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詞典

馬橋詞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少功
圖書標籤:
  • 詞典
  • 語言學
  • 漢語
  • 方言
  • 地方誌
  • 馬橋鎮
  • 地名
  • 文化
  • 曆史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個小鎮, 155 個詞條,一代人心靈的詞典史
當代經典華文長篇小說《馬橋詞典》,絕版重現!
 
  國際一緻讚譽:
  中國大陸小說界 20 年來最重要的收穫!
  小說傢韓少功,以詞典式的《馬橋詞典》
  突破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大的創作紀錄
 
  8 種語言、 10 個國傢、超過 20 個版本
  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都讀過這本書
 
  《馬橋詞典》以別開生麵的詞典手法,透過詞典的形式,集錄瞭湖南汨羅縣馬橋人日常用詞,並以這些詞條為引子,利用詞典的語言來敘述發生在馬橋地方小鎮的故事情節及連串的傳奇、各色人物與風俗情景,搜集瞭地方上流行的方言,巧妙地糅閤瞭文化人類學、語言社會學、思想隨筆、經典小說等諸種寫作方式,包含人文、地理、風俗、物產、傳說、歷史與民俗種種內容,講述瞭古往今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迴味無窮。
 
  馬橋是早年屈原的流放地,亦是作傢韓少功知青時代的勞動場所。《馬橋詞典》中所描述皆為韓少功插隊六年的親身見聞,在大陸《小說界》雜誌刊齣後,即廣受好評;齣版後更進入暢銷書排行榜之列,是20年來中國大陸長篇小說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力作,成為專傢學者們探討的話題,深受讀者喜愛。
 
  韓少功是當代中國大陸一級作傢,也是目前最被國際注目的大陸作傢之一,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是中國作傢躍升國際的重要代錶之一,《馬橋詞典》可視為其代錶作。
 
  《馬橋詞典》的人物故事大緻分作三類:一類是政治故事,如馬疤子、鹽早的故事;一類是民間風俗故事,講的是鄉間日常生活,如誌煌的故事;還有一類是即使在鄉間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話語來解釋和講述的,如鐵香、萬玉、方鳴等人的故事。
 
得獎紀錄
 
  1997年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說優秀大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9年《亞洲週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10第二屆紐曼華語文學獎
 
書評推薦
 
  《馬橋詞典》是一本不平凡的書:它結閤瞭幽默和溫情的故事敘述,它不動感情地敘述瞭貧睏農民的生活,它用輕巧的技能講述現代中國的悲劇,展示它的實驗形式,以及作者對中華文化、語言和整個社會的複雜見解。──拉芙爾(Julia Lovell),英國教授,2010
  
  《馬橋詞典》是罕見的小說之一,它以其獨特的語言和錶達能力,直接而簡潔地法捕捉人們的注意力。這是一種偉大而引人入勝的小說寫法,具有令人驚嘆的準確錶達方式和演奏傢一般的精準控製。──恩納德(Crister Enander),瑞典評論傢,2009
 
  在創作技巧上,給我影響最大的卻是中國當代作傢韓少功。我非常欣賞他的《馬橋詞典》,我的《上海之舞》就藉鑑瞭《馬橋詞典》的寫作方式。──布萊恩‧卡斯楚(Brian Castro)澳大利亞作傢,2006
 
  《馬橋詞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記得韓少功曾被人控告剽竊而上瞭法庭,為自己辯護。我比較過這兩部「詞典」。我必須指齣:韓少功的「詞典」與帕維奇的完全不一樣。韓少功確確實實寫齣瞭一部原創性作品,並且在我看來──當然這完全是我的個人判斷──《馬橋詞典》比那位塞爾維亞─剋羅地亞作傢的「詞典」更具有價值。──佛剋瑪(Douwe Fokkema)國際比較文學協會前主席,現名譽主席,2005
 
  作為一種卓越的建構,《馬橋詞典》展現瞭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重要聯繫。在一個迅速全球化的世界中,對語言內涵流失現象的機敏警告,無疑十分及時和非常重要。──阿普特(Poornima Apte),美國評論傢,2004
 
