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金鼎獎慶功版加贈來寶親子口罩)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金鼎獎慶功版加贈來寶親子口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大利
图书标签:
  • 传染病
  • 病毒
  • 健康
  • 科普
  • 儿童
  • 亲子
  • 防疫
  • 免疫
  • 医学
  • 金鼎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歡慶榮獲第46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
慶功版加贈來寶親子口罩

強強聯手不說教的後疫情時代必讀寶典,
讓我們帶著孩子從疫情中建立正確的認知,
加強健康裝備,一起正向防疫!

  ★你知道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嗎?
  ★新聞常提到的壓平曲線究竟是指哪一條曲線?
  ★微生物也需要保育?

  臺灣第一本專門為少兒撰寫,以生態保育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讓孩子了解傳染病的大小事,防疫不疲勞!不需要妖魔化病毒,只需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就能和病毒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本書從歷史上知名的傳染病切入,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黑死病、天花、黃熱病的抗疫過程;接著回顧新冠肺炎爆發後,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樣貌;最後再一同反思,掀起這場軒然大波的病毒,真的是壞蛋嗎?

  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急著將病毒冠上罪名,而是建立正確的傳染病認知,加強自己的知識裝備。下一次遇到新的病毒,就能夠立刻應戰。

  病毒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學習如何和病毒和平相處,將會是我們維持地球永續的生存之道。

本書特色

  1.系統性章節小故事,認識傳染病史好簡單!
  全書分成「過去篇」、「現在篇」、「未來篇」,以清楚的時間軸,幫助孩子建立對傳染病的立體認知。

  2.防疫知識不說教,圖像式學習好好玩!
  詼諧的故事內容與漫畫解說,讓孩子在輕鬆中自然學會健全的觀念。

  3.內容簡單到你一定看得懂,重要到你一定用得上。
  有系統性的讓孩子了解人類正在面對的傳染病,學會保護自己。

  4.闖關迷宮大考驗,維護生物多樣性一起來!
  加深孩子的學習記憶,找到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相處之道,勇敢迎向後疫情時代。

得獎紀錄    

  第46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

醫師與老師齊聲推薦

  仇文昱(臺大住院醫師)
  白映俞(外科醫師/作家)
  沈雅琪(神老師)
  林靜儀(婦產科醫師/作家)
  陳木榮(柚子醫師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
  陳志金(ICU 重症醫師)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文字工作者)
  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流行病學家)
  蒼藍鴿(醫師 Youtuber)
  劉紹華(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顏俊宇(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民眾可以從指揮中心記者會和媒體,獲取不少片段式的新冠疫情資訊。總覺得應該也要有一本專門為兒童撰寫、簡單易懂的書,可以更有系統性的讓孩子們了解人類正在面對的傳染病。這本書正好符合這樣的期待,適合親子共讀,甚至是成人閱讀。──陳志金(ICU重症醫師)

  這是一本從生態保育觀點暢談重要傳染病的好書,除了讓學童認識傳染病的大小事,更啟發了全民防疫的責任感!──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流行病學家)

  肺炎病毒像出國一般在人與人之間旅行,結果阻止了人們到各國的旅行。這本書說明了自古以來人與各種病原的對戰史,也介紹在這場戰爭裡我們需要具備的各種知識。內容簡單到你一定看得懂,重要到你一定用得上。──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文字工作者)

  這本關於病毒、動物與人類的科普書,知識趣味十足,還有「腦筋急轉彎」的可愛漫畫。疫情當前,作者娓娓道來,用仇恨、圍堵、消滅的態度來對待病毒或感染者,毫無作用,帶領小讀者思考具有「人類世」精神的共存之道。──劉紹華(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字句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內容都是和現今社會相關的重要議題,搭配生動的插畫說明,讓孩童輕鬆學習很多課外知識。全書娓娓闡述傳染病從古至今的演變,以及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係,讀者因而接觸到多元的論點與觀念,產生不一樣的認知及看法。──顏俊宇(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
 
