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什麼要讀書?
2021 年中,我52 歲生日剛過,迴首前半生,做過很多行業都失敗瞭,最後在大學裡教書。這時纔赫然發現,原來這一輩子隻會做一件事,那就是「讀書」。於是買瞭最簡單的收錄設備、邀瞭幾位讀書同好,一起上線來分享讀書的心得。沒想到,一作就是一百多集。雖然,與現在網紅動輒百萬起跳的點閱率相比,實在不成氣候。但最重要的,在這個讀書聊書的過程中,時不時有「啊,原來也可以這樣讀書!」「啊,這本書原來不是那個意思!」的感嘆。反而是我們這群讀書做節目的人收穫最多、成長最多。於是,萌生瞭把這些讀書的收穫「文字化」,反過來作成一本書的念頭,也獲得瞭五南齣版社的支持。第一冊,先挑經典古文名篇,邀瞭奇魯(賴修淯,這是我認識的朋友中,寫書評最好看的人)、林儷芳(我的學生,本校圖書館藉閱紀錄保持人)一起來作。
剛開始製作節目的時候,我們最常麵對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讀書?」
這個大哉問可以變形成這樣:如果想要獲得知識的話,現代各種媒體如此發達,網路、電視、手機、動漫、影片……元宇宙!凡事隻要肯Google,沒有什麼不知道的。讀書,尤其是紙本書、文字書,又厚又笨重、枯燥乏味,哪有什麼值得讀?
就連我自己的小孩,都不太愛讀書,寧可把時間花在影片、遊戲、手機中,無法自拔──也就是說,有一大堆的理由可以閤理化「不讀書」,卻很難找到理由勸人「要讀書」──這對一輩子「隻會讀書」的人來說,其實真是情何以堪。
但我們還是覺得大傢應該要讀書。閱讀素養很重要,要學會讀書。因為,Google 的確什麼都有,什麼都知道,但,你總得知道要怎麼問纔行吧?
其他媒體都是片段、零散、雜湊的資訊。隻有文字書,纔能提供係統化、有脈絡的知識基礎。你可以將它當成索引(Index),按部就班學會一門學問。如果有書裡麵無法含括的知識,你也可以用書裡麵談到的方法,拿去問Google!
──這就是必須讀書的最重要理由。
更功利一點思考,尤其是對學生及傢長而言,108 課綱實施以來,標榜「素養導嚮」(literacy-based)。其教育理論相當複雜,但簡單來說,就是要「生活化、脈絡化、跨領域」。生活化是指知識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脈絡化是指必須重視知識的前後一貫與因果關係;跨領域是指知識必須與其他領域知識產生關聯,能夠綜閤應用。
抽離艱澀的教育理論,素養導嚮的考試與教學像這樣:課本裡講的是A(知識),希望學生能夠獲得B(素養),然後在考試中希望測齣大學想要的C(能力指標)。A > B >C 是個嚮後包含、越來越小的子集閤,可以確實的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也是108 課綱的崇高教育理念。
然而,「教—學—考」三階段實務上,範圍性的層次關係卻剛好與理論設計相反:知識來自教師在課本(堂)所傳授的「文本」、素養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考題來自命題者的「想像」。而生活的範圍必然大於文本,想像的範圍必然大於「生活」。A < B>
不如,要看穿這一點:考素養就是考常識。要有常識,你就得多讀書。
本冊《不用讀書的國文課》開始於孔子的故事,而結束於孔子二十世孫孔融的故事,顯示「讀書」與「讀書人」一脈相承的傳統。在原文後會有【BJ 隻會讀書】的解說,並附上QR-code,如果你不想讀,也可以用聽的。
我們規劃每冊共有十六講,適閤國中、高中、還有大學通識課程全學期十八週的教學(扣除期中考、期末考)。每一講後麵,我們會附上素養導嚮命題──除瞭連續文本的閱讀測驗類型以外,還有最新大學入學測驗所強調的「非連續文本」(圖形判讀、錶列式、標題式……等)題型──提供給同學們作參考,考高中考大學都很好用。隻此一傢,別無分號,請多多分享給同學。
最後還是要說,一本書的完成非僅作者之功,背後還有數十、數百人的心血與努力。所以,我們想感謝其他參與節目的讀書同好,人很多就不一一列舉瞭,盼以後繼續支持。還要感謝五南齣版的黃文瓊主編、吳雨潔責編,以及所有辛苦的齣版團隊。如果本書受到肯定,全是他們的功勞。如果內容有所疏漏,都是我們作者的責任,請不吝來信告知:bjshih@mail.nptu.edu.tw
施百俊 BJ、賴修淯、林儷芳
2022 於颱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