  《馬橋詞典》棒極瞭,多層次的小說環環相扣,逐步深入,韓少功是一個聰明、富有同情心、又幽默有趣的作傢。──《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2004
 
  《馬橋詞典》時而幽默,時而冷峻和尖銳,所有條目交織成一係列遙遠地區的圖景。──《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2004
 
  進入《馬橋詞典》,就像穿越土匪和鬼魂的世界。在那裡,「不和氣」是指「漂亮」,同性戀者是「紅花老爹」,而人不會死去,他們隻是「散發」瞭。──《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04
 
  韓少功的小說贏得瞭廣泛好評,並當之無愧的,通過他的語言治療,他不僅生動地描繪瞭中國農村村民的生活,也激發讀者重新思考他們習慣於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柿子》(Persimmon)雜誌,2003
 
  這是一本博識的、有趣的、聰敏的、迷人的以及文筆優美的中國觀察,我們絕大多數人從未所見,或者是視而不見。──《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2003
 
  人們很少看到這種集可讀性與娛樂性於一身的高品質小說。總之,這本書無愧為經典之作,初讀時你會被它新穎的形式吸引,讀後方知其深邃的內涵非同尋常。──溫特頓(Bradley Winterton),美國評論傢,2003
 
  本年度最佳長篇小說是一部以坐落在中國南部群山中的小村寨為寫作背景的方言詞典。韓少功以一名人類語言學傢的身分創作齣這部小說,馬橋在他的筆下展現齣文學性,歷史性與現實性,而這些在美國任何一個州都不多見。──《三藩市紀事報書評》(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 Review),2003
 
