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

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郝明義
圖書標籤:
  • 臺灣
  • 海洋
  • 未來
  • 挑戰
  • 希望
  • 地緣政治
  • 海洋政策
  • 可持續發展
  • 島嶼研究
  • 新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郝明義持續八年觀察颱灣社會海洋思維的變化,訪問不同領域專傢,寫齣給颱灣的傢書。
  ●    在後疫情及全球政局丕變的新時代,從歷史脈絡分析瀰漫颱灣的迷霧,提齣今後選擇與監督政治人物的參考。
  ●    聚焦三個影響年輕世代的重要課題,尋找解答方嚮。
  ●    邀請大傢告別陸地思維,社會各個層麵共同把風浪化為開啟新航嚮的機會。

  這本書共有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迷霧」。主要分析二〇二四大選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及郭颱銘四組人馬各自的條件及呈現的問題。
  因為世代差異如此急劇,沒多久前的事也容易被遺忘,因此作者郝明義寫目前的現象,也整理過去埋下的根源。
  民進黨從前瞻計劃談起。國民黨從廢止動員戡亂條例談起。柯文哲從他怎麼撿到槍談起。郭颱銘從一篇寫他的文章談起。
  作者希望讀者看過這個部份之後,能有新的角度看待二○二四年大選,不必焦慮,並可以做些為國傢,為自己做些更長遠的準備。

  第二部份,是「煙霧」。
  作者從一位完全意想不到也是對岸認知戰共鳴者的女士談起,整理瞭六種常見的認知戰煙霧,希望能說得清六種煙霧是怎麼來的,作用是什麼,以及一個理性的人可以如何吹散煙霧。

  第三部份,是「大象」。
  臺灣社會有許多被迷霧和煙霧隱藏的緊要課題。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優先順序。作者訪問各方專傢,找齣他看到最緊急的三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課題。

  他用「大象」來形容這三個課題,一方麵是它們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人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麵是因為這三個課題實在是臺灣過去陸地思維下的產物、延續物,是屬於陸地的巨獸。

  這三個從陸地思維沿伸齣的課題,不隻牽絆住海洋環境裡的年輕人沒法發展、善用他們的海洋思維和價值觀,更可能給他們造成沒頂的風險。

  而作者看到,固然睏難重重,其實啟動改善的方案並不難找。

  第四部份,是「海洋」。
  八年前,郝明義得知臺灣的四周雖然都是海,但卻是無魚之海。八年後,這次訪談中發現情況更嚴重。

  但他意外又欣喜地,聽到讓海洋復生的方法也是很簡便,甚至在看似緩慢中可以很快速。而海洋復生的方法可以啟發民主社會許多其他運作的思考。

  因此作者在第四部寫如何以海洋思維重新看待今天的處境:如何從風高浪急中看齣臺灣麵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何改革社會固有的陸地思維,以及如何看齣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自己該有的準備,如何務實地一寸寸實現理想。

  這樣大傢就不必為風浪的起伏而恐懼,而會乘風破浪,航嚮更廣闊的天地。

  這四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有作者的總結,書在結束前還有後語。
  又因為作者相信以這本書當個基點,大傢要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的話,一定需要更多讀者的參與,所以在書的最後也有一章是留給讀者自己書寫的。

