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佛法的科學.科學的佛法

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佛法的科學.科學的佛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本榮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佛教
  • 科学
  • 哲学
  • 量子力学
  • 意识
  • 宇宙学
  • 禅宗
  • 心灵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作者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的讀書心得。全書共四大輯,二十四篇文章。從「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聯結宇宙科學與佛法,也論述慈濟法脈與宗門;跨越諸多學門的討論,引領讀者體悟宇宙、地球、數學、物理、化學、生命、人文、環境、宗教的大哉問。透由本書可理解:何以證嚴法師推崇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何以法師要帶領慈濟人成為「地球的大行者」。覺行圓滿,悲智雙運的慈濟人——尊重生命、莊嚴生活及超越生死——可謂三「生」有幸。

 
好的,以下是基于您的要求,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佛法的科學.科學的佛法》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 书名:失落的星图:探寻古代文明的宇宙观与技术遗存 作者: [请在此处自行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自行填写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1500字 --- 卷首语:当星辰褪色,我们如何重构世界? 自人类文明之初,我们便仰望星空,试图从中解读自身的起源与命运。那些镌刻在巨石上的符号,那些精密排列的建筑群,无不昭示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我们的先祖已经构建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宇宙模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然而,随着历史的尘埃落下,这些知识的完整脉络似乎已然断裂,只留下令人困惑的残片。 《失落的星图:探寻古代文明的宇宙观与技术遗存》并非一本简单的考古报告,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田野调查与理论重构之旅。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洲、欧亚大陆早期文明)的天文遗址、历法系统、神话叙事及几何学遗迹的交叉比对与深入分析,尝试还原那些被现代科学遗忘或误解的古代智慧。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古代人如何理解“秩序”与“混沌”,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对宇宙规律的洞察力来塑造他们的物质世界。 第一编:天穹之下的秩序——古代天文学的几何学基础 第一章:马丘比丘的暗影与光影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聚焦于安第斯山脉的宏伟遗迹。不同于传统观点将纳斯卡线条简单地视为祭祀图案,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模型:这些巨大的地画可能构成了某种地面尺度的天文观测阵列。我们详细分析了“三女士神庙”的精确对准,以及印加“三窗口”结构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如何精确捕捉太阳的运行轨迹。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当地人如何将这种“对准技术”应用于工程学——比如水利系统的设计与大型石块的切割与运输,揭示出天文观测与实用技术之间紧密的不可分割性。 第二章:巨石阵的弦与弧 在英国的萨尔斯伯里平原,巨石阵早已是研究的焦点。然而,我们跳出了“太阳崇拜”的简单框架,转向其背后的数学结构。通过对巨石阵方位角与月球大、小极限位置的精确计算,我们发现其布局更像是一个多功能、多层级的天文计算工具,而非单一的祭祀场所。我们引入了“非欧几里得几何”的概念,探讨古人是否在无意中使用了超越我们传统认知的几何原理来锚定这些沉重的石块。我们对比了巨石阵与爱尔兰纽格莱奇墓(Newgrange)在岁差观测上的异同,试图绘制出早期欧洲大陆的“天文学家网络”。 第三章:巴比伦的泥板与二进制的雏形 从西方边缘转向古代近东,我们深入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留下的数万块泥板。本书侧重于对历法改革与行星运动预测的细节挖掘。重点关注的是巴比伦人如何通过其六十进制系统,发展出一种远超当时所需的数学运算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周期性运动时的精确性。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某些泥板上的数字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现代计算机科学中信息编码的早期逻辑结构。 第二编:遗失的技术蓝图——材料、能源与失传的工艺 第四章:德夫瓦拉的熔炼之谜 古代文明的许多冶金成就至今仍令人费解。例如,印度德里铁柱的惊人抗腐蚀能力,历经千年而不锈。本书通过对印度古代文献中关于“合金配比”的模糊记载,结合现代材料科学的分析结果,试图重建当时的“低温热处理”或“材料自愈合”技术。我们排除了现代工业污染的干扰,聚焦于古代工匠对微量元素和烧制环境的极端控制,探讨他们是否掌握了我们今日视为“纳米技术”前沿的材料结构控制方法。 第五章: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机械迷思 聚焦于古希腊化时代的巅峰技术。本书不再将安提基特拉机械视为孤立的发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技术谱系中——一个从毕达哥拉斯哲学、阿基米德机械学到托勒密天文学的知识链条。我们详细分析了齿轮比、差速器与游星系统的精确度,并推断出彼时可能存在一套系统化的机械设计手册,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通过现有残片所能想象的。这暗示了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艺复兴”时期,其技术积累曾因政治动荡或灾难而被系统性清除。 第六章:金字塔的内部平衡:结构力学的远古应用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工程学的终极挑战。本书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审视其内部结构,重点不在于“如何搬运”,而在于“如何设计”。我们分析了内部坡道、卸压室与整体的应力分散机制。通过对岩石层理方向的考量,我们论证了古埃及工程师对“活荷载”与“静荷载”的平衡理解,可能已经达到了与现代土木工程相媲美的理论深度,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第三编:文化地质学:神话、语言与空间认知 第七章:龙的轨迹与地磁场的记忆 古代文化中“龙”或“蛇”的形象普遍存在,且常与水流、河流或地下力量相关联。本书提出了一个关联性探讨:这些神话叙事是否是对地质活动或地磁场变化的口头记录?我们对比了东西方关于“大地之脉”的描述,试图找到两者在地理学上的潜在共性,探讨人类对不可见自然力的感知极限。 第八章:语言的拓扑结构与世界地图的重构 我们考察了早期文明语言中关于空间、方向和时间表达的词汇结构。例如,某些语言中不存在绝对的“左/右”,而是依赖于“上风/下风”或“顺流/逆流”等环境参照。这种拓扑学意义上的空间认知如何影响了他们绘制地图和理解全球地理的概念?本书通过比较古代的“世界树”概念与实际的地理知识,来重建这些文明内部的空间模型。 结语:面向未来的失落之镜 《失落的星图》旨在证明,人类的智慧并非线性进步的产物。在那些被冠以“蒙昧”的时代,存在着一套自洽、高效且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这些“失落的星图”并非是为我们展示一个“更先进”的过去,而是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理解“秩序”的替代性视角。当我们今天面对新的技术与环境挑战时,重拾这些被遗忘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通往更可持续未来的道路。 --- 读者对象: 对古代史、天文学史、工程技术史、文化人类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寻求跨学科思维的学者。 本书特色: 跨学科集成: 结合考古学、天体力学、材料科学和语言学,提供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实证驱动: 所有推论均建立在对具体遗迹和文献数据的精确测量与对比之上。 颠覆性视角: 挑战传统历史观,重新审视古代文明的认知能力边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本榮


