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微前端架構 Micro Frontends:新一代可擴展的網頁開發模式,實現各種框架的無縫整合與溝通

決戰!微前端架構 Micro Frontends:新一代可擴展的網頁開發模式,實現各種框架的無縫整合與溝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ichael Geers
图书标签:
  • 微前端
  • 前端架构
  • 可扩展性
  • Web开发
  • 框架整合
  • 微服务
  • JavaScript
  • 前端工程化
  • 模块化
  • 组件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前業界的軟體開發多半依照不同技術採水平分工模式, 例如:一組負責前端、一組負責後端, 但這跟一般企業的組織劃分有所不同, 導致所有開發案都必須跨部門、跨開發團隊進行協調, 團隊溝通變得越來越麻煩, 在經典之作《人月神話》(The Mythical Man-Month) 一書中就描述了這個情況。
 
  ▌擺脫傳統單體應用的思維, 現在就將微前端導入你的專案中! ▌
 
  微前端架構提倡的則是另一種做法:將應用程式垂直拆解, 每個區塊交給一個專責團隊負責, 一條龍地包含從資料庫連接到使用者介面的開發。不同團隊的前端單元會在客戶端的瀏覽器內整合, 構成最終的頁面。用更容易理解的說法, 微前端就像是帶有使用者介面的微服務架構。
 
  聽起來是要每個開發團隊各自為政, 相信有經驗的開發者可能馬上會想到:那採用不同的技術怎麼整合?會不會有效能瓶頸?類似的功能應該很容易重複開發吧?後端伺服器要各自架設?版本控制要各自維護?各做各的那介面怎麼統一?
 
  微前端架構當然不可能毫無缺點, 以團隊的角度, 程式碼或資源的冗餘自然是無可避免, 不過只要配套機制運作得當, 所帶來的可擴展性、靈活性,仍然是利大於弊。本書就要教你怎麼無痛建構、轉換到微前端的開發架構。
 
  別擔心要多學新的框架, 雖然確實有一些完全符合微前端概念的框架可以直接套用, 但作者想強調的是微前端架構的概念和選用時機, 若強迫用特定的框架, 很有可能馬上澆熄你的熱情。因此本書會在現有常見的網路技術規範下, 引入微前端的基本機制, 不管你的網站或應用程式採用哪種技術所建構, 幾乎都可以適用。
 
  為了適用各種不同的情境, 作者提供了超過 20 個開發上的使用案例, 協助你將手上專案順利導入微前端的開發架構。除了技術上的交流, 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不少團隊開發該留意的經驗分享, 界定好開發團隊的責任歸屬, 做好跨團隊間的溝通協調, 讓微前端架構發揮最大價值。
  
  如果你受夠巨無霸一大包的前端單體架構所帶來的諸多困擾, 有了上述這些指引, 現在正是導入微前端架構的好時機, 對於新一代網頁開發人員、架構師或團隊領導者, 相信會帶來非常大的助益。
 
本書特色
 
  全書共收錄超過 20 個微前端架構的使用案例, 從簡單的超連結、iframe 和 Ajax 入門, 到較為複雜的 SSI 伺服器端內嵌、ESI、Tailor、Podium、Web Components 以及 app shell、通用渲染等, 並且讓你可以靈活將這些工具和技巧應用於真實情境中。
 
