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限量作者親簽版】

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限量作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俐葳
图书标签:
  • 不伦
  • 婚外情
  • 爱情
  • 小说
  • 情感
  • 文学
  • 亲签版
  • 限量
  • 治愈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洗練、鏗鏘、技藝純熟的一流小說。」——張亦絢
  ▍ 許俐葳(筆名神小風)睽違數年最新創作
 
  【一段相互觸摸的關係】
  「查理不要玩,『我要認真的。』……但認真的偷情,那是什麼呢?要我來說,偷情不是最致命的。認真才是。那句話像磁鐵一樣,比任何性愛都更牢牢吸住我。那是一切的開始。那是地獄。」

  起初,「我」以為自己強壯、理智,可以控制這一切。
  我與查理,歷經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房間,
  在只有廁所與床的空間裡,沒有早安,也不會有晚安,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我們談著充滿好奇的戀愛,同時體驗必須非常「節儉」的身體。
  慢慢才發現,原來被關在那片黑暗裡的,始終只有我自己。
 
  【一個充滿問題的小房間】
  「你什麼時候思考『婚姻』這件事思考最多次?」「偷情的時候。」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
  「我」對查理、對自己、對身陷不倫者以及這個世界,舉手發問,
  提出關於性、愛、婚姻、家庭種種處境與悖論的困惑不解——
  要求身體的撫慰,可以視作一種求愛嗎?
  「我對妳是真的」,若是真的,一切就沒問題了嗎?
  出軌這種事,到底是要熟練還是生手好?
  有一個家,是有什麼好處嗎?
  我是巨大社會結構裡的一個bug嗎?
 
  【一部既黑暗又透明的小說】
  「看著查理的時候,我腦中常常會出現另一個聲音。可能是另一個我——站在性的另一端,一個顯然比較理性、敏捷有智慧,而且以女性主義為傲的我。簡單說,是一個有腦子的女人。」

  許俐葳是備受矚目、深具潛力的寫作者。
  她透過水晶般,既透明又銳利如刃的語言,描述世間的邊緣經驗,
  劃破名之為「愛」的薄膜,撥開情感以及人性的皺摺。
  捕捉無數難以言喻的時刻,看見底下的焦灼、空虛、憤怒與孤單。
  寫下新世代的所謂第三者(們),
  如何在社會結構與情愛關係裡,在彷彿無止盡的自我鬥爭中,泅泳掙扎。
 
  小說摘句
  ✽ 不可能有任何肌膚接觸的機會但,那樣的沒有身體, 不斷不斷不斷的讓我好想要有身體。
  ✽ 身體真的不能節儉,尤其對戀愛中的人來說,後果是引發了我對於他的強大飢渴,像一個在沙漠裡渴水的人,情願走很多很多的路去找一口井。
  ✽ 戀愛的魔法正一吋吋消失,但性慾卻以一種彷彿是救援投手的方式抵達。
  ✽ 要我來說,偷情不是最致命的。認真才是。那句話像磁鐵一樣,比任何性愛都更牢牢吸住我。那是一切的開始。那是地獄。
  ✽ 每一件小事的根本都在於我「不是」,每一件小事的發生都提醒了我「不是」,我可以避開,但就會一直避開避開直到避開他的生命。
  ✽ 我的生命,永遠被關在對方的生命外頭,找不到一張適當的椅子坐下。
  ✽ 一個類哲學的問答:「你什麼時候思考『婚姻』這件事思考最多次?」 「偷情的時候。」
  ✽ 夢是我們另一種消化器官。它正在把妳過不去的事情分解。
  ✽ 所謂的愛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人,要能愛自己的一個前提是,你得要知道你自己是誰。你得要是你自己。你得要在你自己裡面。
  ✽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比妳有才華的人,比妳還努力。
  ✽ 在我失去判斷力之前,我的求生本能啟動了,我必須有自己版本的故事才行。更簡單的說法是:我得寫點什麼。
  ✽ 書寫是為了奪回。不是留下,而是取回,取回自己的性與自由。

名家推薦

  王聰威 ∣ 小說家
  吳曉樂 ∣ 作家
  孫梓評 ∣ 作家
  張亦絢 ∣ 作家
  陳   雪 ∣ 小說家
  黃崇凱 ∣ 小說家
  楊佳嫻 ∣ 作家
  盧郁佳 ∣ 作家
  蕭詒徽 ∣ 寫作者、編輯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深度好評