书名:《解码古文明:失落的文字与未解之谜》 内容简介 这部恢弘的著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潜入人类文明的摇篮深处,探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尘封的、神秘莫测的古代文字系统,以及围绕这些文字所产生的种种悬而未决的世纪之谜。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语言学教科书,而是一场充满悬念与发现的考古探险,旨在揭示书写这一伟大发明如何塑造了早期社会结构,以及那些失传的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与宇宙观。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楔形文字入门,直至探讨更具争议性的文字谜团。 第一部分:泥板上的帝国——美索不达米亚的印记 本章聚焦于人类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苏美尔楔形文字及其后来的阿卡德语继承者。我们详尽考察了泥板上刻画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象形符号到抽象的楔形笔画,如何支撑起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国家和复杂的官僚体系。 汉谟拉比法典的语言学意义: 深入分析这部著名法典所采用的巴比伦尼亚古老方言,探讨法律条文的结构与措辞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伦理观念。我们不仅关注“以眼还眼”,更解析了限定词和情态动词在法律文本中的精确运用。 神话与史诗的载体: 探讨《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抄本保存情况,并辅以图表分析不同抄本之间的细微差异,推测抄写员在流传过程中的文化解释与增补。 文字的消亡与再现: 详细记录了十九世纪西方学者如何通过三语铭文(如贝希斯顿铭文)成功破译楔形文字的全过程,将其比作一次伟大的信息解码行动。 第二部分:尼罗河的低语——埃及象形文字的永恒生命 本部分转向尼罗河畔,探索古埃及象形文字——这种既是艺术品又是书写工具的独特系统。本书强调了象形文字的复杂性,它同时拥有表音、表意和限定词的功能,构成了其难以破译的壁垒。 神圣的语言与世俗的记录: 对比圣书体(Monumental Hieroglyphs)、僧侣体(Hieratic)和后来的世俗体(Demotic)的应用场景。僧侣体如何适应莎草纸的快速书写需求,以及世俗体在埃及晚期社会中的普及程度。 罗塞塔石碑:语言学的“阿基米德点”: 详细重述尚-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的工作方法。重点解析他如何通过分析法老名字周围的王名圈(Cartouche)和希腊语文本的对应,最终确定了象形文字的字母性质。书中配有大量图例,直观展示了破译的关键步骤。 死者之书与来世的导航: 分析《亡灵书》中的咒语文本,探讨这些文字在宗教仪式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对古埃及人宇宙观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东方的迷宫——汉字体系的独立演进 本章将视角转向东方,考察汉字作为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表意文字系统。我们着重探讨其早期形态和字形演变背后的逻辑。 甲骨文的占卜与权力: 深入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分析其刻写工具(刀具)对笔画形态的影响。重点剖析卜辞的内容如何反映了商代王室对天象、农业和战争的关注。 金文的“礼乐”象征: 考察西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铭文),探讨其内容从早期的“叙事”转向强调“德行”和“诰命”的文化转变。字体的庄重性如何服务于宗法制度的维护。 “六书”理论的现代解读: 并非简单复述传统的“六书”分类,而是结合现代语言学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功能性分析,讨论形声字在汉字体系扩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部分:失落的文明:符号中的历史断裂 本部分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聚焦于那些至今仍未完全或尚未被成功破译的古代文字系统,它们是连接已知文明和已消失社会之间的关键桥梁。 印度河谷文明的印章符号: 详细考察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出土的数千枚印章上的短小符号串。分析其符号的重复率、排列方式,以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符号的潜在联系。重点讨论当前几种主流的“语言学假说”(如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的论据与局限性。 克里特岛的谜团——线形文字A与线形文字B: 探讨迈锡尼文明如何继承并改造了克里特岛的早期文字。线形文字B已被破译为早期的希腊语,本章将侧重分析其“前身”——线形文字A为何依旧坚守秘密,以及学者们对书写媒介(如粘土板)的用途区分。 复活节岛的奇特记录——朗格朗高文: 描述这种木制铭文的独特书写方式(回文式),以及岛上居民的口头传承如何与其书写系统产生了令人费解的脱节。探讨文字的载体(木头)如何影响了文字的保存与研究。 第五部分:文字之外的讯息——史前符号的边界 最后一部分将探讨文字的起源前夜,那些介于艺术、装饰与信息记录之间的史前符号。 洞穴壁画的叙事功能: 分析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几何符号(如点、手印、几何图形),探讨它们是否代表了原始的计数系统或氏族标识。 欧亚草原的岩画标记: 考察自史前至中世纪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各种岩刻符号群,讨论它们在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传播与演变,以及它们与早期信贷或贸易活动的关联性。 本书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精细的语言学推测和详尽的图表注释,为非专业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古代文字世界。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被记录下来的符号,都是人类试图理解、组织和控制世界的努力结晶,而每一个未解之谜,都可能隐藏着重塑我们对古代历史认知的巨大潜力。阅读此书,即是参与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智力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生。主要研究野生動物和牠們的棲地。是個龜毛的書蟲,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著有《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鳥類學》(麥浩斯出版)、譯有《自然大視界:不可思議的生態奧祕圖鑑》、《樹》、《蜜蜂》、《誰偷走了女王的影子?》(以上皆為小天下出版)。