  兒科教授/ 醫學博士

  現任:
  慈濟教育志業 執行長、慈濟大學 名譽校長

  曾任:
  慈濟大學 校長、慈濟大學 醫學院院長、慈濟大學 醫學系主任、慈濟醫學中心 小兒部主任、臺大醫院、日本東京女子醫學大學 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國立癲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著有:
  《一生無量》、《相對不相對》、《上窮碧落下凡塵》、《為佛教 為眾生:廣行慈濟》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妙法蓮華 慧命無窮           釋證嚴
量子之奇 佛法之妙           陳岳男
仰觀宇宙 俯察品類           姚仁祿
從物到悟的生命關懷          許木柱

自序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輯一
渺渺微塵  浩浩宇宙——時間與空間


01 太初三字經
02從暴走族到炸彈客
03 解不開的時空
04 剪不斷的質能
05 理不清的波粒
06 看不見的力量

輯二
滾滾凡塵  糾糾人世——人間與世間


07 太陽恩很大
08 地球演很大
09 人類演化論
10 人間相對論
11 世間量子論
12 新人類與元宇宙

輯三
戀戀紅塵  悠悠腦心——神經與佛經


13 虛妄唯識 從「頭」說起
14 腸腦軸線 從「腸」計議
15 心腦諧振 從「心」所欲
16 無明無盡 亦無無明
17 老死無盡 亦無老死

輯四
浥浥法塵  轉轉難易——難經與易經


18 真常唯心 亦無真常
19 知易行難 知難行易
20 何生為人?為何生人?
21 何為人生?人生為何?
22 觀空破相 妙演因緣
23 無量義經 現代演義
24 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5525
  • 叢書系列: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妙法蓮華 慧命無窮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        ──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陀以「三千點塵劫,塵盡劫未盡」的時空觀來譬喻大通智勝佛的成佛久遠,讓我們體會時間的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而人間苦難卻是無盡;但是只要我們發大心、行大願,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生無量,慧命無窮。

  慈濟人的發大心就是發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輔以「無悔、無怨、無憂、無求」,也就是「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大喜無憂樂無量,大捨無求恩無量。」我們所行的大願就是從「誠、正、信、實」落實四弘誓願,即是「誠心誓願度眾生 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慈濟自一九六六年起,本著「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的精神,在全球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的急難賑災,「廣披寰宇」付出愛與關懷;五十七年來,延續著佛陀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情懷,亦即「古往今來」。「擴大愛」與「拉長情」是我們對眾生一份超越時間、跨越空間的關懷與愛護;也是一種無差別、無分別、無私的付出。慈濟以時間、空間及人與人間的三個向度,實踐無量的救度。

