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

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明義
图书标签:
  • 臺灣
  • 海洋
  • 未来
  • 挑战
  • 希望
  • 地缘政治
  • 海洋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岛屿研究
  • 新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郝明義持續八年觀察台灣社會海洋思維的變化,訪問不同領域專家,寫出給台灣的家書。
  ●    在後疫情及全球政局丕變的新時代,從歷史脈絡分析瀰漫台灣的迷霧,提出今後選擇與監督政治人物的參考。
  ●    聚焦三個影響年輕世代的重要課題,尋找解答方向。
  ●    邀請大家告別陸地思維,社會各個層面共同把風浪化為開啟新航向的機會。

  這本書共有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迷霧」。主要分析二〇二四大選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及郭台銘四組人馬各自的條件及呈現的問題。
  因為世代差異如此急劇,沒多久前的事也容易被遺忘,因此作者郝明義寫目前的現象,也整理過去埋下的根源。
  民進黨從前瞻計劃談起。國民黨從廢止動員戡亂條例談起。柯文哲從他怎麼撿到槍談起。郭台銘從一篇寫他的文章談起。
  作者希望讀者看過這個部份之後,能有新的角度看待二○二四年大選,不必焦慮,並可以做些為國家,為自己做些更長遠的準備。

  第二部份,是「煙霧」。
  作者從一位完全意想不到也是對岸認知戰共鳴者的女士談起,整理了六種常見的認知戰煙霧,希望能說得清六種煙霧是怎麼來的,作用是什麼,以及一個理性的人可以如何吹散煙霧。

  第三部份,是「大象」。
  臺灣社會有許多被迷霧和煙霧隱藏的緊要課題。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優先順序。作者訪問各方專家,找出他看到最緊急的三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課題。

  他用「大象」來形容這三個課題,一方面是它們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人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三個課題實在是臺灣過去陸地思維下的產物、延續物,是屬於陸地的巨獸。

  這三個從陸地思維沿伸出的課題,不只牽絆住海洋環境裡的年輕人沒法發展、善用他們的海洋思維和價值觀,更可能給他們造成沒頂的風險。

  而作者看到,固然困難重重,其實啟動改善的方案並不難找。

  第四部份,是「海洋」。
  八年前,郝明義得知臺灣的四周雖然都是海,但卻是無魚之海。八年後,這次訪談中發現情況更嚴重。

  但他意外又欣喜地,聽到讓海洋復生的方法也是很簡便,甚至在看似緩慢中可以很快速。而海洋復生的方法可以啟發民主社會許多其他運作的思考。

  因此作者在第四部寫如何以海洋思維重新看待今天的處境:如何從風高浪急中看出臺灣面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何改革社會固有的陸地思維,以及如何看出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自己該有的準備,如何務實地一寸寸實現理想。

  這樣大家就不必為風浪的起伏而恐懼,而會乘風破浪,航向更廣闊的天地。

  這四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有作者的總結,書在結束前還有後語。
  又因為作者相信以這本書當個基點,大家要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的話,一定需要更多讀者的參與,所以在書的最後也有一章是留給讀者自己書寫的。