  作者(韓少功)令人暈眩的想像和饒有趣味的虛構,對壓製語言與思想的力量給予瞭精巧而猛烈的挑戰。──《柯剋斯評論》(Kirkus Reviews),2003
滄海遺珠: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地圖 ——一部關於時代變遷、個人抉擇與文化斷裂的深度觀察 書籍名稱: 滄海遺珠: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地圖 作者: 陳予安 齣版社: 翰墨軒齣版社 ISBN: 978-988-8567-XX-X --- 導言:在劇變的洪流中尋找錨點 《滄海遺珠: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地圖》並非一部傳統的歷史編年史,也不是聚焦於宏大政治敘事的學術專著。它是一次深入的、細膩的田野考察,旨在捕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其內在精神世界的劇烈震盪、信仰的更迭,以及最終如何於時代的夾縫中,為自己的人生和學術尋覓一處得以棲身的「心靈居所」。 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心靈」與「地圖」的隱喻性結閤。心靈,指的是知識分子在西風東漸、帝製崩塌、國傢存亡危機等多重壓力下所經歷的認知失調、道德睏境與情感拉扯。他們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批忠實信徒,也是新思潮最熱切的接收者。地圖,則象徵著他們試圖在混亂中繪製齣的世界觀、知識體係和倫理座標。這份地圖是破碎的、不斷被塗改的,有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正是這些塗改的痕跡,揭示瞭那個時代最深刻的生命體驗。 陳予安教授,這位以其對民國時期思想史的獨到見解而聞名的學者,摒棄瞭將知識分子簡單劃分為「保守派」與「激進派」的二元對立框架。他認為,真正的歷史張力,存在於同一位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矛盾光譜之中。他巧妙地將研究對象分為三大群體——「故國的守望者」、「新世界的拓荒者」與「邊緣的遊牧者」——並透過對他們留下的信劄、日記、未發錶的手稿以及私密的學術往來,重構瞭一幅多維度的精神肖像。 --- 第一部:舊世界的最後餘暉與知識的遺產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在清末民初的劇烈轉摺中,那些深受傳統儒傢教育熏陶的知識精英如何應對價值體係的崩潰。 一、科舉的黃昏與士人的失位: 陳予安細緻描繪瞭科舉製度廢除後,大批受過高深古典訓練的讀書人所麵臨的「職業危機」與「身份焦慮」。他們不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其知識結構突然間失去瞭政治和社會的強製性需求。本書通過解析如張謇、王國維等人的早期思想軌跡,展現瞭他們如何嘗試將「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轉化為實業救國或學術研究的堅守。 二、對「古道」的兩種堅守: 探討瞭在麵對西學衝擊時,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抱持的不同態度。一種是如「整理國故」運動中的學者,他們試圖以科學和係統的方法重構中國文化史的獨立價值,將其視為一種自洽的文明體係(以劉伯明的研究為例)。另一種則是內在的道德堅守,他們將倫理綱常視為抵抗外來物質主義侵蝕的最後防線,即使在學術上接受新知,內心深處仍有難以割捨的文化鄉愁。 三、留日群體的「歸鄉幻滅」: 專門剖析瞭留日歸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帶著西方的政治學、社會學理論滿懷希望歸來,卻發現現實的政治生態遠比理論複雜和黑暗。書中通過對早期革命黨人或改良派知識分子初期失望情緒的分析,揭示瞭「學成歸來,卻無處施展抱負」的知識分子睏境。 --- 第二部:新思潮的熔爐與信仰的重塑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剋思主義的傳入,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迎來瞭更為激進的重塑。本部分著重於他們如何接收、篩選並最終內化這些帶來巨大衝擊力的外來思想。 一、知識分子的「信仰赤字」: 近代中國麵臨的危機,不僅是製度的危機,更是信仰的危機。本書認為,傳統的「天理」和「君權神授」的觀念破產後,留下瞭巨大的精神真空。知識分子急切地尋求新的「普世真理」來填補這個空缺,無論是自由主義、實用主義還是科學萬能論,都曾一度被視為救世良方。 二、從「科學」到「革命」的轉嚮: 詳細考察瞭知識分子群體在二十年代中後期,思潮重心由對科學啟濛(賽先生)的推崇,逐漸轉嚮對社會結構改造的關注。陳予安認為,這一步轉嚮並非簡單的意識形態轉移,而是源於他們目睹瞭西方自由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以及對底層民眾苦難的深刻感觸所緻。這裡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用他們既有的西方理論框架,去解讀中國特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 三、語言的革命與身份的重塑: 白話文運動不僅是文學工具的變革,更是心靈錶達方式的徹底更新。本書對比瞭知識分子在早期使用文言文和後來使用白話文的書寫風格差異,指齣白話文的普及,使得他們更能直接、赤裸地錶達個體的痛苦、疑惑和激昂的抱負,從而加速瞭其「現代人」身份的確立。 --- 第三部:戰火下的抉擇與心靈的「孤島」 抗戰時期是近代知識分子麵臨最嚴峻考驗的時期。生存、良知與國傢義務之間的權衡,構成瞭他們心靈地圖上最崎嶇的部分。 一、知識分子的「大遷徙」: 描繪瞭西南聯大的精神圖景,但視角著重於物質極度匱乏下,學術自由如何被內化為一種精神上的抵抗。在炮火中堅守課桌的學者,其行為本身就是對黑暗勢力的無聲宣戰。本書通過對西南時期知識分子傢庭收支情況與學術產齣的交叉比對,呈現瞭他們如何在生存壓力下維持學術的純粹性。 二、孤島時期的倫理睏境: 聚焦於上海「孤島」時期,那些在日佔區堅持學術或文化工作,卻又不得不與日本勢力周鏇的知識分子。他們麵臨著「做亡國之民」還是「做順民」的兩難選擇。陳予安剖析瞭他們在日記中流露的深層愧疚感、自我辯護的掙紮,以及如何在看似妥協的行動背後,堅守其知識分子的最後尊嚴。 三、鄉土情結的最終確立: 探討瞭部分知識分子在經歷瞭都市文明的幻滅後,轉嚮對鄉土社會的深入研究與情感依託。他們試圖從中國最深層、最穩固的農民群體中,找到民族復興的真正力量與情感根源,這標誌著他們精神旅程的階段性迴歸。 --- 結語:未竟的旅程與未來的迴響 《滄海遺珠》的結尾,並未試圖給齣一個關於近代知識分子「成功」或「失敗」的簡單結論。陳予安總結道,他們的歷史價值不在於他們成功地建立瞭一個新體係,而在於他們以極緻的痛苦和誠實,體驗瞭現代性在一個古老文明中生長的全部艱辛與悖論。 他們的精神地圖雖然在時代的巨浪中被撕毀,但他們所留下的,是後世無數尋求精神座標的人們可以反覆比對和深思的文本。本書以其對個體經驗的深刻挖掘,對複雜心態的細膩描摹,為我們理解近現代中國的文化斷層,提供瞭一把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鑰匙。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信仰缺失的時代,保持作為一個思想者的正直與尊嚴」的沉思錄。 --- 目標讀者群: 歷史學、思想史、文化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生,以及對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精神生活有興趣的廣大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少功
 
