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鈴木惠可
圖書標籤:
  • 臺灣美術
  • 雕塑
  • 黃土水
  • 臺灣藝術史
  • 現代雕塑
  • 藝術史
  • 臺灣文化
  • 美術史
  • 藝術傢
  • 臺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
我們是不會死的!」

最完整黃土水傳記
與臺灣最初的雕塑傢群像

他是沒有藝術傢世背景的素人,也是孤獨勇敢的時代挑戰者。
從殖民地臺灣齣發,踏入藝術的、寬廣的新世界……

  黃土水,1895年齣生於臺北艋舺,先就讀艋舺公學校,後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就讀。他在國語學校時,上瞭石川欽一郎的課,透過學校接觸到美術教育,當即嶄露齣令人驚訝的纔華。他創作的一尊木雕觀音像,被放在校長室,引起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的注意。經由校長推薦、且在民政長官錶示願意贊助學費之下,黃土水前往報考東京美術學校,順利入學就讀。

  這名來自臺灣,傢中沒有任何美術背景與資源的少年,就這樣走進瞭現代美術的世界。戰前的東京美術學校,聚集著來自各地、特立獨行的學生。在雕塑領域,有繼承日本傳統的木雕,和嚮西方學習的西式雕塑,各方技法、觀念在此發生碰撞。黃土水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學習與突圍。他在短短五年內,掌握瞭塑造、木雕、石雕等全方位的技法,其中更有東京美術學校老師也沒教過的大理石雕刻技術。他是怎麼做到的?在這本書中,鈴木惠可運用在日本發掘的史料,第一次拚湊齣黃土水的自我養成之路。

  黃土水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雕塑素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日本帝展舞臺、並單槍匹馬與日本雕塑界較量的臺灣雕塑傢。他是被高度評價為臺灣現代美術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最先以「臺灣」作為明確作品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傢。身為臺灣近現代藝術啟濛時期的開拓者,他的眼前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美術前輩,鈴木惠可將黃土水的藝術之路描述為:「在齣發之後,迎麵而來的是有如荒原、從未有人走過的未知領域。」而黃土水走入這片荒原,也走嚮激烈變革中的世界局勢、複雜交織的文化認同。

  本書挖掘大量罕見的史料、珍貴的圖片影像,重建黃土水置身的社會脈絡與相關人物互動,全麵而係統性地整理分析黃土水的所有作品。黃土水雖然在三十歲英年早逝,但本書作者為他找迴失落的後續:原來,在臺灣、在日本,都有憧憬他的雕塑傢,也有繼承他信念與精神的後輩雕塑傢。黃土水雖然英年早逝,但他不隻是曇花一現的臺灣天纔雕塑傢──因為有黃土水,在他之後,臺灣現代雕塑傢纔會成群地來。

  黃土水,與來自臺灣最初代的雕刻傢們,他們眼前所見的,是怎樣的風景?是荒原,還是新世界?請與我們一同走入,那個臺灣美術黎明的時代。

  審訂、推薦序: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本書特色

  ★近代臺日雕塑史研究專傢鈴木惠可博士力作,顏娟英教授審訂與專文推薦導讀。
  ★前所未見:最完整的黃土水生平傳記、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新觀點:深度剖析黃土水置身帝國與殖民地、文化認同複雜的時空脈絡中,奮力追求不朽藝術的歷程。
  ★全麵整理:將近200張精彩圖片、深埋一世紀的黃土水史料,包含多件戰後下落不明的作品影像。
  ★徹底討論:黃土水的藝術追求,如何超越個人生死,影響後輩,啟發瞭一代臺日雕塑傢。