  天地萬法,森羅萬象。我常說,諸法不離四相三理,就是人的生理,有生、老、病、死四相;所有的物理,有成、住、壞、空四相;人的心理,是生、住、異、滅四相,而「三理四相」莫不都在《法華經》中。佛陀用心示眾,既然世間萬物是如此無常,人命就在呼吸間,莫再於心念倏忽變異,頻造惡業。佛陀講《法華經》完全是從人的生理,一直說到天然的境界;從天然的境界,說到有相的物質;從有相的物質,說到人的心理。

  王執行長撰寫《程式物理到塵世悟理》一書,也是從宇宙大乾坤談到人體的小乾坤,再從身體的生理分析到內在的心理,將澈悟之事理結合物理,貫通法理、道理與心理。他是腦神經科學的專家,因此,對照現代腦神經與二千多年前的佛經,融合醫學、科學與佛學的義理。在闡述程式物理時,有如寒潭皎月,澄淨清澈;在紅塵俗世體悟的道理,則是脫塵出世,好比靜夜鐘聲,悠揚迴盪。

  王執行長行醫四十餘載,留學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行醫任教於臺大。因東部醫療資源不足,放下臺大教職,至慈濟大學任教,從醫學系主任、醫學院長、校長,現今擔任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協調慈濟四所學校教學,統整海內外教育資源。他在慈濟志業樹立的典範是,博雅好古的治學,海納百川的治校,懷抱悲憫的菩薩情懷為眾生治病。

  在行醫之餘,他撰寫《一生無量》、《相對不相對》、《上窮碧落下凡塵》、《為佛教 為眾生─廣行慈濟》等,都是深觀靜思法脈,深入慈濟宗門。《一生無量》一書是《無量義經》的現代演義,本書則是呼應《法華經》的精義。

  我們面對人間事理及宇宙萬法,只要細細思維,都可以感受「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法是無聲的,但有時卻比有聲更為深刻。」只要依循著《法華經》菩薩道的精神,慈悲為本,智慧為門,秉慈運悲,啟智用慧,人人發心立願,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生命雖是新新生滅,慧命是妙法生華,永永無窮。

推薦序

量子之奇 佛法之妙          
陳岳男(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 前沿量子科技中心主任)


  在所有的自然科學領域中,物理學可說是占據了一個非常關鍵且基礎的位置。牛頓所提出的三大運動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讓人類理解到,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則,可以用巧妙精準的數學來描述。牛頓曾經說過,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發現這些定律;自己就像是在沙灘玩耍的小男孩,偶然撿到一個美麗的貝殼,橫亙在他面前的是真理的大海。由於牛頓的定律成功地解釋了大多數的物理現象,科學家開始傾向相信一個機械式的宇宙,時間與空間彼此之間互不相干,物質世界的運作,就好像精準的時鐘一樣,有規律一步一步地往前進。除了牛頓的定律之外,馬克斯威爾的電磁學方程式,更精準地描述了電磁之間的作用。到了十九世紀末,甚至有物理學家說,以後的物理學家能做的工作,只是把數值算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什麼新的定理可以被發現了。

