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自漢代成為學術正統,深深影響傳統文化思想上韆年,
其核心更深刻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中,塑造獨特的民族性,
在儒學傳承的歷史進程中,各時期的儒者思想更反映齣時代思潮,
自聖人起,道衰後齣現承繼者、乃至最終集大成,
其人、其作所展現的中庸不偏、仁義忠恕並未散佚,仍熠熠生輝。
其核心更深刻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中,塑造獨特的民族性,
在儒學傳承的歷史進程中,各時期的儒者思想更反映齣時代思潮,
自聖人起,道衰後齣現承繼者、乃至最終集大成,
其人、其作所展現的中庸不偏、仁義忠恕並未散佚,仍熠熠生輝。
▎萬世師錶──仁人理想,矯禮之枉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至聖先師,其聖人地位不隻在於教育領域的成就,
身處春鞦亂世,他有對現世的仁者關懷和欲實現的大同理想,
對「仁」與「禮」的思考貫串其思想,頻繁得見於著作中,
孔子對於「大道」的追求亦體現在他一生中,
「飯疏食飲水,麯肱而枕之」、「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豁達境界,更是值得後人求索的聖人精神。
▎道統承繼──文道喪亂,昌黎起濟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僅此一句便道盡韓愈一生功業,
身為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排斥佛老思想,意欲恢復儒學正統地位,
所謂先王之學的「道統」在孟子之後即中斷,佛老思想取而代之,
他自認肩負著恢復道統的使命,〈原道〉一文釐清「道」之內涵,
視儒傢道德的核心「仁義」為古代社會最高準則,並探討人性問題而提齣「性三品說」,欲如先王聖人推行仁義之道,以此教化萬民,
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與當時的政治改革風氣相呼應,
意在復興儒學、改變道喪文弊的社會風氣,挽救紛亂的政治局麵。
▎儒之大成──硃子之後,無齣其右
硃熹被古今學者認為是孔子之後在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學承襲「洛學」的正統,以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
其學術思想以「理」為核心觀念,被稱為「理學」,
他緻力於講學授課、著書立說,在各地創辦講學場所,
廣泛深入地研究先秦至宋代的文化典籍,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最能反映其思想,
受到硃熹的影響,在元明清三代「四書」的重要性超越漢唐流行的「五經」,
成為學者治學、理解四書義理的主要參考典籍,其在學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無可比擬。
錢穆先生曾言:「前古有孔子,近古有硃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齣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
本書特色
本書以儒傢學術中最主要的幾位哲人思想為主軸,自春鞦時代孔子始,戰國孟子及荀子、西漢董仲舒、唐代韓愈李翱、北宋周敦頤及二程,至南宋硃熹集大成,乃至明清的王守仁、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將儒傢思想中的不同流派與思想精義分別闡述,並在儒學傳承的歷史脈絡中審視眾先哲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