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前,有傢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從前從前,有傢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金淼
圖書標籤:
  • 楊梅
  • 攝影
  • 吳金淼
  • 吳金榮
  • 颱灣攝影
  • 懷舊
  • 紀實攝影
  • 傢族攝影
  • 地方故事
  • 曆史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們的作品閃耀著浪漫、自信、詩意的人性象徵。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傢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莊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遝而至,從齣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瞭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瞭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瞭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瞭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齣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瞭「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
 
好評推薦
 
  嚮盛言(客傢電視颱颱長)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兼任教授)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係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遊副刊專欄作傢)
  陳闆(客傢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張蒼鬆(策展人.攝影傢)
 
推薦短語 (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係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彭啓原導演細膩的筆觸,穿透每一張照片的錶象,娓娓道齣瞭吳金淼、吳金榮昆仲和其傢族的生命故事,展示齣楊梅地方剪影動人的歷史情節,也讓我們見識到作者本人對於傢鄉點滴人事的深情與理解,洵為彰顯影視史學鏡頭魅力與詮釋功力的示範之作。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遊副刊專欄作傢)
  把時間揉成一地碎片,用風聚集思念,隨意拾起一道瞬間。彭啓原大哥跟著金淼寫真舘的老相片,穿越鏡頭,屢屢迴望故鄉楊梅。他像個補光的人,在無垠的夜色裡,舉一盞燈,探照土地,傾聽生命,同時疊進他的影像紀錄,讓每個讀者找到迴傢的路。
 
  陳闆(客傢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1994年的楊梅伯公山,是我在田野記錄工作上一個非比尋常記憶地點,當年的「護樹保山救廟」行動,曾經短暫成功,但,終究以失敗收場。但是,對我而言,因此而結識瞭吳金榮先生,並進而進入瞭「金淼照相舘」的寫真世界,纔是讓我開啟瞭客莊田野調的視野。如今看到老友彭啓原導演以豐富的訪談及資料閱讀,把當年的未竟之業創作齣瞭全新的楊梅光影文字,讀來讓人十分振奮。相信吳金榮的在天之靈也會興奮無比。
 
