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問題,衰老才是:美國桂冠詩人唐納.霍爾的八十後隨筆

死亡不是問題,衰老才是:美國桂冠詩人唐納.霍爾的八十後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納.霍爾
图书标签:
  • 衰老
  • 死亡
  • 诗歌
  • 随笔
  • 美国文学
  • 唐纳·霍尔
  • 人生感悟
  • 文学评论
  • 桂冠诗人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書店一致推薦必讀選書
  ★ 啟發BTS專輯作品《BE》,日本、韓國暢銷中
  ★ 美國國寶級詩人,作品首度在臺出版 
 
  一個又一個的十年接連過去──
  三十歲很可怕,四十歲我毫無印象,因為一直酒醉,
  五十歲最棒了,因為我的人生徹底改頭換面,
  六十歲延續五十歲的精彩──然後我罹癌,珍過世,
  接下來幾年,我走進另一個宇宙。

  ◆ 紐約時報:「富於抒情,又有趣得令人笑出聲來。」
  
  本作寫於唐納.霍爾的「最後一本詩集」之後,
  切身描述自身面對老年的心境。
  在十四篇主題各異的散文中,
  獲獎無數的詩人褪去大師光環,
  以幽默而不自憐的文字,
  向讀者喁喁道出緩步於生命盡頭的最後風景。
 
  書中對於終老的坦然,
  啟發BTS專輯作品《BE》中「對於時間無所畏懼」的概念,
  因JIMIN在概念會議上引用此書,
  旋即登上文學書排行榜。
  
  新的詩不再降臨,隱喻與聲韻的奇蹟不再發生,散文倒是繼續一直來。
  我感覺到圈子不斷縮小,遲暮是一場慶祝失去的典禮。
 
專文推薦
 
  知名編劇/作家 袁瓊瓊
 
感動推薦
 
  作家 蔣亞妮、詩人
  作家 廖偉棠、寫作者
  編輯 蕭詒徽、詩人 吳俞萱
 
佳評如潮
 
  ◆在他眼中,老去的意義是它變化了事物的重要程度。詩、名聲、愛、親人,與其他一切被時間孵著,有些本是落葉的原來是蝴蝶,而有些本是花朵原來是塵埃。讀完書,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二〇一〇年當詩人進白宮從歐巴馬手中領獎,那張鬍鬚滿腮的照片除了作為迷因之外更重要的意涵——鬍子是時間的證明。他刻意留下了它。意思是,他相信所度過的時間比「此刻」重要。跟著他的眼睛,事物的輕與重在心中消長。他從周圍人事的死,寫到家園中那些來來去去的熊、鼠與鹿,按時間算牠們理應也死過了幾代,看起來卻像永遠存在——遠遠地看,我們也一樣。──蕭詒徽(寫作者・編輯)
 
  ◆向死而生,能在歲月漸濃的陰影下寫出餘生的幽默和豐饒,只有歷經滄桑的詩人。唐納.霍爾的雋語是我們認知的衰老年歲的平行宇宙:在那裡我們和世界把酒言歡、重修舊好。──廖偉棠(詩人.作家)
 
  ◆別於一般的作家回憶錄是用現在的眼光將自己過往的塵埃、氣體、恆星在天球勾畫出一條乳白色的銀河亮帶,連失敗和落魄也被包覆在一種滑順的光暈之中;唐納.霍爾的臨終目光不是無時間性地為自己的一生賦形,而是瞄準當下,攤露他此刻的種種力不從心,把僅剩的力氣放在老了才能摸索的老,探看正在生長和演變的老。即使身軀和生活殘破,他戮力挖掘經驗的完整性,展現了寫作者的尊嚴。──吳俞萱(詩人)
 
  ◆關於年老帶來的喜悅與試煉,以及人生究竟為何的終極探索。霍爾作為文壇巨匠依然保持謙遜,這本書是他大膽而誠實的紀錄。──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一份真正的寶藏,充滿魅力與靈魂的暢快之作。在坦率面對失去、幽默與感恩之情間取得了平衡。──華盛頓郵報
 
