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直很用心研究的信宏要齣書瞭,託我寫篇序,想起過去幾年信宏在這方麵的努力,也就答應下來。信宏本從商,奮鬥瞭二十年後,毅然退休,迴到他所喜愛的臺灣文史研究上,後來進入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就跟著我學習。
記得第一年修完課後,他就寫好瞭論文,讓我幫他批閱。我看信宏有強烈的求知慾,脾氣也溫和,也認真的幫他看瞭論文,但非正科班畢業的他,對這方麵的研究底子甚弱,論文被我改得慘不忍睹,要他迴去重寫。對於一個非本科班來講,似乎有點殘忍,但事前溝通過,他認為受得瞭刺激,後來也證實瞭這一點,苦過纔能知甜。
信宏的論文要探討臺灣媽祖的湄洲進香活動,有關媽祖信仰的論文上韆篇,要有突破並不容易,但信宏有相當堅定的信念,於是在不斷的討論下,慢慢抓住瞭論述的主軸。臺灣媽祖的湄洲進香資料雖然有限,但信宏以鹿港天後宮與新竹長和宮為中心,抓住瞭島內媽祖勢力的競爭,並在我不斷問問題的指導方式下,也注意到瞭大陸沿海地區的媽祖信仰活動,究竟如何發展。
結果在這樣的追尋下,終於發現從明代到清代湄洲的媽祖祖廟香火是有變化的,清代的湄洲媽祖香火,受到政治事件的影響,香火已經衰敗,不若以往,但為何臺灣的媽祖廟還是要到湄洲天後宮進香,就是因為其過去的官祀媽祖廟及其歷史的正統地位使然,這樣的進香,也是臺灣媽祖廟提升自己地位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麵,清中葉以前福建、粵東與臺灣的媽祖廟並不盛行赴湄洲進香,原鄉的宮廟赴湄洲進香反而有可能是受到臺灣宮廟影響而開始的。其背後原因為臺灣媽祖信徒多且為移民社會,部分地區盛行進香,而清中葉以後臺灣各方麵條件逐漸讓湄洲進香可以成行。在這種狀況下,鹿港天後宮和新竹長和宮在受到其他媽祖廟的競爭威脅後,於是到湄洲祖廟進香,藉以提升其正統地位。從過去到現在,這種提升地位的模式,事實上不斷重複的發生,我們也可以看到戰後大甲鎮瀾宮的發展,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上述的論點,讓信宏的湄洲媽祖進香,在論述觀點上有所突破,後來他也改寫瞭論文發錶在《臺灣文獻》上,其研究受到瞭肯定,也讓他受到瞭相當大的鼓勵。從商人到文史研究者,信宏一直都相當努力,這份堅持和信念,也讓他從一個非本科生,竟然能在短短幾年的碩士訓練,產生瞭相當大的蛻變。在此一方麵恭喜他終於能有自己齣版的專書,另一方麵也從擔任指導教授的角色,略談信宏的經歷與寫作歷程,與喜歡文史研究的朋友一起分享。
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王誌宇 謹識 民國111年9月23日
推薦序
多年以來,我常應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今已改名為文化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王誌宇前所長之邀請,擔任歷屆畢業生碩論的口考委員,坦白說,近幾年好的畢業碩論實在不多見,題目不新,文筆不順,架構不嚴密,引用抄襲多過自己的創見,我個人常戲稱這是「雞肋型」碩論,讀之無味,但又棄之可惜,此為全臺各大學普遍之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少子化,以至於招生不足,影響學校經營睏難,不得不浮濫錄取,素質普遍不佳。
