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金淼
图书标签:
  • 杨梅
  • 摄影
  • 吴金淼
  • 吴金荣
  • 台湾摄影
  • 怀旧
  • 纪实摄影
  • 家族摄影
  • 地方故事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們的作品閃耀著浪漫、自信、詩意的人性象徵。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家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庄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沓而至,從出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了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了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了「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
 
好評推薦
 
  向盛言(客家電視台台長)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推薦短語 (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彭啓原導演細膩的筆觸,穿透每一張照片的表象,娓娓道出了吳金淼、吳金榮昆仲和其家族的生命故事,展示出楊梅地方剪影動人的歷史情節,也讓我們見識到作者本人對於家鄉點滴人事的深情與理解,洵為彰顯影視史學鏡頭魅力與詮釋功力的示範之作。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把時間揉成一地碎片,用風聚集思念,隨意拾起一道瞬間。彭啓原大哥跟著金淼寫真舘的老相片,穿越鏡頭,屢屢回望故鄉楊梅。他像個補光的人,在無垠的夜色裡,舉一盞燈,探照土地,傾聽生命,同時疊進他的影像紀錄,讓每個讀者找到回家的路。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1994年的楊梅伯公山,是我在田野記錄工作上一個非比尋常記憶地點,當年的「護樹保山救廟」行動,曾經短暫成功,但,終究以失敗收場。但是,對我而言,因此而結識了吳金榮先生,並進而進入了「金淼照相舘」的寫真世界,才是讓我開啟了客庄田野調的視野。如今看到老友彭啓原導演以豐富的訪談及資料閱讀,把當年的未竟之業創作出了全新的楊梅光影文字,讀來讓人十分振奮。相信吳金榮的在天之靈也會興奮無比。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展讀「金淼寫真舘」經典遺作,不僅僅讓楊梅客家庄與寫真館物語重現,出身楊梅子弟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啓原,發揮採/編/寫的嫻熟功力,融匯了吳金淼、吳明珠和吳金榮豐饒的光影紀事──精緻的玻璃乾版底片,為昭和到民國前後四十餘載的大時代遞嬗與轉換,真切地結影,深情地成像,付梓出書永流傳。
书名:《岁月拾遗:老照片里的杨梅镇风华》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二十世纪中期至八十年代的杨梅镇为时间轴,通过对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旨在重现这一时期特定区域社会生活、经济变迁、风土人情和家族记忆的复杂图景。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或某几位摄影师的镜头,而是力求从更宏大、更日常的视角,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面貌。 杨梅镇,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其发展历程深刻烙印着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本书通过对不同主题的照片的编排,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第一部分:城镇的脉络与肌理 此部分重点呈现杨梅镇的地理空间和城市结构。我们审视了老街的布局,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从传统的木结构房屋到苏式风格的引入,再到“文革”时期特定样式建筑的兴起与衰落。照片中,镇上的主要街道如中山路、解放路等,记录了其作为商业和交通枢纽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沿街店铺的招牌更迭,反映出市场经济萌芽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生态变化。 此外,本书详细考察了与水系相关的记忆。杨梅镇依水而建,水运曾是主要的交通方式。照片展示了码头的日常繁忙景象,纤夫的辛劳,以及在河埠洗衣、淘米等日常生活场景。水面上穿梭的乌篷船和货船,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构成小镇独特美学的重要元素。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水域照片,探讨了水环境的治理和使用方式的变化。 第二部分:时代的印记与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是本书叙事的重心。我们细致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的肖像与活动。 农耕与工业的交替: 杨梅镇周边地区是重要的农业腹地。照片记录了春耕、插秧、收割的传统农事活动,也捕捉了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的场景。与此同时,镇上兴起的初级加工业,如纺织厂、小五金作坊等,也成为新的工作场所。我们通过车间内部的照片,展现了工人们的工作状态、劳动防护设施的简陋与进步,以及集体食堂、员工活动的侧面。 教育与文化生活: 镇上的学堂和新式学校是精神面貌变迁的缩影。从私塾到小学、初中,照片记录了学生们穿着统一校服列队、上课的严肃场景,以及课间在操场上的嬉戏打闹。对当地图书馆、文化站的记录,则勾勒出那个年代精神生活的匮乏与对知识的渴望。戏台和广场上举办的群众文艺活动,如地方戏曲表演、腰鼓队练习等,展现了民间娱乐的活力。 家庭与庆典: 婚丧嫁娶的传统仪式,在那个年代依然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书中收录了不同时期婚礼的场景,从传统的花轿迎娶到更简朴的集体婚礼,反映了社会风俗在时代洪流中的调整与坚守。春节等重要节日的布置、集市上的年货交易,都为我们还原了传统节庆的氛围。 第三部分:人物群像与个体命运 本书并非只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致力于捕捉“小人物”的命运轨迹。通过对散落在各处的个人照片的解读,我们力求呈现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下的选择与挣扎。 江湖百业: 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小贩,开着小铺面的店主,扎着马尾辫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的干部……这些鲜活的形象构成了杨梅镇的“毛细血管”。我们试图通过这些侧面镜头,理解他们如何在物资短缺的年代维持生计,以及他们对未来抱持的朴素希望。 服装与时尚的变迁: 服饰是时代最直观的宣言。从军绿色、藏青色的“老三件”到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的确良”衬衫,再到八十年代初对鲜艳色彩和时髦款式(如喇叭裤、蝙蝠衫)的悄然尝试,服装的变化清晰地标记了社会思潮的松动。 人际关系与社区情感: 老照片中常见的集体合影,其背后是紧密的邻里关系。邻居们互相串门、共同劳动、互助度日的场景,展现了传统社区在现代性冲击下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 结论:记忆的留存与传承 《岁月拾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影像的考古,唤醒一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并为后人提供一个触摸历史质感的窗口。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镇子的故事,更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小城镇人民在社会转型期的生活哲学、坚韧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些静止的画面,承载着丰富的声音、气味和情感,是研究区域社会史和民俗变迁不可或缺的视觉文献。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日常性”历史的尊重与再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攝影∣吳金淼、吳金榮
 
