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

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紫書
图书标签:
  • 微型小说
  • 短篇小说
  • 黎紫书
  • 文学
  • 情感
  • 治愈
  • 人生
  • 故事集
  • 当代文学
  • 小说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它們在我的生活中與我擦身而過,
對我眨動或悲情或狡黠的眼睛,
就像是我隨手拍下的照片……
 
疼痛與麻木,無關死了還是活──
橫豎都是寂寞。
 
數屆花蹤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紅樓夢獎得主
靜默、殘酷、諷刺,宛如文字版《黑鏡》
 
  ▍在她精心打造的微型小說之城
  ▍你俯瞰人間寂寞與失落
 
  「她已經不能像青春時那樣對他敞開自己,
  尤其洞開的是這麼個已經化膿的傷口。」──〈舊患〉
 
  經常上警局報失的老人被報失了,盲人女孩的導盲犬被偷了。
  住處的天花板夾層裡異常出現他人生活於此的痕跡,
  獨居的她出現一種,與人同居的,近乎幸福的感覺……
 
  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這座縝密而考究美學的微型小說之城,有點寫實,有點魔幻;因為簡潔,字句間有詩意與近乎恐怖的靜默,為讀者打造一處偌大的想像空間,任人玩味。一如〈命運〉的開頭,她的小說,讓你覺得,「自己像個,像個……上帝。」
 
  本書由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
 
名人推薦
 
  張貴興
  楊照
  __專文作序
 
  甘耀明
  楊佳嫻
  邱貴芬
  郝譽翔
  __一致推薦
 
  ● 張貴興:「黎紫書的小說像高空巨無霸客機搏擊寂寥的引擎聲,抬頭看時,機身已遠去,渺小,縮成微型,但凝重和堅定。……她雕塑檯上寧靜、檯下狂熱的愛、恨、疑、嫉,像微型牙雕,波瀾或斑斕,隱藏無數情愛的新隙或舊嫌。」
 
