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齣版83週年紀念版】

國史大綱【齣版83週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探究舊時代之興衰 尋找新未來之行路
掌握歷史智識 建立嶄新思維
史學經典巨著 齣版83週年紀念
錢穆獻給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史學經典巨著,1940年問世以來,一直影響史學界研究。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餘英時院士專文導讀。
  ★大師寫給大眾的中國史通論。

  「這是一部應該人手一編的中國史學無盡藏!」——餘英時

  錢穆以「中國通史」課程講義為底本,撰寫的通史著作。全書分為三層次,使用「綱目體」論述,先梳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再深入剖析各朝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等層麵的發展,是認識中國史的最佳入門書。

  錢穆於1940年代寫成此書,為瞭讓當時的人基礎瞭解中國歷史,行文力求簡要,僅舉大綱,並以手繪地圖、圖錶解說,讓讀者更能清晰、有係統地掌握全貌。並且大量引用研究中國史不容忽視的典籍,分別追溯歷朝製度、政治形態、經濟體係或士人階層等方麵的變遷軌跡,再就變動加以綜閤觀察,以凸顯中國史的特色。寫作手法深刻平衡瞭學術與通俗的界線。

  上古為中國史的起點
  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使古史觀念脫離瞭三皇五帝的傳說,轉移到有形物品可尋的範疇。

  春鞦霸政期轉型為戰國軍國期
  春鞦時代從共主衰微到諸侯兼併,逐漸形成郡縣國傢的型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完全崩潰,軍人、商賈興起,走嚮中央集權國傢。

  秦漢大一統,齣現代錶平民的政府
  中國疆域版圖於秦朝確立,首度全國統一,創建政治製度、奠定學術思想、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為平民政府立下基礎。直至漢朝興起,中國史上初創平民政權。

  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開始
  東漢士族不肯同心協力建設國傢,大一統瓦解,分崩動亂長達近四百年。朝代更迭迅速,長期存在有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麵。

  隋唐盛運再臨,中唐後傾頹再度分裂
  全國再度統一,這時期的統一政府與秦漢不同,中央重建宰相職權、地方政權統轄於中央。安史之亂引爆唐朝的內憂外患,藩鎮傾覆唐朝,延續為五代十國。

  兩宋以貧弱的姿態於歷史現身
  全國三度統一,但國力並未隨之富強,且重文抑武,始終積弱不振,難敵外患,引發讀書人的自覺精神,數度革新變法。

  元明接續立國,國傢走入君主獨裁
  元朝為第一次非漢人政權,以不平等的階級概念立國,除去武力鎮壓和財富侵佔外,並未真正與傳統的儒傢精神融閤,以緻未及百年即被漢人平民推翻,建立明朝。但明太祖廢相,在未來三百年的統治中埋下隱憂。

  滿清入主,部族政權再現
  第二次非漢人政權、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政製沿襲明朝,但對漢人十分猜忌,文字獄直至清中葉都未嘗間斷,以緻讀書人轉為消極地鑽研學術。中葉後人口激增、外國叩門,通膨亦隨之增長,民變、外患就此產生。

歷史學傢聯閤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王健文(成功大學歷史係教授) 孔令偉(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丘文豪(中研院博士後研究) 徐兆安(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高震寰(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許凱翔(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遊逸飛(中興大學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傅揚(臺灣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 鄭丞良(輔仁大學歷史學係副教授) 閻鴻中(臺灣大學歷史係副教授)
  (以姓氏筆劃為序)

好評推薦

  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圓而神」的經典之作體現瞭中國史的主要特色及其整體動態。對於各種層次的研帺者而言,《國史大綱》中潛藏著數不清的睿識和創見,處處都可以引人入勝。──餘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

  錢先生學問精純,思想疏通知遠,文理密察,以細針密縷的功夫,作為平正篤實的文章。─林語堂/文學傢

  錢穆先生可能是將中國寫歷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黃仁宇/歷史學傢

  錢穆是中國極其優秀的學者,是我們時代最傑齣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興趣主要在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班傑明.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美國漢學傢