  許俐葳的《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首先是洗練、鏗鏘、技藝純熟的一流小說。結構巧妙,層次細緻。語言是大膽的裸裎但少「套用現成」——文學性的老練,處理的卻是心智相對晚熟稚拙的狀態。這個反差有相當的可觀性。……小說的精湛之處,並不只在寫出「黑戀愛」有多「黑」,重要的是,比起迴腸盪氣或愛到卡慘死,《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更近似「以語言介入不倫的敘事」——這是使「第三人」從「主角」變成「主體」,也是小說與過往作品最大的差別。——張亦絢(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聚焦于不同领域和风格的作品,旨在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选择,且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或其相关主题: --- 文学瑰宝与思想探索:精选书目导览 本精选书单旨在引导读者进入广阔的文学与知识领域,涵盖经典叙事、前沿思潮、历史回溯及艺术鉴赏等多个维度。我们精心挑选了以下几部作品,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深度与艺术成就。 一、 历史的迷雾与重构:《失落的文明回响》 类型: 历史人类学、考古学叙事 核心内容概述: 《失落的文明回响》并非一部枯燥的年代记录,而是一场深入失落文明心脏的探险。作者以敏锐的考古学洞察力与非凡的文学笔触,带领读者重访那些在时间长河中被遗忘的辉煌与衰落。 本书聚焦于三个关键的史前或古代文明片段:首先是尼罗河上游被洪水淹没的“金沙之城”,书中通过对出土陶器碎片与祭祀壁画的精细解读,重建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与神权体系。作者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场景还原”的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年祭典的喧嚣之中。 接着,叙事转向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探讨了那些未留下文字记载,却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的部落。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复杂的水利系统与天文观测台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种关于“非文字智慧传递”的全新理论模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通过对纺织品上微观符号的研究,推测出了一种可能存在的“几何语言”。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岛屿,考察了一个因火山爆发而突然消失的青铜时代文化。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仅陈述“发生了什么”,更着重探讨“他们如何思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作者在每一章的末尾都加入了“考古学家的伦理反思”部分,探讨了现代视角介入古代研究时可能产生的偏见与误读。全书逻辑严密,考据详实,但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和深刻的启示。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石头和尘封的遗址,转化为鲜活的人类精神图谱。 二、 当代哲思与技术伦理:《数字时代的原子论者》 类型: 现象学、技术哲学、未来学 核心内容概述: 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人类的“存在”边界正被迅速拓宽。《数字时代的原子论者》 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哲学著作,它试图在技术加速度的洪流中,为人类的自我定位寻找新的锚点。 本书的理论基石,源于对古希腊“原子论”的重新激活。作者认为,当代数字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极细微、无形但具有强大作用力的“数字原子”。这些“数字原子”不再遵循牛顿式的物理定律,而是遵循信息流动的概率学和社群共识的构建逻辑。 书中探讨的核心议题包括:“算法主体性”的界限。当决策权被委托给深度学习模型时,我们如何界定“责任”和“意图”?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悖论推演,论证了在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中,人类的主体性并非消亡,而是转移到了“初始参数的设定”和“反馈机制的调优”上。 另一重要篇幅聚焦于“体验的真实性危机”。随着感官模拟技术臻于完美,个体对“在场感”的依赖性是否会成为最大的精神弱点?作者引入了“感知阈限理论”,分析了大脑如何区分物理现实与高度仿真的数字现实,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认知分离症”提出了预警。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它没有选择恐吓式的反乌托邦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冷静的、近乎解剖学的方式,剖析我们正在共同构建的这个新世界。它要求读者放弃舒适的二元对立思维,直面技术进步带来的形而上学的阵痛。对于任何关心未来社会形态、个体自由与技术伦理交叉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思考工具。 三、 艺术的解构与重塑:《色彩的沉默语境》 类型: 视觉艺术理论、美学分析、现代主义研究 核心内容概述: 《色彩的沉默语境》 是一部关于视觉艺术的深度研究,其焦点并非宏大流派的演变,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色彩”这一最基本、却又最难以言说的艺术元素。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色彩视为单纯的物理或心理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具有独立语法和句法的“沉默语言”。作者从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如何运用“不饱和光”来暗示神圣性入手,逐步推导至后印象派对纯色块的几何化处理,最终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的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 在论述色域绘画时,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情绪场域”。他认为,像罗斯科(Rothko)或纽曼(Newman)的作品,其巨大的、平铺的色彩并非旨在表现某一事物,而是旨在通过视觉压力,主动地在观者和画布之间生成一个可感知的、低频振动的“情绪场域”。这种场域的构建,依赖于画布边缘的微妙晕染和色彩层之间的光线折射,这部分分析极为细致入微,结合了光学物理学和现象学体验。 书中还穿插了对东方美学中“留白”与“色彩克制”的比较研究,指出西方艺术中的“高饱和度叙事”与东方艺术中的“低密度暗示”在追求终极和谐方面,殊途同归。 本书的配图选择极为考究,每一张画作的局部特写都经过精确的色彩校准,旨在让读者能够通过书本,重新训练自己的眼睛,去“听见”色彩在画布上发出的无声对话。它不仅是艺术史的著作,更是一部训练读者感知力的指南。 ---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阅读景观,从人类遥远的过去到数字化的未来,从物质遗存到无形思辨,从视觉艺术的本质到哲学的核心困境,为求知若渴的读者提供了深厚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俐葳