  張蒼鬆(策展人.攝影傢)
  展讀「金淼寫真舘」經典遺作,不僅僅讓楊梅客傢莊與寫真館物語重現,齣身楊梅子弟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啓原,發揮採/編/寫的嫻熟功力,融匯瞭吳金淼、吳明珠和吳金榮豐饒的光影紀事──精緻的玻璃乾版底片,為昭和到民國前後四十餘載的大時代遞嬗與轉換,真切地結影,深情地成像,付梓齣書永流傳。
書名:《歲月拾遺:老照片裏的楊梅鎮風華》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二十世紀中期至八十年代的楊梅鎮為時間軸,通過對大量珍貴曆史照片的係統梳理與深度解讀,旨在重現這一時期特定區域社會生活、經濟變遷、風土人情和傢族記憶的復雜圖景。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行業或某幾位攝影師的鏡頭,而是力求從更宏大、更日常的視角,勾勒齣一個時代的麵貌。 楊梅鎮,作為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其發展曆程深刻烙印著國傢特定曆史時期的印記。本書通過對不同主題的照片的編排,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空間。 第一部分:城鎮的脈絡與肌理 此部分重點呈現楊梅鎮的地理空間和城市結構。我們審視瞭老街的布局,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從傳統的木結構房屋到蘇式風格的引入,再到“文革”時期特定樣式建築的興起與衰落。照片中,鎮上的主要街道如中山路、解放路等,記錄瞭其作為商業和交通樞紐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沿街店鋪的招牌更迭,反映齣市場經濟萌芽到計劃經濟時期的商業生態變化。 此外,本書詳細考察瞭與水係相關的記憶。楊梅鎮依水而建,水運曾是主要的交通方式。照片展示瞭碼頭的日常繁忙景象,縴夫的辛勞,以及在河埠洗衣、淘米等日常生活場景。水麵上穿梭的烏篷船和貨船,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構成小鎮獨特美學的重要元素。我們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水域照片,探討瞭水環境的治理和使用方式的變化。 第二部分:時代的印記與生活場景 生活場景是本書敘事的重心。我們細緻分析瞭不同社會階層和職業群體的肖像與活動。 農耕與工業的交替: 楊梅鎮周邊地區是重要的農業腹地。照片記錄瞭春耕、插秧、收割的傳統農事活動,也捕捉瞭人民公社時期集體勞動的場景。與此同時,鎮上興起的初級加工業,如紡織廠、小五金作坊等,也成為新的工作場所。我們通過車間內部的照片,展現瞭工人們的工作狀態、勞動防護設施的簡陋與進步,以及集體食堂、員工活動的側麵。 教育與文化生活: 鎮上的學堂和新式學校是精神麵貌變遷的縮影。從私塾到小學、初中,照片記錄瞭學生們穿著統一校服列隊、上課的嚴肅場景,以及課間在操場上的嬉戲打鬧。對當地圖書館、文化站的記錄,則勾勒齣那個年代精神生活的匱乏與對知識的渴望。戲颱和廣場上舉辦的群眾文藝活動,如地方戲麯錶演、腰鼓隊練習等,展現瞭民間娛樂的活力。 傢庭與慶典: 婚喪嫁娶的傳統儀式,在那個年代依然是維係社會關係的重要環節。書中收錄瞭不同時期婚禮的場景,從傳統的花轎迎娶到更簡樸的集體婚禮,反映瞭社會風俗在時代洪流中的調整與堅守。春節等重要節日的布置、集市上的年貨交易,都為我們還原瞭傳統節慶的氛圍。 第三部分:人物群像與個體命運 本書並非隻關注宏大的曆史敘事,更緻力於捕捉“小人物”的命運軌跡。通過對散落在各處的個人照片的解讀,我們力求呈現個體在特定曆史節點下的選擇與掙紮。 江湖百業: 那些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小販,開著小鋪麵的店主,紮著馬尾辮的郵遞員,騎著自行車的乾部……這些鮮活的形象構成瞭楊梅鎮的“毛細血管”。我們試圖通過這些側麵鏡頭,理解他們如何在物資短缺的年代維持生計,以及他們對未來抱持的樸素希望。 服裝與時尚的變遷: 服飾是時代最直觀的宣言。從軍綠色、藏青色的“老三件”到七十年代末期開始齣現的“的確良”襯衫,再到八十年代初對鮮艷色彩和時髦款式(如喇叭褲、蝙蝠衫)的悄然嘗試,服裝的變化清晰地標記瞭社會思潮的鬆動。 人際關係與社區情感: 老照片中常見的集體閤影,其背後是緊密的鄰裏關係。鄰居們互相串門、共同勞動、互助度日的場景,展現瞭傳統社區在現代性衝擊下所展現齣的強大韌性。 結論:記憶的留存與傳承 《歲月拾遺》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影像的考古,喚醒一代人共同的集體記憶,並為後人提供一個觸摸曆史質感的窗口。它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鎮子的故事,更是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小城鎮人民在社會轉型期的生活哲學、堅韌品格和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這些靜止的畫麵,承載著豐富的聲音、氣味和情感,是研究區域社會史和民俗變遷不可或缺的視覺文獻。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日常性”曆史的尊重與再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攝影∣吳金淼、吳金榮
 
  吳金淼(1915-1984)齣生於楊梅莊,從小即嶄露齣繪畫的藝術天分。1929年從楊梅公學校畢業後開始接觸攝影;1932年取得寫真舘的「企業許可令」;1935年拿到個人「寫真營業許可」,「金淼寫真舘」便正式於楊梅大華街69號租屋掛牌開張。吳金榮(1924-1997)小吳金淼九歲,1939年取得營業許可之後,便與哥哥金淼共同經營寫真舘,擔任其得力助手,許多金淼與友人的閤影,都是由他按下快門。由於兄弟倆攝影技術精湛,拍攝邀約不斷、生意興隆,1951年吳金淼得以買下大華街65號店麵繼續經營,並更名為「金淼照相舘」。
 
  六○年代下半吳金淼的重心由攝影轉為藝術創作,七○年參與楊梅花燈比賽屢獲佳績,1984年吳金淼與世長辭,享年七十,金淼照相舘交由吳金榮繼續經營。直到1994年吳金榮參與「錫福宮護樹護廟」運動,促成《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齣版,讓吳氏兄弟六十年來為楊梅留下近兩萬張的老照片的事蹟被世人重視,為全颱灣保留在地影像數量最多的單一照相舘,不僅是地方文獻的大發現,更是颱灣攝影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攝影傢張照堂在《看見原鄉人――颱灣客傢光影紀事》書中讚賞吳金淼的作品:「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1997年吳金榮過世,照相舘隨之熄燈,喪禮上楊梅人稱吳金榮為「楊梅文化守護神」;吳金淼更有「楊梅攝影之父」封號。
 
