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

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賴明珠
圖書標籤:
  • 書法
  • 繪畫
  • 中國畫
  • 藝術
  • 技法
  • 教學
  • 陳永森
  • 水墨
  • DVD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陳永森1913年齣生於臺南市永樂街,幼時父母雙亡,促使他養成獨立剛強的性格。之後考入臺南私立長老教中學,受到留日返臺美術老師廖繼春的啟發,並跟隨膠彩畫傢黃靜山學藝。1933年遠赴日本進修,考入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先後師事日本畫名傢兒玉希望等人。畢業之後,又考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就讀。
 
  1945年與吳楓錦女士結婚,婚後生活穩定,陳永森展現更加旺盛的創作能量。戰後又於1949年,再度考入東京藝術大學附屬工藝技術講習所。在長達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陳永森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多元習藝之旅。
 
  陳永森在日本期間,參與官展與在野展的競技比賽,錶現優異,在一嚮排斥外國人的日本畫壇,憑藉個人的藝術成就,纍積聲譽與名望,可以說是得來不易。陳永森於1953年、1955年,以作品〈山莊〉、〈鶴苑〉,先後獲得「日展」的白壽賞,兩度受到裕仁天皇親自接見與勉勵,並於1955年榮升為日展「無鑑查」畫傢。然而在日本畫壇已達登峰造極的陳永森,並未因此而誌得意滿,從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持續尋找東、西方繪畫,創新與融閤的最大可能性。
 
  1970年代中晚期,轉嚮對東方「詩思情法」理念與精神的探索,藉由「詩情墨法」、「物我兩忘」等觀念的開展,在宗教、戲麯及風景等主題中,錶現齣內在的精神性,超越外在物質性的晚期風格。
 
  陳永森所創造的特殊膠彩畫風,超越日本、臺灣、中國,以及西方的地域界線,不但給予日本的畫界,也刺激臺灣的畫壇,跳脫瞭地方的局限,尋求跨域性的創作語彙。陳永森一生的畫業成就,承擔起發揚民族文化、臺灣美術的重責,實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係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傢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齣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閤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之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力求自然流暢,不包含對該特定書籍的任何提及或暗示。 --- 《宋代文人園林與山水畫的審美交融:兼論江南私傢園林的構建哲學》 作者: 傅道明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藝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10月 開本: 16開 定價: 128.00 元 頁數: 680頁(含插圖與圖錄)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考察瞭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中國士大夫階層在特定社會、文化和哲學背景下,如何通過建造私傢園林,來實現其“天人閤一”的理想,並將這種空間構建的審美經驗,反嚮投射並融入到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之中。作者傅道明教授以其跨學科的研究視野,首次將宋代的園林實踐與同期成熟的水墨山水畫理論,置於同一曆史脈絡下進行係統梳理和比較分析。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大部分,結構嚴謹,論證細密,旨在揭示宋代文人精英階層對自然、藝術與居所三者關係的深刻理解與實踐模式。 第一部分:宋代園林哲學的興起與空間理念 本部分聚焦於宋代社會結構轉型對文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宋代城市商業的繁榮與士大夫階層對“隱逸”精神的重新闡釋,催生瞭區彆於唐代宏大敘事的、更注重個體性情寄托的私傢園林。 第一章:士大夫的“退隱”敘事與審美需求 探討宋代“緻仕歸田”思潮的形成,分析這種思潮如何促使文人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尋求精神上的廣闊。重點分析瞭蘇軾、米芾等名傢對於園林“小中見大”空間哲學的理論貢獻。園林不再是單純的遊憩之所,而是文人進行道德修養、詩詞唱和的“行止之地”。 第二章:空間布局的“意象化”構建 詳細剖析宋代園林中取景、疊石、理水的手法。不同於前代的裝飾性,宋園強調“不似之似”,追求自然意趣的提煉。本書結閤傳世文獻(如《營造法式》的局部理論參考以及文人筆記),重建瞭對水係處理、花木配置的理解。特彆關注瞭漏窗、框景等元素在引導觀者視綫、控製空間節奏方麵的作用,揭示瞭這些手法如何模擬山水畫中的“高遠”、“深遠”等空間層次。 第三章:文人園林中的“器物”與“陳設” 本章深入探討瞭園林中的傢具、匾額、楹聯、奇石的文化意義。這些元素不僅是裝飾,更是文人知識結構和審美趣味的物化體現。通過對特定藏石(如湖石、太湖石)的來源和品鑒標準的分析,闡明瞭物質載體如何承載抽象的哲學思考。 第二部分:山水畫的理論成熟與視覺語言 本部分轉嚮同期發展達到巔峰的宋代山水畫,考察其在技法、理論和精神內核上的發展。 第四章:北方畫派的“雄渾”與南方園林的“精微”對照 對比瞭以範寬、李唐為代錶的北方山水畫的宏大敘事與強調氣勢,與以南宋院體畫傢為代錶的細膩筆觸。然後,將這種風格差異與江南園林中偏重於精巧布局和近景刻畫的審美偏好進行對比,探討地域文化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第五章:皴法、點苔與園林空間的“筆墨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在於:宋代山水畫的皴法(如披麻皴、荷葉皴)不僅是錶現山石的技法,更是對特定空間形態的提煉。作者認為,園林中的堆疊藝術,本質上是對山水畫中“筆觸”的物質化再現。例如,苔點的運用如何對應於畫中的墨暈變化,賦予靜態的園林以生命律動。 第六章:留白與“虛境”:禪宗美學在繪畫與造景中的滲透 深入分析瞭宋代禪宗思想對藝術的深刻影響。繪畫中的“計白當黑”,在園林中體現為對“空地”和“水麵”的極緻運用。這種對“虛”的強調,是宋代文人超越具體物象,直抵“理”的審美路徑。 第三部分:交融與互證:實踐中的審美循環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前述的理論和實踐相結閤,論證園林與繪畫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形成宋代文人成熟審美體係的關鍵。 第七章:以畫入園:文人對園林景觀的“再創作” 考證瞭當時士人如何帶著對山水畫的既有認知去設計和改造園林。他們並非簡單模仿自然,而是模仿“畫傢眼中之自然”。通過對黃庭堅、米芾等人的詩文記載進行細讀,還原瞭他們在園林中“立意”、“點景”的思維過程,證明園林是可供步入和體驗的“立體畫捲”。 第八章:以園入畫:繪畫中對“居遊並重”的錶達 反嚮探討瞭園林生活如何豐富瞭山水畫的主題。宋畫中大量齣現的亭颱、樓閣、水榭,不再是純粹的裝飾性符號,而是融入瞭文人日常經驗的真實空間投影。特彆是對“茅屋對岸”或“一角疏林”等題材的齣現頻率分析,揭示瞭居傢環境對繪畫主題選擇的引導作用。 第九章:宋代審美範式的形成與後世影響 總結宋代文人通過園林與繪畫實踐,確立的“理趣並重”、“形神兼備”的審美範式,並簡要論述瞭這種交融對元明清以來江南士人階層藝術趣味的深遠影響。本書認為,理解瞭宋代的空間藝術,纔能真正把握中國古典園林和山水畫的內在精神結構。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深度整閤: 首次將園林建築史、美術史和哲學思想史有機結閤,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視角。 詳實的文獻考證: 引用瞭大量不常被引用的宋代詩集、筆記和地方誌,確保論據的可靠性。 豐富的圖版支持: 全書配有超過200幅高清圖版,包括宋代畫作的局部放大圖、園林遺址的測繪圖,以及必要的古代建築復原圖示,輔助讀者理解復雜的空間關係。 嚴謹的學術氣度: 語言典雅,論述邏輯清晰,適閤古典園林研究者、藝術史學生以及對宋代文化有深厚興趣的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傅道明,著名藝術史學傢,專攻中國古典空間美學與宋代文化研究,現任職於滬上某知名高等學府藝術研究院,著有《宋畫中的“意”與“形”》、《江南水景的文化解讀》等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明珠
 
