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

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馥慈
图书标签:
  • 澎湖石滬
  • 澎湖渔业
  • 里海文化
  • 海洋生态
  • 传统智慧
  • 岛屿生活
  • 地方文化
  • 台湾历史
  • 民俗风情
  • 海洋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修石滬,也是修復人與海洋的關係╰╮
尋回失落的海洋之心
原來理想的生活樣貌一點也不遙遠!
 
橫跨全球的石滬文化,是人類自古與海洋共生的方式,
隨潮汐漲退,下海修滬的日子裡,我們找到了那條回家的路! 
 
那是內建在島民一代又一代的海洋基因裡,
對於大海無盡的念想和渴望,一輩子想與其共好共老的生活之道。
 
  你看過石滬嗎?
  澎湖的雙心石滬因其優美浪漫的造型深受歡迎,但你可知道那顆以石塊堆砌的「心」,其實是為了困住魚群的大型陷阱!
 
  石滬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法,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文化中皆佔有一席之地。
 
  而在台灣,由百餘座小島所組成的澎湖群島,擁有形態迥異、外型優美、保存完整、分布密度也最高的石滬群,石滬不僅是對於海洋生態溫柔友好的捕魚方式,其建築技法工藝更堪稱是潮間帶上的藝術品——師傅們長時間將身體浸泡在海水中徒手撬動、搬運硬實的玄武岩,一顆顆轉動、為其尋找最佳角度與位置,慢慢疊砌出一道海上長城景觀。
 
  它曾而餵養無數澎湖人、創造一夜致富傳説、與澎湖人相互依存共生的漁滬文化卻面臨將逐漸消逝的困境。
 
  澎湖以海為田,曾經的漁滬文化
  隨著一口口石滬修復,再次成為我們的日常!
 
  在澎湖各島礁的海平面下,那一個個如同麥田圈般的神祕符號——石滬,是三百年前,先民與海洋之間以玄武岩奠定的不朽契約,若你能傾心讀懂潮汐洋流的變化、活用每一顆石頭的重量與形狀,當潮起潮退,石滬會用它長長的臂彎與偌大的愛心為你留住魚群。
 
  兩位生在島上卻不懂海的澎湖青年,以修復為起點,拉開探索石滬文明的帷幕,見證一口又一口石滬興衰的歷史,並追隨匠師走入漁村,從頭體會在地日常,描繪出這座島嶼隱藏在大海底下的真實面貌,記錄下那些即將被遺忘的里海生活方式——炤海巡滬、刺網拋網、捻海菜挽紫菜、手釣魚、自編魚簍草鞋、徛魚灶煠魚、家家都有的醃漬海味「膎」⋯⋯。
 
  這是澎湖人因滬而相連,牽起整個世代之間集體的海洋記憶,與無數個關於滬與守滬者的故事。
 
  ╭╯╰╮石滬小字典╭╯╰╮
  你所不知道的滬知識與照片紀錄
 
  - 快失傳的石滬建築技藝- 
  掘、撬、轉與疊砌、運石料、填櫃、直到完工前的最後一哩路——敲與修面,修滬菜鳥跟著下海,一一紀錄師傅們從清整地基開始,如何化零為整的精妙手路。
 
  - 石滬構造與功能介紹 - 
  石滬中央的那顆「心」,和環抱海岸的長長手臂各有什麼功能?帶你了解滬房、滬門、滬碇、伸腳、魚井、滬牙到腳路等部位的設計其實各有巧妙之處,世界各地隨著當地石材、洋流特性不同,造型也各有千秋。
 
  - 經營「石滬股份有限公司」不可不知 - 
  一口石滬如何由眾多「股主」一同經營、分潤?為求公平,滬主巡滬順序每年都會「滬鬮」以抽籤決定。「巡滬」只有輪到當天值日的滬主才能巡,偷巡滬被抓到下場有多慘?
 
  - 澎湖特有的漁滬文化&各路達人的討海技藝 - 
  漁村的集體經濟「魚灶加工」:曾風靡全澎湖的漁產加工業,先醃後晒,中間工序繁瑣,只有能手才能擔任「徛灶」一職。
  討海達人們的家私介紹:炤海、手釣魚、遛海菜&挽紫菜、刺網、打草鞋。
 
  澎湖漁村的隱藏口味:氣味可媲美瑞典鯡魚罐頭的「膎」,想到就會流口水、魚灶裡的醬油「鹹汁」。
 
  - 踏查石滬禮貌守則 -
  想實際親近石滬嗎?先做功課很重要!哪些石滬可以前往,哪些又是危險地帶生人勿近?學會看潮汐預報不可少,告訴你如何從潮差判斷最佳踏查時機!
 
