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復原力: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位失去愛女的母親,透過「復原力心理學」,走過分離崩解的悲傷

悲傷復原力: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位失去愛女的母親,透過「復原力心理學」,走過分離崩解的悲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露西.霍恩
图书标签:
  • 悲伤
  • 复原力
  • 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丧亲之痛
  • 自我疗愈
  • 情绪管理
  • 成长
  • 母爱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對至親至愛的離去,如果悲傷難免,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度過這場巨大風暴?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各大媒體溫暖推薦
  ★露西博士「復原力」TED演講(The three secrets of resilient people),為該年度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

  ▍一個心理學家的悲傷修復之旅 ▍
  露西博士是研究「復原力心理學」的專家,2010年時幫助紐西蘭基督城地震的居民走出傷痛。但當她經歷了12歲愛女車禍身亡時,她不確定過往的復原力研究能否幫助自己走出喪親之痛。

  她決定進行調查,但不同以往的是,她調查的對象是自己,並剖析、記錄自身的身心變化。在這本書中,她將自己的無助脆弱,赤裸呈現。那些反覆交錯的情緒,時而困惑、時而憤怒,有時沮喪,有時又感到寬慰的日子裡,即使被巨大悲傷包覆,仍能採取一些行動,找回面對生活的力量。

  ▍悲傷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但我們仍能積極處理它 ▍
  過去,研究喪親之痛的專家認為,化解悲傷沒有人人通用的方法,也沒有具體的復原時間表,似乎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慢慢地」好起來。

  但真正經歷過這一切的露西博士發現,這些看似合理的建議,卻與真實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現實生活裡,可能沒有充裕的時間讓人慢慢復原,也許其他家人需要你的照顧,也許為了經濟考量必須立即投入工作,這時該怎麼辦?

  於是,在她展開自我的復原之路時,刻意採用已知的復原力策略,積極化解悲傷,讓自己能重新振作,找回生活的掌控權。

  ▍關於悲傷,復原力心理學能教我們的事 ▍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快走出喪親之痛?
  什麼樣的人,可以比別人復原得更快?
  哪些行為和思維,可以幫助幫助我們熬過痛苦?

  在這本書裡,「復原力心理學」將成為每個人都能善加運用的個人資源,
  讓你在痛苦無助時,可以採取正面積極的行動,
  重拾「正常的」生活。

  這本書不是關於你可能會經歷什麼,而是關於你可以做些什麼,
  帶你以不悲傷的方式,走過悲傷的過程。
  露西博士希望透過她的文字力量,讓每一顆破碎的心,得以修復。

  *選擇生命,而不是死亡。不要因為你已經失去的,而失去了你現在所擁有的。
  *知道做什麼都不能改變一切,這就是學習處理和面對喪親之痛的關鍵步驟。
  *不要低估此時體驗和分享正向情緒的重要性。
  *在開始新生活的過程中,與逝者建立持久的聯繫。

好評推薦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資深心理治療督導、唐子俊診所院長/唐子俊醫師
  ICU醫生/陳志金
  《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諮商心理師/Masaki鄭詩怡

  「本書向我們展示如何利用自身復原力來克服人生的困境」——《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為悲傷者所寫的書。本書作者將失序的生活,比喻成一個四散的拼圖遊戲,將以前的生活碎片,以新的方式重新配置」——華爾街日報
 