  錢穆先生是研究中國思想一位罕見而成就卓越的史學傢,他研究中國歷史與思想的方法為觀察這個蜩螗的時代提供瞭廣泛的視野。錢先生是極少數能與當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傑齣學人,過去許多年來,錢先生透過他的著作一直是我的老師,雖然其他學者也在這種方式下教導我,但錢先生在引導我研究中國思想上則是為時最早而且影響最深的一位。─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美國漢學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


  錢穆先生字賓四,歷史學傢、儒傢學者、教育傢。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傢」。美國耶魯大學讚譽錢穆先生為:「一個古代文化的代錶人和監護者」。

  七歲時入私塾讀書,十八歲任教於無錫三兼小學,開始教學生涯。1918年,第一本著作《論語文解》(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1923年,任教江蘇省無錫第三師範學校。1930年發錶《劉嚮歆父子年譜》。1931年於北京大學歷史係任教,講授中國通史,於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及北師大兼課。1935年,齣版《先秦諸子繫年》。1937年任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根據任教北京大學中國通史課程講義,開始撰寫《國史大綱》。1935年,齣版《先秦諸子繫年》,1939年完成《國史大綱》書稿,1939年夏,至香港親自麵交書稿給王雲五先生,1940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國史大綱》。1950年,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1960年赴耶魯大學講學,獲頒耶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赴歐訪問。1967年,遷居臺北;1968年,遷入素書樓,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8年鼕,中國文化大學聘先生為史研所教授,先生長年在傢中授課,直至1988年因病而停止授課。

  1990年6月遷齣素書樓,8月30日病逝於臺北寓所,歸葬蘇州太湖西山湖濱。
 

圖書目錄

上冊

導讀 《國史大綱》發微——從內在結構到外在影響/餘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
引論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一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三 夏代帝係及年歷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黃河下遊之新王朝——殷商時代
一 殷代帝係及年歷
二 殷人居地之推測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四 殷周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西周興亡
一 西周帝係及年歷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勢力之繼續東展
四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

第二編 春鞦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鞦始末
一 春鞦年歷及分期
二 霸前時期之形勢
三 齊桓晉文之霸業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五 春鞦時期之一般文化狀態
第五章 軍國鬬爭之新局麵——戰國始末
一 戰國年歷及分期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一 春鞦時代之貴族學
二 儒墨兩傢之興起
三 學術路嚮之轉變
四 士氣高張
五 貴族養賢
六 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

第三編 秦漢之部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
一 秦漢帝係及年歷
二 國傢民族之摶成
三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齣現及其覆滅
四 平民政府之產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道——由漢武帝至王莽
一 西漢初年之社會
二 西漢初年的政府
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
四 中央政府的文治思想之開始
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齣現(昭宣元成一段)
七 漢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禪與變法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一 東漢諸帝及年歷
二 東漢之王室
三 東漢外戚與宦官
四 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五 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一 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二 東漢之察舉與徵闢製度
三 太學清議
四 黨錮之獄
五 門第之造成
六 東漢士族之風尚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一 兩漢國力之比較
二 西漢與匈奴
三 東漢與西羌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二 舊政權之沒落
三 離心勢力之成長
四 新政權之黑暗
五 思想界之無齣路
六 三國帝係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西晉興亡
一 西晉帝係及年歷
二 西晉王室之弱點
三 鬍人之內地雜居
四 懷湣被虜與人心之反映
五 文化中心之毀滅
六 新宗教之侵入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東晉西渡
一 東晉帝係及年歷
二 東晉一代之北伐與內亂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鬍十六國
一 五鬍十六國撮要
二 十六國前後形勢之大概
三 五鬍十六國大事簡錶
四 鬍人之漢化與鬍漢閤作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齊梁陳
一 南朝帝係年歷
二 南朝王室之惡化
三 南朝門第之衰落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
一 北朝帝係及年歷
二 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
三 魏孝文遷都及北魏之覆滅
四 北齊北周文治勢力之演進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一 九品中正製與門閥
二 學校與考試製度之頹廢
三 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四 當時之婚姻製度與身分觀念
五 北方的門第
六 郡姓與國姓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一 漢末之荒殘
二 農民身分之轉變
三 西晉之戶調製與官品占田製
四 南渡之士族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鬍及北朝
一 五鬍時代的情況
二 北魏均田製
三 西魏的府兵製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一 古代宗教之演變
二 東漢以下之道教與方術
三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四 北方之道佛衝突
五 隋唐時期佛學之中國化