  ╭╯╰╮滬口調查&漁滬小報╭╯╰╮
  澎湖石滬的傳奇故事與趣聞逸事
 
  石滬能讓你一夜致富,還能當嫁妝?連海上霸主座頭鯨魚也不請自來?
 
  每一口石滬都有自己的樣貌和個性,還有背後建造過程、滬主組成或曾經風光輝煌的紀錄,離島出走將多年來走踏現場、訪問當地滬主耆老,與彙整歷史文獻所得,重新為這些傳奇石滬譜寫下它們的精采故事。並不時穿插可愛的「澎漁諺」,由漁滬文化衍生出的諺語介紹:
 
  #一份倒掛仔,可以養一家、親像丁香、鱙仔在落笱。
  #有船仔頭佮凹仔的份,就娶某。
  
各界愛海人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修滬扛霸子 坤師/百歲海女 寶瑑&柳鳳阿嬤/ 魚灶總舖師 麗華姐/手釣魚一哥 雄哥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古碧玲/台灣環境紀錄片導演 柯金源/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海洋保育署署長 黃向文/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演員 蔡昌憲/《地方設計》作者 蔡奕屏
 
推薦好評
 
  那是夏日,許多國外觀光客在澎湖吉貝島上鏽蝕的鐵皮屋小店換上裝備,被帶往潮間帶走一趟,他們掛著無趣乏味的表情。
  而我望著整條巷子裡屋宇倒塌的咾咕石屋裡,扔滿廢棄家電與摩托車,菜宅被銀合歡纏繞掩沒,玄武岩的石滬逐一荒廢,那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觀光資源,卻一一傾圮,心想:「你們難道不知道自己擁有最寶貴的資源呀?」
  二〇一七年,得知馥慈和宥輯從臺灣的大學轉學回澎湖,開始向資深工匠學習修護石滬,立刻向馥慈邀稿。這中間知道他們膚色愈來愈黑,愈來愈會說澎湖的故事,愈來愈像做滬的人,心底想著:「這事成了。」
  時隔六年,《回到滬之島》即將出版,馥慈和宥輯從全世界漁滬的起源,各地人們如何用滬來捕魚開始敘述他們投入澎湖石滬修護工作,從自身望向他處,再從他處遠眺自身,讀者不僅大長見識,更看到地方創生的靈魂,而且把故事講得極生動,不禁要讚嘆書寫得極佳,忍不住為他們擊掌說:「好樣的!」——《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古碧玲(字耕農)
 
  一直就只以為澎湖雙心石滬是個美麗而浪漫,僅存在於歷史的傳說。直到認識馥慈、宥輯,才感受到石滬溫暖而真切的存在。
  近七百口石滬,背後象徵曾有著七百群守護者,承載著七百家「石滬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承載著澎湖人的期望,守護著海洋。跟著他們的腳步,一起修石滬,一起認識澎湖一群依海而生的海人。
  看著桃園、苗栗石滬相繼受到關注,謝謝離島出走引領了修復石滬的風潮,也讓大眾有機會再度認識台灣海洋歷史。——海洋保育署署長 黃向文
  
