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暫停一下吧(安慰自己版)

稍微暫停一下吧(安慰自己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鎮率
图书标签:
  • 自我治愈
  • 情绪管理
  • 心理疏导
  • 温柔鼓励
  • 积极心理学
  • 成长
  • 治愈
  • 人生感悟
  • 轻阅读
  • 共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想消失的日子》作者作品  ——第2彈
 
  我把心裡的瓶子拿了出來,
  裝入一點「悲傷」
  希望明天能用「幸福」裝滿它。
 
  急著想要戀愛,戀愛彷彿就姍姍來遲;
  急著振作自己,情緒反而越來越壓抑;
  急著討好每個人,心卻越來越辛苦;
  急著想要得到幸福,幸福竟越離來越遠……
 
  即使大家都是不一樣的人,
  但是一顆心會了解另一顆心,
  只要你稍微暫停一下。
  雖然想要悲傷所以悲傷的我,
  看起來很蠢,只要稍微暫停一下就會明白眼淚的來源。
  在看不見盡頭的黑洞中,
  不要急著往前跑,稍微暫停一下,
  才會看到光的微笑。
 
  【稍微暫停一下吧  為自己吞下一顆安慰】
  每一段文字都讓人共鳴感十足,收藏勉勵:
  ●不完整的我才是正常的我。我為什麼總是受傷,就像一個急著想要受傷的人。
  ●我們原本就是陌生人,所以越來越少連絡,最後變成陌生人也沒關係。
  ●把談戀愛也列入「待辦清單」
  ●跟朋友比賽「誰比較累」的遊戲。結果從「原來有人比我累」當中獲得安慰,但同時卻無法安慰到朋友,我們的比賽完全沒有人獲勝。
  ●今天應該也會成為未來某一天嚮往的過去吧?
  ●如果流掉一公升的眼淚,悲傷是否就會消失一公升…...?
  ●希望被困在擁擠馬路上的你,能度過有時間抬頭欣賞天空與白雲的一天。
  ●唯一確定的是,現在的我並不完整。還有我領悟到,不完整的我才是正常的我。
  ●我為什麼總是受傷?就像一個急著想要受傷的人一樣。
  ●我想在就算不戀愛,就算不結婚也不會感到焦慮的世界,慢慢地愛人。
 
本書特色
 
  ◎這是一個更需要「創造縫隙」的世代。
  所以每個人在網路社群拍攝天空,拍攝花朵,拍攝空間裡的賞心悅目,希望在生活的縫隙中找到喘息的瞬間。
 
  ◎作者擅長以圖文方式表達在都會中孤軍奮鬥的靈魂,試圖追求生活中改變的困境。
  同樣在社會夾縫中以自由工作接案生存的作者,特別懂所謂的「孤單」「恐懼」。
 
  現代人在網路社群越便利發聲的時代,越顯現出無法自處的畏縮感,人際關係的貧乏,害怕表達說真話的不安,陷入一整天沒做什麼事的恐慌中卻又無力改變現狀。
 
  ◎不想就此一蹶不振,人生沒有一定要為什麼而活,但也不能就此無所事事一生。被朋友背叛難道就從此不交朋友嗎?失戀一次難道就從此不再戀愛了嗎?想一想究竟要發生多少好事,才會讓這脆弱的心靈如此受傷?每個人其實也都是踏著自己彎彎曲曲的心,一步一步往上爬不是嗎?
 
暖心推薦
 
  插畫家
  咻咻熊
  DebbyWoo
  
  歌手、自由創作者
  小球(莊鵑瑛)
 
  悲傷的需要,或許不是悲傷,是悲傷的空間,讓悲傷可以伸個懶腰,放心的出現。
  有些憂心只有自己看得見,但被看到時總是很開心,或許憂心也是,只是需要被傾聽。
  可能這是為什麼作者說著冷冷的事,卻很溫暖,好像可以跟作者一起說:「嗨,憂傷,我看見你,在我這裡,你有一個棲息地。」__插畫家 小芳日和
 
