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競爭:清代媽祖廟的湄洲進香

香火競爭:清代媽祖廟的湄洲進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信宏
图书标签:
  • 媽祖信仰
  • 清代史
  • 宗教社會學
  • 進香文化
  • 民俗信仰
  • 湄洲島
  • 廟宇研究
  • 社會經濟史
  • 文化人類學
  • 臺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鹿港子弟蕭信宏親赴媽祖原鄉與湄洲田野踏查,以舊祖宮和新竹長和宮等宮廟為實例,結合口訪及文獻史料專業探究!
 
  清中葉以前福建的宮廟並不盛行赴湄洲進香,此時廈門廟宇盛行赴島上的東澳媽祖廟割香,而不同神明如保生大帝、清水祖師、章元帥等宮廟間的短期進香,則盛行在閩南的部分區域。清中葉以後原鄉的宮廟赴湄洲進香反而可能是受到臺灣宮廟影響,其背後原因為:臺灣媽祖信徒多且為移民社會,部分地區盛行進香,加上清中葉以後臺灣各方面條件逐漸讓湄洲進香得以成行:
 
  首先,鹿港舊祖宮和新竹長和宮因湄洲位於郊商的商貿圈內,郊商可透過湄洲進香經營商業網絡,並提高行郊的聲望和地位。其次,宮廟往最高位階的湄洲祖廟進香後,可建構位階更高的地位,故興起了湄洲進香。
 
  清末風行北港進香,不過少數宮廟受到鹿港舊祖宮或新竹長和宮的影響,因香火本來便不是來自北港,不想加入北港進香,但亦為了增強香火的靈力,故加入湄洲進香,此舉反而促使泉州府同安縣的一些媽祖廟也加入進香行列,遂形成清末兩岸的湄洲祖廟進香潮。
 
本書特色
 
  鹿港子弟蕭信宏以舊祖宮和新竹長和宮等宮廟為實例
  親赴媽祖原鄉與湄洲,結合田野踏查口訪及文獻史料
  論證清末福建原鄉的湄洲媽祖進香潮,可能源自臺灣媽祖廟的香火競爭!!
 
