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鈴木惠可
图书标签:
  • 臺灣美術
  • 雕塑
  • 黃土水
  • 臺灣藝術史
  • 現代雕塑
  • 藝術史
  • 臺灣文化
  • 美術史
  • 藝術家
  • 臺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
我們是不會死的!」

最完整黃土水傳記
與臺灣最初的雕塑家群像

他是沒有藝術家世背景的素人,也是孤獨勇敢的時代挑戰者。
從殖民地臺灣出發,踏入藝術的、寬廣的新世界……

  黃土水,1895年出生於臺北艋舺,先就讀艋舺公學校,後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就讀。他在國語學校時,上了石川欽一郎的課,透過學校接觸到美術教育,當即嶄露出令人驚訝的才華。他創作的一尊木雕觀音像,被放在校長室,引起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的注意。經由校長推薦、且在民政長官表示願意贊助學費之下,黃土水前往報考東京美術學校,順利入學就讀。

  這名來自臺灣,家中沒有任何美術背景與資源的少年,就這樣走進了現代美術的世界。戰前的東京美術學校,聚集著來自各地、特立獨行的學生。在雕塑領域,有繼承日本傳統的木雕,和向西方學習的西式雕塑,各方技法、觀念在此發生碰撞。黃土水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學習與突圍。他在短短五年內,掌握了塑造、木雕、石雕等全方位的技法,其中更有東京美術學校老師也沒教過的大理石雕刻技術。他是怎麼做到的?在這本書中,鈴木惠可運用在日本發掘的史料,第一次拚湊出黃土水的自我養成之路。

  黃土水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雕塑素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日本帝展舞臺、並單槍匹馬與日本雕塑界較量的臺灣雕塑家。他是被高度評價為臺灣現代美術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最先以「臺灣」作為明確作品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家。身為臺灣近現代藝術啟蒙時期的開拓者,他的眼前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美術前輩,鈴木惠可將黃土水的藝術之路描述為:「在出發之後,迎面而來的是有如荒原、從未有人走過的未知領域。」而黃土水走入這片荒原,也走向激烈變革中的世界局勢、複雜交織的文化認同。

  本書挖掘大量罕見的史料、珍貴的圖片影像,重建黃土水置身的社會脈絡與相關人物互動,全面而系統性地整理分析黃土水的所有作品。黃土水雖然在三十歲英年早逝,但本書作者為他找回失落的後續:原來,在臺灣、在日本,都有憧憬他的雕塑家,也有繼承他信念與精神的後輩雕塑家。黃土水雖然英年早逝,但他不只是曇花一現的臺灣天才雕塑家──因為有黃土水,在他之後,臺灣現代雕塑家才會成群地來。

  黃土水,與來自臺灣最初代的雕刻家們,他們眼前所見的,是怎樣的風景?是荒原,還是新世界?請與我們一同走入,那個臺灣美術黎明的時代。

  審訂、推薦序: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本書特色

  ★近代臺日雕塑史研究專家鈴木惠可博士力作,顏娟英教授審訂與專文推薦導讀。
  ★前所未見:最完整的黃土水生平傳記、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新觀點:深度剖析黃土水置身帝國與殖民地、文化認同複雜的時空脈絡中,奮力追求不朽藝術的歷程。
  ★全面整理:將近200張精彩圖片、深埋一世紀的黃土水史料,包含多件戰後下落不明的作品影像。
  ★徹底討論:黃土水的藝術追求,如何超越個人生死,影響後輩,啟發了一代臺日雕塑家。