  吳金淼(1915-1984)出生於楊梅庄,從小即嶄露出繪畫的藝術天分。1929年從楊梅公學校畢業後開始接觸攝影;1932年取得寫真舘的「企業許可令」;1935年拿到個人「寫真營業許可」,「金淼寫真舘」便正式於楊梅大華街69號租屋掛牌開張。吳金榮(1924-1997)小吳金淼九歲,1939年取得營業許可之後,便與哥哥金淼共同經營寫真舘,擔任其得力助手,許多金淼與友人的合影,都是由他按下快門。由於兄弟倆攝影技術精湛,拍攝邀約不斷、生意興隆,1951年吳金淼得以買下大華街65號店面繼續經營,並更名為「金淼照相舘」。
 
  六○年代下半吳金淼的重心由攝影轉為藝術創作,七○年參與楊梅花燈比賽屢獲佳績,1984年吳金淼與世長辭,享年七十,金淼照相舘交由吳金榮繼續經營。直到1994年吳金榮參與「錫福宮護樹護廟」運動,促成《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出版,讓吳氏兄弟六十年來為楊梅留下近兩萬張的老照片的事蹟被世人重視,為全台灣保留在地影像數量最多的單一照相舘,不僅是地方文獻的大發現,更是台灣攝影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攝影家張照堂在《看見原鄉人――台灣客家光影紀事》書中讚賞吳金淼的作品:「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1997年吳金榮過世,照相舘隨之熄燈,喪禮上楊梅人稱吳金榮為「楊梅文化守護神」;吳金淼更有「楊梅攝影之父」封號。
 
撰文∣彭啓原
 
  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家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1953年出生於楊梅客庄,1978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影劇組,1989年開始製作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2003年擔任客家委員會「客家音像人才培訓計畫」班導師後,開始進行紀錄片拍攝的相關教學與推廣,以及個人早期拍攝議題內容的文字整理,完成的出版著作有:《台灣客庄影像》、《台三線的田野紀實》。
 