  當時物理學存在著兩朵烏雲,一個是麥克森-莫利的實驗與「以太」說不相符;另一個是黑體輻射的實驗結果,與電磁學的理論不相符。誰知道這兩朵小小的烏雲,在二十世紀初,形成的巨大的風暴,產生了新的物理定律,徹底的改變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看法。其中一個就是知名的狹義相對論,由愛因斯坦所提出,在光速不變的假設情況下,推導出E=MC2,這個石破天驚的結果,把能量跟質量連結起來。另一個驚天動地的發展,就是有一群二十世紀初的年輕物理學家,包括波爾、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包立等人,一同創建了所謂的量子力學,讓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其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定理,例如:測不準原理、包立不相容原理、波函數的塌縮、機率性的詮釋、客觀真實性……的探討等,各種新穎的觀念,在在顛覆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理解,甚至於影響到人類哲學的發展。比如說,在量子力學發展的過程,愛因斯坦與波爾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爭論,一些經典名言:「上帝不擲骰子」、「我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在那邊嗎?」波爾也曾經強烈回應:「愛因斯坦,不要指使上帝應該怎麼做。」量子力學的發展, 毫無疑問的,對人類的文化與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佛教哲學與量子力學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方說對空性的詮釋:「緣起性空」,從某個角度來看,非常接近於量子量測所得到的機率性結果。所謂的波粒二象性,能展現波動性或是粒子性,取決於實驗設計的方式,也就是說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個物質世界,會有不同的結果。在佛教的哲學裡,有所謂的世俗諦與勝義諦,對應到物理的理論,類似於古典物理與量子物理的關係,這樣的巧合,不免讓人覺得,佛教哲學的確非常接近與現代科學的詮釋。末學曾經在二○一八年,與李遠哲院士等人一同到印度達蘭薩拉,與達賴喇嘛尊者對談佛法與量子物理。末學對佛法認識非常淺薄,聽聞達賴喇嘛尊者推薦龍樹菩薩的中論,是佛教哲學中的精髓。回來閱讀之後,發現龍樹菩薩所應用的辯證法,與二○二二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貝爾不等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對客觀真實性的否定,一個是從佛教哲學的角度,另一個是從數學上的不等式,都推翻了客觀真實性這件事情。近年來「量子糾纏」這個玄妙的物理概念在量子電腦的實際應用,也頗接近於 證嚴上人常提到的「性空緣起」、「真空妙有」之概念,不免讓人驚訝於科學與佛教哲學之高相似度。 上人的思想以此為慈濟宗門的核心思想,帶領千千萬萬的靜思弟子以願行實踐作為修行的根本,大慈悲心救拔海內外無數的苦難眾生,猶如大船師運載群生,度生死河至涅槃岸。 上人的智慧與難行能行的大願力、大願行,在本書中亦可看到王執行長用科學與佛學角度精闢的闡述與詮釋。

  王本榮執行長博學多聞,行醫多年,不僅是醫學博士更是兒科教授,除了對醫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知識外,對於自然科學領域,舉凡物理、化學、生物都有著廣博的涉獵與理解。除此之外,王執行長的佛學涵養,既深且廣,所以在本書中,從基本的物理學談起,再全面性地與佛教經典所提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廣泛且不失真實,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科學與佛法的比較論述。在拜讀此書之後,真的不免驚嘆,科學與佛法竟然有這麼多的巧合之處,王執行長能將浩瀚無窮的科學知識與佛法智慧相互印證,深厚學養與佛法哲學體悟,當今世代難出其右。我想,不管是從佛學的角度,或是科學的角度,這本書都有著豐富的知識,保證讓讀者可以學到許多佛法的智慧,非常推薦細細地品味此書。

推薦序

仰觀宇宙 俯察品類——佛教徒兩千五百年的追尋          
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合心精進長)


  這本書,也好,也不好。

  好,是因為「開心」,我拿到書稿,像是久居深井裡的蛙,撿到一本井口掉進來的書。這本書,印證了我每天仰觀井口,對著旁邊的蛙友們喋喋不休地訴說我的想像,那井口外的世界的無限奧妙,似乎真有其事。

  不好,是因為全書「四輯。二十四篇」文章,初讀遠觀篇篇「山水如墨,景致怡人」,想要邁步其間,卻是「雲煙漫漫,阡陌縱橫」。深入其間,有時「重巒疊嶂」,有時「懸崖峭壁」,有時「寸步難行」;因此,閱讀此書,只能「不緊不慢」,「在深井裡,慢慢讀」,萬勿求快。

  其實,此書放在床沿桌邊,隨緣展讀,是最好的,讀不懂,也是好的,只要有緣在字裡行間,讀得片紙隻字的感動,或是好奇,就是好的。

  只要我們坐在井裡的讀者,展讀之時,心裡謹記 證嚴上人曾經描述的「宇宙大覺者」心靈裡「真空妙有」的世界,深信那井口外的世界,真有無限奧妙,那就夠了。

  「王師兄」是我對本書作者王本榮教授的稱呼,既表達親切,也表示尊敬。

  多年前,隨 上人行腳,晚上在寮房安單時初識,便覺他幽默而學養深厚。

  近二年,在慈濟的會議中,頻繁接觸,更覺王師兄為人博學勤聞,談吐妙語連珠,深入淺出,學貫東西,醫理、佛理、物理、心理、宇宙之理,融會貫通,言之有物的能力驚人,更覺,若能瞥見王師兄腦殼之中的神經連接組(Connectome),那張腦內的公路地圖,必然有異於常人。

  遇見奇人,總是令人興奮,希望知道更多,於是,好幾次,我拜託王師兄,寫一本「佛教與宇宙」的書,能讓讀者理解「佛教徒兩千五百年的追尋」也讓人理解  證嚴上人如何在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以貼近常民生活的語彙,導引人們通過走入人群的感動,逐漸看見那井口外的世界的無限奧妙。