  ● 楊照:「這樣的篇幅、這樣的眼光,將人間層層失落剝開來輕輕層層撫觸。裡面開展了很多清冽的光景,像遠方山上的雪頂反射陽光,亮得耀眼。」
《星河彼岸的低语》:一场关于人性的深度探索与灵魂的漫游 书籍信息: 书名: 《星河彼岸的低语》 作者: 佚名(笔名:洛言) 类型: 哲学思辨、存在主义短篇小说集、现代文学 --- 内容提要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一个关于日常琐碎或传统叙事的集合,它是一次对人类意识边界的试探,一幅由碎片化的场景、深刻的内心独白和无法被轻易定义的意象构筑而成的精神地图。本书收录了十篇风格迥异的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如同夜空中一颗孤寂的星辰,闪烁着关于时间、记忆、选择与虚无的冷峻光芒。 洛言以其独特的、近乎冷酷的精确笔触,剥离了情感的冗余,直击存在的核心困境。这些故事往往发生在被遗忘的角落——一座停运的灯塔、一个永恒下雪的车站、一间只有镜子的房间——这些空间成为探究“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的容器。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非线性叙事”的精妙运用。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在那些留白之处填补意义,在突兀的转折中捕捉逻辑的暗流。它要求的不只是阅读,更是一种沉浸式的精神共谋。 --- 深度解析:章节亮点与主题剖析 全书的结构如同一个螺旋上升的迷宫,每一章既可独立品读,又在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框架。 第一辑:时间的裂隙与记忆的迷宫 1. 《第零秒的守望者》: 故事围绕一位患有罕见“时间滞后症”的钟表匠展开。他能感知到现实世界流逝的时间,但他的自我意识却始终慢于外界0.7秒。这种永恒的“慢半拍”让他成为一个局外人,既参与生活,又永远无法真正触及。小说探讨了“在场性”的悖论——当你的感知与世界脱节时,你所拥有的记忆是否还是真实的“你的”记忆?洛言在此篇中娴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将钟表滴答声的物理频率,转化为人物内心对永恒的焦虑和对“此刻”的渴望。 2. 《玻璃匣中的蝴蝶》: 这是一则关于被“完美保存”的痛苦寓言。一位植物学家花费毕生精力,试图利用复杂的化学介质“冷冻”住一只他最珍爱的蓝色蝴蝶——象征着他逝去的初恋。然而,当蝴蝶被定格在生命最绚烂的瞬间时,它也失去了所有意义。小说审视了人类对“永恒”的病态迷恋,以及试图以牺牲动态生命力为代价来换取静止美感的徒劳。叙事结构极其对称,前后呼应,充满了象征主义的重量。 第二辑:选择的重负与身份的消融 3. 《二进制的忏悔录》: 在一个高度依赖算法决策的未来社会,主人公发现他童年时代所有“非理性”的选择(比如一次无意义的逃课,一次鲁莽的承诺)都被系统记录并标记为“效率损失”。他开始试图“删除”这些记忆,以达到系统的完美标准。然而,当他成功移除所有“缺陷”后,他发现自己也同时抹去了所有使他成为“他”的特质。这篇小说犀利地批判了工具理性对人类复杂性的侵蚀,探讨了自由意志的边界和“错误”的价值。 4. 《不存在的旅行者》: 故事发生在一列没有目的地的夜行列车上。车厢内,乘客们都携带者与自己身份完全不符的行李——一位银行家带着一袋沙子,一位诗人带着一套医疗手术器械。他们彼此交换行李,并以对方的“身份”度过接下来的旅程。小说通过这种置换,探讨了身份认同的脆弱性和流动性,揭示了社会角色不过是一套可以轻易被穿戴和卸下的外衣。 5. 《镜子的对立面》: 主角是一位致力于研究“不存在的颜色”的物理学家。他相信,人类视觉的局限性囚禁了真正的感知世界。小说后半段,他成功地“看”到了那团颜色,但代价是他的自我认知开始瓦解,他无法再辨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这是对人类知识极限和认知壁垒最诗意的描绘,充满了卡夫卡式的荒诞感。 第三辑:形而上学的低语与虚无的景观 6. 《最后的信差》: 在一个文明似乎已经终结的世界,唯一的通讯工具是一封必须在特定时间投递给“空地址”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永远是前一封信的重复,但投递者坚信,只要他完成这个仪式,世界就不会完全消亡。这是一个关于“坚持无意义行为”的史诗,探讨了信仰在绝对虚无面前的最后一丝韧性。 7. 《影子售货亭》: 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废弃的角落,有一个售卖“影子”的亭子。人们可以花钱购买一个更完美、更理想化的影子,来取代自己原本沉重或丑陋的影子。然而,被替换的影子并未消失,它们开始在夜间聚集,进行一场无声的抗议。这篇小说充满了哥特式的忧郁,是对现代社会中“表象”与“真实自我”冲突的隐喻。 8. 《八月二十九日的雨》: 小说聚焦于一个被诅咒的日期——每当八月二十九日来临,整座城市就会被一场持续七分钟的、带着特定气味的雨淋湿。人们对这场雨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恐惧,有人狂喜,有人则借此机会进行一些平时绝不敢做的事情。这七分钟成为了释放集体潜意识的阀门。叙事视角在不同人物间快速切换,展现了集体心理的微妙振动。 9. 《声音的拓扑学》: 一位听力极佳的声学工程师,试图绘制一张“寂静的地图”。他发现,真正的寂静并不存在,只有不同频率的噪音相互抵消后留下的“残留波纹”。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他捕捉到了一种来自“非物质维度”的低频共鸣,这种共鸣似乎在向他传达宇宙的初始状态。小说以高度技术性的语言包裹着极度形而上的思考。 10. 《星河彼岸的低语》: 作为收尾篇,本章没有传统情节,而是由一系列分散的、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对话片段组成。这些对话的主题围绕着“遗忘的必要性”、“痛苦的维度”以及“存在的初衷”。它们像耳语般散落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只有那些彻底放弃寻找答案的人,才能偶然“听见”。它为整本书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令人不安的终结。 --- 文学价值与读者群体 《星河彼岸的低语》的写作风格高度凝练,语言精准,避免了不必要的抒情。它更接近于一篇篇精心雕琢的哲学命题的文学化表达。 适宜读者: 喜爱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注重结构和象征的现代主义作家的读者。 对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有初步了解,并热衷于在文学中寻找智力挑战的读者。 厌倦传统线性叙事,寻求阅读体验深度和复杂性的文学探索者。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不提供答案”。 洛言搭建了一个框架,邀请读者进入其中,成为自己解读的建筑师。它探讨的不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而是“我们是否真的在生活”。这本小说集,是一面映照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深邃之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黎紫書
 