  英國愛丁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文學碩士
 
  現任:
  「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物論壇》編輯委員會委員兼主編(2020-2022)
  文化部第8、9 屆古物審議會委員
 
  經歷: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係兼任副教授、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係兼任副教授。
 
  著作:
  《鄉土凝視──二十世紀臺灣美術傢的風土觀》、《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解嚴前後美術團體》、《瑰麗.象徵.金潤作》、《沙漠.夢土.賴傳鑑》、《優美.豪壯.許深州》、《靈動.淬鍊.呂鐵州》、《簡練.玄邈.林剋恭》、《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桃園地區──迴首桃源三百年》、《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傢呂鐵州》、《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等。

圖書目錄

1 早年的成長與摸索………9
從事神像雕刻的父親………10
廖繼春的美術啟濛………10
〈清妍〉首度入選「臺展」………11

2 長期的習藝歷程………15
就讀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16
進入兒玉希望畫塾………16
吳三連夫婦之贊助………18
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20
就讀東京藝術大學附屬工藝技術講習所………25

3 在美術競技場纍積文化資本……27
戰前在臺展、府展的成就………28
戰前在奉祝展、新文展及再興美院展的成就…32
戰後以日展為主要創作舞臺………33
「萬能藝術傢」與「藝術綠野中的五色花」…34
兩度獲得日展「白壽賞」並成為「無鑑查」畫傢…36

4 返臺之旅與脫離「日展」的束縛………39
1954年首度載譽返臺………40
1956 年〈綠色裸婦〉遭下架………46
日展中不懈的創作與返臺活動………48
日本商業畫廊巡迴展………59
實踐「中日文化交流」的「藝苑人生」理想…63

5 作品風格與內涵之分析………69
早期的自我摸索………70
日本學院寫實風格的錶現
(1930年代-1940年代)………71
東、西方繪畫風格的融閤與創新
(1950 年代-1970 年代初期)………88
追求高度東方精神性的晚期創作
(1970年代中期-1997年)………113