撰文∣彭啓原
 
  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傢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1953年齣生於楊梅客莊,1978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戲劇係影劇組,1989年開始製作一係列客傢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2003年擔任客傢委員會「客傢音像人纔培訓計畫」班導師後,開始進行紀錄片拍攝的相關教學與推廣,以及個人早期拍攝議題內容的文字整理,完成的齣版著作有:《颱灣客莊影像》、《颱三線的田野紀實》。
 
  節目製作:《客傢風情畫》係列35集、《客傢莊》13集、《客傢風土誌》10集、《客傢行腳》6集、《小客莊的故事》13集、《颱灣客傢》、《颱北新故鄉》係列26集、《迴首楊梅壢》、《竹塹水》、《新瓦屋再造》等百餘部作品。
 
  《颱灣客傢》,2001榮獲34屆休士頓國際影展(Worldfest Houston)銀牌獎與紐約「QUESTAR國際影展」銅牌獎。

圖書目錄

【序一】文化地圖中的小紅標   周樑楷
【序二】以另一種記錄楊梅的形式  李達嘉
【序三】迴山望有情 歸鄉看人世   吳榮訓
【作者序】完成我個人的楊梅拼圖
 
 【楔子】  吳金淼兄弟的故事
1.故事的起點—金淼照相舘∕2.傢族與寫場∕3.攝影之外的演齣—花燈∕4.楊梅相片寶庫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楊梅
1.女兒節∕2.日本小孩與颱灣香蕉∕3.楊梅分室∕4.派齣所建築上棟紀念
5.李金益莊長的送別照∕6.保育園∕7.楊梅公學校運動會∕8.颱北神社前的畢業旅行
9.楊梅國民學校班級閤照∕10.兒童戲劇錶演∕11.高等科學生∕12.學生與二宮尊德塑像
13.桃園農校的學生∕14.老坑國語講習所∕15.水尾國語講習所∕16.講習所的女學員
17.龜山頂遙拜所∕18.楊梅二渡橋旁∕19.聖帝廟與苦讀的醫科生
20.畢業生迴校∕21.楊梅青年團
 
第二章 伯公山寫場

1.快樂的樂手∕2.牛樟樹下的年輕人∕3.父與子∕4.戴氈帽的男人∕5.開彩白店的男人
6.流行的半西裝∕7.穿青年裝的年輕人∕8.穿大襟衫、梳髻鬃頭的婦女
9.時髦的未嫁女∕10.穿長衫的人傢女∕11.少年公校生
 
第三章 各行各業
1.楊梅座的上棟紀念∕2.魁儡戲團試演會∕3.劇團演齣前的準備∕4.會社創立紀念
5.野颱戲∕6.稻穀的簣乾法宣傳∕7.醫藥宣傳隊∕8.石油礦的鐵工場
9.沖繩式帽子編織講習會∕10.打草鬚∕11.矮坪仔上的彩白業者∕12.茶園施肥
13.採茶即景∕14.龜山上的植樹活動∕15.養神豬∕16.養豬仔∕17.磚窯廠
 
第四章 傢族照
1.代書.周東郎傢族∕2.西藥行.吳阿生傢族∕3.楊梅國小校長.黃乾茂傢族
4.鎮長祕書.黃阿榜傢族∕5.鄭屋的婦女與孩子們∕6.道東堂.鄭氏傢族
7.大和醫院.尹德財傢族∕8.做香、經營戲班.彭萬得傢族∕9.錦水遊.楊梅老街傢族
 
第五章 火車頭前的故事
1.國際通運株式會社∕2.日本通運株式會社
3.日月潭霧社遊覽紀念∕4.埔心火車頭的驛長與驛夫∕5.琦玉縣學農入學齣發
6.楊梅木造火車頭∕7.大馬力的「火車頭」
 
第六章 中日戰爭 
1.楊梅誌願軍夫齣徵∕2.誌願軍夫彭金泉齣徵紀念∕3.新屋莊農業義勇團
4.楊梅防衛團防空演習∕5.慰安舞蹈會的特別座∕6.慰安舞蹈會的空軍舞
7.慰安舞蹈會的錶演者∕8.達文從軍紀念∕9.橫山直行君齣徵紀念
10.楊梅的愛國婦人會
 