  節目製作:《客家風情畫》系列35集、《客家庄》13集、《客家風土志》10集、《客家行腳》6集、《小客庄的故事》13集、《台灣客家》、《台北新故鄉》系列26集、《回首楊梅壢》、《竹塹水》、《新瓦屋再造》等百餘部作品。
 
  《台灣客家》,2001榮獲34屆休士頓國際影展(Worldfest Houston)銀牌獎與紐約「QUESTAR國際影展」銅牌獎。

图书目录

【序一】文化地圖中的小紅標   周樑楷
【序二】以另一種記錄楊梅的形式  李達嘉
【序三】回山望有情 歸鄉看人世   吳榮訓
【作者序】完成我個人的楊梅拼圖
 
 【楔子】  吳金淼兄弟的故事
1.故事的起點—金淼照相舘∕2.家族與寫場∕3.攝影之外的演出—花燈∕4.楊梅相片寶庫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楊梅
1.女兒節∕2.日本小孩與台灣香蕉∕3.楊梅分室∕4.派出所建築上棟紀念
5.李金益庄長的送別照∕6.保育園∕7.楊梅公學校運動會∕8.台北神社前的畢業旅行
9.楊梅國民學校班級合照∕10.兒童戲劇表演∕11.高等科學生∕12.學生與二宮尊德塑像
13.桃園農校的學生∕14.老坑國語講習所∕15.水尾國語講習所∕16.講習所的女學員
17.龜山頂遙拜所∕18.楊梅二渡橋旁∕19.聖帝廟與苦讀的醫科生
20.畢業生回校∕21.楊梅青年團
 
第二章 伯公山寫場

1.快樂的樂手∕2.牛樟樹下的年輕人∕3.父與子∕4.戴氈帽的男人∕5.開彩白店的男人
6.流行的半西裝∕7.穿青年裝的年輕人∕8.穿大襟衫、梳髻鬃頭的婦女
9.時髦的未嫁女∕10.穿長衫的人家女∕11.少年公校生
 
第三章 各行各業
1.楊梅座的上棟紀念∕2.魁儡戲團試演會∕3.劇團演出前的準備∕4.會社創立紀念
5.野台戲∕6.稻穀的簣乾法宣傳∕7.醫藥宣傳隊∕8.石油礦的鐵工場
9.沖繩式帽子編織講習會∕10.打草鬚∕11.矮坪仔上的彩白業者∕12.茶園施肥
13.採茶即景∕14.龜山上的植樹活動∕15.養神豬∕16.養豬仔∕17.磚窯廠
 
第四章 家族照
1.代書.周東郎家族∕2.西藥行.吳阿生家族∕3.楊梅國小校長.黃乾茂家族
4.鎮長祕書.黃阿榜家族∕5.鄭屋的婦女與孩子們∕6.道東堂.鄭氏家族
7.大和醫院.尹德財家族∕8.做香、經營戲班.彭萬得家族∕9.錦水遊.楊梅老街家族
 
第五章 火車頭前的故事
1.國際通運株式會社∕2.日本通運株式會社
3.日月潭霧社遊覽紀念∕4.埔心火車頭的驛長與驛夫∕5.琦玉縣學農入學出發
6.楊梅木造火車頭∕7.大馬力的「火車頭」
 
第六章 中日戰爭 
1.楊梅志願軍夫出征∕2.志願軍夫彭金泉出征紀念∕3.新屋庄農業義勇團
4.楊梅防衛團防空演習∕5.慰安舞蹈會的特別座∕6.慰安舞蹈會的空軍舞
7.慰安舞蹈會的表演者∕8.達文從軍紀念∕9.橫山直行君出征紀念
10.楊梅的愛國婦人會
 
第七章 神社與皇民化

1.假裝行列紀念∕2.假裝行列表演∕3.皇民化奉公訓練∕4.新竹神社參拜紀念
5.國語之家∕6.養馬人家∕7.仕紳.鍾勤桂∕8.仕紳.范姜萍、劉阿圳
9.教書人.陳庚土∕10.皇靈祭.廖善機與家人∕11.南支進出者養成講習會