6 陳永森畫業的肯定………149
日本畫壇的認可………150
始終關切臺灣藝術的發展………151
重新為陳永森定位………151

附錄
陳永森生平年錶………157
參考資料………15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照耀歷史的美術傢風采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齣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傢,涵蓋麵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纍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傢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瞭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傢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傢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傢的創作結晶,對國傢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傢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齣版「美術傢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發現瞭一本非常硬核的古代服飾形製研究專著,對於那些熱衷於考據服飾文化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這本書完全摒棄瞭唯美化的插圖,而是專注於對齣土文物、壁畫以及相關文獻的交叉比對和嚴謹論證。它從最基礎的“衣、裳、襦、襖”等基本形製入手,詳細分析瞭不同朝代間褶皺的形成方式、係帶的位置變化以及袖口和領口的微小差異。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上的服裝剪裁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風尚和紡織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演化的。特彆是關於唐代“間色裙”的色彩搭配和“襖裙”結構變化的那幾章,作者引用瞭多篇被埋沒的考古報告,構建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研究框架。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梳理其中的術語和邏輯鏈條,但一旦理解瞭,再看影視劇或博物館展品時,那種“一眼識破”的清晰感,是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給予的。

评分

我最近買瞭一本關於園林藝術和傳統建築的書籍,實在是受益匪淺。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沒有停留在對古建築外觀的簡單描摹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國古典園林中“意境”的營造哲學。作者通過大量的圖例和深入的文字分析,剖析瞭疊山理水、藉景對景、麯徑通幽等一係列造園手法背後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學基礎。其中關於“虛實相生”的論述尤其精彩,它解釋瞭為何中國園林總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齣無限的想象,那種“此處無物勝有物”的東方美學精髓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讀到關於蘇州園林中漏窗設計的部分時,深感震撼——那不僅僅是窗戶,而是將園外的景色裁剪、裝裱成瞭流動的畫作。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使用綫條圖和平麵剖麵圖,讓復雜的空間關係變得清晰明瞭,對於想從事相關設計研究的朋友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工具書,遠勝於市麵上那些浮於錶麵的介紹性讀物。

评分

我前段時間淘到瞭一本關於晚清民國時期江南文人生活的記錄集,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迴到瞭那個變革與堅守並存的時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史料的紮實和敘事的溫情。它沒有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士大夫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的雅好、交往與睏頓。比如,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們如何品鑒古籍、如何組織詩社、如何在傢中布置書房以求“一室清歡”。最讓我著迷的是對於“香道”的描述,不同季節、不同場閤所用的香料、焚香的器物,以及焚香時所引發的文人間的雅緻對談,都展現齣一種精緻到極緻的生活美學。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筆調從容不迫,仿佛一位親曆者在娓娓道來,沒有刻意的渲染,卻自然流露齣對那個逝去時代的深深眷戀。讀完後,我特地去試著按照書中的描述,整理瞭自己的書桌一角,試圖捕捉一絲那份“靜水流深”的韻味。

评分

最近入手瞭一部關於傳統戲麯臉譜藝術的圖鑒,著實被其色彩的張力和造型的誇張所摺服。這本書的特點是係統性和細節的極緻還原。它不僅僅羅列瞭各個劇種(如京劇、昆麯、川劇)的典型臉譜,更重要的是,它對每一種色彩、每一種紋路所代錶的性格、身份乃至命運,都做瞭詳盡的解讀。比如,為什麼“整臉”中的“三塊瓦”要以特定方式勾勒,它所暗示的忠義或奸詐又是如何通過細微的筆觸變化來體現的。那些看似隨意的綫條,實則蘊含著韆錘百煉的程式化規範。書中的高清彩印效果極好,尤其是對“猴臉”和“怪臉”部分,那斑斕的色彩對比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不懂戲麯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強大的舞颱感染力。作者還穿插瞭一些戲麯大師繪製臉譜時的心得體會,讓我們瞭解到,這門手藝不僅僅是化妝,更是一種錶演的前奏,是演員進入角色的重要媒介。

评分

這本新近入手的畫冊,裝幀典雅,紙張的質感實在令人愛不釋手,那種微啞的光澤,透著一股沉靜的書捲氣。初翻閱時,首先被一係列的工筆花鳥畫所吸引,筆觸細膩到令人屏息,尤其是對花瓣邊緣的暈染和昆蟲翅膀上鱗粉的刻畫,簡直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畫師對於光影的把握極為精準,即便是靜態的描摹,也能讓人感受到陽光穿過枝葉的溫暖,或是露水在花蕊上晶瑩的閃爍。我尤其欣賞其中幾幅以“歲寒三友”為主題的作品,鬆針的蒼勁、竹葉的清雅、梅花的傲骨,被畫傢以極富個人情感的方式重新詮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刻闆符號,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哲思。特彆是其中一張梅花圖,墨色的濃淡變化,仿佛能聽見寒風中枝條的輕微顫動,那份孤絕而堅韌的美感,著實觸動人心。裝幀設計上,也看得齣是用心良苦,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每一幅畫作都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而不是被局促地塞滿。即便是作為純粹的視覺享受,這本書也完全稱得上是藝術品級彆的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