  ◆以鮮明文筆重現了過去發生的一切事。──波士頓環球報
 
  ◆霍爾是語言、觀察和驚喜的大師......感人而直率......他一如既往地色彩繽紛,文辭優美。──波特蘭新聞先驅報
 
  ◆極富閱讀樂趣......即使詩歌女神離去,唐納.霍爾的散文仍然鋒利如秋天。──華爾街日報
 
  ◆85歲的寫作人生......這些溫柔的隨筆中充滿了喜悅感。霍爾寫道:「老年人坐在椅子上,每寫一點,就減少一點。」對於他來說,寫作一直、也將持續是他對抗減少的激情復仇。──柯克斯評論
 
  ◆詼諧、犀利......許多讀者可能會希望自己在『80歲以後』也能像這樣精闢又狡猾。──Booklist
 
  ◆在這本包含14篇隨筆的作品集中,這位文學大師以巧妙的機智回味他的文學人生......霍爾尖酸刻薄、風趣幽默、富有智慧而不說教,甚至還有點性感。──芝加哥論壇報
 
  ◆當霍爾將深刻的人性時刻轉化為引人入勝且難忘的語言時,這些時刻即為讀者帶來啟迪與安慰。──洛杉磯書評
寂静之声:一位老园丁的暮年絮语 这本书并非关于唐纳·霍尔,也避开了任何关于诗歌、桂冠桂冠头衔或“八十后”的探讨。它是一本关于时间、记忆与土地的沉思录,由一位生活在偏远乡村、以园艺为伴的隐士所著。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作者,并非文学界人士,而是一位毕生致力于耕耘自己一小片土地的老人。他将自己数十年的园艺心得、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以及在漫长岁月中对生命本质的感悟,细密地编织进这本笔记之中。 全书结构松散,如同随手采摘的野花,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更像是散落在书桌上的泛黄信笺。文字朴实无华,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重量感,那是常年与泥土、水流和植物搏斗后沉淀下来的智慧。 第一部分:泥土的语言与季节的呼吸 作者开篇便着力描绘了他所照料的土地——一块位于山谷深处,常年被晨雾和暮霭笼罩的田地。他笔下的泥土并非死寂的物质,而是一个充满呼吸和生命的有机体。他详细记录了不同土壤的质地、气味及其对特定作物的偏好。比如,他描述了粘土如何“固执地抓住水分,如同一个拒绝放手的守财奴”,以及沙土如何“慷慨地流失养分,却能让根系自由伸展,享受呼吸的畅快”。 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他与季节的微妙互动。春天的播种,他形容那是一种对未来的“盲目信任”,将希望深埋于冰冷的黑暗之中。他记录了幼苗破土而出时,那“近乎羞涩的绿色”如何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宣告生命的胜利。夏日的汗水与烈日,在他笔下并非劳作的艰辛,而是与自然进行的一场坦诚的交换,他付出体力,自然回报以丰盛。 尤为精彩的是他对“寂静”的描绘。在清晨雾气还未散去时,世界还未被人类的喧嚣惊扰,他能听到植物生长的微弱声响,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感觉”到它们的生长。他记录了雨后傍晚,空气中弥漫的松针和潮湿青苔的味道,这种感官的细致入微,展现了他如何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他从不使用复杂的园艺术语,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他将杂草比作“不速之客,它们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提醒你警惕松懈”。 第二部分:遗忘与重塑的记忆宫殿 随着笔触的深入,叙事逐渐转向记忆的层面,但这些记忆并非宏大的事件,而是与他耕耘生涯紧密相关的片段。这些片段如同他精心嫁接的果树枝条,将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劳作联系起来。 他回忆了年轻时如何学习种植第一棵苹果树,那次失败的经历教会了他“耐心不是等待,而是理解等待的必要性”。这些回忆往往是零散的,伴随着对某一特定工具的描述——一把老旧的铲子,其木柄上的磨损痕迹记录了不同天气和不同心态下的挥舞轨迹;一副生锈的修枝剪,伴随着他与故人的最后一次交谈。 作者对“遗忘”持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到暮年,记忆会像经过雨水冲刷的石头,表面的棱角逐渐消失,只留下光滑的、本质的部分。他毫不避讳地记录自己对许多事情的模糊记忆,但对某些细节却记忆犹新,例如,某一年秋天枫叶变红的时间比往常早了三天,以及一种特定甲虫的移动路径。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反倒构成了一种比完整记录更真实的人生肖像。 他用“修剪”来比喻生活的修正过程。每一次对枝条的去除,都是对过去选择的一种肯定或否定。他写道:“我们无法阻止枝条的生长,但我们可以引导它走向阳光。生活亦然,我们修剪的不是痛苦,而是偏离方向的欲望。” 第三部分:万物的终点与周而复始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的笔调变得更加内敛和哲学化,但依旧根植于土地。他开始思考死亡,但这种思考与焦虑无关,而是与自然界的分解和回归相关联。他观察到枯萎的叶子如何为新生命提供养分,腐烂的木头如何成为真菌的温床。 他描述了冬季的休眠期,这不是生命的停止,而是“深沉的思考”。他将冬天比作一个必要的暂停键,没有冬天的沉寂,春天的爆发就失去了意义。他坦诚记录了身体机能的衰退,但这种记录是客观的、近乎科学的,没有自怨自艾。他发现,当身体的行动力减弱时,感官却变得异常敏锐,泥土的气味、风吹过松针的沙沙声,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更重要。 书中穿插着他对其他非人类生命的观察。他记录了鸟类的筑巢习性,昆虫的短暂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如何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面对生存与消亡。他似乎从中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在生态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几页,文字变得更加稀疏。他描述了最后一次播种的情景,动作已经变得缓慢而费力。这本书的结束,没有一个戏剧性的总结,也没有对未来做出任何承诺。它戛然而止于一个清晨的观察:一只蜗牛正缓慢地爬过他刚刚清理干净的石板路。这个缓慢的、几乎不可见的动作,成为了对整本书主题的完美注脚——生命在永恒的运动中,无论多么微小,都在履行着它的职责,直到回归最初的泥土。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诚实”和“限定”。它没有试图探讨宏大的宇宙命题,而是将焦点收束于一方土地、一套工具和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周期,却从中映射出了深刻而普适的关于存在、接纳与循环的真谛。读者读完后,不会获得任何文学上的启示,只会对清晨的露水、老工具的重量以及脚下土地的芬芳产生一种久违的、近乎本能的亲近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唐納.霍爾 Donald Hall  1928-2018
 