  原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自24歲以來,多次奪得花蹤文學大獎,是自有花蹤文學獎以來,獲得最多大獎的作家。她曾獲得大馬優秀青年作家獎、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以及南洋華文文學獎等,也受到台灣文壇的肯定,數次贏得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出版人詹宏志首次接觸到她便讚嘆不已,譽為「夢幻作家」,更將她的作品首度引進台灣。2016年獲頒南洋華文文學獎。
 
  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獲得第四屆紅樓夢長篇小說獎評審獎;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野菩薩》、《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極短篇小說集《簡寫》、《無巧不成書》、《微型黎紫書》;散文《暫停鍵》、《因時光無序》,以及個人文集《獨角戲》等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七十一顆糖漬無花果 ◎張貴興
人間失落的層層剝離 ◎楊照

輯一
窗簾
遺失
新生
春滿乾坤
留守
歸路
守望
殺人者
暗巷
尋人記
今天不是週三
回家

海鷗之舞
我在
同行

輯二
人寰
众.人
陽光淡淡
童年的最後一天
幸福時光
唇語
遷徙
大哥
兩難
死了一個理髮師
春日
同一個春日
一致
再一次送行
花樣年華
我.待領
同居者
只應天上有
這一生
多年以後
日子

輯三
明信片
日復一日
大師的傑作
消失的趙露
完美生活
錯體
錯亂
我是曾三好
命運
倒裝
交易
余生
在我們乾淨無比的城市
那一夜我們一起離開酒吧

輯四
鑰匙扣
事後菸
她.狗
勝利者
贏家
自滿
鏡花
送別
不覺
拖鞋
無花
舊患
寵物

青花與竹刻
蒼老

所有
我妻
圓滿

後記──
簡.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758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七十一顆糖漬無花果
張貴興
 
  二○二三年七月一夥人從西馬檳城車過吉隆坡歇腳怡保,有人說:「要找紫書嗎?」
 
  時間緊迫,沒有碰面,匆匆離去。怡保(Ipoh),箭毒樹。怡保火車站廣場前有一棵巨型箭毒樹,多年前被強風連根拔起。雨林最常見的就是箭毒樹和無花果樹。車過怡保,想起紫書小說中的〈無花〉,再婚多年的母親對剛離婚的女兒說:「無花果也開花,都在果實裡。」
 
  紫書的微型小說,沒有花枝招展,但葉茂果豐,要撥去密織的葉,才看到碩果。要剝開果皮,才嘗到「甜蜜與芬芳」。
 
  《余生》去檳城前看了幾篇,回來陸續看完。《余生》共四輯,七十一個故事。這是一棵無花果樹,從地上拔起一根主幹,長出四根分枝,形成兩眼看不盡的傘形樹冠,結了七十一顆碩果。故事排山倒海而來,沒法一口氣看完,每一個故事都讓人沉吟,離開桌前神遊一下,對著窗口透一口氣。雖然生長在同一棵樹,四個分枝結出的果實都有不一樣的滋味。第四輯是情愛信箋,第三輯是生死軌跡,第二輯是迷霧花園,第一輯是寂寞喧鬧的星夜。想起多年前在砂拉越一座豪宅門外看見一棵嫁接的九重葛,四個分枝居然長出紅、紫、白、黃,四種色澤的花朵。
 