  漢族,1953年1月齣生於湖南省。1968年初中畢業後赴湖南省汩羅縣插隊務農;1974年調該縣文化館工作;1978年就讀湖南師範大學中文係;先後任《主人翁》雜誌編輯、副主編(1982);湖南省作傢協會專業作傢(1985);《海南紀實》雜誌主編(1988)、《天涯》雜誌社社長(1995)、海南省作協主席(1996)、海南省文聯主席(2000)等職。現居海南。
 
  主要文學作品有《韓少功係列作品》(九捲,人民文學齣版社,2008),含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歸去來》等,中篇小說《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長篇隨筆《暗示》,長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1981),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說優秀大獎(1997),全國魯迅文學獎(2007)、華語傳媒文學大獎(2007),以及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勳章(2002)等。
 
  長篇小說《馬橋詞典》被兩岸三地專傢推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作品有三十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齣版。

圖書目錄

《馬橋詞典》條目首字筆畫索引
一畫
一九四八年(續)

二畫
九袋

三畫
三毛
三月三
三秒
小哥(以及其他)
下(以及穿山鏡)

四畫
天安門
不和氣
不和氣(續)
月口
公地(以及母田)
公傢
火焰

五畫
民主倉(囚犯的用法)
白話
颱灣

六畫
打玄講
打車子
打起發
打醮
老錶
夷邊
同鍋
硃牙土
企屍

七畫
你老人傢(以及其他)
呀哇嘴巴

走鬼親

八畫
官路

放轉生
放藤
放鍋

九畫
怪器
泡皮(以及其他)
科學

軍頭蚊
背釘
紅娘子
紅花爹爹
馬橋弓
馬疤子(以及一九四八年)
馬疤子(續)
馬同意

十畫
哩咯啷



神仙府(以及爛桿子)
洪老闆
津巴佬
破腦(以及其他)
問書
豺猛子

十一畫
冤頭

流逝
梔子花,茉莉花
開眼

十二畫

掛欄
清明雨
茹飯(春天的用法)
貴生
發歌
散發
荊界瓜

結草箍
黑相公
黑相公(續)
黃茅瘴
黃皮

十三畫

楓鬼
暈街
碘酊

話份

十五畫
漿(稀粥)
漢奸
滿天紅
模範(晴天的用法)

萵瑋

十六畫
嘴煞(以及翻腳闆的)
撞紅
憐相

夢婆
罷園
道學
磨咒

龍(續)

十七畫

壓字
虧元
鄉氣


十八畫
顏茶
雙獅滾繡球
隔鍋兄弟
歸元(歸完)

二十畫
懶(男人的用法)
羅江
飄魂
寶氣
寶氣(續)

覺覺佬

二十五畫
蠻子(以及羅傢蠻)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9552
  • 叢書係列:當代名傢∕韓少功作品集
  • 規格:精裝 / 448頁 / 14.8 x 21 x 6.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編撰者說明
 
  為一個村寨編寫一本詞典,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嘗試。如果我們承認,認識人類總是從具體的人或具體的人群開始;如果我們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總會有特定的語言錶現,那麼這樣一本詞典也許就不會是沒有意義的。
 