  沒看到書稿之前,我就深信,這本書的內容,必能像西元三五三年王羲之〈蘭亭集序〉所寫:「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雖知這本書絕對難寫,然而,每次相遇,我都會關心寫作進度,心裡雖覺逼人太甚,但總認為,王師兄腦內所藏,若不挖掘問世,實在枉費人間奇人。

  終於,說來也快,約莫一年後,我有幸捧讀書稿,王師兄自序言:「時空一體,心物一如,質能不滅,空有不二,是佛法的科學,也是科學的佛法。」簡短數字,將佛法與科學的深奧關係,論述得乾淨俐落,讓我的內心深深觸動。

  這本書,只能慢讀,不能急,要很慢很慢的讀。

  讀來,無論是懂,是不懂,要有如見牛頓的F=MA,愛因斯坦的E=MC2,甚或《心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之「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一樣,面對簡明之美的感動。

  我們若能以 證嚴上人經常對弟子們的深切叮嚀:「真空妙有,萬法歸一,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的「靜思法髓」來慢慢體會,就更能理解王師兄這本《程式物理 與塵世悟理》書中,不斷地嘗試對讀者闡述,不斷努力映射的「芥子須彌」世界,那種「極大又極小,既實又虛,既在又不在」的真實世界。

  這個「浩瀚無垠」與「微乎其微」交錯連結的量子真實世界,曾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年輕的悉達多王子,經過了多年,既「奮力追尋」又「沉靜修行」的日子,在那個曙光尚未現身的夜空,「靜寂的心」忽然照見「清澄的星」的那一刻,在王子的內心出現,讓王子「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二千五百多年之後,生存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何其有幸地,能通過「量子糾纏」與「深空望遠鏡」等科學與科技的力量,瞥見了這個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真實世界」。

  這本書,希望在不同章節中,讓讀者理解,我們怎麼理解這個「真空妙有」的世界。

  王師兄與我的皈依師父  證嚴上人,在近六十年前,創意與膽識俱足的青年證嚴法師,創造了慈濟世界,幾十年來,讓社會上各種不同的人,共同走在《法華經》所揭示的「菩薩道」上,邊走邊整隊,各隨福報、隨因緣、隨智慧,漸漸地了悟二千五百多年前那個「夜睹明星」的夜,悉達多王子所體會到的「真空妙有」真實世界。

  如果,讀者如我這隻井底蛙,展讀時,對於本書的用心,有著心腦之間莫名的感動。因此,請容借用本書的一段,做為結語:「也許眼淚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感動,不是一場幻覺。」。

推薦序

從物到悟的生命關懷          
許木柱(慈濟大學榮譽教授)


  王本榮教授在《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中,將科學與佛法予以巧妙的連結,一方面彰顯科學知識與宗教哲學這二個不同領域的深奧思維,最終則歸結到對人類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終極關懷,充分體現王執行長的慈濟因緣與仁醫本懷。

  本書分四輯呈現,每輯六個篇章,各輯章的主題編排與內容呈現都極為細膩而精緻,可說輯輯精彩,篇篇生動。精彩,因為自然的奧妙,生動,因為生命的理解。第一輯將時間與空間的生成置於宇宙源起的過程,第二輯將生命的演化置於地球與太陽系的特殊脈絡,述說生命現象的殊勝因緣與世間本質。第三輯連結生物科學的知識與佛經的觀點,彰顯人類意識與心念的重大力量。第四輯透過對證嚴上人的佛法詮釋與慈濟文化的社會實踐,闡述人類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每一篇章都呈現對知識體系與生命意義極為關鍵的科學建構與哲學思維,呼應孔恩(T.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說的「典範轉移」(paradigm change)現象。正因為典範轉移是對現有典範(理論或概念)的挑戰,因此創新概念的構思與建構過程都極為困難,在知識與思想的理解上也不容易,甚至可能被視為「離經叛道」。這樣的新典範是知識解構與再建構的循環過程,所展現的可能是「真正」的「實相」。

  本書告訴我們,物理學最知名的典範轉移例子是光量子的「波粒雙象性」與運動軌跡的「測不準原理」,但經過大約一甲子的辯證,量子力學已成為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的「量子疊加」概念更被應用於電子信號傳輸,包括量子電腦、量子雷達、量子電腦與量子芯片等。生物學典範轉移的知名例子是DNA的遺傳功能與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對人類的重要貢獻呈現在人類的起源與演化,特別是現代智人(現有人種)的一元(非洲起源)論或多元(區域演化)論,以及族群生物關係的認定(如各地南島族群的血緣距離)、遺傳疾病的確認與醫療技術的研發,最新的應用是2019冠狀病毒(Covid-19)疫苗的研發。

