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暴烈美學的極致書寫,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

憂國:暴烈美學的極致書寫,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島由紀夫
图书标签:
  • 三島由紀夫
  • 日本文学
  • 短篇小说集
  • 文学经典
  • 现代文学
  • 暴烈美学
  • 忧国
  • 文化
  • 艺术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島由紀夫最引以為傲的作品★
「〈憂國〉描寫的性愛與死亡的光景,
情色與大義的完全融合與相乘作用,
堪稱我對這人生抱以期待的唯一至福……」
 
  「除了三島由紀夫,我想不出哪個作家能以如此簡單的篇幅,精確地詮釋出『生與死』這個文學上唯一的主題。」──花村萬月
 
  〈憂國〉以真實歷史為藍本,為三島文學中探討「愛慾」與「死亡」的代表作。其熾烈展現了三島二元對立的藝術觀,及從中迸發的壯烈與哀豔之美。三島以細緻的筆調呈現新婚夫妻純粹的性愛歡愉,以寫實手法描述切腹的過程與肉體產生的變化,絢爛、華麗地展現三島式的暴烈美學。
 
  「中尉目光所見之處,嘴唇便忠實地跟去描摹。高高起伏的乳房,擁有宛如山櫻花花蕾般的乳頭,被中尉含進嘴裡就硬了。胸脯兩側優雅落下的手臂線條極美,那種渾圓順著手臂到手腕逐漸變細越發巧緻,而更前端,是婚禮當天握著扇子的纖細手指。每根手指,在中尉的唇前,含羞帶怯地躲在每根手指的陰影中……」
 
  「中尉想,這就是切腹嗎?那是一團混亂的感覺,猶如天塌落在頭上,世界翻覆,切腹之前看起來那麼堅定的意志與勇氣,如今彷彿變成一根細小的鐵絲,令人萌生一種必須緊抓著那個不放的不安。拳頭變得濕滑。一看之下,白布與拳頭都已染血。丁字褲也已染成通紅。在如此劇烈的痛苦中,可見的依然可見,存在的依然存在,真是不可思議。」
 
  三島相當喜愛這部作品,甚至在一九六五年將〈憂國〉拍成影片,從道具到分鏡一手包辦,自編自導自演,充分展示三島所追求的英雄式的死亡美學。他曾表示:「如果,忙碌的讀者只能選讀一篇三島的小說,想把三島的優劣一次通通濃縮成精華的小說來閱讀,那麼,我希望讀者選讀的是〈憂國〉。」
 
  本書共收錄13篇貫串三島半生創作生涯的精選作品
  是通往三島文字藝術與思想核心的必讀之作
 
  其中包括──
  ✦〈繁花盛開的森林〉:三島的初登文壇之作,作品展現其華麗的精神世界,浪漫派風格強烈。
  ✦〈蛋〉:以滑稽鬧劇風格諷刺現實,其「純粹的荒謬」為三島難得一見的風格。
  ✦〈寫詩的少年〉:敘述了少年時代的三島與言語(觀念)的關係,為三島文學宿命的起源。
  ✦〈過橋〉:描寫藝妓世界的勢利、人情冷暖。
  ✦〈月〉:敘述披頭族世界的疏離、人工化激昂與抒情式孤獨。
  ✦〈女方〉:描寫歌舞伎演員世界的虛實與幻滅,揭示了演員在追求藝術、詮釋角色的同時,也面臨著現實和內心情感的摩擦和衝突。
 