聯合推薦

  尹麗喬 – 臺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崑玉 – 政治觀察家
  林宗弘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濁水 – 前立法委員
  苗博雅 – 臺北市議員
  張益贍 – 政治評論家
  張潔平 – 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黃丞儀 –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焦元溥 – 音樂評論家
  彭揚凱 –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溫約瑟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地及設施」互動地圖創建人
  廖鴻基 – 黑潮海洋文創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謝金河 –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我喜歡這本書的態度。
  這是一封家書──當家裡出了問題,首先寫給自己,去問自己作為一個家人會怎麼辦;然後是寫給其他家人,一起商量,該怎麼辦。──推薦人 張潔平 (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滄海桑田:東亞島嶼文明的興衰與轉型 本書聚焦於東亞海域一系列關鍵島嶼群體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變遷,探討地理、政治、經濟與文化力量如何形塑這些獨特的社會結構與未來走向。 第一部:地理的囚籠與機遇 第一章:板塊邊緣的生命史詩 本書開篇深入解析了東亞島嶼群體(涵蓋日本群島、琉球列島、臺灣海峽兩岸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在地球物理學上的獨特性。這些區域皆位於板塊交界帶,地質活動頻繁,塑造了極端多樣化的微氣候與生態系統。我們追溯了數萬年來,這些島嶼如何成為人類遷徙與物種交換的獨特熔爐。地理上的「邊緣性」既是阻礙,也是保護傘,它迫使早期居民發展出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的生存智慧,同時也使得他們在面對大陸文明的擴張時,能保有相對的文化韌性。 第二章:季風洋流與貿易網絡的古老脈絡 海洋從來不是阻礙,而是連接器。本章詳細描繪了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宋元時期,季風洋流如何催生出早期的海上貿易網絡。我們考察了卑南文化、琉球王國的先期貿易形態,以及早期漢人向外擴張的海洋活動。重點分析了特定海域的洋流規律如何決定了航線的開闢與停滯,以及這些早期網絡如何奠定了後世國際貿易的基礎。不同島嶼間的物產交換——如黑曜石、貝殼、香料、甚至早期金屬器物——揭示了在缺乏強大中央集權的時代,島嶼社群間的相互依賴性。 第三章:海島的資源困境與韌性 相較於擁有廣袤腹地的農業文明,島嶼社會面臨著結構性的資源稀缺問題,特別是耕地與淡水資源。本書探討了島嶼居民為克服此限制所發展出的精妙技術,包括梯田耕作、獨特的漁撈與養殖技術,以及對有限森林資源的永續管理模式。我們以菲律賓巴丹群島的傳統石牆和日本沖繩的離島農業為例,闡釋如何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中,建立起具有高度自給自足能力的社會經濟體系。 第二部:帝國陰影下的身份重塑 第四章:大航海時代的衝擊與殖民者的足跡 隨著歐洲勢力的東進,東亞島嶼的命運被捲入了全球帝國主義的洪流。本章細緻梳理了從16世紀開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勢力在各島嶼的建立的據點與貿易站。這些早期殖民活動不僅帶來了新的作物(如甘藷、玉米),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新的疾病、宗教與統治模式。我們分析了不同島嶼社會對抗或接納外來文化的差異,例如荷蘭在臺灣西南部的初期經營與日本在琉球的漸進式滲透,如何在不同層面瓦解或調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 第五章:近代民族國家的建構與邊緣化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民族國家意識在東亞興起,這對原本多以海洋社群為主的島嶼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國家將這些地理上分離的實體納入單一主權框架內,引發了深刻的文化與政治張力。本章探討了在殖民者撤離後,新興的國家如何定義其島嶼邊緣的公民身份。例如,日本戰後對其「外緣諸島」的重新整合政策,以及戰後初期菲律賓群島的國家認同建立過程,都顯示出從「地方性」向「國家性」過渡的艱難與矛盾。 第六章:冷戰格局下的軍事化與地緣政治的棋子 冷戰時期,東亞島嶼成為美蘇對抗的前沿陣地。戰略位置優越的島嶼(如奄美大島、沖繩、甚至更南的島嶼)被大規模軍事化。本書分析了軍事基地對當地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和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這種「安全化」的過程,使得島嶼的發展路徑在很大程度上被外部大國的需求所支配,也為後來的反基地運動埋下了伏筆。 第三部:全球化與未來的十字路口 第七章:海洋經濟的轉型:從漁業到科技走廊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航運與資訊科技的發展,東亞島嶼再次面臨經濟結構重塑的壓力。部分島嶼成功轉型為物流樞紐或高端旅遊目的地。本章比較了成功轉型的案例(如新加坡的經驗,儘管規模不同,但其對海洋資源的管理思維具有借鑒意義)與仍在努力擺脫傳統漁業依賴的較小島嶼群。我們特別關注了海洋基礎建設(如海底電纜的鋪設)如何重新定義了這些島嶼在全球資訊流動中的價值。 第八章:環境危機:島嶼生存的共同挑戰 氣候變遷對島嶼文明構成生存性的威脅。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與極端天氣事件對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和低窪的居住區域構成了直接衝擊。本書綜合了氣候科學與社會學研究,分析了不同島嶼社群如何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難民」問題。從傳統的防波堤技術到現代的生態工程,島嶼居民的適應能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第九章:文化主體性的再發掘與「島嶼意識」的興起 面對全球化和國家中心主義的雙重壓力,當代東亞島嶼出現了一股強勁的文化反思浪潮。本書探討了文學、電影和學術界如何重新詮釋「島嶼」的意涵,不再將其視為「邊緣」或「附庸」,而是視為一種獨特的、充滿韌性的生活哲學。這種「島嶼意識」強調地方知識、海洋倫理以及對傳統生態智慧的再肯定,為島嶼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精神資源。 結語:連結破碎的未來 本書最後總結,東亞島嶼群體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的融合與斷裂,它們的共同特徵在於對海洋的深刻依賴和對外部力量的敏感性。理解它們的過去,不是為了重述歷史的傷痕,而是要從這些獨特的經驗中汲取智慧,以應對當前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與全球環境的嚴峻挑戰。東亞的未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海域邊緣社群如何重新定義自身,並在更廣闊的海洋網絡中確立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


