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嚮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嚮教牧輔導之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雅惠
圖書標籤:
  • 魯益師
  • 歸信
  • 悲傷
  • 客體關係
  • 教牧輔導
  • 敘事取嚮
  • 心理神學
  • 信仰
  • 靈性
  • 輔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本介紹魯益師人生轉變的書,包括他的思想轉變、信仰轉變、以及心情轉變。

  魯益師忠實地記錄他每個人生轉變的過程,使自己對神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用不一樣的角度省察自己。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魯益師的人轉變,提供人們更新信仰、轉化悲傷的參考。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嚮教牧輔導之應用》一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旨在介紹其核心主題、理論框架及實踐意義,完全不包含該書的具體內容。 --- 《心靈深處的追尋與療癒:當信仰敘事遇見關係動力》 一、 本書主旨:在信仰體驗的複雜光譜中尋找意義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人類心靈在麵對重大生命轉摺、信仰歷程中的掙紮與轉化時,所展現的複雜性與多層次性。我們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深邃的靈性體驗與嚴謹的心理動力學理論,特別是那些關注人際關係結構如何塑造個體內在世界的視角。這不僅是一場對特定歷史人物或神學觀點的學術考察,更是一次對人類共同經驗——尋求歸屬、處理失落、以及在變動中重建自我認同——的深刻反思。 我們聚焦於探討「轉化」(transformation)的過程,而非僅僅是靜態的信仰陳述。這種轉化往往伴隨著內在的衝突、失落感(grief)以及隨之而來的意義重塑。本書的核心關懷在於:當一個人的世界觀或身份認同麵臨劇烈衝擊時,他們如何透過敘事(narrative)的方式,將破碎的經驗編織成一個連貫、雖有傷痕但仍具生命力的故事? 本書的敘事策略旨在超越二元對立的理解,承認信仰生活中的矛盾性與張力,例如:堅定性(conviction)與懷疑(doubt)、喜悅(joy)與哀傷(sorrow)之間的共存。我們強調,真正的成熟並非消除所有陰影,而是學會在光與影的交界處,以更具彈性和同理心的眼光看待自我與他人。 二、 理論基石:解析人際互動中的內在場景 本書的理論框架建立在對「關係」這一核心人類議題的深入理解之上。我們相信,我們如何體驗世界、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早年與重要他者的互動模式,這些模式內化為我們心靈的「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 我們將探討的重點放在關係動力學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內在世界結構。這涉及對以下幾個關鍵概念的審視: 1. 內化客體(Internalized Objects): 個體如何將早期照顧者(或重要人物)的形象與情感模式吸收、儲存於內心,並在麵對當前關係時無意識地重演這些模式。 2. 分離與個體化(Separation and Individuation): 在信仰或重大轉變中,個體如何處理與既有依附結構(如傳統、社群、特定教義)的拉扯,尋求獨立自主的同時,又不至於陷入徹底的孤立。 3. 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在極端壓力下,人如何將難以承受的內在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並無意中促使對方扮演這些角色,從而在關係中體驗和處理這些被壓抑的情感。 通過這些理論工具,我們力圖揭示,看似純粹的靈性掙紮,往往深植於個體潛意識的關係需求與防衛機製之中。 三、 敘事取嚮的應用視角:重建生命劇本 本書的實用價值體現在對「敘事取嚮」(Narrative Approach)在輔導與引導中的運用探討。敘事心理學主張,人類是透過故事來建構意義的。當個人麵臨危機時,原有的生命故事可能會崩解,產生「斷裂感」(fragmentation)。 我們關注的應用層麵包括: 1. 外部化問題(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 幫助個案將問題視為獨立於自我之外的實體,從而減輕內在的羞恥感和自責,為改變騰齣空間。例如,將「抑鬱」看作一個「入侵者」,而非「我是抑鬱的」。 2. 發掘「例外時刻」(Unique Outcomes): 識別並放大那些與主導性的、負麵的生命故事相悖的微小成功或彈性時刻。這些時刻是重寫故事的種子。 3. 編織新的連貫性(Coherence): 協助個案將過去的創傷、掙紮,連同新發現的力量與智慧,整閤到一個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後續故事」(re-storying)。在信仰的脈絡下,這意味著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上帝、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即使這個理解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 四、 跨領域的對話與反思 本書不僅限於理論探討,更鼓勵跨學科的對話。我們藉由審視某些在信仰歷程中展現齣深刻內在掙紮的人物案例(不涉及本書特定探討對象),來闡述: 悲傷與靈性的交織: 探討失落(無論是失去信仰確信、失去社群支持,還是對過去自我的告別)如何成為催化靈性成熟的必要催化劑。真正的歸信,有時必須先經歷徹底的破碎。 權威的解構與重構: 考察個體在麵對既有權威(如神學權威、道德規範)瓦解時,如何建立穩固的、內在的道德與靈性羅盤,而不訴諸於外在的僵化教條。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份對人類心靈韌性的緻敬,它主張:深刻的信仰體驗與健康的心理發展,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在對關係動力學的深刻洞察和對生命敘事的有意識重塑中,達成有意義的整閤。它提供瞭一種細膩、非批判性的視角,來理解那些在追尋真理的路上,不得不經歷心碎與重建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雅惠


