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二版)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理性主义
  • 人文主义
  • 中国近代史
  • 知识分子
  • 学术史
  • 二版
  • 文化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從先秦到當代的中國思想史,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

  書中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思辨的疆域:從古希臘到當代思潮的文明透視》 引言:在知識的洪流中錨定方向 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而是無數思想碰撞、理性與感性交織的複雜網絡。本書《思辨的疆域:從古希臘到當代思潮的文明透視》,旨在引領讀者穿越歷史的長廊,深入探討西方乃至世界主要思想體系的核心邏輯與演變脈絡。我們並不著眼於單一文化或地域的詳細描摹,而是聚焦於那些推動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產生根本性變革的關鍵概念、哲學轉向與社會思潮。這是一趟探尋「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我們為何如此思考」的知識旅程。 第一部:邏輯的奠基與古典的迴響 本卷追溯理性精神的源頭,探討西方文明思維模式的基石是如何被鑄造的。我們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談起,重點分析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等先賢如何嘗試以抽象概念取代神話解釋,開啟了對「本原」(Arche)的系統性追問。 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蘇格拉底的「詰問法」(Elenchus)及其對倫理學和知識論的顛覆性影響。重點分析柏拉圖的「理型論」(Theory of Forms),探討其如何構建了一個超越感官經驗的、永恆不變的實在界,及其對後世西方形上學的決定性塑造。 亞里士多德的出現標誌著系統性邏輯思維的成熟。本部分將詳細解析其「三段論」(Syllogism)的結構,以及他如何將研究範圍擴展至物理學、形上學、倫理學和政治學,建立起一套嚴謹的分類學體系。我們將討論這些古典思想如何在結構上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提供了可操作的理性工具。這部分探討的是,一套獨立於特定地域文化、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思考框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第二部:信仰、啟蒙與理性的擴張 中世紀是思想史上一個充滿張力的時代,它見證了「信仰與理性」之間複雜的辯證關係。本卷不會側重於宗教教義的闡述,而是聚焦於經院哲學的思維方法,例如托馬斯·阿奎那如何嘗試調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與基督教神學,這種嘗試本身就是對理性工具極限的一次重要測試。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文藝復興和隨後的啟蒙運動。我們將分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如何徹底將知識的起點從外部權威轉移至主體意識,從而開啟了近代的主觀主義傳統。隨後,我們將對比經驗主義(洛克、休謨)和理性主義(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的核心分歧,這場分歧實質上是對「知識的可靠來源」的根本性爭論。 康德的「批判哲學」被視為這次爭論的綜合與超越。本部分將專門解析其「哥白尼式革命」,即探討先天認知結構(範疇)如何先於經驗塑造我們的世界圖像。這對於理解現代科學哲學和知識的界限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在沒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束縛下,康德如何試圖為普世理性劃定邊界。 第三部:現代性的解構與結構的尋覓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傳統的理性秩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思想界對啟蒙理性「普世性」的懷疑與重構。 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其歷史觀提供了一種動態的、不斷揚棄的思維框架,它強調歷史進程本身的內在邏輯。我們將分析馬克思如何繼承和顛倒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將其轉向物質生產關係的分析,從而構建出解釋社會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模型。這不僅是一種社會理論,更是一種分析結構的工具。 二十世紀的「語言學轉向」和「科學哲學」的興起,進一步將焦點從「實在界」轉向「表述與語言」。我們將探討維根斯坦早期對邏輯圖像論的建構,以及他晚期對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的闡釋,這揭示了意義是如何在特定語境和規則中產生的。 第四部:後結構與知識的相對性 進入後現代,對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的質疑達到了頂峰。本卷探討以福柯、德里達為代表的思想家如何運用「譜系學」(Genealogy)和「解構」(Deconstruction)等方法,來揭示知識、權力與話語之間隱藏的聯繫。 福柯對於知識體系(Episteme)的分析,展示了不同時代的「理性」是如何被一套隱性的規則所建構,從而排斥了其他可能的認知方式。這並非否定理性的存在,而是質疑其「必然性」和「獨立性」。 同時,本書將探討分析哲學在二十世紀的發展,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衰,以及波普爾對「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原則的提出。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儘管這一標準本身也面臨著持續的辯論。我們探討的是,在失去了絕對真理的光環後,理性思維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修正來維持其有效性。 結論:在多維的思辨中尋找當代意義 《思辨的疆域》最終將讀者帶回當代困境。通過梳理從古典邏輯到後結構主義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思考工具箱不斷豐富,但核心的挑戰依然存在:我們如何在一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運用批判性的思維來區分事實與觀點、理解複雜系統的運作,並負責任地進行判斷? 本書的目標不是提供一個終極的答案,而是展示一組強大的、經過時間檢驗的思維模型和分析工具。它鼓勵讀者超越單一的文化視角,學會從不同的哲學立場(如現象學的體驗、分析學的精確、批判理論的審視)來審視當下的問題,從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堅實的思辨基礎。這是一部關於「思想的方法論」的導讀,旨在提升讀者在任何學科、任何領域中進行深刻探究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图书目录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編者序言/何俊
1. 天人之際
2. 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
3. 唐宋轉型中的思想突破
4. 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
5. 田浩《儒家論說和朱熹的優勢》序
6. 重訪焦竑的思想世界
7. 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
8. 對17世紀中國思想轉變的闡釋
9. 戴震與朱熹傳統
10. 戴震的選擇:考證與義理之間
11. 章學誠對抗戴震:18世紀中國智識挑戰與回應的研究
12. 黃進興《18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序
13. 桐城派
14.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15. 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
16. 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17. 歷史視野中的儒家與中西相遇
18. 民主觀念和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式微
19.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20. 20世紀中國現代化與革命崇拜之爭
21. 20世紀中國的激進化
22. 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
23. 中國史學思想反思
24. 歷史學的新文化轉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
25. 在2006年克魯格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7176
  • 叢書系列:余英時文集
  • 規格:平裝 / 708頁 / 14.8 x 21 x 4.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余英時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也是對於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深遠的知識人。