  筆名「神小風」。
  一九八四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畢業。
  現任《聯合文學》雜誌副總編輯,並獲得第45屆金鼎獎雜誌類主編獎。
  著有長篇小說《少女核》;電影小說《消失打看》;散文《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電影劇本《相愛的七種設計》、《自畫像》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肉與眼」的重磅回歸/張亦絢
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
後記/蛻下的心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0927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2.8 x 19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蛻下的心
 

  同樣從一個問題開始吧。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經問過小說家高翊峰一個問題——「所以那些小說,都是你的十年練習嗎?」詳細的提問已不可考,但背後的大致意思是說,這一切,怎麼可能只是練習呢。時往至今,當我在寫這本小說的某個瞬間,突然意識到多年前自己問題的答案。說來好笑,大抵就是明白了「練習」是怎麼一回事。於我,那漫長的練習時光或許仍在進行。我能做的只是,一本接著一本的往前跑。於是這本小說,彷彿是某段路途裡我蛻下的事物,不是表皮,而是類似心的東西;在文學裡我所能做的,就是極盡可能的誠實。
 
  感謝遠流出版的主編昀臻、行銷嘉悅,以及總編輯靜宜的寶貴建議,更敏銳指出「小問題」裡的各種大小問題,也相當貼心照顧了作者的心情。特別要感謝昀臻,如果不是她,大概不會有這本小說的誕生,畢竟我是對自己毫無信心之人。很謝謝她擔任了我的自信心。我喜歡我們每次一見面「不假他言」就直接坐下來聊作品的方式。感謝Bianco Tsai給了這本小說一個幽微的唇膏色和關鍵之門。

  感謝小說家張亦絢願意為這本小說作序。妳知道我愛妳。

  謝謝所有慷慨賜名的推薦人,特別是《聯合文學》雜誌的總編輯兼小說家王聰威,提供了一些好用並具體的意見。謝謝政大台文所范銘如教授溫暖的信件鼓勵。謝謝插畫家61chi在寫作前期的陪伴。謝謝小說家洪茲盈在這段期間提供的聚會能量。謝謝所有曾經跟我一起關過電梯的人。

  謝謝我的先生。在我向他報告「我現在要開始認真寫小說了喔」的時候,很簡單的說:那,需要我做些什麼嗎?小說是我一個人的嬰兒,但它畢竟還是會占據人的生活中極大一塊的重要位置。活在那裡面時,我幾乎無法考慮其他。而生活裡較為粗糙的事,並不會憑空消失,總是得有人去負擔。謝謝他。

  感謝我的父親。
 
  最後,小說書名借自攝影師任航的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取其「小問題」中的「小」但實則「大」之意,特此說明。雖然寫不寫小說,都是自己的事,但這本小說於我而言,與其希望有所謂的「祕密讀者」,不如說,是為了某一群「(有)問題讀者」而寫的。關於愛,性與權力,人的狡詐、妒恨、哀傷與自我質疑。身負難以言說的事物時,我們往往都會刻意把它說得很小很小,就像一個犯了錯,怕被父母罵的孩子。
 
推薦序

「肉與眼」的重磅回歸
張亦絢(作家)
 