聯閤推薦

  尹麗喬 – 臺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崑玉 – 政治觀察傢
  林宗弘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濁水 – 前立法委員
  苗博雅 – 臺北市議員
  張益贍 – 政治評論傢
  張潔平 – 區塊鏈社群平颱《Matters》、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黃丞儀 –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焦元溥 – 音樂評論傢
  彭揚凱 –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溫約瑟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地及設施」互動地圖創建人
  廖鴻基 – 黑潮海洋文創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謝金河 –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我喜歡這本書的態度。
  這是一封傢書──當傢裡齣瞭問題,首先寫給自己,去問自己作為一個傢人會怎麼辦;然後是寫給其他傢人,一起商量,該怎麼辦。──推薦人 張潔平 (區塊鏈社群平颱《Matters》、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滄海桑田:東亞島嶼文明的興衰與轉型 本書聚焦於東亞海域一係列關鍵島嶼群體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變遷,探討地理、政治、經濟與文化力量如何形塑這些獨特的社會結構與未來走嚮。 第一部:地理的囚籠與機遇 第一章:闆塊邊緣的生命史詩 本書開篇深入解析瞭東亞島嶼群體(涵蓋日本群島、琉球列島、臺灣海峽兩岸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在地球物理學上的獨特性。這些區域皆位於闆塊交界帶,地質活動頻繁,塑造瞭極端多樣化的微氣候與生態係統。我們追溯瞭數萬年來,這些島嶼如何成為人類遷徙與物種交換的獨特熔爐。地理上的「邊緣性」既是阻礙,也是保護傘,它迫使早期居民發展齣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的生存智慧,同時也使得他們在麵對大陸文明的擴張時,能保有相對的文化韌性。 第二章:季風洋流與貿易網絡的古老脈絡 海洋從來不是阻礙,而是連接器。本章詳細描繪瞭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宋元時期,季風洋流如何催生齣早期的海上貿易網絡。我們考察瞭卑南文化、琉球王國的先期貿易形態,以及早期漢人嚮外擴張的海洋活動。重點分析瞭特定海域的洋流規律如何決定瞭航線的開闢與停滯,以及這些早期網絡如何奠定瞭後世國際貿易的基礎。不同島嶼間的物產交換——如黑曜石、貝殼、香料、甚至早期金屬器物——揭示瞭在缺乏強大中央集權的時代,島嶼社群間的相互依賴性。 第三章:海島的資源睏境與韌性 相較於擁有廣袤腹地的農業文明,島嶼社會麵臨著結構性的資源稀缺問題,特別是耕地與淡水資源。本書探討瞭島嶼居民為剋服此限製所發展齣的精妙技術,包括梯田耕作、獨特的漁撈與養殖技術,以及對有限森林資源的永續管理模式。我們以菲律賓巴丹群島的傳統石牆和日本沖繩的離島農業為例,闡釋如何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中,建立起具有高度自給自足能力的社會經濟體係。 第二部:帝國陰影下的身份重塑 第四章:大航海時代的衝擊與殖民者的足跡 隨著歐洲勢力的東進,東亞島嶼的命運被捲入瞭全球帝國主義的洪流。本章細緻梳理瞭從16世紀開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勢力在各島嶼的建立的據點與貿易站。這些早期殖民活動不僅帶來瞭新的作物(如甘藷、玉米),更重要的是,引入瞭新的疾病、宗教與統治模式。我們分析瞭不同島嶼社會對抗或接納外來文化的差異,例如荷蘭在臺灣西南部的初期經營與日本在琉球的漸進式滲透,如何在不同層麵瓦解或調整瞭原有的社會秩序。 第五章:近代民族國傢的建構與邊緣化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民族國傢意識在東亞興起,這對原本多以海洋社群為主的島嶼帶來瞭根本性的轉變。國傢將這些地理上分離的實體納入單一主權框架內,引發瞭深刻的文化與政治張力。本章探討瞭在殖民者撤離後,新興的國傢如何定義其島嶼邊緣的公民身份。例如,日本戰後對其「外緣諸島」的重新整閤政策,以及戰後初期菲律賓群島的國傢認同建立過程,都顯示齣從「地方性」嚮「國傢性」過渡的艱難與矛盾。 第六章:冷戰格局下的軍事化與地緣政治的棋子 冷戰時期,東亞島嶼成為美蘇對抗的前沿陣地。戰略位置優越的島嶼(如奄美大島、沖繩、甚至更南的島嶼)被大規模軍事化。本書分析瞭軍事基地對當地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和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這種「安全化」的過程,使得島嶼的發展路徑在很大程度上被外部大國的需求所支配,也為後來的反基地運動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全球化與未來的十字路口 第七章:海洋經濟的轉型:從漁業到科技走廊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航運與資訊科技的發展,東亞島嶼再次麵臨經濟結構重塑的壓力。部分島嶼成功轉型為物流樞紐或高端旅遊目的地。本章比較瞭成功轉型的案例(如新加坡的經驗,儘管規模不同,但其對海洋資源的管理思維具有藉鑒意義)與仍在努力擺脫傳統漁業依賴的較小島嶼群。我們特別關注瞭海洋基礎建設(如海底電纜的鋪設)如何重新定義瞭這些島嶼在全球資訊流動中的價值。 第八章:環境危機:島嶼生存的共同挑戰 氣候變遷對島嶼文明構成生存性的威脅。海平麵上升、海洋酸化與極端天氣事件對這些脆弱的生態係統和低窪的居住區域構成瞭直接衝擊。本書綜閤瞭氣候科學與社會學研究,分析瞭不同島嶼社群如何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難民」問題。從傳統的防波堤技術到現代的生態工程,島嶼居民的適應能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第九章:文化主體性的再發掘與「島嶼意識」的興起 麵對全球化和國傢中心主義的雙重壓力,當代東亞島嶼齣現瞭一股強勁的文化反思浪潮。本書探討瞭文學、電影和學術界如何重新詮釋「島嶼」的意涵,不再將其視為「邊緣」或「附庸」,而是視為一種獨特的、充滿韌性的生活哲學。這種「島嶼意識」強調地方知識、海洋倫理以及對傳統生態智慧的再肯定,為島嶼未來的發展提供瞭內在的精神資源。 結語:連結破碎的未來 本書最後總結,東亞島嶼群體在歷史上經歷瞭無數次的融閤與斷裂,它們的共同特徵在於對海洋的深刻依賴和對外部力量的敏感性。理解它們的過去,不是為瞭重述歷史的傷痕,而是要從這些獨特的經驗中汲取智慧,以應對當前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與全球環境的嚴峻挑戰。東亞的未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海域邊緣社群如何重新定義自身,並在更廣闊的海洋網絡中確立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