第八章 太平洋戰爭
1.庄長宿舍前的日軍∕2.燕子窩的日軍∕3.香蕉樹與軍官∕4.台籍軍人留影
5.鹽商慶祝新嘉坡陷落∕6.壯丁團慶祝新嘉坡陷落∕7.健民運動.收音機體操
8.金淼寫真舘前的體操∕9.奉公隊「正條密植」耕作/10.國校生的奉公插秧
11.特別志願兵入伍∕12.我的父親與少年工∕13.送老師「海兵團」入團
14.父與子臨別依依∕15.楊梅庄長送迎∕16.保正與他的家人∕17.警防團修了紀念
18.女子救護隊∕19.轟炸後的現場  
 
第九章 戰後生活
1.楊梅第一次的光復節∕2.光復節大會∕3.第一批來台的國軍∕4.日軍武器接收
5.運通公司的接收員∕6.楊梅監視區的職員∕7.陸軍五十二軍∕8.軍士還鄉
9.新竹縣反共自衛隊∕10.戰後第一次徵兵入營∕11.外省第一代與第二代
12.歡送劉玉章將軍∕13.梅中旁的美軍顧問團∕14.軍人之友社學生街頭宣講
15.消防隊授車典禮
 
第十章 學校與戲院 
1.楊梅國民學校的接收∕2.最後一屆的高等科∕3.水美國校的誕生
4.楊梅國校學生畢業照∕5.方濟幼稚園寶寶∕6.遠足與運動會
7.楊梅戲院的股東與演員∕8.衰敗的楊梅戲院∕9.新穎的金星戲院
 
第十一章 生命禮俗
1.敬老會生日宴∕2.日本時代結婚照∕3.五○年代結婚照∕4.三輪車迎娶
5.計程車迎娶∕6.嬰幼兒照∕7.別世留影∕8.日本時代的告別式∕9.日本時代的還山
10.庄役場前的還山∕11.大華老街的還山∕12.光復後老街的還山
13.老街半日本式的還山∕14.新街的還山∕15.老火車站前的還山安著
16.戲院內的告別式∕17.楊梅鎮公所前方的還山∕18.六○年代的楊梅新街還山
19.楊梅首富的還山∕20.金斗甕∕21.祖塔落成∕22.蔣介石八十華誕在楊梅
23.公所內的蔣介石靈堂
 
第十二章 錫福宮影像記事

1.日本時代建戲台∕2.正殿昇樑紀念∕3.黨國元老鄒魯到訪∕4.神位登龕  
5.前殿昇樑∕6.閹雞比賽∕7.義民祭迎神∕8.義民爺遊街∕9.喜洋哥的紅粄塔
10.挑飯∕11.大閹雞棧∕12.祈福戲「擺仙」∕13.錫福宮前的雞棧
14.義民節奉飯∕15.放水燈∕16.義民節普度∕17.豪華豬羊架∕18.圓醮的醮門
19.圓醮迎神隊伍∕20.火車站前的水燈排∕21.放水燈隊伍與醮壇
 
第十三章 沙龍與紀實
1.人像沙龍照∕2.妹妹吳明珠∕3.帥哥與駿馬∕4.姊與弟∕5.兒童演出劇照
6.天旱擔水∕7.抽菸的少年∕8.攝影師玩自拍∕9.生態攝影之白鷺鷥
10.35釐米相機的紀實
 
【後記】  
吳氏兄弟攝影作品被看見
 
參考資料
攝影家年表
謝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1832
  • 叢書系列:新臺灣史記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周樑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文化地圖中的小紅標  (摘文)
 
  這本書內的「線性」敘事和一般攝影專輯常用的懷舊性、回憶性及非線性的取向顯然有所差別。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除此,書寫的結構和體例,也很值得讀者留意,這是特色之二。
 
  本書將吳氏兄弟的作品依主題分為十三章,在每一章的小單元中,就結構來說,幾乎都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吳金淼的影像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親弟弟吳金榮(1924-1997)在口述歷史中,針對照片內容及其時代情境的說明(書中一律採標楷體),凸顯他個人的表述;第三個層次屬於啓原的詮釋和論述,採用明體字。內容有啓原對故鄉的記憶、踏查和論證,同時也援引不少圖書資料和口頭採訪。
 