  我有個不太會讀書的遠親,對我說過一件事。少年時,他在建教合作中,去到工廠工作。有天哥哥去看他,發現工廠太危險了,於是想辦法把他弄離開。這讓我想到:任何人都可能停留在自己不了解的環境裡,但不是人人都有哥哥去探望。

  這個命題放在成年人的感情裡,又更複雜。因為我們假設成年人都該自己負責,所謂「環境」,往往藏在比工廠私密多了的空間。

  「……銅牆鐵壁的女性主義者,她絕對會非常唾棄和看我不起……」小說《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中有這一句。令人感興味的是,這種「被賤」意識,甚至催化了女主角主動進入「不倫」。如果說,叛逆是成長的開始,叛逆女性主義,對其說「呸」,也未嘗不可。

  不過,以為女性主義者與不倫,如同油水分離,這真誤會大了。當我還年輕時,外部宣稱要毀掉我們,總說要公布某一女性主義者不倫。「一個?」我笑道:「消息也太不靈通。」至於內部呢,聽說大老曾祭出一語:「凡涉不倫,不可再擔任婦運領袖。」大家也搖頭:「難喔。」然而,若說全不戒慎,也不是真的。因為,當年建立德國綠黨的女性主義者被揭露,在公領域強悍的她,私下卻病懨懨地依賴某不倫關係,悲劇以終[1]。那該是對我輩的震撼事件。認真說來,姦情史,就是愛情史。耶穌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對向犯淫女人丟石頭的眾人道:「你們當中誰沒罪,就拿石頭丟她。」眾人於是散去,耶穌就說不定女人的罪——基督教的故事到此為止。但從文學或人類史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部分根本沒開始。那該開始的就是:女人,妳的故事是什麼?
 
  強文學與弱心智:戀愛中的文化遷徙與退行慰藉
 
  許俐葳的《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首先是洗練、鏗鏘、技藝純熟的一流小說。結構巧妙,層次細緻。語言是大膽的裸裎但少「套用現成」——文學性的老練,處理的卻是心智相對晚熟稚拙的狀態。這個反差有相當的可觀性。

  把都過三十的主述者,說得那麼不老成,這並非矯情——有兩個解釋,環境的與戀愛的。約會的餐廳有點檔次、花錢,「我」說不如去摩斯,男友覺得這辱沒了他的地位——這是戀愛,也是階級上升的場景。出生優渥的人應會把男主當成暴發戶,除非想打破階級,不然帶有彆屈味的階級露餡很尷尬——女主相對能包容。她不貪財,然而跟著上升總比下降好。在這個新世界裡,男主展示「妳跟著我可以學到東西」的方式很精緻,女主變成「被指導者」——不是地理,而是文化性的遷徙,會造成能力懸殊。再者,戀愛本就與退行(regression),一而二,二而一。女主焦慮己不如人時,會在男主前大哭,預示兩人互為母子:小孩跌倒未必會哭,看到(父)母親才會哭。兩者互動都有較常人更強的「母性慰藉」,感人之餘也危險——因為,母性原則[2]對應的本就是在沒有「法」的階段。小說引入了若干他人視點,呈現客觀而言,男女主並沒那麼特別或傑出,但彼此互撐——「情人眼中出西施」,這在戀愛中很自然,也屬正當。
 
黑戀愛與第三者文學:從主角到主體

  不過,男人已婚。

  這使我們很難不回顧並驚奇,「第三者文學」在台灣文壇曾蔚為主流。蘇偉貞的〈紅顏已老〉與廖輝英的〈不歸路〉都獲文學獎:前者寫過不少女子拯救不歡婚姻中男子的文本,女子一律超然、淡泊。廖輝英的典型則大異其趣,「紅顏」乏味,是深恐在父權社會裡掉價的惶然者。

  兩極之間,李昂揭露較多的性慾,袁瓊瓊〈自己的天空〉的結局犬儒但溫和,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的米亞自命外於男性文明,離浮世尙遠。近代作家筆下的「第三者」大約可歸納出三個傾向,一是褪去情婦「狐狸精」的刻板印象 ; 二是保持了對婚姻的貶抑——最後,則是與社會其他部分或「法定婚姻」相安無事。外國作品中,吉本芭娜娜為了體恤「婚外親密」的「公益性」,曾不惜設定妻子是植物人。《夏日之戀》是風格傑出的兩男一女混交史,但楚浮的改編電影已看到形式的解放,仍有壓制女性的父權回返。《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整體而言,較前人挖掘更深,筆觸更活。