  詳實的漁滬調查、親身的石滬修復實踐,那些絕非三言兩語就能夠輕描淡寫的路途,濃縮在這《回到滬之島》一書中,令人驚喜、也令人敬佩。
  身為同樣是離開家族鄉境、與家族經驗脫節的一代,謝謝馥慈和宥輯的探訪行動、內容記錄,讓人一起經歷了這段重新返鄉、重新認識鄉土的旅程。 這是一本漁滬文化的代表作之外,更是一本勇氣之書,召喚著每個欲近鄉卻又情怯的離鄉之人。——《地方設計》作者 蔡奕屏
岛屿的记忆与潮汐的韵律:一份关于海洋、文化与人居的田野考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湾澎湖群岛的特定地标或历史事件,而是一次深入现代社会边缘地带、探索人类与自然系统如何共存与演化的田野笔记。它着眼于当代人类活动对传统海洋生态智慧的冲击,以及在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何挣扎求存、寻求新的立足点。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边界”的消融与重塑展开。我们探讨的边界不仅是地理上的海岸线,更是文化认同、经济模式和生态阈限之间的模糊区域。它考察了在工业化、旅游业开发以及气候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海洋社群如何被迫重新定义他们的生存策略。 第一部分:无形的遗产——知识的断裂与迁移 本部分着重于考察那些不被主流经济学或城市规划理论所承认的“无形资产”。我们没有详述任何特定结构的建造技术,而是侧重于知识传递的中断。 A. 航海日志与口述史的失真 本书记录了对若干代际渔民和海洋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旨在捕捉那些未被文字记载、仅存于经验中的海洋理解。这些访谈揭示了对洋流、风向、特定鱼群迁徙路径的微观认知。然而,我们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年轻一代转向陆地经济活动,这种经验知识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正在快速衰减。书籍详细分析了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如何取代了口头经验,以及这种“效率”背后的代价——对环境细微变化的敏感度的丧失。我们没有描述任何具体的捕捞工具,而是探讨了使用工具的“心法”如何随着工具的现代化而被边缘化。 B. 生态记忆与地方气候学 我们审视了地方性生态记忆的衰退。传统社群对于特定季节性生物(如某些贝类、季节性藻类)的依赖和认知,构成了其生活节奏的基础。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方志(非官方记录)与当代生态调查数据,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的微妙变化趋势,以及社区如何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或未能做出反应。这不是一本物种图鉴,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知道何时去哪里做什么”的文化人类学研究。重点在于,这些知识体系是如何与地方的信仰、仪式和时间观念紧密结合的,而非孤立的技术。 第二部分:人居的张力——空间重构与身份的重塑 本部分将视线投向了人与环境交互的物理空间,但关注点不在于建筑形式,而在于空间使用权的冲突与协商。 A. 土地的“非生产性”价值 本书探讨了在现代资本逻辑下,哪些土地使用被视为“低效”或“非生产性”而被边缘化。我们考察了海岸带的“闲置”区域——那些在传统生产链中不直接创造商品价值,却对社区精神生活和生态缓冲至关重要的地块。这些空间(例如非官方的聚集点、被遗忘的防风林带)正在被重新规划为旅游观光或基础设施用地。我们没有描述这些地点的具体景观,而是分析了这种“价值重估”对社区社会资本的侵蚀作用。 B. 休闲化进程中的“他者化” 随着外部资本和旅游活动的涌入,地方空间的使用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书分析了当地居民如何逐渐从环境的“主体”沦为外部观察者或服务提供者。我们没有批判旅游业本身,而是探讨了当地方经济主要依赖于向“局外人”展示一种固定的、可消费的“地方文化”时,居民如何进行自我审查和表演性地维持身份认同。这导致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模糊,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刻意美化以迎合市场需求。 第三部分:潮汐间的适应——韧性与未来形态的探索 该部分的讨论转向了现代环境压力下,地方社群展现出的适应性反应,关注点在于系统层面的可持续性而非个体行为。 A. “去中心化”的资源管理实验 我们研究了在官方或大型机构管理缺位或失效的情况下,社区如何自发地发展出新的、非正式的资源共享与约束机制。这些机制往往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柔性绕过”,旨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平衡,同时确保最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我们分析了这些新秩序的脆弱性,即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抗外部的法律强制干预和市场诱惑。这部分不是关于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是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观察。 B. 跨界合作的伦理困境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地方社群与外部学术界、环保组织进行合作时的伦理挑战。当地方知识被“提取”并转化为外部项目的一部分时,谁拥有最终的解释权和收益权?我们通过分析几个合作案例,揭示了知识产权、赋权(Empowerment)话语下可能存在的权力再分配陷阱。研究的重点在于,地方社群如何在保持自身知识主权的同时,利用外部资源来应对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 总结: 本书不是一部详尽的地理志或历史编年史,而是一份关于人类行为在特定、受限的海洋边缘地带如何被塑造、扭曲和自我修复的社会生态学观察报告。它通过对知识、空间和身份的深入剖析,力图捕捉现代性冲击下,一个特定地域社群在面对巨大环境与经济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多层次的生存图景。它关注的是“如何生活”的内在逻辑,而非“生活在哪里”的表象描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馥慈
 
