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土地共舞:發掘臺南人文與環境的古今事

與土地共舞:發掘臺南人文與環境的古今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小青
圖書標籤:
  • 臺南
  • 人文地理
  • 環境史
  • 地方文化
  • 歷史研究
  • 臺灣史
  • 文化景觀
  • 田野調查
  • 古今對照
  • 社區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與土地共舞--發掘臺南人文與環境的古今事》是瞭解臺南土地與生命的最佳起點!

  整閤自然史變遷、考古文物和歷史文獻,透過精美的繪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瞭解臺南從冰河時期到現代的演變,並展開對臺南未來的想像;圖說臺灣史前文化、荷蘭殖民時期、漢人移民開墾、曾文溪氾濫等事件,讓讀者瞭解臺南的土地變遷和人文歷史,思考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又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並介紹瞭科學傢常用的分析方法,例如冰芯中的氧同位素分析等。

  本書是富啟發性的學習資源,也是一本美麗的繪本,不僅讓讀者享受穿越時空的閱讀樂趣,更是一本能夠啟發讀者思考生命價值與環境保護的好書。

本書特色

  瞭解臺南土地與生命的最佳起點!融閤歷史、考古、自然史的臺灣精美繪本
  ●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看盡臺南從冰河時期到今日的變遷,展開臺南未來城市的想像
  ●精準且柔美的科學插畫,搭配與歷史相關的詳細資訊,成就全新的閱讀體驗
  ●一本能夠啟發讀者思考生命價值與環境保護的臺南人文環境歷史繪本。
《光影交織:當代攝影的邊界探索與敘事重構》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二十世紀末至今,全球攝影藝術如何突破傳統的界線,在數位革命與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下,重新定義「影像」的本質、功能與社會角色。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勇於挑戰既有範式的藝術傢群體,探討他們如何運用光影、構圖、時間與敘事結構,來迴應時代的變遷、身份的流動,以及科技對人類感知經驗的重塑。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構築一個理解當代攝影美學與哲學維度的完整框架。 第一部:從類比到數位的斷裂與連續——媒介的轉型與視覺的重構 此部分首先迴顧瞭從傳統銀鹽底片嚮數位影像技術過渡的關鍵歷史節點。我們探討的不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從化學顯影到演算法處理——更關注這種轉變對攝影「真實性」承諾的瓦解與重建。 虛擬與物質的辯證: 探討藝術傢如何利用數位後製(如閤成、拼貼、高動態範圍處理)來創造齣超越「現場」經驗的超現實影像。例如,探討奧地內藝術傢群體如何將數位建構的風景視為對環境失焦的批判。 時間的碎片化敘事: 分析時間在數位時代如何被抽離、重組。不再是單一瞬間的凝固,而是多重時間點的疊加。重點分析如貝爾格(Bernd and Hilla Becher)風格的延續者,如何以序列性的方式,記錄工業遺產的消逝與再記憶。 檔案的擴張與權力: 檢視當代攝影如何大量挪用、解構既有的歷史檔案、新聞照片與傢庭快照。這不僅是風格上的選擇,更是一種對「誰有權力記錄歷史」的質疑。我們將細緻梳理那些專注於解構殖民時期影像的當代實踐。 第二部:身份的複寫與邊界消融——主體性在鏡頭前的流動 本章聚焦於身份政治在當代攝影中的核心地位。隨著全球化與文化碰撞加劇,攝影成為探討性別、種族、階級與地理邊界流動性的重要場域。 「他者」的凝視與自我的建構: 深入分析那些以自拍或「在場」為核心的紀實實踐。探討藝術傢如何主動介入、操縱被攝者的形象,以抵抗傳統紀實攝影中隱藏的權力關係。特別關注那些跨文化、跨性別的身份探索項目。 身體作為風景: 研究身體在當代攝影中不再是單純的描繪對象,而是被轉化為文化符號、政治文本或純粹的形式結構。探討身體修飾、殘缺與科技輔助對傳統美學標準的衝擊。 地理政治與流散敘事: 檢視流亡者、邊緣社群的影像記錄,以及藝術傢如何運用地理空間的並置(Juxtaposition)來錶達身份的破碎感與歸屬的追尋。 第三部:環境的失語與景觀的異化——後自然時代的視覺重構 當環境問題成為時代主鏇律,攝影如何描繪一個人類活動已無法分割的「後自然」世界?此部分探討藝術傢對傳統風景攝影的反叛,轉嚮對人造景觀、汙染場域與科學數據視覺化的關注。 反風景(Anti-Landscape): 區別於浪漫主義的風景攝影,本章討論那些聚焦於工業廢墟、科技農業結構、以及氣候變遷跡象的影像。探討藝術傢如何將冰冷的、數據化的環境事實,轉化為具有強烈情感衝擊力的視覺語言。 數據可視化與隱形結構: 探討攝影概念如何延伸至對非可見事物的捕捉——從衛星圖像、熱成像到顯微鏡下的結構。這些影像挑戰瞭我們對「親眼所見」的依賴,揭示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科學與權力網絡。 時間尺度與地質的沉思: 分析那些以極長曝光或時間間隔拍攝的項目,這些作品試圖將人類短暫的生命尺度,置於地質變遷的宏大背景下,從而引發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第四部:裝置與擴延——攝影在空間中的解放 當代攝影早已超越瞭相框與畫廊牆壁的限製。本章探討攝影如何與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錄像藝術進行跨媒介的對話與融閤,從而擴展其敘事維度與觀看體驗。 從平麵到立體: 分析藝術傢如何利用印刷材料的物理特性(如材質、尺寸、堆疊),將二維影像轉化為三維結構,迫使觀眾改變其物理觀看距離與角度。 敘事的空間化: 研究大型攝影係列作品如何被整閤到特定的場域(Site-specific)中,創造齣沉浸式的觀看體驗。例如,探討如何利用投影、重複與多螢幕展示來模擬意識流或記憶的非線性結構。 攝影的「在場」: 討論將攝影圖像與現場元素(如聲音、氣味、物件)結閤的實驗。這類實踐模糊瞭攝影作為「記錄」的本質,使其更接近於一種環境建構或儀式。 第五部:觀看倫理與未來展望——攝影作為批判工具 最後一部分將議題提升至哲學與倫理層麵,探討在資訊爆炸與演算法控製的時代,我們應如何負責任地「看」與「被看」。 後真相時代的視覺可信度: 重新審視新聞攝影的衰落與社交媒體圖像的泛濫,探討藝術傢如何在兩者之間,建立新的視覺誠信標準。 算法的偏見與視覺霸權: 探討機器學習與AI生成圖像的興起,對當代攝影藝術的挑戰。藝術傢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同時批判其內嵌的文化與結構性偏見。 未來視角的重塑: 總結當代攝影的趨勢,預測光影藝術在生物科技、虛擬實境(VR/AR)等新興技術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將如何持續作為批判社會、重塑我們感知世界的強大工具。 本書旨在為攝影史研究者、藝術學生,以及對當代文化與視覺語言抱持好奇心的廣大讀者,提供一套深入、全麵且具備前瞻性的分析視角。它不是對某個地域或主題的專注,而是對當代影像藝術語言本身進行的一次徹底的、無界限的審視與探索。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從臺南翻開臺灣史的第一頁    4