  ● 將不同的應用程式建構為統一的前端頁面。
  ● 無縫整合採用各種框架的 JavaScript 程式碼。
  ● 各種伺服端與客戶端的整合技術與頁面路由技巧。
  ● 協助釐清專案需求, 挑選正確的架構及整合技術。
  ● 建構設計系統的樣式庫, 提供一致性的 UI/UX。
  ● 提高團隊開發效率並優化專案執行流程。
深入探討前端工程的演進:從單體巨獸到模組化協作的實戰指南 本書旨在為資深前端工程師、架構師以及技術決策者提供一份詳盡的路線圖,剖析當代複雜系統在前端領域面臨的核心挑戰,並著重探討如何透過系統化的模組化思維,構建出具備高度彈性、可維護性與快速迭代能力的下一代應用程式。 在當前快速變化的軟體開發環境中,單一、龐大的前端應用程式(Monolithic Frontend)所帶來的耦合性、部署瓶頸與技術債問題日益凸顯。本書不直接探討特定的微前端實作細節或框架整合技術,而是從更宏觀的「架構哲學」與「工程實踐」層面,指導讀者如何建立一套能應對未來變革的基礎結構。 第一部:現代前端系統的架構瓶頸與遷移策略 第一章:單體應用(Monolith)的隱性成本分析 本章將深入解構傳統單體前端架構在大型組織中的實際表現。我們會探討的重點包括: 1. 部署週期的僵化: 如何分析一個小型功能變更卻導致整個龐大前端包需要重新編譯與部署的低效流程。探討 CI/CD 管線在面對單體架構時的延遲瓶頸。 2. 技術債的累積與擴散: 分析在缺乏清晰邊界的情況下,不同團隊對同一程式碼庫的依賴與修改如何導致技術債的非線性增長。討論程式碼重複、依賴版本衝突的根本原因。 3. 團隊協作的摩擦: 評估當多個功能團隊在同一程式碼庫中工作時,命名空間衝突、程式碼審查(Code Review)效率下降以及認知負載(Cognitive Load)增加的具體影響。 第二章: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範式轉移 本章著重於架構思維的轉變,而非特定工具的應用。探討從「功能導向」思維轉向「邊界與自治導向」思維的必要性: 1. 領域驅動設計(DDD)在前端的應用原則: 如何利用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的概念來定義前端應用中邏輯和數據的清晰邊界。強調區分「業務領域」與「基礎設施層」的重要性。 2. 架構決策的權力下放模型: 討論如何建立一套治理框架,允許小型、自主的工程團隊在不影響整體穩定性的前提下,針對其負責的業務範圍進行技術選型與實作決策。 3. 系統的彈性與韌性(Resilience): 探討在設計架構時,如何預先規劃故障隔離(Fault Isolation)機制,確保單一模組的錯誤不會導致整個用戶體驗的崩潰。 第二部:構建可擴展架構的基礎要素 第三章:模組化設計的黃金準則 本書強調,無論採用何種整合技術,底層的模組化設計才是成功的關鍵。本章聚焦於高內聚、低耦合的設計原則在前端模組設計中的具體實踐: 1. 介面定義與合約優先(Contract-First): 詳細說明如何為前端模組定義明確的輸入/輸出介面(API),並利用靜態類型系統(如 TypeScript)來強制執行這些合約,從而降低運行時的錯誤風險。 2. 依賴倒置原則(DIP)的前端實踐: 如何在模組間建立抽象層,避免高層次模組直接依賴於低層次(如特定 UI 組件庫或數據獲取工具)的具體實現。 3. 狀態管理與邊界: 分析在模組化架構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共享狀態與區域狀態。討論避免全局狀態污染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設計允許獨立初始化和銷毀(Lifecycle Management)的狀態單元。 第四章:跨團隊的資產管理與共享機制 在一個分散的開發環境中,如何高效地共享通用組件、工具和設計系統,是一個關鍵挑戰。本章不討論特定打包策略,而是側重於治理與標準化: 1. 設計系統的標準化與版本化策略: 探討如何建立一個獨立於應用程式的「設計與元件庫」,並實施嚴格的版本控制策略,以確保下游消費者能夠平穩升級。 2. 通用工具庫的隔離與抽象: 討論如何將如身份驗證、日誌記錄、性能監控等基礎設施功能封裝成可獨立部署與版本化的服務包,並確保這些包的穩定性。 3. 構建時的依賴解析優化: 探討如何優化大型專案中構建工具的依賴圖結構,以減少不必要的程式碼重複打包,並提升整體編譯速度,即使在模組分散的情況下。 第三部:工程成熟度與運維考量 第五章:質量保證體系在分散式架構中的強化 當前端被拆分成多個獨立單元時,傳統的端到端(E2E)測試策略面臨挑戰。本章專注於提升質量保障體系的覆蓋面與效率: 1. 單元測試與整合測試的邊界劃分: 確立模組化單元(如一個業務組件或服務)的測試責任範圍,並探討如何設計測試替身(Mocks/Stubs)以隔離外部依賴。 2. 合約測試(Contract Testing)的重要性: 深入分析如何使用合約測試來驗證不同模組間的數據交換是否滿足預期,從而在不運行完整系統的情況下,快速驗證依賴關係的正確性。 3. 自動化度量與健康檢查: 討論在 CI/CD 流程中嵌入自動化性能指標(如首次內容繪製 FCP、交互延遲 TTI)的監控,確保每次模組的更新都不會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 第六章:架構演進與技術債的持續管理 一個健康的架構是持續演進的,而非一次性的實作。本章指導讀者建立一個前瞻性的維護與升級策略: 1. 技術債的清算藍圖: 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流程來識別、記錄和優先級排序架構中的技術債務,並將其納入常規的開發排程。 2. 漸進式重構的戰術: 探討如何透過「絞殺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等策略,安全地將舊系統的特定功能逐步遷移到新的架構邊界內,確保業務連續性。 3. 架構審查與文檔化: 建立定期的架構審查機制,確保新的開發決策始終與長期的工程願景保持一致,並強調架構決策記錄(ADR)的重要性,以追蹤設計選擇的演變歷程。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建立一套能夠適應未來技術變革的工程心態與決策框架。它提供的是一套關於如何思考「如何構建」與「如何維護」複雜前端系統的通用原則,而非僅僅是特定技術的組裝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Michael Geers
 