  我想作者應該是羞於表達自己真實的心聲吧。閱讀這本充滿可愛插圖的書,其實就像在拆禮物。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感受到作者的真心,但我卻不會感到陌生。反而會覺得:「哇,原來她是這樣想的啊,和我的想法好像。」作者的個性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坦率,用這些真誠的文字,溫柔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並且溫暖地撫慰了我的心。__韓國插畫家Bae Sung Tae
《时间尽头的迷雾》 一则关于追寻、失落与重构的史诗 作者:伊莱亚斯·凡尔纳 译者:沈默之声 第一部:遗忘之地的回响 故事始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寂静之城”塞勒涅。这座城市矗立在一片被称为“虚空之海”的广袤盐沼边缘,空气中弥漫着古老文明的尘埃和难以言喻的忧郁。主人公卡利斯,一位沉默寡言的钟表匠,继承了家族中世代相传的一项近乎失传的技艺:修复那些能够记录“未曾发生之事”的机械装置。 卡利斯的生活如同他手中的齿轮般精准而规律,直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打破了平静。信中附着一张残破的地图,指向塞勒涅城外一处被神话笼罩的遗迹——“编织者之塔”。传说中,塔内藏有一面能映照出“真实时间流”的镜子,而卡利斯家族的历史,似乎与这座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毅然踏上了旅程,告别了熟悉的铁锤、游丝和冰冷的黄铜。他的同伴是伊芙琳,一位研究失落语言的植物学家。伊芙琳的理性与卡利斯的直觉形成鲜明对比,她痴迷于解析那些生长在虚空之海边缘、具有奇异光泽的“记忆苔藓”,相信苔藓的孢子中蕴含着失落文明的语言密码。 旅途的第一段充满了艰辛。他们穿越了“碎裂峡谷”,那里的重力场似乎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扭曲,时不时地会将周围的岩石瞬间分解成细沙。卡利斯凭借对机械结构的敏感,勉强维护着一辆由蒸汽驱动的老旧探险车。在一次突发的沙暴中,他们被迫在一处废弃的矿井避难。 在矿井深处,他们发现了第一批关于“时序悖论”的线索:一些刻在黑曜石板上的符文,它们描述了一种古老的信仰——认为时间并非线性流动,而是一种可塑的、由无数“可能性”交织而成的织物。这些符文暗示,编织者之塔的目的并非观测时间,而是介入时间。 第二部:镜像的审判 历经数月,卡利斯和伊芙琳终于抵达了编织者之塔。这座塔并非由砖石构成,而是由一种难以名状的、半透明的矿物晶体搭建而成,仿佛一根刺入云霄的巨大冰锥。塔的入口处,时间流速明显异于外界,每当他们踏进一步,都仿佛需要耗费数倍的力气。 塔内结构复杂,充满了精心设计的机关和幻象。这里的每一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时间断层”。在第三层,他们遭遇了“回声守卫”——由过去的自己留下的残影构成的实体。这些残影并非简单的幻觉,它们拥有记忆和行动力,代表着卡利斯在生命中每一个关键抉择点上,没有选择的道路。 卡利斯必须与他那些“未选择的人生”进行无声的对决。他面对了一个成为著名军事工程师的自己,一个选择爱情而非技艺的自己,甚至一个从未离开过塞勒涅、安于现状的自己。每一次对决都是一场精神上的筛选,迫使他直面自己的恐惧与渴望。 伊芙琳则在解密塔的内部结构时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她发现塔的墙壁上覆盖着一种能够吸收和重放情绪的生物聚合体。每当她试图靠近核心时,都会被过去巨大的悲伤或狂喜所淹没,导致行动迟缓。她意识到,编织者之塔的防御机制,是针对“心智的稳定性”而非物理力量。 在塔的顶端,他们找到了那面镜子——“本源之面”。然而,镜子并非如传说中那样平静,它剧烈地波动着,映照出无数个宇宙的坍缩与诞生。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们脑海中响起,那是“织网者”,塔的看守者。 织网者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编织者之塔并非为了记录时间,而是为了修正那些被认为是“错误”的历史。卡利斯家族的使命,是充当最后的校准者,确保主流时间线的稳定,即使这意味着抹除掉无数有价值的平行存在。 第三部:重构的代价 卡利斯发现,他家族世代维护的“完美时钟”,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过滤器,用于隔离和压制那些可能颠覆现有秩序的“异常时间点”。他自己的平静生活,正是建立在对无数可能性的牺牲之上。 此刻,镜子前出现了一个新的、清晰的影像——一个与卡利斯长相无异的男人,正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那个世界科技发达,但却被一种“绝对的理性”所统治,那里没有艺术,没有错误,自然也失去了随机的美感。这是织网者所维护的“完美”时间线。 伊芙琳通过解读最后一块苔藓上的信息,发现了编织者之塔的致命弱点:它依靠的是能量的单向流动。如果能强行注入一种非线性的能量,就能打破其既有的循环。 卡利斯面临终极抉择:是继续扮演家族的维护者,确保这个虽然不完美但充满人性的世界得以延续;还是摧毁镜子,释放所有被压制的可能性,迎接一个完全不可预测的未来,哪怕这意味着他自身的存在都可能被抹除。 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他没有选择摧毁或修复镜子,而是将他随身携带的、家族传承的“混沌调谐器”——一个用于微调精密机械的工具——放入了镜子的核心区域。这个工具设计用于处理微小的误差,但在此刻,它被注入了伊芙琳收集的所有“记忆苔藓”中的情绪能量。 能量的冲突引发了剧烈的爆炸。编织者之塔开始崩塌,但并非物理上的坍塌,而是概念上的瓦解。时间流不再是笔直的线,而是变成了一张巨大的、活性的网。 尾声:新的维度 卡利斯和伊芙琳在剧烈的震动中被抛出了塔外。当他们清醒过来时,世界变了。 天空不再是单一的蓝色,而是交织着无数细微的色彩光晕,那是被释放的平行现实的微小渗透。塞勒涅城依然存在,但它的建筑风格变得更加多元,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审美。人们的行为举止中多了一份难以捉摸的灵动和对“选择”的敬畏。 卡利斯放下了他的钟表工具。他明白了,真正的“时间维护者”并非是让一切保持不变,而是接受变化本身。他和伊芙琳没有回到过去,也没有走向一个预设的未来,他们走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现在。 他们并肩走向远方,去探索这个新交织的世界,那里充满了尚未被命名的色彩,等待着被真正经历和定义。这本书,并非关于一个结局,而是关于一个永远不会停止展开的序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鎮率 (Nina Kim)
 