本書特色
 
  ★收錄三島十六歲至三十六歲的作品,從書中可一窺作家風格與思考的轉變。
  ★由三島由紀夫親自集選的短篇傑作,並撰文解說,深具代表性。
  ★見證三島美學的形成與流變,並感受三島豐富多采的文體。
逝者如斯的挽歌:一部關於時代邊緣的群像小說 本書集結了五篇跨越不同年代、卻共同聚焦於「時代轉折點上,個體精神困境」的文學作品。這並非一部風格統一的合集,而是透過五種截然不同的敘事聲線,共同描繪出在巨變的洪流中,那些選擇固守、掙扎或最終消融的靈魂的肖像。 第一篇:《黃昏的祭壇》 故事發生在戰後復甦的日本,一個瀰漫著對舊秩序既依戀又恐懼的時代。主角是一位曾經顯赫的舊式家族的末代繼承人,名叫佐伯。他繼承了祖宅,也繼承了家族成員集體性的「失語症」。他的父親在戰爭結束後便將自己封閉在書房中,終日與古老的家訓和早已不合時宜的榮譽感對話。佐伯試圖用一種近乎宗教儀式般的方式來維繫這個家庭的「體面」,他對日常瑣事的執著——從餐具的擺放角度到花瓶中插花的數量——都帶有一種對失控世界進行微小矯正的徒勞掙扎。 敘事採取了內省的獨白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佐伯內心的崩潰邊緣。他發現自己被困在時間的夾縫中,既無法真正融入戰後新生的活力,又無法回到那個逝去的黃金時代。他唯一的慰藉,是每週日清晨,在無人的舊式教堂中,他會獨自點燃蠟燭,舉行一場無人參與的「儀式性」祈禱。這祈禱的內容不是向上帝的懇求,而是對「完整性」的緬懷。 作品的張力在於佐伯對一位年輕的、充滿朝氣的鄰家女孩的迷戀。女孩代表著他所排斥的、輕佻易逝的現代性。然而,當他試圖以一種舊時代貴族的方式去「保護」或「引導」她時,他的行為卻被誤解為傲慢與禁錮。最終,當女孩選擇奔赴遠方追求夢想時,佐伯的儀式也徹底瓦解,他選擇將家族的古董——一件代表著無用之美的藝術品——付之一炬,如同對自己生命意義的最後一次宣告。 第二篇:《玻璃迷宮》 這是一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都市寓言。敘事者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檔案管理員,他的工作是整理和歸檔一座即將被拆除的巨型百貨公司的歷史資料。這棟建築本身就是一個結構複雜、充滿隱秘通道的「迷宮」。管理員對這些塵封的資料產生了病態的迷戀,他相信那些被丟棄的收據、未寄出的情書、損壞的試衣鏡碎片中,隱藏著這棟建築和無數顧客「真實的生命軌跡」。 小說的結構如同其主題,層層疊加、難以穿透。作者大量運用了對光線、反射和透明材質的描寫,營造出視覺上的眩暈感。管理員開始相信,他並不是在整理檔案,而是在重構一個虛假的、被碎片化的「記憶體」。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只是這棟建築中某個被遺忘的員工留下的幻影。 其中一個關鍵情節是他發現了一批五十年代的員工制服,這些制服繡著已經停止使用的公司標語——「效率即美德」。他穿上制服,在空曠的百貨公司走廊裡遊蕩,試圖找回那種被要求「完美運作」的時代精神。然而,當他試圖向外面的世界發出求救信號時,卻發現自己被層層玻璃和隔音牆所包圍,成為這座即將崩塌的城市記憶體中最孤立的守護者。 第三篇:《白夜的審判》 這是一部風格強烈的心理驚悚短篇,背景設定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北方小島上。島上只有數十戶人家,他們遵循著一套極其嚴苛的、由祖輩傳下的「道德律令」。律令的核心是「絕對的誠實」,任何隱瞞或謊言都會招致群體的冷暴力。 主角是一位從大城市返鄉的年輕醫生。他試圖以現代醫學和理性來治理島上的疾病,但他很快發現,島民們的病痛根源並非生理,而是集體精神壓力。他發現一個患有慢性失眠症的女孩,她的失眠是因為她無意中目睹了村長在多年前犯下的「微小的不誠實」——他將別人家的獵物標記成了自己的。 隨著醫生試圖找出真相,他發現自己也被捲入了這場道德審判的漩渦。島民們對他進行了「無聲的審訊」,他們用眼神、沉默和拒絕合作來施壓。小說的恐怖之處在於,它揭示了當一個共同的價值觀被推向極端時,它如何變成一種比任何暴力都更具毀滅性的壓迫工具。醫生最終的選擇不是逃跑,而是選擇用一場精心編排的「謊言」來打破這個循環,這場謊言的代價,是他必須永遠背負的罪名。 第四篇:《月下棋局》 故事聚焦於兩位年邁的棋手,他們在一間簡陋的茶室裡進行著一場持續了數十年的「最後的對決」。這場棋局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勝負本身,它成為了兩人對抗時間流逝、對抗彼此生命意義的儀式。 兩位棋手,一位是嚴謹的計算家,另一位是充滿直覺與哲思的藝術家。他們的對弈,實則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哲學:邏輯的極限與情感的無限。作者透過對棋局的細膩描寫,探討了「完美策略」與「人性的不可預測性」之間的關係。 隨著棋局的深入,外界的聲音——遠處傳來的火車汽笛聲、窗外季節的更迭——都被兩人刻意忽略。時間在棋盤上凝固,但在兩人的身體中,衰老和疾病卻無情地加速。當最終一著落下,勝負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這場漫長的對決,其實是他們「活著」的唯一證明。當一方最終倒下,另一方發現,他所勝利的,不過是孤獨本身。 第五篇:《最後的羅盤》 這篇作品以一種近乎神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退役的探險家。他曾深入未知的秘境,尋找一塊據說能夠指引靈魂歸宿的「永恆羅盤」。探險的歷程被他描述為一場對「已知世界」的褻瀆與超越。 然而,當他帶著滿身榮譽回到文明社會時,卻發現世界已經變得過於「平坦」和「可預測」。現代的技術和地圖學抹去了所有神秘的邊界,他曾經冒死尋找的「未知」,已然成為旅遊指南上的景點。 小說的後半部分,探險家試圖將他的經驗傳授給他的年輕學徒,但年輕人只關注裝備的升級和風險評估,對「尋找的慾望」本身毫無興趣。最終,探險家銷毀了他所有的探險日誌和地圖,他明白,真正的「未知」並不在地理上,而在於心靈的深處。他選擇在一個最尋常的城市角落,重新開始了他的「探險」——試圖在最平凡的日常中,重新挖掘出失落的、原始的敬畏感。這是一部關於「意義的耗竭」與「重新定義勇氣」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
 