第七章 神社與皇民化

1.假裝行列紀念∕2.假裝行列錶演∕3.皇民化奉公訓練∕4.新竹神社參拜紀念
5.國語之傢∕6.養馬人傢∕7.仕紳.鍾勤桂∕8.仕紳.範薑萍、劉阿圳
9.教書人.陳庚土∕10.皇靈祭.廖善機與傢人∕11.南支進齣者養成講習會

第八章 太平洋戰爭
1.莊長宿捨前的日軍∕2.燕子窩的日軍∕3.香蕉樹與軍官∕4.颱籍軍人留影
5.鹽商慶祝新嘉坡陷落∕6.壯丁團慶祝新嘉坡陷落∕7.健民運動.收音機體操
8.金淼寫真舘前的體操∕9.奉公隊「正條密植」耕作/10.國校生的奉公插秧
11.特別誌願兵入伍∕12.我的父親與少年工∕13.送老師「海兵團」入團
14.父與子臨別依依∕15.楊梅莊長送迎∕16.保正與他的傢人∕17.警防團修瞭紀念
18.女子救護隊∕19.轟炸後的現場  
 
第九章 戰後生活
1.楊梅第一次的光復節∕2.光復節大會∕3.第一批來颱的國軍∕4.日軍武器接收
5.運通公司的接收員∕6.楊梅監視區的職員∕7.陸軍五十二軍∕8.軍士還鄉
9.新竹縣反共自衛隊∕10.戰後第一次徵兵入營∕11.外省第一代與第二代
12.歡送劉玉章將軍∕13.梅中旁的美軍顧問團∕14.軍人之友社學生街頭宣講
15.消防隊授車典禮
 
第十章 學校與戲院 
1.楊梅國民學校的接收∕2.最後一屆的高等科∕3.水美國校的誕生
4.楊梅國校學生畢業照∕5.方濟幼稚園寶寶∕6.遠足與運動會
7.楊梅戲院的股東與演員∕8.衰敗的楊梅戲院∕9.新穎的金星戲院
 
第十一章 生命禮俗
1.敬老會生日宴∕2.日本時代結婚照∕3.五○年代結婚照∕4.三輪車迎娶
5.計程車迎娶∕6.嬰幼兒照∕7.別世留影∕8.日本時代的告別式∕9.日本時代的還山
10.莊役場前的還山∕11.大華老街的還山∕12.光復後老街的還山
13.老街半日本式的還山∕14.新街的還山∕15.老火車站前的還山安著
16.戲院內的告別式∕17.楊梅鎮公所前方的還山∕18.六○年代的楊梅新街還山
19.楊梅首富的還山∕20.金鬥甕∕21.祖塔落成∕22.蔣介石八十華誕在楊梅
23.公所內的蔣介石靈堂
 
第十二章 錫福宮影像記事

1.日本時代建戲颱∕2.正殿昇樑紀念∕3.黨國元老鄒魯到訪∕4.神位登龕  
5.前殿昇樑∕6.閹雞比賽∕7.義民祭迎神∕8.義民爺遊街∕9.喜洋哥的紅粄塔
10.挑飯∕11.大閹雞棧∕12.祈福戲「擺仙」∕13.錫福宮前的雞棧
14.義民節奉飯∕15.放水燈∕16.義民節普度∕17.豪華豬羊架∕18.圓醮的醮門
19.圓醮迎神隊伍∕20.火車站前的水燈排∕21.放水燈隊伍與醮壇
 
第十三章 沙龍與紀實
1.人像沙龍照∕2.妹妹吳明珠∕3.帥哥與駿馬∕4.姊與弟∕5.兒童演齣劇照
6.天旱擔水∕7.抽菸的少年∕8.攝影師玩自拍∕9.生態攝影之白鷺鷥
10.35釐米相機的紀實
 
【後記】  
吳氏兄弟攝影作品被看見
 
參考資料
攝影傢年錶
謝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611832
  • 叢書係列:新臺灣史記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1
 
周樑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兼任教授)  
文化地圖中的小紅標  (摘文)
 
  這本書內的「線性」敘事和一般攝影專輯常用的懷舊性、迴憶性及非線性的取嚮顯然有所差別。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除此,書寫的結構和體例,也很值得讀者留意,這是特色之二。
 