  《余生》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繼續發展,長出更多奇翠的分枝和碩果。
 
  一個在人生路途掉隊、落後、越軌,或因為疲乏而不願意前進的旅者,總會被她的小說拉回原路,疾走或漫遊,走向盡頭,銘雕自己的墓碣文。她的小說讓往事煙埃不會殞散,失去的喜怒哀樂讓人夢魘,記憶像壓乾的楓葉由淺絳而深紅。譬如〈遺失〉、〈童年的最後一天〉、〈同居者〉。祭了壞人五臟廟的導盲犬,被蘸血熬藥的黑狗,窩在天花板上被寂寞女孩誤為神祕伴侶的鄰居狗。譬如〈寵物〉,被女人像寵物貓撫養而圓潤的男子。印象中的狗頭和貓臉好戰而血脈賁張,是咬我的臀部和弟弟大腿的狗,是讓我和弟弟用彈弓追擊的狗,是染了吹矢箭毒液而奄奄一息的狗,是被父親烹煮的家犬,是撕裂老鼠的餓貓,是咬斷伸出籠眼的鳥脖子的饞貓,是馬來巫師化身的妖貓。
 
  譬如〈死了一個理髮師〉後,讓女孩驚覺不再有人品嘗她像醇酒從毛囊孔溢出的美髮。譬如〈蒼老〉,出軌的丈夫讓妻子一夜白了髮。譬如〈舊愛〉像牙患,欲拔之而後快(這讓我想起《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女主角因為牙疼和男主角邂逅那神經質而虛幻的場景)。印象中的髮,是祖母卸下包頭巾後像夏日白雲一樣飽滿的銀髮,我原以為包頭巾下是沒有水泉的沙漠。印象中的牙,是伊班戰士砍下鬼子頭顱後撬走的金牙,是刨食樹薯的野豬獠牙,是被盜獵者覬覦的婆羅洲侏儒象牙。
 
  她的小說像高空巨無霸客機搏擊寂寥的引擎聲,抬頭看時,機身已遠去,渺小,縮成微型,但凝重和堅定。譬如〈只應天上有〉,音樂響起,麥克風遞給慣唱此調的老同學時,驚覺他已不在人間。
 
  她雕塑檯上寧靜、檯下狂熱的愛、恨、疑、嫉,像微型牙雕,波瀾或斑斕,隱藏無數情愛的新隙或舊嫌。小三是〈事後菸〉,相戀八年的情人可以像隨手扔掉的〈拖鞋〉,出軌的丈夫有一個和情婦心心相印的〈鑰匙扣〉,赴死前緊握情婦生日禮物的〈青花與竹刻〉,不知〈不覺〉點了舊愛的美食。如格雷安‧葛林在《戀情的終結》(The End of the Affair)所言,「通過一個平凡而簡單的細節傳遞熱戀的感受」:
 
  情人點了牛排和洋蔥,他的女友吃洋蔥時猶豫了一下,因為她丈夫不喜歡洋蔥的味道。情人感到傷心和氣惱,因為他意識到女友猶豫的原因,想到女友回家後那不可避免的擁抱。
 
  一片洋蔥,讓情愛的舌尖和味蕾飽嘗愛、恨、疑、嫉。情愛沒有〈勝利者〉,沒有〈圓滿〉,只有〈鏡花〉水月,無止無盡的〈耗〉、〈送別〉。
 
  這一棵長了四個分枝、結了七十一顆碩果的無花果樹,從生寫到死,從搖籃走到墓碑。譬如〈人寰〉,處理老人屍體和清潔初生嬰兒,過程相似和重複。小說家不是掰弄人類〈命運〉的上帝,但小說家永遠存在,讀懂人世間沒有訴諸文字的〈唇語〉。譬如〈我在〉:
 
  那可是一張歷史性的圖片呢,中學課本裡有印著它,報紙和電視上偶爾也會出現。爸說那時爺爺抱著稚齡的他擠在背後的人群裡,就在這鏡頭的視野以外,兩公分之遙。
 
  那被裁掉的一角,不是被篩剪的枝葉,而是置身事外但宏觀洞察的小說家自己。像日本電影《淺田家!》,海嘯中失去父親的女孩莉子想擁有一張全家福,但找遍父親生前為家人拍攝的照片,始終不見父親身影,於是請攝影家淺田幫她完成心願。莉子父親已逝,怎麼拍全家福?父親總不會出現在相片裡,因為他就是拿著相機的人,他就是掌鏡者。父親生前為家人拍攝的照片,每一張都是全家福。不存在的、看不見的父親是永遠存在的。
 
