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越愛電影配樂:鋼琴家導聆,愛上15位超凡大師的永恆旋律

樂來越愛電影配樂:鋼琴家導聆,愛上15位超凡大師的永恆旋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世嫻 Sherry Shieh
图书标签:
  • 电影配乐
  • 钢琴曲
  • 爵士乐
  • 经典电影
  • 乐谱
  • 音乐鉴赏
  • 电影音乐
  • 流行音乐
  • 音乐教学
  • 《爱乐之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電影配樂解密書●
帶你深入導聆賞析,那些年我們最愛的難忘旋律

  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星際大戰|樂來越愛你|教父|鐵達尼號|阿凡達
  沙丘|黑暗騎士|獅子王|似曾相識|遠離非洲|辛德勒名單……
  ▌為何經典,如何聆聽? ▌

  當代最受尊崇大師|獲獎最多祖師爺|好萊塢新教父|億萬金曲鬼才
  最受寵的混血兒|好萊塢最年輕金獎得主|新古典派大師……
  ▌15位大師的傳奇故事及經典作品,一次認識 ▌

  其實你不是「看」電影,故事結局,用「聽」的就知道
  自媒體、影視工作者配樂必藏寶典
  愛樂者入門賞析,樂在其中,百讀不厭
  音癡不怕,從零開始,一定看得懂!

  ▌電影用聽的,猜到結局?!猜到時代,猜到劇情
  ●《新天堂樂園》靠兩條史上最強主題曲和副主題曲,征服無數影迷?
  ●《海上鋼琴師》170分鐘的電影,配樂家只寫了一首曲,莫非大師太懶?!
  ●《樂來越愛你》、《獅子王》、《芝加哥》,如何一歌到底,5分鐘劇情快閃?
  ●閉眼聽《星際大戰》,不看電影,就知道哪個角色出場,發生了什麼?
  ●燒腦科幻片《全面啟動》中,有哪三個明顯的音樂風格元素?
  ●《教父》三部曲中有許多鄉間騎士歌劇的影子,你聽得出那些精心鋪陳的音樂密碼嗎?
  ●在《似曾相識》中,導演巧妙地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真實背景寫進故事。你知道放在哪些橋段裡嗎?
  ●《進擊的鼓手》中的爵士鼓速度,為何讓作者看得驚心動魄,冷汗直流?!
  ●《英倫情人》中的Cheek to Cheek,是時代定位的最佳音樂,一聽就知是二戰故事?
  ●為什麼《黑天鵝》、《教父III》、《進擊的鼓手》的片尾曲,值得你細細品味?
  ●《福爾摩斯》的片頭曲就像頑皮豹,主角保證死不了,肯定是Happy Ending?
  ●《星際大戰》、《哈利波特》、《超人》、《ET》,這些超級難忘的片頭曲,都有最響亮的招牌旋律,你哼得出來嗎?

  ▌專業帶領,有條有理,訓練你進擊的聽力
  曾入圍金曲獎的作者謝世嫻,是知名鋼琴家,曾跟《郵差》金獎配樂家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學習配樂。她立志用電影說音樂,讓更多人走進音樂的美好世界。13年來,她演講、演奏不下1000場的電影配樂講座,花了7年,從片頭曲、主題曲到片尾曲,有條有理地解析電影配樂的堂奧,原來,聆聽電影配樂有方法。更娓娓道來15位經典大師的人生故事,與他們的金曲導聆,從此,看電影更愛聽電影。

  ▌配樂大師故事多,樂聽越精彩
  在書中,她花了大量篇幅介紹那些年我們愛過卻不熟識的配樂大師。他們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他們的音樂值得導聆後,細細品味。

  ●配樂史上,誰是得獎常勝軍,5座奧斯卡,3座艾美獎,4座金球獎,25座葛萊美獎,7座英國電影學院獎?誰又是15次與小金人擦身而過的倒霉王呢?

  ●從《獅子王》到《神鬼戰士》,放眼好萊塢影壇,誰堪稱票房保證的金字招牌?誰是作者眼中的明日之星,聽過《色戒》和《王者之聲》,能預見他前途無量?

  ●誰是導演史蒂芬‧史匹伯最愛的配樂家?誰又是好萊塢最年輕的新寵兒,第二部片就中獎,連莫札特都嫉妒?