但這幾年有兩位研究生的畢業碩論,擇題新,取材廣,結構綿密,創見不凡,令人大開眼界,有「驚豔」之感。其中一位是蔣若琳同學,針對石匠辛阿久(或作「救」)的生平及廟宇龍柱的雕刻特色,作瞭深入研究。採取田野調查與文獻考證的雙重史學方法,還親自到原鄉採訪,尋找文獻資料,結果有瞭新突破、新創見,其碩論分數也突破瞭逢甲該所的歷史之最,為最高分數,我與有榮焉!不久即由蘭臺齣版社齣版,書名《臺灣龍柱石雕研究》,暢銷一時,成為研究臺灣廟宇龍柱的必備入門書。
原以為短期內,無人可以破她記錄,不料,隔年又有蕭信宏同學的畢業論文,以清代與日治時期臺灣媽祖廟返原鄉謁祖進香為研究主題,兼及福建、廣東媽祖廟是否也有謁祖進香的現象。
放言之,他的論文視野宏大,論地區涉及臺、閩、粵;論年代跨及清、日及現代,其格局之宏偉,已不是碩論等級,而是達到博論層級!不但跑遍臺、閩、粵多座媽祖廟,口述採訪資料堆積如山,引用文獻有及腰之嘆,果然在誌宇名師的指導及他個人辛勤著述,至少五易其稿,結果有瞭驚人創見!清代臺灣媽祖廟,除瞭幾間香火鼎盛大廟的確有返鄉進香外,而閩、粵的媽祖廟亦很少赴湄洲進香,換句話,其他媽祖廟的湄洲進香說法或記錄,多半是瞎說偽造的!至於進香現象,反而是在日治時期纔開始大興起來,近代各媽祖廟為瞭爭取香火權威與地位、信徒、香金,更是偽造傳說,拼命宣傳,以訛傳訛下有瞭錯誤認知。而且他在研究進香問題外,順便對各廟的偽造文物(如:匾額、柱聯、碑文……等)瞎說史實、神蹟也進行嚴實的考證及批判,也因此造成此本研究夾敘、夾議、夾考、夾論,產生糾葛枝蔓,不易讀的毛病,但瑕不掩瑜,隻有待他日再分別子題細細重寫吧!
因此,信宏的畢業碩論分數又破瞭若琳的分數,一躍為該所第一。其中數章已改寫發錶在學術期刊,果不其然,現在又將要齣版,索序予餘,我自然不便推辭,欣然撰序,略敘經過如上。簡單說,我個人以曾經口考過蕭、蔣兩位同學的畢業碩論為榮,兩位的著作恐少人能推翻,而其創見研究三十年內少人能超越,後繼有人,餘可安心退休矣!是為序。
卓剋華於三書樓
民國111年9月25日
推薦序
成人之美:推薦優質的清季媽祖進香論文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好酒與好友共品,好茶與知心交流;佳作則可推薦給各位讀者。在我看來,蕭信宏君的媽祖研究,就是一篇碩士論文中的佳作,值得推薦給讀者細細品味。它好在哪裡呢?有下列幾點門道,值得觀賞:
1. 主題選擇:他在諸多媽祖進香研究中,他挑選瞭前輩學者未探索之議題。以「清朝時期」臺灣媽祖廟前往湄洲祖廟進香為研究焦點,突破過去前輩學者的框架,屬於「新題細作」的研究。
2. 個案研究:為瞭細作此主題,他搜尋到清朝本地宮廟的史料,發現彰化鹿港舊祖宮與新竹長和宮的資料頗為豐富。乃以此為研究主軸,且將兩個個案作比較。這種「個案研究」的比較方法,是值得當下及未來的碩博士生,書寫論文時的參考學習範例。
3. 原因探索:如果一篇論文,隻是史料堆積;屬「描述型研究」。本書則在此之上,花整章的篇幅,探索清朝兩間宮廟前往湄洲祖廟進香的的時空脈絡。包含分析當時的經濟條件、地理位置、宗教領袖的信仰認同度及組織力等因素,豐富瞭本研究的意義,升級成為「解釋型研究」。
4. 內容及書寫佳:就整篇論文的份量來看,作者取材甚廣,爬梳相當多的史料。而且,他在王誌宇教授的指導下,作將資料有係統地排列組閤,鋪陳於研究架構中;讓整篇論文的內容顯得豐富且紮實。加上,作者對史料的理解、詮釋能力佳,再運用流暢的筆調行文、書寫。串起龐雜的史料,讓讀者閱讀起來,卻無艱澀之感。因此,在我看來,它雖然是一篇碩士論文,但是已有準博士生的程度。行文至此,我還是再次肯定信宏賢棣的用心。
今日,欣聞他的論文付梓而嚮愚索序;我當然樂於為文、作序、推薦。況且,後學忝為其論文的口試委員,除瞭獎勵賢士,與人為善外,尚且鼓勵蕭君應該更上一層樓之意。希望他未來攻讀博士,成為優質的研究人纔。
張傢麟 民國111年10月6日
推薦序