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一 隋代帝係及年歷
二 隋代國計之富足
三 煬帝之誇大狂
四 唐代帝係及年歷
五 貞觀之治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
一 宰相職權之再建
二 地方政治之整頓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一 唐代之貢舉製
二 唐代之租庸調製
三 唐代之府兵製
第二十五章 盛運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稅製度與兵役製度之廢弛
一 由租庸調製到兩稅製
二 自府兵到方鎮與禁兵
第二十六章 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一 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二 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一 安史之亂以前
二 安史之亂以後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麵
一 唐中葉以後之藩鎮
第二十九章 大時之沒落(續)
一 唐中葉以後之宦官
二 唐中葉以後之朝士與朋黨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一 流寇與唐室之傾覆
二 五代十國
三 契丹之興起
四 中原民眾之疾苦
五 中國之南北分裂

下冊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係及年歷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五 宋代政製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二 慶曆變政
三 熙寧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纔——元祐以下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一 金起滅遼
二 遼帝係及年歷
三 金滅北宋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五 南宋之財政
六 南宋金帝係及年歷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濛古入主
一 濛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係及年歷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
四 元代之稅收製度與經濟政策
五 元代之軍隊與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侶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製度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一 明代帝係及年歷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三 廢相後之閣臣與宦官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君主獨裁(下)
一 明初的幾項好製度
二 明代政製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一 經濟方麵
二 文化方可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一 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一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第八編 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滿洲興起至入關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戰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係及年歷
二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
三 清代政製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一 明末遺民之誌節
二 乾嘉盛時之學風
三 政治學術脫節後之世變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二 洪楊之亂
三 湘淮軍與鹹同中興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清代覆亡與民國創健
一 晚清之政象
二 晚清之變法自強
三 晚清之廢科舉興學校
四 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後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七 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八 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圖書序言



《國史大綱》發微-—從內在結構到外在影響
餘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


  一九五○年我在香港新亞書院修業,曾有幸在錢穆先生親自指導下·細讀《國史大綱》,並寫成全書提要一冊。每篇提要都經過錢先生評閲,有所審正。不但如此,在閱讀和審評的過程中,我對於書中不甚瞭解或略有疑難的部分一一嚮錢先生請教,他都詳細解答,必待我疑滯盡消而後止。根據這一特殊的經驗,我想藉此機會說明:我為什麼十分熱衷於將《國史大綱》推薦給新一代的讀者。

  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九,錢先生在北京大學及西南聯大連續講授「中國通史」一課,六年之中不斷起草、修改和增補此課的講義,至一九三九年六月始完成《國史大綱》全書的撰述。所以《國史綱》是一部中國通史教科書,從初版(一九四○年)到今天已七十六年瞭。我們都知道,教科書每隔三、五年便必須重新撰寫,至少也要大幅度地修訂,否則便不能將最新的知識包涵在內瞭。但《國史大綱》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史學界仍視之為不可不讀之書,隨時隨地都齣現重印的要求,不但在臺灣如此,在大陸和香港也無不如此。由此可知,《國史大綱》早已從教科書轉變成中國史學領域中的一部經典瞭。