各界推薦
 
  歷史學者王志宇、歷史學者卓克華、社會學者張家麟、文史作家陳仕賢──專業推薦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清代妈祖信仰与湄洲进香活动的图书简介,专注于展现其社会、政治与文化面向,不涉及你提到的书名中的具体内容。 --- 《江海神祇与王朝秩序:清代妈祖信仰的社会重塑与空间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清代社会中,作为核心信仰载体的妈祖信仰,是如何在地方社会、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实践之间相互塑造,并最终构筑起一套独特的宗教社会秩序。我们跳脱出单纯的信仰演变史叙事,转而关注妈祖信仰在清代特定历史情境下,如何成为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与地方认同的关键媒介。 清代,是一个国家权力向地方深度渗透,同时民间信仰活动空前繁荣的时代。妈祖信仰,凭借其跨越地域、连接海洋的特性,在东南沿海及内陆腹地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剖析妈祖信仰从“神灵崇拜”向“社会制度”转化的过程,及其在构建地方社区、规范商业往来乃至服务于王朝政治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信仰的制度化与官方认可 本部分考察清朝统治者对妈祖信仰的态度演变。初期,官方对民间宗教持谨慎的管控态度,但随着妈祖信仰在漕运安全、海防巩固中的实际作用日益凸显,朝廷逐渐将其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研究将详述“敕封”过程的政治意涵,分析官方如何利用妈祖神格的提升来合法化地方宗教活动,并将其转化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我们将细致考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妈祖庙宇的奖谕、拨款与敕封诏书,揭示中央权力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宗教认可,实现对地方社会动员力的间接控制。这种官方介入并非简单的接管,而是一种复杂的协商与适应过程,它使得妈祖信仰在保持其地方热度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符合王朝意识形态的话语框架。 此外,本书还着重分析了士绅阶层在信仰制度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他们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和儒家教化理念,参与到庙宇管理、祭典组织与神祇叙事的重塑中,使妈祖信仰的话语体系更贴近儒家伦理与王朝正统观念,从而成为维系地方精英与民众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二部分:空间构建与地方认同的形成 妈祖庙宇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清代地方社会空间组织的核心节点。本书将运用地理空间分析的方法,考察不同层级庙宇(从国家级官建庙宇到地方私人集资的社庙)的选址、布局与功能。 我们探讨了庙宇如何成为社区的“社会中心”。在缺乏完善的行政基础设施的区域,庙宇承担了包括公共储蓄、义仓储备、医疗救助乃至民间纠纷调解等多种“类政府”职能。妈祖信仰所构建的共同体,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传统界限,形成了一种基于共同信仰和祭祀活动的“虚拟社群”。通过分析庙碑、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重建这些空间实践如何固化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神圣地理”的塑造。妈祖信仰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对特定山川河流的“命名”与“驯化”。神迹的发生地、巡游的路线,都在不断地重绘地方的社会地图,将自然环境纳入到宗教宇宙观之中,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家园观念和环境认知。 第三部分:经济生活与跨区域的联系 妈祖信仰与清代以海洋贸易和内河航运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密不可分。本书将妈祖视为“商业守护神”,分析其信仰在保护商旅安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 我们将考察不同地域的商帮、行会与妈祖庙宇之间的经济联系。例如,哪些行业更倾向于在特定的妈祖庙进行祭拜?庙宇的收入来源(如租地、捐助)如何与地方的农业和商业周期挂钩?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极大地促进了妈祖信仰在地理上的扩散,使得一个原本起源于湄洲的信仰,能够有效地“嵌入”到从长江中下游到岭南沿海的广阔经济网络之中。 本书还将重点探讨,在王朝的漕运、盐政、海关等关键经济领域中,妈祖祭祀如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风险对冲机制。官方对运河或海域的祭祀活动的支持,体现了国家对航运安全经济利益的高度重视。 第四部分:仪式、身体与民众经验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民众的信仰实践本身,特别是仪式的身体性与情感投射。我们将分析在清代定期举行的盛大祭典(如绕境、赛神、醮会)中,民众是如何通过参与、观看和体验,来确认和强化其群体身份的。 不同于官方文本中对神祇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还原民众在日常祭拜中与神灵建立的私人化、情感化的连结。这种连结往往充满了对日常生活困境(如疾病、歉收、家庭变故)的祈求与慰藉。通过对地方戏曲、歌谣、符箓等民间文本的解读,本书揭示了妈祖神话叙事在不同阶层和地域之间是如何被“活化”和“地方化”的,展现了信仰的生命力及其对个体经验的深层塑造力。 结论: 《江海神祇与王朝秩序》认为,清代的妈祖信仰是一个动态的复合体,它既是民间社会自发需求的体现,也是王朝政治、经济力量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制度、空间、经济与仪式的多维度考察,本书勾勒出妈祖信仰如何在清代完成了从边缘神祇向社会骨干力量的成功“嵌入”,成为理解清代社会结构、地方治理模式与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信宏
 
  逢甲歷史與文物所畢業。
  興趣:讀歷史,看廟會。
  專長領域:清代媽祖進香、媽祖信仰、清代臺灣史。
  現為鹿秀社區大學老師,教授清代鹿港史。

图书目录

推薦序/王志宇
推薦序/卓克華
推薦序/張家麟
推薦序/陳仕賢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第二節 過往文獻紀錄的湄洲進香
第三節 題目釋義及概念說明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架構

第二章 福建及粵東地區民國以前的媽祖信仰與進香
第一節 福建媽祖信仰之發展
第二節 清代湄洲「祖廟」和賢良港「祖祠」之爭執
第三節 進香習俗探源
第四節 清代莆田地區的湄洲進香
小結

第三章 清代湄洲進香的時代環境
第一節 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的社會經濟基礎
第二節 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的困難
第三節 清代臺灣各地區的進香概況
第四節 清代臺灣媽祖進香的興起
小結

