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天論發微(精裝)

儒道天論發微(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傅佩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哲學的特質,是嚮著超越界開放的人文主義,
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
 
不同名稱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這樣的超越界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而「呈現」齣來,
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麵貌。
 
本書從《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書,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人所論述的天論概念,
闡發幽微,
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傅佩榮教授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深受方東美先生的啟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念書時,選讀餘英時先生的課開始。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之,餘先生以歷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之。經過這一博一約,傅佩榮教授踏入瞭中國哲學的園地。
 
  傅佩榮教授主張,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隻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瞭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閤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傢及道傢的主要作品,可以代錶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嚮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纔情──而「呈現」齣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麵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主講嘉賓。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傢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
 
  著有《成功人生》、《哲學與人生》、《解讀論語》、《解讀孟子》、《解讀莊子》、《解讀易經》、《解讀老子》、《論語三百講》、《易經入門與占卦解卦》、《嚮莊子藉智慧》、《傅佩榮細說論語》、《心靈導師》、《聽傅老師講易經》等數百種。

圖書目錄

餘英時序
新版序
導論 周朝以前的宗教觀
一、商朝宗教之特質
二、「帝」概念之起源
三、「帝」之角色與功能
四、「天」概念之突起
 
第一部:「詩經」「書經」中的天帝觀
引言
第一章:「天」與「帝」的共同意義
一、啟示之天
二、天人關係
三、天人同心
四、以周文王為例,論君王的條件
五、「皇極」(或「大中」的象徵意符)
 
第二章:天命觀
一、天是統治者
二、如何明辨天命
三、君王之塑成與天命
四、維持天命的途徑
五、天命有常抑無常?
 
第三章:天概念之式微
一、對於祭禮的各種態度
二、君王之自稱「餘一人」
三、命運之天與自然之天
結語
 
第二部:原始儒傢的天論
引言
第四章:「左傳」與「國語」
一、天的各種性格
二、神的角色
三、禮的功能
四、對天的新認識
五、人性:一個初步反省
 
第五章:孔子
一、禮
二、仁
三、禮與仁
四、天
 
第六章:孟子
一、仁
二、人性
三、天
 
第七章:荀子
一、天
二、人性
三、禮
 
第八章:「易傳」
一、易的意義
二、天之道
三、鬼神的角色
四、聖人的身分
 
第九章:「中庸」
一、聖人與君子
二、人性
三、誠與天之道
結語
 
第三部:原始道傢的天論
引言
第十章:老子
一、天概念
二、道概念
 
第十一章:莊子
一、天為自然之總稱
二、天為能產的自然
三、天為所產的自然
四、天為自然的原理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餘英時序
 
  「天」的觀念在中國起源很早。近代學者或謂甲骨文中僅有「帝」字,而無「天」字,因而主張「天」是周人的宗教,但此說未必足信,因為也有專傢指齣,甲骨文中的「大」字即是「天」字。若必謂殷人僅有「帝」的觀念,尚無「天」的觀念,則不免失之過拘。周人則「天」、「帝」兼用,故經典中「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與「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之文往往互見疊齣。「帝」有「廷」在天上,且先王先公「賓」於「帝」之左右,此可由今存甲骨文推而知之者。周人代殷人而興,「詩經」中遂有文王「在帝左右」之說。此不過謂周之先王取代殷之先王在「帝廷」之地位而已。殷、周宗教觀念似未見有顯著的變化。最近陝西周原發現武王伐紂以前的周人甲骨文,其中有祭祀殷人先王之記載,益可證殷、周宗教一脈相承。孔子雲:「周因於殷禮,其所損益可知」,要可謂信而有徵。
 
  中國古代「天」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當在子產、孔子的時代,其事與「哲學的突破」相隨以來。子產和孔子一方麵似乎把「天」推遠瞭一步,但另一方麵則使「天」的觀念和「道」的觀念更緊密地綰閤在一起,而賦之以莊嚴的超越性格。孔子以前,唯瞽史為知「天道」,清儒錢大昕謂瞽史所知之「天道」不齣吉凶禍福的範圍,其說不為無據。這種「天道」仍帶有濃厚的初民原始宗教的色彩。孔子以後的「天道」始具有超越的意義,成為人間道德價值的最後根源。「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正見孔子對「天道」的虔敬和鄭重。若孔子根本不信有所謂「天道」,則何必空發「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之歎乎?
 
  孔子以後,各種天論競起,儒、墨、道、名、陰陽諸傢都各對「天」的涵義有不同的發揮。我們甚至可說,先秦各傢的思想立場大緻即透顯於其特有的「天」的觀念之中。近幾十年來,中外學人研究古代「天」的觀念者已不在少數,但迄未獲緻共同的理解。此不僅由於研究者所持之哲學觀點各異,實亦新史料之不斷齣現有以緻之。其最著者如《易經》一書,其八卦已可上溯至周原蔔甲、張傢坡蔔骨以及周初金文、陶文,其釋卦之文今更有馬王堆齣土帛書可資參證。故以先秦「天」論之研究言,我們今天實又處於一新的齣發階段。
 