  ●配樂家霍納是運氣or天才,一舉寫下兩部打破影史紀錄最賣座的億萬鉅片《鐵達尼號》和《阿凡達》?但一首主題金曲讓他寫到撞牆,卻全球大賣3000萬張?!

  ●義大利國寶配樂家莫利克奈,如何五度錯失小金人,在88歲終於如願以償?!

  ●《樂來越愛你》的配樂家有多狂,兩年半寫出1900首demo,無限循環的作曲功力,讓音樂盡善盡美,讓電影一舉拿下6座奧斯卡!

  ●《沙丘》配樂家漢‧季默無師自通,是個搖滾人,全拜《雨人》之賜,開啟他35年的黃金歲月!

  ●哪幾位古典音樂家,是電影配樂的最愛?甚至愛到量身訂做傳記電影?

  ▌跟著作者,學會聆聽近50首經典金曲Key Points
  《海上鋼琴師》:一條百變主題曲定江山
  如何才能凸顯主題曲的霸主地位呢?莫利克奈從第一幕就刻意推遲主題曲的出場時間,營造強大的心理期待與戲劇張力。

  1)    扣人心弦開場:一開場,說書人坐在樓梯間把玩小喇叭,道出他與主角的故事。藉由豎琴撥弦,營造出「扣人心弦」的敘事效果。

  2)    劇中爵士樂地位:之後有一串輕鬆悠揚的爵士喇叭響起,這短暫的音樂提醒觀眾「爵士樂」在劇情中的地位,也確認了「小喇叭=說書人」的身分。

  3)    主題曲終於出現:當眾人見到自由女神像時,爆出熱烈歡呼,此時螢幕出現《海上鋼琴師》片名,主題曲〈Playing Love〉終於出現了!

  4)    百變主題曲:〈Playing Love〉以不同變奏與片段貫穿整部電影:包括兩大鋼琴家的PK賽、黑人音樂、暈船片段華爾滋、眾人起舞的義大利塔朗泰拉舞曲、主角孤寂的夜曲等28種包羅萬象的配樂。

  ▌自媒體、影視工作者配樂寶典,你將會學到:
  ●如何思考整部影片的配樂架構?
  ●如何從「聽」,猜到故事結局?
  ●主題曲有哪些寫法?為什麼主題曲的主要動機大多簡單?
  ●為什麼有些電影配樂一曲到尾?為什麼有些要用老歌?
  ●如何從配樂的主要樂器判斷該片的類型?
  ●配樂如何推升、暗示或完全翻轉劇情的走向?
  ●如何用不同的樂種、樂器、調性等說出截然不同的故事面
  ●劇情如何雕塑配樂的創作方向與風格?
  ●配樂如何雕塑劇情的氛圍與結局?
  ●為什麼音效那麼重要?
  ●如何辨識配樂家的風格?如何學習專注聽覺?
  ●配樂的5大用處及延伸法

  ▌練習聆聽電影配樂,有方法
  ●用靜音方式,花至少5分鐘看電影
  ●注意片頭及片尾曲。試著猜猜電影的類型和結局
  ●聽主角的出場音樂。反派和配角也有自己的音樂嗎?
  ●聽主題曲。為何有時出現在不太顯眼的劇情,甚至表現方式有點支離破碎?
  ●聽音效。電影中哪類型的音效最多呢?
  ●聽熟悉的歌曲。是否耳熟能詳?是哪個年代的音樂呢?

專業名家‧齊聲推薦

  王維明|《大約在冬季》、《寒蟬效應》、《永生號》導演
  吳家恆|教育電台 藝術歌曲的世界主持人
  林大鈞|董事長樂團貝斯手&製作人、導演、文化藝術工作者
  林伯杰|金革唱片、音樂總監
  侯志堅|音樂製作人、電影配樂家、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得主
  范宗沛|大提琴家 亞太、金馬、金鐘、金曲獎得主 電影配樂家
  孫家璁|MUZIK發行人
  粟四維|沙烏地阿拉伯Alfaisal 大學及美國Santa Clara大學經濟系教授、千萬里旅遊達人
  黃其光|國際扶輪總社前社長
  葉子彥|藝術教育貢獻獎教師、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客座導演
  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長、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好評推薦語