  當閱讀初稿時,看到這三層次分明的結構方式,我按耐不住,立刻撥電話告訴他,這種編寫的體例既古老而且又新穎。所謂古老,是指古代的經書,儒家的也好、佛教的也好,它們的「體例」往往含有三個層次,那就是經、注和疏。我指出,吳金淼的老照片是本書最重要的文本,可以類比「經文」;吳金榮的口述解說,如同經文的「注」;至於啓原本人的論述形同經與注之後的「疏」,是對前兩個層次的考訂和細說。
 
  也許這番話來得突然而且又嚴肅,啓原應接不暇,一時之間沒有任何答覆。為了讓我的看法更完整和清晰,所以又進一步說明。所謂的新穎,是指本書中的「經」為20世紀的照片,這可是一百年前世界上從未曾有過的文本;本書的「注」屬於現代性的口述歷史,邊採訪邊錄音才得以保存的,絕對不同於古代的「如是我聞」;至於「疏」的部分,是依照現代史學方法的規範而產出的。
 
  聽我如此一說,在電話遠端的啓原似乎有點開心,然而未置可否,一直謙虛以對。反之,我所以如此肯定,不是刻意吹捧好友,更非視而不見書中也有欠缺嚴謹的地方,而是推想,啓原最初寫作時,並未自覺性地、有意地開創嶄新的書寫取向。不過,他的確有心編寫一本與眾不同的作品。如今,他達標了,具體的成果已經呈現在眼前。
 
  這本書以影像文本配合口述歷史,隨著線性時間觀,帶動地方史的表述。在「歷史意識的文化地圖」中,那顆小紅標一來可以顯示影視史學和大眾史學在21世紀連結的例證。二來表明這本書在有意無意之間,終於開發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書寫取向。本序文嘗試代為命名,稱作「三重式歷史書寫的體例」。
 
  接著,再順著頁數閱讀這本書,到了「後記」,內容的史實時序進入九○年代。吳金淼已經往生;書本的體例也驟然改觀。然而,在一場在地文化的自覺運動中,他的老照片卻轉化成楊梅的文化遺產。吳金淼似乎精神永生,陪伴著親弟親妹以及地方人士,創造(making)另一段新的歷史。空間舞台則屬於他(她)們共同心靈所繫的「所在」(place)。
 
推薦序2
 
李達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另一種記錄楊梅的形式  (摘文)
 
  本書選錄金淼寫真舘留存的二百多張舊照片,其中一百零八張照片雖然在1995年曾經由楊梅文化促進會結集出版《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但是該書只有照片而沒有文字敘述,是不折不扣的攝影集。本書作者彭啓原在這一百多張照片外又加選了百張,對這些照片重新編排,加上精彩的文字敘述和詮釋,如同對這些照片注入活血,使它們在歷史中重生。我認為這本書具有幾個特色:
 
  第一:吳金榮的解說活化了這些照片的歷史意義。
 
  啓原很早就意識到這些照片的歷史價值,在1995年《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出版後便和友人陳板一起對吳金榮進行口述訪問。那時吳金淼早已過世,吳金榮是解讀這些照片的不二人選。非常難得的是吳金榮對於這些照片的人、事、地、景記憶猶新,因此能夠進行詳細的解說。由於吳金榮已處於胃癌末期,啓原和陳板趕在他病情惡化前完成了採訪錄音和錄影。我認為這項口述訪問是文物拯救工作裡極為重要的一環,從事後看來,如果晚幾個月的時間便無法進行了。因為有了吳金榮的解說,這些照片背後蘊含的故事得以清楚地重現,我們因此可以更為無礙地隨著它們進入歷史長廊。這是一般歷史照片圖書不太可能擁有的條件。
 
  第二:這些照片經過分門別類重新整理之後,更能反映早期楊梅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
 