  傅君佩榮近數年來在耶魯大學專攻宗教哲學,並就先秦天論一題撰成博士論文。傅君一方麵以宗教哲學為解釋之架構,而另一方麵則又以歷史文獻之考證為立論之基礎,故能自抒己見而不陷於主觀臆測。所下論斷頗閤乎荀子所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雙重準則。此書即據英文原著改寫而成,尤便於東方讀者之參考。現代學術論文大體皆以「小題大作」為基本原則。本書論述範圍之所以僅限於儒道兩傢,而未嘗及於其他諸派者,其故即在於是。且以古代天論而言,儒、道兩傢實亦最為深邃,最為重要。攻木先堅,而後其易;治學程序,固當如此。傅君因撰述博士論文期間曾和我有所商榷,所以要我為本書中文本寫一序言。我對於宗教哲學並無發言的資格,當時略能貢獻意見者僅在歷史文獻的方麵。傅君的專業訓練本偏嚮哲學一邊,但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掌握瞭與本文有關的歷史文獻方麵的知識。這種勤奮的精神和開放的態度確是難能可貴的。我希望他今後仍能繼續不斷地擴大研究的範圍,對其他各傢也分別加以探索,寫成續篇,使讀者得以進窺中國古代天論的全貌。這是為中國古代哲學史研究重奠新基的工作,是十分值得傅君努力完成的。
 
新版序
 
  我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始於1972年在颱灣大學當碩士生時,有幸連續五年親炙方東美先生而深受啟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1980年到美國耶魯大學念書時,選讀餘英時先生的課纔開始的。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我,餘先生以歷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我。經過這一博一約,我纔敢謹慎地踏入中國哲學的園地,提齣我的初步心得。
 
  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亦即英文所謂的Humanism。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隻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瞭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閤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傢及道傢的主要作品,可以代錶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嚮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纔情──而「呈現」齣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麵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中國古人用以指稱超越界的名稱不隻一個,但是最具代錶性的顯然是「天」。關於天概念,一般論者多以它具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物質之天、義理之天」五種意義,這隻是由古書文句抽繹及歸納而成,未能顧及天概念的起源、型塑、演變與發展,更談不上它與各派哲學思想及各個哲學傢立論的密切相應關係。因此,本書另由「主宰之天、造生之天、載行之天、啟示之天、審判之天」這五種性格來統攝先秦的天概念。
 
  所謂超越界,所指既不是有形可見、充滿變化的自然界,也不是做為萬物之靈、五行之秀的人類,而是自然界與人類共同的「來源及歸宿」。我採用上述五種性格來描述天概念,理由有三:一,天同時是自然界與人間世(此為藉用莊子篇名)的「主宰」。二,「造生」與「載行」是針對自然界(包含人的自然生命在內)而言。三,「啟示」與「審判」則特別針對人間世,亦即人類有其應行之道而言。天的這五種性格之遞嬗轉化、輕重組閤,可以反映先秦各傢思想的特色與要旨。這一點正是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關鍵。由此入手,進而探討各傢學說的人性論,就不會覺得漫無頭緒瞭。這也是我繼續努力的方嚮所在。
 
  本書原以英文寫成,是我在1984年自耶魯大學畢業時提交的博士論文。中文本於隔年在颱灣學生書局齣版,承濛餘先生賜序並題簽,深覺榮幸與感激。如今時隔25年,我的基本觀點並未改變,學術界討論類似題材的著作依然有限,因此我請託聯經齣版公司發行新版,以就教於先進與同好。

圖書試讀

本文討論周朝以前的宗教觀,亦即詩經書經時代以前的中國人對於超越界所持的信念以及對於超越界與人間世的關係之基本看法。由於資料的來源有限與索解睏難,這一方麵的研究在遇核心概念時,仍舊停留在臆測的階段,無法得齣令人普遍信服的論斷。本文之作,旨在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並未進一步提齣閤理的假設。因為筆者發現:這一類的假設不管如何閤理,終究抵不過地下齣土的一片甲骨。然而,在釐清眾說的過程中,筆者的潛在觀念卻扮演瞭相當積極的角色。這一潛在觀念將另以專文討論。現在我們且分別探討以下四個子題,亦即:商朝宗教之特質、「帝」概念之起源、「帝」之角色與功能、與「天」概念之突起。
 
一、        商朝宗教之特質
 
今人對於古代中國的認識,自從1899年開始的一係列考古發掘以來,已經獲得瞭長足的進展。這些發掘所獲的大量甲骨文字與其他器物,已經證實為商朝遺物,並且可以推溯至紀元前1324年的商朝君王武丁時代。商朝的世係與年曆被學者們推測得相當周全;商朝的文明也逐漸成為充滿希望的研究領域。
 
在理解商民族的各方麵時,宗教成為一項重要的題材。《禮記》曾形容商民族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甲骨文在「本質上是宗教的與儀式的物事」。甲骨文的大半內容涉及占蔔、祭祀、與崇拜。我們可以從這些資料得知彼時王權之尊貴、政治階層之嚴格分畫、與軍事力量之強盛。但是其中最突齣的事件則是有關宗教儀節的。《左傳》所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以完全應用於商朝。這裡所說的「祀」,包含祭祀與崇拜兩方麵。祀的重要性又遠勝於戎。宗教在商朝文化中的獨特地位由此可見。若想瞭解這一宗教底性質,首先我們必須辨明商人的宗教意識究竟有些什麼對象。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