  小說家就是掌鏡者,在鏡頭外,在偉人身邊,在歷史場景中,在被裁掉的那一角。〈我在〉,故我寫。小說家可以被裁掉,但真實攻防永遠呈現在小說家虛構的圍城中。
 
  七十一個好看的故事,七十一顆無價的糖漬無花果。買一本慢慢品嘗,那是一個小說驍將、一個經驗老到的果農,用陽光、雨水、泥土、青春和歲月守護的碩果。
 
推薦序
 
人間失落的層層剝離
楊照
 
  一九二○年代,日本文壇曾經流行過一種據說是從法國引進的特殊文類,法文稱為Conté,日文中幾經討論變化,後來基本上以「掌上小說」為名定案。
 
  「掌上小說」形容小說短小到幾乎可以在一個手掌上寫完,沒有人真正規定要短到什麼程度才算「掌上小說」,與其以字數為標準來辨識「掌上小說」,還不如以其基本精神來得更精確些。「掌上小說」追求以最精簡的方式,來捕捉人生浮光片段,那片段,要嘛可以在極短篇幅中自足成立,要嘛可以引發讀者想像隱約觸及背後被掩藏了的龐大風景。
 
  川端康成是這波「掌上小說」潮流中,最主要的健將。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感情的裝飾》,就收錄了三十六篇掌上小說。川上說:「很多作家年輕的時候喜歡寫詩。我卻是以掌上小說取代了詩。雖然這些作品中,有部分篇章寫得很牽強,但大多數都是我心靈自然的流露。……它們保存了我年輕時代的詩的精神。」
 
  川端康成的掌上小說,從一九二二年寫到一九三二年,之後,這類作品就少了。不只如此,寫掌上小說的潮流,到三○年代也整個消沉下去了,除了川端的作品之外,只勉強留下岡田三郎、武野藤介少數幾人的成果。
 
  掌上小說為什麼無以為繼?一個理由就在那麼短的小說,無法乘載一般小說藉以來傳達訊息的情節、角色、場景等元素,因而必須訴諸於一種作者或敘述者主觀的詩意,或許是主觀限制只能看到、理解事件與情感的一小角落;或許是出於主觀對於客觀人事的誤會與想像,那也就是川端所說「年輕時代的詩的精神」的意思吧!
 
  那樣的掌上小說,有賴於作者或敘述者一種特殊的天真,以及從天真中生出的浪漫感受,這是最接近詩的地方。出於天真,所以看到不完整、片段的人間與世界;出於天真,所以一點點片段都是新鮮的,都能引發模糊、朦朧卻強烈的感官反應。年輕人具備如此的天真,同時也就具備了自然的詩意,也就能寫那樣的掌上小說。
 
  然而,一旦天真消失了,掌上小說也就跟著消失了。不只是川端他們那一代的作者年歲漸長(到一九三二年川端已經三十四歲了),更重要的,整個日本社會進入軍國動員的體制裡,也沒有給後來的年輕世代留多少天真浪漫的空間了。
 
  同樣是千字左右篇幅的短小說,黎紫書《簡寫》中收錄的作品,跟川端的掌上小說相比較,最突出明顯的特色就在──那裡面沒有什麼詩意,黎紫書的短小說既不天真也不浪漫,相反的處處透露著讓人驚心的世故憊懶。
 
  世故憊懶的短小說,比天真浪漫詩意的短小說,更難寫。黎紫書非常自覺地將這樣的小說,視為嚴苛的技藝挑戰。
 
  世故的小說難寫,因為無法訴諸天真觀點與感受來合理化小說的「有限」,說服讀者接受那麼短的篇幅,尤其接受有那麼多相關的事沒有被陳述表達出來。缺乏了這種詩意掩護,黎紫書必須尋找其他的寫作策略工具,來和只有八百五十字的篇幅周旋。
 