  語言是人的語言。迄今為止的各種語言成果,提供瞭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推進瞭人們的文化自覺,但認識遠遠沒有完結。語言與事實的複雜關係,與生命過程的複雜關係,一次次成為睏惑人類的時代難題。在這本書裡,編撰者力圖把目光投嚮詞語後麵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詞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與功能,更願意強調語言與事實之間的密切關係,力圖感受語言中的生命內蘊。從某種意義上說,較之靜態語言,編撰者更重視動態言語;較之抽象義,編撰者更重視具體義;較之規範性,編撰者更重視實用性。這樣一種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語言總結,對於公共化語言成典,也許是必要的一種補充。
 
  需要說明的是:
  (1)編撰者原來是依照各詞條首字的筆畫多少,來決定詞條排列的順序。為瞭便於讀者較為清晰地把握事實脈絡,也為瞭增強一些可讀性,後根據齣版者的意見,改成現在的排列順序,但保留瞭詞條的首字索引目錄於後以方便讀者查檢。
 
  (2)每一個詞都有一定的流傳範圍。在這本詞典裡,詞目前加有△記號的,錶示這個詞的流傳範圍不限於馬橋。相反,在詞目後麵加有▲記號的,錶示該詞流傳範圍僅限於馬橋,甚至隻為馬橋個別人使用。
 
  (3)為瞭減少讀者閱讀中的障礙,筆者在釋文中盡量少用方言。但這並不妨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本書已經提供的方言知識,在自己心目中對釋文中某些相應的詞進行方言轉換,那樣的話,可以更接近馬橋實際生活原貌。
 
  謝謝齣版社這一詞典提供的熱情支持。
 
後記
 
  人是有語言能力的生物,但人說話其實很難。
 
  一九八八年我移居中國的南方之南,最南端的海南島。我不會說海南話,而且覺得這種話很難學。有一天,我與朋友到菜市場買菜,見到不知名的魚,便嚮本地的賣主打聽。他說這是魚。我說我知道是魚,請問是什麼魚?他瞪大眼睛說,「海魚麼。」我笑瞭,我說我知道是海魚,請問是「什、麼、海、魚?」對方的眼睛瞪得更大瞭,顯得有些不耐煩。「大魚麼?」我和朋友事後想起這一段對話,忍不住大笑。
 
  海南人有全國最大的海域,有數不盡數的漁村,歷史悠久的漁業。我後來纔知道,他們關於魚的詞彙量應該說是最大的。真正的漁民,對幾百種魚以及魚的每個部位以及魚的各種狀態,都有特定的語詞,都有細緻、準確的錶達和描述、足可以編齣一本厚厚的詞典。但這些絕大部分無法進入普通話。即使是收集詞條最多的《康熙字典》,四萬多漢字也離這個海島太遙遠,把這裡大量深切而豐富的感受排除在視野之外,排除在學士們禦製的筆硯之外。當我同這裡的人說起普通話時,當我迫使他們使用他們不太熟悉的語言時,他們就隻可能用「海魚」或「大魚」來含糊。
  
  我差一點嘲笑他們,差一點以為他們可憐地語言貧乏。我當然錯瞭。對於我來說,他們並不是我見到的他們,並不是我在談論的他們,他們嘲啾嘔啞嘰哩哇啦,很大程度上還隱匿在我無法進入的語言屏障之後,深藏在中文普通話無法照亮的暗夜裡。他們接受瞭這種暗夜。
 
  這使我想起瞭自己的傢鄉。我多年來一直學習普通話。我明白這是必要的,是我被鄰居、同事、售貨員、警察、官員接受的必需,是我與電視、報紙溝通的必需,是我進入現代的必需。我在菜市場買魚的經歷,隻是使我突然震驚:我已經普通話化瞭。這同時意味著,我記憶中的故鄉也普通話化瞭,正在一天天被異生的語言濾洗─它在這種濾洗之下,正在變成簡單的「大魚」和「海魚」,簡略而粗糙,在譯語的沙漠裡一點點乾枯。
 
  這並不是說故鄉不可談論。不,它還可以用普通話談論,也可以用越語、粵語、閩語、藏語、維語以及各種外國語來談論,但是用京鬍拉齣來的《命運交響麯》還是《命運交響麯》嗎?一隻已經離開瞭土地的蘋果,一隻已經被蒸熟瞭醃製瞭的蘋果,還算不算一隻蘋果?
 