島嶼初生:兩個闆塊的碰撞,形成臺灣島    6

27000 至 18000 年前
末次冰盛期,臺灣與亞洲大陸相連    8
氣候乾冷,海平麵比今日低 120 公尺    10
18000 至 5000 年前
氣候迴暖,海水淹沒瞭臺南的平原    12
海平麵上升,海岸線靠近新化丘陵    14

5000 至 3300 年前
海麵不再上升,新生平原初現人跡    16
臺南海岸平原的第一批居民    18

3300 至 1800 年前
曾文溪經常改道,人們順應自然    20
氾濫平原求生記    22

1800 至 500 年前
陸地擴大,人們使用鐵工具入山拓墾    24
豐富多元的陸地生活    26

500 至 300 年前
進入東亞貿易圈    28
臺南平原物產豐饒,大員港成為東亞貿易樞紐    30

300 年至 80 年前
現代化基礎建設,擴大產業規模    32
漢人的開墾大幅改變土地利用方式    34

80 年前至今
全球化浪潮,推動工商快速發展    36
經濟起飛與環境保護    38

未來的臺南    40
漂浮城市,未來居住新想像    42

附錄:專有名詞檢索    4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328214
  • 規格:平裝 / 44頁 / 21 x 30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臺南具有全臺灣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地質條件、歷史地位,可說是認識臺灣土地與生命的最佳起點。

  冰河時期沿著臺灣海峽陸橋來到臺灣的亞洲大型哺乳類動物,在今日臺南外海的澎湖海溝留下大量生物化石遺骸,是冰期臺灣的歷史見證。而冰河時期結束之後,海麵上升導緻海水淹沒瞭臺南的海岸平原,原來生活在海中的有孔蟲殼體混雜在海洋的沉積物中,則是記錄瞭當時臺南海岸平原的環境變化。臺南海岸平原的特殊地質條件,是全臺灣唯一能連續保存不同時期史前文化遺跡的地方。從 5000 年前迎來第一批移民,引進初級的農業及內容豐富的海洋文化,之後為臺灣西南部海岸平原普遍發展的黑陶文化,到臺灣西南部史前時期的最後一個階段,開始使用來自海外的鐵器及玻璃器,這一係列的文化遺跡都因為臺南海岸平原具有下陷的地質環境,各時期的文化遺跡為曾文溪的沙質沉積物層層埋藏在地底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加上平原區的地下水質呈弱鹼性,更有利於骨骼等生態遺留的保存,使考古學者可以從如繁星點點的史前遺址清楚認識臺南史前文化的發展。

  到瞭 17 世紀,臺南以其地理優勢位置,成為大航海時代荷蘭人拓展東亞貿易的樞紐,當時的大員港是全臺灣最繁榮的地區,臺南豐富的物產讓臺灣在國際貿易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因為如此,人為的力量開始大幅改變臺南的自然生態,1823 年曾文溪氾濫、臺江內海開始淤積,臺南海岸平原與沙洲地形在200 年內發生大幅度的變遷。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要依循臺南一萬多年以來的變遷,思考人類的力量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洪水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土地利用的方式?聚落的擴張與開墾工具的進步是否加速環境劣化?海埔新生地的開發與濕地保育又是孰輕孰重?

  在這本書中,我們收錄瞭科學傢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鑽取地底的沉積物瞭解古環境,分析同位素組成來推知古代氣候,以及從沉積物中的花粉分析古代植物相,也看到人類文明發展對自然生態產生的影響,尤其工業革命後,過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已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危害,臺灣未來將麵對全球暖化與海平麵上升的威脅,臺南海岸平原的自然與人文發展歷史正好提供我們未來土地規劃的參考,鑑古知今,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瞭解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思考如何調適並降低生態的脆弱度。

  最後,地球的大地與海洋仍在活動、生命仍在持續演化,臺灣將在造山運動中持續改變地貌,期待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獲得應對未來環境挑戰的必知識而處變不驚。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