第四章 清代臺灣湄洲進香案例之探討
第一節 清代及日治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概況
第二節 鹿港舊祖宮清代湄洲進香
第三節 新竹長和宮清代湄洲進香
第四節 鹿港天后宮與新竹長和宮之異同
第五節 清代臺灣其他宮廟的湄洲進香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後記
參考資料

附錄
附錄一 清代與民初,臺灣、福建及粵東地區「進香」的紀錄表
附錄二 臺灣清代和日治時期至湄洲進香的宮廟表
附錄三 鹿港舊祖宮傳說--耆老蕭添柳口述記錄受訪者述說鹿港舊祖宮的故事
附錄四 清代莆田地區分靈自湄洲祖廟的宮廟田調資料表
附錄五 《福興宮事略》(福興宮提供)
附錄六 有關鹿港舊祖宮的創建年代的考證(蕭信宏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87760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3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直很用心研究的信宏要出書了,託我寫篇序,想起過去幾年信宏在這方面的努力,也就答應下來。信宏本從商,奮鬥了二十年後,毅然退休,回到他所喜愛的臺灣文史研究上,後來進入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就跟著我學習。
 
  記得第一年修完課後,他就寫好了論文,讓我幫他批閱。我看信宏有強烈的求知慾,脾氣也溫和,也認真的幫他看了論文,但非正科班畢業的他,對這方面的研究底子甚弱,論文被我改得慘不忍睹,要他回去重寫。對於一個非本科班來講,似乎有點殘忍,但事前溝通過,他認為受得了刺激,後來也證實了這一點,苦過才能知甜。
 
  信宏的論文要探討臺灣媽祖的湄洲進香活動,有關媽祖信仰的論文上千篇,要有突破並不容易,但信宏有相當堅定的信念,於是在不斷的討論下,慢慢抓住了論述的主軸。臺灣媽祖的湄洲進香資料雖然有限,但信宏以鹿港天后宮與新竹長和宮為中心,抓住了島內媽祖勢力的競爭,並在我不斷問問題的指導方式下,也注意到了大陸沿海地區的媽祖信仰活動,究竟如何發展。
 
  結果在這樣的追尋下,終於發現從明代到清代湄洲的媽祖祖廟香火是有變化的,清代的湄洲媽祖香火,受到政治事件的影響,香火已經衰敗,不若以往,但為何臺灣的媽祖廟還是要到湄洲天后宮進香,就是因為其過去的官祀媽祖廟及其歷史的正統地位使然,這樣的進香,也是臺灣媽祖廟提升自己地位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清中葉以前福建、粵東與臺灣的媽祖廟並不盛行赴湄洲進香,原鄉的宮廟赴湄洲進香反而有可能是受到臺灣宮廟影響而開始的。其背後原因為臺灣媽祖信徒多且為移民社會,部分地區盛行進香,而清中葉以後臺灣各方面條件逐漸讓湄洲進香可以成行。在這種狀況下,鹿港天后宮和新竹長和宮在受到其他媽祖廟的競爭威脅後,於是到湄洲祖廟進香,藉以提升其正統地位。從過去到現在,這種提升地位的模式,事實上不斷重複的發生,我們也可以看到戰後大甲鎮瀾宮的發展,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上述的論點,讓信宏的湄洲媽祖進香,在論述觀點上有所突破,後來他也改寫了論文發表在《臺灣文獻》上,其研究受到了肯定,也讓他受到了相當大的鼓勵。從商人到文史研究者,信宏一直都相當努力,這份堅持和信念,也讓他從一個非本科生,竟然能在短短幾年的碩士訓練,產生了相當大的蛻變。在此一方面恭喜他終於能有自己出版的專書,另一方面也從擔任指導教授的角色,略談信宏的經歷與寫作歷程,與喜歡文史研究的朋友一起分享。
 