  所有新典範的建立都是科學家嘔心瀝血的結果,也是極為艱辛的學術挑戰。以光量子的「波粒雙象性」為例,Gary Zukav(1979)在他的科普作品The Dancing Wu-Li Masters一書中指出:「為什麼同樣一個光,卻兼具波行為和粒子行為兩種互相排斥的屬性?因為這兩種屬性就是我們(研究者)與光互動的屬性。想使光顯現波性,就做產生干擾的雙縫實驗;如果想使光顯現粒子性,就做產生光電效應的實驗。如果想使光同時顯現波屬性和粒子屬性,可以做Arthur Compton的實驗」。這個顛覆當代古典力學的結果是科學家不斷思考與求真的成果,因為:「沒有我們(思考╱實驗),光就不存在。把光的屬性轉移到我們與光的互動,就剝奪了光的獨立存在。沒有我們與事物互動,光就不存在。同理,如果沒有光,或者不與事物互動,我們就不存在。從哲學上來說,互補性將導向一個結論,那就是:這個世界不是由事物組成,而是由種種互動組成。屬性屬於互動,不屬於獨立自存的事物,譬如光。」(引自廖世德1991年中文譯本《物理之舞》頁115及117)

  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體現出人從不同角度會看到不同的「實相」,每一個「實相」都是真實存在,但也可能是詮釋學所說的「部分真實」(partial truth)。具有科學理性或人類學「文化相對觀」的人都能接受「部分真實」的觀點,因為每一個科學發現或文化觀察都在嘗試挑戰當代的知識典範,並建構新的知識,因此研究結果也必須接受別人的挑戰。

  從科學探討轉到社會層面,本書多處提及當今國際與台灣的問題,特別是人類貪欲(如過度肉食)造成的碳排放、貪圖別人資源而引發戰爭、為了抑制他人發展而採取制裁手段的霸權問題,以及國內外許多媒體強烈的意識形態、網路謠言攻擊與詐騙造成的社會亂象。令人擔憂的並非「部分真實」,而是「虛相」,更嚴重的是刻意製造的「假相」。

  對治「虛相」與「假相」的關鍵在於「人」的主觀思考與親身體驗,也就是本書所指出的「心念」與「悟」的重要性。如果能心寬念純,用心聆聽並思考古今聖哲的智慧法語,就有可能跳脫愚昧或無知,如本書所說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至聖先師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明理學的致知觀點,以及現代教育心理學的服務—學習觀點,都指出「思」的重要。但比思考更關鍵的是「悟」,也就是心理學所強調的覺知或洞察力(insight),西方的啟蒙(enlightenment)概念,以及佛法的「菩提」(bodhi)智慧,如《無量義經》所說:「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在「悟」的過程中,個人的親身體驗是關鍵因素,如證嚴法師《靜思語》所說:「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前述《物理之舞》書中指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拉比(Isidor I. Rabi)一九七五年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上曾經寫道:「我們無法充分地教導學生做實驗背後所需所有知識的內涵……你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些特質。你願意去做一個實驗是因為你自己的哲學觀〔思考〕使你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很難因為別人說那是重要的,才花時間去做某件事。生命是如此短促,你必須親自去體會。」(p.9)書中提及:「佛教是一種哲學,又是一種實踐。佛教哲學豐富而又深奧;佛教的實踐法叫做檀特羅(Tantra),檀特羅是梵文,意思是「編織」。檀特羅沒什麼好說的,檀特羅必須用做的。佛教哲學可以思考,檀特羅不行。佛教哲學是理性心智的一種機能,檀特羅則超越理性。」(頁345)

  從程式物理到塵世悟理,是一個自我思考與覺知的過程,只有具備般若智慧才能疏理出科學知識與宗教哲學間的共相。但這是一條漫長而複雜多變的道路,只有超凡入聖者才有「頓悟」的智慧,多數人可能必須如《物理之舞》作者Gary Zukav所觀察的,在物理←→吾理←→無理←→握理←→悟理的循環過程中,先尋找一個可以獲得認知調和(cognitive coherence)的點切入,然後透過深刻的省思,發現「有疑」之點,進入認知不調和(cognitive dissonance)的階段,經過「再思考」的過程,最後走出迷霧,獲得「大澈大悟」的正果,如《法華經》所說:「悟入佛知見」。