  1956年齣生於韓國。

  1978年颱大商學係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齣版業工作。歷任長橋齣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齣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鞦,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

  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 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 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捲)、《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2001太空漫遊》(遠流)。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 迷霧

一 民進黨的問題

人均GDP超韓趕日本的無感
暴增的百億富豪
韆分之一的人和其他人
站在民進黨對立麵的人
行政上的傲慢
破壞立法程序的傲慢
復刻國民黨時代的問題

二 國民黨的問題
民國八十年五月之後的國民黨
馬英九做的努力
國民黨不懂共產黨的心
從熱河日記看陳雲林事件
危害颱灣安全的服貿協議
失去論述能力
也失去製衡能力
失敗失到失去瞭價值觀

三 柯文哲的問題
賭爛票和年輕票怎麼灌給柯文哲的
短影音媒體的寵兒
柯文哲是柯文哲們,及五種話術
一體兩麵的矛盾和混亂
帝王宮廷政治
不會做決策卻會做葉剋膜的原因
中國為什麼希望柯文哲選總統
不是白色,隻是混色

四 郭颱銘的問題
從一篇文章談起
所謂CEO治國術
所以給郭颱銘的建議

五 那要怎麼選
還要藍白閤嗎?
怎麼使用手裡的這一票

迷霧的結語

第二部 煙霧

六 和仇恨有關的

從一位女士談認知戰
如此厭惡民進黨的時候
全民下架民進黨?

七 和恐懼有關的
從銀彈到煙幕彈的戰爭
再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
維持對話的機製?
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十年後又要重啟服貿?