  1956年出生於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

  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 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 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2001太空漫遊》(遠流)。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 迷霧

一 民進黨的問題

人均GDP超韓趕日本的無感
暴增的百億富豪
千分之一的人和其他人
站在民進黨對立面的人
行政上的傲慢
破壞立法程序的傲慢
復刻國民黨時代的問題

二 國民黨的問題
民國八十年五月之後的國民黨
馬英九做的努力
國民黨不懂共產黨的心
從熱河日記看陳雲林事件
危害台灣安全的服貿協議
失去論述能力
也失去制衡能力
失敗失到失去了價值觀

三 柯文哲的問題
賭爛票和年輕票怎麼灌給柯文哲的
短影音媒體的寵兒
柯文哲是柯文哲們,及五種話術
一體兩面的矛盾和混亂
帝王宮廷政治
不會做決策卻會做葉克膜的原因
中國為什麼希望柯文哲選總統
不是白色,只是混色

四 郭台銘的問題
從一篇文章談起
所謂CEO治國術
所以給郭台銘的建議

五 那要怎麼選
還要藍白合嗎?
怎麼使用手裡的這一票

迷霧的結語

第二部 煙霧

六 和仇恨有關的

從一位女士談認知戰
如此厭惡民進黨的時候
全民下架民進黨?

七 和恐懼有關的
從銀彈到煙幕彈的戰爭
再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
維持對話的機制?
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十年後又要重啟服貿?

煙霧的結語

第三部 大象

八 高房價還不是最緊迫的問題

居住正義的核心問題不是高房價
高房價的真正原因
黑市化的租屋市場
發不出去的租屋補貼
社會住宅不只是不足的問題
社會住宅的另類解決方案
年輕世代受損的公民權

九 低薪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年輕人的憤怒不只是低薪
茫然和虛無的根由
年輕人沒有出頭的資源
山道猴子的由來

十 再也不一樣的學生有什麼需要
當孩子不知道白雪公主的時候
多巴胺的世界
現有學校滿足不了的需求
老師不只人數不足
審計部歸財政部管的教育部
遺失的中學六年的後遺症

大象的結語

第四部 海洋

十不能全靠政府

從魩仔魚說起
不能只靠政府的理由:鯨豚的角度
探照燈也是聚光燈

十一 海洋的啟發
如果相信海洋,地緣政治是這樣的
重新講一個臺灣故事的必要
如果故事從《白鯨記》講起

十二 新的準備
葉公好龍和一些準備
從香港取經的話
圈子文化
還是圈子文化
不看自己的肚臍眼
公共知識份子不能再消失

十三 夢想和實踐
勇敢夢想的借鏡
一個人可以做的事
兩個人可以有不同的力量
第三力量
自己的鍛練
走向邊緣
海洋裡只有合作

海洋的結語

你的章
後語
感謝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3484
  • 叢書系列:Hermes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1.

