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

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賴明珠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中国画
  • 艺术
  • 技法
  • 教学
  • 陈永森
  • 水墨
  • 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永森1913年出生於臺南市永樂街,幼時父母雙亡,促使他養成獨立剛強的性格。之後考入臺南私立長老教中學,受到留日返臺美術老師廖繼春的啟發,並跟隨膠彩畫家黃靜山學藝。1933年遠赴日本進修,考入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先後師事日本畫名家兒玉希望等人。畢業之後,又考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就讀。
 
  1945年與吳楓錦女士結婚,婚後生活穩定,陳永森展現更加旺盛的創作能量。戰後又於1949年,再度考入東京藝術大學附屬工藝技術講習所。在長達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陳永森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多元習藝之旅。
 
  陳永森在日本期間,參與官展與在野展的競技比賽,表現優異,在一向排斥外國人的日本畫壇,憑藉個人的藝術成就,累積聲譽與名望,可以說是得來不易。陳永森於1953年、1955年,以作品〈山莊〉、〈鶴苑〉,先後獲得「日展」的白壽賞,兩度受到裕仁天皇親自接見與勉勵,並於1955年榮升為日展「無鑑查」畫家。然而在日本畫壇已達登峰造極的陳永森,並未因此而志得意滿,從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持續尋找東、西方繪畫,創新與融合的最大可能性。
 
  1970年代中晚期,轉向對東方「詩思情法」理念與精神的探索,藉由「詩情墨法」、「物我兩忘」等觀念的開展,在宗教、戲曲及風景等主題中,表現出內在的精神性,超越外在物質性的晚期風格。
 