  ●「Sherry像孩子、也像精靈;她能如此自由地創作音樂並悠遊其中,正因為她擁有紮實的古典音樂功底與躍動不羈的音樂靈魂。透過她書中的帶領,你會感受到音樂精靈正圍繞著你,在不知不覺中與音樂共舞著,優美而自在!」──王維明

  ●「沒有影像,就沒有電影;沒有音樂,電影也不成電影。連默片也需要音樂,音樂的重要性,實在不可小看。《樂來越愛電影配樂》,文字輕鬆易讀,也有內行人的眼光,有熱鬧,更有門道。」──吳家恆

  ●「配樂是電影非常重要的環節,有些畫面因為好配樂讓故事更生動,聽得懂配樂的用心,看電影就多一點樂趣。」──林大鈞

  ●「配樂家的密技都在此書中。」──侯志堅

  ●「配樂就像舞台上看不見的演員!但它一直存在著,往往要看到第二.三遍,才會感受到配樂的美和力量。」──范宗沛

  ●「音樂天賦與美貌結合不足以形容Sherry。她具有全方位的藝術美感,還有不為人知對趨勢的判斷力。加上決心、毅力、幹勁,她永遠呈現最有價值的作品。」──粟四維

  ●「Sherry在扶輪界致力耕耘推廣音樂教育,她的音樂造詣有目共睹,非常推薦這本結集她在電影配樂的知識熱誠的書!」──黃其光

  ●「經典電影音樂導聆的最佳指引!」──葉子彥

  ●「在大學殿堂中,用鋼琴來詮釋演講的魅力,謝老師應該是台灣最棒的。」──盧希鵬
 
琴声流转,光影交织:世界电影配乐的艺术之旅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电影配乐这一迷人的艺术领域,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观影体验、并能独立于画面之外唤起强烈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我们不谈论特定的某一位配乐大师,而是从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角度,剖析电影音乐如何从早期的默片伴奏,一步步演化成为当今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隐形主角”。 第一部分:无声岁月的呼唤与早期探索(1900s-1930s) 电影诞生之初,声音的缺失使得现场伴奏成为弥补空白的关键。本部分将追溯电影音乐的起源,详述早期影院如何使用钢琴、管风琴乃至小型乐团来烘托气氛、标识场景转换,以及服务于叙事节奏。 1. 从舞台到银幕:伴奏的雏形 功能性音乐的诞生: 探讨早期配乐的首要任务——“功能性”,即通过音乐来掩盖放映机噪音、或预示突发事件(如惊吓、浪漫场景)。 “万能”乐谱的兴衰: 研究二十世纪初广泛使用的“情绪配乐集”(Mood Music Libraries)的构成,例如专门用于“追逐戏”、“悲伤时刻”的音乐片段。这些乐谱如何成为早期作曲家的重要参考,以及它们在标准化配乐中的作用。 2. 声音的革命与早期尝试 有声电影的冲击波: 详尽分析1927年《爵士乐之王》之后,电影工业对“声音”的整体认知被颠覆。配乐不再是必需品,而是被视为一种选择,这引发了创作上的巨大迷茫。 歌舞片的早期辉煌与局限: 探讨早期歌舞片对音乐的依赖,以及这些音乐如何被视为独立的娱乐产品。同时,分析当时技术限制下,对话与音乐共存的早期难题。 第二部分:管弦乐的复兴与叙事工具的成熟(1930s-1950s) 随着技术成熟,电影配乐开始回归其叙事核心,并吸收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宏大传统。这被称为电影配乐的“黄金时代”前奏。 1. 欧洲传统的移植与好莱坞的融合 民族主义与交响乐的结合: 讨论许多欧洲作曲家为逃避战乱或寻求更广阔的创作平台来到美国后,如何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如德奥晚期浪漫主义、俄国民族乐派)融入好莱坞的叙事结构中。 主题的建立与发展: 深入解析“主导动机”(Leitmotif)在电影中的成熟运用——它不仅仅是人物的代号,更是情感状态、道德选择和潜在命运的音乐标记。分析特定动机如何在不同场景中被“变形”(Transformation)以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 2. 心理深度与情感的量化 气氛的精准捕捉: 探讨作曲家如何利用和声色彩(如增三和弦、降七和弦)来精确描绘人物的焦虑、希望或错位感,而非仅仅停留在“快乐”或“悲伤”的表面。 配乐与剪辑的同步艺术: 分析配乐如何通过对画面节奏(如镜头切换的速度)的精确匹配,来增强悬念的累积,或加速情感的高潮。 第三部分:风格的拓展与电子音色的实验(1960s-1980s) 六十年代社会思潮的转变,促使电影配乐突破了传统管弦乐的藩篱,开始接纳爵士乐、摇滚乐,并勇敢地引入合成器等电子设备。 1. 从盛大叙事到内省的低语 爵士乐的即兴与都市的疏离感: 研究爵士乐(特别是冷爵士和硬波普)如何被用于刻画城市生活中的疏离、道德模糊和复杂人性,配乐不再是强有力的肯定,而是充满疑问的旁白。 民谣与反英雄主题: 分析在反主流文化影响下,歌曲(Song Scores)是如何取代纯器乐配乐,成为电影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以及这种变化对电影主题的直接影响。 2. 电子时代的序曲 合成器初探: 介绍早期模拟合成器(如Moog, ARP)如何被引入电影配乐中。探讨作曲家如何利用电子音色的“非自然”质感来营造科幻的未来感、恐怖的异化感,或是梦境的迷离感。 节奏驱动的力量: 探讨电子节拍和低音线在动作片和惊悚片中,如何从单纯的伴奏转变为推动情节前进的引擎。 第四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融合与技术的精进(1990s至今) 随着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普及和采样技术的飞跃,配乐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度融合与个性化的时代。 1. 混合媒介与“音景”的构建 管弦乐与电子乐的无缝对接: 详述当代配乐中,大型管弦乐队的丰满质感如何与精细的电子音效、采样打击乐完美融合,形成宏大而又细腻的听觉景观。 环境音的音乐化: 探讨环境音效(Ambient Sound)如何被提炼、扭曲,并融入到配乐的织体中,使音乐和声音设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2. 叙事灵活性的追求 “少即是多”的回归: 分析在许多现代剧情片中,配乐如何被刻意削减,利用大段的寂静来凸显对话的张力或角色的内心挣扎,并反思过度配乐的弊端。 交互式音乐的预示: 展望游戏配乐等新兴领域对电影配乐的影响,例如音乐如何根据观众的注意力或情绪反应而进行动态调整的可能性。 结语:超越画面,情感的永恒回响 最后,本书将总结电影配乐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价值。它不仅是电影的附属品,更是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普世情感载体。通过分析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留给世界的遗产,我们得以理解,无论技术如何更迭,真诚、精湛的旋律总能穿透时间的限制,持续触动人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世嫻 Sherry Shieh