各界感動推薦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欽賢 美術史研究者
  林育淳 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林曼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邱函妮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盛浩偉 作家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鄭麗君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島嶼的迴響:戰後臺灣美術的探索與轉型 (1945-1980)》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自 1945 年二戰結束,至 1980 年代臺灣社會劇烈變動的這段關鍵歷史時期,臺灣美術領域所經歷的深刻轉型、多元探索,以及在政治與文化夾縫中掙扎求生的藝術家群像。這不僅是一部美術史的編年,更是一部關於身份認同、社會關懷與藝術自覺的編年史。 第一部:光復之初與學院體系的重建 (1945-1950s 初期) 戰後初期,臺灣社會在經歷了日本殖民統治結束的混亂與接收的動盪後,藝術界迎來了複雜的局面。一方面,原有的日治時期建立的藝術教育體系遭受衝擊,許多日本教師離境,美育的發展陷入停滯;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政府遷臺,新的藝術力量與審美標準開始介入。 本書首先聚焦於戰後初期美術教育的重整。公立美術學校(如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如何在一片蕭條中重建課程、引進新的教學方法。這段時期,水彩畫、膠彩畫(受日治時期影響的遺緒)與素描、油畫等寫實主義的基礎訓練依然是主流。然而,這批早期的作品,儘管在技法上承續了精湛的寫實功底,卻往往在主題上呈現出一種對新秩序的順從,或是在寫景描繪中隱藏著對時局的微妙觀察。 文化結構的變動是此階段的關鍵詞。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特別是韓戰爆發後,臺灣開始緊密依附美國,美援與西方的藝術思潮開始間接滲透。本書探討了早期藝術家在面對「寫實為本」的政治氛圍下,如何平衡藝術的自主性與時代的要求。此時期,寫實的風景畫、靜物畫,以及少數反映社會底層生活的紀實性作品,共同構成了戰後初期的視覺風景。我們細緻梳理了早期重要畫會的活動,它們在維持藝術社群的凝聚力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部:冷戰格局下的藝術校園與「革新」的拉鋸 (1950s 中期至 1960s 初期) 隨著政治穩定,藝術教育體系開始穩定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意識形態的嚴格管控。本書將此階段視為「學院寫實主義」的鞏固期,同時也是現代主義思潮的暗流湧動期。 重點章節闡述了由留學歸國畫家帶入的西方藝術觀念,如何在保守的校園環境中與本土的藝術傳統進行對話與衝突。油畫的地位顯著提升,成為表達嚴肅主題、展現國際視野的重要媒介。但諷刺的是,在官方倡導的「健康寫實」路線下,藝術創作面臨著嚴峻的審查壓力。 本書詳細分析了以「中國畫」為核心的傳統復興運動,如何與強調西方油畫技法的學院派產生張力。不同於早期對傳統水墨的簡單繼承,這一時期的水墨畫家開始嘗試用更為現代的手法來詮釋傳統題材,尋求在「中國性」與「現代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然而,這種平衡往往是脆弱的,許多藝術家選擇將個人對社會的批判性轉向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摹,以規避政治風險。 第三部:現代主義的覺醒與「引進」浪潮 (1960s 中期) 1960 年代中期是臺灣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抽象表現主義、結構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如海嘯般席捲了臺灣藝壇。 本書細膩描繪了以「東方畫會」為代表的現代藝術先驅群體如何衝破學院的桎梏。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寫實描摹,而是從中國書法、道家哲學中汲取靈感,以潑灑、滴流、刮擦等自由奔放的筆觸,創造出具有強烈個人風格和東方氣韻的抽象作品。這場運動是對僵化美學的反叛,它首次將臺灣美術推向了國際現代藝術的討論範疇。 同時,本書也探討了畫廊和小型展覽空間的興起,它們成為了藝術家們交流新觀念、發表激進思想的重要陣地。這些現代藝術的出現,引發了社會大眾與傳統保守勢力的激烈爭論。我們研究了當時媒體對抽象藝術的反應,揭示了藝術的現代化進程是如何與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碰撞的。 第四部:從抽象到社會關懷——走向新寫實與鄉土文學的呼應 (1970s) 1970 年代,臺灣社會在國際地位動搖和民主化思潮的影響下,藝術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轉變。抽象藝術的熱度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對「何謂臺灣藝術」的追問,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懷。 本書重點剖析了「鄉土寫實」的興起。受到同期鄉土文學運動的啟發,藝術家們開始將目光投向農村、工業區的真實生活、以及被忽略的社會邊緣群體。與 1950 年代的寫實不同,70 年代的寫實充滿了批判性、強烈的在地情感和對社會結構的探討。畫布上的農民不再是田園牧歌的象徵,而是承載著歷史重量的個體。 此外,本書也關注了強調形式實驗的「五月畫會」後期的發展,他們在堅持現代主義的同時,開始探索材料的多元性,如拼貼、複合媒材的運用,為 80 年代的多元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五部:邊緣的聲音與多元面貌的確立 (1970s 末期至 1980 初期) 進入 70 年代末期,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本土意識的提升,藝術的邊界被進一步拓寬。本書將審視那些在主流敘事中相對邊緣化的群體和藝術形式。 這包括對「民間工藝」、「素人藝術」的重新審視,以及女性藝術家在藝術場域中發出的獨特聲音。她們的作品往往聚焦於家庭生活、性別議題和身體經驗,為臺灣美術注入了新的視角。 總結而言,《島嶼的迴響》試圖勾勒出一個在政治高壓下,藝術家們如何透過對形式的鑽研、對主題的選擇、以及對自我身份的堅守,完成一場漫長而艱辛的藝術「去殖民化」與「現代化」的雙重進程。這部作品是理解當代臺灣美術基因庫的必讀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鈴木惠可(Suzuki Eka)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臺日雕塑史。參與撰寫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春山出版社,2022),相關研究發表於《日本殖民地研究》、《近代畫說》、《雕塑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等期刊。

譯者簡介

王文萱


  京都大學博士,研究大正時代畫家竹久夢二。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會任命臺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多項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個人著作《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2021)、《京都爛漫》(2013),合著及譯作多數。2021年以共同策展人身分於北投文物館策劃「浪漫1920s——竹久夢二的視界」特展。

柯輝煌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東洋美術史專攻碩士,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與戰前殖民地臺灣、朝鮮半島等區域的書法史發展。