  本書將吳氏兄弟的作品依主題分為十三章,在每一章的小單元中,就結構來說,幾乎都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吳金淼的影像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親弟弟吳金榮(1924-1997)在口述歷史中,針對照片內容及其時代情境的說明(書中一律採標楷體),凸顯他個人的錶述;第三個層次屬於啓原的詮釋和論述,採用明體字。內容有啓原對故鄉的記憶、踏查和論證,同時也援引不少圖書資料和口頭採訪。
 
  當閱讀初稿時,看到這三層次分明的結構方式,我按耐不住,立刻撥電話告訴他,這種編寫的體例既古老而且又新穎。所謂古老,是指古代的經書,儒傢的也好、佛教的也好,它們的「體例」往往含有三個層次,那就是經、注和疏。我指齣,吳金淼的老照片是本書最重要的文本,可以類比「經文」;吳金榮的口述解說,如同經文的「注」;至於啓原本人的論述形同經與注之後的「疏」,是對前兩個層次的考訂和細說。
 
  也許這番話來得突然而且又嚴肅,啓原應接不暇,一時之間沒有任何答覆。為瞭讓我的看法更完整和清晰,所以又進一步說明。所謂的新穎,是指本書中的「經」為20世紀的照片,這可是一百年前世界上從未曾有過的文本;本書的「注」屬於現代性的口述歷史,邊採訪邊錄音纔得以保存的,絕對不同於古代的「如是我聞」;至於「疏」的部分,是依照現代史學方法的規範而產齣的。
 
  聽我如此一說,在電話遠端的啓原似乎有點開心,然而未置可否,一直謙虛以對。反之,我所以如此肯定,不是刻意吹捧好友,更非視而不見書中也有欠缺嚴謹的地方,而是推想,啓原最初寫作時,並未自覺性地、有意地開創嶄新的書寫取嚮。不過,他的確有心編寫一本與眾不同的作品。如今,他達標瞭,具體的成果已經呈現在眼前。
 
  這本書以影像文本配閤口述歷史,隨著線性時間觀,帶動地方史的錶述。在「歷史意識的文化地圖」中,那顆小紅標一來可以顯示影視史學和大眾史學在21世紀連結的例證。二來錶明這本書在有意無意之間,終於開發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書寫取嚮。本序文嘗試代為命名,稱作「三重式歷史書寫的體例」。
 
  接著,再順著頁數閱讀這本書,到瞭「後記」,內容的史實時序進入九○年代。吳金淼已經往生;書本的體例也驟然改觀。然而,在一場在地文化的自覺運動中,他的老照片卻轉化成楊梅的文化遺產。吳金淼似乎精神永生,陪伴著親弟親妹以及地方人士,創造(making)另一段新的歷史。空間舞颱則屬於他(她)們共同心靈所繫的「所在」(place)。
 
推薦序2
 
李達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另一種記錄楊梅的形式  (摘文)
 
  本書選錄金淼寫真舘留存的二百多張舊照片,其中一百零八張照片雖然在1995年曾經由楊梅文化促進會結集齣版《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但是該書隻有照片而沒有文字敘述,是不摺不扣的攝影集。本書作者彭啓原在這一百多張照片外又加選瞭百張,對這些照片重新編排,加上精彩的文字敘述和詮釋,如同對這些照片注入活血,使它們在歷史中重生。我認為這本書具有幾個特色:
 
  第一:吳金榮的解說活化瞭這些照片的歷史意義。
 
  啓原很早就意識到這些照片的歷史價值,在1995年《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齣版後便和友人陳闆一起對吳金榮進行口述訪問。那時吳金淼早已過世,吳金榮是解讀這些照片的不二人選。非常難得的是吳金榮對於這些照片的人、事、地、景記憶猶新,因此能夠進行詳細的解說。由於吳金榮已處於胃癌末期,啓原和陳闆趕在他病情惡化前完成瞭採訪錄音和錄影。我認為這項口述訪問是文物拯救工作裡極為重要的一環,從事後看來,如果晚幾個月的時間便無法進行瞭。因為有瞭吳金榮的解說,這些照片背後蘊含的故事得以清楚地重現,我們因此可以更為無礙地隨著它們進入歷史長廊。這是一般歷史照片圖書不太可能擁有的條件。
 
  第二:這些照片經過分門別類重新整理之後,更能反映早期楊梅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
 
  楊梅位於颱北、新竹之間,有鐵路經過,並設置火車站,這樣的交通地理條件,為它帶來熱絡的商業活動。它是早期北颱灣以客傢人為主要住民較為繁榮的城鎮,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活動在此交織展開。這些條件支撐金淼寫真舘的經營,也讓金淼寫真舘能夠捕捉多元的影像。當然,吳金淼本身具備精湛的攝影技術、沖洗齣品質優良的照片,是他能夠受到各方青睞的基本要素。
 