  陳永森所創造的特殊膠彩畫風,超越日本、臺灣、中國,以及西方的地域界線,不但給予日本的畫界,也刺激臺灣的畫壇,跳脫了地方的局限,尋求跨域性的創作語彙。陳永森一生的畫業成就,承擔起發揚民族文化、臺灣美術的重責,實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对该特定书籍的任何提及或暗示。 --- 《宋代文人园林与山水画的审美交融:兼论江南私家园林的构建哲学》 作者: 傅道明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10月 开本: 16开 定价: 128.00 元 页数: 680页(含插图与图录)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中国士大夫阶层在特定社会、文化和哲学背景下,如何通过建造私家园林,来实现其“天人合一”的理想,并将这种空间构建的审美经验,反向投射并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之中。作者傅道明教授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首次将宋代的园林实践与同期成熟的水墨山水画理论,置于同一历史脉络下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旨在揭示宋代文人精英阶层对自然、艺术与居所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模式。 第一部分:宋代园林哲学的兴起与空间理念 本部分聚焦于宋代社会结构转型对文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与士大夫阶层对“隐逸”精神的重新阐释,催生了区别于唐代宏大叙事的、更注重个体性情寄托的私家园林。 第一章:士大夫的“退隐”叙事与审美需求 探讨宋代“致仕归田”思潮的形成,分析这种思潮如何促使文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寻求精神上的广阔。重点分析了苏轼、米芾等名家对于园林“小中见大”空间哲学的理论贡献。园林不再是单纯的游憩之所,而是文人进行道德修养、诗词唱和的“行止之地”。 第二章:空间布局的“意象化”构建 详细剖析宋代园林中取景、叠石、理水的手法。不同于前代的装饰性,宋园强调“不似之似”,追求自然意趣的提炼。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如《营造法式》的局部理论参考以及文人笔记),重建了对水系处理、花木配置的理解。特别关注了漏窗、框景等元素在引导观者视线、控制空间节奏方面的作用,揭示了这些手法如何模拟山水画中的“高远”、“深远”等空间层次。 第三章:文人园林中的“器物”与“陈设” 本章深入探讨了园林中的家具、匾额、楹联、奇石的文化意义。这些元素不仅是装饰,更是文人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的物化体现。通过对特定藏石(如湖石、太湖石)的来源和品鉴标准的分析,阐明了物质载体如何承载抽象的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山水画的理论成熟与视觉语言 本部分转向同期发展达到巅峰的宋代山水画,考察其在技法、理论和精神内核上的发展。 第四章:北方画派的“雄浑”与南方园林的“精微”对照 对比了以范宽、李唐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的宏大叙事与强调气势,与以南宋院体画家为代表的细腻笔触。然后,将这种风格差异与江南园林中偏重于精巧布局和近景刻画的审美偏好进行对比,探讨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皴法、点苔与园林空间的“笔墨性”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宋代山水画的皴法(如披麻皴、荷叶皴)不仅是表现山石的技法,更是对特定空间形态的提炼。作者认为,园林中的堆叠艺术,本质上是对山水画中“笔触”的物质化再现。例如,苔点的运用如何对应于画中的墨晕变化,赋予静态的园林以生命律动。 第六章:留白与“虚境”:禅宗美学在绘画与造景中的渗透 深入分析了宋代禅宗思想对艺术的深刻影响。绘画中的“计白当黑”,在园林中体现为对“空地”和“水面”的极致运用。这种对“虚”的强调,是宋代文人超越具体物象,直抵“理”的审美路径。 第三部分:交融与互证:实践中的审美循环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前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证园林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形成宋代文人成熟审美体系的关键。 第七章:以画入园:文人对园林景观的“再创作” 考证了当时士人如何带着对山水画的既有认知去设计和改造园林。他们并非简单模仿自然,而是模仿“画家眼中之自然”。通过对黄庭坚、米芾等人的诗文记载进行细读,还原了他们在园林中“立意”、“点景”的思维过程,证明园林是可供步入和体验的“立体画卷”。 第八章:以园入画:绘画中对“居游并重”的表达 反向探讨了园林生活如何丰富了山水画的主题。宋画中大量出现的亭台、楼阁、水榭,不再是纯粹的装饰性符号,而是融入了文人日常经验的真实空间投影。特别是对“茅屋对岸”或“一角疏林”等题材的出现频率分析,揭示了居家环境对绘画主题选择的引导作用。 第九章:宋代审美范式的形成与后世影响 总结宋代文人通过园林与绘画实践,确立的“理趣并重”、“形神兼备”的审美范式,并简要论述了这种交融对元明清以来江南士人阶层艺术趣味的深远影响。本书认为,理解了宋代的空间艺术,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的内在精神结构。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首次将园林建筑史、美术史和哲学思想史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 详实的文献考证: 引用了大量不常被引用的宋代诗集、笔记和地方志,确保论据的可靠性。 丰富的图版支持: 全书配有超过200幅高清图版,包括宋代画作的局部放大图、园林遗址的测绘图,以及必要的古代建筑复原图示,辅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 严谨的学术气度: 语言典雅,论述逻辑清晰,适合古典园林研究者、艺术史学生以及对宋代文化有深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傅道明,著名艺术史学家,专攻中国古典空间美学与宋代文化研究,现任职于沪上某知名高等学府艺术研究院,著有《宋画中的“意”与“形”》、《江南水景的文化解读》等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明珠
 
  英國愛丁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文學碩士
 
  現任:
  「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物論壇》編輯委員會委員兼主編(2020-2022)
  文化部第8、9 屆古物審議會委員
 
  經歷: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副教授、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鄉土凝視──二十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解嚴前後美術團體》、《瑰麗.象徵.金潤作》、《沙漠.夢土.賴傳鑑》、《優美.豪壯.許深州》、《靈動.淬鍊.呂鐵州》、《簡練.玄邈.林克恭》、《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桃園地區──回首桃源三百年》、《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家呂鐵州》、《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等。

图书目录

1 早年的成長與摸索………9
從事神像雕刻的父親………10
廖繼春的美術啟蒙………10
〈清妍〉首度入選「臺展」………11

2 長期的習藝歷程………15
就讀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16
進入兒玉希望畫塾………16
吳三連夫婦之贊助………18
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20
就讀東京藝術大學附屬工藝技術講習所………25

3 在美術競技場累積文化資本……27
戰前在臺展、府展的成就………28
戰前在奉祝展、新文展及再興美院展的成就…32
戰後以日展為主要創作舞臺………33
「萬能藝術家」與「藝術綠野中的五色花」…34
兩度獲得日展「白壽賞」並成為「無鑑查」畫家…36

4 返臺之旅與脫離「日展」的束縛………39
1954年首度載譽返臺………40
1956 年〈綠色裸婦〉遭下架………46
日展中不懈的創作與返臺活動………48
日本商業畫廊巡迴展………59
實踐「中日文化交流」的「藝苑人生」理想…63