  插畫家。《好想消失的日子》《Mother》的作者。
  最初只是簡單的筆記和隨手塗鴉的草稿,後來卻演變成要將那些腦海中一閃而逝的感受畫出來編纂成書。
 
  於是隨手寫下的簡短字句,成了五、六行的長文,粗糙的塗鴉上了色、經過整理,成了一張張圖畫。這些逐漸完整的圖畫,將那天所感受到的情緒,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不知不覺間,我居然已經出到第三本書了。
  每次在深夜完成原稿之後,回家路上我總會想起母親。
  我會想起她心滿意足地,看著破曉時分揉著眼睛起來工作的我,會想起總是在身邊為我加油的她。
  我想到,如果她如今仍健在,肯定會整天拿著電話,跟整個社區的人宣傳自己的女兒終於出書的消息。
  或許她在天上,依然以大嬸獨特的親和力,一邊閒聊一邊為女兒加油吧。
  如果沒有母親,那我也不會存在。
  這本書自然也不會出現在這世上。
  向我那依然可愛、可敬的母親,
  致上感謝之意。
 
  @ninakim89
  Instagram.com/ninakim89
  ninakim.co.kr
 
  大田出版作品:《好想消失的日子(新增彩蛋版)》《30歲可以是大人嗎?》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图书目录

1.稍微,暫停一下
026 能隨心所欲的事
032 錯過的人生
034 一定會好轉的
036 沒關係嗎?沒關係!
038 什麼事都點到為止
042 大量的稱讚
046 罪惡感
048 活得像自己一樣
050 可忍受之輕
058 憂鬱
060 誰比較辛苦
066 倒著看世界

2.大家都是不一樣的人
070 大家都是不一樣的人
072 關係與距離的問題
076 適當的期待,適當的受傷
078 內心轟隆一聲
080 算計的心態
082 努力累積的人脈
086 抱歉這句話
090 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
092 一天一顆愛情
094 戀愛,非談不可嗎?
096 愛情
098 愛情是時機!
104 留戀
106 白看了…
108 佛光洞Y的故事
110 袒護的心
118 想要慢慢地愛
 
3.一顆心了解另一顆心
124 一顆心了解另一顆心
128 心反反覆覆
132 一切都不順的日子
136 讀懂我
138 嘆息
140 想像
142 終結
146 心瓶
150 悲傷面前的悲傷
154 好奇媽媽大小事的時期
156 我依然很想了解媽媽
158 給媽媽
162 眼淚究竟從何而來
168 說出你的願望!