图书目录

彩圖

推薦序 ◎顏娟英

序章    
如何記憶黃土水
為何談論黃土水
看見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第一部 「雕塑家」的誕生
臺灣第一位現代雕塑家.黃土水

第一章 一位臺灣青年的啟程    
幼年至國語學校時期    
前進東京美術學校    

第二章 東京美術學校的求學時光,與入選帝展    
東京美術學校的課程,與教師高村光雲的影響    
不拜師就學會的西式雕塑    
入選帝展的黃土水,改變評選標準的日本雕塑界

第三章 置身大正時期的日本雕塑界    
發現「個性」:出身於臺灣    
裸體像的摸索:挑戰帝展的創作策略    
對「現代化」的糾葛:大正時期的臺灣意識以及臺灣文化的確立

第四章 「本島唯一的雕塑家」:殖民地社會的榮光與界限    
黃土水與日本皇室建立的關係    
帝展雕塑部審查的派系鬥爭    
委託製作,設置在臺灣公共空間中的黃土水雕塑作品    
黃土水之死    

第五章 黃土水的雕塑風格分期與肖像作品    
黃土水的創作分期與特徵    
作品主題與製作目的變化
被遺忘在日本的肖像雕塑作品    
臺灣人與日本人肖像雕塑交織的社會網絡    
黃土水製作「日本人」肖像雕塑的意義    

第一部結語    

第二部 走向黎明的腳步
近代臺日雕塑家在臺灣

第六章 在臺灣活動的日本人雕塑家    
官僚與技師來臺:齋藤靜美與須田速人(一九一○年代)    
臺灣鐵道員的雕塑家之路:鮫島臺器(一九二○年代)    
日本雕塑家來臺與銅像製作:後藤泰彥與淺岡重治(一九三○年代)    

第七章 追隨黃土水腳步的臺灣雕塑家及留學生—一九三○年代至一九四○年代    
陳在癸:沒有時間成為雕塑家的左翼青年
張昆麟:雕塑家的戀愛、寂寞與殤逝
林坤明:成名只是時間的問題
蒲添生:朝倉文夫的臺灣門生
陳夏雨:為了尋找「自己的路」
黃清埕:捏著泥土的悠然指尖
范德煥:政治風暴後改名隱跡他鄉

第八章 臺灣美術展覽會中的雕塑作品    
在臺灣舉辦個展的日本雕塑家
臺灣的民間美術團體展覽與雕塑作品展示    
日本雕塑家與近代臺灣的關聯:四種類型    

第二部結語   

總結章    

附錄一 黃土水作品一覽表
附錄二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展出雕塑作品一覽表
後記
致謝
本書改寫著作出處
參考書目
表格目錄
圖版目錄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82130
  • 叢書系列:Panorama
  • 規格:精裝 / 464頁 / 17 x 23 x 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頁排版也極具匠心,散發出一種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感的氣質。墨色的選用和字體的搭配,都透露出對藝術與歷史的尊重。當我捧著它,指尖劃過書頁時,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對這部作品的用心良苦。它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本身。這樣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的愉悅感,讓人願意花時間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甚至反覆翻閱那些重要的論述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遇到一本如此注重細節、質感上乘的書籍,實屬難得。

评分

閱讀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一種強烈的共鳴感,尤其是在那些描寫藝術家面對困境時,依然堅守初心的段落。作者用詩意的語言捕捉到了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掙扎與光芒,那種對美的極致追求,穿透了時間的阻隔,與當下讀者的心靈產生了深刻的對話。它讓人思考,在任何一個時代,藝術家應當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與世界和解或對抗。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了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激發讀者自行探索藝術與生命、藝術與時代之間複雜的糾葛。它像一盞溫暖的燈,照亮了藝術創作背後那份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榮耀。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充滿了懷舊的氣息,彷彿能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那個充滿變革與希望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將那個時代的氛圍描繪得淋漓盡致。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感覺自己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深刻體會到藝術家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追求。那種對理想的執著,對土地的熱愛,透過每一個段落都清晰地傳達出來,讓人動容不已。特別是那些對於藝術家個人經歷的描寫,不僅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是充滿了溫度的人性刻畫。它讓我對那個時期臺灣的社會脈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不只是一段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力的頌歌。

评分

對於關注地方文化發展與身份認同議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巧妙地將藝術創作置於臺灣特定的歷史地理情境中進行考察,揭示了藝術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載體與文化主體性建構的關鍵環節。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銳利,對於藝術風格的演變與社會思潮的對應關係把握得極準確。讀完後,我對臺灣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獨特藝術精神,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歷史事實,更是一種文化自覺的啟迪,對於想深入了解臺灣文化基因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參照。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充滿力量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的論述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對於歷史事件的梳理清晰到位,讓人讀起來毫無負擔,卻又能在不知不覺中吸收大量的知識。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固守學院派的刻板框架,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且貼近大眾的語言,將複雜的藝術理論和時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書中的觀點獨到,常常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引發讀者對於既有認知的重新審視。那種知識的密度和表達的流暢度,著實令人讚嘆,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轉折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