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佛教初學課本

佛教三字經:佛教初學課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仁山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教入門
  • 三字經
  • 佛教教材
  • 初學者
  • 佛學
  • 佛教文化
  • 傳統文化
  • 宗教
  • 佛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佛教三字經》,最初是由明朝天啟年間,蜀東中州聚雲寺吹萬老人釋廣真,仿效宋儒王應麟先生所著《三字經》而作。書中略述瞭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書名為《釋教三字經》。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瞭注釋。繼由近代普陀洛迦山印光大師重新訂正修改,把原文改正瞭十分之三;注釋改正瞭十分之七。後由楊仁山居士將新舊兩本《佛教三字經》重新改作,使法門更加齊備;義理更加周詳。改名為《佛教初學課本》。
佛法入門指南:探索覺悟之路 本書並非您所提及的《佛教三字經:佛教初學課本》,而是一部專為現代讀者設計的,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佛教基礎知識導引。它力求以清晰、平實的語言,闡述佛法的核心精髓,引導有誌於探索東方智慧和心靈覺醒的讀者,踏上寜靜與洞察的旅程。 本書的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佛教思想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指導日常修行的關鍵法門。我們深知,對於初學者而言,佛教術語往往晦澀難懂,因此,本書的首要目標是將這些深奧的哲理轉化為可理解、可實踐的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溯源與奠基——佛陀的生平與四聖諦 本部分首先帶領讀者迴到兩韆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細緻描繪瞭釋迦牟尼佛的誕生、齣傢、悟道以及弘法的一生。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敘事,更是理解佛法一切教義的基石。通過瞭解佛陀的“大尋求解脫”過程,讀者能體會到佛陀教法的原動力——對生命痛苦的深刻體察與徹底解決的決心。 隨後,我們將深入剖析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聖諦:苦、集、滅、道。我們不會將“苦”簡單理解為肉體的疼痛,而是將其拓展為涵蓋生命無常、執著生齣的種種不如意。集諦則清晰地闡明瞭痛苦産生的根源,即無明和煩惱的聚閤。滅諦展現瞭終極的解脫——涅槃的可能與本質,那是煩惱永息的安寜狀態。最後,道諦,即實現解脫的具體路徑,完美地引齣瞭“八正道”。 在解讀四聖諦時,本書特彆注重結閤現代生活情境進行闡釋,例如,如何將“苦”的認知應用於處理職場壓力、人際關係衝突或對未來的焦慮,從而使佛法不再是遙遠的教條,而是即時的生活指南。 第二部分:生命藍圖——緣起論與無我觀 如果說四聖諦是佛教的“診斷書”和“處方”,那麼緣起論(十二因緣)則是對生命運作機製的“解剖報告”。本部分將詳盡闡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精妙法則。我們探討如何理解“無明”如何一步步導嚮“老死”,以及打破這一鏈條的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旨在培養讀者的辯證思維,理解萬事萬物皆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條件決定的。 緊接著,我們將進入佛教中最具顛覆性的洞見之一——無我觀(阿那塔)。本書會用大量的篇幅來剖析“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構成,說明“我”並非一個固定、永恒的實體,而是不斷變化的心理和物質現象的組閤。我們將探討“執著於我”如何成為一切煩惱的根源,並提供思維工具,幫助讀者在日常中觀察和體驗“無我”的實相,從而減輕自我中心的束縛感和由此産生的衝突。 第三部分:實踐指南——戒定慧與六度波羅蜜 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具體的修行手冊,重點闡述瞭三學——戒、定、慧。 戒學:闡述瞭在傢居士應如何持守基礎的道德規範(如五戒),這些戒律並非束縛,而是維護心靈安寜的“防護欄”。我們強調戒律的內在精神——不傷害、正念地生活。 定學:聚焦於禪修的基礎技術。從最基礎的“安般念”(觀察呼吸)入手,詳細指導讀者如何穩定散亂的心神,培養專注力。書中提供瞭不同階段的禪定體驗描述,幫助修行者校準自己的進度,並剋服常見的禪修障礙,如昏沉與掉舉。 慧學:這是通往解脫的終極工具。慧的生起依賴於定力的支持,它錶現為對實相的透徹洞察。本書將慧學與前述的緣起觀和無我觀緊密結閤,指導讀者如何運用觀察力去證驗所學理論。 為更全麵地指導菩薩道的實踐,本書還係統介紹瞭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美德被描繪成一個相互促進的循環係統,特彆強調“般若”(智慧)是貫穿始終的核心,沒有般若的布施隻是善行,有瞭般若的布施纔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第四部分:佛教的廣闊圖景與當代價值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野拓展,簡要介紹瞭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空性的理解。空性並非“虛無”,而是指萬法沒有自性、緣起和閤的本質。我們用更易懂的比喻來闡釋,避免陷入形而上的玄思,而是強調“空”的實踐意義在於放下執著,展現極大的靈活性和慈悲心。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佛教倫理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例如,如何運用慈悲心(Karuna)和同理心(Metta)來構建更和諧的社區關係,以及佛教的生態觀如何指導我們與自然環境相處。 本書旨在成為一座穩固的橋梁,連接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睏惑。它不要求讀者立刻齣傢或全盤接受所有教條,而是提供一套經過時間考驗的方法論,幫助讀者通過清晰的思考和持續的練習,發現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自由。閱讀本書的過程,即是一場有目的、有收獲的自我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仁山 居士(1837—1911)
 
  名文會,仁山其字,安徽池州石埭人。他於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的十一月十六日,齣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傢中。十歲受讀,十四歲能文,聰明穎悟,性格豪爽,喜讀奇書,知識廣博,二十七歲左右接觸佛學,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學傢,有《楊仁山居士遺著》十二捲留世。楊仁山是清季末年中國佛教復興的關鍵人物,被尊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也是唯識宗復興的播種者。

圖書目錄

壹 佛教起緣
1. 法界生起
2. 證道成佛
3. 啟教傳道
4. 結集三藏

貳 中國佛教
5. 佛法東傳
6. 小乘二宗
7. 禪宗
8. 律宗
9天臺宗
10. 華嚴經
11. 法相宗
12. 三論宗
13密宗
14. 淨土宗

叁 佛法概論
15. 懺悔法及實質
16. 諸法
17. 識的轉依和淨化
18. 成佛之特徵
19. 正法與解脫
20. 六凡與四眾
21. 器世間:從凡夫世界到佛世界
22. 勸學:學佛次第
23. 古德:先賢懿範與佛教的生命境界
24.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96325
  • 叢書係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0.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釋教三字經者。明季吹萬老人效世俗訓濛之書而作也。敏修長老為之註釋。流傳二百餘年矣。頃者普陀印光法師從而新之。正文改十之三。註釋改十之七。原本編為兩排者。改而為一排。考據精詳。文辭圓潤。超勝舊作。而題名之處。不將重訂者列於其次。可謂坦然忘我者矣。予不揣固陋。率爾改作。與新舊二本迥不相同。事略而法備。言簡而義周。人有勸予易其名者。因名之為佛教初學課本雲。
 
光緒三十二年春二月石埭楊文會仁山氏識(時年七十)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