  方言當然不是唯一的語言障礙,地域性也不是語言的唯一屬性。在地域性之外,語言起碼還有時代性的維度。幾天前,我與朋友交談,感慨交通和通訊手段的發達,使人類越來越強化瞭橫的聯繫,越來越加速瞭文化更新的進程,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基本上剷除和融化文化的地域差別,倒是可能擴大和加劇時代差別。地球村的同代人吃著同樣的食品,穿著同樣的衣服,住著同樣的房子,流行著同樣的觀念,甚至說著同樣的語言,但即便到瞭那個時候,50年代的人瞭解30年代的人,2020年齣生的人要瞭解2000年齣生的人,有可能就像現在湖南人要瞭解海南文化,中國人要瞭解英國文化一樣睏難。
 
  事實上,這個過程已經開始。在同一種方言內,所謂「代溝」不僅錶現在音樂、文學、服裝、從業、政治等等方麵的觀念上,也開始錶現在語言上─要一個老子完全聽懂兒子的詞語,常常得齣一把老力,已成為我們周圍常見的事實。「三結閤」、「豆豉票」、「老插」、「成分」……一批詞彙迅速變成類似古語的東西,並沒有沉澱於古籍,沒有退齣日常生活,仍然在某些特定的交際圈子裡流通,就像方言在老鄉圈子裡流通一樣。不是地域而是時代,不是空間而是時間,還在造就齣各種新的語言群落。
 
  這個問題還可以再往深裡說。即使人們超越瞭地域和時代的障礙,是否就可以找到一種共同的語言呢?有一個語言教授做過一次試驗,在課堂上說齣一個詞,比方「革命」,讓學生們說齣各自聽到這個詞時腦子裡一閃而過的形象。答案竟然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旗,有領袖,有風暴,有父親,有酒宴,有監獄,有政治課老師,有報紙,有菜市場,有手風琴……學生們用完全不同的個人生命體驗,對「革命」這個詞做齣瞭完全不同的下意識詮釋。當然,他們一旦進入公共的交流,就不得不服從權威的規範,比方服從一本大詞典。這是個人對社會的妥協,是生命感受對文化傳統的妥協。但是誰能肯定,那些在妥協中悄悄遺漏瞭的形象,一閃而過的感覺,不會在意識暗層裡積纍成可以隨時爆發的語言竄改事件呢?誰能肯定,人們在尋找和運用一種廣義普通話的時候,在剋服各種語言障礙以求心靈溝通的時候,新的歧音、歧形、歧義、歧規現象不正在層齣不窮呢?一個非普通化或者逆普通化的過程,不正在人們內心中同時推進呢?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所謂「共同的語言」永遠是人類一個遙遠的目標。如果我們不希望交流成為一種互相抵消和互相磨滅,我們就必須對交流保持警覺和抗拒,在妥協中守護自己某種頑強的錶達─這正是一種良性交流的前提。這就意味著,人們在說話的時候,如果可能的話,每個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特有的詞典。
 
  詞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密密繁殖,頻頻蛻變,聚散無常,沉浮不定,有遷移和婚閤,有疾病和遺傳,有性格和情感,有興旺有衰竭還有死亡。它們在特定的事實情境裡度過或長或短的生命。
 
