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交響:閱讀評介與藝文專訪

多音交響:閱讀評介與藝文專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謙
图书标签:
  • 阅读推广
  • 文化评论
  • 艺术访谈
  • 文学
  • 文化
  • 艺术
  • 书评
  • 媒体
  • 出版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壇上多的是著作等身的作家,但談起他的代表作,讀者多會一頭霧水,作家他自己也說不出來?
 
  在人人都是文字作者的年代,人人都是實況主自媒體的今日, 該如何看待「文學」裡的文字呢? 文字的自我節制與篩檢,應是上上之策。
 
  本書收錄 2010 年到2022年陳謙在教學創作之外,對於詩與文學文本以及藝術工作者觀察的評介文字與記錄。雖多為人情或邀稿所作,但陳謙在寫作態度上與創作同樣嚴謹,以客觀角度面對觀察對象或文本, 杜絕送花籃與一昧歌頌的樣貌,文字直指文本核心,值得讀者的您細細賞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辰低语:宇宙学前沿与未来展望》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的原书名《多音交響:閱讀評介與藝文專訪》。 --- 星辰低语:宇宙学前沿与未来展望 导言:穿越时空的凝视 人类文明的摇篮,始终仰望着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夜空。自古以来,我们试图理解群星的运行规律,追溯宇宙的起源与终结。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观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理论物理学的深刻突破,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门槛上。 《星辰低语:宇宙学前沿与未来展望》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邃而引人入胜的旅程。它旨在带领读者,穿梭于大爆炸的余晖与暗物质的迷雾之间,探索当代宇宙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最具争议的理论,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叩问。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微观的量子引力到宏观的宇宙结构形成的全景图景。它不仅记录了科学家的工作成果,更试图捕捉那种面对无限时空时,人类思想的壮丽与谦卑。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与基石——重温与革新 本部分专注于现代宇宙学的核心支柱——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的构建与检验。我们将回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何为现代宇宙学奠定基础,以及哈勃的观测如何揭示宇宙的膨胀。 1.1 遗迹的低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深度解读 CMB,被誉为宇宙的“婴儿照片”,是理解早期宇宙的关键。本书详尽分析了普朗克(Planck)卫星等任务获取的高精度数据。我们将探讨: 极化信号的秘密: B模极化如何可能揭示暴胀时期的引力波痕迹,以及这对于“暴胀理论”的验证意义。 各向异性的奥秘: 深入分析温度和密度涨落的分布,以及这些微小差异如何演化成今日的星系团。 1.2 暗物质之谜:看不见的结构支撑 暗物质占据了宇宙物质总量的近八成,但其本质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世纪难题。本书不局限于标准粒子物理模型内的候选者(如WIMPs),更开创性地探讨了: 新兴理论的交叉验证: 轴子(Axions)和惰性中微子等新型暗物质粒子的实验搜寻进展。 动态效应的观测: 围绕星系和星系团尺度的引力透镜效应分析,以及对“子结构问题”(Cusp-core problem)的理论调和尝试。 1.3 驱动膨胀的幽灵:暗能量的本质探寻 暗能量,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本书对当前的暗能量模型进行了系统梳理: 宇宙学常数(Λ)的挑战: 著名的“真空灾难”——理论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物理学家们试图通过修改量子场论来解决的努力。 