  王本榮教授於三十五年前,在臺大醫院楊思標院長和杜詩綿副院長的鼓勵下,來到新啟業的花蓮慈濟醫院支援醫療服務,原本以為一個月就可以回去臺大醫院,沒想到就此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一直「暫調」至今,並對醫療與教育志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具體展現證嚴法師對慈濟人所期勉的「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的慈濟精神。

  從現象看本質,《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透過對科學與宗教的精彩論述,體現出作者在搶救生命的醫療專業之外,也嘗試在貪婪迷惘的社會亂象中「搶救慧命」。「搶救生命」和「搶救慧命」雖然都是人道主義者的普遍共識,但只有透過每個人的堅毅實踐,才有成功的希望。

  本書第四輯探討「難易」之辯,「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易」雖各有其適用之處,其實都非易事。東岸一隻蝴蝶搧動翅膀可能激發西岸風暴的警示,表面看似無稽之談,但若所有蝴蝶都用力振翅,警語就可能成真。搶救生命或慧命當然是極為艱難的使命,但如《無量義經》指出的「由一而生無量」,若每一個具有知識與技術的醫者,以及掌握生殺大權的決策者,都能「省悟」到每一個子民生命無價的終極關懷,悲智雙運,避免處處戰火、時時制裁,就有可能實現證嚴法師日夜祈求的「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自序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禪宗五祖傳承衣缽的世紀公案,從當今科學時代的角度而言,不僅是「塵世悟理」,也是「程式物理」。神秀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說的是「宏觀」的「緣起」與「現象」,有如「世諦」的「相對論」。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談的是「微觀」的「性空」與「本質」,有如「真諦」的「量子論」。時空一體,心物一如,質能不滅,空有不二,是佛法的科學,也是科學的佛法。

  牛頓(Isaac Newton)的運動與重力定律不但連結天上與地上的物理學,也將數學與物理學緊密相連,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與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的電磁方程式統一了光與電,並預測光也是電磁波,帶來了光明,也推動電氣革命。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狹義相對論」統合了時間與空間,質量與能量;「廣義相對論」統合了時空與重力。而至今方興未艾的「量子力學」統合了波與粒,虛與實,空與有。「相對論」與「量子論」分別擘劃了巨觀與微觀的物理世界,更一起揭露了現實的機率和相對本質,共同啟動了當今高科技的資訊革命。

  「因為有數學與物理定律,宇宙就可以無中生有,創造自身」的概念,引起很多質疑。物理的「無中生有」的「無」,與佛法「真空妙有」的「空」,不是真正的空與無,而是巨大的「真空潛能」。無論是數學方程式與物理定律,都是不因時空而異、具有預測力量的自然律。而到底是自然律創造自然,還是自然先於自然律而存在,仍是眾說紛紜。如果是前者,那麼自然律到底是誰創造的?如果是神創造的,那麼神又是誰創造的?而這樣不斷追索的問題,注定是沒完沒了,各說各話。

  現代科學家引頸企盼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包括「弦」外之音的「弦宇宙」與「膜」明其妙的「膜宇宙」,被期待是終極「神」的方程式(The God Equation),支持基督教「上帝創造世界」的教義。就如同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觀點,佛教不認為有創世者,而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只有不受時空約束的涅槃。二○二三年榮獲奧斯卡七項大獎的科幻片《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造成熱議,而多重宇宙(multiverse)是衍生自量子力學的假說,被認為可以結合基督教創世神話與佛教涅槃,並與已知物理定律相容的單一理論。

  我們的生命是在生與死之間,我們曾經所在的每一個位置都是在來與去之間,無論是生命與位置,我們都是過客。雖然人生只是須臾,生死不過剎那,然而在宇宙時間長河,在這顆極其珍貴稀有的地球上,生命已綿延四十億年。生命也是無中生有的,從無機的「物理」到有機的「生理」,演化到擁有高等意識,具創化能力,能夠「悟理」的人類。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並創造出人類在宇宙中的意義,是身為人類最大的意義。如果沒有別人,我就不存在;如果沒有地球,人類也不會存在。陽光讓生命得以演化出高等形式,但只有智慧與慈悲才能開創人類永續發展的生機。

  本書其實是筆者的讀書心得報告。讀書能理解人生,洞悉人性,是過去的後照鏡,未來的探照燈,是通往宏觀宇宙最短的距離,窺入微觀量子最廣的視野,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不知道,也可以讓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知道。感恩每一本我讀過書的作者,他們其實都是本書的共同作者,也感恩讀過我每一本書的讀者,讀者如果有一點點小小的獲益,就是筆者大大的榮幸。