  除了主述者「我」不倫,「我」的已婚好友小捲也與女同志上司擦槍走火,進而由小捲維持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的,「以通姦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3]。——這兩個不倫模式讓我們看到作者戮力的主旨:在某些狀況裡,性別不是問題,婚姻才是。
小說的精湛之處,並不只在寫出「黑戀愛」有多「黑」,重要的是,比起迴腸盪氣或愛到卡慘死,《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更近似「以語言介入不倫的敘事」——這是使「第三人」從「主角」變成「主體」,也是小說與過往作品最大的差別。

  祕密外交的(不)倫理策略與肌膚的道理               
 
  一般來說,沉默與被判定沒有說話資格有關,但以這部小說為例,不倫噤聲的原因,是更實際與結構的。因為外遇者是在仍要「保護」已有婚姻的前提下開始戀愛。用人類學家如埃里蒂埃(Héritier)的「婚姻結盟論」概念延伸,這種類型可視為外遇者意欲擁有雙邊關係,但一邊公開,一邊是「祕密外交」。而處於「祕密外交」的一方,自被迫保密。我本覺得讀薩德、巴塔耶或《危險關係》都沒什麼悖德太困擾我,但讀《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時,有幾處還是讓我經歷了如同被放血的驚駭。原因不在於戀愛者「沒有把持」,而是外遇者認為將祕密外交對象「被縮小與局部化」的處境,設為常態,是行得通的。

  十九世紀時,情婦在歐洲是拿來公開炫耀的。至於演進到今日的法律,過去在廢除「妾制」時也非平順——儘管婚姻法多希望以人格平等為締約精神,但社會存在「隱藏的妾(包括男女)制」,又多對婚姻內外者採雙標,卻是不爭的事實。悖德小說的「惡空間」,多與哲學或意志有關,即便再驚世駭俗,也帶點理念味——但這並非這本小說的調性。相反地,它還原了一種更素樸的境界,近似「餓了就吃」——斯賓諾莎或許會稱為「自我保存」,布萊希特會說「不可輕忽的動物性」,而許俐葳大概更似井原西鶴,從中一舉斬獲了,文學性與社會性雜交締生的碩美果實。

  自巴斯卡說過:「感情有理性所不知的理性。(Le cœur a ses raisons que la raison ignore)」之後,我們可以再加一句:「肉體有感情所不知的感情。」——這也是小說「身體好可怕」點題之準確,並發揮得極好的思緒:與其說小說人物「心裡怎麼想」,不如說「肌膚怎麼想」。——精神分析因此會發現,比「未解決的戀父情結」更豐富的面向; 性別理論、社會學或常民史,會面質性慾規訓與婚姻建制衝突中的人權空窗——這類反思,還留待探討。作為初讀者,我謹先以該作「肉與眼」淳厚實在的重磅回歸,全心,且全肌膚推薦之。

  [1] 佩塔 · 凱莉(Petra Kelly, 1947-1992),警方的說法是遭同居情人在睡夢中殺死,同居情人再自殺。早年出土的文章多提到她在感情中的嚴重依賴性,但較晚的研究則提出不同看法。

  [2] 「母性原則」不是最適當的詞彙,容易被誤解只連結生物女性。但因為已為一般通用,故採之。小說中具相當「母性傾向」的即為男主角。

  [3] 原句是「以通姦與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但因小說與賣淫無關,為免誤會而暫略「賣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如此强烈地推荐一本书,但对于这部作品,我愿意毫不保留地向身边的朋友们安利。它不仅在文学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更在情感共鸣上做到了极致。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让读者在跟随人物命运起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某种力量或者慰藉。这不仅仅是消磨时间的读物,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收获良多。

评分

故事情节的推进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每一章的结尾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一个角色的动机和挣扎都显得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情感张力时的笔法,那种欲言又止、暗流涌动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心跳加速。这种叙事手法,既保持了故事的神秘感,又给予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揣摩和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作者似乎非常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仿佛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推敲。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文字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美学的体验。对于那些追求文字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让人一眼就沉醉其中。我通常不太在意书籍的外观,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过的匠人精神。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仪式感。尤其是那个限量亲签版的标识,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书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上乘,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样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份收藏品。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是更注重对人性、对社会议题的深层次探讨。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触及了一些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并且处理得非常成熟和富有洞察力。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对一些既有的观念也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能引发读者进行自我反思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