繪者簡介

玉子


  大學時期有感於臺灣野生動物的處境,開始經營「玉子日記」粉絲專頁。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後,繼續不斷學習新知,希望圖文創作能讓更多人了解並開始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

審訂者簡介

仇文昱


  臺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為「醫次說清楚」團隊成員,也是《未來少年》「請問Doctor」專欄的共同作者。
 

图书目录

導讀 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在疫情肆虐時更顯重要--------------------------6
作者的話 感謝每一位勇敢面對疫情的臺灣囝仔-------------------------------------10
繪者的話 肉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11
 
過去篇
1. 無所不在的微生物------------------------------------------------------------------------14
2. 嗨!我們是細菌!------------------------------------------------------------------------16
3. 哈囉!我們是病毒!---------------------------------------------------------------------18
4. 慘了!有些微生物會讓我們生病----------------------------------------------------20
5. 當我們一起生病---------------------------------------------------------------------------22
6. 皮膚:保護人體的城牆------------------------------------------------------------------24
7. 不斷打仗的免疫大軍---------------------------------------------------------------------26
8. 身體的戰鬥演習:疫苗-------------------------------------------------------------------28
9. 我被動物傳染了---------------------------------------------------------------------------30
10. 大航海時代,也是大染病時代--------------------------------------------------------32
11. 靠病原體打勝仗--------------------------------------------------------------------------34
12. 再也不見!天花(上)------------------------------------------------------------------36
13. 再也不見!天花(下)-------------------------------------------------------------------38
14. 陰魂不散的鼠疫--------------------------------------------------------------------------40
15. 黃色的殺手--------------------------------------------------------------------------------42
16. 一九一八大流感--------------------------------------------------------------------------44
17. 新興傳染病接踵而來-------------------------------------------------------------------46
 
現在篇
1. 冠狀病毒可以吃嗎?---------------------------------------------------------------------50
2. 新型的病原體從哪裡來?--------------------------------------------------------------52
3. 用不著對蝙蝠提心吊膽-----------------------------------------------------------------54
4. 病毒如何進入人體?---------------------------------------------------------------------56
5. 新冠病毒如何進入細胞?--------------------------------------------------------------58
6. 新冠病毒如何破壞人體?--------------------------------------------------------------60
7. 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62
8. 一傳十、十傳百-----------------------------------------------------------------------------64
9. 什麼是「壓平曲線」?---------------------------------------------------------------------66
10. 什麼是全面普篩?----------------------------------------------------------------------68
11. 防疫策略怎麼來的?-------------------------------------------------------------------70
12. 疫情下的各國日常----------------------------------------------------------------------72
13. 慘了!食物怎麼辦?!----------------------------------------------------------------74
14. 疫情下的失能社會----------------------------------------------------------------------76
15. 感謝願意去看醫生的人----------------------------------------------------------------78
16. 什麼時候才可以出去玩?------------------------------------------------------------80
17. 一邊防疫,一邊療傷---------------------------------------------------------------------82
 
未來篇
1. 疫情什麼時候結束?---------------------------------------------------------------------86
2. 獸醫、人醫與動物學家攜手合作-----------------------------------------------------88
3. 新冠肺炎對環境的衝擊-----------------------------------------------------------------90
4. 病毒也是地球的一分子-----------------------------------------------------------------92
5. 適度接觸微生物可以保持健康?----------------------------------------------------94
6. 微生物也需要保育------------------------------------------------------------------------96
7. 保護生態系,就是保護自己------------------------------------------------------------98
8. 我們準備好了嗎?----------------------------------------------------------------------100
迷宮-----------------------------------------------------------------------------------------------------10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1338
  • 叢書系列:科學館
  • 規格:精裝 / 108頁 / 20.5 x 20.6 x 1.5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的話

