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雅惠
图书标签:
  • 魯益師
  • 歸信
  • 悲傷
  • 客體關係
  • 教牧輔導
  • 敘事取向
  • 心理神學
  • 信仰
  • 靈性
  • 輔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介紹魯益師人生轉變的書,包括他的思想轉變、信仰轉變、以及心情轉變。

  魯益師忠實地記錄他每個人生轉變的過程,使自己對神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用不一樣的角度省察自己。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魯益師的人轉變,提供人們更新信仰、轉化悲傷的參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旨在介绍其核心主题、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 《心靈深處的追尋與療癒:當信仰敘事遇見關係動力》 一、 本書主旨:在信仰體驗的複雜光譜中尋找意義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人類心靈在面對重大生命轉折、信仰歷程中的掙扎與轉化時,所展現的複雜性與多層次性。我們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深邃的靈性體驗與嚴謹的心理動力學理論,特別是那些關注人際關係結構如何塑造個體內在世界的視角。這不僅是一場對特定歷史人物或神學觀點的學術考察,更是一次對人類共同經驗——尋求歸屬、處理失落、以及在變動中重建自我認同——的深刻反思。 我們聚焦於探討「轉化」(transformation)的過程,而非僅僅是靜態的信仰陳述。這種轉化往往伴隨著內在的衝突、失落感(grief)以及隨之而來的意義重塑。本書的核心關懷在於:當一個人的世界觀或身份認同面臨劇烈衝擊時,他們如何透過敘事(narrative)的方式,將破碎的經驗編織成一個連貫、雖有傷痕但仍具生命力的故事? 本書的敘事策略旨在超越二元對立的理解,承認信仰生活中的矛盾性與張力,例如:堅定性(conviction)與懷疑(doubt)、喜悅(joy)與哀傷(sorrow)之間的共存。我們強調,真正的成熟並非消除所有陰影,而是學會在光與影的交界處,以更具彈性和同理心的眼光看待自我與他人。 二、 理論基石:解析人際互動中的內在場景 本書的理論框架建立在對「關係」這一核心人類議題的深入理解之上。我們相信,我們如何體驗世界、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早年與重要他者的互動模式,這些模式內化為我們心靈的「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 我們將探討的重點放在關係動力學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內在世界結構。這涉及對以下幾個關鍵概念的審視: 1. 內化客體(Internalized Objects): 個體如何將早期照顧者(或重要人物)的形象與情感模式吸收、儲存於內心,並在面對當前關係時無意識地重演這些模式。 2. 分離與個體化(Separation and Individuation): 在信仰或重大轉變中,個體如何處理與既有依附結構(如傳統、社群、特定教義)的拉扯,尋求獨立自主的同時,又不至於陷入徹底的孤立。 3. 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在極端壓力下,人如何將難以承受的內在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並無意中促使對方扮演這些角色,從而在關係中體驗和處理這些被壓抑的情感。 通過這些理論工具,我們力圖揭示,看似純粹的靈性掙扎,往往深植於個體潛意識的關係需求與防衛機制之中。 三、 敘事取向的應用視角:重建生命劇本 本書的實用價值體現在對「敘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在輔導與引導中的運用探討。敘事心理學主張,人類是透過故事來建構意義的。當個人面臨危機時,原有的生命故事可能會崩解,產生「斷裂感」(fragmentation)。 我們關注的應用層面包括: 1. 外部化問題(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 幫助個案將問題視為獨立於自我之外的實體,從而減輕內在的羞恥感和自責,為改變騰出空間。例如,將「抑鬱」看作一個「入侵者」,而非「我是抑鬱的」。 2. 發掘「例外時刻」(Unique Outcomes): 識別並放大那些與主導性的、負面的生命故事相悖的微小成功或彈性時刻。這些時刻是重寫故事的種子。 3. 編織新的連貫性(Coherence): 協助個案將過去的創傷、掙扎,連同新發現的力量與智慧,整合到一個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後續故事」(re-storying)。在信仰的脈絡下,這意味著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上帝、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即使這個理解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 四、 跨領域的對話與反思 本書不僅限於理論探討,更鼓勵跨學科的對話。我們藉由審視某些在信仰歷程中展現出深刻內在掙扎的人物案例(不涉及本書特定探討對象),來闡述: 悲傷與靈性的交織: 探討失落(無論是失去信仰確信、失去社群支持,還是對過去自我的告別)如何成為催化靈性成熟的必要催化劑。真正的歸信,有時必須先經歷徹底的破碎。 權威的解構與重構: 考察個體在面對既有權威(如神學權威、道德規範)瓦解時,如何建立穩固的、內在的道德與靈性羅盤,而不訴諸於外在的僵化教條。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份對人類心靈韌性的致敬,它主張:深刻的信仰體驗與健康的心理發展,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在對關係動力學的深刻洞察和對生命敘事的有意識重塑中,達成有意義的整合。它提供了一種細膩、非批判性的視角,來理解那些在追尋真理的路上,不得不經歷心碎與重建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雅惠