4.你我仍安然無恙的今天
172 不知不覺間
174 以為成為大人就會幸福
178 追逐幸福的我們
180 遺忘小時候
182 煩惱很多的時候?
186 想做的事情
190 時間是藥
192 以後也會記得今天
194 抓住煩惱的尾巴
196 告訴我
198 醜陋的一天
202 俄羅斯方塊人生
206 安然無恙
208 關於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的人生
212 消費的時代
216 購物的泥沼
222 讓心焦躁的聲音
224 祈禱準時下班!
226 現實中的姊弟
228 每晚都會來的

5.致我的凌晨
234 凌晨三點
236 敞開內心的事情
238 如果…
240 筋疲力盡
242 Help me
244 抓住我
248 下定決心
250 想要悲傷所以悲傷的我
252 尋人啟事
254 看不見盡頭
262 來種點好東西吧
268 致我的宇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98127
  • 叢書系列:美麗田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19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极其巧妙,它似乎并不遵循传统的叙事逻辑,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微型冥想”。每一页都有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切入点,但当你把它们串联起来的时候,又会发现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正在缓缓浮现——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情绪管理”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很多书会教你如何“压抑”负面情绪,或者如何“积极”地去对抗它们,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一种“接纳”的态度。它不否认悲伤和疲惫的合法性,而是引导你去观察它们,就像观察窗外的天气一样,知道它会变化,但不必为此而感到恐慌。书里提到一个比喻,把压力比作海浪,我们无法阻止海浪的到来,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冲浪,或者干脆退到沙滩上,静静地看着它起伏。这种细腻的洞察力贯穿始终,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仿佛有人真的懂我此刻正在经历的一切。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重复书中的某一句引导语,那种感觉非常治愈。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开就能找到慰藉的“心灵急救箱”。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也没有刻意煽情的笔触,但文字本身却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有些段落的句子短促有力,像一声声敲击心扉的鼓点,要求你立刻停下来;而有些段落则舒缓悠长,带着一种潺潺流水般的韵律,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我注意到作者在用词上非常考究,很多日常的词汇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他描述“休息”时,用的词汇远远超出了“放松”的范畴,它包含了“自我修复”、“能量重置”甚至“未来规划”的意涵。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种双向的对话和共创。我甚至会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那种沉静、专注的状态本身,就极具感染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功不可没,大间距和适中的字号,使得每一句话都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与书的主题完美契合——为思绪提供喘息的余地。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又觉得已经吸收得够多了,需要时间去消化。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慢生活”主题抱持着一定程度怀疑态度的人,总觉得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浪漫化想象。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将“慢”与“不努力”画上等号,而是精妙地阐述了“慢”与“高效”、“慢”与“专注”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微小细节来论证他的观点,比如一个细心准备的午餐,与一个囫囵吞枣的快餐相比,前者消耗的时间可能更长,但它带来的满足感和持续的能量却更持久。书中对“当下”的描述尤其富有层次感,它不仅仅是“现在这一秒”,更是一种对感官体验的深度激活。我开始尝试在喝水时,真正去体会水的温度和流过喉咙的感觉,这种微小的觉察练习,竟然真的能有效打断我脑海中无休止的待办事项清单。这本书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带你去一个虚构的乌托邦,而是教你如何在眼前的这片泥泞中,找到一块可以站稳脚跟的石头,然后,优雅地小憩片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瞬间就给人一种宁静、舒缓的感觉。我是在一个非常忙碌的时期偶然翻到它的,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心力交瘁”,急需一个出口。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心灵鸡汤”太多了,但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次可能不一样。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更像是老友之间在咖啡馆里轻声细语的交谈。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是一些非常日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的剖析。比如,拖延症发作时的那种自我谴责,或者在社交场合感到格格不入时的那种焦虑,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最近的节奏是不是真的太快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疲惫。它让我明白,偶尔的停顿不是软弱,而是为了走得更远积蓄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描述,那种“做到最好”的执念,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刚刚好,读起来不累,但信息量却很扎实,非常适合在通勤路上或者睡前慢悠悠地品味。

评分

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规避了大多数自助类书籍常犯的错误:过度承诺和制造焦虑。市面上很多书会告诉你“只要做到这三点,你的人生将彻底改变”,这种保证往往会让你在尝试失败后产生更深的挫败感。然而,这本书的基调非常谦逊和务实。它没有提供万能药,而是提供了一种“工具箱”。作者似乎非常清楚,每个人的“暂停”理由和“重启”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书中的建议更像是开放性的提问和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指令。比如,它会问你:“今天,你最想对哪个‘应该’说不?”或者“那个让你感到沉重的‘标签’,是谁贴上去的?”这些问题直击问题的核心,却不给你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逼迫你自己去寻找最贴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远比直接喂给你结论要高明得多。读完这本书,我没有觉得我“必须”去做什么,反而感到一种被解放了的轻松——原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也是一种非常正当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