  一段時間以來,我的筆記本裡就捕捉和囚禁瞭這樣一些詞。我反覆端詳揣度,審訊和調查,力圖像一個偵探,發現隱藏在這些詞後麵的故事,於是就有瞭這一本書。
 
  這當然隻是我個人的一部詞典,對於他人來說不具有任何規範意義。這隻是語言學教授試驗課裡各種各樣答案中的一種,人們一旦下課就可以把它忘記。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冷峻,帶著一種近乎病態的精準。作者的遣詞造句,如同手術刀一般鋒利,直插人性幽暗的腹地。閱讀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漫長而痛苦的內心手術,你被迫直視那些平日裏我們極力想要迴避的、關於疏離、關於自我欺騙的真相。書中對“身份認同危機”的探討達到瞭一個令人不安的高度,角色們似乎都在努力扮演著彆人期待的角色,而真正的“自我”卻在無聲無息中枯萎。特彆是那幾章涉及到的社會階層固化與個體反抗的描寫,充滿瞭末世的悲涼感,沒有傳統文學作品中那種理想主義的救贖,有的隻是對既定命運近乎絕望的接受。這種真實到令人心寒的描繪,讓我不得不閤上書本,在現實中徘徊良久,去審視自己周圍的世界。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感到愉悅的作品,但它絕對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消化的“厚書”。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沙發上輕鬆消遣的作品,更像是一次嚴肅的文學朝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宏大主題時,始終能緊緊抓住微觀的人類情感。例如,書中對“等待”這一概念的闡釋,從一開始的充滿希望的期盼,逐漸演變成一種儀式化的、近乎宗教信仰的麻木,這種微妙的心理轉變刻畫得入木三分。它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安慰,反而將殘酷的現實擺在你的麵前,讓你自己去尋找支撐下去的意義。對我個人而言,它觸及瞭許多我一直不願麵對的內心深處的問題,那種被直視的、赤裸裸的感覺,讓人感到既恐懼又得到瞭某種程度的釋放。它真正做到瞭以文字為工具,探索人類存在的深層悖論。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失語”這一狀態的深刻挖掘。很多重要的情感張力,都是在角色們“沒有說齣口”的部分建立起來的。作者非常擅長利用沉默和肢體語言來構建復雜的心理景觀。你得學會去傾聽那些文字間的空隙,去感受對話中被刻意迴避的話題所産生的巨大引力。這使得閱讀體驗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充滿參與感的解碼過程,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書中構建的那個灰色地帶,充滿瞭模糊的道德判斷,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隻有在特定睏境中做齣掙紮的“人”。這種復雜性使得人物的命運更加具有重量感,因為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內在撕扯。對於那些喜歡從細微之處捕捉人性紋理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藏。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簡直像是一座迷宮,初讀時會讓人感到有些手足無措。作者似乎刻意將綫索散落在不同的時間維度和人物的碎片化記憶中,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去拼湊每一個場景。我特彆欣賞其中對環境氛圍的細緻描摹,那些陰冷的、潮濕的城市角落,仿佛有生命一般,與人物內心的壓抑感形成瞭奇妙的共振。它不是那種直白的、把一切都攤開讓你看的敘事,更像是在玩一場高明的文字遊戲,每當你以為抓住瞭核心,它又會倏地溜走,留下更多的疑問。這種“留白”的手法,著實考驗著讀者的理解力和聯想能力。光是理解其中幾段關於“時間停滯”的哲學探討,我就反復琢磨瞭好幾遍,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領悟,但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層窗戶紙沒有捅破。它迫使你慢下來,去品味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因為往往最關鍵的秘密就藏在那些最日常的、最不起眼的一句話裏麵。總而言之,這是一次智力與情感的雙重挑戰,讓人欲罷不能。

评分

從文學技法上來說,這部作品的實驗性非常強,大膽地顛覆瞭傳統的敘事綫性。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種結構上的自由與故事內核的清晰度的。它跳躍得很快,有時候前一頁還在描繪一個平靜的清晨,下一頁可能就直接跳到瞭多年後的一個殘酷的審訊場景,中間的過渡幾乎是隱形的。這種非綫性敘事,雖然增加瞭閱讀的難度,但也極大地模擬瞭記憶的不可靠性和創傷的碎片化特徵。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非現實”的閱讀感,仿佛你正在翻閱一本被時間腐蝕的、充滿錯位的記錄文件。讀完後,你會有一種奇特的體驗,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段被精心剪輯和重組的、關於“失去”的漫長旅程,讓人對“真實”的定義産生根本性的動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