  八年前,介於太陽花運動之後和二○一六年大選之間,我寫了一本書:《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接著在大選結束後,我又寫了《大航海時刻》,總結那兩年我對當時社會氛圍的觀察和體會。

  之所以敢又脫離過去在閱讀、文化領域的書寫,開始寫起涉及政經和社會的課題,不是因為覺得有了什麼評論的能力,而是我急於想把那段時間的觀察心得趕快和大家分享。

  我看到了一個景象:臺灣的社會環境,正在由陸地轉為海洋;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和價值觀也由陸地轉為海洋,對過去世代產生巨大衝擊。

  本來,隨著社會的前進,每個不同的年齡世代置身的環境不同,思維和價值觀也就會有所差別。儘管有差別,但是前後世代之間又總有些承接的脈絡。直到某個時間點上環境產生劇變,景貌徹底不同,新一代人的思維和價值觀跟著異變,就會告別先前的脈絡。雖然仍是一代之隔,彼此卻是陸海相對了。

  二○一六年前後我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

  國民政府來臺灣的幾十年間,先前一代代人置身的社會環境儘管有變化,很像是高山、丘陵、平原、峽谷的不同,再怎麼變化還都是陸地景貌,適用陸地生存的準則。

  而太陽花運動前後,是一九八七年解嚴那年出生的年輕人長大成年的時候。隨著政治、經濟、兩岸關係、科技、媒體及國際情勢都出現劇變,他們已經置身有異於過去的海洋環境,也發展出屬於海洋的思維和價值觀。

  陸地思維,講究穩定,習慣於避免震動。陸地的價值觀,重視秩序、權威、由上而下的分配。

  海洋思維,必須習慣於風浪的波動,把波動化為前進的助力。海洋的價值觀,重視自由、個人意志、公平透明的分配。

  陸地思維裡的海洋,是隔斷大陸的分界,充滿風急浪高的危險。

  海洋思維裡的海洋,是連接世界的通路,充滿乘風快意的機會。

  最關鍵的,陸地思維注重與中國的聯結,海洋思維重視臺灣本土意識。

  臺灣海洋思維的年輕世代,就這樣一路參與反媒體壟斷、反大埔、紀念洪仲秋,終於策動三一八學運。

  當時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掌權者都成長於陸地環境,但民進黨知道如何一路聯結海洋思維的年輕人,而國民黨卻一路驅趕他們站到自己的對立面,並堅持要在海裡蹲馬步、練鉛球,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

  我震撼於臺灣這種劃時代的轉變,寫出來是為了和大家分享,也當作自己接下來觀察、思考的基點。

  2.

  八年後再寫這本《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起因是我看到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出現一些特殊現象。

  雖然每一次選舉都有自己的特殊現象,但這一次還是有不同的特殊。

  首先,因為「新時代」。綜合了疫情三年加解封、俄烏戰爭、新AI登場,還有中共對臺灣日益升高的軍事威脅等各種新變數,這個時代背景的本身就把我們帶入風浪更為險惡的海洋。

  而各個總統候選人,以及各方陣營支持者之間的互動,讓我看到許多或是和海洋思維相衝突,或是逆行回陸地思維。

  而解嚴時刻出生的年輕人,在八年前代表和陸地思維最對立的那一代,現在成了代表和陸地思維最接近的世代;更後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才出生的年輕人,出現了對照更巨大的海洋思維。儘管同在海洋裡,深淺不同水域裡的年輕世代之對比,落差可能不小於陸海之間的差異。譬如,今天二十歲上下的人很多已經不知道太陽花運動為何物。

  而這些更深海域裡年輕世代和政治人物的互動方式,又是前所未見。

  我把這些讓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簡稱為「迷霧」。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自從有總統直選以來,每一次總統大選在枱面上的候選人之外,都還有另一個候選人:中共。只是不同時期的階段,這位候選人使用的工具不同。

  早期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中共參與臺灣選舉使用的工具是砲彈;到馬英九時代是銀彈;到今天,是綜合了砲彈加銀彈,外加新的戰線:認知戰。

  在認知戰裡,連臉書都算是老舊媒體。各種新科技、新演算法、新媒體綜合出的認知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變化出的形貌,代理人、共鳴者也無所不有。

  認知戰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誤導方向,所以我把認知戰比喻為用心設計的「煙霧」。

  在這次大選裡,煙霧的濃度、廣度及方向,都和砲彈加銀彈結合出前所未見的強度。

  身為一個公民,我想看穿瀰漫的迷霧和煙霧,發現有哪些被隱藏或淹沒,但真正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想知道在風高浪急中該有哪些調整和準備,前行的方向在哪裡。

  所以我除了訪問八年前寫那兩本書的時候見過的許多人之外,也訪問了近年來新認識的一些人,希望從大家不同位置交叉的雷達和探照燈中,整理頭緒。

  很慶幸。在訪問、整理,並不斷對照出發基點的過程中,我不只為自己想要探索的許多問題找到解答,也更驚奇於許多意外的發現。

  固然有些問題的巨大和糾葛影響出乎意料,但也有些解答的方便和簡單出乎意料。而我想在這個特殊時刻把我所知道的寫出來給大家參考,以供大家共同繼續探索。

  5.