  ˙ 政治大學心理係博士
  ˙ 颱灣神學院道學碩士
  ˙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
  ˙ 現任颱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所長靈性諮商組主任/輔導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寫在前麵/2
摘要/4
Abstract/6
推薦序1:負傷的醫治者/12
推薦序2:驚悅之閱/14

一 寫作緣起
第一代基督徒的好奇/18
參閱現有相關研究/22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製/24
本書研究架構/26

二 魯益師的首度歸信
第一部分、《驚悅》文本分析/30
第二部分、從歸信理論看魯益師歸信歷程/44
第三部分、喜悅交織著恐懼形成依附上帝的動力/62
第四部分、依附理論與魯益師歸信/70
第二章小結/94

三 魯益師的喪逝經歷與再次歸信
第一部分、《卿卿如晤》悲傷手劄文本分析/100
第二部分、從悲傷理論看魯益師信仰歷程/112
第三部分、以意義係統看魯益師在悲傷經歷中的信仰經歷/148
第四部分、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後再次經歷喜悅/156
第三章小結/160

四 魯益師首度歸信與再次歸信之歸納比較
第一部分、魯益師透過自我反思不斷修正其內在意義係統/166
第二部分、在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而經歷真實的喜悅/172
第四章小結/180

五 從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嚮教牧輔導探討信仰意義之重建
第一部分、/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嚮教牧輔導理念簡介/186
第二部分、/以魯益師為例探討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嚮教牧輔導之適用性/202
第五章小結/208

六 結論與建議
後記:信仰反思與悲傷的自我療癒/216
參考文獻/229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569587
  • 叢書係列:颱神/實踐神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5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寫在前麵

  本書是由筆者的道碩論文改寫而成。它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首先源自2019.9.11在「第五屆靈性諮商—創傷失落與全人醫治」研討會發錶的〈以卡式細拉悲傷模式探討魯益師傷逝歷程〉。在那一篇文章中,筆者從《卿卿如晤》一書內容發現魯益師的悲傷歷程經歷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很重要卻常被人忽視,若不是第一階段充分的釋放悲傷,魯益師應該很難平靜的進入反思,漸漸找到受苦的意義。

  第二階段是2020年將該篇文章擴充為學位論文。在論文中,除瞭探討魯益師的悲傷,也探討魯益師的信仰改變。以《驚悅》與《卿卿如晤》兩本魯益師的自傳進行文本分析,歸納魯益師兩次信仰的轉變。這本論文是本書的最重要架構。

  第三階段是現今,以各傢理論綜閤探討魯益師兩本自傳的內涵,企圖整閤齣一套架構,作為理解魯益師信仰改變的藍圖。並在最後,試圖將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嚮的教牧關懷理論結閤,希望能建構實務上能幫助人信仰或悲傷轉化的技能。

  在整閤各傢理論的過程中,我從依附類型理論明白為何魯益師像隻螃蟹或寄居蟹,將自己縮在殼裡。我也從心理閤成的概念瞭解魯益師複雜的思維,其實有來自內在深刻的掙紮與衝突。更在意義係統中看到魯益師一次次超越情感,不懈的追求上帝。

  在這三個階段中,我要感謝錢玉芬老師的邀請,林鴻信老師的指導,還有我就讀道碩的導師鄭仰恩老師與論文評閱老師蔡慈倫老師的鼓勵。最後,也要謝謝颱神教師學術與發展委員會的審核與橄欖齣版社的同意,讓這本書可以齣版。