  《離島出走isle.travel》、《澎湖石滬資訊平台stoneweir.info》共同創辦人。一九九五年生,澎湖人,熱愛石滬以及 石滬有關的一切。二〇一七年將人生方向放在熟悉卻充滿未知的家鄉,目前工作室座落於澎湖紅羅村,一間小小的魚乾加工廠中,與地方居民共同形塑傳統與現代漁村與時並進的生活方式。
 
曾宥輯
 
  《離島出走isle.travel》、《澎湖石滬資訊平台stoneweir.info》共同創辦人。一九九二年生,澎湖人,自稱滬博士,但其實連碩士都還沒畢業,主司澎湖石滬的空拍與水下攝影,立志踏查世界上所有石滬,至今仍在大海中持續發現與探索。

图书目录

1/從漁滬文化到石滬經營學,關於石滬你所不知道的二三事/ 
人與「滬」的大歷史
澎湖,臺灣石滬的大本營
◇石滬小字典 - 石滬構造與功能介紹◇
石滬股份有限公司
◇石滬小字典 - 經營「石滬股份有限公司」不可不知◇

2 / 做滬的戇人 / 
與石滬的第一次接觸
修滬之路
修復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

3 / 紅林罩的潮汐,與他和她的海海人生/ 
石滬匠師的故鄉|紅林罩——這裡住著一群里海生活的實踐家
外港口石滬|柳鳳阿嬤——活到老,討海到老的百歲海女
◇炤海的家私 ◇
刺網&拋網|得利阿公——人生傳記就是一本漁法百科全書
◇刺網的家私 ◇
手釣魚|雄哥——透過一條釣線與大海對話
◇手釣魚的家私◇ 
海菜&紫菜|阿滿姨——只要夠骨力,不怕沒菜吃
◇捻/遛海菜&挽紫菜的家私 ◇
魚簍&草鞋|寶瑑阿嬤——篳路藍縷,編織海田歲月的足跡
◇編魚簍&打草鞋的家私 ◇
永振發魚灶|麗華阿姨——灶台前的溫度,才是最熟悉的領域
◇魚灶加工的家私◇
澎湖百家膎——醃藏大海的鹹鮮,令人「屏息」的澎湖罐頭
◇澎湖的各種膎 ◇

4 /澎湖滬口調查/ 
澎湖石滬分布概況
小池角滬目——西嶼第一滬,「虎目」是老虎的眼睛
七美頂隙滬——澎湖觀光大使、文化景觀的象徵——雙心石滬 
西衛籠仔圈——市區也有石滬群!馬公討海人的祕密基地
目斗嶼西邊口滬——捕過鯨魚的傳說級石滬! 
吉貝瀨仔滬——只用「牙齒」捕魚的石滬?
潭邊滬井仔——長耳朵的石滬,展現地域性的設計巧思
紅羅滬仔頭——曾經輝煌的漁場,變身最佳石滬生態教室
赤馬牛心灣內滬——討海人最霸氣的海上嫁妝!
瓦硐半耳&雙港仔——「三心」之姿展現大滬之村的氣派
◇踏查石滬禮貌守則◇

plus+ 漁滬小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47545
  • 叢書系列:里山海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回家的路,在海上
 
  第一次修復石滬的經歷,距離寫書的當下已經過了快六年的時間,回想那段與大海為伍,潮落而作潮起而息的夏季,格外印象深刻,那時陽光留在身上的晒印,已經成了皮膚的底色,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段時光,就沒有現在的我們與離島出走,也不會與師傅、紅羅罩成為在地方最緊密的夥伴。
 
  修滬期間往潭邊跑,修滬結束往紅羅跑,就是不常乖乖待在家,因為家裡的人起初並不諒解返鄉這回事,尤其自己應該好好讀大學卻又總做些讓他們感到困惑的事。
 
  在澎湖成長的經歷裡,不論是家裡長輩、學校師長,都是期望孩子們能往台灣本島、大都市裡發展,除非是有穩定的家業或考取公務員,不然返鄉的頭幾年確實是個煎熬的過程,離島的人際關係緊密,常出個門就會碰上認識的親戚朋友,一時間也很難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澎湖(現在回想起來,待在自己家鄉為什麼需要解釋呢?),只好盡量遠離一些聚會場合,讓自己完全沉浸在田野與石滬裡。
 