动态场模型: 探讨如第五元素(Quintessence)等动态暗能量模型,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并可能在未来改变宇宙的命运。 第二部分:前沿领域与跨界对话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宇宙学最尖端的、往往需要跨学科知识才能理解的前沿阵地,探讨那些可能彻底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理论构想。 2.1 引力波天文学的“新视界” 自LIGO首次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事件以来,引力波已成为探索极端时空环境的“耳朵”。本书侧重于: 超大质量黑洞的并合信号: 来自脉冲星计时阵列(PTA)对超低频引力波的探测,如何为宇宙早期结构形成提供独立验证。 宇宙学参数的精密测量: 利用引力波标准汽笛(Standard Sirens)技术,为哈勃常数测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受系统误差限制的途径。 2.2 早期宇宙的量子引力之舞 当我们试图回溯到大爆炸的“第一瞬间”,广义相对论失效,量子效应占据主导。本书深入探讨了两种主流的尝试: 圈量子引力(LQG)视角下的“大反弹”: 探讨奇点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宇宙是否经历了一个从前一个宇宙坍缩到我们当前宇宙的周期性循环。 弦论与多重宇宙的推测: 从高维空间的角度,审视我们宇宙的“膜”(Brane)结构,以及其他潜在宇宙的物理学特征。 2.3 极端环境下的星系形成与演化 现代望远镜(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正在揭示比预期更早、更成熟的星系。本书分析了这些“意外的发现”对标准宇宙学模型的冲击: “太早”的巨大星系: 为什么宇宙诞生初期就存在质量惊人的星系?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早期恒星形成效率和反馈机制。 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搜寻: 探讨如何通过分析极高红移星系的光谱特征,来间接探测这些完全由氢和氦构成的、塑造了早期化学元素的“宇宙灯塔”。 第三部分:未来与哲学:宇宙学的终极问题 宇宙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我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更在于“我们将去向何方”。本部分探讨了观测的极限以及其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深远影响。 3.1 视界之外的真相:可观测宇宙的边界 我们的知识被限制在光速可达的范围内。本书详细讨论了“信息视界”和“事件视界”的物理意义,以及未来技术(如改进的暗能量测量)是否能提供关于视界之外世界的线索。 3.2 宇宙学与信息论:全息原理的探讨 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的尝试中,全息原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将审视: 黑洞信息悖论的最新进展: 霍金辐射和防火墙理论的争论,以及它们如何指向时空结构的基本单元。 AdS/CFT 对应: 这一强大的对偶性如何允许我们将复杂的引力问题转化为更容易处理的量子场论问题,从而为理解时空起源提供了数学工具。 3.3 人择原理的科学反思 面对宇宙学参数的惊人“微调”——从精细结构常数到暗能量密度,本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人择原理: 弱人择原理与多重宇宙: 探讨多重宇宙理论如何通过“选择偏差”来解释这些参数的特定值。 强人择原理的局限性: 强调科学探究的客观性,以及避免陷入无法证伪的形而上学辩论的必要性。 结语:永恒的好奇心 《星辰低语:宇宙学前沿与未来展望》是一份对人类认知边界的致敬。它清晰地展示了当代宇宙学研究的复杂性、挑战性与迷人之处。无论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对对星空充满敬畏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一扇通往理解我们自身存在于何处的宏大叙事的窗口。 我们仍在聆听宇宙的低语,每一次新的观测和理论构建,都使我们离那个最终的答案——关于时空、物质和存在的本质——更近一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謙
 