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王志宇 謹識 民國111年9月23日
 
推薦序
 
  多年以來,我常應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今已改名為文化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王志宇前所長之邀請,擔任歷屆畢業生碩論的口考委員,坦白說,近幾年好的畢業碩論實在不多見,題目不新,文筆不順,架構不嚴密,引用抄襲多過自己的創見,我個人常戲稱這是「雞肋型」碩論,讀之無味,但又棄之可惜,此為全臺各大學普遍之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少子化,以至於招生不足,影響學校經營困難,不得不浮濫錄取,素質普遍不佳。
 
  但這幾年有兩位研究生的畢業碩論,擇題新,取材廣,結構綿密,創見不凡,令人大開眼界,有「驚豔」之感。其中一位是蔣若琳同學,針對石匠辛阿久(或作「救」)的生平及廟宇龍柱的雕刻特色,作了深入研究。採取田野調查與文獻考證的雙重史學方法,還親自到原鄉採訪,尋找文獻資料,結果有了新突破、新創見,其碩論分數也突破了逢甲該所的歷史之最,為最高分數,我與有榮焉!不久即由蘭臺出版社出版,書名《臺灣龍柱石雕研究》,暢銷一時,成為研究臺灣廟宇龍柱的必備入門書。
 
  原以為短期內,無人可以破她記錄,不料,隔年又有蕭信宏同學的畢業論文,以清代與日治時期臺灣媽祖廟返原鄉謁祖進香為研究主題,兼及福建、廣東媽祖廟是否也有謁祖進香的現象。
 
  放言之,他的論文視野宏大,論地區涉及臺、閩、粵;論年代跨及清、日及現代,其格局之宏偉,已不是碩論等級,而是達到博論層級!不但跑遍臺、閩、粵多座媽祖廟,口述採訪資料堆積如山,引用文獻有及腰之嘆,果然在志宇名師的指導及他個人辛勤著述,至少五易其稿,結果有了驚人創見!清代臺灣媽祖廟,除了幾間香火鼎盛大廟的確有返鄉進香外,而閩、粵的媽祖廟亦很少赴湄洲進香,換句話,其他媽祖廟的湄洲進香說法或記錄,多半是瞎說偽造的!至於進香現象,反而是在日治時期才開始大興起來,近代各媽祖廟為了爭取香火權威與地位、信徒、香金,更是偽造傳說,拼命宣傳,以訛傳訛下有了錯誤認知。而且他在研究進香問題外,順便對各廟的偽造文物(如:匾額、柱聯、碑文……等)瞎說史實、神蹟也進行嚴實的考證及批判,也因此造成此本研究夾敘、夾議、夾考、夾論,產生糾葛枝蔓,不易讀的毛病,但瑕不掩瑜,只有待他日再分別子題細細重寫吧!
 
  因此,信宏的畢業碩論分數又破了若琳的分數,一躍為該所第一。其中數章已改寫發表在學術期刊,果不其然,現在又將要出版,索序予余,我自然不便推辭,欣然撰序,略敘經過如上。簡單說,我個人以曾經口考過蕭、蔣兩位同學的畢業碩論為榮,兩位的著作恐少人能推翻,而其創見研究三十年內少人能超越,後繼有人,余可安心退休矣!是為序。
 
卓克華于三書樓
民國111年9月25日
 
推薦序
 
成人之美:推薦優質的清季媽祖進香論文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好酒與好友共品,好茶與知心交流;佳作則可推薦給各位讀者。在我看來,蕭信宏君的媽祖研究,就是一篇碩士論文中的佳作,值得推薦給讀者細細品味。它好在哪裡呢?有下列幾點門道,值得觀賞:
 
  1. 主題選擇:他在諸多媽祖進香研究中,他挑選了前輩學者未探索之議題。以「清朝時期」臺灣媽祖廟前往湄洲祖廟進香為研究焦點,突破過去前輩學者的框架,屬於「新題細作」的研究。
 
  2. 個案研究:為了細作此主題,他搜尋到清朝本地宮廟的史料,發現彰化鹿港舊祖宮與新竹長和宮的資料頗為豐富。乃以此為研究主軸,且將兩個個案作比較。這種「個案研究」的比較方法,是值得當下及未來的碩博士生,書寫論文時的參考學習範例。
 