各界感動推薦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欽賢 美術史研究者
  林育淳 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林曼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邱函妮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盛浩偉 作傢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鄭麗君 青平颱基金會董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以下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島嶼的迴響:戰後臺灣美術的探索與轉型 (1945-1980)》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 1945 年二戰結束,至 1980 年代臺灣社會劇烈變動的這段關鍵歷史時期,臺灣美術領域所經歷的深刻轉型、多元探索,以及在政治與文化夾縫中掙紮求生的藝術傢群像。這不僅是一部美術史的編年,更是一部關於身份認同、社會關懷與藝術自覺的編年史。 第一部:光復之初與學院體係的重建 (1945-1950s 初期) 戰後初期,臺灣社會在經歷瞭日本殖民統治結束的混亂與接收的動盪後,藝術界迎來瞭複雜的局麵。一方麵,原有的日治時期建立的藝術教育體係遭受衝擊,許多日本教師離境,美育的發展陷入停滯;另一方麵,隨著國民政府遷臺,新的藝術力量與審美標準開始介入。 本書首先聚焦於戰後初期美術教育的重整。公立美術學校(如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美術係)如何在一片蕭條中重建課程、引進新的教學方法。這段時期,水彩畫、膠彩畫(受日治時期影響的遺緒)與素描、油畫等寫實主義的基礎訓練依然是主流。然而,這批早期的作品,儘管在技法上承續瞭精湛的寫實功底,卻往往在主題上呈現齣一種對新秩序的順從,或是在寫景描繪中隱藏著對時局的微妙觀察。 文化結構的變動是此階段的關鍵詞。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特別是韓戰爆發後,臺灣開始緊密依附美國,美援與西方的藝術思潮開始間接滲透。本書探討瞭早期藝術傢在麵對「寫實為本」的政治氛圍下,如何平衡藝術的自主性與時代的要求。此時期,寫實的風景畫、靜物畫,以及少數反映社會底層生活的紀實性作品,共同構成瞭戰後初期的視覺風景。我們細緻梳理瞭早期重要畫會的活動,它們在維持藝術社群的凝聚力上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部:冷戰格局下的藝術校園與「革新」的拉鋸 (1950s 中期至 1960s 初期) 隨著政治穩定,藝術教育體係開始穩定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意識形態的嚴格管控。本書將此階段視為「學院寫實主義」的鞏固期,同時也是現代主義思潮的暗流湧動期。 重點章節闡述瞭由留學歸國畫傢帶入的西方藝術觀念,如何在保守的校園環境中與本土的藝術傳統進行對話與衝突。油畫的地位顯著提升,成為錶達嚴肅主題、展現國際視野的重要媒介。但諷刺的是,在官方倡導的「健康寫實」路線下,藝術創作麵臨著嚴峻的審查壓力。 本書詳細分析瞭以「中國畫」為核心的傳統復興運動,如何與強調西方油畫技法的學院派產生張力。不同於早期對傳統水墨的簡單繼承,這一時期的水墨畫傢開始嘗試用更為現代的手法來詮釋傳統題材,尋求在「中國性」與「現代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然而,這種平衡往往是脆弱的,許多藝術傢選擇將個人對社會的批判性轉嚮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摹,以規避政治風險。 第三部:現代主義的覺醒與「引進」浪潮 (1960s 中期) 1960 年代中期是臺灣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抽象錶現主義、結構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如海嘯般席捲瞭臺灣藝壇。 本書細膩描繪瞭以「東方畫會」為代錶的現代藝術先驅群體如何衝破學院的桎梏。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寫實描摹,而是從中國書法、道傢哲學中汲取靈感,以潑灑、滴流、颳擦等自由奔放的筆觸,創造齣具有強烈個人風格和東方氣韻的抽象作品。這場運動是對僵化美學的反叛,它首次將臺灣美術推嚮瞭國際現代藝術的討論範疇。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畫廊和小型展覽空間的興起,它們成為瞭藝術傢們交流新觀念、發錶激進思想的重要陣地。這些現代藝術的齣現,引發瞭社會大眾與傳統保守勢力的激烈爭論。我們研究瞭當時媒體對抽象藝術的反應,揭示瞭藝術的現代化進程是如何與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碰撞的。 第四部:從抽象到社會關懷——走嚮新寫實與鄉土文學的呼應 (1970s) 1970 年代,臺灣社會在國際地位動搖和民主化思潮的影響下,藝術的內涵發生瞭深刻的轉變。抽象藝術的熱度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對「何謂臺灣藝術」的追問,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懷。 本書重點剖析瞭「鄉土寫實」的興起。受到同期鄉土文學運動的啟發,藝術傢們開始將目光投嚮農村、工業區的真實生活、以及被忽略的社會邊緣群體。與 1950 年代的寫實不同,70 年代的寫實充滿瞭批判性、強烈的在地情感和對社會結構的探討。畫布上的農民不再是田園牧歌的象徵,而是承載著歷史重量的個體。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強調形式實驗的「五月畫會」後期的發展,他們在堅持現代主義的同時,開始探索材料的多元性,如拼貼、複閤媒材的運用,為 80 年代的多元發展奠定瞭物質基礎。 第五部:邊緣的聲音與多元麵貌的確立 (1970s 末期至 1980 初期) 進入 70 年代末期,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本土意識的提升,藝術的邊界被進一步拓寬。本書將審視那些在主流敘事中相對邊緣化的群體和藝術形式。 這包括對「民間工藝」、「素人藝術」的重新審視,以及女性藝術傢在藝術場域中發齣的獨特聲音。她們的作品往往聚焦於傢庭生活、性別議題和身體經驗,為臺灣美術注入瞭新的視角。 總結而言,《島嶼的迴響》試圖勾勒齣一個在政治高壓下,藝術傢們如何透過對形式的鑽研、對主題的選擇、以及對自我身份的堅守,完成一場漫長而艱辛的藝術「去殖民化」與「現代化」的雙重進程。這部作品是理解當代臺灣美術基因庫的必讀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鈴木惠可(Suzuki Eka)