  余先生一生著作無數,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與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作品每每別開生面,引發廣泛的迴響與討論。除了學術論著外,他更撰寫大量文章,針對當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發表意見。

  一九七六年九月,聯經出版了余先生的《歷史與思想》,這是余先生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也開啟了余先生與聯經此後深厚的關係。往後四十多年間,從《歷史與思想》到他的最後一本學術專書《論天人之際》,余先生在聯經一共出版了十二部作品。

  余先生過世之後,聯經開始著手規劃「余英時文集」出版事宜,將余先生過去在台灣尚未集結出版的文章,編成十六種書目,再加上原本的十二部作品,總計共二十八種,總字數超過四百五十萬字。這個數字展現了余先生旺盛的創作力,從中也可看見余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他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

  文集中的書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余先生的學術論著,除了過去在聯經出版的十二部作品外,此次新增兩冊《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與現代史篇,收錄了余先生尚未集結出版之單篇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發表之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我的治學經驗》則是余先生畢生讀書、治學的經驗談。

  其次,則是余先生的社會關懷,包括他多年來撰寫的時事評論(《時論集》),以及他擔任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期間,對於華人世界政治局勢所做的評析(《政論集》)。其中,他針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及其領導人多有鍼砭,對於香港與台灣的情勢以及民主政治的未來,也提出其觀察與見解。

  余先生除了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時也是位溫暖而慷慨的友人和長者。文集中也反映余先生生活交遊的一面。如《書信選》與《詩存》呈現余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詩文唱和,從中既展現了他的人格本色,也可看出其思想脈絡。《序文集》是他應各方請託而完成的作品,《雜文集》則蒐羅不少余先生為同輩學人撰寫的追憶文章,也記錄他與文化和出版界的交往。