  她找到的策略之一,是以人的「習慣」,或擴大來說,以一般意識中的「正常」作為大部分小說的背景。「習慣」可以三言兩語帶過,可以用少少幾句話,交代一個人很多年很多日子的行動。然後就能夠在這由「習慣」鋪陳出的背景上,浮雕刻寫某個打破「習慣」、超越「正常」的時光片段。
 
  什麼事情會從「習慣」中浮凸顯影?日常生活裡沒有什麼來龍去脈、突發的戲劇性事件。戲劇性事件卻被刻意壓抑下去,埋藏在習慣底下的變化。為了保有原本的習慣,及習慣帶來的安全感,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顯現的冷酷。冷酷內在與習慣緊密相關的某種麻木淡漠情緒。麻木淡漠帶來的失落悲劇,以及為了掩飾躲避面對失落悲劇,因而更加依賴原本的習慣。習慣於假裝看不到、感受不到失落,卻在無意識的小動作中表現了無法徹底閃躲取消的失落痛苦。
 
  這些是黎紫書選擇的主要題材,這些題材也就決定了《簡寫》的基本風格。這是一本「失落之書」,或者該說「忘卻失落之書」,或者該說「因忘卻失落而帶來失落之書」。每一個小小篇章的核心,幾乎都是個失落事件,原本習慣的生活,突然少掉了一塊。平常的小說寫法,應該是去追寫那少掉的一塊、失掉的緣由、失掉製造的衝擊,黎紫書沒有篇幅可以拿來充分處理這些小說成分,所以她寫的是抗拒、忘卻失落的反應,好像失落無關緊要,不值得多說。也就是,她寫的,是面對失落時,堅持的沉默。接著,她找到一個小小卻尖刺的細節,戳破了一大片沉默,看到試圖忘掉失落只會代換上另一種失落,迷惘卻深刻的失落。
 
  這樣的篇幅、這樣的眼光,將人間層層失落剝開來輕輕層層撫觸。裡面開展了很多清冽的光景,像遠方山上的雪頂反射陽光,亮得耀眼,然而卻傳不過來一點點溫度,越亮,越是讓人看得禁不住打了個冷顫。
 
  ※本文原收錄於《簡寫》一書。
 
後記
 
簡.愛
 
  網上搜得一說:在各地文壇給微型小說的各種命名當中,「掌上小說」專為川端康成而設,是他的專用詞。此說不知真假,但看得我既羨又妒。「掌上」兩字著實引人遐思,它不啻有種把玩的意味,隱喻熟練的技巧,也顯出這種文體的輕巧精緻,讓人不期然聯想起成語「掌上明珠」,便似乎能看見那一顆明珠的熒熒光華,並且從中領會了一種珍愛寵溺之意。
 
  微型小說是作家用小說形式寫的詩,我確實是這麼想的。這小東西,它講究凝練,到極致時,是小說與詩融入彼此後燒出來的結晶。過去那麼多年能夠投入微型小說創作,我憑的就是這樣的信念。當然,這很可能是一個寫詩不成的小說家給自己想像出來的一個折衷的境界。可境界這回事多少像是信仰,你既能想像出來,它在某種意義上便算是「存在」了,就等你用作品去證實它,使其具象。
 
  在我的寫作生涯中(一年一年,「寫作生涯」這詞組顯然已被我用老),微型小說並未為我贏得多少肯定,在嚴肅的學者們眼中可能也不值一提,但它卻對我個人有著重大的意義。至今我仍然記得二十六歲那年寫出〈這一生〉時自己受到的震撼──原來微型小說還能這樣被打開!當時覺得開竅,以後便走上了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交出了《簡寫》這集子。
 