  金獎音樂家,Leading Bull 創辦人。橫跨音樂、影視、教育與社會公益。

  5歲時嶄露音樂天分,國小畢業後到瑞士留學,12歲於瑞士受到英國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榮譽接見,隔年受邀於國際女星奧黛莉赫本葬禮中演出。日後進入美國音樂系排名首屈一指的印地安納大學就讀,受到已故大師安東尼. 巴納范度拉(Anthony di Bonaventura)賞識入其門下,成為波士頓大學最年輕的音樂博士生。

  曾和電影《追殺比爾》奧斯卡金獎大師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研習配樂,並榮獲配樂特獎。演奏足跡遍佈歐美亞三洲,包含法國南錫音樂節、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與義大利西恩納電影節。並曾擔任多項鋼琴比賽評審,並在台灣古典雜誌MUZIK撰寫專欄樂評多年。

  曾於台灣真理大學、台灣科技大學、Yamaha培養音樂師資、中外企業開設電影製作與配樂課程。演講常常一位難求,全球累積的實體學生與觀眾粉絲無數。

  發行過6張專輯,於2012年成為台灣傳藝金曲奬最年輕入圍者。目前長居美國紐約,並於2020在紐約創立數位多媒體公司Leading Bull,致力於音樂藝術、科技與社會公益發展。自 COVID後開始打造 DRIM 心靈冥想音樂,2023年發表新書並以YouTube 頻道「Sherry Shieh 謝世嫻」推廣古典音樂與影視美學。