  這些照片雖然以人像為主,而且多數是閤照,卻從另一個視角記錄瞭時代的變動。日治時期在楊梅設置的國語講習所、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齣徵軍夫和親友們的大閤照、為齣徵軍夫傢族舉行的慰安舞蹈會、民眾奉公種田等景象,反映瞭皇民化和戰爭的全麵動員,也訴說那個時代民眾的命運。太平洋戰爭時高山頂上日軍的武部隊、中日戰後國軍在楊梅國民學校操場接收數量龐大的日軍野戰砲、1949年劉玉章軍長率領國軍五十二軍撤退到颱灣駐守楊梅、以及美軍顧問團進駐楊梅,金淼寫真舘都留下珍貴的影像,透露楊梅在不同時期是軍事部署的重要基地。故宮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的文物搬運到颱灣時,最初是存放在楊梅火車站旁的日本國際通運株式會社大倉庫裡,通運株式會社的兩張老照片也讓楊梅曾經扮演的保存文化角色得到更具體的闡述。
 
  金淼寫真舘留存的照片對庶民的生活也有相當豐富的紀錄,諸如伯公山的老榕樹是民眾最喜歡遊覽拍照的景點,旁邊的錫福宮是民眾信仰所繫,兩者構成楊梅人重要的記憶,由此更能讓人瞭解1994年啓原和幾位朋友結閤在地人展開護廟護樹行動的意義。義民節各鄰對義民爺輪流奉飯,各盡巧思,互相競爭,反應瞭舊時客傢習俗。結婚迎娶從乘坐三輪車到轎車,送嫁的媒婆傢人踩在泥濘的泥地或鄉下狹窄崎嶇土石路上,是極為生動的舊時代寫照。還山送葬由宗親擡棺,送葬隊伍繞行街道的景象,在今日已不復見。農夫農婦在茶園挑擔施肥和採茶,以及民眾在田裡插秧的照片,也是極有價值的田園生活紀錄。其他如學校教育、戲院與戲劇錶演、運動休閒娛樂、賽會花燈、傢族與傢庭等,都留下不少珍貴的影像。
 
  在這些照片中還可以閱讀到主題以外的訊息。例如送葬還山的影像除瞭記錄客傢人的喪葬習俗,街道上的洋樓建築也很值得注意。在大量的人像照片中,服飾裝扮必然會吸引我們的目光,在這方麵吳金榮對婦女服飾的精彩解說,現在恐怕少有人能齣其右。總之,這些照片涵蓋的麵相非常豐富多元,確實是研究颱灣歷史,特別是楊梅歷史的寶藏。
 
  第三:作者在整理吳金榮口述內容之餘,廣泛蒐集相關文獻,訪談地方耆老,對歷史背景加以補充,使得這些照片的歷史意象有瞭更為鮮明且富有感情的呈現。
 
  啓原是楊梅客傢人,投入客傢文化影像記錄工作已逾三十年,對颱灣地方歷史文化有相當深入的瞭解。1994年他和幾位朋友迴楊梅展開護廟護樹行動,除瞭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瞭影像記錄,這是他迴歸故鄉的起點。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作者序 
 
完成我個人的楊梅拼圖 (摘文)
 
  1989年颱灣解嚴後兩年,我開始進行公共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跑瞭不少客莊,期間經常被楊梅親友問到:「怎麼沒看到你迴楊梅拍攝?那是你的故鄉啊!」其實不是我不想,隻是有點近鄉情怯,情緒上還沒準備好。
 
  1994年,我覺得應該是迴故鄉拍攝的時候瞭,於是規劃田野資料收集。6月7日晨,突然接到友人的電話告知:楊梅壢的信仰中心「錫福宮」馬上要被拆除重建。為瞭記錄這間老廟的最後身影,我和陳闆(時任公視《客傢風土誌》節目總策劃)當天就來到廟裡,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一迴事,沒想到隨即被捲入參與策動瞭一場護樹與護廟的抗爭。
 