  第十四任美國桂冠詩人,也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為詩人、作家、編輯和文學評論家,著有詩集22卷以及兒童文學、傳記、回憶錄、散文等50多本書。
 
  畢業於菲利普斯.克塞特學院、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曾獲弗羅斯特獎章(Robert Frost Medal)、新英格蘭筆會獎(PEN New England)等諸多獎項,以及普立茲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提名,童書《趕牛車的人》獲凱迪克獎。
 
譯者簡介
 
康學慧
 
  英國里茲大學應用翻譯研究所畢業,從事專職翻譯多年。現居於寶島後山的小鎮,沉醉於書香、稻香與米飯香。譯作有《小鎮書情》、《親愛的艾德華》、《你發生過什麼事》、《從前從前,有個古書店》(以上均由悅知文化出版)等。

图书目录

窗外
八十後隨筆
華府雪怪
唯一的路
謝謝、謝謝
蓄鬚記
禁止吸菸
體能不足
博博博博博博博博博博士

退稿與復活
所有菜都放大蒜
沒有門的房子
依然存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88375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專文推薦
 
月亮       
袁瓊瓊
 
  「有個女人住在樹上, 
  她捉住了月亮 
  在一只水壺裡。」 
 
  這是唐納.霍爾的詩。我很喜歡。直到出版社找我寫推薦文之前,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個唐納.霍爾。這是生命的美好之處,許多人許多事,像真珠一般散落在時間和空間裡,遇見了,那就是你的。那就成為你。
 
  我正堂堂邁進我的七十後。不知道這是不是出版社找我寫推薦的原因。最初看到書名,還以為又是老人家給快要變成老人家的讀者打氣的作品,可能會談一下如何適應老年,也或者有些「年老並沒有那樣糟」的甜言蜜語……看完全書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本書是一本全新的「老人書」,唐納.霍爾給我們展現了一種直率而明亮的「老年人」的活法。
 