  這本書共有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迷霧」。主要分析2024大選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及郭台銘四組人馬各自的條件及呈現的問題。

  因為世代差異如此急劇,沒多久前的事也容易被遺忘,因此我寫目前的現象,也整理過去埋下的根源。

  民進黨從前瞻計劃談起。國民黨從廢止動員戡亂條例談起。柯文哲從他怎麼撿到槍談起。郭台銘從一篇寫他的文章談起。

  我希望讀者看過這個部份之後,能有新的角度看待二○二四年大選,不必焦慮,並可以做些為國家,為自己做些更長遠的準備。

  第二部份,是「煙霧」。

  我從一位完全意想不到也是對岸認知戰共鳴者的女士談起,整理了六種常見的認知戰煙霧。

  我希望能說得清六種煙霧是怎麼來的,作用是什麼,以及一個理性的人可以如何吹散煙霧。

  如果只聽得進自己喜愛的政治人物,如果只仰賴政治人物決定未來,我們就容易成為販賣恐懼與仇恨者的買家。何況其中還有對岸認知戰發生作用的時候。

  我們可以不必成為迷宮中的人。

  第三部份,是「大象」。

  臺灣社會有許多被迷霧和煙霧隱藏的緊要課題。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優先順序。我只談自己最關心也覺得最緊急的三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課題。

  之所以用「大象」來形容,一方面是這三個課題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人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三個課題實在是臺灣過去陸地思維下的產物、延續物,是屬於陸地的巨獸。

  這三個從陸地思維沿伸出的課題,不只牽絆住海洋環境裡的年輕人沒法發展、善用他們的海洋思維和價值觀,更可能給他們造成沒頂的風險。

  而我看到,固然困難重重,其實啟動改善的方案並不難找。

  第四部份,是「海洋」。

  八年前,我得知臺灣的四周雖然都是海,但卻是無魚之海。八年後,這次訪談中發現情況更嚴重。

  但我意外又欣喜地,聽到讓海洋復生的方法也是很簡便,甚至在看似緩慢中可以很快速。而海洋復生的方法可以啟發民主社會許多其他運作的思考。

  因此我在第四部寫如何以海洋思維重新看待今天的處境:如何從風高浪急中看出臺灣面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何改革社會固有的陸地思維,以及如何看出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自己該有的準備,如何務實地一寸寸實現理想。

  這樣我們就不必為風浪的起伏而恐懼,而會乘風破浪,航向更廣闊的天地。

  這四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有我的總結,書在結束前還有後語。

  又因為我相信以這本書當個基點,我們要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的話,一定需要更多讀者的參與,所以在書的最後也有一章是留給讀者自己書寫的。

  我們一起共同探索挑戰和希望。

後語

  1.

  一九七四年九月,我穿著一件藍色有胸兜吊帶的牛仔褲,一件介於咖啡和橘黃之間顏色的襯衫,在釜山搭上了大韓航空的班機。這架飛機將先飛到日本福岡,再轉機去台北。

  五十年後,我仍然聞得到新襯衫和新褲子的氣味。在福岡機場過境的時候,和同班飛機一位同學聊天比手劃腳的情景,甚至說話聲音的起伏。

  是吧。一個十八歲少年生平頭一次出遠門,離開雖然是他出生卻沒有當作家鄉的地方,要去一個雖然從來沒去過,連他父母都沒去過,卻在他心裡認定是要「回去」的地方。他的興奮是可以想像的。

  沒有那種認定和興奮,他是不會那麼執著地要來臺灣。儘管他早已習慣因為小兒痲痺而要拄拐杖的不便,但畢竟這是一次徹底別離自己生活和家人的移動。離開家人之後,連上洗手間這種事情都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移動。

  雖然我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但我是從五十年前還沒有來這裡的時候就相信:中華民國是我的歸屬之地,臺灣是我的家。

  2.