  在伯公山護樹過程中,我認識瞭吳金榮,在此之前我隻知道大華街上有一間金淼照相舘,但從來沒進去過。
 
  在故鄉楊梅護樹護廟暫時獲得成功之後,護樹團體組成「楊梅文化促進會」,期待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可以將社區的文化意識傳遞給年輕的一輩,來注重自己社區文化的特殊性。於是隔年(1995),促進會動員在地青年,舉辦瞭「楊梅百年文藝季」活動,過程中除瞭舉辦各種相關活動,也在匆忙中挑選瞭吳氏兄弟共一百一十三張作品,集結成《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
 
  這本攝影集齣版後,吳金淼在一夕之間立即受到颱灣攝影界的重視,在許多歷史影像展中吳氏兄弟的作品幾乎都沒有缺席。但是當時(1995)受限於時間,攝影集選取作品的過程有些匆忙,照片內容無法充分進行考證,因此圖說欄是空白的,讓喜好者無法瞭解畫麵的意義而略感失望。
 
  有鑑於此,因瞭解到這些照片記錄著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兩個不同政權下的楊梅樣貌,極具歷史意義,我們覺得有責任要弄清楚每張照片的故事;同時也側麵得知:吳金榮(1924-1997)患瞭胃癌。於是立即決定請他解說《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內百餘張照片的拍攝背景,並且進行影音記錄。
 
  自從1997年參加瞭吳金榮的告別式之後,我再也沒到金淼照相舘,之後照相舘由他的義子吳榮訓繼承,照相舘店麵齣租給他人販賣電器用品,攝影器材與作品則收藏在二樓。
 
  2013年,我受邀迴到楊梅,為「楊梅故事館籌備處」進行資料收集以及紀錄片《迴首楊梅壢》的拍攝,過程中吳榮訓前來關心,他是我梅中與竹中的校友,本來就熟識,加上護樹護廟與《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的齣版,我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來往;也讓我在吳金榮過世十七年之後,有機會再度進入照相舘二樓。我除瞭將1995年吳金榮訪問的影音納入計畫,進行訪問逐字稿撰寫,也為更深入瞭解照片中相關的人、地、物,同時進行日本時代齣生、受教育的幾位楊梅耆老,如:傅標榮、鄭錦生、鄭煥生、謝菊妹、鄭足妹的訪問。
 
  2015年我將畢生為公視客傢節目所拍攝的母帶,捐贈給客傢委員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永久典藏。但是在器材與錄影帶實體捐贈之後,這些相關的資料如何讓他人運用,又成為我心中的罣礙。於是我找齣吳金榮在癌末替我們解說的畫麵,進行再閱讀與思考。同時我也在2019年拿到吳榮訓所提供吳氏兄弟作品的數位檔,一張張楊梅的人、事、景,一一的印入腦海。大部分的人物我不認得,但是他們的服飾、髮型,甚至拍攝的背景所呈現的「歷史感」,以及特殊的「地方性」,又讓我迴到兒時的記憶中,因此為這些照片進行文字解說的想法越發強烈。
 
  經過無數次的閱讀,我依著歷史的縱軸,將照片粗略分類,企圖以拼圖的方式,建立楊梅1930至1970年之間的樣貌。以照片為文本,內容以1995年吳金榮的口述解說,加上2013年楊梅老鎮長傅標榮等幾位耆老訪問、個人的記憶,以及在各種資料中所找到的相關敘述,以彌補當年《迴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內沒有圖說的遺憾。
 
  這是一本以楊梅影像為主的歷史書,或許作者拍攝時並無企圖想要記錄歷史,但本書採取文字與影像並重的方式,將影像內容的相關歷史進行深度的敘述。為求文本閱讀流暢通順,吳金榮口述文字在不影響原意之下,略作潤飾與修改。
 
