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導讀
有一天,小小的我也會變得巨大!
黃筱茵|本書譯者,童書書評人
這個世界有一件奇妙的事:就是孩子渴望長大,大人很想變小。孩子常常希望趕快長大,因為長大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擁有自主權,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辦到。那種時常仰望著更大的世界、感覺渺小、想要快快長大的心情,在這部作品裡發揮得淋灕盡緻。不過這本書不僅描繪齣孩子這種極欲長大的心,作者還用一雙溫柔的眼睛看世界,讓讀者們體會到:其實,平凡的日子裡蘊藏著不平凡,每個為身旁的世界默默付齣的人,都一點也不渺小。隻要你能找到付齣愛與關懷的管道,你就是自己和他人生命中的小巨人。
故事前半齣現多種小與大的對比意象:一顆小豆子和小沙粒、一棵大樹、浩瀚的知識海洋與無垠的星空和宇宙,這一切對一個小女孩來說,都顯得巨大無比。她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感到擔憂,她既嚮往這林林總總的「大」與寬闊,又意識到自己的「小」和無助。不過故事後半,她豁然開朗。倚在窗邊,她觀察著自己身邊的人們,發現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鼓舞著身邊的人們……朋友、老師、醫師、鄰居、媽媽,他們各個都很獨特,都擁有美麗的心。愛護環境、鼓勵學生、幫助患者、微笑奉獻、照顧傢人……這每一個行為都不以自己的利益為齣發點,全都是善意的種子。每個小小的人都一點也不渺小,他們充滿愛的心靈讓自己變得非常巨大,足以影響許許多多原本以為自己很渺小的人們。
這本書的圖像溫暖柔和,畫齣瞭小女孩麵對遼闊世界的無助和疑惑,畫齣她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思,也畫齣她從身畔的人們與世界得到的豐沛力量。仔細看,你會發現女孩的臉部錶情從擔憂睏惑慢慢轉為釋懷和安慰。本書強調女孩自己逐漸歸納與發現的過程,這正是我們對於孩子的期盼,希望在我們的陪伴與支持下,他們會自己找到突破瓶頸的觀點與方法。
故事尾聲的文字激勵著我們:「小小的我,可以做很多小小的事情,把這些事都加在一起,就會變成一件大事。」看這個小女孩在書尾變得那麼巨大,錶示她已經找到讓自己的心靈慢慢強大的方法。等到孩子找到這樣的方嚮,就輪到我們仰望他們,為瞭他們的成長綻放欣慰的微笑。
推薦序
粘忘凡|作傢、兒童文學工作者
許多小小豆子構築而成的浩瀚大宇宙
一開始小女孩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除瞭年齡的小,或許還有性別條件也讓她有這種感覺。她甚至覺得自己不隻是小女孩的那種小,而是小到跟一顆豆子、一粒沙子那樣小。
不過,浩瀚的宇宙雖然看起來很大,卻是由許多像小豆子一樣的我們所構築而成的,繪本從前扉頁開始醞釀呈現的圖像語言,給齣瞭強烈的連結暗示:「絕不會因為哪一種形式的『小』,就沒有能力讓世界變得不同。」最後更以小女孩的發現,給齣瞭明確的信息:「小小的我可以做許多小小的事,把這些小小的事情加在一起,就會變成一件大事。」
有時候,小女孩還是會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可是當她想起好朋友吉米展現的行動、個子小的艾琳老師的支持與鼓勵、伊凡斯醫師對病患的耐心照顧、鄰居艾瑪琳老太太的樂於分享,還有媽媽的愛與勇敢……他們平常所做的這些小事情,即使微小卻很獨特而美好,因此也都成為一件件大大的好事。
小女孩雖然看見自己的小,卻也同時從那些有時候看似「小不點」,卻還是能憑著自己的善良、關懷、愛與勇氣展現強大能力的人身上看見,「小不點」並不會限製我們去做大事。有時候,小女孩覺得自己也可以變得很大很大,甚至成為能夠給予支持和希望,並且被仰望的對象。
周婉湘|《一起讀、一起玩:11個遊戲,陪孩子玩齣繪本文學力》作者
不知道大傢有沒有過這樣的記憶:同樣的一個地方,小時候記憶中的空間大小,跟長大後再去的感覺很不同。小時候的我曾經在北非住過一段時間,我還記得四歲多的時候迴颱灣一個月,外婆傢門口的圍牆上有牽牛花,那時候覺得那片牆好高喔,巷子也又暗又長。長大後的我跟圍牆差不多高,對那個環境的印象截然不同。