  3. 原因探索:如果一篇論文,只是史料堆積;屬「描述型研究」。本書則在此之上,花整章的篇幅,探索清朝兩間宮廟前往湄洲祖廟進香的的時空脈絡。包含分析當時的經濟條件、地理位置、宗教領袖的信仰認同度及組織力等因素,豐富了本研究的意義,升級成為「解釋型研究」。
 
  4. 內容及書寫佳:就整篇論文的份量來看,作者取材甚廣,爬梳相當多的史料。而且,他在王志宇教授的指導下,作將資料有系統地排列組合,鋪陳於研究架構中;讓整篇論文的內容顯得豐富且紮實。加上,作者對史料的理解、詮釋能力佳,再運用流暢的筆調行文、書寫。串起龐雜的史料,讓讀者閱讀起來,卻無艱澀之感。因此,在我看來,它雖然是一篇碩士論文,但是已有準博士生的程度。行文至此,我還是再次肯定信宏賢棣的用心。
 
  今日,欣聞他的論文付梓而向愚索序;我當然樂於為文、作序、推薦。況且,後學忝為其論文的口試委員,除了獎勵賢士,與人為善外,尚且鼓勵蕭君應該更上一層樓之意。希望他未來攻讀博士,成為優質的研究人才。
 
張家麟 民國111年10月6日
 
推薦序
 
  蕭信宏君是土生土長的鹿港人,其先祖來自福建興化府,是鹿港少數的興化人。清代咸豐二年(1752)興安宮重修時,其先祖蕭日新參與鹿港興安宮的重建,並於正殿留下「奠安山海」匾額。信宏君的父親亦是鹿港文德宮「六神會」的創會會長,他亦深受文化的薰陶,對歷史與文化肩負熱情與使命。
 
  信宏君為逢甲大學國貿系畢業,出社會後即從事服裝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前往經商,拓展事業,將臺灣流行服飾設計帶往中國生產,其設計的潮流服飾品牌,席捲全球。不論是服飾業或是房地產,都有不錯的成就。
 
  不惑之年,信宏君選擇鮭魚返鄉,來到臺中定居,並開始參與鹿港的文化研究與記錄。隨後,進入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深造,鑽研臺灣媽祖信仰研究。在王志宇教授、卓克華、張家麟教授嚴厲的指導下,歷經三年餘,取得文學碩士學位,並創下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成立以來,取得最高分數畢業者。
 
  今日,信宏君以碩士論文改編成書,書名《香火競爭:清代媽祖廟的湄洲進香》,期能讓讀者輕鬆閱讀,進而認識臺灣媽祖信仰文化。
 
陳仕賢 民國111年10月13日
 
自序
 
  我想這本書的出版應該是與筆者自幼的生活環境和興趣有關,學齡前因老家在廟(鹿港文德宮)前,當時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遶境和暗訪等宮廟活動。上了國中後,我最喜歡就是歷史課,常常將歷史課本當成課外書來看。至今經常閱讀的書籍大都以歷史、財經類為主。本人2013年自中國大陸結束事業後,返回老家居住,開始研讀有關鹿港和臺灣的歷史書籍。多次在鹿港老廟間閱讀碑記,記得有一次站在新祖宮的虎邊(右邊)碑文前,閱讀乾隆年間的「敕建天后宮碑記」,同時靈光一現,想起舊祖宮(鹿港天后宮)嘉慶年間的碑文,寫著舊祖宮因新祖宮的敕建而改名,當時我就有聯想到這兩間廟是否有香火競爭關係。但鹿港人都知道舊祖宮是全臺香火大廟,新祖宮香火相對冷清,怎麼可能會有香火競爭的關係。後來在研究鹿港的史料中看到出版將近兩百年的《彰化縣志》,其中記錄到鹿港幾間廟宇,包含新祖宮和舊祖宮;加上我本身祖籍是興化莆田人,對鹿港興安宮(興化媽)也感興趣,故對鹿港三間媽祖廟展開研究。因對這三間廟的探究,也就踏入媽祖信仰及進香的研究。其中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和臺灣絕大部分的媽祖廟都宣稱創廟時就從湄洲分靈而來。此議題讓我對「湄洲媽」產生興趣,並加以關注。
 