感謝每一位勇敢面對疫情的臺灣囝仔


  2020年,是令人類印象深刻的一年,也是刻骨銘心的一年。

  當年一月,適逢澳洲的跨年連假,我人在臺灣,預計二月初回澳洲繼續學業。沒想到一月底新冠疫情開始蔓延,當時疫情還集中在亞洲,澳洲只有5例。為了避免在新加坡機場感染,我取消了廉航機票,改買直飛班機。雖然多花了一筆錢,但降低了感染風險。

  過沒幾天,疫情變得更加嚴重。我的指導教授果斷決定,把研究室的學生都趕回家。一來是要保護個人和學生,二來是要「壓平曲線」,不要讓確診人數增加太快。於是,研究室的夥伴各奔東西,有人留在家裡,有人回到自己的國家。我也在五天後回到臺灣,從此無論研究、會議或口試,都透過視訊進行。至今還沒有機會再回到澳洲,成為疫情滯臺留學生。

  某一天,我看到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的手繪解說 COVID-19 動畫,覺得我們除了宅在家和勤洗手之外,應該還能多做些什麼。觀察著疫情的發展,我想起《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和《共病時代》這類書籍;還有前些日子和巴西學者合寫亞馬遜大火的論文時,討論到森林大火導致黃熱病擴張的風險。於是,我、玉子和編輯開始著手規劃:製作一本從生物多樣性保育觀點出發,談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和自然環境的知識圖文書。

  坦白說,新的病原體從自然原野地傾巢而出,對我們這些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科學家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病毒和各種會致病的微生物,一直都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學會和這些小到看不見的掠食者共存,就像幾百萬年前在東非和獅子共存那樣。當然,看著疫情日益嚴重,這樣的想法也不免令我感到五味雜陳。

  我希望讓大家了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不斷的與各式各樣的病原體交手,新的病原體也隨時可能突變現身,或是一直潛伏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我們需要一邊記取過往的防疫經驗,也需要一邊認識新興傳染病的特性。當然,臺灣能夠有如此亮眼的防疫成績,要感謝每一位懂得勇敢做好自我管理、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臺灣囝仔。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我們未來遇到各種難關,都能夠自省的規範自我,追求全體社會與自然萬物的福祉,創造永續和諧共生的地球。

繪者的話

肉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我大學唸植物病理,畢業後我轉換跑道,嘗試用畫畫推廣生態的美好。那時我心想著,以後可能不容易再接觸到病毒、細菌、真菌和線蟲的微觀世界了。但我真是太天真了,這群容易被肉眼忽略的小夥伴,依然會以各種方式再再提醒人們「我存在!」、「我很重要!」

  要忽略微生物的存在是不太可能的,想想家裡那塊放置太久而發霉的麵包、出外踏青遭恙蟲感染立克次體的遊客、酵母菌無意間幫人類完成了多少發酵食品,以及那些有能力和病原菌對抗的微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它們應用在生物製劑中,請它們「幫」我們對抗疾病。神奇的微生物好似世界上的小精靈,它們千變萬化、個個擁有十八般武藝,只待被人發現與了解。

  要是沒有微生物,人類的生活會是什麼狀態?微生物自古便悄悄參與人類的生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當然,微生物十分多元,自然也有會傷害我們的種類。我想起多年前,我的護理師朋友搭乘捷運一定都會戴起口罩。她告訴我,不這麼做會令她好焦慮。後來,新冠疫情出現了,大家都比照辦理。人們戴上口罩、勤洗手,出入特定場所也都配合實名制。對我來說,這又是一次微生物高喊「我存在!」的大事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新冠病毒,但若是因此無視它們,那還真是傻呼呼的行為。

  在受邀為這本書繪製插圖的時候,我決定把多年前十分敬畏的微生物學課本挖出來複習,給自己一次機會再把它們的模樣好好看清楚。就如這本書的核心思想──病毒也是生態系的一分子,我們該做的或許是藉機好好認識它們,學習如何不過分打擾大自然,和病原菌和平相處。

  這本書敘述了從古至今人類共同抗疫的歷史,也記錄了我們在面對新冠肺炎時,經歷的困難與悲傷。我們能走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期望讀到這裡的你,認識了傳染病的大小事。對於惡名昭彰的病毒,你認為它是不是故意的呢?