  《簡寫》於二○○九年由寶瓶出版社與有人出版社分別在台灣及馬來西亞兩地同時推出,雖說上不了暢銷榜,也沒得到獎項肯定,卻其實為我的創作收穫了不少讀者。直至今日我還經常在場合上聽到有人說:「我是因為《簡寫》才開始讀黎紫書的。」此話令我欣喜,因為我也認同,要打開我用文字創造出來的世界,微型小說正是那一把最適合的鑰匙。雖說小說世界的大門未必不可以被一腳踹開,可有這力量的讀者畢竟不多。
 
  自從《簡寫》以後,囿於自身拮据的才學和能力,也因為我給自己設定的美學標準太牢固,我自覺難以突破,而又不想原地打轉,便很少再寫微型小說了。二○一七年下定决心暫且將微型小說擱下,便以宣布「封筆」的姿態,在過去二十餘年寫成的作品中,挑出自己比較滿意的,結集出版,是為這一部《余生》。
 
  這一部自選集裡的作品,九篇來自《無巧不成書》,三十八篇來自《簡寫》,再加上後來發表了未被結集的二十四篇,共七十一篇,總字數也就七萬左右。薄薄一冊,所耗的心神和時間比起寫作長篇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說微型小說這文體上不了檯面,實際收益甚微,怎麼想都是一種不划算的書寫。可文學自然不能如此計算,對文學與創作的喜愛也不能如此秤量,因為除了「帳面上」的收穫以外,多年來為微型小說絞盡腦汁,促使我對小說的本質與書寫多方觀察和思考,終究是有所得的,並且那些為微型小說所投注的心力,不僅僅只產出微型小說作品,它也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
 
  《余生》以後,我傾力於長篇小說,二○二○年交出《流俗地》。寫作這部長篇時,我清楚察覺到過去的微型小說創作經驗所帶來的影響。這些微型小說鍛鍊了我,使得我對文字懷有更大的虔敬之心,或者說,使得我在文學面前成為更誠實也更虛心的人。這兩年因《流俗地》接受採訪,我一再強調要沒有經過微型小說這一段路,肯定不會有今日這部「鉅著」。這部長篇二十一萬字,至今它所收穫的諸多評語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
 
  全篇無一字懈怠。
 
  《余生》這部選集的書名取自集子裡的一篇作品。特地用了「余」字而非「餘」,是因貪其多義,覺得它不那麼非黑即白,正好因模稜兩可而多了些層面。此外,我也用它來期許自己的微型小說寫作──同名篇結尾有這麼一句:「儘管醫生三番兩次預告老余快要不行,他卻驚人地活了很久很久。」
 
  這一句想來真有點預言的意思,不然我不會在這些年裡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余生》寫新的後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的是一种安静的沉思。作者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生命、时间和记忆的探讨,这些主题在微小的事物中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我喜欢那种读完之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的感觉,即使故事本身可能并不那么温暖,但作者的笔触却总能给人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慢慢品读。它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理解复杂的背景,但却要求你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文字所承载的情感重量。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让人感到无比的充实。

评分

说实话,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微型小说要写得出彩并不容易。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力,让我感到震撼。他似乎能从最不起眼的日常场景中,挖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含蓄和克制,它从不刻意煽情,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击中你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感觉,仿佛自己的生活也因为这些故事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新发现的书。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的。作者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你觉得拖沓,也不会因为篇幅短小而显得仓促。每一篇小说的结构都非常紧凑,像是一件设计精巧的艺术品。有时候,我会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他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设置转折,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样化,有的篇章带着淡淡的诗意,有的则充满了现实的犀利。这种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篇会带给你怎样的触动。对于喜欢短篇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淡淡的忧郁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后,我立刻被那种细腻的文字触动了。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仿佛他是在用一种最温柔的方式,把我们带入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深意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力,让人在读完故事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有时候,我会觉得那些微型小说就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每一个切面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它们不长,但回味无穷,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还会忍不住去思考故事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在极短的篇幅内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富有张力的世界。那些故事里的角色,虽然只是寥寥几笔的勾勒,却个个都栩栩如生,让人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情绪的方式,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让我觉得非常真实。有时候,读到一些情节,我甚至会停下来,仔细回味作者是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挣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内心的对话。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情感和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