蕭信宏君是土生土長的鹿港人,其先祖來自福建興化府,是鹿港少數的興化人。清代鹹豐二年(1752)興安宮重修時,其先祖蕭日新參與鹿港興安宮的重建,並於正殿留下「奠安山海」匾額。信宏君的父親亦是鹿港文德宮「六神會」的創會會長,他亦深受文化的薰陶,對歷史與文化肩負熱情與使命。
信宏君為逢甲大學國貿係畢業,齣社會後即從事服裝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前往經商,拓展事業,將臺灣流行服飾設計帶往中國生產,其設計的潮流服飾品牌,席捲全球。不論是服飾業或是房地產,都有不錯的成就。
不惑之年,信宏君選擇鮭魚返鄉,來到臺中定居,並開始參與鹿港的文化研究與記錄。隨後,進入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深造,鑽研臺灣媽祖信仰研究。在王誌宇教授、卓剋華、張傢麟教授嚴厲的指導下,歷經三年餘,取得文學碩士學位,並創下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成立以來,取得最高分數畢業者。
今日,信宏君以碩士論文改編成書,書名《香火競爭:清代媽祖廟的湄洲進香》,期能讓讀者輕鬆閱讀,進而認識臺灣媽祖信仰文化。
陳仕賢 民國111年10月13日
自序
我想這本書的齣版應該是與筆者自幼的生活環境和興趣有關,學齡前因老傢在廟(鹿港文德宮)前,當時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遶境和暗訪等宮廟活動。上瞭國中後,我最喜歡就是歷史課,常常將歷史課本當成課外書來看。至今經常閱讀的書籍大都以歷史、財經類為主。本人2013年自中國大陸結束事業後,返迴老傢居住,開始研讀有關鹿港和臺灣的歷史書籍。多次在鹿港老廟間閱讀碑記,記得有一次站在新祖宮的虎邊(右邊)碑文前,閱讀乾隆年間的「敕建天後宮碑記」,同時靈光一現,想起舊祖宮(鹿港天後宮)嘉慶年間的碑文,寫著舊祖宮因新祖宮的敕建而改名,當時我就有聯想到這兩間廟是否有香火競爭關係。但鹿港人都知道舊祖宮是全臺香火大廟,新祖宮香火相對冷清,怎麼可能會有香火競爭的關係。後來在研究鹿港的史料中看到齣版將近兩百年的《彰化縣誌》,其中記錄到鹿港幾間廟宇,包含新祖宮和舊祖宮;加上我本身祖籍是興化莆田人,對鹿港興安宮(興化媽)也感興趣,故對鹿港三間媽祖廟展開研究。因對這三間廟的探究,也就踏入媽祖信仰及進香的研究。其中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和臺灣絕大部分的媽祖廟都宣稱創廟時就從湄洲分靈而來。此議題讓我對「湄洲媽」產生興趣,並加以關注。
在尚未進入研究所前,我都認為清代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稀少的主因,是在兩岸交通的阻礙上。進入研究所後,誌宇老師建議我,如果要研究媽祖湄洲進香這議題,一定要將原鄉的湄洲進香搞清楚。我因好奇心的驅動,開始在臺北的國圖、中研院各圖書館、臺灣圖書館及臺中國資圖不斷的尋找資料,同期間也赴中國大陸原鄉及湄洲共四次。在史料的支持下,證明輪船尚未開通前,當時的環境不利於臺灣宮廟赴湄洲進香。另一方麵,我也在臺灣本島踏查清代可能赴湄洲進香的宮廟,約數十間。後來因李建緯老師的天後宮文物調查書齣刊,我親自嚮老師詢問文物的鑑定內容,由文物的判讀可間接證實我以下的論點:「鹿港舊祖宮歲往湄洲進香,應該和官廟新祖宮有關」。於是此書完成最後一塊拼圖,但比較可惜的是因經費有限,未能在原鄉澈底踏查,隻能在資料、文獻及史料上加以研究分析,期待日後有機會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