  我很懷念在第二階段裡,我一邊在醫院陪著臨終的爸爸、一邊在旁寫作的日子。那時候我離父親很近,好似迴到童年經常與父親並肩工作的時光,也感受上帝離我很近。

  我2000 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從2002 年開始有服事上帝的感動起,我經歷很多失落,失去幾個對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曾經好勝的我因為「堅強」而讓自己失去悲傷的能力,直到2017 年兩場災難,險些喪命的我終於恢復瞭為自己的失落而悲傷的能力。我發現「能嚎啕大哭真是幸福」,而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漸漸完整,不再支離破碎。

  我自認為這本書不夠神學、不夠哲學、也不夠心理學,更無法達到文學上的流利通暢,隻願它讓有過悲傷經驗的人看到一張比較完整的圖,就像感受到一顆比較完整的心。雖然寫的是魯益師的故事,但這也是我經歷上帝的真實體驗,希望能安慰看這本書的你—我相信這是上帝為你安排的。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如果,失落是上帝的旨意,願榮耀上帝的名!!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藍與略帶斑駁的米色調搭配在一起,立刻營造齣一種既莊重又略帶滄桑的氛圍。我記得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翻到的,那一刻,它的標題——《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就如同一個鈎子,緊緊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一定對這位曆史人物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畢竟“歸信”與“悲傷”這兩個主題,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張力與復雜的人性探索。光是從書名來看,它似乎就承諾瞭一場關於信仰的內心劇場,一場在掙紮與確定之間往復的旅程。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這兩個極端的情感重量,是側重於神學思辨的嚴謹,還是更偏嚮於個人生命體驗的細膩描摹。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觸感厚實,字體的選擇也顯得沉穩大氣,讓人在閱讀時能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儀式感,這對於一本探討嚴肅主題的著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整體而言,單憑外在的呈現,這本書已經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瞭一個高期待值的門檻,它散發齣一種知識分子式的內斂與深邃。

评分

讀罷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帶來的“餘韻”,那種久久不散的沉思感。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關於魯益師生平的“新知”,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信仰如何在一個破碎的世界中得以重建”的全新視角。作者似乎在不動聲色地引導讀者去直麵自身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並提供瞭一種可能性——即在最深的痛苦和懷疑中,依然能找到一種堅韌的、有意義的立足點。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不急於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的態度,它承認瞭人性的復雜和神學的奧秘,允許“疑問”和“肯定”並存。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擁抱,恰恰是現代人最需要的精神慰藉,它讓我們感到,原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睏惑和掙紮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成長,而非需要被迅速修正的錯誤。

评分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值得反復品讀之處,那一定是它在情感溫度上的精準拿捏。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骨架,又有文學作品的溫暖血肉。我能想象,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一定投入瞭大量的個人情感和反復推敲的斟酌,纔使得這些復雜的議題得以如此溫和而有力地呈現。它沒有將信仰塑造成一個冰冷的教條,也沒有將悲傷描繪成一種純粹的頹廢,而是將兩者視為一體兩麵,是生命經驗的必然産物。這本書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者,坐在你麵前,娓娓道來那些關於人生最深刻的秘密——即那些塑造我們的瞬間,往往是痛苦與希望交織的那一刻。它不僅僅是關於“魯益師”的解讀,更是對每一個在生活中尋求意義的靈魂的溫柔緻敬。

评分

初次翻開內頁時,我立刻被作者的行文筆法所吸引。那是一種非常流暢、富有韻律感的敘述,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生澀感。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論點時,似乎非常擅長運用類比和曆史情境的重現,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哲學或神學概念變得立體可感。舉個例子,書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描繪,簡直就像是一部微型的曆史紀錄片,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瞭魯益師(我假設是C.S. Lewis)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思想碰撞。這種敘事手法高明之處在於,它既保證瞭論述的深度,又兼顧瞭普通讀者的可讀性,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掙紮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沒有過度的煽情,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種深切的共情,讓人不禁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關鍵轉摺點。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展現齣一種精妙的匠心。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或評論集,更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知識網。我發現作者在探討某一特定主題時,總能巧妙地引齣看似不相關,實則深層關聯的其他思想傢或文學作品進行對照,這種跨學科的對話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比如,當談及“悲傷”的必然性時,作者可能沒有直接給齣宗教答案,而是轉嚮瞭某個古典悲劇的分析,然後又聯係到現代心理學對於創傷的理解,最終再迴歸到核心人物的信仰轉變上。這種多層次的解讀,使得全書的論證邏輯顯得無比堅實,同時也展現齣作者廣博的學識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它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更像是一場邀請讀者共同參與的智力探險,每翻過一頁,都會在腦海中激蕩起新的聯想和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