  ˙ 政治大學心理系博士
  ˙ 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
  ˙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
  ˙ 現任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所長靈性諮商組主任/輔導中心主任

图书目录

寫在前面/2
摘要/4
Abstract/6
推薦序1:負傷的醫治者/12
推薦序2:驚悅之閱/14

一 寫作緣起
第一代基督徒的好奇/18
參閱現有相關研究/22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24
本書研究架構/26

二 魯益師的首度歸信
第一部分、《驚悅》文本分析/30
第二部分、從歸信理論看魯益師歸信歷程/44
第三部分、喜悅交織著恐懼形成依附上帝的動力/62
第四部分、依附理論與魯益師歸信/70
第二章小結/94

三 魯益師的喪逝經歷與再次歸信
第一部分、《卿卿如晤》悲傷手札文本分析/100
第二部分、從悲傷理論看魯益師信仰歷程/112
第三部分、以意義系統看魯益師在悲傷經歷中的信仰經歷/148
第四部分、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後再次經歷喜悅/156
第三章小結/160

四 魯益師首度歸信與再次歸信之歸納比較
第一部分、魯益師透過自我反思不斷修正其內在意義系統/166
第二部分、在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而經歷真實的喜悅/172
第四章小結/180

五 從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向教牧輔導探討信仰意義之重建
第一部分、/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理念簡介/186
第二部分、/以魯益師為例探討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適用性/202
第五章小結/208

六 結論與建議
後記:信仰反思與悲傷的自我療癒/216
參考文獻/22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569587
  • 叢書系列:台神/實踐神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5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寫在前面

  本書是由筆者的道碩論文改寫而成。它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首先源自2019.9.11在「第五屆靈性諮商—創傷失落與全人醫治」研討會發表的〈以卡式細拉悲傷模式探討魯益師傷逝歷程〉。在那一篇文章中,筆者從《卿卿如晤》一書內容發現魯益師的悲傷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很重要卻常被人忽視,若不是第一階段充分的釋放悲傷,魯益師應該很難平靜的進入反思,漸漸找到受苦的意義。

  第二階段是2020年將該篇文章擴充為學位論文。在論文中,除了探討魯益師的悲傷,也探討魯益師的信仰改變。以《驚悅》與《卿卿如晤》兩本魯益師的自傳進行文本分析,歸納魯益師兩次信仰的轉變。這本論文是本書的最重要架構。

  第三階段是現今,以各家理論綜合探討魯益師兩本自傳的內涵,企圖整合出一套架構,作為理解魯益師信仰改變的藍圖。並在最後,試圖將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向的教牧關懷理論結合,希望能建構實務上能幫助人信仰或悲傷轉化的技能。

  在整合各家理論的過程中,我從依附類型理論明白為何魯益師像隻螃蟹或寄居蟹,將自己縮在殼裡。我也從心理合成的概念了解魯益師複雜的思維,其實有來自內在深刻的掙扎與衝突。更在意義系統中看到魯益師一次次超越情感,不懈的追求上帝。

  在這三個階段中,我要感謝錢玉芬老師的邀請,林鴻信老師的指導,還有我就讀道碩的導師鄭仰恩老師與論文評閱老師蔡慈倫老師的鼓勵。最後,也要謝謝台神教師學術與發展委員會的審核與橄欖出版社的同意,讓這本書可以出版。