  楊梅位於台北、新竹之間,有鐵路經過,並設置火車站,這樣的交通地理條件,為它帶來熱絡的商業活動。它是早期北台灣以客家人為主要住民較為繁榮的城鎮,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活動在此交織展開。這些條件支撐金淼寫真舘的經營,也讓金淼寫真舘能夠捕捉多元的影像。當然,吳金淼本身具備精湛的攝影技術、沖洗出品質優良的照片,是他能夠受到各方青睞的基本要素。
 
  這些照片雖然以人像為主,而且多數是合照,卻從另一個視角記錄了時代的變動。日治時期在楊梅設置的國語講習所、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出征軍夫和親友們的大合照、為出征軍夫家族舉行的慰安舞蹈會、民眾奉公種田等景象,反映了皇民化和戰爭的全面動員,也訴說那個時代民眾的命運。太平洋戰爭時高山頂上日軍的武部隊、中日戰後國軍在楊梅國民學校操場接收數量龐大的日軍野戰砲、1949年劉玉章軍長率領國軍五十二軍撤退到台灣駐守楊梅、以及美軍顧問團進駐楊梅,金淼寫真舘都留下珍貴的影像,透露楊梅在不同時期是軍事部署的重要基地。故宮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的文物搬運到台灣時,最初是存放在楊梅火車站旁的日本國際通運株式會社大倉庫裡,通運株式會社的兩張老照片也讓楊梅曾經扮演的保存文化角色得到更具體的闡述。
 
  金淼寫真舘留存的照片對庶民的生活也有相當豐富的紀錄,諸如伯公山的老榕樹是民眾最喜歡遊覽拍照的景點,旁邊的錫福宮是民眾信仰所繫,兩者構成楊梅人重要的記憶,由此更能讓人了解1994年啓原和幾位朋友結合在地人展開護廟護樹行動的意義。義民節各鄰對義民爺輪流奉飯,各盡巧思,互相競爭,反應了舊時客家習俗。結婚迎娶從乘坐三輪車到轎車,送嫁的媒婆家人踩在泥濘的泥地或鄉下狹窄崎嶇土石路上,是極為生動的舊時代寫照。還山送葬由宗親擡棺,送葬隊伍繞行街道的景象,在今日已不復見。農夫農婦在茶園挑擔施肥和採茶,以及民眾在田裡插秧的照片,也是極有價值的田園生活紀錄。其他如學校教育、戲院與戲劇表演、運動休閒娛樂、賽會花燈、家族與家庭等,都留下不少珍貴的影像。
 
  在這些照片中還可以閱讀到主題以外的訊息。例如送葬還山的影像除了記錄客家人的喪葬習俗,街道上的洋樓建築也很值得注意。在大量的人像照片中,服飾裝扮必然會吸引我們的目光,在這方面吳金榮對婦女服飾的精彩解說,現在恐怕少有人能出其右。總之,這些照片涵蓋的面相非常豐富多元,確實是研究台灣歷史,特別是楊梅歷史的寶藏。
 
  第三:作者在整理吳金榮口述內容之餘,廣泛蒐集相關文獻,訪談地方耆老,對歷史背景加以補充,使得這些照片的歷史意象有了更為鮮明且富有感情的呈現。
 
  啓原是楊梅客家人,投入客家文化影像記錄工作已逾三十年,對台灣地方歷史文化有相當深入的了解。1994年他和幾位朋友回楊梅展開護廟護樹行動,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這是他回歸故鄉的起點。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作者序 
 
完成我個人的楊梅拼圖 (摘文)
 
  1989年台灣解嚴後兩年,我開始進行公共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跑了不少客庄,期間經常被楊梅親友問到:「怎麼沒看到你回楊梅拍攝?那是你的故鄉啊!」其實不是我不想,只是有點近鄉情怯,情緒上還沒準備好。
 
  1994年,我覺得應該是回故鄉拍攝的時候了,於是規劃田野資料收集。6月7日晨,突然接到友人的電話告知:楊梅壢的信仰中心「錫福宮」馬上要被拆除重建。為了記錄這間老廟的最後身影,我和陳板(時任公視《客家風土志》節目總策劃)當天就來到廟裡,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想到隨即被捲入參與策動了一場護樹與護廟的抗爭。
 