  本書作者 Michael Geers 是一位專注於建構使用者介面的軟體工程師, 目前任職於德國奧斯納貝克的一間電子商務服務公司, 過去十多年參與許多大型的電子商務專案, 他熱愛各種前端技術, 並熱衷於系統設計與改善網頁性能, 也是 micro-frontends.org 網站的創辦人。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踏上微前端的道路 ▌
第 1 章 章 何謂微前端?

1.1從大處著眼──微前端概觀
1.2微前端解決了那些問題?
1.3微前端的缺點
1.4你何時應該採納微前端?

第 2 章 我的第一個微前端專案:超連結及 iframe 整合
2.1拖曳機商店
2.2透過超連結轉頁
2.3透過iframe來組合頁面
2.4接下來做什麼?

▌第二篇 路由、整合及溝通 ▌
第 3 章 以 Ajax 整合區塊並使用伺服器端路由

3.1透過Ajax整合
3.2透過Nginx做伺服器端路由

第 4 章 伺服器端整合:SSI 與代理伺服器
4.1透過Nginx與伺服器端內嵌(SSI)來整合
4.2頁面區塊出錯的處理方式
4.3深入了解標記檔整合的效能
平行載入、巢狀頁面區塊、延遲載入、首位元組時間(TTFB)及串流
4.4其他解決方案的快速介紹
邊緣內嵌(ESI)、ZalandoTailor、Podium
4.5伺服器端整合的優缺點

第 5 章 客戶端整合:使用 Web Components及 Shadow DOM
5.1以WebComponents封裝微前端區塊
5.2使用ShadowDOM做樣式分離
5.3使用WebComponents做整合的優缺點

第 6 章 溝通模式:網址、屬性與事件
6.1使用者介面溝通
主頁面對頁面區塊、頁面區塊對主頁面、頁面區塊對頁面區塊、以BroadcastChannelAPI、適合使用跨UI溝通的時機
6.2其他溝通機制
全域contextinformation及身分驗證.、管理狀態、前後端溝通、資料複製

第 7 章 客戶端路由與 app shell:統一單體應用程式
7.1平面式路由的appshell
7.2appshell與雙層路由
7.3快速認識single-spa元框架
7.4開發統一單頁應用程式的挑戰

第 8 章 前後端整合技巧及通用渲染
8.1結合伺服器端及客戶端整合
SSI及網頁元件、團隊之間的契約、其他解決方案
8.2何時該使用通用渲染?

第 9 章 我的專案適合何種架構?
9.1專有名詞回顧
9.2複雜度比較
9.3你是在打造網頁還是應用程式?
9.4挑選正確的架構及整合技術

▌第三篇 如何做得快、一致且有效率 ▌
第 10 章 載入資源最佳化

10.1資源參照策略
直接參照、快取破壞及獨立部署、透過重新導向來參照、透過include來參照、同步標記語言檔及檔案版本號、行內程式碼、Tailor、Podium等整合方案
10.2bundle (打包檔) 的拆分程度
HTTP/2、全包bundle、團隊bundle、頁面及頁面區塊bundle
10.3隨選載入
代理微前端、延遲載入CSS

第 11 章 效能是關鍵:減少冗餘函式庫
11.1以效能為出發點來制定架構
11.2第三方函式庫:縮減與重複利用

第 12 章 使用者介面及設計系統
12.1為何需要一套設計系統?
設計系統的目的與角色、設計系統的好處
12.2中央設計系統vs.獨立自主的團隊
12.3執行期間整合vs.建置階段整合
12.4樣式庫的成品:通用vs.專用
12.5中央樣式庫該包含什麼?