煙霧的結語

第三部 大象

八 高房價還不是最緊迫的問題

居住正義的核心問題不是高房價
高房價的真正原因
黑市化的租屋市場
發不齣去的租屋補貼
社會住宅不隻是不足的問題
社會住宅的另類解決方案
年輕世代受損的公民權

九 低薪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年輕人的憤怒不隻是低薪
茫然和虛無的根由
年輕人沒有齣頭的資源
山道猴子的由來

十 再也不一樣的學生有什麼需要
當孩子不知道白雪公主的時候
多巴胺的世界
現有學校滿足不瞭的需求
老師不隻人數不足
審計部歸財政部管的教育部
遺失的中學六年的後遺癥

大象的結語

第四部 海洋

十不能全靠政府

從魩仔魚說起
不能隻靠政府的理由:鯨豚的角度
探照燈也是聚光燈

十一 海洋的啟發
如果相信海洋,地緣政治是這樣的
重新講一個臺灣故事的必要
如果故事從《白鯨記》講起

十二 新的準備
葉公好龍和一些準備
從香港取經的話
圈子文化
還是圈子文化
不看自己的肚臍眼
公共知識份子不能再消失

十三 夢想和實踐
勇敢夢想的藉鏡
一個人可以做的事
兩個人可以有不同的力量
第三力量
自己的鍛練
走嚮邊緣
海洋裡隻有閤作

海洋的結語

你的章
後語
感謝

附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63484
  • 叢書係列:Hermes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1.

  八年前,介於太陽花運動之後和二○一六年大選之間,我寫瞭一本書:《如果颱灣的四周是海洋》。接著在大選結束後,我又寫瞭《大航海時刻》,總結那兩年我對當時社會氛圍的觀察和體會。

  之所以敢又脫離過去在閱讀、文化領域的書寫,開始寫起涉及政經和社會的課題,不是因為覺得有瞭什麼評論的能力,而是我急於想把那段時間的觀察心得趕快和大傢分享。

  我看到瞭一個景象:臺灣的社會環境,正在由陸地轉為海洋;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和價值觀也由陸地轉為海洋,對過去世代產生巨大衝擊。

  本來,隨著社會的前進,每個不同的年齡世代置身的環境不同,思維和價值觀也就會有所差別。儘管有差別,但是前後世代之間又總有些承接的脈絡。直到某個時間點上環境產生劇變,景貌徹底不同,新一代人的思維和價值觀跟著異變,就會告別先前的脈絡。雖然仍是一代之隔,彼此卻是陸海相對瞭。

  二○一六年前後我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

  國民政府來臺灣的幾十年間,先前一代代人置身的社會環境儘管有變化,很像是高山、丘陵、平原、峽榖的不同,再怎麼變化還都是陸地景貌,適用陸地生存的準則。

  而太陽花運動前後,是一九八七年解嚴那年齣生的年輕人長大成年的時候。隨著政治、經濟、兩岸關係、科技、媒體及國際情勢都齣現劇變,他們已經置身有異於過去的海洋環境,也發展齣屬於海洋的思維和價值觀。

  陸地思維,講究穩定,習慣於避免震動。陸地的價值觀,重視秩序、權威、由上而下的分配。

  海洋思維,必須習慣於風浪的波動,把波動化為前進的助力。海洋的價值觀,重視自由、個人意誌、公平透明的分配。

  陸地思維裡的海洋,是隔斷大陸的分界,充滿風急浪高的危險。

  海洋思維裡的海洋,是連接世界的通路,充滿乘風快意的機會。

  最關鍵的,陸地思維注重與中國的聯結,海洋思維重視臺灣本土意識。

  臺灣海洋思維的年輕世代,就這樣一路參與反媒體壟斷、反大埔、紀念洪仲鞦,終於策動三一八學運。

  當時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掌權者都成長於陸地環境,但民進黨知道如何一路聯結海洋思維的年輕人,而國民黨卻一路驅趕他們站到自己的對立麵,並堅持要在海裡蹲馬步、練鉛球,結果後來大傢都知道。

  我震撼於臺灣這種劃時代的轉變,寫齣來是為瞭和大傢分享,也當作自己接下來觀察、思考的基點。

  2.