  本名平岡公威,一九二五年出生於東京。一九四七年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隔年為了專心從事寫作而從大藏省離職,開始專職作家的生涯。
 
  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其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二戰結束之後西方譯介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深為讚賞,他對日本二次大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美國非常不滿。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他帶領四名「盾會」成員前往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挾持師團長要求軍事政變,期使自衛隊能轉變為正常的軍隊,但是卻乏人響應,因而切腹自殺以身殉道,走上了日本武士最絢爛的歸途。
 
  主要著作有《豐饒之海》四部曲、《假面的告白》、《金閣寺》、《鏡子之家》、《盛夏之死》、《憂國》、《反貞女大學》、《不道德教育講座》等。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包括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假面的告白》;川端康成《雪國》、《古都》;谷崎潤一郎《春琴抄》、《陰翳禮讚》;太宰治《女生徒》;夏目漱石《我是貓》、《少爺》;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等日本經典文學作品,皆為大牌出版。

图书目录

繁花盛開的森林
中世某殺人慣犯遺留的哲學日記選萃
遠乘會

寫詩的少年
海與夕陽
報紙
牡丹
過橋
女方
百萬圓煎餅
憂國

解說 三島由紀夫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05768
  • 叢書系列:好讀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解說 三島由紀夫
 
  這次以文庫版的形式出版自選短篇集,令我感到,對於短篇小說這種文學領域,我早已疏遠。我並非跟隨短篇小說的衰亡期這個現代傳播主義的趨勢,像製線工廠縮短工時那樣開始節約短篇創作。是我的心已自然而然遠離了短篇。少年時代,我曾專注在詩與短篇小說,當時籠罩我的那種悲喜,隨著年紀漸增,前者已轉向戲曲,後者似乎也轉向長篇小說。總之,那也是我把自己朝向更有構造性、更多辯、更需耐性的作業推進的證據,顯示出我已需要更巨大的工作帶來的刺激與緊張。
 
  這點,似乎與我的思考方式從箴言型漸漸轉向有系統的思考型不無關係。當我在作品中闡述某個想法時,我變得喜歡慢慢來,寧願多花點時間一步步讓人接受,我開始懂得避免一刀斃命式的說法。說好聽點是思想圓熟了,其實只是性急卻迅速輕捷的聯想作用已隨著年齡漸漸衰退。我等於是從輕騎兵改成重騎兵的裝備。
 
  因此,本書收錄的內容,全是我在輕騎兵時代的作品。不過,雖然這麼一概而論,事實上其中有些作品本身屬於純粹的輕騎兵式,也有些作品已沉悶地朝著重騎兵轉型,完全是為了操練那個才寫的。前者的代表作若是〈遠乘會〉,後者的代表作,就是在我很年輕時(一九四三年)也就是我十八歲時寫的〈中世某殺人慣犯遺留的哲學日記選萃〉了。在這篇簡短的散文詩風格的作品中,出現了殺人哲學、殺人者(藝術家)與航海家(行動家)的對比等等主題,堪稱包含了日後我許多長篇小說的主題萌芽亦不為過。而且,其中也有活在昭和十八年這種戰時,處於大日本帝國即將瓦解的預感下的少年,暗淡又華麗的精神世界的大量寓喻。
 