第 13 章 以 Ajax 整合區塊並使用伺服器端路由
13.1調整系統與團隊
13.2知識共享
13.3橫切關注點
13.4技術多樣性

第 14 章 系統遷移、本地開發及測試
14.1遷移
漸進式遷移、前端優先、綠地專案及『大霹靂』
14.2本機開發
14.3測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127109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科学,它巧妙地将理论基础、模式探讨和实战案例穿插进行,使得阅读体验既有深度又不失连贯性。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前端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模块化边界的演进”这一章节,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视角。它清晰地展示了从传统的 SPA 到模块化联邦(Module Federation)再到更细粒度的微前端组件,每一步技术飞跃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充满了对架构设计中那些“灰色地带”的探索欲望。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有的模式,去根据自己团队的规模和成熟度来定制化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套用某一个开源项目的实践。这种启发性远大于照本宣科,它训练的不是复制能力,而是设计思维。对于一个渴望构建出真正面向未来、能够持续迭代的复杂前端系统的团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结构化的、面向未来的思考框架。

评分

这本关于微前端架构的书籍,从一个极富实践精神的开发者的角度出发,为我这个正深陷于单体应用维护泥潭的技术人员带来了久违的曙光。作者似乎深谙大型项目在技术栈爆炸和团队协作效率低下方面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因此,书中关于如何进行模块化拆分、定义清晰边界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我特别欣赏其对“去中心化治理”的强调,这不仅仅是技术选型上的放权,更触及到了组织架构与工程实践如何相互塑造的深层哲学。例如,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 React、Vue 或 Angular 这些主流框架如何共存的表层,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框架并行的场景下,如何设计出统一的组件库(Design System)以及如何确保跨框架状态管理的一致性,这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点。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企业级应用的需求,它不仅展示了如何“做”,更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是当前最优解,其背后的权衡考量清晰可见,对于我们这种正处在架构转型阵痛期的团队来说,这本书的指导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对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有了一个更坚实、更具前瞻性的规划,不再是盲目追逐新潮技术,而是基于业务驱动的合理演进。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仿佛一位严谨的教授在讲解复杂的系统工程学。它对于微前端的“边界”定义有着近乎偏执的清晰度。我发现书中对“领域驱动设计”(DDD)在前端架构中的应用探讨尤为精彩。作者并没有将前端架构与后端服务拆分割裂,而是倡导以业务领域为核心来划分前端应用的自治单元。这种自上而下的架构设计思路,成功地将原本模糊不清的“功能模块”转化为了清晰可管理的“业务单元”。书中关于如何为每个微前端应用配置独立的 CI/CD 流水线,以及如何在统一的平台层面上监控和追踪跨应用的用户会话,这些运维层面的讨论,为我提供了超越纯粹编码层面的新视角。过去,我们常常在技术选型上纠结,但这本书将技术选择的决策权稳稳地交还给了业务场景本身,告诉我们技术服务于业务,而非业务迁就技术。对于那些希望从“写代码”向“构建平台”转变的团队领导者来说,书中关于团队自治与平台赋能的平衡艺术,是必读的章节。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无缝整合与沟通”这一目标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前端模块加载范畴,达到了对用户体验层面无感知集成的境界。书中对运行时注入(Runtime Injection)和构建时集成(Build-time Integration)的详细对比和场景剖析,极其精准地抓住了不同团队对发布周期和部署灵活性的不同诉求。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路由和通信机制的设计模式——比如事件总线、URL 共享以及更底层的 Web Component 封装,这些内容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辅以大量的代码片段和架构图示,直观地展示了不同通信策略在性能、安全性和维护性上的具体差异。对于一个长期负责跨部门协作项目的工程师而言,这种对技术细节与业务目标之间微妙平衡的把握,是判断一本技术书籍是否真正有深度的试金石。它没有回避微前端实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技术债务”问题,反而坦然地指出如何通过设计规范来延缓债务的累积,这种坦诚和务实,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理论的信任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架构师在项目复盘会议上分享的精华总结,充满了实战的智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异构性”问题上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在很多技术文章中,微前端往往被简化为“把 React 和 Vue 搭在一起用”,但本书真正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运行时管理这些异构环境下的资源加载冲突、样式隔离(Scoped CSS vs. Shadow DOM)以及性能优化策略。作者并没有鼓吹“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针对不同技术栈和不同集成深度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它对 Web Component 作为“集成中间件”角色的详尽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在现代前端架构中的潜力。它强调,技术栈的兼容性不仅是关于框架的,更是关于共享基础设施的维护成本。例如,书中关于共享依赖库(如 Lodash, Moment.js 等)的缓存和版本控制策略,就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打包体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整合”这个听起来很美好的词汇,真正拥有了可执行、可量化的工程落地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