  多年來,我也好奇過:為什麼就那麼相信?

  是因為從小學每天上學在校外圍牆上看到的「光復大陸」?

  是因為中學時候聽到韓國人都稱呼臺灣是「自由中國」?

  是因為整個童年、少年時期一直讀的都是來自臺灣的書?

  但是有一個記憶可以替換所有這些好奇。

  十八歲那年飛機從福岡抵達台北的當天是夜裡。出了松山機場,外面下著毛毛雨。同學的姐夫來接他,也邀我一起去住一晚,第二天再去學校宿舍。

  我在一盞路燈下等他們把車開過來。抬頭往上看,路燈下雨絲清晰可見。燈的上方比較遠的地方雨絲落的速度似乎很慢,進了燈光裡的下方,就落得很快,撲面而來。

  車子去花園新城的路上,車窗外是黑黑的。我望著黑暗,不知怎麼沒感到未知的恐懼,而覺得黑暗中好像有很多可能。雨絲和黑暗,好像都是在歡迎我這個身有行動障礙,沒有任何社會關係的少年,他來到了一個雖然沒有家人但卻將全然擁抱、接納我的地方。

  那個雨夜的記憶銘刻了我的心理年齡,也預示了我會受到的一切眷顧。

  臺灣確實如我期盼,也超出我期盼的一切,承載了我,豐富了我。

  臺灣是個美好之地。

  我也一直努力希望自己有所回報。

  4.

  反服貿的時候,我有一個多月時間公開以國策顧問的身分批評馬英九總統。這不合常理,但是我很坦然的原因,是我從接受馬英九總統邀請擔任這個職位起,就自認是中華民國的國策顧問,不是馬總統個人的國策顧問。

  也許我童騃,但那是我的直心。

  二○一三年七月底,我在立法院公開辭去了國策顧問一職,隨即回到紐約。

  之後有一天晚上很難忘。明明夏天正熱,屋子裡的冷氣也不強,然而我就是覺得冷到牙齒一直在打顫。那是你知道有些時刻再親密的人也幫不上忙,只有你一個人面對所有壓力的孤獨。而許多人質疑我為什麼要堅持蹚反服貿的渾水,為什麼不專心先把出版事業做好時,我只知道如果不先解除自己家裡的危險,事業再成功我也會夜不成𥧌。

  我感激上蒼的垂憫,讓我渡過最黑暗的一段時間,直到次年目睹服貿的危機解除。

  5.

  我參與反服貿運動,開始是因為我對出版業的注意。但後來擴及許多其他產業,甚至也參與太陽花運動,之後又發起「年輕的力量進國會」,以及其後又持續觀察、整理海洋世代與陸地世代的對比,都可能因為來台北第一天夜裡的記憶銘刻了我心理年齡是十八歲,所以一直比較注意年輕世代相關的課題。

  動筆寫這一本書,我最後整理出我認為臺灣當下最值得關注的三隻大象都和年輕人有關,也是這個原因。

  年輕人沒有未來,就是國家沒有未來。我確實如此相信。

  我寫這段後語,一方面是想鼓勵年輕人:如果五十年前,在資訊、交通都不發達的時代,一個身體不便又隻身來台的少年都可以在臺灣找尋到他的機會,那麼從小就生長在這裡的人,今天又有充沛的資訊及新穎的科技工具,應該更有機會從自己面對的黑暗中看到不是未知的恐懼,而是未知的可能。

  一方面也希望再次提醒其他世代的人注意和年輕人相關的這些課題,讓我們一起陪同也幫助年輕世代進行對未來新的探索。

  臺灣是美好之地,我們可以一起做這件事。

  6.

  一直到這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我就相信這裡是我的家了。

  八年前出版《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有一位大學同學看過之後跟我說:「啊,這是你寫給臺灣的情書。」

  所以在寫這本書的後語時,我想那這本書是什麼呢?