  八年後再寫這本《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起因是我看到二○二四年總統大選齣現一些特殊現象。

  雖然每一次選舉都有自己的特殊現象,但這一次還是有不同的特殊。

  首先,因為「新時代」。綜閤瞭疫情三年加解封、俄烏戰爭、新AI登場,還有中共對臺灣日益升高的軍事威脅等各種新變數,這個時代背景的本身就把我們帶入風浪更為險惡的海洋。

  而各個總統候選人,以及各方陣營支持者之間的互動,讓我看到許多或是和海洋思維相衝突,或是逆行迴陸地思維。

  而解嚴時刻齣生的年輕人,在八年前代錶和陸地思維最對立的那一代,現在成瞭代錶和陸地思維最接近的世代;更後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纔齣生的年輕人,齣現瞭對照更巨大的海洋思維。儘管同在海洋裡,深淺不同水域裡的年輕世代之對比,落差可能不小於陸海之間的差異。譬如,今天二十歲上下的人很多已經不知道太陽花運動為何物。

  而這些更深海域裡年輕世代和政治人物的互動方式,又是前所未見。

  我把這些讓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簡稱為「迷霧」。

  另一方麵,中華民國自從有總統直選以來,每一次總統大選在枱麵上的候選人之外,都還有另一個候選人:中共。隻是不同時期的階段,這位候選人使用的工具不同。

  早期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中共參與臺灣選舉使用的工具是砲彈;到馬英九時代是銀彈;到今天,是綜閤瞭砲彈加銀彈,外加新的戰線:認知戰。

  在認知戰裡,連臉書都算是老舊媒體。各種新科技、新演算法、新媒體綜閤齣的認知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變化齣的形貌,代理人、共鳴者也無所不有。

  認知戰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誤導方嚮,所以我把認知戰比喻為用心設計的「煙霧」。

  在這次大選裡,煙霧的濃度、廣度及方嚮,都和砲彈加銀彈結閤齣前所未見的強度。

  身為一個公民,我想看穿瀰漫的迷霧和煙霧,發現有哪些被隱藏或淹沒,但真正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想知道在風高浪急中該有哪些調整和準備,前行的方嚮在哪裡。

  所以我除瞭訪問八年前寫那兩本書的時候見過的許多人之外,也訪問瞭近年來新認識的一些人,希望從大傢不同位置交叉的雷達和探照燈中,整理頭緒。

  很慶幸。在訪問、整理,並不斷對照齣發基點的過程中,我不隻為自己想要探索的許多問題找到解答,也更驚奇於許多意外的發現。

  固然有些問題的巨大和糾葛影響齣乎意料,但也有些解答的方便和簡單齣乎意料。而我想在這個特殊時刻把我所知道的寫齣來給大傢參考,以供大傢共同繼續探索。

  5.

  這本書共有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迷霧」。主要分析2024大選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及郭颱銘四組人馬各自的條件及呈現的問題。

  因為世代差異如此急劇,沒多久前的事也容易被遺忘,因此我寫目前的現象,也整理過去埋下的根源。

  民進黨從前瞻計劃談起。國民黨從廢止動員戡亂條例談起。柯文哲從他怎麼撿到槍談起。郭颱銘從一篇寫他的文章談起。

  我希望讀者看過這個部份之後,能有新的角度看待二○二四年大選,不必焦慮,並可以做些為國傢,為自己做些更長遠的準備。

  第二部份,是「煙霧」。

  我從一位完全意想不到也是對岸認知戰共鳴者的女士談起,整理瞭六種常見的認知戰煙霧。

  我希望能說得清六種煙霧是怎麼來的,作用是什麼,以及一個理性的人可以如何吹散煙霧。

  如果隻聽得進自己喜愛的政治人物,如果隻仰賴政治人物決定未來,我們就容易成為販賣恐懼與仇恨者的買傢。何況其中還有對岸認知戰發生作用的時候。

  我們可以不必成為迷宮中的人。

  第三部份,是「大象」。

  臺灣社會有許多被迷霧和煙霧隱藏的緊要課題。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優先順序。我隻談自己最關心也覺得最緊急的三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課題。

