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詩相比,
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
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
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嚮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
國際知名漢學傢、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
分別考察瞭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
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
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嚮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
國際知名漢學傢、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
分別考察瞭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本書原著齣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瞭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作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瞭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麵,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嚮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瞭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歐陽修在過渡時期的角色、蘇軾的達觀哲學、陸遊的實踐精神與反抗意識,著墨較多。本書論述,始於北宋初期的西崑體,止於南宋末期的民間詩人與抵抗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