  本來就這樣與家人們維持著「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相處模式,直到有一天,阿嬤看見我一身修石滬鍛鍊出來的黝黑皮膚,終於忍不住問我了,「妳到底是每天跑去哪裡,把自己曬得這麼黑?」
 
  禁不起阿嬤的拷問,我支支吾吾地回著,「無啦,我去紅林罩佮老師傅學修石滬啦!」,這時候的我已經可以用臺語跟阿嬤對答如流了。
 
  「蛤?妳去跟老師傅學修石滬?」阿嬤聽了大吃一驚,露出不可置信的眼神看著我。
 
  我知道,這回答肯定會讓阿嬤出乎意料,雖然以前家裡就有在討海,但小時候的我常被教育「海很危險,不要靠近」、「女孩子不用學這些!」,家人為了保護我卻把我養成了一個靠海不懂海的澎湖小孩,而如今這孫女竟然會跟阿公阿嬤說自己在「修石滬」。
 
  後來阿嬤似乎某種開關被打開,劈里啪拉地問,修哪裡的石滬?修多久?還有沒有魚?怎麼沒有抓一兩條回來孝敬?我看阿嬤問得很起勁,我也開始天花亂墜地説起這段修滬的故事,阿嬤也聽得一愣一愣,我可能從來沒有跟阿嬤有過這麼合拍的話題。
 
  在結束對話前,阿嬤嘆了一口氣說,「唉,既然妳喜歡修石滬,不如去把我們家的石滬修好!」
 
  一聽到「我們家的石滬」這幾個關鍵字,我馬上跳起來驚呼,「阿嬤!我們家也有石滬喔?」
 
  「哼,妳不知道吼!」阿嬤得意地笑。
                 
  沿著阿嬤的敘述,我趕緊去翻閱過去的文獻,結果就在西衛里的一口石滬下,看見了阿公的名字,我當下深吸一口氣,那種五味雜陳的不真實感難以言喻,回想起那些阿公拿回家的魚,原來自己也是被石滬養大的孩子呀⋯⋯。
 
  據阿公口述,家裡的石滬有兩口,一口名叫「舊滬」,是先祖傳下來的家族石滬,另一口叫「騰風滬」,是友人無心巡滬而請阿公代管。舊滬位處西衛潮間帶的最遠端,離岸超過一公里,建於清朝年間,代代相傳,是家族養家活口的重要資產,阿公在腳受傷以前,還是偶爾會到舊滬裡捕魚,軟絲與白瓜仔(藍鰭鰺)都是常出現的漁獲,只是後來因為漁獲減少、石滬沒落,長輩們覺得已沒有提及的必要,到我這代就此失傳了。
 
  冥冥之中似乎注定好了,剛返鄉時總覺得自己不接地氣,找不到自身與澎湖之間的連結,但因為石滬,讓我找回對家鄉的情感,如果我今天沒有選擇返鄉,沒有開始修石滬,那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家有石滬,家族的舊滬也可能斷送在我這代,成為一口無主石滬,再也找不到它曾經的主人,只能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自從知道家裡的石滬後,一直想找機會在大退潮時去見上一面,但阿公阿嬤年事已高腳力不好,不便在潮間帶上長途跋涉,這件事就被我暫時擱置在心底,直到二〇一九年接到了大愛電視台的熱青年拍攝邀請,當時的紀錄片導演潘信安得知此事後,提議可以透過無線電的方式讓阿公在岸邊帶著我找到家裡的石滬,最後,在劇組的細心安排下,阿公阿嬤陪著我到西衛的潮間帶旁,展開祖孫尋滬的任務。
 
  阿公阿嬤在岸上的涼亭看著,我們手中的無線電也測試完畢,我就鼓起勇氣走進阿公阿嬤以前的地盤,就如我開篇所說,我從來沒有走過我家的潮間帶,這是我踏出的第一步,在找回自己的路上。
 