  在伯公山護樹過程中,我認識了吳金榮,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大華街上有一間金淼照相舘,但從來沒進去過。
 
  在故鄉楊梅護樹護廟暫時獲得成功之後,護樹團體組成「楊梅文化促進會」,期待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可以將社區的文化意識傳遞給年輕的一輩,來注重自己社區文化的特殊性。於是隔年(1995),促進會動員在地青年,舉辦了「楊梅百年文藝季」活動,過程中除了舉辦各種相關活動,也在匆忙中挑選了吳氏兄弟共一百一十三張作品,集結成《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
 
  這本攝影集出版後,吳金淼在一夕之間立即受到台灣攝影界的重視,在許多歷史影像展中吳氏兄弟的作品幾乎都沒有缺席。但是當時(1995)受限於時間,攝影集選取作品的過程有些匆忙,照片內容無法充分進行考證,因此圖說欄是空白的,讓喜好者無法了解畫面的意義而略感失望。
 
  有鑑於此,因了解到這些照片記錄著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兩個不同政權下的楊梅樣貌,極具歷史意義,我們覺得有責任要弄清楚每張照片的故事;同時也側面得知:吳金榮(1924-1997)患了胃癌。於是立即決定請他解說《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內百餘張照片的拍攝背景,並且進行影音記錄。
 
  自從1997年參加了吳金榮的告別式之後,我再也沒到金淼照相舘,之後照相舘由他的義子吳榮訓繼承,照相舘店面出租給他人販賣電器用品,攝影器材與作品則收藏在二樓。
 
  2013年,我受邀回到楊梅,為「楊梅故事館籌備處」進行資料收集以及紀錄片《回首楊梅壢》的拍攝,過程中吳榮訓前來關心,他是我梅中與竹中的校友,本來就熟識,加上護樹護廟與《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的出版,我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來往;也讓我在吳金榮過世十七年之後,有機會再度進入照相舘二樓。我除了將1995年吳金榮訪問的影音納入計畫,進行訪問逐字稿撰寫,也為更深入了解照片中相關的人、地、物,同時進行日本時代出生、受教育的幾位楊梅耆老,如:傅標榮、鄭錦生、鄭煥生、謝菊妹、鄭足妹的訪問。
 
  2015年我將畢生為公視客家節目所拍攝的母帶,捐贈給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永久典藏。但是在器材與錄影帶實體捐贈之後,這些相關的資料如何讓他人運用,又成為我心中的罣礙。於是我找出吳金榮在癌末替我們解說的畫面,進行再閱讀與思考。同時我也在2019年拿到吳榮訓所提供吳氏兄弟作品的數位檔,一張張楊梅的人、事、景,一一的印入腦海。大部分的人物我不認得,但是他們的服飾、髮型,甚至拍攝的背景所呈現的「歷史感」,以及特殊的「地方性」,又讓我回到兒時的記憶中,因此為這些照片進行文字解說的想法越發強烈。
 
  經過無數次的閱讀,我依著歷史的縱軸,將照片粗略分類,企圖以拼圖的方式,建立楊梅1930至1970年之間的樣貌。以照片為文本,內容以1995年吳金榮的口述解說,加上2013年楊梅老鎮長傅標榮等幾位耆老訪問、個人的記憶,以及在各種資料中所找到的相關敘述,以彌補當年《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內沒有圖說的遺憾。
 
  這是一本以楊梅影像為主的歷史書,或許作者拍攝時並無企圖想要記錄歷史,但本書採取文字與影像並重的方式,將影像內容的相關歷史進行深度的敘述。為求文本閱讀流暢通順,吳金榮口述文字在不影響原意之下,略作潤飾與修改。
 