图书目录

自序 樂來越愛配樂

第一章  聆聽電影配樂,有方法
01/其實你不是在看電影:片頭曲Opening Music
02/流芳百世、金獎財富全靠它:主題曲Main Theme
03/沒有我們,電影會超boring!不可缺失的音效與氛圍音樂Sound Effects & Moods
04/一聽就知何時何處:定位時空背景的既有音樂Source Music
05/高潮迭起,曲終人散:片尾曲Ending Music & Ending Credits

第二章  15位超凡配樂大師的永恆旋律
01/永恆難忘的旋律,當代最受尊崇的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02/世上獲獎最多,家喻戶曉老頑童: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03/英倫情人?紳士或間諜:約翰・巴瑞John Barry
04/從《獅子王》到《沙丘》,好萊塢配樂新教父:漢・季默Hans Zimmer
05/係金ㄟ!億萬金曲的音樂鬼才: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06/我總是與金獎擦身而過!湯瑪斯・紐曼Thomas Newman
07/無法解釋的法式神祕美,配樂圈最受寵的混血兒: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
08/美夢成真La La Land,好萊塢最年輕的金獎大師:賈斯汀・赫維玆Justin Hurwitz
09/我已離開江湖,江湖依然有我的傳說: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10/戲中戲的魔幻藝術,你真的有聽懂《教父》嗎?義大利配樂教父尼諾.羅塔Nino Rota
11/拿貝多芬第九號來贖罪?新古典派大師:達利歐・馬里安利Dario Marianelli
12/波蘭情迷,神祕美學的前世今生:普萊斯納Zbigniew Preisner
13/似曾相識的鋼琴師:電影中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4/上帝最寵愛的屁孩神童:電影中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5/你不可不知的柔情鐵漢:電影中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816
  • 叢書系列:On-artist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我的少女時代


  剛回台時,我是一個對人生徬徨的輟學生。當時的我和國際鋼琴大師安東尼・巴納范杜拉(Anthony di Bonaventura)學習,而我也成為他門下最年輕的博士生。然而,雖然我走在從五歲就立志經營的音樂道路上,但當看到未來的歲月只能在已經非常熟悉的琴房、教室和舞台上度過,總覺得人生好像還缺了些冒險與探索。當時我打了一通電話回家,告訴爸爸:「我不念博士了」,本以為會遭到一頓毒罵,沒想到爸爸卻很開心我終於要回家了。

  回台不久後,我買了一張機票到義大利,和《郵差》(Il Postino)金獎配樂家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學習配樂。搖身一變,我從一個成天與古典鋼琴、音樂歷史為伍的(當時同學給我的封號)「小莫札特」,到一個連樂譜不會打、義大利文不會說、也不懂得電影到底怎麽拍的配樂天兵。現在回想起來,搞不懂我怎麼會如此不自量力,就憑著一股傻勁直接殺到西恩納(Siena)去。沒想到,我這什麼都不會的配樂阿呆,竟能從巴卡洛夫手中接到人生第一座最佳配樂獎。雖然只是一個地方小獎,但它卻從此為我打開了電影配樂的大門。

  離開義大利後,我舉辦了台灣個人首演,還發表兩套在義大利寫完的曲子,也算是對專研多年古典音樂的自己有點交代。但是後來,看到全球的古典音樂市場日漸萎縮,我決定把古典音樂生活化。那時我在想:「哪個平台是普羅大眾喜歡的、而且能讓我把古典音樂的知識相容並進呢?」答案是:電影。

  ▌LA LA LA 樂來越愛電影配樂

  在當時的環境,台灣的古典圈和電影界是沒有交集的。我想藉由電影讓觀眾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告訴他們,其實很多電影配樂作曲手法都源自於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與蕭邦等前人。我能自豪地說,在當年,我算是台灣第一個將古典音樂和電影大螢幕結合的個別演奏者。看到這裡,你可能不以為然:現在到處都是大型交響樂團演奏電玩或電影配樂,甚至坊間也有許多音樂家開始把電影主題曲融入他們的音樂會中,並沒什麼稀奇的。但我必須說:放眼望去,當年真的只有我一個人在做。因此,我更認為自己像是一個音樂佈道者;我的初心是傳遞古典音樂的美,而我用的方式是讓「電影說音樂」。當時只要有單位願意接受我的企劃、不管路途多遙遠,我都一口答應。從2006到2019在台灣的那些年,我演講演奏過不下1000場的電影音樂會與配樂講座。當時的創舉,事後也證明我的方向是對的:十七年後的今天,全球的古典音樂家開始走進電影配樂,而電影配樂這原屬於是「極小眾市場」,也漸漸變成一個不容小覷、擁有堅實粉絲的音樂類種。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電影