  中國史學上的經典究竟應該怎樣界定呢?我們必須上溯到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在〈報任安書〉(見《漢書》本傳)中說:他撰寫《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兩韆多年來,這三句話已成為中國史學著述的最高標準,《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都因為符閤此標準而被尊為不朽的史學成就,即所謂「經典」也。《國史大綱》便是繼承瞭這一史學傳統的現代經典。如果用現代概念來錶達,「天」指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力量,不是人的意誌所能隨便轉移的,「人」則指人的主觀力量,可以在歷史上發生實際的創造作用。從這一意義說,《國史大綱》不但以「究天人之際」為它的主要工作,而且還將這一工作的進行置之於一貫通性係統之下。其次,「通古今之變」更是《國史大綱》的一個根本宗旨。無論是製度、政治形態、經濟體係或士階層功能,錢先生都分別追溯其歷代變遷的軌跡,然後更對各方麵的變動加以綜閤觀察,以凸顯中國史的特色所在。至於「成一傢之言」,在錢先生的《國史大綱》來說,即是建立一係統觀點,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將中國史的整體動態儘可能客觀地呈現齣來。所謂「客觀呈現」是指在眾多史料中找齣確切的證據,足以證明所采用的係統觀點。因此所謂「係統觀點」決非任意得來,而是從初步泛覽廣大史料中逐漸形成的假設。《國史大綱》便是在這一程序中建成瞭「一傢之言」,因此齣版以來很快取得瞭權威的地位。用柯靈烏(R.G. Collingwood)的說法,即「建立起自己的權威」(“constitution of one's own authority”),這是「-傢之言」在英文中天造地設的錶達方式。

  為什麼在現代無數的中國通史中,《國史大綱》獨能齣乎其類而拔乎其萃呢?讓我從嚴耕望先生的觀察和評論開始。嚴先生入錢先生之門比我早,而且是錢門史學成就最大的學者,所以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國史大綱》重版增訂,錢先生特請他代為校閱,並提齣增刪意見。嚴先生讀過《國史大綱》已多次,這次再通讀一過,「益加驚佩」。一九七三年二月五日校畢全書後,他在日記中寫道:

  此次校閱,比較仔細的看瞭一過,得益不少,益驚佩賓師思考赦銳,識力過人。早年我即欽服賓師境界之高,誠力之卓,當上追史遷,非君實所能及。再讀此書,此信益堅。……即此講義,已非近代學人所寫幾十部通史所能望其項背,誠以學力纔識殊難兼及!

  他也顯然把錢先生和前後兩司馬相提並論,甚至認為他的「境界」和「識力」尚在司馬光之上。嚴耕望這一論斷是專就「通史」而說的,所以最後特別指齣:《國史大綱》雖脫胎於講義,「已非近代學人所寫的幾十部通史所能望其項背」。他用「學力纔識殊難兼及」來解釋其他通史撰人何以寫不齣像《國史大綱》這樣高水平的著作,我大體上是同意的。但這是以主觀能力為標準在錢先生與其他通史撰人之間劃一道界線。現在我想換一個角度,從著作的性質來辨別《國史大綱》與其他通史的客觀異同何在。這裡我要藉用章學誠的史籍分類來說明問題。《文史通義.書教下》雲:

  《易》曰:「筮之德圄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間當竊取其義以槩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似神也。藏往欲其賅備無遺,故體有一定而其德為方,知來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備而其德為圓。

  章氏將史籍劃分為「撰述」與「記注」兩大類,大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史學傳統的理解,所以這一分別大緻已為近代學人所接受。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概念上,他把「撰述」和「記注」分作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但他同時也深知,在實踐中,二者互相關涉,因而是離不開的。在他的構中,「撰述」是史學的最後歸宿,然而史傢並不能憑空撰史,而必須建築在「記注」的堅實基礎之上。所以他特舉例指齣:司馬光《通鑑》之所以能成為一傢「撰述」,其憑藉全在劉邠、劉恕、範禹諸人所輯考而成的長編°(詳見《文史通義》外篇三〈報黃大俞先生〉)這一長編便相當於章氏謂「記注」。易言之,他的「記注」一辭內容很廣泛,舉凡原始史料的收集、整理、編年以至考訂等都包括在內。所以他說:

  整輯排比,謂之史纂,參互投討,謂之史考,皆非史學。(《文史通義》捲五〈浙東學術〉)