5 作品風格與內涵之分析………69
早期的自我摸索………70
日本學院寫實風格的表現
(1930年代-1940年代)………71
東、西方繪畫風格的融合與創新
(1950 年代-1970 年代初期)………88
追求高度東方精神性的晚期創作
(1970年代中期-1997年)………113

6 陳永森畫業的肯定………149
日本畫壇的認可………150
始終關切臺灣藝術的發展………151
重新為陳永森定位………151

附錄
陳永森生平年表………157
參考資料………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买了一本关于园林艺术和传统建筑的书籍,实在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对古建筑外观的简单描摹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哲学。作者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深入的文字分析,剖析了叠山理水、借景对景、曲径通幽等一系列造园手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学基础。其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尤其精彩,它解释了为何中国园林总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想象,那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东方美学精髓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读到关于苏州园林中漏窗设计的部分时,深感震撼——那不仅仅是窗户,而是将园外的景色裁剪、装裱成了流动的画作。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使用线条图和平面剖面图,让复杂的空间关系变得清晰明了,对于想从事相关设计研究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远胜于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介绍性读物。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画册,装帧典雅,纸张的质感实在令人爱不释手,那种微哑的光泽,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初翻阅时,首先被一系列的工笔花鸟画所吸引,笔触细腻到令人屏息,尤其是对花瓣边缘的晕染和昆虫翅膀上鳞粉的刻画,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画师对于光影的把握极为精准,即便是静态的描摹,也能让人感受到阳光穿过枝叶的温暖,或是露水在花蕊上晶莹的闪烁。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幅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作品,松针的苍劲、竹叶的清雅、梅花的傲骨,被画家以极富个人情感的方式重新诠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刻板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哲思。特别是其中一张梅花图,墨色的浓淡变化,仿佛能听见寒风中枝条的轻微颤动,那份孤绝而坚韧的美感,着实触动人心。装帧设计上,也看得出是用心良苦,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幅画作都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而不是被局促地塞满。即便是作为纯粹的视觉享受,这本书也完全称得上是艺术品级别的收藏。

评分

我最近发现了一本非常硬核的古代服饰形制研究专著,对于那些热衷于考据服饰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这本书完全摒弃了唯美化的插图,而是专注于对出土文物、壁画以及相关文献的交叉比对和严谨论证。它从最基础的“衣、裳、襦、袄”等基本形制入手,详细分析了不同朝代间褶皱的形成方式、系带的位置变化以及袖口和领口的微小差异。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上的服装剪裁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风尚和纺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化的。特别是关于唐代“间色裙”的色彩搭配和“袄裙”结构变化的那几章,作者引用了多篇被埋没的考古报告,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研究框架。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梳理其中的术语和逻辑链条,但一旦理解了,再看影视剧或博物馆展品时,那种“一眼识破”的清晰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部关于传统戏曲脸谱艺术的图鉴,着实被其色彩的张力和造型的夸张所折服。这本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和细节的极致还原。它不仅仅罗列了各个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的典型脸谱,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种色彩、每一种纹路所代表的性格、身份乃至命运,都做了详尽的解读。比如,为什么“整脸”中的“三块瓦”要以特定方式勾勒,它所暗示的忠义或奸诈又是如何通过细微的笔触变化来体现的。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实则蕴含着千锤百炼的程式化规范。书中的高清彩印效果极好,尤其是对“猴脸”和“怪脸”部分,那斑斓的色彩对比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不懂戏曲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舞台感染力。作者还穿插了一些戏曲大师绘制脸谱时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了解到,这门手艺不仅仅是化妆,更是一种表演的前奏,是演员进入角色的重要媒介。

评分

我前段时间淘到了一本关于晚清民国时期江南文人生活的记录集,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变革与坚守并存的时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史料的扎实和叙事的温情。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士大夫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的雅好、交往与困顿。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品鉴古籍、如何组织诗社、如何在家中布置书房以求“一室清欢”。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于“香道”的描述,不同季节、不同场合所用的香料、焚香的器物,以及焚香时所引发的文人间的雅致对谈,都展现出一种精致到极致的生活美学。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笔调从容不迫,仿佛一位亲历者在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渲染,却自然流露出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深眷恋。读完后,我特地去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整理了自己的书桌一角,试图捕捉一丝那份“静水流深”的韵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