  在台灣的那些年是開心快樂又難忘的。因為電影配樂,我開過兩間電影製作公司。白天在公司和導演劇組開會討論劇本,晚上去台科大教電影配樂美學,回家後要寫音樂、改劇本。每週還要坐高鐵南下和各都市的讀書會友們分享配樂美學。因為電影配樂,我更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藝文好友與事業貴人。但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2019年我搬到紐約才一年就碰到疫情,而原本正進行的電影案子和人生規劃,全部瞬間喊卡。如同地球其他人,疫情帶給我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與思想衝擊,而這兩年好不容易熬過疫情,我又想起了曾經熱愛的電影音樂,與投入它的初衷。我不想因為地理位置或時代環境就這樣與它分離,而這也是為什麼我終於寫下我的第一本書,並同步開創自媒體,繼續用不同形式來傳達電影音樂的知性美。

  ▌海角七年

  最感謝的是原點出版社的總編輯葛雅茜,我們早在七年前就討論要出版這本書,我卻拖到現在才寫完!如果不是她持續和我保持聯繫並不斷鼓勵我,我是不會完成這本書的。希望這本書除了分享影響我人生最深的幾部電影,還能帶給你有用的賞析知識,讓你打開雙耳體驗出完全不同的故事層次,用更多元的角度去探索每部電影背後的意義。
 
  ▌為什麼要學會聽配樂?


  聽覺是一個常被忽視的感官。這不難理解,因為人類是視覺動物。我們在看電影時,至少90%都在用眼睛,但卻很少用耳朵聽電影。這本書教導讀者「聽」電影,其實是源自於我生命中的兩個經驗:
 
  1. 小時候爸爸很喜歡帶我們一家人去看電影。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我已不記得,但烙印在我記憶中的第一部電影,是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的《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emple of Doom)。那時的我懵懵懂懂,小腦袋完全不懂這些錯綜複雜的劇情對白,因此每隔兩、三秒我會問爸爸:「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然後呢?」「他們要去哪裡?」搞得爸爸很煩。那時的我雖看不懂電影在演啥,但是聽到電影主題曲,我整個人興奮了起來。從音樂多變起伏的情緒中,我大概能猜出他是壞人、她是好人、他們現在要經歷一場冒險……。
 
  2. 第二個經驗是源自於我在國外求學時。當時雖然已在台灣美語補習班學過小六英文,但被丟到國際環境和那麼多來自歐美各地的學生交談時,我除了「My name is Sherry」和「I’m 12 years old」,其他什麼都不會說。記得學校每週末會租借一部電影訓練我們的英文,而我第一部看的就是強尼・戴普演的《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說實在,當時演員們嘰哩呱啦講什麼我完全不懂,只能憑畫面和音樂猜劇情。但就在電影最後一幕大雪紛飛的片尾曲響起時,十二歲的我也為這對男女主角錯逝的戀情落淚了。想想:如果沒有電影音樂,我又聽不懂英文對白,我便永遠不會知道這部片有多麼刻骨銘心了。

  最後,我會建議你把這本書當成參考書,可以邊看電影邊翻書,也可以隨時跳過任何章節再回頭讀呦!

  ▌進擊的聽力

  只要持續專注聆聽並思考以下六個地方,你就會比其他人厲害很多。用這些方式「聽」電影,你肯定會發掘出更繽紛多彩的新世界!

  1. 用靜音的方式看電影。如果你沒辦法靜音看完整部電影,至少看個五分鐘。

  2. 注意聽片頭和片尾曲。你能猜出這部片的類型和結局嗎?

  3. 聽主角出來時的音樂。他出來時有音樂嗎?反派和配角也有自己的音樂嗎?

  4. 聽主題曲。有時候主題曲不見得在主角出來時會用上,反而是不太顯眼的地方。或甚至是以一種支離破碎的方式呈現。這是為什麼呢?

  5. 聽音效。電影中哪類型的音效最多呢?