  本名陳文成,1968年生,南華大學出版管理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現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學術專長為編輯出版學、故事行銷學、台灣當現代文學。
 
  1991至2012二十年間供職於出版發行、印刷、編輯企劃等相關工作。歷任前衛出版社圖書發行、永豐餘集團沈氏藝術印刷業務、秋雨圖書物流連鎖通路業務,河童出版、博揚文化、華文網集團、新絲路網路書店、華杏機構華成出版、鷹漢文化企業、漢湘幼福文化擔任專業出版經理人兼總編輯。其間兼任耕莘文教基金會《旦兮》雜誌主編,《時報周刊》、《新台灣新聞週刊》特約文案編輯,傳播公司電視編劇,《笠》詩刊編輯委員,翰蘆圖書、縣市文化局出版顧問等。
 
  2013年轉向學術圈發展且持續貢獻出版專業與技能,曾籌設中原大學出版社、創辦並主編《北教大通識學報》,目前擔任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當代詩學》學刊主編、博揚文化「民眾經典」大系特約主編、文薈樓出版編輯合作社總編輯,兼任小雅文創、《野薑花》詩季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中心顧問,政府機構、NPO、基金會等出版或文化創意項目評審及諮議委員。
 
  2015及2017年二次獲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學實務或教材教法」研發獎助,出版教材《故事行銷:劇本企劃寫作實務》(2017,小雅文創初版/2020二刷),《出版編輯實務》(2021,五南)等二種。另有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凡二十種。專書著作詳見個人新聞台「黑眼睛」mypaper.pchome.com.tw/0121/post/1366854087

图书目录

〈自序〉多音交響  
輯Ⅰ  文評與書介
.城市裡,記憶的列車穿街過巷——顧蕙倩詩集《詩歌風景來對座  我的城蔓延 你的掌紋》讀介    
.獵奇與沈吟:讀浮塵子的詩    
.讀顧蕙倩《遍路台北》
.詩是生活的領空——《詩領空——典藏白萩的詩/生活》讀介
.詩的真摯——讀林育德的兩首詩 
.青春遊樂園——劉正偉詩集《遊樂園》評介    
.記憶、想像與現實——王厚森詩集《隔夜有雨》評介    
.翻轉人生的生活紀實——讀介須文蔚詩集《魔術方塊》    
.右外野觀察者——羅葉詩選《我願是你的風景》評介    
.淳厚學風無盡藏——讀王厚森詩集《搭訕主義》    
 
輯Ⅱ  專書序文
.意象的重塑與創造——序《讀後王厚森「論詩」集》    
.《當代極短篇選讀》主編序    
.溫婉關懷的詩情——序洛芙詩集《片波》    
.停駐在地上的星光——序陳皓詩集《空間筆記》    
.白萩的詩,閃光的言語
.《多音交響:一九六○世代詩人論集》序言    
.取材練習曲之現在進行式——趙文豪詩集《都市有鬼》序
.青春是什麼顏色?——序愛羅詩集《孵夢森林》
.麗日,所以風和——《好天氣,從不為誰停留》詩攝影合集序
.《近代漢文中小學兼普通民眾教材資料彙編》主編序    
.中國近代文學史料彙編 主編序    
.中國近代文學史料彙編第二輯   主編序    
.民眾經典《近代漢文語言教材資料彙編》  主編序    
.文學信仰與價值的學習《 比星河更遠:2016北二區學生聯合文學獎作品集》序    
.新典律之多音交響:彰化縣論語徵文比賽作品集序    
.文青紋身——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系刊《俗人誌──其實我們沒有那麼文青》序言    
.愛是詩的顏色——序吳添楷首部詩集    
 
輯Ⅲ  訪談、紀實文稿
.夜裡那燭火照亮的新詩版圖——追記《新陸》詩刊創辦人王志堃(1964-1990)    
.當時24歲的我,24年後的耕莘    
.閱讀視野,無國界——李魁賢專訪    
.莫渝與《笠》下的歲月    
.走向世界的本土《笠》詩刊——訪林盛彬    
.《混聲合唱——「笠」詩選》    
.笠詩社重要叢書與選集出版    
.榴紅詩歌滿行囊——2010府城台灣詩歌節隨行側記     
.反戰意味的時間縱隊: 對創作不停叛變的韓旭東    
.舊物新氣象: 訪水顏木房 魏榮明老師    
.上善若水:訪當代水墨藝術家陳陽熙    
.「薪柴燒」在傳統裏創新:簡銘炤的創作學習與藝術教育之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57851
  • 叢書系列:小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多音交響
  
  這裡收錄我2010年1月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班畢業之後,到2022年在教學創作之外,對於詩與文學文本以及藝術工作者觀察的評介文字與記錄。
 
  這本評論小書的結集,我很珍惜。因為之後除了較為厚重的升等論文之外,邁入中年後的生活必須適度的剪裁,不得不處理的人情稿債相對會變少,萍水相逢的邀稿多半也想婉拒,所以已經無法預期,何時再有下一本評介文字該有的數量,足夠我來集結出版。
 