  之所以用「大象」來形容,一方麵是這三個課題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人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麵是因為這三個課題實在是臺灣過去陸地思維下的產物、延續物,是屬於陸地的巨獸。

  這三個從陸地思維沿伸齣的課題,不隻牽絆住海洋環境裡的年輕人沒法發展、善用他們的海洋思維和價值觀,更可能給他們造成沒頂的風險。

  而我看到,固然睏難重重,其實啟動改善的方案並不難找。

  第四部份,是「海洋」。

  八年前,我得知臺灣的四周雖然都是海,但卻是無魚之海。八年後,這次訪談中發現情況更嚴重。

  但我意外又欣喜地,聽到讓海洋復生的方法也是很簡便,甚至在看似緩慢中可以很快速。而海洋復生的方法可以啟發民主社會許多其他運作的思考。

  因此我在第四部寫如何以海洋思維重新看待今天的處境:如何從風高浪急中看齣臺灣麵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何改革社會固有的陸地思維,以及如何看齣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自己該有的準備,如何務實地一寸寸實現理想。

  這樣我們就不必為風浪的起伏而恐懼,而會乘風破浪,航嚮更廣闊的天地。

  這四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有我的總結,書在結束前還有後語。

  又因為我相信以這本書當個基點,我們要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的話,一定需要更多讀者的參與,所以在書的最後也有一章是留給讀者自己書寫的。

  我們一起共同探索挑戰和希望。

後語

  1.

  一九七四年九月,我穿著一件藍色有胸兜吊帶的牛仔褲,一件介於咖啡和橘黃之間顏色的襯衫,在釜山搭上瞭大韓航空的班機。這架飛機將先飛到日本福岡,再轉機去颱北。

  五十年後,我仍然聞得到新襯衫和新褲子的氣味。在福岡機場過境的時候,和同班飛機一位同學聊天比手劃腳的情景,甚至說話聲音的起伏。

  是吧。一個十八歲少年生平頭一次齣遠門,離開雖然是他齣生卻沒有當作傢鄉的地方,要去一個雖然從來沒去過,連他父母都沒去過,卻在他心裡認定是要「迴去」的地方。他的興奮是可以想像的。

  沒有那種認定和興奮,他是不會那麼執著地要來臺灣。儘管他早已習慣因為小兒痲痺而要拄拐杖的不便,但畢竟這是一次徹底別離自己生活和傢人的移動。離開傢人之後,連上洗手間這種事情都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移動。

  雖然我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但我是從五十年前還沒有來這裡的時候就相信:中華民國是我的歸屬之地,臺灣是我的傢。

  2.

  多年來,我也好奇過:為什麼就那麼相信?

  是因為從小學每天上學在校外圍牆上看到的「光復大陸」?

  是因為中學時候聽到韓國人都稱呼臺灣是「自由中國」?

  是因為整個童年、少年時期一直讀的都是來自臺灣的書?

  但是有一個記憶可以替換所有這些好奇。

  十八歲那年飛機從福岡抵達颱北的當天是夜裡。齣瞭鬆山機場,外麵下著毛毛雨。同學的姐夫來接他,也邀我一起去住一晚,第二天再去學校宿捨。

  我在一盞路燈下等他們把車開過來。抬頭往上看,路燈下雨絲清晰可見。燈的上方比較遠的地方雨絲落的速度似乎很慢,進瞭燈光裡的下方,就落得很快,撲麵而來。

  車子去花園新城的路上,車窗外是黑黑的。我望著黑暗,不知怎麼沒感到未知的恐懼,而覺得黑暗中好像有很多可能。雨絲和黑暗,好像都是在歡迎我這個身有行動障礙,沒有任何社會關係的少年,他來到瞭一個雖然沒有傢人但卻將全然擁抱、接納我的地方。

  那個雨夜的記憶銘刻瞭我的心理年齡,也預示瞭我會受到的一切眷顧。

  臺灣確實如我期盼,也超齣我期盼的一切,承載瞭我,豐富瞭我。

  臺灣是個美好之地。

  我也一直努力希望自己有所迴報。

  4.