  我很懷念在第二階段裡,我一邊在醫院陪著臨終的爸爸、一邊在旁寫作的日子。那時候我離父親很近,好似回到童年經常與父親並肩工作的時光,也感受上帝離我很近。

  我2000 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從2002 年開始有服事上帝的感動起,我經歷很多失落,失去幾個對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曾經好勝的我因為「堅強」而讓自己失去悲傷的能力,直到2017 年兩場災難,險些喪命的我終於恢復了為自己的失落而悲傷的能力。我發現「能嚎啕大哭真是幸福」,而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漸漸完整,不再支離破碎。

  我自認為這本書不夠神學、不夠哲學、也不夠心理學,更無法達到文學上的流利通暢,只願它讓有過悲傷經驗的人看到一張比較完整的圖,就像感受到一顆比較完整的心。雖然寫的是魯益師的故事,但這也是我經歷上帝的真實體驗,希望能安慰看這本書的你—我相信這是上帝為你安排的。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如果,失落是上帝的旨意,願榮耀上帝的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精妙的匠心。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或评论集,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知识网。我发现作者在探讨某一特定主题时,总能巧妙地引出看似不相关,实则深层关联的其他思想家或文学作品进行对照,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比如,当谈及“悲伤”的必然性时,作者可能没有直接给出宗教答案,而是转向了某个古典悲剧的分析,然后又联系到现代心理学对于创伤的理解,最终再回归到核心人物的信仰转变上。这种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全书的论证逻辑显得无比坚实,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它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邀请读者共同参与的智力探险,每翻过一页,都会在脑海中激荡起新的联想和思考。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值得反复品读之处,那一定是它在情感温度上的精准拿捏。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骨架,又有文学作品的温暖血肉。我能想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投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和反复推敲的斟酌,才使得这些复杂的议题得以如此温和而有力地呈现。它没有将信仰塑造成一个冰冷的教条,也没有将悲伤描绘成一种纯粹的颓废,而是将两者视为一体两面,是生命经验的必然产物。这本书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生最深刻的秘密——即那些塑造我们的瞬间,往往是痛苦与希望交织的那一刻。它不仅仅是关于“鲁益师”的解读,更是对每一个在生活中寻求意义的灵魂的温柔致敬。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带来的“余韵”,那种久久不散的沉思感。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鲁益师生平的“新知”,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信仰如何在一个破碎的世界中得以重建”的全新视角。作者似乎在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去直面自身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最深的痛苦和怀疑中,依然能找到一种坚韧的、有意义的立足点。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不急于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态度,它承认了人性的复杂和神学的奥秘,允许“疑问”和“肯定”并存。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恰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慰藉,它让我们感到,原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困惑和挣扎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成长,而非需要被迅速修正的错误。

评分

初次翻开内页时,我立刻被作者的行文笔法所吸引。那是一种非常流畅、富有韵律感的叙述,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涩感。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论点时,似乎非常擅长运用类比和历史情境的重现,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哲学或神学概念变得立体可感。举个例子,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描绘,简直就像是一部微型的历史纪录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鲁益师(我假设是C.S. Lewis)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碰撞。这种叙事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它既保证了论述的深度,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可读性,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深切的共情,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关键转折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与略带斑驳的米色调搭配在一起,立刻营造出一种既庄重又略带沧桑的氛围。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那一刻,它的标题——《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就如同一个钩子,紧紧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一定对这位历史人物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毕竟“归信”与“悲伤”这两个主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与复杂的人性探索。光是从书名来看,它似乎就承诺了一场关于信仰的内心剧场,一场在挣扎与确定之间往复的旅程。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这两个极端的情感重量,是侧重于神学思辨的严谨,还是更偏向于个人生命体验的细腻描摹。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触感厚实,字体的选择也显得沉稳大气,让人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仪式感,这对于一本探讨严肃主题的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整体而言,单凭外在的呈现,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了一个高期待值的门槛,它散发出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内敛与深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