  畢竟過去的我來不及參與,齣生懂事之後所聽、所看的事情,記憶中也隻剩下模糊的殘片。挑選齣有趣的照片,一張張解析,或許無法拼齣全貌,但是至少能呈現一個概樣――為長久被忽略的楊梅歷史,完成我個人的想像拼圖。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所吸引。這絕不是一本輕飄飄的快餐讀物,它承載的重量,是幾代人的光陰與情感的疊加。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間名為“金淼”的照相館,門臉上或許掛著略顯斑駁的招牌,裏麵彌漫著化學藥水和老式相紙特有的微弱氣味。吳金淼和吳金榮兩位兄弟,他們手中的相機,恐怕不隻是一個記錄工具,更像是某種儀式感的載體。在那個沒有手機隨拍的年代,一張照片的誕生是多麼鄭重其事。我猜想,書中會詳細描繪他們如何設置場景、如何引導被攝者放鬆,以及他們是如何平衡藝術追求與顧客需求的。更深層次地,我期待看到他們如何應對時代洪流——當新技術齣現時,他們是堅守傳統,還是勇敢地進行自我革新?這種兄弟二人對事業的共同堅守與分工協作,本身就是一齣精彩的傢族敘事。這本書,我看重的是那種“人”的力量,是鏡頭背後那雙觀察世界的眼睛。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必然是圍繞“影像”展開的,但真正打動人的,往往是影像背後的“故事綫”。我猜測,作者在整理這些老照片時,一定下瞭很大功夫去聯係那些被拍攝者或其後代,挖掘齣每張照片背後的“小傳”。比如,那張可能拍攝於戰亂或經濟轉型時期的全傢福,照片上的人是強顔歡笑還是真的心懷希望?那些在鏡頭前略顯局促不安的孩童,長大後成為瞭楊梅的什麼樣的人?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誰拍瞭誰”的層麵,而是能深入探討這些影像對於這些傢庭的意義——它們是財富的證明、是情感的寄托、還是僅僅是一份身份的憑證?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吳氏兄弟的個人生活片段,例如他們如何平衡“為生計而拍攝”和“為藝術而記錄”的矛盾,那就更有血有肉瞭。總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部既有曆史文獻價值,又充滿人文關懷和細膩情感的作品,讓我們看到,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是如何通過一幀幀光影,努力銘刻下自己的存在。

评分

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通過“局外人”——照相館經營者的視角——來觀察一個社區的“局內人”生活狀態。這比單純的口述曆史更為客觀,因為它呈現的是被記錄者自己選擇展示給世界的一麵。我非常好奇,吳氏兄弟如何構建他們的“楊梅故事”?他們的鏡頭語言是偏嚮紀實性,還是更注重捕捉人物的內心深度?比如,他們會不會記錄下不同時期楊梅鎮的地標性建築變化,通過這些建築的興衰,側麵反映齣經濟基礎和生活方式的迭代?而且,能以“兄弟”為核心來敘事,這本身就提供瞭一個極好的情感對照組。他們是如何看待彼此的技藝和審美差異的?這種閤作關係,是互補共進,還是偶爾會有理念上的摩擦?這種內部的張力,如果能被巧妙地挖掘齣來,會讓這本書的敘事層次瞬間豐富起來,不再是單調的流水賬式的曆史羅列,而是充滿生活煙火氣的傢族奮鬥史。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乍一聽就充滿瞭懷舊的韻味,“從前從前”,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悠長的舊時光裏。我對於這種帶有地域特色和傢族記憶的書籍總是抱有一種特殊的期待,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的工具,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生活氣息的窗戶。我猜測,作者必定是花費瞭大量的心力去梳理那些可能已經濛塵的影像資料,並且挖掘齣隱藏在照片背後的鮮活故事。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相對物質條件不那麼豐富的年代,一傢照相館是如何在楊梅這個特定的小地方紮根並發展起來的?他們麵對的是怎樣一群顧客?是初為人父母的喜悅,是新婚燕爾的憧憬,還是離鄉遠行的告彆?這些影像如何摺射齣小鎮居民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變遷?我想,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展示老照片的技藝有多精湛,更在於它如何通過吳氏兄弟的鏡頭,為我們留存下一段真實、未經修飾的、屬於楊梅的集體記憶。期待看到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光影,如何講述那些已經不再重復的“從前”。

评分

讀這類專注於特定地域和特定行業的作品時,我最關注的是其“在場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資深的嚮導,帶著我穿梭迴那個時光截麵,讓我能“看”到,而非僅僅是“讀到”。我希望看到楊梅小鎮在不同季節裏的光影變化,人們在不同節日裏的穿著打扮,以及那些如今已然消失的市井風貌。那些黑白或略帶泛黃的照片,其細節往往比文字描述更具衝擊力。例如,一張婚禮照片裏新娘頭上的頭飾樣式,或者一張畢業照裏孩子們書包的材質,這些細微之處,都是研究民俗和社會變遷的活化石。如果書中包含瞭對於底片衝洗過程、相館內部陳設的詳盡描述,那就更完美瞭。這種對“工作方法論”的細緻描摹,能讓讀者真正理解,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兩位攝影師是如何用他們的專業和匠心,為這個小鎮留下瞭如此寶貴的視覺財富,這種付齣本身就值得我們深深緻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