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情緒也需要學習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情緒」是一種對於外在事物的反應,但是與成人想像的不同,它並不是聽道理,而更像是一種直覺。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意義,即便是「生氣」,看似有無比的破壞性,好像一點建設性也沒有。但是,當麵對生命威脅時,生氣卻可以喚醒我們的勇氣,讓我們可以對抗威脅。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被人欺負都沒有任何反應,你不覺得也很可怕嗎?
完全順著孩子,讓孩子隨意釋放情緒,那絕對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情緒也是需要學習,特別在七歲前的經驗,更決定孩子一生的個性 (溫和、活潑、勇氣、謹慎…..)。在情緒教育上,我們最常見的誤區是拼命不停地跟孩子說道理。情緒好壞與爸媽有沒有跟孩子說道理,基本上並沒有多大的關聯性,因為它是從生活經歷中獲得的。
在孩子生活中每一次「決定」與「迴饋」中,一次一次的纍積而塑造神經連結,而後變成一種「直覺」。這也正是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會做不同的迴應,有些人會覺得暴跳如雷、有些人又覺得沒什麼大不瞭。其實,關鍵不在於理智,而是在小時候我們大腦神經連結的設定。也因此,韆萬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沒有什麼關係,其實情緒發展的關鍵在七歲前也就決定瞭。
如果不要和孩子說道理,我們又要如何來引導孩子學會情緒呢?肯定很多爸媽會有這樣的睏惑,其實不用擔心我們還有兩大法寶,也就是「故事」和「遊戲」。
當爸媽在說道理時,孩子聽到的不是你睿智的建議,反而更像是狠心的批評。當孩子覺得自己被責備時,為瞭要保護自己的「自信心」,很容易誘發齣抗拒或反駁的情緒。即便是孩子看起來乖乖著在「聽」,其實心裡一直在想的是如何解釋,當然也就聽不進去你說的任何一句話。甚至可能齣現的親子衝突,讓爸媽誤認孩子就是個性不好,那纔真得是冤枉孩子瞭。
繪本故事最大的好處是「融入」。讓孩子融入在劇情裡麵,想像自己就是主角,跟著他一起開始一段偉大的冒險,並從這個過程中看到許多的「選擇」,也發現不同的「後果」。藉由這樣角色扮演的過程,孩子可以瞭解情緒的後果,但又不會危及他的「自我」。當心理防禦機轉沒有啟動時,也纔真正可以學會如何選擇,進而學會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
我很喜歡這套繪本的一點是「選擇」。我跟爸媽說,跟還說繪本或故事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韆萬不要說:「你看你就像XXX,老是愛生氣」,你越是急著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反而越抗拒。相反地,我們更應該像書本所寫的,將重點放在當有情緒時,我們可以有哪些選擇……,例如:因為搶玩具而吵架時,除瞭生氣大叫之外,可不可以輪流、猜拳、一起玩……。讓孩子具備有更多元的「策略」,自然也就不容易因為情緒爆炸而後悔瞭。
很多爸媽都誤會,以為情緒控製就是忍耐,其實並不是的。情緒控製是一種運用符閤社會規範的「策略」來調整情緒。也因此,更需要爸媽的引導,並起且帶著孩子做練習,因此可以選擇一些「遊戲」,例如:吹蠟燭、打擁抱、大眼瞪小眼……等。運用遊戲幫孩子脫離當下的情境,平衡孩子的大腦神經的穩定性,幫孩子學會如何讓情緒「踩煞車」。
情緒教育並不是和孩子說大道理,更不是訓練爸媽的修養,而是讓孩子在繪本與遊戲中,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