  我想到。是家書。

  也因為想到是「家書」,所以我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就相信了。

  真正的相信,不問為什麼。

  我沒把出生的韓國當家。

  我沒把籍貫上的山東當家。

  我沒把曾經居住五年的北京,曾經居住三年的紐約當家。

  但我從五十年前還沒有來的時候就相信臺灣是我的家。

  相信就是相信。沒有其他。

  此刻把書讀到這裡的你,如果你就是生長在此,應該更是如此。

  不論家多麼破爛,我們都是可以一起修復的。

  不論外面有多少人想搶走我們的家,我們都可以一起努力保衛家。

  三三○那天五十萬人上凱道,晚上我應邀上台致詞的時候,先閉目合掌祈禱。我在心底說的話是:希望所有曾經護衛臺灣這塊土地的先人,能賜給我們繼續護衛這塊土地的勇氣和智慧。

  寫這本書,也是那個出發點和心意。

  不論有多少迷霧、煙霧想要讓我們看不清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忘記回家的路,我們不忘記要保護我們的家。

  我們一起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其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跃动的白色波浪线条,仿佛真的能将读者的思绪瞬间拉到无垠的太平洋上。我最初翻开它时,并没有对内容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未来发展”的论述汗牛充栋,往往流于表面或陷入空泛的口号。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肃说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航海家,娓娓道来他所观察到的风向和暗流。开篇几章,对于传统产业在面对全球气候变迁时的脆弱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那些数据和案例的选取极其精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究竟潜藏着多大的危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蓝色经济”转型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高科技项目的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这一世纪难题,那种对现实困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蓝图的谨慎描绘,构建了一种既令人振奋又脚踏实地的基调。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让人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知识的愉悦感,而不是被复杂的术语所困扰。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清醒”。它避开了所有煽情或空洞的口号,而是像一台高精度的光谱分析仪,精确地拆解出当前社会结构中的关键矛盾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创新驱动力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将区域发展的动力比喻为潮汐的涨落,强调了“等待时机”和“主动造势”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批判也极其到位,它直指当前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需求之间的错位,并提出了如何激活民间创新潜能的具体路径,这些建议极具操作性,让人感觉这不是在读一本晦涩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政策圆桌会议。此外,书中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博弈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从大型企业到小型渔民,每个人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反应和策略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得整体叙事充满了张力和人情味,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代入感。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风险认知”的重塑。我们习惯于将风险视为某种突发事件,是需要通过防御来规避的东西。然而,书中将许多“被视为常态”的资源消耗模式,定义为一种慢性、结构性的风险,这种视角非常犀利。它迫使我反思,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下,我们已经牺牲了多少不可逆转的“未来选项”。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环境科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前沿研究,但这些引用绝非生硬的堆砌,而是巧妙地服务于其核心论点,即“被海洋遗忘的代价”。尤其是关于文化遗产和海洋知识传承的部分,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深沉的忧虑,那些祖辈世代积累下来的与海洋和谐共处的智慧,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而这种知识的流失,其破坏力或许不亚于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救赎方案,反而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描绘出我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必须做出的艰难抉择,读罢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历史纵深感”。它并非仅仅关注眼前的政策调整,而是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追溯历史的脉络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困境与机遇。作者似乎在不断提醒读者,海洋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载体。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未来治理结构时所展现出的开放性思维,它没有固守单一的政治框架,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跨国合作、非政府组织参与以及跨代际责任等多元视角。阅读中,我仿佛能听到来自不同时代的声音在同一页纸上对话,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重量感十足,绝非一时兴起的观点集合。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将一个区域的未来发展,放置在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量,这种超越地域限制的视野,是许多同类主题书籍所欠缺的。读完之后,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有了一种更加清晰且沉重的认识,它像是一盏照亮前路的灯塔,尽管光芒不一定温暖,但绝对清晰可靠。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认知体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地质重塑”。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区域的未来发展都离不开其核心的地理优势,而这本书恰恰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即水域环境——来重新定义“核心优势”。它并没有过多渲染那些宏大的战略构想,而是聚焦于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在可持续渔业管理方面引入的社区自治模型,其运作逻辑的精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对地方治理的复杂性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笔下的案例分析,往往能揭示出政策制定者与一线执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张力,以及文化传统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意想不到的阻碍或助推器的角色。更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它从宏观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切入,逐步收缩到地方层面的微观实践,最终又将个体命运与全球趋势进行勾连,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住全局,而不至于在细节中迷失方向。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著作,而是一份饱含实战经验的行动指南,只是它用的是一种极富哲思的语言来包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