  至於另一篇戰時作品〈繁花盛開的森林〉,相較之下,我已無法喜歡。這篇寫於一九四一年的里爾克式小說,如今看來分明受到某種浪漫派的負面影響與小老頭似的矯揉造作。十六歲的少年,想得到獨創性卻怎麼也得不到,無奈之下只好裝模作樣。附帶一提,出版社堅持將這本短篇集定名為《繁花盛開的森林》,我只好選了這個。
 
  從戰後的作品中,我毫無懸念地選出了自認為最好的作品。
 
  〈遠乘會〉(一九五○年)是在我的短篇寫作技巧終於成熟的時期,運用平行結構(parallelism)的手法描繪的水彩畫,遠乘會的描寫本身,是我自己參加某個騎馬俱樂部出遊活動的速寫,這種在實際上沒有任何戲劇化經驗的微細速寫中穿插某個故事的手法,如今已成為我創作短篇小說的一種常用手法。
 
  〈蛋〉(一九五三年六月號.群像增刊號)曾是不受任何評論家與讀者肯定的作品,但這篇模仿愛倫.坡滑稽鬧劇的珍品,成了我個人偏愛的對象。要解讀為是在諷刺「制裁學生運動的權力」是各位的自由,但我的目的是超越諷刺的無厘頭,我的文筆難得到達這種「純粹的荒謬」的高度。
 
  〈過橋〉與〈女方〉、〈百萬圓煎餅〉、〈報紙〉、〈牡丹〉、〈月〉都只是當時矚目的風景或事物刺激了小說家的感性,於是構成一篇故事。其中尤其是〈過橋〉,在技巧上最成熟,我認為在文體中成功融入了某種有趣又滑稽的客觀性,以及冷淡高雅的客觀性。
 
  〈過橋〉描寫的是藝妓世界的勢利、人情與某一面的冷酷,而〈女方〉描寫演員世界的壯闊與鄙俗以及自我本位,〈月〉描寫披頭族世界的疏離與人工化激昂與抒情式的孤獨……這些作品與以前的狂言作者依循「世界定理」的儀式設定的「世界」不同,只不過是偶然興起窺見那個世界後,那種獨特的色調、言語動作、生活方式,宛如水槽中的奇異熱帶魚,在文藻的藻葉之間若隱若現,自然誘發出每一個世界的故事。所以或許就是這樣漫長的時間,以及自然發生性,賦予這三篇小說某種濃厚感與豐饒的韻味。當然,那都是從我個人的「遊戲」產生的。我把自己故意放在一個古典小說家的見地,一邊游弋於各種世界,一邊慢慢觀察,用琢磨過的文體寫短篇,等於是出自我腦中的小說家的紳士主義。至今我仍不免認為,短篇小說就該是這種紳士主義的產物。
 
  不過,這樣的我,不見得都是用這種遊刃有餘的態度書寫所有的短篇。
 
  本書中,〈寫詩的少年〉、〈海與夕陽〉、〈憂國〉這三篇,在乍看純屬故事的體裁下,隱藏著對我而言最切實的問題,當然站在讀者的立場,不必考慮任何問題性,只要享受故事就行了(例如銀座酒吧的某位媽媽桑,就是把〈憂國〉全然當成黃色小說閱讀,自稱整晚難以入眠),這三篇是我非寫不可的東西。
 
  〈寫詩的少年〉中,敘述了少年時代的我與言語(觀念)的關係,道出了我的文學出發點的任性、卻又宿命的起源。在這裡,出現了一個抱著批評家眼光的冷漠少年,這個少年的自信來自自己也不知情的地方,而且從中隱約可窺見一個自己尚未掀開蓋子的地獄。襲擊他的「詩」的幸福,到頭來,只帶給他「不是詩人」這個結論,但這樣的挫折把少年突然推向「再也不會有幸福降臨的領域」。
 
  〈海與夕陽〉,試圖凝縮展示的是相信奇蹟的到來但它卻未來臨的那種不可思議,不,比奇蹟本身更加不可思議的主題。這個主題想必會是我終生一貫的主題。當然人們或許會立刻聯想到「為何神風不吹」這個大東亞戰爭最可怕的詩意絕望。神助為何沒有降臨──這個,對信神者而言是最終也是最決定性的疑問。不過,〈海與夕陽〉並非直接將我的戰時體驗寓言化。毋寧,於我而言,最能闡明我的問題性的其實是戰爭體驗,「為何當時海水沒有一分為二」這個等待奇蹟的命題對自己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是不可能達成的,對此,想必早在〈寫詩的少年〉這個年紀,應該就已有明顯的自覺了。
 