導讀
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在疫情肆虐時更顯重要
仇文昱/撰文


  身處現在這個疫情時代,許多人的生活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實為平凡的日常帶來了許多改變:原本的愜意生活,因為疫情的關係而籠罩著不安;本該暢快呼吸的新鮮空氣,隔起了一層口罩的防護;朋友家人間本來互動親暱,也迫不得已築起了社交距離。

  也許我們都還在學習,學習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許你我都曾怨歎,為什麼我們這麼倒楣,偏偏遇到了疫情肆虐的這個世紀災難呢?然而,這個想法其實只對了一半。疫情肆虐固然是大家不樂意見到的,但我們並不是特別倒楣的一群人──傳染病無所不在,並且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更迭,不斷對我們造成新的威脅,無論醫學再如何進步,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染病都將是嚴峻的挑戰。

  因此,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顯得格外重要。《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一書以淺白輕鬆的語調,娓娓訴說傳染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搭配引人入勝的精美插圖,使讀者在不經意間吸收到許多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讓傳染病不再是充滿距離感的名詞。

  在〈過去篇〉,作者首先聚焦於無所不在的「小東西」──細菌與病毒,並將人類的免疫系統比擬為保家衛國的軍隊,生動說明了傳染病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接著,回顧傳染病的歷史,從帶有神祕色彩的金字塔尋寶隊,到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再連結到生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從橫掃世界的黑死病,到銷聲匿跡的天花,再綜觀各式各樣的新興傳染病。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始終與傳染病脫離不了關係。

  另一方面,作者在〈現在篇〉帶領讀者認識當前全球聞之色變的新型冠狀病毒及其致病機轉,提醒我們面對這群小傢伙不可不慎,並且用簡明的文字闡述防疫的策略,在疫情之下恪守本分,期許每個人都可以是防疫小尖兵。或許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計畫,但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過往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面對未來的威脅能更有把握。

  〈未來篇〉中作者特別想宣導環境保育的理念。臺灣以外的疫情下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除了關注疫情,作者也提醒我們,別忘了關注過去常常被提及的環境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會在一夕之間突然消失。人類在開發的過程中破壞環境,也招致陌生病原的傳播,這未嘗不是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反撲,我們未來應該深自警惕並避免重蹈覆轍。

  本書有別於一般的醫學科普書籍,我發現作者以獨特的觀點、多樣的視角解讀疫情,除了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環境生態的熱忱,也讓我有新的體悟。尤其作者以生態與環境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待疫情,是我過去從未思考過的,思考的激盪未嘗不是新奇而美妙的體驗。這是一本內容充實且饒富趣味的書,搭配精緻生動的插圖,讓人情不自禁的往下翻閱。喜歡歷史與自然科學的讀者讀了這本書,可以鑑往知來;而對於在這個疫情時代感到迷惘與困惑的人,或許在閱讀本書之後,面對未來的生活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用户评价

评分

仔細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跟過去幾十年已經完全不同了,空氣品質、飲食習慣,乃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模式都變了。所以,對「傳染病」的認知也必須與時俱進。我猜測這本慶功版一定納入了最新的公共衛生觀念和知識,這就是它能獲得金鼎獎的關鍵之一吧。它不只是複述舊知識,而是站在當代學術的基礎上,用最適合現代孩子的方式去詮釋。我對書中關於「群體免疫」或「社區防護」這些比較宏觀的概念是如何被簡化的內容特別感興趣。因為,現在的孩子必須從小就培養社會責任感,理解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到身邊的長輩或體弱的同學。如果這本書能用孩子聽得懂的比喻,把「你保護自己,也是在保護別人」這個概念植入他們心中,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健康教育書,更是一本公民教育的啟蒙讀物了。總之,這本書結合了專業知識、人文關懷與實用贈品,絕對是值得所有家庭珍藏的寶貝。