  舊滬在西衛潮間帶的最末端,這意味著我必須穿越至少三、四口石滬,涉水走過一公里以上的路程,沿途礁岩密布,過膝的水深,每一步都很艱難,第一次感受到何謂茫茫大海不知方向,好險在岸上的阿公透過無線電清楚地指引我,「這邊開始要往西邊走」、「那邊有一塊大石頭要轉彎」,阿公在沒用望遠鏡的輔助下,憑著多年討海的好眼力與記憶力,已經把整條路線都印在腦海中了。
 
  跟著阿公的聲音,就這樣在海中漫步了一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反而令我沉下心來回想,自己在返鄉這條路上的種種,已經走了那麼遠,卻又好像剛出發一樣,原來,回家的路,在海上。
 
  「已經到了!」阿公的提醒透過無線電傳來,而我剛好正要停在一個殘破不堪的滬房面前,失落的舊滬結構鬆散,看著上頭長著五顏六色的珊瑚,感受到滄海桑田的歷史,淚珠不禁在眼眶打轉,「這是我們家的石滬⋯⋯」,長久以來,那一塊我所缺失的拼圖,那一份屬於大海子民的認同感,我好像終於找到了。
 
  很難想像,我曾是一位與阿公阿嬤沒話聊的孫女,但現在我走進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語言,有些滬的產權複雜,但卻因複雜而珍貴,追溯到百年的歷史,後代的子子孫孫因滬而相連,集體的海洋記憶集結成無數個關於滬的故事,謝謝一切都還來得及,讓我也成為故事裡的主角。
 
  我堅信,石滬擁有無限的影響力,全澎湖將近有七百多口的石滬,不也代表著,或許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其實跟石滬有著未完待續的連結,秉持這個信念,我們創辦了澎湖石滬資訊平台Stoneweir.info,為海洋後代保存影像與故事,期望有一天,石滬可以重新走進島嶼人的日常,回到與海洋共好的年代,就出發吧!讓我們在石滬中相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每翻过一页,都感觉像是从喧嚣的都市中抽离出来,进入了一个更为纯净、更为本质的世界。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诗人的浪漫。他擅长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概念,化为读者触手可及的画面。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起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元素——比如一块砖石的纹理,一次潮汐的规律,这些曾经被我视为背景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是邀请我们加入到那片土地的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那种世代相传的韧性与智慧。这种引导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让人读完之后,看待周遭世界的目光都会变得更加深邃和富有同理心。

评分

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返乡”体验,尽管我与书中描述的地域并无直接的血缘联系。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普世的情感连接,即人类对于“根基”的依恋。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与自然秩序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原子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上的堆砌,而是精神上与所处环境的深度链接。我感受到了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踏实、坚韧且充满生命力的气息,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作者对地方志和口述历史的尊重,为后来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留下了宝贵的文本财富。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开始留意自己生活周遭的那些“在地性”符号,去探寻那些被快速发展所遮蔽住的、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重塑了我们理解“生活”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事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记忆迷宫,从一个小的生活片段出发,可以延展出整个社群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结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辩证视角。他并没有把自然描绘成一个完全田园牧歌式的存在,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它严酷的一面,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代价。这种平衡感使得文本的张力十足,避免了任何流于表面的赞美或控诉。每次读到关于某种古老技艺的失传或边缘化时,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惋惜,那是对人类集体记忆流失的无声哀悼。它促使我们思考,保护文化遗产,究竟是为了纪念过去,还是为了更健康地走向未来?这种深度叩问,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看似寻常却又蕴含着深厚底蕴的生活场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田野考察,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记忆,重新打磨得光亮如新。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海风拂面的凉意,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咸湿气息,甚至能听到渔民们在劳作时发出的淳朴吆喝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当代作品难以企及的。它让人思考,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究竟失去了多少与土地、与海洋息息相关的原始情感和生存智慧。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梳理,又不乏对个体生命瞬间的捕捉,使得文本在厚重感与轻盈感之间找到了绝妙的平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评分

读完后,内心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之情。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对传统工艺流程的描述,还是对地方方言俚语的引用,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精准,仿佛他本人就是从那个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人。这种真诚,是任何高超的写作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它不矫揉造作,不刻意拔高,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但事实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却足以震撼人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地方性”的尊重,他没有试图用主流文化的视角去评判或改造那些古老的习俗,而是选择了一种谦卑的姿态去学习和记录,这使得全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书中的某些段落,那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读起来让人心中一紧,仿佛自己也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这种细腻的情感处理,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纪实文学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文学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