  〈憂國〉的故事本身只是二二六事件外傳,但〈憂國〉描寫的性愛與死亡的光景,情色與大義的完全融合與相乘作用,堪稱我對這人生抱以期待的唯一至福。然而,可悲的是,這種幸福極致,或許終究只能在紙上實現,即便如此也無妨,身為小說家,能夠寫出這篇〈憂國〉,或許我已該滿足。以前我曾寫道:「如果,忙碌的讀者只能選讀一篇三島的小說,想把三島的優劣一次通通濃縮成精華的小說來閱讀,那我希望讀者選讀的是〈憂國〉。」這種心情至今不變。
 
  話說,前面的〈蛋〉也是一例,我個人也偏好全憑知性操作的小故事(conte)類型。在此,作品本身連看似主題的主題都沒有,就像被拉向一定效果的弓,保有徹頭徹尾的緊繃形式,當它被射進讀者的腦中,如果命中了等於是「聊以取樂」。同時,若能構成西洋棋棋手體會到的那種知性緊張的一局,構成毫無意義的一局,則余願足矣。〈報紙〉、〈牡丹〉、〈百萬圓煎餅〉這類小故事,就是我基於這種意圖寫成的短篇中,選出的較佳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短篇的语言密度令人咋舌。每一个句子都像是被反复锤炼过的金属块,重量十足,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汇。他的日语原文的音韵之美,即便经过翻译,依然能依稀感受到那种古典的、近乎咏叹调般的韵律感。这不像是在阅读现代小说,更像是在接触某种古老的、被时间封存起来的秘典。每次读完一个故事,我都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让那种过分浓烈的氛围感从身体里缓缓散去。这套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近乎奢侈的阅读体验——它不迎合、不妥协,它只提供一个纯粹的、极端化的视角,让你得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去审视存在的本质。对于追求文学深度和风格极致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洗礼。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小说,而是更像一系列精心打磨的短篇“剧作”,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开场白和收尾的惊叹号。有些篇章的开篇极其缓慢,像是一段漫长的日式庭院散步,处处是景致,却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当你以为自己已经放松警惕时,一个极小的细节,比如一枚被遗忘的胸针,或者一句无心的对话,会像导火索一样瞬间引爆整个叙事的高潮。高潮部分往往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不是情节的解答,而是强烈的余韵和回味。我喜欢这种文学上的“留白”,它逼迫读者必须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收。这种创作手法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短篇的叙事范式,也让每一次重读都能发掘出新的层次感。

评分

这本选集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三岛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病态的精致,将日本传统美学中那种“物哀”的幽微感,与一种近乎夸张的、近乎献祭般的激情融为一体。读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樱花的香气,混合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血腥味。他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不是浅尝辄止的心理描写,而是直接将灵魂赤裸裸地剥开,展示其最脆弱、最决绝的一面。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常场景下,暗涌着巨大的、随时可能爆发的能量,仿佛一根绷得过紧的弦,随时会因为一个微小的触动而断裂。特别是他对死亡和美的关系的探讨,总是那么令人心悸却又无法移开目光,让人在战栗中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崇高。这种文字的力量,不是用来说服你接受什么道理,而是直接用美感将你击溃,让你沉溺在他精心编织的、充满仪式感的毁灭之中。每次翻页,都像是在踏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华丽而危险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诱惑与最终的宿命感。

评分

我特别关注三岛对“身体”和“暴力”的描绘方式。这远非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更像是一种哲学辩证。身体不再是承载灵魂的皮囊,而是一个可以被塑形、被献祭、甚至是被雕刻的艺术品。那种对肉体痛苦的细腻描摹,不是为了展示残忍,而是为了强调精神意志的强度——只有通过肉体的极限考验,才能触及到某种绝对的真实。这种对“痛苦即美”的执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它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去“体验”文字,而不是仅仅用大脑去“理解”文字。这种身体性的书写,构成了其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构建了一个与日常理性世界完全对立的、高度仪式化的存在空间。

评分

我向来对文学作品中那些游走在边缘地带的角色情有独钟,而这本集子里的“人物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恶棍,而是一群被时代抛弃,或者说,是主动选择了与平庸的世界划清界限的殉道者。他们的逻辑是扭曲的,但逻辑的自洽性却异常强大,让你在痛斥其非理性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内在的某种残酷的“真理”。例如,那些对荣誉、对姿态的极致追求,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可笑甚至可悲,但在三岛的笔下,它们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成为对抗虚无的最后堡垒。我读到最后,甚至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所推崇的“理性”与“进步”,其实才是对生命丰满性的最大扼杀?那些角色宁愿选择瞬间的、完美的毁灭,也不愿接受漫长而无意义的苟活,这份决绝,简直让人佩服得脊背发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