  這裡「史纂」與「史考」屬於「記注」,而「史學」則是他特為重視的「撰述」,與我們一般用的概念不同。

  根據上述的章氏分類,我認為錢先生的《國史大綱》顯然屬於「圓而神」的「撰述」,而其他傢所寫的通史則大緻應該歸類於「方以智」的「記注」。這是兩種不同型的史學作品,但在學術價上則處於分庭抗禮的地位。我相信祇有這樣看待,其他通史纔能得到比較客觀而公允的評價。近代史中也有一些曾流行一時,受人推重的作品,其中「整輯排比」、「參互搜討」,也頗為可觀,因同樣在學術上作齣瞭重要貢獻。最明顯的例子是呂思勉先生的著作。他通貫全史之作有《白話本國史》(一九二二)、《中國民族史》(一九三四)丶《中國通史》(上冊,一九四○;下冊,一九四五)丶《先秦史》(一九四一)、《秦漢史》(一九四七)丶《兩晉南北朝史》(一九四八)丶和《隋唐五代史》(一九五九)等。其中《白話本國史》「為通史開一新紀元」(顧頡剛語,見他所著《當代中國史學》下編「通史的撰述」一節。)而四部斷代史,共約三百萬言,更是他畢生精力所萃的钜構。這裡我要特別指齣,這四部書原是上海開明書店所籌劃的「國史長編」,最初擬請錢穆先生撰寫,錢氏則轉懇呂先生承擔這一大計劃。(見《師友雜憶》,全集本,頁五四。)所以呂先生這四部書其實是一部中國通史的前半段,因篇幅過大而以斷代方式刊佈而已,並不是通常涵義中的「斷代史」。在這四部之外,他還有「宋遼金元史」與「明清史」兩部未成史稿,可惜沒有人加以整理;這更證明他寫的是一部通貫性的「國史長編」。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上古史為全部歷史之起點,應須求一明瞭之知解,然人類歷史總可推溯到無人可說之一境,則上古史之探索,終不免於隻成為一種比較近理之測想。
 
一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可分兩途述說:一、史前遺物之發掘。二、傳說神話之審訂。
 
史前遺物發掘,可分三部分述之: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之發現
 
此事始於民國九年,在甘肅慶陽為首次。此後陸續發現甚多。
 
(一)早期舊石器時代
 
民國十八年在河北房山周口店發現古代猿人之完整頭骨,考古學者名之曰「北京人」。其年代距今約五十萬年,中華民族當為其直屬後裔。其時北京人已知用火,當早於歐洲人用火三十萬年以上。其他遺物,周口店發現亦甚豐。其後在陝西藍田陳傢窩,發現藍田猿人,與北京猿人時期相同。又有山西芮城匼河與西侯度村等十三處。其中芮城兩址時代更早。後有廣東麯江馬壩村發現「馬壩人」,時代稍後於「北京人」與「藍田人」。則是在遠古時代,吾中華民族之祖先,殆已遍布華南、北。
 
(二)中期舊石器時代
 
在華北發現者,多在山西、陝、甘高原一帶。自汾水流域北至河套,南緣橫山山脈。甘肅慶陽所發現,亦屬此期。華南有湖北長陽齣土「長陽人」。
 
(三)晚期舊石器時代
 
此期距今約不過一萬年。遺址發現,遍及南北。惟黃河、長江下遊各地,則尚未發現有此等遺址。
 
二、新石器時代遺址之發現
 
(一)黃河中下遊
 
一為民國十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所發現,稱為「彩陶文化」。其分布地區,以豫西、晉南及渭水中下遊為中心,西至渭水上遊,東至豫中,南至漢水中上遊,北達河套。遺址發現,多在河流兩岸之颱地,分布極稠密,已發現者約達韆處以上。其中如西安半坡最早遺址,據測定,距今可達六韆年。陝縣廟底溝早期遺址,距今亦逾五韆年。其時已知經營原始鋤耕農業,兼事漁獵。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