  《死亡不是問題,衰老才是》成書在二○一四年,唐納.霍爾當時八十六歲。如果不是書名標示了「八十後」,看內文,絕對會疑惑這位作者是不是在「假裝」老人啊。整本書的朝氣十足,我嘆為觀止。筆力那不叫「遒勁」,根本就活跳跳,青春得不得了。而且記憶力好到令人髮指。動輒就是半世紀前的舊事,但是唐納.霍爾什麼都記得,遇到什麼人,對方穿什麼衣服,在幹啥事,說了什麼話,描寫得活靈活現。二○一○年他在白宮受頒「國家藝術獎章」,同時在白宮的怕不有數百人,他全都記得,有名有姓的。更可貴的是,對於被取笑被侮辱,他的應對,既幽默,還不失真性情。
 
  人活到八十歲,我猜大概也就跟初生之犢一樣無畏了。唐納.霍爾敘說他的過往,非常直率,並且色香味俱全。當然許多人老了都愛提「當年勇」,年少時的浮浪豔事,忽然就成了勳章,掛出來證明自己「神勇」過。而唐納.霍爾不這樣,他既不遮掩,也不迴避,就非常之誠直地說出來。看到他描寫自己在婚姻出問題(一次離婚,一次喪妻)時,飢不擇食到處找女人的模樣,看著不覺其神勇,反倒有些可憐,看到了他那種溺水之人亂抓浮木的心情。
 
  文學是誠實的藝術,情不真意不切,東西不會好。唐納.霍爾在這本書裡可愛極了,都八十了還這樣迷人,年輕時真不知道有趣到如何程度。
 
  他不單是腦筋清楚,思慮明晰,而且毫無老年人的腐朽氣。他並不諱言軀體衰朽時的不便。事實上,唐納.霍爾愛抽菸好喝酒,直言絕對不運動,食物多是高脂肪高熱量,還一定要加大蒜。這樣縱情恣意的活法,自然是少不了各種病痛纏身,但唐納.霍爾並不埋怨,很能認命。他對待生命中的橫逆不順,很有種安天知命。例如他決定不再開車之後,先是覺得異常不便,但立即便發現了其間的「好處」。他開始坐輪椅,同樣有輪子,不但更安全,更快,而且還附加了推輪椅的人可以使喚。無論如何都是利多啊。
 
  他直接了當書寫自己因為糊里糊塗闖出的大禍,取笑自己昏瞶,無能。看到這個部份時,我真的拜服,能夠像說脫口秀一般地把自己的糗事說出來,那真的是很強大的自信,而且通達。人生到了這個時辰,看他人看自己,或許都不再是人間的角度。唐納.霍爾講述他的記憶,他的過往,給我的感覺是:「這世界實在有趣,而我又是多麼幸運,碰到了好人,也碰到了壞人。我做過精彩的事,也做過惡劣的事,但是,這世界多麼有趣啊,而我活過了。」
 
  我上網找了唐納.霍爾的詩來看,出乎意料地好。唐納.霍爾出身鄉村,在大自然中成長。他的詩有種簡單樸素,而且想像力富於童趣,就像這首《月亮》。
 
  《月亮》全詩是這樣的:
  「有個女人住在樹上, 
  她捉住了月亮 
  在一只水壺裡。 
 
  風兒在樹梢 
  吹得呼呼響, 
  那時她生起了火。 
 
  她把它煮濃, 
  煮成一粒扁豆 
  放在盤子裡。 
 
  她吞下了月亮 
  於是月亮在她身體裡 
  像孩子一樣生長。 
 
  當風兒吹遠 
  她登上了 
  空氣的臺階 
 
  生下了月亮 
  在夜的屋子裡 
  黑暗的床上。 
 
  她哺育他 
  當風兒棲息 
  像一隻巨鳥 
 
  在一棵樹的 
  空無的枝椏上 
  在寒冷的水壺旁。」 
 
  結尾戛然而止。但不妨礙,我們知道,當月亮被「哺育」足,他會升起,到「空無的枝椏上」大放光明,照亮「夜的屋子」,和「黑暗的床」。
 
  這首詩寫了死亡,也寫了重生。而重生即是迎接死亡。
 
  我們都是月亮,被吃下,是為了被生出來。離開這個天空,是為了回來。唐納‧霍爾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可以明亮地活著。
  我們也可以。
 