  本書雖多為人情所作,我並不覺得它們在寫作態度上不如創作,相同的是仍明白告訴自己以客觀角度面對觀察對象或文本,與創作比較上並無不同。只是經常評論完成後,由於自己一向心直口快,心裡的那把尺早已杜絕送花籃與一昧歌頌的樣貌,以致多有文字令人不悅,得罪評論對象而不自知,無形中辜負朋友的請託,這些抱怨,往往又透過他人向我轉述,常令我覺得得不償失。
 
  五十歲之後,生活上做出很多的取捨。工作上不再接演講、專欄、以及無畏的出席跟站台,自然稿約上也要調整,不輕易寫書序或專書評論,這些,其實都佔用了我很多時間。今後我願將這些時間交給創作,也只有在創作上才能真正自由,可以詩心自用,得到真正的快樂。
 
  文壇上多的是著作等身的作家,但談起他的代表作,讀者就會一頭霧水,作家他自己說的出來嗎?這大概是最大的問題了。保留住生活上屬於自己的時間其實是對自己跟他人最大的理解與同情,在人人都是作者的年代,在人人都是實況主自媒體今日,該如何看待文學裡的文字呢?
 
  文字的自我節制與篩檢,才是上上之策。祝福大家在文字裡都能真正開展並擁有自我。
 
2022/10/16寫於武漢疫情持續當下的樹林工興街客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界对话的文本情有独钟,艺术评论如果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分析,未免有些单薄。这本书如果真能做到“多音交響”,那么它必然要触及到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我期待看到作者将阅读的感悟与当下的社会议题进行关联,比如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度阅读的价值何在,或者现代艺术对传统美学的冲击与继承。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往往能让原本略显晦涩的评论变得生动起来,因为它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阅读和讨论这些”的根本问题。成功的评论,是激活文本,让它们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新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光是“多音交響”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对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充满期待。我记得上次读到类似感觉的书,还是在某个欧洲作家的散文中,那种对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对话的探索,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这本书如果能将阅读体验与艺术评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绝对是爱书人不可错过的珍品。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交響”这个概念的,是文字间的韵律感,还是对不同思想碰撞火花的捕捉?一个优秀的评论者,不仅要能深入文本的肌理,更要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为读者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希望看到作者对一些经典作品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或赞美,而是那种能让人豁然开朗的洞察力。如果能在一本实体书中体验到这种听觉与视觉的交融,那真是莫大的享受。

评分

对于“艺文专访”的部分,我抱有极高的兴趣,这部分往往能提供最直接、最未经修饰的创作心路历程。好的专访不是简单的问答录,而是对被访者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我希望作者能问出那些尖锐而又直击核心的问题,捕捉到艺术家在表达与沉默之间的微妙之处。通过这些专访,我们可以一窥不同艺术门类创作者们是如何面对灵感的枯竭、商业的压力以及自我怀疑的。如果这些访谈能够展现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激发、彼此影响的火花,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评论,而是一部生动的艺术编年史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如果能呼应其标题的意境,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我常常觉得,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它内容的一种无声宣言。如果封面采用了留白较多、字体选择考究的版式,配上一些抽象或半抽象的艺术元素,我想那会立刻提升阅读的仪式感。市面上不乏一些华而不实的评论集,内容空泛,但这本书若能做到形神兼备,那才真正称得上是“艺术”。想象一下,在安静的午后,捧着这样一本精心制作的书籍,去阅读那些关于文学与艺术的深度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我渴望它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每一次翻页都成为一次心灵的触碰。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一本好的评论集应该像一位学识渊博但又风趣幽默的向导,带领我们在知识的迷宫中探索,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教条。我特别看重作者的“文笔”和“语感”,如果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能够随着讨论的主题时而激昂、时而低回,那么即使是相对专业的艺文分析,读者也能轻松跟进。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能够是那种充满个人魅力和思考痕迹的,让人在阅读评论的同时,也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智者的私密交谈。这种“可读性”和“思想性”的完美平衡,才是区分优秀与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