  日本東京大學總閤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臺日雕塑史。參與撰寫顏娟英、蔡傢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春山齣版社,2022),相關研究發錶於《日本殖民地研究》、《近代畫說》、《雕塑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等期刊。

譯者簡介

王文萱


  京都大學博士,研究大正時代畫傢竹久夢二。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會任命臺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多項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個人著作《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2021)、《京都爛漫》(2013),閤著及譯作多數。2021年以共同策展人身分於北投文物館策劃「浪漫1920s——竹久夢二的視界」特展。

柯輝煌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東洋美術史專攻碩士,東京大學總閤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與戰前殖民地臺灣、朝鮮半島等區域的書法史發展。

圖書目錄

彩圖

推薦序 ◎顏娟英

序章    
如何記憶黃土水
為何談論黃土水
看見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第一部 「雕塑傢」的誕生
臺灣第一位現代雕塑傢.黃土水

第一章 一位臺灣青年的啟程    
幼年至國語學校時期    
前進東京美術學校    

第二章 東京美術學校的求學時光,與入選帝展    
東京美術學校的課程,與教師高村光雲的影響    
不拜師就學會的西式雕塑    
入選帝展的黃土水,改變評選標準的日本雕塑界

第三章 置身大正時期的日本雕塑界    
發現「個性」:齣身於臺灣    
裸體像的摸索:挑戰帝展的創作策略    
對「現代化」的糾葛:大正時期的臺灣意識以及臺灣文化的確立

第四章 「本島唯一的雕塑傢」:殖民地社會的榮光與界限    
黃土水與日本皇室建立的關係    
帝展雕塑部審查的派係鬥爭    
委託製作,設置在臺灣公共空間中的黃土水雕塑作品    
黃土水之死    

第五章 黃土水的雕塑風格分期與肖像作品    
黃土水的創作分期與特徵    
作品主題與製作目的變化
被遺忘在日本的肖像雕塑作品    
臺灣人與日本人肖像雕塑交織的社會網絡    
黃土水製作「日本人」肖像雕塑的意義    

第一部結語    

第二部 走嚮黎明的腳步
近代臺日雕塑傢在臺灣

第六章 在臺灣活動的日本人雕塑傢    
官僚與技師來臺:齋藤靜美與須田速人(一九一○年代)    
臺灣鐵道員的雕塑傢之路:鮫島臺器(一九二○年代)    
日本雕塑傢來臺與銅像製作:後藤泰彥與淺岡重治(一九三○年代)    

第七章 追隨黃土水腳步的臺灣雕塑傢及留學生—一九三○年代至一九四○年代    
陳在癸:沒有時間成為雕塑傢的左翼青年
張昆麟:雕塑傢的戀愛、寂寞與殤逝
林坤明:成名隻是時間的問題
蒲添生:朝倉文夫的臺灣門生
陳夏雨:為瞭尋找「自己的路」
黃清埕:捏著泥土的悠然指尖
範德煥:政治風暴後改名隱跡他鄉

第八章 臺灣美術展覽會中的雕塑作品    
在臺灣舉辦個展的日本雕塑傢
臺灣的民間美術團體展覽與雕塑作品展示    
日本雕塑傢與近代臺灣的關聯:四種類型    

第二部結語   

總結章    

附錄一 黃土水作品一覽錶
附錄二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展齣雕塑作品一覽錶
後記
緻謝
本書改寫著作齣處
參考書目
錶格目錄
圖版目錄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082130
  • 叢書係列:Panorama
  • 規格:精裝 / 464頁 / 17 x 23 x 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