  筆者既非物理科學家,也非悟理宗教家,行筆實感誠惶誠恐,而這本「上窮碧落下凡塵」通識的書,內容非常博繁廣泛,許多內容也止於討論、推論而非結論,尚祈各方賢達指導斧正。

  本書共四大輯,二十四篇文章。從「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聯結了宇宙的科學與佛法,也論述了慈濟的法脈與宗門。而橫跨許多學門的專有名詞,實在太過艱深,讀來可能會覺得「哀愁」,但也可以透過本書,體悟到各學門純粹的「美麗」。宇宙之美在秩序,地球之美在流動,數學之美在簡單,物理之美在對稱,化學之美在變化,生命之美在自在,人文之美在通達,環境之美在純淨,宗教之美在諧振,死亡之美在豁然。從這本書,也許可以更理解為什麼證嚴上人推崇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也更能理解上人為什麼要帶領慈濟人成為「地球的大行者」。覺行圓滿,悲智雙運的慈濟人——尊重生命、莊嚴生活及超越生死——可謂三「生」有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在暗示着一种深刻的“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张力。物理学倾向于将世界拆解到最基本的粒子和定律,而佛法似乎更强调无常、缘起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这种张力的美感,而不是试图去消除它。或许,作者会论证,当我们深入到量子场论的层面,那种“实体”的崩塌,恰恰印证了佛家所言的“万法皆空”的某种现代诠释。我尤其关注“尘世悟理”这个副标题,它意味着这本书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因此,我希望看到它能提供一套操作性的、将宇宙观转化为日常行为指南的方法论。这种哲学层面的深刻洞察,如果能转化为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的实践指导,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从纯粹的知识提升跃升到了生命智慧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欲,它像是为那些在数字代码和古老智慧之间徘徊的灵魂准备的地图。我一直对那些试图在看似矛盾的领域中寻找交汇点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涉及到像“物理”和“佛法”这样宏大的主题时。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力去构建一个坚实的桥梁,让现代科学的严谨逻辑能够与佛家那种强调体验和直觉的洞察力进行对话。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罗列观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框架,一个能够容纳量子力学的奇异性与缘起性空的深刻洞察的框架。我期望看到的,是那种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沉思自身的存在和宇宙的运行规律的深度思考。它必须具有极强的思辨性,不满足于表面的相似性,而是深入到最底层的假设和公理上去审视二者的关系。如果它能成功地将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转化为清晰、可感的理解,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希望它能挑战我原有的认知边界,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事实”。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试图建立一种“双向的翻译系统”。一方面,是科学术语向佛学概念的精准对应;另一方面,则是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重编译”。我好奇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在科学上尚未被证实,但在佛法中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概念,比如“意识的独立存在性”或“轮回的机制”。一个高明的作者会承认科学的边界,同时也会展示佛法是如何在这些边界之外提供富有洞察力的描述的。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证是富有韧性的,能够经受住严格的质疑。它不应该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严肃的、跨越时间与知识体系的对话之中。那些关于“程式”的隐喻,如果运用得当,应该能为理解心智的复杂运作提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模型,让我们不再将“心”视为一个黑箱,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甚至被“优化”的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史诗般的质感,它似乎在宣告一种新的综合时代的到来,一个不再将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的时代。我预感这本书的行文会非常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作者必须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极其抽象的概念。想象一下,如何用佛陀关于“中道”的教诲来解释现代物理学中对极端条件(如黑洞边缘)的描述,这需要极高的叙事天赋。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将成为一本跨越代际的启蒙读物,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对“我是谁”和“世界是什么”这两个永恒问题的追问。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训练。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更少二元对立的眼光去看待我周围的一切,无论是屏幕上的代码,还是天空中闪烁的星辰。这无疑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极限的挑战和拓展。

评分

从书封传递出的气息来看,这本书似乎走的是一条非常精妙的叙事路径,它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粗暴地将两者硬凑在一起的策略,而是倾向于一种温和的、渐进式的渗透。我能想象作者在探讨“程式”这个概念时,是如何巧妙地将其与佛学中的“因果律”或“业力”相连接的。这绝不是肤浅的比喻,而是深入到结构、算法和模式识别的层面进行比较。我想象这本书里有大量精彩的案例分析,也许是借助计算机模型的思维方式来阐释心识的运作,或者反过来,用佛法的“空”来解构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僵化认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流于晦涩或故弄玄虚。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复杂性的,如何确保文字既能满足科学爱好者的求真精神,又能安抚寻求内心平静的修行者的渴望。如果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调试”我们自身存在状态的视角,那就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