  6. 聽熟悉的歌曲。你有聽到耳熟能響的歌曲嗎?這是哪個年代的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永恒旋律”这个概念深感兴趣,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跨越时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持续打动一代又一代人?是旋律的简洁优美,还是和声的复杂深邃,抑或是它与特定画面产生的化学反应?这本书聚焦于15位大师,这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比样本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这浩瀚的电影音乐史中,筛选出这15位的,他们的标准是什么?是开创性?是普适性?还是情感的纯粹度?我期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最佳”名单,而是一个充满论证和个人见解的音乐地图。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旋律的“永恒性”的,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住最初的那一抹光芒的。同时,如果书中有关于如何训练我们自己的耳朵去捕捉和欣赏这些“永恒”特质的建议,那就太好了。毕竟,阅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体验,而欣赏伟大的音乐,无疑是提升生命质感的重要一环。

评分

这本关于电影配乐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魔力,光是想象一下那些史诗般的旋律在指尖流淌,就让人心潮澎湃。我一直觉得,一部伟大的电影,它的灵魂往往藏在配乐里,那种不言而喻的情感冲击,是画面和对白都难以企及的。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种魔力,用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带我们走进那些音乐背后的故事。我最期待的是,它会不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花絮,比如某段标志性的旋律是如何诞生的,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如何,或者导演和配乐师之间那种微妙的、创造性的张力。毕竟,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深刻的理解和激烈的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那些经典电影世界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听”到音乐,而是真正地“看见”和“感受”到作曲家是如何用音符描绘光影的。如果能有一些关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配乐大师的横向对比分析,那就更棒了,比如约翰·威廉姆斯那种宏大叙事和汉斯·季默那种电子合成的创新融合,能深入剖析他们的手法差异,对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绝对是醍醐灌顶的享受。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音乐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做到将“技术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标题里用了“钢琴家导聆”这个词,对我这种弹钢琴的人来说,简直是毒药一般的吸引力。我总是在想,一个真正的演奏者来看待配乐,视角一定和纯粹的理论家或者影评人不同。他们能从指法的可行性、和声的织体密度、以及旋律线在键盘上的自然流动性来解读作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旋律的辉煌,还能触及到钢琴在电影配乐中的实际应用,比如那些标志性的钢琴主题是如何被设计出来,以及它们在管弦乐编排中是如何起到支撑作用的。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自己尝试演奏这些配乐的心得体会,比如某个段落的力度控制、踏板的运用,那简直是意外之喜。这不再是一本被动的阅读材料,而是一本可以被“实践”的工具书,让我的指尖也能触碰到那些永恒的旋律,感受它们最原始的触感和生命力。

评分

我更倾向于那种带着温度和人情味的叙述方式,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个资深的、对电影充满热爱的音乐家坐在咖啡馆里聊天,他一边啜饮着咖啡,一边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那些他为之着迷的音乐片段。它不需要太过追求宏大叙事,反而那些细微之处、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比如,某个作曲家在某个深夜里,被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击中的情景,或者他为了解决一个音乐上的难题,反复修改了数百遍的痛苦挣扎。这些“人”的故事,才是支撑起“永恒旋律”的基石。我更关注的,是那些音乐背后的“人味儿”。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我带回观看那些经典电影时的初次震撼感,并赋予我新的理解维度,让我再次拿起耳机,沉浸于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音符之中,那么它就成功了。我渴望那种知识和情感交织的阅读体验,让我的心随之起伏,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伟大的创作过程。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在黑胶唱片上寻找“遗珠”的感觉,那种翻找老唱片店角落,偶然发现一张尘封已久、但旋律直击灵魂的专辑的惊喜,是数字流媒体无法给予的。我猜想这本书的选曲一定也带着类似的匠人精神,它挑选的“15位超凡大师”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那种只挑最热门、最耳熟能详的作品。我更看重的是深度而不是广度,如果它能挖掘出那些虽然不那么商业化,但在电影音乐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那就太值了。比如,一些早期欧洲艺术电影的配乐,或者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鲜少被大众提及的作曲家。我尤其对书里提到的“导聆”部分抱有极高期待,这不仅仅是介绍,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音乐欣赏领域。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清晰的乐理分析,但绝不是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把复杂的和声结构和配器技巧,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情感线索。想象一下,通过这本书的指引,重新聆听一部老电影的配乐,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