  文集的另一重點,是收錄了余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包括六冊專書,以及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各類文章(《香港時代文集》)。這七冊文集的寫作年代集中於一九五○年代前半,見證了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余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本次文集的編輯過程,獲得許多專家學者的協助,其中,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與中央警察大學李顯裕教授,分別提供手中蒐集的大量相關資料,為文集的成形奠定重要基礎。

  最後,本次文集的出版,要特別感謝余夫人陳淑平女士的支持,她並慨然捐出余先生所有在聯經出版著作的版稅,委由聯經成立「余英時人文著作出版獎助基金」,用於獎助出版人文領域之學術論著,代表了余英時、陳淑平夫婦期勉下一代學人的美意,也期待能夠延續余先生對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偉大貢獻。

 

用户评价

评分

《东方哲思的暗流: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微妙世界的窗户。它没有采取通常历史叙事中那种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而是聚焦于文化边缘和思想次序的变迁,特别是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声音和观念。书中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接触西方新知时所经历的内在挣扎与重构过程的分析,尤其打动我。作者的笔触细腻敏感,善于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私人信件甚至文学作品中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往往预示着更大的社会转向。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温和却极其有力的反思力量。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咄咄逼人,而是像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引导你去探寻自己内心深处对“传统”与“进步”的真实定义。这种对精神内涵和情感逻辑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远超一般学术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

评分

说实话,初捧《权力的幽灵:制度的千年演变》,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和枯燥,毕竟涉及的是制度史这种宏大且抽象的议题。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个案研究和生动的人物侧写来支撑其理论骨架,使得冰冷的概念有了血肉。比如,书中通过对某位古代地方官员升迁轨迹的细致描摹,竟然清晰地揭示了中央集权体系下,权力流动路径的潜规则与制度设计的悖论,这种将宏观架构与微观叙事完美融合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克制,很少有夸张的修饰,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逻辑链条严密得如同瑞士钟表。它不是那种试图讨好读者的书,它要求你集中注意力,去跟随作者在复杂的历史网络中穿行。对于那些对政治哲学和组织行为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教科书补充读物,它教你如何透过表象的制度条文,看到权力实际运作的真实样貌。

评分

这本《历史的断裂与回响》简直是一部思想的饕餮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巧妙地将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串联起来,展现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腻笔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了那些决定民族命运的瞬间。他对于“断裂”的探讨尤为深刻,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文化基因、社会结构在面对剧变时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朝代更迭时期的社会心理描摹,细腻到令人不寒而栗,那种集体性的焦虑与期望的错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语言风格上,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板着面孔,反而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时而如磅礴的交响乐,时而似清冷的月光,引导读者在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体验中穿梭自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模糊的历史地带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思辨,这正是好书的魅力所在。每一次重读,都能发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实乃案头常备的佳作。

评分

《文明的迷宫:东方视角的重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他似乎不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且坚持从一个“非西方中心”的独特视角进行回溯和解构。书中对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那种微妙且常常是矛盾的关系的梳理,堪称一绝。我记得有几章专门分析了某种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扭曲、异化,最终反噬其初衷的历程,那份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行文流畅而不失深度,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阐述硬核的学术观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推演变得引人入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把钥匙,能够更清晰地开启理解当代社会诸多困境的另一扇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强迫你跳出既定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常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思考工具,而非简单的结论。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时间之河的悖论》,那一定是“思辨性”。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精妙,它似乎故意打乱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主题的交叉对比来构建其论点,迫使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跟上作者跳跃性的思维步伐。作者似乎对“连续性”这个概念本身抱有深深的怀疑,他不断地在历史的同一时刻中寻找看似无关的平行事件,然后揭示它们之间隐藏的因果律或结构性相似性。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初期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一旦适应了,你会发现它极大地拓宽了你的思维广度。书中对于“进步史观”的批判性审视尤其精彩,它不再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通往“更好未来”的轨道,而是展示了各种可能性如何在同一片土壤上同时生长和凋零。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它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而是用来精细品味的,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哲学火花在脑海中闪现,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联想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