  畢竟過去的我來不及參與,出生懂事之後所聽、所看的事情,記憶中也只剩下模糊的殘片。挑選出有趣的照片,一張張解析,或許無法拼出全貌,但是至少能呈現一個概樣――為長久被忽略的楊梅歷史,完成我個人的想像拼圖。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通过“局外人”——照相馆经营者的视角——来观察一个社区的“局内人”生活状态。这比单纯的口述历史更为客观,因为它呈现的是被记录者自己选择展示给世界的一面。我非常好奇,吴氏兄弟如何构建他们的“杨梅故事”?他们的镜头语言是偏向纪实性,还是更注重捕捉人物的内心深度?比如,他们会不会记录下不同时期杨梅镇的地标性建筑变化,通过这些建筑的兴衰,侧面反映出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迭代?而且,能以“兄弟”为核心来叙事,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情感对照组。他们是如何看待彼此的技艺和审美差异的?这种合作关系,是互补共进,还是偶尔会有理念上的摩擦?这种内部的张力,如果能被巧妙地挖掘出来,会让这本书的叙事层次瞬间丰富起来,不再是单调的流水账式的历史罗列,而是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家族奋斗史。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所吸引。这绝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它承载的重量,是几代人的光阴与情感的叠加。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间名为“金淼”的照相馆,门脸上或许挂着略显斑驳的招牌,里面弥漫着化学药水和老式相纸特有的微弱气味。吴金淼和吴金荣两位兄弟,他们手中的相机,恐怕不只是一个记录工具,更像是某种仪式感的载体。在那个没有手机随拍的年代,一张照片的诞生是多么郑重其事。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描绘他们如何设置场景、如何引导被摄者放松,以及他们是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顾客需求的。更深层次地,我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应对时代洪流——当新技术出现时,他们是坚守传统,还是勇敢地进行自我革新?这种兄弟二人对事业的共同坚守与分工协作,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家族叙事。这本书,我看重的是那种“人”的力量,是镜头背后那双观察世界的眼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就充满了怀旧的韵味,“從前從前”,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悠长的旧时光里。我对于这种带有地域特色和家族记忆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特殊的期待,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生活气息的窗户。我猜测,作者必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去梳理那些可能已经蒙尘的影像资料,并且挖掘出隐藏在照片背后的鲜活故事。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相对物质条件不那么丰富的年代,一家照相馆是如何在杨梅这个特定的小地方扎根并发展起来的?他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群顾客?是初为人父母的喜悦,是新婚燕尔的憧憬,还是离乡远行的告别?这些影像如何折射出小镇居民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变迁?我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展示老照片的技艺有多精湛,更在于它如何通过吴氏兄弟的镜头,为我们留存下一段真实、未经修饰的、属于杨梅的集体记忆。期待看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光影,如何讲述那些已经不再重复的“从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必然是围绕“影像”展开的,但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影像背后的“故事线”。我猜测,作者在整理这些老照片时,一定下了很大功夫去联系那些被拍摄者或其后代,挖掘出每张照片背后的“小传”。比如,那张可能拍摄于战乱或经济转型时期的全家福,照片上的人是强颜欢笑还是真的心怀希望?那些在镜头前略显局促不安的孩童,长大后成为了杨梅的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谁拍了谁”的层面,而是能深入探讨这些影像对于这些家庭的意义——它们是财富的证明、是情感的寄托、还是仅仅是一份身份的凭证?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吴氏兄弟的个人生活片段,例如他们如何平衡“为生计而拍摄”和“为艺术而记录”的矛盾,那就更有血有肉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部既有历史文献价值,又充满人文关怀和细腻情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是如何通过一帧帧光影,努力铭刻下自己的存在。

评分

读这类专注于特定地域和特定行业的作品时,我最关注的是其“在场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着我穿梭回那个时光截面,让我能“看”到,而非仅仅是“读到”。我希望看到杨梅小镇在不同季节里的光影变化,人们在不同节日里的穿着打扮,以及那些如今已然消失的市井风貌。那些黑白或略带泛黄的照片,其细节往往比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例如,一张婚礼照片里新娘头上的头饰样式,或者一张毕业照里孩子们书包的材质,这些细微之处,都是研究民俗和社会变迁的活化石。如果书中包含了对于底片冲洗过程、相馆内部陈设的详尽描述,那就更完美了。这种对“工作方法论”的细致描摹,能让读者真正理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两位摄影师是如何用他们的专业和匠心,为这个小镇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视觉财富,这种付出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深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