  在尚未進入研究所前,我都認為清代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稀少的主因,是在兩岸交通的阻礙上。進入研究所後,志宇老師建議我,如果要研究媽祖湄洲進香這議題,一定要將原鄉的湄洲進香搞清楚。我因好奇心的驅動,開始在臺北的國圖、中研院各圖書館、臺灣圖書館及臺中國資圖不斷的尋找資料,同期間也赴中國大陸原鄉及湄洲共四次。在史料的支持下,證明輪船尚未開通前,當時的環境不利於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另一方面,我也在臺灣本島踏查清代可能赴湄洲進香的宮廟,約數十間。後來因李建緯老師的天后宮文物調查書出刊,我親自向老師詢問文物的鑑定內容,由文物的判讀可間接證實我以下的論點:「鹿港舊祖宮歲往湄洲進香,應該和官廟新祖宮有關」。於是此書完成最後一塊拼圖,但比較可惜的是因經費有限,未能在原鄉澈底踏查,只能在資料、文獻及史料上加以研究分析,期待日後有機會繼續深入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显示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他似乎非常娴熟地运用了法国年鉴学派那种时空交错的研究视角,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日常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于“空间”的讨论尤其精彩,湄洲作为发源地,其地理象征意义如何被地方庙宇通过仪式“复制”和“挪用”,从而建构出一种跨越地域的认同网络,这个分析层次非常高。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抽象,而是始终将理论的运用锚定在具体的、可感知的历史细节之上。每一次对某项地方性仪轨的剖析,都能看到背后深植的权力逻辑和社会建构的过程。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现象,更是在提供一套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非常适合那些寻求理论深度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那种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历史的氛围之中。尤其是中央的那幅插图,虽然是印刷品,但那种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色彩,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庙宇香火缭绕的庄严与神秘。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不错,厚实而又不失柔韧,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侧边的锁线装订非常牢固,可以完全平摊阅读,这点对于学术类的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让人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实体书籍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用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引人入胜,这对于一本涉及大量历史考证的著作来说,实属难得。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年度祭祀活动时,他不仅仅是罗列了流程和参与人员,而是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还原了当时那种人声鼎沸、香烟缭绕的现场感。这种叙事技巧,让历史事件仿佛重新在读者面前上演。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那个时代的旁观者,观察着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共同的宗教仪式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期待、焦虑和集体认同感清晰可见。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温度完美结合的笔触,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

评分

我对社会史和宗教人类学的交叉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相当新颖和精准。它没有停留在对神祇崇拜的一般性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清代社会结构、地方精英与民间信仰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作者对于“竞争”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运用,非常巧妙地揭示了不同社群在争取资源、确立话语权时所采取的策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材料筛选上的严谨性,那些详尽的地方志记载、庙宇碑刻的解读,以及对不同族群间历史摩擦的梳理,都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读完几章后,我感觉自己对清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远非一个简单的中央集权体系所能概括,底层的社会动态和地方性的力量博弈构成了其真实面貌。这种由小见大的研究方式,极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社会“软治理”的绝佳窗口。它让我们看到,在正式的官僚体制之外,一套由信仰、宗族、商业网络共同编织的社会秩序是如何有效运转的。特别是它对清代商业资本如何渗透并影响宗教活动的描绘,颠覆了我以往对传统宗教相对封闭的刻板印象。作者对商业利益与精神寄托之间张力的处理,平衡得非常艺术。它不再将信仰视为纯粹的“迷信”或高尚的“精神追求”,而是将其置于充满世俗算计和资源争夺的现实场域中。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意识到很多群体认同的形成,往往是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香火竞争”中悄然完成的。这是一本能拓展思维边界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