  (〈月亮〉出自詩選集《White Apples and the Taste of Stone》,柳向陽譯)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气味”,那么这本随笔集散发出的就是一种混合了木屑、旧书页和清晨露水的泥土气息。它的结构松散,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笔记和突然涌现的灵感片段的集合,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还原了思考的自然状态,那种不受线性逻辑束缚的跳跃感。霍尔的语言是那种建立在深厚阅读基础上的“自然语言”,干净、克制,绝不使用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词都像是经过了多年的打磨才最终落定在那个位置上。他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宏大的辞藻来堆砌,而是存在于对事物最简洁、最本质的命名之中。当我读到他描绘某个简单的物件,比如一只旧工具或是一块石头的纹理时,那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历史重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如何重新看世界”的指南,教导我们放慢扫描速度,去真正地“看见”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存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具有即时的吸引力,它要求读者投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它的大部分内容似乎都围绕着“留存”与“遗忘”这一对永恒的矛盾展开。霍尔似乎在用他晚年的视角,试图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一份详尽的“档案”,记录下那些他认为值得铭记的瞬间、思想和情感的细微波动。但这份“档案”并非为了自我满足,而是为了给世界留下一份真实的、未经美化的记录。我欣赏他处理个人记忆的方式,既有温情的回顾,又有冷静的审视,不美化过去的错误,也不回避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坦诚是极其罕见的,它消除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那层隔阂。读到最后,你会感觉到,你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位诗人的生活片段,更是对“如何有尊严地老去”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充满智慧的答案。这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终极讨论,包裹在日常的絮语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有一种令人惊奇的锐利感,它没有采取典型的散文那种温吞水式的叙事,反而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现代生活中那些虚伪和浮华的外壳。霍尔的观察力简直令人胆寒,他对人性的弱点,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疏离感,有着极其清醒的洞察。他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我们是如何被“效率”和“便利”所奴役,却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贫瘠。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夹杂着讽刺的幽默,那种不是为了逗乐而存在的笑声,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一种无奈的自嘲。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别人忽视的荒谬瞬间——比如人们如何热衷于用高科技来替代真实的人际接触,或者我们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是如何亲手摧毁了“当下”的美好。阅读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搏击,每读完一个段落,我都会停下来,默默消化那份不适感,因为那不适感正是他所揭示的真相的重量。这是一种挑战读者的写作方式,要求读者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要参与到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文学界的老兵对年轻一代发出的“质询书”。霍尔毫不掩饰他对当下文化转向的不满,他对于那种肤浅的、追求即时满足的社会风气表现出一种近乎怀旧的抵抗。然而,这种抵抗并非停留在抱怨层面,而是通过他自身的创作实践来提供一种对立的可能性——即回归到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沉淀的艺术形式中去。他对自己诗歌创作过程的坦诚剖析,揭示了艺术工作者在面对创作瓶颈和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坚持。这种挣扎是真实的,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光环之下的那份普通人的困惑。我被他那种不为迎合市场、不为追逐潮流的孤傲姿态所深深吸引。他似乎在无声地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证明,那些快速蹿红的事物,往往也消逝得最快。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是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个值得尊敬的前辈的密语,关于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醒与节奏。

评分

这本诗人的随笔集,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冬日炉火旁进行的漫长而深入的交谈。它没有那种刻意为之的深刻,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缓缓流淌出对时间、对存在本质的沉思。霍尔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不急不躁地冲刷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他谈论园艺、谈论乡村的四季更迭,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精确得如同老照片的色彩,但又充满了生命的韵律。我尤其欣赏他对“消逝”这一主题的处理,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哀叹,而是一种近乎坦然的接受,仿佛衰老和终结是自然界一个不可或缺的章节,就像树叶必然会变黄落下一样。这种淡然,反而给了读者一种强大的心理慰藉。它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快”与“慢”的定义,是否我们都活得太过匆忙,以至于错过了生命本身那份厚重的质感。读完后,我感到内心被熨帖了一番,那种因为生活琐事堆积而产生的焦虑感,似乎被这些饱经风霜的文字轻轻拂去了。这绝不是一本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剂慢性的、需要细细品味的“心灵清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