  反服貿的時候,我有一個多月時間公開以國策顧問的身分批評馬英九總統。這不閤常理,但是我很坦然的原因,是我從接受馬英九總統邀請擔任這個職位起,就自認是中華民國的國策顧問,不是馬總統個人的國策顧問。

  也許我童騃,但那是我的直心。

  二○一三年七月底,我在立法院公開辭去瞭國策顧問一職,隨即迴到紐約。

  之後有一天晚上很難忘。明明夏天正熱,屋子裡的冷氣也不強,然而我就是覺得冷到牙齒一直在打顫。那是你知道有些時刻再親密的人也幫不上忙,隻有你一個人麵對所有壓力的孤獨。而許多人質疑我為什麼要堅持蹚反服貿的渾水,為什麼不專心先把齣版事業做好時,我隻知道如果不先解除自己傢裡的危險,事業再成功我也會夜不成𥧌。

  我感激上蒼的垂憫,讓我渡過最黑暗的一段時間,直到次年目睹服貿的危機解除。

  5.

  我參與反服貿運動,開始是因為我對齣版業的注意。但後來擴及許多其他產業,甚至也參與太陽花運動,之後又發起「年輕的力量進國會」,以及其後又持續觀察、整理海洋世代與陸地世代的對比,都可能因為來颱北第一天夜裡的記憶銘刻瞭我心理年齡是十八歲,所以一直比較注意年輕世代相關的課題。

  動筆寫這一本書,我最後整理齣我認為臺灣當下最值得關注的三隻大象都和年輕人有關,也是這個原因。

  年輕人沒有未來,就是國傢沒有未來。我確實如此相信。

  我寫這段後語,一方麵是想鼓勵年輕人:如果五十年前,在資訊、交通都不發達的時代,一個身體不便又隻身來颱的少年都可以在臺灣找尋到他的機會,那麼從小就生長在這裡的人,今天又有充沛的資訊及新穎的科技工具,應該更有機會從自己麵對的黑暗中看到不是未知的恐懼,而是未知的可能。

  一方麵也希望再次提醒其他世代的人注意和年輕人相關的這些課題,讓我們一起陪同也幫助年輕世代進行對未來新的探索。

  臺灣是美好之地,我們可以一起做這件事。

  6.

  一直到這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纔真正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我就相信這裡是我的傢瞭。

  八年前齣版《如果颱灣的四周是海洋》,有一位大學同學看過之後跟我說:「啊,這是你寫給臺灣的情書。」

  所以在寫這本書的後語時,我想那這本書是什麼呢?

  我想到。是傢書。

  也因為想到是「傢書」,所以我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就相信瞭。

  真正的相信,不問為什麼。

  我沒把齣生的韓國當傢。

  我沒把籍貫上的山東當傢。

  我沒把曾經居住五年的北京,曾經居住三年的紐約當傢。

  但我從五十年前還沒有來的時候就相信臺灣是我的傢。

  相信就是相信。沒有其他。

  此刻把書讀到這裡的你,如果你就是生長在此,應該更是如此。

  不論傢多麼破爛,我們都是可以一起修復的。

  不論外麵有多少人想搶走我們的傢,我們都可以一起努力保衛傢。

  三三○那天五十萬人上凱道,晚上我應邀上颱緻詞的時候,先閉目閤掌祈禱。我在心底說的話是:希望所有曾經護衛臺灣這塊土地的先人,能賜給我們繼續護衛這塊土地的勇氣和智慧。

  寫這本書,也是那個齣發點和心意。

  不論有多少迷霧、煙霧想要讓我們看不清迴傢的路,我們不會忘記迴傢的路,我們不忘記要保護我們的傢。

  我們一起努力。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