了那種「回不去的過去」的鄉愁,那種情懷,我想只有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經歷過時代變遷的人才能感同身受。這本書的重量感,不只在於它精裝的物理尺寸,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與歷史層次。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真正欣賞到作者那種「雕琢字句」的匠人精神。

评分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簡直是台灣文學史料的寶庫。作者似乎將他一生對美學、歷史、哲學的沉澱,都濃縮在了這些篇章之中。他很少直接批判社會現象,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時代變遷的無力感與深沉關懷,卻比任何直白的控訴都來得更有力量。我尤其欣賞他那種跨越文化邊界的視野,他的文字裡,偶爾會出現一些古典漢學的影子,又巧妙地融入了現代的思維模式,形成一種既古老又前衛的獨特風格。這本書的閱讀門檻雖然不低,但對於真正熱愛文學、渴望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精神回報是無可限量的。這是一部需要被鄭重對待的作品,它不該被隨意地擺在咖啡桌上當作裝飾,它應該被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隨時準備進行下一次的深刻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了,從書脊的燙金到內頁的紙質觸感,都散發出一種老派文人的雅緻。尤其是那限量精裝版的標籤,讓人感覺自己收藏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藝術品。作者在書中對文字的運用,簡直是信手拈來,卻又字字珠璣,讓人讀起來有種在欣賞一幅層次豐富的水墨畫的感覺。他對細節的觀察入微,無論是描述一個人物的神情,還是一段風景的變幻,都能在短短的篇幅內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畫面。這讓我想起年輕時在舊書店翻找那些絕版古籍的時光,那種對知識與美學的純粹追求,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我特別欣賞他那種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去細細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意,而不是被情節推著走。這本書不適合快速閱讀,它需要你放下手機,泡一杯茶,慢慢地、沉浸式地去體驗,才能真正領會到作者那份深沉的文學底蘊和對台灣這片土地獨特的感懷。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排版設計深感讚賞,那種大開本的設計,讓每一頁的文字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不會顯得擁擠,這對於閱讀長篇複雜的文學作品來說,極大地提升了舒適度。書中穿插的那些似乎不經意間透露出的私人札記或未完成的手稿片段,更添了一份「窺探」作者內心世界的隱秘感。這種處理方式,成功地模糊了「創作」與「生活」的界線,讓我們看到一個文學巨匠在文字背後的真實面貌。他的思考軌跡,有時跳躍,有時綿長,但始終保持著一種高貴的疏離感。閱讀他的文字,就像是與一位極具智慧卻又深藏不露的前輩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你必須全神貫注,才能捕捉到他那些不經意的啟示。這套書的價值,絕對超越了一般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致敬。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怎樣的生命經歷,才能孕育出如此深邃又帶點憂鬱的文字風格?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從最平凡的日常瑣事中,挖掘出哲學性的思考。他筆下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充滿了掙扎、矛盾與人性的弱點,這才顯得真實可觸。我尤其喜歡他對「時間」的處理手法,那種過去與現在交錯疊織的敘事技巧,常常讓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錯愕又懷舊的情緒,彷彿自己也成了他筆下故事的一部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相當考究,看似散漫,實則處處埋下伏筆,等到讀到最後,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篇章,忽然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精神版圖。這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聯想力,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這不是一本用來消磨時間的書,它更像是需要你用心去「解讀」的密碼本,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