《悲傷復原力: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位失去愛女的母親,透過「復原力心理學」,走過分離崩解的悲傷》 簡介: 這本書是一段深刻而真摯的旅程,記錄了一位心理學家如何在親身經歷生命中最劇烈的創傷——失去摯愛女兒——之後,運用她畢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個人化的療癒實踐,最終找到一條通往「復原力」的道路。這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教科書,而是一份融合了學術深度與人性溫度的生命見證。 作者以其專業的心理學背景為基石,深入探討了人類在面對極端悲慟與崩解性失落時,心靈所經歷的複雜歷程。她細膩地剖析了悲傷的各個層次,從最初的麻木與否認,到劇烈的憤怒、內疚、迷失,最終如何開始重建意義與連結的過程。書中清晰地闡述了「復原力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並將其轉化為一套可操作、可實踐的生存策略與心靈工具。 第一部:崩解的基石——當世界傾圮 在失去女兒的巨大陰影下,作者首先坦誠地揭示了創傷對專業身份和個人信念的徹底顛覆。作為一位習慣於分析和引導他人的專家,她如何面對自己成為最需要被引導的個案? 這一部分側重於描繪失落的原始衝擊。她不迴避悲傷的具體樣貌——那些無聲的時刻、被時間凝固的記憶碎片,以及社會對「應該如何悲傷」的無形壓力。作者細緻地記錄了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維持表面的運作,內在卻經歷著徹底的解構。她探討了身份危機——當「母親」這個核心身份被剝奪後,「我是誰?」這個亙古的疑問如何變得無比尖銳。 她用專業的眼光審視了傳統的悲傷階段模型,並坦承在極端創傷面前,線性發展的理論框架顯得多麼不足。取而代之的,是混亂、反覆和不斷重塑的內在風景。這部分旨在讓讀者明白,徹底的崩潰不是失敗,而是重建的必要前奏。 第二部:復原力的內在工程學 「復原力」並非天賦,而是一系列需要學習、培養和主動運用的技能。在專業知識與個人痛楚的交匯點上,作者開始建構她的個人復原藍圖。 本書的關鍵核心在於對「復原力」的重新定義。它不是關於「忘記」或「快速好起來」,而是關於在無法抹去的傷口上,學習如何持續生活、成長和感受喜悅的能力。作者從多個心理學維度展開探討: 1. 情感調節與接納: 探討如何與強烈、侵入性的悲傷情緒共處,而非壓抑或被其吞噬。這涉及正念(Mindfulness)在悲傷中的應用,學習辨識並命名情緒,從而奪回情緒的掌控權。 2. 認知重構與意義尋找: 闡述如何處理極端的「如果當初」的假設,將焦點從「失去」的絕對性轉移到「如何紀念和延續」的行動上。作者分享了如何通過對話、書寫或儀式,將女兒的存在意義從物理層面轉化為精神遺產。 3. 關係的修復與重塑: 悲傷往往伴隨著社會隔離。作者分析了在悲傷中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挑戰,包括如何向支持系統求助、如何辨識那些無益的安慰,以及如何與那些無法理解你痛苦的人保持界限。特別是,她探討了失落後如何修復自己與「過去自我」之間的關係。 4. 身體與心靈的連結: 由於創傷往往以身體症狀顯現,作者強調了身體層面的療癒工作。包括如何透過運動、呼吸法,以及與自然接觸,釋放積壓的創傷能量,重新建立對自身身體的安全感。 第三部:在記憶與未來之間——永恆的連結 最終的階段,是將痛苦轉化為一種持續的生命力。這部分聚焦於如何與「逝去」的愛人建立一種新的、持續的、非物質的連結,並將這種連結融入到未來的生命藍圖中。 作者分享了她如何運用「延續性連結模型」(Continuing Bonds Model)來處理喪親之痛,這與傳統上要求「放下」的觀念形成鮮明對比。她主張,真正的復原不是讓女兒從生命中消失,而是讓女兒的愛成為內在力量的源泉。 書中詳細描繪了這些轉化過程中的具體實踐: 儀式感的創建: 建立獨屬於自己和女兒的紀念儀式,讓愛與記憶有具體的出口。 利他行動的昇華: 探討如何將個人的痛苦經驗轉化為對其他受苦者的幫助,這不僅是對社區的回饋,也是對自身創傷經驗賦予更高層次意義的過程。 對「不完美復原」的擁抱: 作者強調,復原不是一個到達終點的過程,而是持續的動態平衡。會有「好日子」和「壞日子」,重點在於擁抱這種不完美,並珍視每一次微小的「再次站立」。 總結: 《悲傷復原力》不僅是為正在經歷巨大失落的人們準備的指南,它也是所有關心人類韌性、心理學應用和生命深度的人們的必讀之作。作者以其身為母親的深沉之愛與心理學家的清晰洞察力,為讀者提供了一條艱難但充滿希望的道路: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淵,人性的光芒與內在的力量依然能夠引領我們,學會帶著傷痕,優雅而堅定地繼續前行。這本書是關於愛的永恆,也是關於生存的藝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露西.霍恩


  露西.霍恩博士是「復原力心理學」領域裡的權威,當她12歲的女兒不幸於一場車禍意外中喪生後,讓她更加關注悲傷復原議題。

  現為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兼任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備受歡迎的專業演講者、暢銷書作家,也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學術研究員,她擅長將複雜的工具轉化成簡單好用的工具。

  在新冠疫情期間,她的TED演講「堅韌者的三個秘密」(3 Secrets of Resilient People)獲得極高傳閱度,是2020年觀看人數最多的TDE影片之一。

  她也是本書《悲傷復原力》的作者,她面對「失去」的方法,受到全球許多媒體關注與採訪,包括《衛報》、《華盛頓郵報》、BBC、CBS、ABC、亞洲新聞頻道、瑞典電視台和紐西蘭電視台等。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撰寫有關「悲傷復原力」的部落格文章。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及自由譯者。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2009年起建立「天地無用」英語學習部落格,將個人多年的學習英語心得逐一分享給廣大網友參考,以期拋磚引玉,吸引更多華人放棄教條式或填鴨式的英語學習法,以正確的方式逐步邁進多彩多姿的英語殿堂。