评分

收到這本慶功版,看到那份附贈的「來寶親子口罩」,立刻感受到出版單位滿滿的誠意。現在的家長對「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口罩不僅是防疫工具,也變成日常穿搭的一部分了。把知識性的書籍跟實用的周邊商品結合,這個行銷手法實在是太高明了!這不只是一本書,它變成了一個家庭「健康教育套組」。我個人非常重視「共學」的過程,如果孩子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大人也能陪在旁邊一起看,甚至可以拿著那副口罩來進行情境模擬,效果一定會加倍。例如,可以一邊指著書上的插圖說:「你看,病毒可能會透過飛沫傳播,所以我們戴上口罩,就像給自己裝了一個小小的防護罩!」這種將書本知識立刻轉化為生活實踐的連結,是傳統教材很難達到的。而且,金鼎獎的肯定,也代表了內容的學術嚴謹性不會打折,這讓身為家長的我在把書遞給孩子時,可以完全放一百二十個心,不用擔心裡面的資訊有誤導或過時之處。

评分

我對科普書最在意的點,其實是它的「同理心」設計。很多關於疾病的書籍,內容太過寫實或嚇人,反而會讓敏感的孩子產生焦慮感。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在揭露疾病的「危險性」的同時,更著重於「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保護自己」以及「生病時該如何面對」。傳染病並非全然是壞事,它也是人體免疫系統在學習和進化的過程。如果書中能巧妙地引導孩子理解「適度的風險管理」比「完全的恐懼」來得重要,那這本書的教育價值就非常高了。例如,它或許會用一種很溫柔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真的生病了,身體正在努力戰鬥,我們需要多休息、多喝水,這就是在「幫助身體的英雄」。這種賦予孩子主動權的敘事方式,能讓他們在面對不適時,感到自己是參與者,而不是無助的受害者。這種心理建設,比單純講解病理學知識要重要得多,特別是在成長關鍵期,建立自信和韌性是無價的資產。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真的非常流暢,讓人一口氣讀完都不會覺得膩。我記得我小時候看的健康教育書籍,常常是圖文並茂,但內容總是很制式,讀起來有點像在背法條。但這本不一樣,它似乎是用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在引導我們。我猜測它一定會從「我們是誰?」開始講起,介紹人體這個超級複雜又精密的系統,然後才帶出那些不速之客——病毒和細菌。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不是只告訴我們「不能這樣做」,而是解釋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比方說,它可能會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把病毒比喻成偷偷摸摸的壞蛋,它們如何利用我們的疏忽溜進身體裡,然後開始搗蛋。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說,能讓孩子建立起邏輯思考。而且,聽說這本書還有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設計,這點超級貼心。我家老二是個精力旺盛、問題多到問不完的三年級生,而老大已經上國中了,對世界的運行機制有更深層的探究慾望,一本可以「跨齡」閱讀的科普書,真的是非常實用,省去了家長還要額外找資料解釋的麻煩。

评分

哎呀,最近看到這本《病毒不是故意的?!》的慶功版,光是那個「金鼎獎」名號就讓人眼睛一亮,而且還大手筆加贈了親子口罩,這年頭能把嚴肅的科學知識包裝得這麼有心,實在難得。說真的,我們家那個小鬼頭,以前只要聽到「感冒」、「腸胃炎」這些詞,臉色就會垮下來,一副好像世界末日要到的樣子。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吸引人,色彩活潑,插圖看起來很友善,完全不像那種厚重、充滿艱澀學術名詞的教科書。我特別喜歡它把抽象的「病毒」和「細菌」具象化,讓孩子能理解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到底在做什麼壞事,但重點是,它強調的不是恐懼,而是「認識」和「預防」。這跟我一直以來教育孩子的觀念很像,與其讓孩子活在無謂的擔憂中,不如教他們科學的方法去面對。像是洗手這件小事,書裡一定會用很有趣的方式講解,洗不乾淨的後果有多嚴重,洗乾淨了身體會有多開心,這種從生活細節著手,用正向鼓勵代替說教的方式,對我們當爸媽的來說,真的是省了不少口水。而且,這年頭傳染病議題太重要了,從流感到腸病毒,甚至是近幾年的特殊情況,孩子必須建立起正確的衛生觀念,這本書顯然就是最好的入門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