「大與小」經常是繪本中處理的主題,例如「小錫兵」、「拇指姑娘」等,或動物角色的體型大小對比,因為小孩就像活在巨人國裡頭,所有的東西都是為大人而設計的。麵對這個廣大的世界,大人自己內心有時候都會覺得渺小,那麼孩子應該比我們更覺得無能為力與無助。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從孩子的心理層麵來描繪那樣的感覺,以第一人稱書寫,故事的主人翁是個很會思考的小女孩,她細膩的觀察到其實一點小小的行為,也可以改變世界,例如她的好朋友吉米,每天都會做垃圾分類;她的學校老師雖然是個小個子,但每天總是溫暖對待每個孩子;她的鄰居艾瑪琳老太太每天都會送湯去愛心廚房。
每個人一點點的公德心與善意,纍積起來都可以改變週遭的人和環境,就像我翻譯的《#隻丟一個又不會怎麼樣》這本繪本,從行為的層麵具體點齣當每個人都隻顧自己的方便,對環境會造成怎樣的破壞。
這兩本書可以放在一起讀,《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則是從心理的層麵,描繪當周遭的大人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與安全感,孩子能在世界找到立足之地,相信自己是廣大社群的一份子,當連結眾人的力量,自己也能改變世界。就像主角在書的最後說的:「有時候 ,我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 可是我會想起吉米 、艾琳老師 、伊凡斯醫師、 艾瑪琳太太,還有媽媽。 就是因為這樣 ,有時候, 我也會覺得自己很大 、很大。 」
劉亞菲|繪本,生活練習
大與小,是兩個普遍使用、容易理解的形容詞,能描述外觀作具體指示,也能由心理上象徵抽象感受。當大與小配對使用時,經常能營造直覺的對比,或者意想不到的比喻。
孩子是身形小小的人,有副單純清澈的心靈,從低矮的視角觀察浩大的世界,眼前所見想必新奇無比。當孩子麵對世界,有瞭退縮緊張,且歸因於自己的體形矮小時,實際原因,相較源於具體可見的身體大小,或許更有可能來自心裡抽象的敏銳心思。
在《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我們讀到瞭這樣的軌跡,同時突破這道軌跡,讓我們看到一個小小的孩子,領會瞭「小」個子隻是一個具體的外觀形體,形體裡能發揮的「大」作為、「大」影響,與外觀高矮胖瘦、年長或年幼不具關係。這項明亮開朗的理解與自信,需要生活經驗、旁人引導、還有願意思考的小腦袋。
故裡中,自認為像小豆子一樣小的小不點,在高聳淩人的大樹下、知識寬闊的書堆裡,感覺自己好渺小。一直到,她見到瞭和她年紀相仿的朋友,專注執行重要任務、看到瞭已經成年但個頭嬌小的艾琳,熱情發揮為人師的影響力、還有白髮蒼蒼的老醫生伊凡斯,仍在崗位上讓身體不適的病人恢復笑容。對於大和小,她有瞭不同的感受。
「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這是小不點陷入憂慮時,給自己的建議,也是振奮人心的一個轉變。就像實際生活一樣,當我們願意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許多憂愁、不悅都有機會化解。小不點透過觀察、思考、理解,再建置一副健康進取的眼光繼續觀察世界。大與小已經不再是區別能力與心靈發展的條件。
一個好的故事,是生活中的好夥伴,對於正在成長階段,有各式大小擔憂睏惑的孩子,透過一個故事、聊天引導,我們都能在孩子小小的身軀裡,注入大大的、不被桎梏的開濶心胸。《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隻是個小不點》會是這樣的好夥伴!
編輯手劄
每個人長大後因為不同人生經歷,眼光和心態多少都會改變,但有一種感受卻適用於大人和小孩,那就是「渺小」。身為大人,我們可能都曾對孩子說:「你還太小,力氣不夠大。」、「你年紀還小,做不到。」但很多事情,真的因為「小」就無法達成嗎?渺小有時是外觀上的弱小,有時是心理的無力感。也許我們會認為隻憑自己的力量做不瞭什麼改變,但如果每一個人都發揮小小的力量,結閤起來就能有無限大的成果。這本書用很多不同領域的人物,幫助小女孩瞭解原來「小不點」隻是外錶的形象,他們的外貌雖然是小不點,但內心卻都因為充滿愛和力量而強大,所作所為也都帶來不凡的影響力。透過本書傳遞的訊息,和孩子一起學習不以錶象的渺小來判斷,也不輕看自己所有微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