  「天地無用」英語學習部落格:english.ecominfozone.net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末日
第二章  重創過後立即可採用的六種應對策略
第三章  關於悲傷,復原力心理學能教我們什麼?
第四章  接受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
第五章  人類天生就能夠因應困境
第六章  次要損失
第七章  正向情緒
第八章  分散注意力
第九章  韌性思維的三種習慣
第十章  人際關係(親友可以做什麼)
第十一章  優勢
第十二章  休息和運動來緩解疲憊和憂鬱
第十三章  重新評估你的美麗新世界
第十四章  面對未來
第十五章  繼續與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
第十六章  創傷後的成長
第十七章  按暫停鍵
第十八章  儀式和哀悼死者
第十九章  沒有什麼是天長地久的
第二十章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94251
  • 叢書系列:心視野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股沉静中带着一丝微光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它没有用那种过于直白的情感冲击,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宁静感,暗示着内在的深刻旅程。我一直对外在的喧嚣感到疲惫,渴望找到一种能让人在风暴中心也能站稳的内在力量。读完这本书的前几页,我立刻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那种感觉就像是走在迷雾缭绕的森林里,突然间,有人递给你一张精确的手绘地图,指引着方向,但又不强迫你必须沿着某条路走。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温柔和坚韧。她没有回避痛苦的真实质感,但她展现的不是沉沦,而是一种对痛苦的“驯服”,让它成为你生命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你未来的力量。那种叙述的节奏感非常吸引人,时而像涓涓细流般细腻地剖析心绪的每一个角落,时而又像山洪爆发般,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清晰度阐述核心观点。我尤其欣赏她对“复原力”的定义,它不是指你能够多快地恢复原状,而是指你能够在被彻底打碎之后,如何用新的、更坚固的材料将自己重新搭建起来,并且接纳新的结构带来的不同形态的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真正从地狱深处归来的人,写给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的信标。

评分

我是一个对心理学理论本身抱持怀疑态度的读者,总觉得很多“专家”的文字总有一种抽离感,仿佛他们是在分析一个实验室里的样本,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正在经历痛苦的人。然而,这位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专业背景与她作为母亲的切肤之痛实现了完美融合,产生了一种近乎炼金术般的化学反应。她的分析有力、逻辑严密,但每一次理论的抛出,都会立刻被她那份无法掩饰的母爱与失落感所包裹和软化。这让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性温度,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距离感。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关于悲伤的书”,而是在和一位智慧且饱经风霜的前辈进行一场漫长而坦诚的午后谈话。她讨论“结构性创伤”时,那种对破碎家庭如何进行“意义重建”的探讨,让我对“重新开始”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敬畏。她没有提供捷径,她展示的是一条布满荆棘但通往真实自我的小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与那个“永远无法痊愈”的部分和平共处,并赋予它新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信息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不得不承认,我需要放慢速度,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放空几分钟,才能真正消化其中蕴含的心理学洞察。这不是一本可以抱着“快速吸收”心态去阅读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用她精准的语言,一点一点地剔除掉我们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必要的防御和虚假的坚强。我特别欣赏她对“悲伤的非线性”这一概念的阐述,它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愈合”的线性幻想——即悲伤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均匀递减。相反,她用生动的例子揭示了那些看似退步的瞬间,其实是内在重组的必要步骤。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那种剥离了戏剧性的、直击核心的描述,让我对自己生命中那些难以名状的低谷有了更清晰的命名和理解。它不是在贩卖“积极心态”,而是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基于实践的工具箱,教你如何在情绪的泥潭中找到可以踩踏的石头。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有一种近乎眩晕的清晰感,仿佛大脑的某个部分被重新擦拭干净,视野豁然开朗,但随之而来的,也是需要付出努力去实践这些新认知带来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我看来,是它对“时间”这个变量的深刻处理。我们总以为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但作者非常清醒地指出,时间本身并无魔力,是**我们在时间里所做的工作**才具有治愈性。她对“复原力循环”的描述,特别强调了在“极度脆弱期”中寻找“微小行动力”的重要性,这为那些深陷泥潭、连呼吸都感到吃力的人提供了一线实实在在的希望。她的语言风格在不同段落间有着惊人的跨度和张力,有时她会用近乎诗意的比喻来描绘心碎的景象,瞬间将人拉入极度感性的领域;但紧接着,她会用临床心理学家特有的冷静和精确,解剖这种情感机制的运作原理。这种“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视角,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固的阅读框架,让我相信她既理解我的痛,也知道如何科学地引导我走出来。这本书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所有未知和痛苦的**生存姿态**,一种既脆弱又无比强大的姿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自助书籍那样在前半段堆砌理论,后半段给出建议。作者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将理论的引入、案例的剖析以及自我反思的提问,巧妙地穿插在叙述之中,读起来几乎没有可以喘息的停顿,但这种紧凑感却异常自然。我尤其欣赏她对“记忆的重塑与接纳”的讨论,这触及了悲伤的核心——我们如何与逝去的联结共存。她没有试图“忘记”或“放下”,而是引导读者去重新编织记忆的纹理,让那些痛苦的棱角被更广阔的爱和存在的意义所包围。这种对“保留”而非“清除”的强调,对我这个习惯性逃避负面情绪的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解放。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忍不住去翻阅前面的章节,发现那些初读时略显晦涩的句子,此刻似乎已经被新的理解镀上了一层光芒。这种阅读体验是动态的、不断自我更新的,它迫使你持续地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